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才發展“十四五”規劃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級有關單位:

浙江省人才發展“十四五”規劃》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共浙江省委組織部

2021年6月15日

浙江省人才發展“十四五”規劃

為全面貫徹落實人才強省、創新強省首位戰略,加快建設高素質強大人才隊伍、打造高水平創新型省份,為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視窗”,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提供人才支撐,根據《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江省人才發展“十四五”規劃
  • 實施地區:浙江省
  • 發文機關:浙江省發改委
  • 依據:《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 發布時間:2021年6月15日
發展背景,現實基礎,趨勢研判,總體要求,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主要任務,以全球視野集聚高素質人才隊伍,以前列意識創新高水平人才制度,以超常舉措建設高能級人才平台,以用戶思維提供高品質人才服務,以系統方法推進高效能人才治理,人才隊伍,打造科技創新人才隊伍,打造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打造高技能人才隊伍,打造宣傳思想文化人才隊伍,打造法治人才隊伍,打造鄉村振興人才隊伍,打造社會事業人才隊伍,打造黨政人才隊伍,改革舉措,構建銜接有序、運轉高效的人才管理機制,構建近悅遠來、包容大氣的人才集聚機制,構建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的人才支持機制,構建需求導向、質量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構建分類科學、放管結合的人才評價機制,構建市場決定、名利雙收的人才激勵機制,構建一體發展、順暢有序的人才流動機制,構建公平競爭、便利高效的人才創業機制,構建保護知識、保護產權的人才權益保障機制,構建壓實責任、容錯免責的人才發展保障機制,人才實事,打造“線上+線下”人才服務綜合體,完善人才發展金融支持體系,建設人才住房保障體系,構建學有優教的教育服務體系,構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體系,創造無處不在的人才交往空間,營造包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加大人才精神激勵,組織實施,加強組織領導,完善規劃體系,強化督查考核,營造良好氛圍,

發展背景

現實基礎

“十三五”時期是我省人才工作取得重要成就的五年,面對大變局大變革大事件的深刻影響,全省上下堅決貫徹黨中央、省委決策部署,全面樹立人才強省工作導向,全力打造人才生態最優省,順利完成“十三五”時期主要發展目標。
1.人才隊伍量質齊升。截至2020年底,全省人才資源總量預計達到1410萬人,比2015年增長31.2%;累計入選國家級人才工程2160人次,增長151.7%;每萬名勞動力中研發人員為148人年,增長50.1%;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為31.8%,增長31.4%;新引進各類外國人才25萬人次,增長35%。
2.人才平台加速發展。浙江大學、西湖大學、之江實驗室、阿里達摩院、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影響力、吸附力持續上升;引進共建中科院浙江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所、北航杭州創新研究院、天津大學浙江研究院、中電科南湖研究院、北理工長三角研究生院等一批高能級創新載體;開工建設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杭州未來科技城、人才創業園等高端產業平台發展勢頭強勁,高新技術企業數從2015年的7905家增長到2020年的22232家。
3.人才效能有效發揮。截至2020年底,每萬人發明專利授權量從2015年的12.9件增長到2020年的32件;“鹽酸埃克替尼”抗肺癌新藥、解析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全長結構等一批硬核成果加快湧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的比重從2015年的37.2%增長到2020年的59.6%;全員勞動生產率從11.7萬元/人增長到16.6萬元/人,年均增速7.2%。
4.人才政策不斷創新。形成以省“鯤鵬行動”計畫為引領,覆蓋引進和培養、塔尖和塔基、個人和團隊、創業和創新,省市縣政策疊加的高素質人才引進培育體系。人才新政全面落實,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化,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鬆綁有力推進,人才流動的身份壁壘、人才激勵的平均主義、人才評價的“四唯”傾向不斷破除,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明顯增強。
5.人才環境更加優良。落實黨管人才原則,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和述職評議持續深化,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面積極性有效調動,上下同欲抓人才的強大合力有效凝聚;“人才+資本+企業”聯動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人才金融服務持續最佳化,人才“關鍵小事”加快破解,人才創業創新成本持續降低、進程不斷加速,境內外上市人才企業累計達到50家。
表1:“十三五”全省人才發展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十三五”全省人才發展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指標名稱
2015年
規劃目標
完成情況
2020年
2019年
2020年
預計
完成度
人才資源總量(萬人)
1075
1400
1361.1
1410
完成
黨政人才(萬人)
34
34
32.4
32.5
95.6%
經營管理人才(萬人)
298
320
359.7
360
完成
專業技術人才(萬人)
480
650
590.1
610
93.8%
高技能人才(萬人)
220
320
292.3
321.8
完成
農村實用人才(萬人)
105
112
121.5
123
完成
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萬人)
2.5
5
7.1
9.8
完成
每萬名勞動力中R&D人員(人年)
98.5
120
138
148
完成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
24.2
29以上
29.7
31.8
完成
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
19.1
26以上
人力資本投資占生產總值比例(%)
13.8
17以上
17.8
完成
人才貢獻率(%)
35.3
40以上
註:表中經營管理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之間存在重複交叉,六支人才隊伍數量之和不等於人才資源總量。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看到,我省人才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人才隊伍結構有待最佳化。人才隊伍大而不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頂尖人才還較為缺乏,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高水平工程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相對較少。二是人才政策體系有待完善。人才投入不足和結構不合理問題依然存在,資源碎片化問題還比較突出,放權鬆綁還不到位,高校院所、國有企業人才隊伍活力還有待進一步釋放。三是人才平台能級有待增強。一流高校、大院強所、頭部企業、大國重器比較少,產業類平台多,基礎研究平台、套用基礎研究平台、共性技術供給平台還比較缺乏。四是人才服務品質有待改進。人才服務供給與人才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服務的需求還不匹配,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的矛盾還比較突出,高水平生產性服務業相對不足,人才服務國際化、一體化水平還有待提升。五是人才工作系統集成有待提升。人才工作數位化改革還不到位,數據採集、統計分析、績效評價等基礎工作還不夠快捷高效。人才工作條塊分割、交叉重疊、資源內耗等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市場和社會力量的內生動力還有待進一步激活。針對這些問題,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強化攻堅克難,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趨勢研判

