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浙江省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服務人才強省、創新強省建設,根據《中共浙江省委關於制定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浙江教育現代化2035行動綱要》的部署要求和浙江教育發展實際,制定本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江省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 發文機關:浙江省發改委
  • 成文日期:2021-06-11
  • 發文字號:浙發改規劃〔2021〕246號
  • 實施地區:浙江省
現實基礎和面臨形勢,總體思路,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一體化思政工作格局,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全面加強勞動教育,加強和改進體育、美育、健康教育,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大力發展優質普惠學前教育,擴大優質學前教育資源供給,推動學前教育優質普惠,提高幼稚園保育教育質量,促進中國小高質量發展,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提升特殊教育能力,深化實施高等教育強省戰略,完善高等教育布局,打造高水平大學集群,建設高水平學科專業體系,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提升高校創新服務能力,推進職業教育高水平融合發展,深化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高地,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教育體系,完善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穩步推進社區教育,創新發展老年教育,規範發展成人教育,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推進教師教育創新發展,建強助力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教師隊伍,建設高素質創新型高校人才隊伍,加強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加快教育數位化改革,高水平推進教育管理信息化,發展高質量線上教育,促進教育教學變革,推進教育信息化新基建,擴大教育開放合作,打響“留學浙江”品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深入開展重點領域交流合作,推動教育區域聯動發展,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高水平推進省域教育治理現代化,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保障措施,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推進依法治教,健全投入機制,強化督導問效,營造良好環境和氛圍,

現實基礎和面臨形勢

“十三五”以來,浙江省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根據“兩個高水平”建設總體部署,全面實施教育現代化戰略和高等教育強省戰略,統籌推進教育改革發展各項工作,完成了既定的各項主要目標任務,教育現代化程度大幅提升,已經具備了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現實基礎:教育普及化水平繼續全國領先,基礎教育總體發展水平持續走在全國前列,職業教育整體發展實力進入全國第一方陣,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提速、辦學實力顯著提升,全省各級各類教育主要發展指標達到了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十四五”時期,教育發展面臨複雜而深刻的重大變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深入發展,人才競爭日趨激烈。重大科技創新正在引領社會生產新變革,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發展正在不斷重塑教育形態,新冠肺炎疫情對教育理念、模式提出新挑戰。我國建設科技強國,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進一步釋放經濟成長的內需潛力,需要充分發揮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培養高質量創新型人才。浙江省要打造“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視窗”、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打造人才強省和創新強省,新時代新戰略新定位都需要浙江教育提供強有力人才支撐,都對教育的公平、優質、均衡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面對新時代新要求,浙江省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還不夠契合,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與浙江在全國的地位影響,與人才強省、創新強省首位戰略要求,與人民民眾期盼還有明顯差距。區域之間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還不夠均衡;布局和結構不夠最佳化;優質教育資源供給還不夠充分;教育理念還不夠先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還有待提升;教師隊伍的建設還不夠有力;對經濟社會發展引領還不夠強勁。教育要成為“重要視窗”、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中的亮麗名片,全省上下要共同努力,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譜寫新時代美好教育篇章。

總體思路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以及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視窗”,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建設社會主義教育現代化先行省、示範區為目標,以打造美好教育為根本出發點,以提高質量和促進公平均衡為重點,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為動力,以隊伍專業化和治理現代化為保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全力構建具有全球視域、浙江品質的高質量現代教育發展體系,湧現一批具有浙江辨識度的教育成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文化支撐,為中國教育的明天貢獻更多的浙江經驗、浙江樣本。

基本原則

堅守初心,立德樹人。始終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具有浙江特質、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育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為美好生活奠基。
聚焦需求,服務大局。堅持系統觀念,服務新發展格局,統籌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圍繞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三大科創高地”“四大建設”、鄉村振興等,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貢獻教育智慧。
最佳化布局,改善結構。科學配置區域教育資源,建立同浙江省發展新空間格局匹配的各級各類教育布局結構。適應新發展階段對創新型、套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調整最佳化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
分類推進,協調發展。統籌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繼續推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領先全國,補齊學前教育短板,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打造高等教育新高峰。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斷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發展差距,保障弱勢群體平等受教育權利。促進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協調發展。
問題導向,改革創新。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指導,以數位化改革為牽引,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發揮浙江改革開放優勢,暢通國內國際教育循環,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當好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的排頭兵和示範區。

