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翊郡

馮翊郡

馮(音平)翊郡,西漢武帝至東漢末年的左馮翊(zuo píng yì)轄地。東漢末始改置馮翊郡,治所高陵縣。後移治臨晉,即今陝西大荔縣北魏華州華山郡,西魏改州曰同州,郡曰武鄉,隋廢郡存州,尋改州為馮翊郡,唐復曰同州,尋曰馮翊郡,又曰同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馮翊郡
  • 外文名稱:Feng Yi county
  • 政府駐地:大荔縣
  • 地理位置:兩漢左馮翊(zuo píng yì)故地
  • 含義同州
  • 建制沿革:乾元三年復同州.馮翊郡不復存在
歷史沿革,建制沿革,

歷史沿革

東府指的就是同州府。關於這名稱,還有一個比較複雜的歷史演變過程。史載,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始把關中分為京兆、左馮翊、右扶風三大板塊,因地屬畿輔,因而又稱做“三輔”。雖然三輔機關都設在京都長安,但管轄區域卻不同。京兆管轄京都長安,左馮翊管轄京東地區,右扶風管轄京西地區。這時關中東、西府格局已初具雛形,算到今已有2113年之久。左馮翊後來把政府機關遷到了高陵,涇河以東、黃龍山以南、今渭南市渭河以北各縣市都是其管轄範疇。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左馮翊政府機關東移到臨晉,也就是如今的大荔。到了三國曹魏黃初元年(220年),左馮翊改名馮翊郡,管轄臨晉、合陽、夏陽(今韓城)、重泉(今蒲城)、粟邑(今白水)、下邽(今臨渭區河北一帶)、蓮勺(今臨渭區北部)、頻陽(今富平)等八縣,至此,東府區域框架大體形成,迄今也有1808年歷史。歷經多次變遷,自南北朝西魏元欽三年(公元554年)以後,馮翊郡便逐漸被同州取代。

建制沿革

秦始皇26年(前221)統一六國後以內史掌治京師附近地區,即今陝西渭河兩岸地區。相當於郡守。
西漢建元六年(前135年),分內史為左右。
西漢太初元年(前104年)將左內史更名左馮翊。為京師“三輔”之一。
西漢左馮翊治所在長安(今西安市東北),轄高陵(陝西高陵縣鹿苑鎮小古城),櫟陽(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官莊村與古城屯村之間),翟道(陝西黃陵縣倉村鄉),池陽(陝西涇陽縣西北二里),夏陽(陝西韓城市南古少梁遺址),衙縣(陝西白水縣彭衙村一帶),粟邑(陝西白水縣城以北37.5里一帶),谷口(陝西涇陽縣口鎮附近),蓮勺(渭南市臨渭區交斜鎮來化村),鄜縣(陝西洛川縣東南七十里),頻陽(陝西富平縣美原鎮古城村),臨晉(陝西大荔縣),重泉(陝西蒲城縣鈐鉺鄉晉城村),郃陽(陝西合陽縣洽川鎮莘里村),祋祤(陝西耀州河東堡),武城(陝西華縣赤水鎮郭村),瀋陽(陝西華縣侯坊鄉),懷德(陝西富平縣華朱鄉懷陽城附近),徵縣(陝西蒲城縣西頭鄉避難堡),雲陵(陝西淳化縣鐵王鄉故城村),萬年(西安市閻良區)。長陵(鹹陽市東北),陽陵(鹹陽市渭城區正陽鎮),雲陽(陝西淳化縣城前頭村北,涼武帝村東)等24個縣。轄境相當今陝西韓城、黃龍以南,白水、蒲城以東和渭河以北地區。
東漢移治高陵,轄高陵,池陽,雲陽,祋祤,萬年,蓮勺,重泉,臨晉,郃陽,夏陽,衙縣,粟邑,頻陽等13縣。
三國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左馮翊改名馮翊郡,治臨晉,轄臨晉、合陽、夏陽、重泉、粟邑(陝西白水縣彭衙村一帶)、下邽(陝西渭南市故市鎮附近的故縣村)、蓮勺、頻陽等八縣。
武帝時(公元265年——公元290年)臨晉縣更名為大荔縣。晉馮翊郡仍屬雍州,領縣如故。
北魏移治高陸,轄高陸(陝西高陵縣城),萬年,頻陽,蓮勺,鄣縣(西安市臨潼區西北),廣陽(西安市臨潼區北25公里)等6縣。
北周仍治高陸,轄高陸,廣陽,鄣縣,富平(陝西富平縣城區),三原(陝西三原縣西北清水谷),華池(陝西三原縣東北)等6縣。
隋開皇三年(583)廢郡。
隋大業三年(607)改同州為馮翊郡,治馮翊縣,領馮翊(陝西大荔縣),韓城(陝西韓城市),郃陽(陝西合陽縣),朝邑(陝西大荔縣朝邑鎮),澄城(陝西澄城縣)蒲城(陝西蒲城縣),下邽(渭南市臨渭區下吉鎮),白水(陝西白水縣城以北37.5里一帶)等8縣。
唐武德元年又為同州。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同州為馮翊郡,治馮翊,領馮翊,朝邑,韓城,郃陽,河西(陝西合陽縣東部黃河沿岸一帶),白水,澄城,奉先。(陝西蒲城縣)。
乾元三年(公元780年)復同州.。馮翊郡不復存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