“十四五”時期是我省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視窗”,開啟高水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人才發展的內外部環境都發生深刻變化。
1.新發展階段要求人才工作明確新使命。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成為關鍵變數,人才競爭的激烈程度前所未有,高質量發展對人才供給結構提出新要求,人才改革進入“深水區”,人才標準多元化、人才流動高頻化、人才分類融合化、人才歸屬模糊化、人才環境數位化等給傳統人才工作模式帶來巨大挑戰。“十四五”時期,需要克服思維定式和路徑依賴,準確把握人才發展階段性特徵,進行系統性謀劃,採取突破性舉措,激發創造性張力,實現整體性提升。
2.新發展目標要求人才事業錨定新定位。人才是“重要視窗”的建設者維護者展示者,人才的集聚度、活躍度、貢獻度決定著“重要視窗”的建設進度,也是衡量“重要視窗”成色的關鍵所在。“十四五”時期,需要站在作出浙江人才貢獻、提供浙江制度方案、創造浙江治理樣本的高度,跳出省域視角謀劃人才建設。在積極參與人才競爭的同時,為全國人才發展大局扛起浙江擔當;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為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浙江力量;在取得人才發展實踐成果的同時,為豐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理論提供浙江思考。
3.新發展格局要求人才發展聚焦新任務。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有利於形成國內“磁吸效應”,也降低了國際人才循環的可預期性。“十四五”時期,需要統籌國際國內兩種人才資源,做大增量和最佳化存量兩手抓。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暢通國際人才循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暢通國內人才循環,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構建有利於整合創新資源的發展形態,暢通跨界人才循環,促進人才鏈和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最佳化人才資源配置,暢通區域人才循環,促進全省人才協調發展。
4.新發展理念要求人才治理體現新思路。首位戰略需要首善治理,人才新定位需要治理新思路。“十四五”時期,需要堅持系統觀念系統方法,著眼於人才、著力於人才,對人才治理體系進行系統性重塑,適應人才發展新形態、回應人才發展新需求。堅持數字賦能、改革破題、創新制勝,把人才強省、創新強省首位戰略貫穿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健全巨觀工作架構,加強中觀組織落實,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實現人才工作從“外在要求”向“內生動力”轉化、人才治理從“條塊分治”向“整體智治”躍遷,加快建設以人才為核心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落實省委十四屆五次、六次、七次、八次、九次全會精神,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視窗”,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圍繞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落實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全面數位化改革為引領,以建設高素質強大人才隊伍為主題,以全方位引進、培養、用好人才為主線,以引領發展、成就人才為根本目的,堅持系統觀念,運用系統方法,聚焦聚力人才譜系豐富多彩、人才生態疊代升級、人才隊伍集聚裂變,著力構建黨建統領、整體智治、精準賦能、唯實惟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加快打造具有影響力吸引力的全球人才蓄水池,率先建成人才強省,為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提供人才支撐,為建設人才強國貢獻浙江力量。

基本原則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四個面向”,緊緊圍繞數位化改革重大戰略和“一號工程”“三大高地”“四大建設”等重點任務,聚焦科技自立自強、建設全域創新體系,加快引進集聚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不斷提升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的匹配度、融合度。
——突出重點、統籌推進。充分發揮重點人才工程、重要人才政策、重大人才平台的輻射帶動作用,以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為重點,加強創新型、套用型、技能型人才引進培養,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完善人才譜系。
——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充分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政策供給、要素供給和服務供給,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更好激發人才、市場主體、社會力量的積極性,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
——以人為本、整體智治。堅持系統觀念,推進“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雲”高效協同,加快建立以人才為核心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堅持數字賦能、綜合集成,不斷完善人才工作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全力打造人才治理新高地。

主要目標

到2025年,將浙江打造成具有影響力吸引力的全球人才蓄水池和創新策源地、人才強省建設的先行示範區,成為國內引領性人才高地、國際重要人才中心,人才引領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高地、三大科創高地、改革開放新高地、新時代文化高地、美麗中國先行示範區、省域現代治理先行示範區、人民幸福美好家園建設的格局有效確立,在浙江打造“重要視窗”、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和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新征程中彰顯人才核心力量。具體目標為:
——人才總量穩步增長。到2025年,引進全球頂尖人才200名左右,集聚領軍人才5000名以上,新增就業高校畢業生500萬名以上。全省人才資源總量達到1650萬人,其中黨政人才總量保持在32.5萬人左右,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分別達到380萬人、680萬人、400萬人、140萬人和12萬人。
——人才結構加快改善。到2025年,每萬名勞動力中研發人員達到185人年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達到35%以上,專業技術人才高級職稱比例達到8%左右;在三大科創高地領域集聚一大批戰略人才、領軍人才和優秀青年人才。
——人才效能更好發揮。到2025年,科技貢獻率達到70%以上,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7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超過65%,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6%以上,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居全國前列。
——人才環境持續最佳化。到2025年,人力資本投資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達到20%以上,高水平生產性服務業基本滿足人才發展需求,人才創業創新進程全面加快,人才服務體系更加最佳化。
表2:“十四五”時期全省人才發展主要指標
“十四五”時期全省人才發展主要指標
一級指標
序號
二級指標
單位
2020年
預計
2025年
目標
人才
總量
1
人才資源總量
萬人
1410
1650
2
黨政人才
萬人
32.5
32.5

3
經營管理人才
萬人
360
380

4
專業技術人才
萬人
610
680

5
高技能人才
萬人
321.8
400

6
農村實用人才
萬人
123
140

7
社會工作專業人才
萬人
9.8
12

人才
結構
8
萬名勞動力中研發人員數量
人年
148
185
9
專業技術人才高級職稱比例
%
7.5
8

10
三大科創高地高層次人才比例
%
60

11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
%
31.8
35

人才
效能和環境
12
科技貢獻率
%
65
70
13
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
10.3
17

14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
%
59.6
65

15
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
%
6以上

16
人力資本投資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
%
20

註:表中經營管理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之間存在重複交叉,六支人才隊伍數量之和不等於人才資源總量。

主要任務

聚焦高素質人才、高水平制度、高能級平台、高品質服務、高效能治理等五個方面,以超常規舉措推進人才生態疊代升級,不斷提升人才集聚力、平台吸附力、創新驅動力、生態影響力、制度競爭力,為高質量發展、競爭力提升、現代化建設貢獻人才力量。

以全球視野集聚高素質人才隊伍

大力引進國際一流人才。聚焦打造三大科創高地,抓住全球人才流動新機遇,大力實施“鯤鵬行動”計畫,統籌推進各類引才項目,更大力度、更加精準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支持企業開展海外併購,布局海外人才飛地,實現全球引才、全球用才。吸引跨國公司在浙江設立或聯合設立研發中心和創新基地,支持外資研發機構與本省單位共建實驗室和人才培養基地。積極引導人才向高能級戰略平台、開發區(園區)、“萬畝千億”新產業平台、農業產業平台、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區、特色小鎮、人才創業園等重點人才平台集聚。到2025年,新引進全球頂尖人才200名左右、科技領軍人才1500名左右、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150個左右,新建海外創新孵化中心、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載體100家。
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立足新發展階段,重視培育和用好本土人才,最佳化政策激發本土人才創新創業積極性,實施本土人才培養工程,造就一批立足浙江主導產業、引領浙江高質量發展的國際化、專業化、門類齊全的本土人才隊伍。加快推進高校分類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積極爭取擴大學位授權點和研究生培養規模,加強創新型、套用型、技能型等人才培養。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領軍人才組織或參與國際大科學工程以及在國際學術組織擔任領導職務,培育造就一支在國際學術組織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科學家隊伍。積極推薦和選派青年科技人才赴國際組織或國際學術機構任職。到2025年,力爭新入選兩院院士15名以上,新培育科技領軍人才1500名左右。
全面建設人才成長梯隊。重點圍繞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最佳化支持政策,加大青年博士、博士後招引力度。推動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建博士後工作站,更大力度吸引出站博士後留浙。與海內外高校開展全方位就業合作,大規模開展大學生來浙實習活動,大力推進大學生見習基地和創業園建設,打造大學生實習應聘、就業創業全鏈支持體系,吸引更多高校畢業生在浙創業就業。到2025年,累計招收博士後5500名以上,新引進(留浙)博士5萬名以上,其中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博士3萬名以上,累計新增就業高校畢業生500萬名以上。
推進浙商隊伍轉型升級。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打造國內大循環戰略支點、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樞紐,大力實施“浙商青藍接力工程”、新生代企業家“雙傳承”計畫和“品質浙商提升工程”,廣泛開展企業家培訓,全面拓展提升企業家的全球視野、戰略思維和創新能力。推進高校院所、各類企業、創新人才、廣大浙商深度融合、協同發展。鼓勵支持科研人員兼職創新、在職或離崗創辦企業,推動更多創新人才帶專利、項目、團隊創業,培育更多科技型企業家。到2025年,形成一支擁有百名領軍人才、千名骨幹人才、萬名後備人才的創新型浙商隊伍。
加快培養大批浙江工匠。實施新時代工匠培育工程和“金藍領”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構建產教訓融合、政企社協同、育選用貫通的高技能人才培育體系,支持溫台地區國家職業教育高地建設試點。推廣“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加強重點學科專業群建設。構建中職、高職、套用型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成長立交橋,推動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拓寬高技能人才職業發展空間。到2025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00萬名左右,其中國際一流技能人才30名左右、國內一流技能人才300名左右,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達到35%。