主要目標

到2025年,建成質量更加優質、結構更加最佳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務更加高效的高質量教育體系,讓每一位適齡人口得到更公平更優質的教育,教育綜合實力、現代化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全面提升,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為浙江奮力打造“重要視窗”,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提供堅強支撐。
“十四五”浙江教育發展主要指標
“十四五”浙江教育發展主要指標
維度
主 要 指 標
2020年
2025年
指標
屬性
學段
規模
幼稚園在園人數(萬人)
195.6
195
預期性
義務教育在校生數(萬人)
536.4
590
預期性

高中段在校生數(萬人)
155.2
160
預期性

普通本專科在校生數(萬人)
114.9
124
預期性

研究生在校生數(萬人)
11
17
預期性

從業人員繼續教育(萬人次)
1000
1000
預期性

公平
均衡
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市、區)比例(%)
/
90
約束性
校際優質均衡係數
國小段
0.305
0.30
約束性
國中段
0.277
0.25
約束性

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比例(%)
2
60
約束性

適齡持證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
學前段
90
>90
約束性
義務段
98
>98
約束性

高中段
80
85
約束性

普及
質量
學前教育毛入園率(%)
102
>100
預期性
國中畢業生升入高中段比例(%)
99
>99
預期性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
62.4
70以上
預期性

兒童預期受教育年限(年)
14.79
15.5
預期性

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73
12
預期性

初高中教師中研究生學歷的比例(%)
國中
5.7
10
預期性
普通高中
13.9
22
預期性

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比例(%)
中職
85.8
89
預期性
高職
71.7
80
預期性

本省高校大學新生體質健康合格率(%)
91
93.5
約束性

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
55.53
50.53
約束性

普及
質量
高水平大學數量(所)
其中: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數量(所)
9
3
12
4
預期性
引進國內外著名高校在浙辦學數量(所)
10
15
預期性

高校師均項目經費(萬元)
其中:高校師均企事業委託經費(萬元)
15.9
7
18
8
預期性

開放
交流
學歷留學生人數占高校在校生總數比例(%)
1.60
2.5
預期性
赴海外辦學機構數(所)
25
35
預期性

高校海外留學訪學3個月以上經歷的專任教師比例(%)
31.6
35
預期性

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落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突出思想引領,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厚植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堅持系統觀念,落實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將黨的創新理論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更好發揮思政課關鍵課程作用,把立德樹人貫穿各類教育,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個環節。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群團組織參與、家庭社會聯動的思政和德育工作機制。實施“三全育人”載體擴面創優工程,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三全育人”模式。積極建設高校智慧思政大數據平台,探索“精準思政”新路子。建好省高校網路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打造成為全省思政教師教育教學、培養培訓、學習交流的綜合服務平台。壯大建強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充分挖掘課內外蘊含的豐富教育元素,引導學生學深悟透,推動黨政領導幹部、最美人物、道德模範等上講台。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學校語言文字工作規範化水平。著力培養青少年家國情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化愛國主義教育長效機制。
“三全育人”載體擴面創優工程
專欄1 “三全育人”載體擴面創優工程
以高校“十大育人”載體為基礎,深入挖掘推廣課程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網路育人、心理育人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共建共享“資源圖譜”,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工作體系。建強省高校網路思政中心,重點培育20個省級示範性智慧思政大數據平台、100個網路名師工作室,為加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數據支撐。

