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略陽郡
- 外文名:略陽郡
- 西晉泰始:改名略陽郡
- 曹魏:廣魏郡
曹魏廣魏郡,西晉泰始(265年-274年)中改名略陽郡,以屬縣名命名。領臨渭、平襄(甘肅通渭縣治)、略陽(甘肅秦安縣五營鄉蔡河村)、清水(甘肅清水縣永清鎮李崖村)...
略陽縣,隸屬於陝西省漢中市,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地帶。略陽東南與勉縣、寧強縣接壤,西北與甘肅省康縣、成縣、徽縣相連。總面積2831平方千米。略陽...
略陽縣,古縣名。東漢建武八年(32),街泉縣改置略陽縣(治今甘肅秦安縣隴城鎮),屬天水郡。...
略陽道,古政區名,相當於縣。氐族聚居區。西漢置,屬天水郡(治今甘肅通渭縣西)。為十三氐道之一。治所在今甘肅秦安縣東北隴城鎮。東漢改為略陽縣,屬漢陽郡。...
北魏文成帝和平五年(464年),分略陽郡置清水郡,治清水縣(今甘肅清水縣),屬秦州。領清水、伯陽(治今天水市北道區伯陽鄉)2縣,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清水郡...
初以佐命元勛,封略陽郡公。從平慕容寶,贏得參合陂之戰。攻破中山郡,拜侍中、尚書左僕射,遷冀州刺史,封常山郡王。 [2] 天賜四年,醉酒失禮於太原公主,坐罪...
宇文覺(542年―557年),即北周孝閔帝(557年在位),字陀羅尼,代郡武川(今屬內蒙古)人,周文帝宇文泰第三子,母為元皇后(北魏孝武帝元修之妹馮翊公主),南北朝...
隋開皇六年保留隴城縣,而撤消略陽郡建制,隴城劃歸秦州管轄,後秦州復為天水,而隴城仍屬,至今未變。故,街泉亭或被《三國演義》繹為“街亭”者,實為今隴城...
廣魏郡晉時改為略陽郡,其中最著名的如略陽蒲(苻)氏、呂氐,其先人都是從武都遷來的。十六國時,漢國、前趙、後趙、前秦等多次將氐人遷往關東河北等地,氐族...
垣恭祖,字山寶,略陽郡桓道(今陝西南鄭縣)人。南朝宋將領,冠軍將軍垣護之次子。勇果有父風,遷屯騎校尉,號寧朔將軍。從沈攸之討平劉子勛之亂,遷左衛將軍,除...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在原戎邑道故地置安戎縣,屬略陽郡。北周廢。故治在今甘肅縣西南賈川鄉林河村。 ...
苻洪(285年-350年),字廣世,本名蒲洪,略陽臨渭(甘肅秦安隴城)人,氐族,部落小帥蒲懷歸之子,前秦景明帝苻健之父,十六國時期前秦政權奠基者。苻洪好施捨,多...
阿陽縣,西漢建,屬天水郡,東漢屬漢陽郡。故址在今甘肅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和平涼市靜寧縣一帶。...
《韓退之權相國碑》明雲“居天水略陽”,自晉分置略陽郡(領四縣),治臨渭,唐人每稱郡望,故略陽權氏猶系以天水。後魏《地形志》“略陽郡屬秦州”,雖僑置...
漢李翕,乃漢陽阿陽縣人(誤作河陽),為武都太守,造郙閣,何得謂漢時有興州知州乎?北魏楊文度為略陽太守,正此略陽(後魏僑立略陽郡於武興)。...
呂超(?-416年),小字胡奴,略陽郡氐族人,十六國時期後涼宗室。後涼開國皇帝呂光的侄子,後主呂隆的弟弟。曾勸呂紹殺死呂纂但不果,呂纂政變後一度出奔。後弒...
西魏文帝大統元年(535年),略陽郡(治隴城)移治隴城縣,隴城縣改名略陽縣。在安陽郡增置北泰州。恭帝大統四年(557年),縣地屬北周。...
廣魏郡晉時改為略陽郡,其中最著名的如略陽蒲(苻)氏、呂氐,其先人都是從武都遷來的。十六國時,漢國、前趙、後趙、前秦等多次將氐人遷往關東河北等地,氐族...
苻侯(?—359年),略陽郡臨渭縣(甘肅秦安縣隴城鎮)人...... 苻侯(?—359年),略陽郡臨渭縣(甘肅秦安縣隴城鎮)人 本名 苻侯 所處時代 秦國 出生地 略陽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