以前列意識創新高水平人才制度

推進人才評價的科學化市場化社會化。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推進科學化、市場化、社會化評價。在職稱評審、崗位結構比例設定等方面進一步向用人主體放權。建立職稱評審“直通車”機制,探索完善特殊優秀人才認定標準。支持重點領域龍頭企業、行業協會承接人才評價職能,推動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擴大自主評價的職業資格範圍。
暢通人才流動渠道。在高校院所設立一定數量的流動崗,鼓勵支持科研人員按規定保留人事關係離崗創業創新。探索“企業引才、高校留編、校企共享、政策疊加”等機制。支持企業、社會組織人才到高校院所兼職授課、擔任導師。完善社保、醫保轉移接續政策,降低人才流動的制度性成本,在編制、工資總量、崗位結構比例、績效考核等方面向用人單位適當傾斜,調動人才和用人單位兩個方面的積極性。
充分發揮人才作用。加大青年人才支持力度,確保各級各類人才計畫、研發項目、基金項目支持40歲以下青年人才的比例明顯提升。規範人才稱號使用,健全信用機制、退出機制,破除“永久牌”標籤,防止簡單把人才稱號和利益掛鈎。對高層次人才、優秀青年人才建立以信任為前提、包容審慎的管理機制,減少考核頻次,完善績效標準,保障人才自由探索、潛心研究。建立健全高校院所人才優勝劣汰機制,激發人才活力。
進一步增加知識價值。堅持以人為本的投入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進一步提高科研經費中人員經費的比例,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建立科學增長機制,提高用人單位分配自主權。探索對技術技能崗位人才和管理崗位人才的分類管理。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科研成果權益分享機制,賦予科研人員職務成果所有權和不低於10年的長期使用權。全面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構建嚴保護、大保護、快保護、同保護工作格局。

以超常舉措建設高能級人才平台

加快構築高能級平台體系。加強全省人才發展平台統籌布局,強化差別化的政策激勵,集中力量辦大事,將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打造成為面向世界、引領未來、服務全國、帶動全省的創新策源地。深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加快建設寧波甬江、G60(浙江段)、溫州環大羅山、浙中和紹興等科創大走廊。實施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行動計畫,建設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園區。按照塊狀經濟、現代產業集群“兩個全覆蓋”要求,打造標桿型創新服務綜合體。到2025年,新增國家級高新區5家以上,實現設區市國家高新區全覆蓋、工業強縣省級高新區全覆蓋。
實施戰略科技力量鍛造工程。加快構建新型實驗室體系,全力支持之江實驗室、西湖實驗室打造國家實驗室,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建設,加快建設甬江等省實驗室。支持省重點實驗室開展多學科協同研究,探索組建聯合實驗室和實驗室聯盟。完善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國防科技工業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載體布局。建成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加快推進智慧型計算、新一代工業網際網路系統信息安全、多維超級感知、超高靈敏量子極弱磁場和慣性測量、社會治理大數據與模擬推演實驗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裝置)建設,打造大科學裝置集群。到2025年,建成10個高水平省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創新基地達到60家,爭創領域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1-2家,培育形成100家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實施一流高校引育工程。集中力量推進“雙一流”建設,引進一批全球前100名的高校。發揮浙江民企民資優勢,支持社會力量辦大學。抓住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契機,加強高校學科專業布點的巨觀調控,探索省內高校優勢學科、領軍人才整合機制,集中力量培育建設一批登峰學科、省優勢特色學科、一流學科,爭取更多高校和學科進入“雙一流”行列。按照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循序漸進、合作共贏的原則,促進高校與科研院所的資源整合,提升高校學科建設水平和綜合實力。到2025年,力爭60個左右學科達到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標準,部分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新引進建設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國內高水平大學校區、研究生院或特色學院10家左右。
建強人才科創特色平台。圍繞推進全省人才均衡發展,按照“品牌共塑、服務共享、合作共贏”理念,高水平建設浙江人才大廈、浙江創新中心、長三角人才大廈等平台,打造省內科創人才協同創新的重要平台。深化推進人才創業園建設,加強政策支持、資源整合、服務創新,提升對人才創新創業的支撐能力,打造“頭部人才企業+中小微人才企業”科創生態圈。加強浙江院士之家系統集成,創新與頂尖人才、領軍人才的合作對接、項目集聚模式,提升建設運營實效。

以用戶思維提供高品質人才服務

推進人才服務的集成化。深化人才創新創業全周期“一件事”改革,整合各級各部門人才服務事項,圍繞人才引進、項目申報、政策兌現、生活保障、助力賦能、管理考核等創新創業服務鏈,重塑業務流程,為人才發展提供全周期、全方位服務。大力建設集引進人才、服務人才、賦能人才、引領人才等功能於一體的人才創新創業服務綜合體,建立人才訴求“一窗受理”、人才服務“一站供給”、人才發展“一幫到底”的服務閉環,實現省市縣全覆蓋、成網路,打造展示形象、引進人才的重要門戶,服務人才、成就人才的重要平台,團結人才、凝聚人才的重要陣地。
推進人才服務的市場化。廣泛調動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社會力量等各方面的積極性,增加優質服務供給。圍繞人才創業啟動資金、信貸、上市、保險等全周期金融需求,深入推進“人才貸”“人才投”“人才保”“人才險”等工作,探索打造人才科創銀行,為人才提供全方位、立體化、閉環式的金融服務。支持高校、社會資本開辦幼稚園、義務教育段學校。
推進人才服務的國際化。積極為外籍人才落實教育、醫保、社保等方面國民待遇。在全省各類國際性活動、論壇融入人才元素、嵌入人才內容,體現人才導向。突出高品質生活主軸、國際化服務主線,推進國際人才社區建設,增加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國際醫院配置,加大外籍服務業人才引進力度,從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全方位營造適合國際高端人才創新發展的“類海外”環境。
推進人才服務的一體化。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推動人才信息聯通、人才評價互認、人才活動聯辦、人才資源共享。全面落實省部屬高校、企業、科研院所人才的同城待遇。探索支持戶口不遷、關係不轉的人才,參照所在地人才分類目錄,同等享受公共服務。建立健全人才公共服務成本結算分擔機制。推廣甬舟人才一體化發展經驗,推進杭衢、溫麗、嘉湖等人才一體化發展,形成聯動城市人才共引、資源共享的協同發展格局,促進人才均衡發展。