構建一體化思政工作格局

聚焦課程、教材、教學、評價和師訓體系一體化,著力打造大中國小思政一體化工作體系。深化新時代思政理論課改革創新,加快構建高校思政工作體系。加強中國小課程育人主渠道建設,落實國家和地方德育課程,改進德育課堂教學方式和評價方法。強化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學科建設,通過合作共建等方式建強省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學科。建立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結對各設區市中國小校機制,建立市校協作、校際協同的工作格局。建好省級“新時代思政研學基地”和中國小思政課教師實踐教育基地,做強一體化教研平台。
思政理論課改革提升工程
專欄2 思政理論課改革提升工程
加大思政課教師引育力度,切實推動各高校按師生比1∶350配備專職思政課教師。實施好思政課教師“1151”培養計畫,在省級層面培育100個高校思政名師工作室,培養10名領軍人物、50名拔尖教師、100名中青年骨幹教師。建好省級思政課研學基地,建設一批思政實踐教學基地,遴選15個省級大中國小思政課教師一體化建設示範團隊。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加強課程思政針對性,強化課程育人功能,提升課程育人實效。著力構建符合人才成長規律、體現時代要求、彰顯浙江特色的高校課程思政體系。推動課程思政的理念進一步形成共識,進一步提升廣大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健全完善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在中國小各學科教育教學工作中滲透課程思政要求,縱向各學段層層遞進、橫向各課程密切聯繫,實現課程目標、課程設定、課程教材內容的有效融通,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協同發揮育人功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課程思政建設工程
專欄3 課程思政建設工程
強化引領示範,選樹15所省級課程思政建設示範校和60個課程思政基層教學組織,推出300門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建設10個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設立600個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項目,編撰200個課程思政案例。

全面加強勞動教育

提升學生勞動素養,樹立正確勞動觀念,培養必備勞動能力和積極勞動精神,養成良好勞動習慣。建立完善勞動教育體系,推進中國小家庭勞動教育日常化、學校勞動教育規範化、社會勞動教育多樣化,發揮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作用。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推動實施中國小勞動周和大學生勞動月,設立中國小勞動教育必修課程,開發建設中國小《勞動》地方教材,建立中國小勞動清單。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養成勞動習慣,學會勞動,學會勤儉。將勞動素養納入大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加強實踐基地建設,有序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大力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和社會實踐活動。
中國小勞動實踐教育資源建設工程
專欄4 中國小勞動實踐教育資源建設工程
推出義務教育《勞動》地方教材。在全省中國小加強勞動實踐教室建設,建立300個省級中國小勞動實踐基地暨學工、學農、職業體驗等類別的基地。建設集管理、服務、評價於一體的中國小研學實踐服務平台。

加強和改進體育、美育、健康教育

構建學校經常性體育競賽制度,基本建成富有浙江特色的校園足球等發展模式。建設健康校園環境,多渠道開展學校健康教育,提升學生全面健康素質。持續做好兒童青少年近視綜合防控工作。全面實施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及社會公布制度。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探索構建學段有機銜接、課內課外深度融合的美育體系,開齊開足美育課,豐富美育實踐體驗,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更加注重健康人格培養,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學生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學校體育美育推進工程
專欄5 學校體育美育推進工程
培育推廣“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努力培養學生2項運動技能、1—2項藝術特長興趣。高標準建設2000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100個足球俱樂部。持續推進全省學生藝術節活動,每年組織100場以上高雅藝術進校園。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設工程
專欄6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設工程
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標準化建設,95%以上的高校達標,打造省級標準化高校,積極推進專職心理健康教師註冊心理師證書,所有專職輔導員達到初、中級培訓要求。加強縣級心理輔導中心平台和工作體系建設,70%的縣(市、區)建成標準化心理輔導中心平台,整合提升服務功能,完善機制,為中小學生提供心理諮詢、督導和危機干預。

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

持續辦好“家長學校”,推動學校利用家長學校、家委會等途徑密切家校合作,協同加強中國小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等管理,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統籌發揮校內外各類資源的育人功能,豐富校外教育內容和形式,強化校外教育與學校教育、親職教育有效銜接。規範校外培訓機構,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緩解社會教育焦慮,營造良好教育生態。構建家校、家(庭)社(區)、家(庭)(網)警心理危機干預聯動機制,完善學生心理健康預警、干預和轉介機制。

大力發展優質普惠學前教育

發展公辦幼稚園,扶持民辦幼稚園,擴大優質普惠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完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網路,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布局合理的優質普惠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90%以上縣(市、區)成為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市、區)。

擴大優質學前教育資源供給

最佳化幼稚園布局,以縣(市、區)為單位適時調整完善幼稚園專項布局規劃。健全部門聯動管理機制,落實城鎮小區配套幼稚園“五同步”建設,及時移交辦成公辦幼稚園或委託辦成普惠性民辦幼稚園。推進普惠性幼稚園擴容工程和農村幼稚園補短提升工程,將農村幼稚園建設列入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內容,以鄉鎮公辦中心園為示範、中心村幼稚園為基礎、村級教學點為補充,大村獨立建園、小村聯合辦園,提升園舍條件、師資素質和保教水平。大力推進城鄉學前教育共同體建設。

推動學前教育優質普惠

對照高水平普及學前三年教育目標,以創建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為契機,突出幼稚園日常保教規範和質量導向,改善辦園條件,提升辦園內涵,推動幼稚園上等級提水平,重點增加一級、二級幼稚園覆蓋面。建立完善普惠性幼稚園成本分擔機制,以同級公辦幼稚園、普惠性民辦幼稚園等價收費為目標,大力扶持普惠性民辦幼稚園提質發展,全面保障幼稚園正常運轉和適度發展,高質量普及學前教育,滿足人民民眾“入好園”的需求。
第四輪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
專欄7 第四輪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
加大學前教育投入,到2023年,公辦園覆蓋率保持在50%以上,普惠性學前教育覆蓋率達到90%,優質學前教育(一級、二級園)覆蓋率達到70%以上。幼稚園教師持證率達到99%,公辦幼稚園勞動契約制教師與在編教師的工資待遇差距逐步縮小,民辦幼稚園教師工資達到當地上年度全社會平均工資水平以上,本科學前教育專業教師達到教師總數的65%以上。

提高幼稚園保育教育質量

全面推進幼稚園課程改革,推廣“安吉遊戲”的理念,探索豐富遊戲教學模式,科學實施“幼小銜接”,堅決糾正和防範“國小化”現象,探索保教質量評估監測機制,持續提升學前教育質量。完善學前教育教研體系,建立覆蓋城鄉的指導網路,加強園本教研、區域教研,強化專業引領和實踐指導。加強幼稚園規範和全過程監管,落實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監管責任,建立學前教育監管機制。
遊戲教學推廣計畫
專欄8 遊戲教學推廣計畫
參照“安吉遊戲”理念,設立遊戲教學實踐區,堅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結合農村、城鎮的不同特點,因地制宜開展以兒童發展為本的實踐探索,推進課程改革,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扭轉“國小化”傾向,形成具有浙江辨識度的學前教育品牌輻射與專業引領力。

促進中國小高質量發展

最佳化基礎教育資源配置,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60%以上縣(市、區)成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維護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

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實施鄉村教育振興行動,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在全面實現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標準化基礎上,強化內涵建設。適應人口集聚趨勢,擴大城區學位供給,持續改善辦學條件,國小、國中班額分別全部控制在45人、50人以內。推行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推進城區學校與鎮區、鄉村學校結對共建全覆蓋,以強帶弱共同發展,整體提升鄉村學校水平。深化“網際網路+義務教育”結對幫扶。高質量推進“小而優”鄉村學校建設,逐步推進城區學區連片學校集團化辦學或組建辦學聯盟。持續深化中國小課後託管服務,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統籌各類教育資源,豐富內容、創新形式,推動服務擴容提質。加強國中教育,強化內涵建設,激發辦學活力,顯著提高相對薄弱國中辦學水平,打造質量上乘、活力充盈、特色鮮明、生態和諧的國中樣態。規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辦學行為,合理規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建設,縮小區域教育差距。
基礎教育“強基工程”
專欄9 基礎教育“強基工程”
科學編制區域學校布局規劃,不斷提升浙江省優質教育資源配置水平,實現優質均衡高質量發展。全省新建(改擴建)一批幼稚園、中國小,實施500所國中學校補短提升行動,重點培育100所視窗學校,建設10個“網際網路+義務教育”示範區。
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工程
專欄10 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工程
全面推進以融合型、共建型、協作型等三種模式為主的新時代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縣域內融合型、共建型模式的教共體比例不低於80%,實現全省鄉村、鎮區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教共體全覆蓋。