以系統方法推進高效能人才治理

突出數字賦能。以數位化手段推進人才治理全方位、系統性、重塑性變革,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技術,全面推進人才工作數位化改革,建設人才工作數位化平台,建立健全即時感知、科學決策、主動服務、智慧型管理等功能,打造全省統一的人才流量入口、服務樞紐和數據中心,實現工作“一張網”、服務“一個碼”、數據“一個庫”。加強人才信息保護,切實保障人才信息安全。
突出全面推進。堅持人才強市、人才強縣、人才強校、人才強院、人才強企一體推進,強化行業主管部門抓行業人才隊伍職責。把人才強省、創新強省首位戰略落實情況作為評價黨政領導幹部和領導班子的重要內容,把人才密度、創新強度作為項目準入的重要參考,把人才績效、創新實效作為資源配置的重要標準,推動人才發展全面進步、全域加強。
突出整體智治。完善黨管人才體制機制,改進黨管人才方式方法,堅持整體政府理念,推進數據共享、業務協同、力量整合,構建完善省市縣一體、部門間協作、全鏈條覆蓋、制治智貫通的人才治理體系,提升主動適應新發展階段的人才治理能力。

人才隊伍

聚焦浙江建設“重要視窗”的十個方面和十三項重大標誌性成果,抓緊抓牢抓實“十四五”時期具有牽動性、創新性、突破性的“十三項戰略抓手”,重點建設八支人才隊伍。

打造科技創新人才隊伍

大力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圍繞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高地、三大科創高地,建立行業主建、全省集成、開放共享的“高精尖缺”人才引進目錄庫,最佳化“專班引才”“揭榜引才”等引才模式,更好發揮以才引才作用,提升引才精準性和實效性。健全全球科技人才精準合作網路,鞏固、拓展海內外引才渠道。深入實施省海外引才計畫、萬人計畫、領軍型團隊計畫、海外工程師、高端外國專家引進計畫、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等項目,進一步擴大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杭州國際人才交流與項目合作大會、寧波人才科技周、海外學子浙江行、青年才俊浙江行等活動的影響力,進一步凝練支持方向、擴大支持規模、最佳化支持結構。到2025年,集聚科技領軍人才5000名以上,爭取其中1000名以上入選國家級人才工程、500名以上入選國家級人才工程青年項目,60%以上來自“網際網路+”、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重點領域。
實施基礎科學研究人才引培行動。圍繞打造一支面向未來、能夠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基礎研究人才隊伍,聚焦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研究,依託浙江大學、之江實驗室、西湖大學、阿里達摩院等重點平台和省重點建設高校,加快引進培育一批敢闖“無人區”、能闖“無人區”的人才和團隊,在薪酬待遇、科研啟動資金、研究生招生名額等方面給予長期穩定支持。大力推進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畫,鼓勵具備條件的高校加強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建設,加大基礎研究、交叉學科相關專業招生規模,探索基礎學科本碩博連讀培養模式,吸引最優秀的學生投身基礎研究。到2025年,基礎研究人員全時當量達到2萬人年以上,從事基礎研究活動人員占R&D人員比重力爭達到5%,建設10家左右青年英才培養基地。
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人才引培行動。聚焦技術安全自主可控,圍繞專用晶片、人工智慧與融合套用、區塊鏈、新一代網路通信與時空技術、空天信息技術、精準醫學、新藥創製、高端醫療器械、先進制造與智慧型裝備、氫能與燃料電池、儲能技術、新型柔性與磁性材料等重點領域,滾動編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清單,每年實施300項重大科研攻關項目,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人才科研力量最佳化配置、集成攻關。圍繞網路強省建設,集聚一批在網路安全技術和產業發展前沿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頂尖人才、領軍人才,推動有條件的高校設定網路安全學院和網路安全專業,實施高校網路安全人才培養“十百千萬”五年行動計畫,突破一批網路安全核心技術。到2025年,依託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引進培育1500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人才,打造1500個高水平團隊。
實施高水平工程師引培行動。依託浙江市場優勢和產業優勢,深入開展特色產業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加快引進培育高水平工程技術人才,打造共性技術平台,創造有利於新技術快速大規模套用和疊代升級的優勢,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到2025年,建設15家左右省級特色產業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集聚高水平工程師1500名。
實施科技創業人才引培行動。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推動民營企業二次創業、國有企業創新轉型。引進培育一批具有國際視野、戰略思維、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科技賦能的科技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暢通人才流動渠道,完善保障機制,支持擁有核心技術或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優秀科技人才創辦科技型企業。深化“人才+資本”模式,引導國資、民資、金融等各方面資源投資人才。到2025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5萬家,科創板上市企業達到50家。

打造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

加強企業家教育培養。健全企業家培訓體系,重點面向“隱形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冠軍”“雄鷹”“鏈主型”企業,開展暢通高端要素、資源要素、人才要素、產業要素循環和參與“一帶一路”、RCEP和自貿區建設等方面培養培訓,積極培養提升企業家發現機會、整合資源、創造價值、服務社會等能力和意識。建立健全創業輔導制度,支持發展創客學院,發揮企業家組織的積極作用,培養年輕一代企業家。拓寬企業家培訓渠道,利用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高等院校以及各類優質教育培訓資源,加大對企業家的培訓力度。搭建企業家學習交流平台,開展“企業家活動日”等常態化交流活動,引導企業家之間,企業家與科學家、投資家、教育家、藝術家等各方面人才交流互動、優勢互補、共同提高。
提升經營管理人才專業化水平。統籌推進不同所有制、不同層次、不同專業領域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培訓,有針對性地開展戰略規劃、資本運作、人力資源管理、財務、法律等專業知識培訓,不斷提高經營管理人才的專業化水平。按照“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差異化薪酬、市場化退出”的要求,支持國有企業培養引進職業經理人。積極引進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加大從知名院校招收優秀畢業生力度,支持企業最佳化經營管理人才隊伍結構。到2025年,累計培訓企業家及企業經營管理人才100萬人次以上。
實施經營管理人才國際化行動。圍繞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實施新一輪“萬名國際化人才培養工程”,擇優選派1萬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科學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出國(境)培訓。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培訓基地建設,探索建立一批國際化人才培養海外基地,開發利用國際國內多種教育培訓資源,加快培養通曉國際規則、善於處理涉外事務的人才隊伍。支持行業協會(學會)、企業自主開展以科技人才為重點的本土人才國際化培訓。圍繞浙江全面參與“一帶一路”、RCEP和自貿區建設需要,調整完善高等教育學科體系,加大國際化通識教育力度,加強跨文化、國際政法、國際貿易和金融、國際工程建設、網際網路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研究和人才培養。
實施海外浙江人才資源開發行動。以企業家、科學家為重點,加強海外浙江人才資源梳理,在重點人才集聚地區搭建一批海外浙江人才交流平台,建強中外合作人才發展平台。聚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RCEP成員國的浙江籍華裔華僑,積極開展“相聚長三角”“海外博士浙江行”、海外華裔青少年“尋根之旅”夏令營、“一帶一路”經濟文化精英走進浙江、“留學浙江”等系列品牌活動,凝聚海外浙江人才資源,推動更多僑資、僑智回歸。用好長三角高校院所僑(留)聯聯盟,探索建設“全球海智聯盟”、海外浙籍專家校友會留學生聯盟,借力海外華僑華人進一步暢通浙江國際人才交流合作渠道。