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

加大普通高中學校資源供給。轉變育人模式,全面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變革教學組織形式,構建規範有序、科學高效的選課走班運行機制,建立和完善行政班與教學班並存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積極推進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國家級示範區和示範校建設,引領推動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提高新課程新教材實施質量。高中段普職協調發展,普通高中初步形成“分類辦學、特色發展”局面。探索分類辦學,培育一批試點區域和試點學校,逐步形成支撐普通高中學校特色發展的分類辦學機制,形成一批涵蓋科技、人文、體藝、綜合等多個領域,有效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的特色普通高中學校。積極探索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成長新途徑。
 普通高中特色發展工程
專欄11 普通高中特色發展工程
創建6個普通高中學校分類辦學的改革試點區、30所試點學校,探索區域分類辦學機制,培育一批不同辦學特色在全省起示範作用的現代化普通高中學校。

提升特殊教育能力

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學段銜接、特普互補、普職融通、醫教結合的特殊教育體系。完成特殊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完善學前和高中段特殊教育布局,進一步延長殘疾兒童少年接受教育的年限。推進融合教育“擴面提質”,擴大輕度殘疾兒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覆蓋面,全面實施“特教學校+衛星班”融合教育模式。積極推進融合教育試點區(校)建設,培育一批融合教育名師名校長。提升特殊教育教師專業能力,搭建教師專業能力提升交流平台,構建起特殊教育師資隊伍的專業人才梯隊。建設具有浙江特色的特殊教育課程體系。全面落實個別化教學、醫教結合等先進特殊教育教學理念,提高特殊教育質量。
特殊教育學校加衛星班分布模式建設工程
專欄12 特殊教育學校加衛星班分布模式建設工程
致力於增強殘疾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按特殊教育學校加衛星班模式,爭取每所特殊教育學校都根據定位發展需要,選擇在普通中國小校和職業中等學校建設若干衛星班,實現融合發展。推進省盲人學校改建工程。

深化實施高等教育強省戰略

圍繞補齊浙江省創新發展突出短板,強化政策供給和資源匯聚,超常規培育優質資源,突出分類辦學凝練特色,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省,力爭60個左右的學科達到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標準,部分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行列,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形成。12所以上高校在各自類型、領域進入全國前列,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70%以上,研究生層次人才培養規模進入全國前8位。

完善高等教育布局

服務區域發展戰略,最佳化資源配置,引導高等教育優質資源向大都市區中心城市和大灣區核心區重點集聚,推進高等教育發展和都市區建設緊密對接互相促進。大力實施國內外名校“築巢引鳳”工程,多渠道多形式引進國內外高水平大學來浙開展合作辦學。穩妥推進獨立學院轉設,強化設區市政府統籌,因校施策,創新體制機制和政策供給,全面融入地方發展。統籌高等教育入學需求和資源配置,支持高校改善辦學條件、提升發展能級,合理布局建設新校區,強化對創新驅動發展、產業集群發展的支撐。
國內外名校“築巢引鳳”工程
專欄13 國內外名校“築巢引鳳”工程
調動各方積極性,謀劃引進一批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到浙江省開展合作辦學,超常規擴大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創新引育模式,強化要素保障,建立分級投入機制,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參與辦學。

打造高水平大學集群

引導和促進高校合理定位、各安其位、科學發展,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支持省重點建設高校與國內外高水平大學深度合作提升。加快推進中法航空大學等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建設。加大高水平大學培育力度。支持浙江大學打造世界一流大學,並引領帶動輻射浙江高等教育水平整體提升;支持西湖大學開展新型省部共建,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學;支持中國美術學院、寧波大學加快“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師範大學等高校創建國內一流大學,支持一批學科特色鮮明的高校創建國內特色高水平大學;聚焦前沿科技,繼續探索以新機制高起點建設新型高校;推進資源整合和合作幫扶,促進高校和科研院所資源整合,加快高水平大學建設進程。加強套用型高校建設,支持一批套用型高校走在全國前列。

建設高水平學科專業體系

實施學科分類建設。按照優勢學科登峰、薄弱學科提質、新興學科發展、學科整體抬升、促進學科交叉的思路,實施登峰學科建設工程,鞏固最佳化現有學科建設成果,構建以登峰學科、優勢特色學科、省一流學科(分A類和B類)為主體的學科體系。推動構建相互交叉、結構合理、協同發展的學科生態。突出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對接區域發展培育特色優勢專業集群。加強一流專業建設,對標產業需求和國際標準積極參加國際專業認證。持續最佳化專業結構,超前部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專業,建立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
登峰學科建設工程
專欄14 登峰學科建設工程
鼓勵不同類型高校的學科在不同領域和方向建成一流,提升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重點建設10個左右登峰學科、25個左右優勢特色學科和一批省一流學科(分A類和B類)。
 優勢特色專業建設計畫
專欄15 優勢特色專業建設計畫
強化資源整合、強強聯合,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的高水平優勢特色專業集群和優勢特色專業。做好國家和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雙萬計畫”規劃布局,爭取國家級立項總量居省區前列,強化指導監督,提高“雙萬計畫”建設質量。到2025年,原則上有認證機會的專業,省內高校都應通過認證。

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全面推動一流本科教育建設,大力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強化優秀拔尖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培養。建設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加強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加強現代產業學院和未來技術學院建設,強化高水平複合型人才和套用型人才培養,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準化服務。提升研究生培養能力和質量,緊密對接區域高層次人才需求,完善研究生學位授權體系,持續擴大培養規模,加強導師隊伍建設,規範過程管理,狠抓學位論文和學位授予質量,強化科研育人和學術規範教育,分類制定學術型與專業型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方案和學位授予標準。推廣研究生培養的“新昌實踐”模式,建設一批科教協同、產教融合的研究生培養基地。落實課程和教材體系支撐,建立健全靈活、開放、有效的創新研究機制,加強一流課程建設,形成高質量課程教材體系。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並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強化教育與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和實踐教學、指導服務,使大學生“敢創會創”,重點圍繞浙江優勢特色產業引導開展自主創業。
 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工程
專欄16 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工程
聚焦高校優勢基礎學科,圍繞浙江產業行業關鍵領域,實施省級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畫,設定10個左右青年英才培養基地,形成示範經驗,輻射帶動高校培養一批高水平卓越拔尖人才。
一流課程建設計畫
專欄17 一流課程建設計畫
圍繞全新型、複合型、套用型人才培養,建設6000門具有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一流課程。
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計畫
專欄18 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計畫
深化產教融合和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改革,建設一批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實施高水平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行動計畫,依託浙江大學等高校分片分區域開展“導師學校”和導師培訓工作。加強研究生教育改革和教學研究,在省教學成果獎中單獨設立研究生教學成果獎。

提升高校創新服務能力

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最佳化學科布局,推動基礎學科與套用學科協調發展。完善研究項目長期培育機制,推動產出原創性、標誌性成果和重大技術創新成果,強化高校的源頭創新地位。鼓勵開展交叉研究,著力推進以科學技術重大命題為紐帶的跨學科研究,推進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以及高校間的協同發展。創新“揭榜掛帥”機制,鼓勵和支持高校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對關鍵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的攻關創新。打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高地,加強原創性特色性項目研究,著力凝聚浙江特色學派。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和重點智庫建設,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精品資源庫建設。深度融入國家和省高水平創新平台建設體系,建設若干以前沿科學問題為牽引,開展前瞻性、戰略性、前沿性基礎研究的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全面實施社會服務深耕工程,引領培育支撐一批十億元、百億元、千億元產值的產業或企業,建設一批創新服務基地、產教融合聯盟示範基地。
 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畫
專欄19 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畫
建設一批“文科領軍人才”團隊和“文科傑出青年學者”團隊。設立哲學社會科學精品文庫,培育100部精品著作。建設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搭建功能完善、資源共享的文科綜合信息平台。支持一批高校重大哲學社會科學攻關計畫項目。

推進職業教育高水平融合發展

堅持促進就業和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辦學導向,著力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深化普職融通、產教融合、育訓兼容,推進浙江省育訓並舉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趨於完善,實現職業教育發展水平穩居全國前列。