打造高技能人才隊伍

實施匠苗成長行動。完善職業教育、技工教育體系,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育訓兼融,建設一批一流職業院校、技師學院。推進職業教育高水平學校和高水平專業建設,支持職業院校與海外高水平院校開展技能人才培養合作。完善職業院校專業設定適應產業發展動態調整機制,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按照工學一體教學,強化理論教學和實習實訓的有機結合,推行1+X證書制度,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大力推進套用型本科院校建設,最佳化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方案,完善教學質量評估,形成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進一步發揮技師學院辦學特色,擴大辦學規模。到2025年,實現技工院校縣(市)全覆蓋,建設15所高水平技師學院,建設200個左右與產業相匹配的專業(群),每年培養技能人才20萬名以上。
實施匠才培養行動。以金藍領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為抓手,強化企業主體責任,發揮行業主管部門的協調組織作用,聚焦數字安防、綠色石化、汽車及零部件、現代紡織和服裝等產業集群,依託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企業培訓中心和職業院校等,線上線下相結合,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到2025年,全省累計開展職業技能培訓500萬人次。
實施競賽錘鍊行動。以技能競賽作為重要選拔途徑,進一步完善以世界技能大賽和國家技能大賽為龍頭,省級技能大賽為主體,市、縣級技能大賽和企業崗位練兵技能比武為基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以省政府名義每兩年舉辦一屆浙江技能大賽,組織好省、市、縣職業院校師生職業技能大賽,對符合條件的選手核發中級及以上技能等級證書。到2025年,每年開展40個左右職業(工種)的省級職業技能大賽,帶動500萬名以上企業職工學技能、練技能。
實施工匠遴選行動。以遴選評價引領示範,整合提升高技能人才培養支持項目,通過職業院校培養、崗位技能提升、技能大賽選拔等培育措施,遴選一支覆蓋廣泛、梯次銜接、上下聯動的新時代工匠骨幹隊伍。到2025年,重點培育30名左右具有絕技絕活的浙江大工匠、300名左右具有精湛技能的浙江傑出工匠、3000名左右具有過硬技能的浙江工匠、1萬名左右熟練掌握技能的浙江青年工匠。
實施技能創新行動。以鼓勵技術技能創新為導向,發揮浙江大工匠、浙江傑出工匠的示範帶頭作用,依託單位、行業建設技能創新工作團隊,聯合本科高校、職業院校和專業科研機構共建創新平台,開展技術技能新標準研究,推進技術技能創新、工藝改革和成果轉化。鼓勵高技能人才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進行帶徒傳藝、技能交流,鼓勵規上企業設立技術技能總監或技能專家崗位。到2025年,建設30個左右省級技能創新工作團隊。

打造宣傳思想文化人才隊伍

擴大宣傳思想文化人才規模。圍繞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加強頂層設計,統籌推進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人才培育工作,形成以宣傳文化系統“五個一批”人才工程為龍頭,文藝人才孵化、之江社科學者、媒體融合優才、出版菁英鍛造、文化傳播鴻雁、網聚之江人才等六大培育項目為支撐的人才工程體系,培育儲備一批具有較強引領力和創新力的複合型專業人才。加強優秀青年人才隊伍培育工作,培養具有未來競爭力的文化人才後備軍。大力培養紮根基層的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和基層文化管理人才。加快培育網信人才隊伍,探索完善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網信人才評價體系。到2025年,新增“五個一批”領軍人才100名左右、青年英才150名左右,培育後備人才2000名左右。
提升宣傳思想文化名家引育力度。實施名家大師“引鳳”計畫,鼓勵和支持我省宣傳文化單位採取簽約制、契約制、項目合作、技術入股、調動、聘請、兼職、講學等多種方式,大力引進具有高深造詣、精湛業務、突出成就、廣泛影響的國內外高層次宣傳文化領域人才,推進浙江籍知名文化專家學者回歸。實施名家發展“常青”計畫,完善名家榮譽制度,按照省有關規定表彰獎勵德藝雙馨、成就卓著的宣傳思想文化名家,探索設立“大師工作室”“大師坊”,積極發揮名家大師品牌效應,開展“名家傳戲”“名師帶徒”等傳承項目。實施名家培養“點睛”計畫,對宣傳文化領域的拔尖人才進行再篩選、再支持、再提升,在開展研究創作、專著出版、展演交流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
強化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建設。深入實施英才薈萃計畫,遵循哲學社會科學人才成長規律,完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工作總體格局。加強高層次人才引育,實施之江社科學者人才培養項目,注重社科領軍人才、優秀青年後備人才培育,最佳化人才發展平台,加大對國內外高層次哲學社會科學人才的引進和支持力度。建立規範的獎勵體系,推進社科人才發展制度改革,形成培養哲學社會科學人才的良好激勵機制。繼續實施“之江青年社科學者行動計畫”,加強對青年社科人才的科研項目扶持和優秀成果獎勵,引導推動青年社科工作者加強省情調研,服務基層改革發展實踐。到2025年,新增國家級哲學社會科學高層次人才80人左右。
做強文化人才平台載體。探索新形勢下宣傳思想文化人才建、管、用、育的有效載體,建立健全人才選拔管理、評價激勵和宣傳聯繫機制。深化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等國家級人選培育工作,力爭部分界別入選人才實現量質齊升,走在全國前列。打通高校、科研院所、文化企事業單位的人才培養通道,建設一批文化人才培育基地。建設文化人才之家,打造文化人才會客廳。在“之江編劇村”“中國網路作家村”等平台,探索實施個性化機制和政策,加大服務保障和活動開展力度,增強平台吸引力和承載力,推動成果落地、項目合作、產品轉化。

打造法治人才隊伍

提高法治專門隊伍職業素養專業水平。圍繞打造省域現代治理先行示範區,加強立法隊伍、行政執法隊伍、司法隊伍等三支法治專門隊伍的人才選拔和培養工作,推進法治專門隊伍革命化、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嚴格法律職業準入,全面落實法律職業人員統一職前培訓制度。開展從符合條件的律師、法學專家中招錄立法工作者、法官、檢察官工作。加強立法工作隊伍建設,進一步增加有法治實踐經驗的人大常委會委員比例。創新完善新時代公安人才發展機制,提升招錄引進、教育培養、管理使用、激勵保障全鏈條能級水平,打造一支門類齊全、結構合理,業務精湛、戰力高超,具有全國引領性、浙江辨識度的公安專業人才隊伍。組織開展法官、檢察官逐級遴選,初任法官、檢察官由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統一招錄,一律在基層法院、檢察院任職。暢通立法、執法、法務部門幹部和人才相互之間以及與其他部門具備條件的幹部和人才交流渠道。加快完善符合職業特點的法治工作人員管理制度,健全職業保障體系。
加強法律服務隊伍建設。加強律師隊伍思想政治建設,增強廣大律師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和感情認同。提高律師隊伍業務素質,加強律師職業操守和道德建設,完善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和違法違規執業懲戒制度,強化準入、退出管理。構建社會律師、公職律師、公司律師等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律師隊伍。推動律師行業黨的建設縱深發展,進一步提高律師行業黨的建設質量。加強公證員、人民調解員、法律服務志願者等為代表的基層法律服務隊伍建設。建立法律服務人才跨區域流動的激勵和保障機制。
重視法治後備人才培養。著力推動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進高校、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加強法學教育和研究,強化法學學科和專業建設,將法治實務部門的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引進高校,加強法學教育、法學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實際工作者之間的交流。健全政法部門和法學院校、法學研究機構人員雙向交流機制,推動高校和法治工作部門人員互聘。建設高素質法治領域學術帶頭人、骨幹教師、專兼職教師隊伍,發揮法學研究機構和法學人才在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設中的作用。重視法治人才和後備力量的教育培養,造就一支政治立場堅定、理論功底深厚,既熟悉中國國情、又通曉國際規則的涉外法治人才隊伍。