深化產教融合人才培養

深化產教“五個對接”,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貫穿於人才培養全過程。堅持知行合一、工學結合,突出德技並重、理實一體。加強教師、教材、教法改革,推進職業院校專業與行業產業對接、課程與職業能力標準對接、教學與生產過程對接、實訓基地與工作崗位對接、師資與行業企業對接,實施一批產教融合發展項目,推動形成兼具人才培養、生產服務、技術研發、文化傳承、科學研究等功能的校企命運共同體,實現校企雙元專業共建、教材合編、標準共融、教學共育、基地共享、師資共培。堅持育訓並舉,強化職業教育社會服務功能。積極推行“1+X”(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證書制度,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加強工匠精神培育,強化實踐性教學,原則上占總學時數50%以上。落實職業學校實施學歷教育與培訓並舉的法定職責。支持職業院校積極面向退役士兵、農民工、失業人員等社會群體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培訓,社會培訓規模和全日制學歷教育規模比例達到1.2∶1以上,優質職業學校年培訓人次達到在校生規模的2倍以上。
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
專欄20 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
在積極承接國家職業教育提質培優任務的基礎上,開展省級職業教育發展重點項目、優勢項目和特色項目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職業院校辦學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育一批國內有影響的職業教育品牌項目。
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行動計畫
專欄21 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行動計畫
健全以企業為主導、職業學校為支撐、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中心任務的產教融合創新機制。發揮職教集團推進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紐帶作用,打造25個左右實體化運行的示範性職教集團(聯盟)。推動建設15個左右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牢牢把握職業教育類型特徵,落實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要求,打造縱向貫通、橫向融通,進一步暢通“中等職業教育—職業專科教育—職業本科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人才成長通道,加快完善學段銜接、技能遞進的現代職業教育培養體系。加強各層次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教學方案、課程體系、教材體系等方面的有機銜接,在部分中職學校高水平專業開展五年制人才培養試點。強化中職教育的基礎性作用,推廣“五統籌”改革試點經驗,進一步發揮設區市對中職教育的統籌協調作用。全面提升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加快建設50所省級高水平中職學校和150個高水平專業,建設10所一流技師學院和50個技工院校高水平專業群。進一步擴大中職畢業生升入高一級學校比例,力爭到2025年提升到50%。打造高職教育發展高峰,紮實推進國家“雙高建設”計畫,支持15家建設單位按照計畫實施項目建設,加快建設15所省級高水平高職院校,建成一批國內一流、世界水平的高職院校。積極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推動支持設立職業教育本科院校,打造高水平專業群,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和專業建設計畫試辦職業教育本科專業。深入推進普職融通,實現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雙向互認、縱向流動,建立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合作機制。推進職業教育標準建設,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有關技術規範,組織開發一批與地方職業能力標準相對接的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職業院校全面落實國家和省專業教學標準,科學制訂實施人才培養方案。
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行動計畫
專欄22 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行動計畫
實施24個專業中高職一體化課程改革,研製中高職一體化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開發一體化教材、構建中高職一體化教研體系、統籌做好中高職職業能力大賽等,全面提升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
加強設區市統籌中職教育
專欄23 加強設區市統籌中職教育
全面加強設區市統籌中職教育改革發展,逐步實現設區市範圍內的專業、師資、實訓、招生、就業等的統籌,全面提升中職教育辦學條件,最佳化設區市內中職學校布局和專業結構,引導中職學校辦精辦特。

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高地

部省協同推進溫台職業教育服務民營經濟發展創新高地建設,以點帶面推進全省職業教育高地建設。服務對接浙江產業體系,完善行業參與職業教育治理機制,推動行業制定有效措施,定期發布行業人才需求信息,指導職業院校最佳化專業布局結構,推動將符合高校設定要求的技師學院納入高校序列。積極引導支持民辦職業院校發展,支持行業企業、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職業教育。支持國有大型企業發揮示範龍頭作用,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鼓勵行業龍頭企業與學校合作建設緊密型產業學院。鼓勵地方開展混合所有制、股份制辦學改革試點,推動各地落實“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政策。健全職業學校內部治理機制,推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鞏固職業教育質量年報發布制度,提高編制水平和公開力度。統籌開展職業學校綜合督導評估。
溫台職業教育創新高地建設
專欄24 溫台職業教育創新高地建設
深入推進溫台職業教育服務民營經濟發展創新高地建設,助力打造“活力溫台”。實施一批教學和人才培養改革項目,完善社會各方參與的質量評價機制,以制度創新推進職業教育與民營經濟融合發展,提升民營經濟參與職業教育新動能。