打造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壯大新時代高素質農民隊伍。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千萬農民素質提升工程”為抓手,實施現代農民培育計畫、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畫、十萬農創客培育計畫,發展壯大農業產業生產人才、農村二三產業經營人才和鄉村治理人才隊伍。緊密結合現代農業、農村電商、鄉村旅遊、鄉村治理、美麗鄉村建設,培養鄉村產業領軍人才和鄉村治理人才。構建完善“省鄉村振興學院、市鄉村振興分院、縣(市、區)鄉村振興學校、鄉(鎮)鄉村振興講習所”四級聯動人才培育體系,面向從事適度規模經營的農民,分層分類開展全產業鏈培訓,大力推行農民職稱評定和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到2025年,培育高素質農民10萬人,全省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140萬人以上。
加強鄉村科技人才培育。實施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引育計畫,推進農業農村科研傑出人才培養,加快培育一批高科技領軍人才和團隊,選派一批農業科技、產業創新、金融服務等領域企業家、技術專家等領軍人才“上山下鄉”。實施農業農村科技創新人才培育工程,以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為重點,培養一批新時代科技型鄉村企業家。加強農業農村科技推廣人才培養,鼓勵浙江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高校院所調整增設涉農專業,加大定向培養基層農技人員力度,支持職業院校加強涉農專業建設,培養基層急需專業技術人才。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到2025年,省市縣聯動派遣科技特派員1萬名以上,鄉村科技人才達到40萬人。
深入推進青年和鄉賢回鄉。實施農村“歸雁計畫”,鼓勵鄉賢回歸,完善對返鄉下鄉人員創業補貼、融資、場地、培訓等扶持政策,搭建人才回鄉創業創新平台,吸引農創客、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士兵等返鄉創業。開展“銀齡行動”,鼓勵離退休黨員幹部、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到鄉村發揮餘熱、施展才能。支持返鄉大學生、農村青年依託電子商務平台和經營網路開展電子商務創業,推進“網際網路+農村物流”,創造更大市場和更多就業崗位,引導農村勞動力返鄉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

打造社會事業人才隊伍

推進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實施教師教育攀登計畫,推進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建設,形成以師範院校為主體、高水平綜合院校參與、層次分明特色凸顯的教師培養體系。加強高校高層次教師隊伍建設,實施省高校領軍人才培養計畫、省高校海外引才集聚計畫、省高校院士結對培養青年英才計畫。建設高素質專業化的中國小教師隊伍,深化“一專多能”國小全科教師培養模式改革,開展碩士層次“雙學科”複合型高中教師培養試點。加強師風師德建設,培育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新時代“四有”好老師。到2025年,力爭新入選國家級人才工程500名以上、新入選國家級人才工程青年項目300名以上。
推進衛生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完善醫教協同的衛生人才培養體系,加大全科、兒科、產科、精神科、病理科等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培養培訓力度,依託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為縣域醫共體建設打造合格的臨床基礎人才隊伍。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加強公共衛生和中醫藥特色人才隊伍建設。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制度改革,建立符合醫療衛生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不斷提升衛生人才的發展空間、薪酬待遇、執業環境。到2025年,引進培育50名領軍人才、500名創新人才、1000名醫壇新秀。
推進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社會工作學科專業體系建設以及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評價體系建設,開展社會工作領軍人才培育,將高層次社會工作人才納入急需緊缺和重點人才引進範圍。加強社會工作專業崗位開發,推動以社會工作服務為主的事業單位將社會工作崗位明確為主體專業技術崗位,實現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與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相銜接。積極培育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完善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成本核算制度,將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人力成本作為重要核算依據。大力推進鄉鎮(街道)社會工作站建設,暢通社會工作人才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渠道。力爭到2025年,全省持證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總量達12萬人,社會工作專業崗位達到6萬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達到2500家。

打造黨政人才隊伍

貫徹整體智治建設數位化黨政人才隊伍。加強政府數位化改革人才培養,加大對數位化專業人才的招錄力度,建設數位化黨政人才梯隊。將數位化技能水平納入公務員培訓和考核體系,依託知名高校或社會組織,普遍開展數位化人才培養、技能培訓。營造數位化企業文化氛圍,落實各級政府業務部門在政府數位化改革中的主體責任,建立業務部門和數位化部門的合作、協同機制。開展政府數位化改革示範項目、標兵人物等多種形式的激勵,鼓勵數位化創新。
貫徹唯實惟先強化幹部能力培養。高質量開展黨政幹部集中輪訓,不斷提高培訓的覆蓋面、精準度,辦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修班”,提升幹部隊伍推進現代化建設新能力。有針對性地開展經濟管理、科技創新、文化建設、法治建設、社會治理、生態文明等方面專題培訓,幫助幹部彌補知識弱項、能力短板、經驗盲區,全面提高黨政幹部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最佳化幹部成長路徑,積極選派幹部到國家戰略舉措實施地、重大工程項目和艱苦地區歷練。積極推動幹部跨地區跨部門制度性交流。健全落實農村工作指導員、第一書記制度。
大力發現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完善幹部成長選育管用全鏈條工作機制,切實抓好年輕幹部培養,落實“兩個15%”和“兩個20%”配備目標。通過搭建重點工作專項考核等比拼平台、對口支援合作和東西部協作等考驗平台、服務國家戰略試點等成長平台,幫助優秀年輕幹部脫穎而出、增長才幹。及時提拔使用各方面表現突出的優秀年輕幹部。抓好選調生源頭工程,把更多優秀高校畢業生吸納到黨政幹部隊伍中來。

改革舉措

落實黨管人才原則,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堅持放權鬆綁、加油賦能、精神引領一體推進,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構建銜接有序、運轉高效的人才管理機制

全面貫徹人才強省、創新強省首位戰略,落實落細各地各部門人才工作責任,使人才成為各地各部門發展的邏輯起點、工作的主攻方向、評價的核心指標,使“抓發展必先抓人才、抓人才就是抓發展”成為普遍自覺。探索組建人才發展集團,以引進人才、投資人才、服務人才為主業,將政府從具體事務中解脫出來,更好履行管巨觀、抓服務職能。建設一批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對人才密集、管理規範、信譽良好的用人單位,按照“能放則放、應放盡放”原則,賦予人才“引育留用管”等方面的充分自主權。大力培育專業社會組織和人才中介服務機構,有序承接政府轉移的人才培養、評價、流動、激勵等職能。

構建近悅遠來、包容大氣的人才集聚機制

建立人才支持政策的定期調整機制,不斷完善支持重點、資助額度、管理方式,保證政策比較優勢。提升人才計畫、科研項目開放度,積極引進海外人才主持重大科技項目、擔綱重大創新平台。支持省重點建設高校、一流學科面向全球遴選學術校長、學術院長,實行聘期制管理。推進人才計畫遴選方式的多元化,減少大規模集中評審。把工作履歷、薪酬待遇、獲得投資額度等作為確定支持對象的重要標準,優先支持地方和用人單位重點培育的人才。探索根據高水平大學、一流科研院所、領軍企業的人才工作和創新工作績效,給予相應的人才計畫指標,由其自定標準、自主確定人選。提升頂尖人才舉薦比例。建立高端人才“白名單”機制,在項目申報、職稱評審、招生指標等方面實行審核認定製,不搞重複評審。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為,只要實質性發揮作用,申報人才計畫、享受支持政策不以戶籍、個稅、社保等為限制條件,探索科研經費的境外使用。大力支持人才尋訪、人才測評、管理諮詢等高端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加大政府對人才招聘、培訓、測評等人力資源服務項目的購買力度,培養用人單位通過市場力量引進人才的習慣。細化永久居留、長期居留和創新創業等移民出入境政策,最佳化工作機制和服務流程。對銀行、車站、賓館等視窗單位進行國際化改造,提高永居證、護照等證件使用的便利化水平。

構建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的人才支持機制

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推廣“揭榜掛帥”“賽馬制”“軍令狀”等競爭性人才使用機制,不搞論資排輩,誰有本事誰上。打破人才、設施、數據等創新資源的“單位所有制”,探索“揭榜點將”“揭榜組團”等機制,支持帥才型科學家有效整合科研資源和組織實施重大科研任務。實行人才計畫、科研項目查重機制,防止逆向申報、重複支持。探索設立基礎研究人才基金,鼓勵自主選題、開展長期研究。發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省重點實驗室等研究基地的集聚作用,穩定支持一批優秀創新團隊持續從事基礎科學研究。擴大科研經費包乾制改革試點。推行首席專家負責制,項目負責人可自主調整研究方案和技術路線、自主組建和調整研究團隊、自主安排科研經費中的直接費用。進一步簡化科研項目預算編制、設備採購和經費報銷程式,對實施期3年以下的項目一般不開展過程檢查。對科研項目實行審計、監督、檢查結果互認,一個項目周期實行“最多查一次”。積極推廣新型產業用地(M0)試點,為人才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提供更加靈活的空間支持。

構建需求導向、質量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

堅持“從娃娃抓起”,建立面向未來的頂尖人才早期發現、培養和跟蹤機制,實施階梯式支持機制,對取得標誌性成果或具備較大發展潛力的人才,給予持續支持。改革高等學校學科設定和學位管理制度,增強學科設定的針對性、自主權,加強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大力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加強高水平創新型人才、複合型人才和套用型人才培養。提升研究生培養能力和質量,建設一批科教協同、產教融合的研究生培養基地,暢通產學研合作培養碩士、博士通道。推進技工院校國中段招生與職業高中、中等專業學校統一招生政策、統一招生計畫、統一招生代碼、統一招生平台。推動高校人才培養改革與新高考改革相銜接,探索不同知識結構學生的培養模式。打破高校空間壁壘,構建跨學校、跨區域的數位化學習共同體和混合式教學,創新資源共享和人才培養方式。

構建分類科學、放管結合的人才評價機制

堅持誰用人誰評價、誰熟悉誰評價。對基礎研究人才實行代表作評價,著重評價其提出和解決科學問題的原創能力、成果的科學價值、學術水平和影響等。對套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人才,著重評價其技術創新與集成能力、取得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和重大技術突破、成果轉化、對產業發展的貢獻等。對科技管理服務和實驗技術人才,著重評價其工作績效及社會影響力或作用。科學設定評價周期,適當延長基礎研究和青年人才評價周期,鼓勵持續研究和長期積累。支持用人單位建立評價體系和監督機制,自主開展人才評價,促進人才評價與引進、培養、使用、激勵等相銜接。管理部門不再進行自主人才評價資格審批,主要通過完善信用機制、第三方評估、檢查抽查、督查覆核等方式加強監管。進一步發揮行業協會、專業學會、優勢企業、服務機構等作用,暢通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等人才申報評價渠道,探索推動將兩新組織黨務工作人才納入職稱評聘體系。健全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注重職業道德和知識水平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特別優秀的高技能人才可以直接認定為特級技師,待遇參照正高級專業技術職稱執行。

構建市場決定、名利雙收的人才激勵機制

合理分配職務科研成果轉化收益,重要貢獻人員和團隊的收益比例不得低於70%。對創新創造、成果轉化、社會服務等業績突出的單位或團隊,可適當增加績效工資總量。事業單位對急需緊缺的高層次人才,經主管部門審核可單獨制定收入分配傾斜政策,不納入績效工資總量。事業單位科研人員承擔企業科研項目,經費納入單位統一管理,用途由企業與人才自行約定。制定出台省屬企業人才新政,國有企業高層次人才薪酬待遇實行清單式管理,納入企業工資總額,工資分配向關鍵崗位、生產一線崗位和緊缺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傾斜。支持國有企業探索股權出售、股權獎勵、股票期權、項目收益分紅、崗位分紅、項目跟投等多種激勵方式。各地可通過科學技術獎勵、績效獎勵等途徑增加高層次人才實質性收入。

構建一體發展、順暢有序的人才流動機制

鼓勵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人才向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流動,完善吸收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中的優秀人才進入黨政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途徑。鼓勵和引導優秀人才向企業集聚,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按規定程式報經同意,可以離崗或兼職創業並按規定獲得報酬。積極融入長三角人才一體化,探索建立一體化人才保障服務標準、實行人才評價標準互認制度、制定相對統一的人才流動、吸引、創業等政策、完善公平競爭的人才發展環境、推動國際人才認定、服務監管部門信息互換互認,加快建立創新人才發展的共同體、打造人才創新活力走廊。深化人才培養開發“希望之光”計畫,持續推進“校際結對幫扶”、醫療衛生資源“雙下沉、兩提升”。支持加快發展地區完善人才儲備金等機制,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

構建公平競爭、便利高效的人才創業機制

持續推進個人和企業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推進一般企業投資項目審批竣工驗收前“最多80天”改革,開展低風險小型項目“最多20個工作日”試點,完善投資項目線上平台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功能。對未納入負面清單的行業、領域、業務等,各類市場主體皆可依法平等進入。探索新經濟領域產品項目實施企業承諾登記與隨機抽查監管相結合的行政審批監管模式,加大事中事後監管力度,實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進一步深化創新券制度,促進科研機構、實驗室向社會開放。強化首台套推廣套用機制,落實對首台套產品和浙江製造精品等創新產品的政府首購制度。

構建保護知識、保護產權的人才權益保障機制

全面實施智慧財產權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審判,完善跨區域審判協作機制。加強中國(浙江)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建設,布局一批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建立投訴快速處置機制。健全重大案件聯合查辦和移交機制,完善案件移送要求和證據標準,順暢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明確行政執法過程中的商標、專利侵權判定標準,健全侵權假冒線索智慧型發現機制,通過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手段,探索創新線上線下一體化查處打擊模式,實現全方位執法保護。完善智慧財產權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加強智慧財產權仲裁、調解、公證存證工作,完善智慧財產權糾紛調解協定司法確認制度,各市及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市、區)等建立專業化智慧財產權調解社會組織。強化企業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提升行業協會(商會)自律水平。加強企業智慧財產權海外布局,完善企業海外智慧財產權糾紛應對指導與援助機制,建立智慧財產權海外風險預警機制。

構建壓實責任、容錯免責的人才發展保障機制

完善黨委(黨組)書記抓人才工作述職評議制度,明確述職內容和評議標準,進一步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探索黨委(黨組)書記領辦重點人才招引、重大平台建設、重要政策創新等任務。推進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向部門、國有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延伸,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評實績分析的重要內容。堅持招才引智與招商引資一體推進,對引進高水平研發機構、高層次人才項目,應當視同重大引資項目進行考核。探索將人才作為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重要指標,企業人才工作情況作為享受工業經濟、用地指標、科技項目等方面優惠政策的重要依據。加大財政人才發展投入,建立健全人才投入統計口徑,完善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人才投入機制。創新財政人才投入方式,提高人才投入績效,運用後補助、自主創新產品首購等方式,加大對人才創業創新支持。樹立人才投資是風險投資的理念,合理界定和規範完善符合人才發展規律的容錯尺度,允許一定的失敗比例。對人才創新創業項目進行支持,符合規定條件、標準和程式,但項目未達到預期發展效果,相關領導幹部在集體決策、勤勉盡職、未謀取非法利益、有效糾錯的前提下,免除其決策責任。建立包容和支持“非共識”創新項目的制度,加大對自主創新技術和產品的支持力度。

人才實事

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按照打造具有影響力吸引力的全球人才蓄水池目標,辦好八件重點人才實事,為人才提供全過程、全方位優質服務,加快建立以人才為核心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打造“線上+線下”人才服務綜合體

落實全面數位化改革,推進人才創新創業服務綜合體建設,加強服務集成、資源集成、功能集成,整合打通各級各部門政務服務,積極引導金融、創投、法律、財務、稅務、人力資源等方面的高端服務機構入駐,完善成果展示、項目對接、交流研討、培訓研修等功能,建立健全首問負責、限時辦結、服務好差評等機制,打造“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雲”互動聯通的重要樞紐。在保證人才屬性、公益屬性的基礎上,積極引入專業化運營機構、探索市場化運行機制,實現可持續發展。推進人才服務雲平台、人才碼和引才雲平台建設,打造“網上綜合體”“掌上綜合體”“碼上綜合體”。

完善人才發展金融支持體系

推廣“人才銀行”特色服務模式,探索設立人才科創銀行,創新深化“投債貸顧”人才信貸服務,支持人才銀行拓寬貸款用途、加強融資創新、探索投貸聯動,為高層次人才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支持設立人才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為人才信貸提供一定的風險代償。繼續做優做強“人才板”,升級建設浙江科創助力板,深化人才企業上市聯盟、科創企業培育中心等建設,支持各類股權投資基金投向非上市人才企業,助力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全面拓展“人才險”“人才小貸”等服務範圍,最佳化提升“人才擔保”等服務模式,大力支持金融機構為人才企業融資、發債提供增信服務。進一步發揮區域性股權市場對人才企業的孵化支撐作用。

建設人才住房保障體系

鼓勵支持各設區市在編制住房發展規劃、住房保障規劃及年度建設和供應計畫時,對人才住房進行統籌規劃、重點保障。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在居住用地中劃定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用地面積比例。對一般性房地產開發項目,可探索競地價與競人才住房配建量相結合的招拍掛方式,進一步提高人才住房配建比例。加快完善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基礎性制度和支持政策,支持通過單列租賃住房用地計畫、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和企事業單位自有閒置土地、利用存量工業用房和商業辦公用房等方式籌集建設保障性人才租賃住房,鼓勵有條件的城市探索發展共有產權住房。鼓勵各地進一步完善貨幣化人才住房保障政策,形成“貨幣補貼+實物保障”有序銜接、互為補充的人才住房保障體系。

構建學有優教的教育服務體系

高質量普及學前到高中段15年教育,進一步完善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的規劃布局,加大公辦幼稚園、中國小校供給,提升入學服務水平,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高水平建設外籍人員子女學校,高質量滿足海外高層次人才子女教育需要,新建若干所涵蓋各年齡層次、文憑能被全球性大學認可、課程體系注重全面發展與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的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探索高層次人才子女入學租售同權。

構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體系

實施“醫學高峰”計畫,共建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合理布局省級區域醫療中心、醫學重點學科和臨床重點專科。積極引進國際頂級醫療機構和優秀團隊,建設若干家集醫療、教學、科研、體檢、保健為一體的綜合性國際醫院。強化醫聯體建設,推動家庭醫生髮展,均衡布局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社區為基本單元,全面建設社區智慧養老與康復中心,加強“三醫聯動”“六醫統籌”,加快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和分級診療制度。推動分層分類實施個性化、針對性的人才健康服務舉措。

創造無處不在的人才交往空間

以特色小鎮和企業集群為依託,重點配置孵化用房、共享辦公等“雙創”空間設施,配套建設休閒廣場、咖啡廳、共享餐廳等設施,著力形成高效、共享的創新服務圈。在重點人才聚集地布局各類零售商業、特色酒店、酒吧餐廳等服務業態,打造具有文化品位和創新韻味的商業街區,打造國際化多樣化商業元素。以古城名鎮名村、名山公園、海島公園、遺址公園為點,以交通線路、人文水脈、森林古道為線,打造一批以人才思想碰撞、協同創新為重點的新型分時共享研發基地、第二創新空間。

營造包容失敗的創新文化

對人才引育投入績效實行總體考核、中長期考核,不得以個別項目失敗、短期虧損否定總體工作。將人才培育、學科建設、技術路線探索等納入人才績效評價體系,全面客觀評價人才貢獻,防止簡單化。樹立實幹導向,不以短期成敗論英雄,只要人才實實在在幹事創業,即使未能實現預期目標,也不作負面評價,經專家評議可繼續予以支持。政府支持人才的資金,可安排一定比例購買創業創新保險。

加大人才精神激勵

加強人才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加大科技獎勵力度,每年重點獎勵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獲得者、典型創新人才和創新企業,每年選樹一批優秀人才典型,推廣“人才日”“人才公園”“人才大道”等做法,不斷提升人才的獲得感、尊榮感。

組織實施

加強組織領導

各地各部門要認真抓好人才發展規劃的組織實施,明確責任分工、時間節點,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進一步加大對重大人才工程實施、重點人才平台建設、重要人才政策落實的協調力度,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

完善規劃體系

各地各部門要根據本規劃制定實施本區域、本行業人才發展規劃,形成人才強市、人才強縣、人才強校、人才強院、人才強企規劃體系。加強人才發展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對接融合,與教育規劃、科技規劃、產業規劃、園區集聚區規劃的配套銜接。

強化督查考核

建立規劃實施情況的第三方年度和中期監測評估機制,跟蹤分析、研究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根據新時代人才工作特點,完善人才資源調查統計制度,建立健全人才開發信息庫。

營造良好氛圍

大力宣傳打造人才生態最優省的重大意義、目標任務、重大舉措,宣傳人才規劃實施中的典型經驗、創新做法和積極成效,形成全社會重視、關心、支持人才發展的良好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