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教育體系

打響“學在浙江”品牌,推進各類教育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形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發展合力,不斷完善終身學習教育體系,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推動社區教育發展水平保持全國領先。

完善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

構建靈活的轉學和學分認同機制,完善跨機構、跨學科、跨專業選修課程和學分互認。多渠道擴充終身教育資源,建立健全各級各類教育和培訓相互銜接貫通的終身教育資歷框架制度。建立健全個人學習賬號,完善學分銀行和學習成果認定製度,有序開展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形成學習成果的登記、認定標準和評估、轉換機制,促進不同類型教育成果互認和轉換,全方位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
終身教育學分銀行
專欄25 終身教育學分銀行
完善公民學習成果認定、積累和轉換制度。普及個人終身學習賬戶,將各類社會培訓、技能證書、繼續教育課程和高校線上開放課程等納入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範疇。建立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檔案庫,構建終身教育學分互認聯盟,推動學習成果互認。

穩步推進社區教育

推動各地把發展社區教育納入地方政府教育發展規劃,依託浙江開放大學體系建立健全城鄉一體的區—街鎮—村居三級社區教育辦學體系,建成覆蓋全省的終身學習網路、社區教育資源共享和公共服務平台,為居民提供線上線下的學習支持服務。提升社區學校(鄉鎮成校)辦學能力,以“一網一碼一圖一指數”為載體創新終身學習運行機制。

創新發展老年教育

鼓勵各高校和職業學校舉辦老年大學(學堂),豐富老年教育資源,滿足人民民眾家門口入讀老年大學的需求,建設好老年開放大學體系。建立起支撐全省老年教育發展的學習資源庫和數位化資源配送體系,依託“第三年齡學堂”,發展“網際網路+老年教育”。實施社區教育(老年教育)提質擴容行動計畫。依託各地鄉鎮成校、職業院校、社區學院和老年大學,實施“老年人智慧型技術日常套用普及行動”,面向老年人開展智慧型技術套用教育常態化培訓和服務,引導老年人了解新事物、更好融入社會。
 社區教育(老年教育)提質擴容行動計畫
專欄26 社區教育(老年教育)提質擴容行動計畫
培育建成100個學習型社區、10個社區教育師資研訓基地,建成200個社區教育品牌項目。80%以上鄉鎮(街道)建有老年大學(學堂)。培育100所老年教育優質校、100門具有較高影響力的老年教育特色課程。建立起支撐發展的學習資源庫和數位化資源配送體系,全省資源總數達到500萬個。

規範發展成人教育

完善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招生計畫管理制度,建立以辦學條件、辦學質量、規範管理等為因素的成人學歷繼續教育計畫管理模式。完善全省成人學歷繼續教育管理數字系統,最佳化對成人學歷繼續教育校外辦學點的準入、過程管理等業務系統集成,為開展動態管理、決策支持、預警監測提供全面支撐。
成人高等繼續教育提質賦能行動計畫
專欄27 成人高等繼續教育提質賦能行動計畫
推進成人高等繼續教育高質量發展,強化內涵建設,遴選20個省級成人高等繼續教育優秀單位、100個省級繼續教育(社會培訓)基地、100門省級繼續教育(社會培訓)精品線上開放課程。

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

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最重要基礎工作,強化思想政治建設,提升教師社會地位,激發教師活力,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教師頭腦。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教師評價的第一標準,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審核把關作用,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定期註冊、業績考核、職稱評審、崗位聘任、評優獎勵的首要要求。加大優秀教師表彰和宣傳力度,發揮典型示範引領作用。加強師範生師德養成和在職教師師德提升,建設一批師德涵養基地,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和長效化。全面落實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準則,探索建立師德考核負面清單、違規處理結果記錄和師德失范行為典型案例通報警示制度。探索教師退出機制,對出現嚴重師德師風問題的教師,實施教育全行業禁入制度。

推進教師教育創新發展

深入實施教師教育攀登計畫,建立健全符合教師教育學科特點的分類評估考核機制,適時提高師範生生均撥款標準,加大對師範院校教育學科和學位點建設的支持力度,擴大教育類碩博士培養規模。實施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建設,開展“雙學科複合型碩士層次中學教師培養”試點,推進“人工智慧+教師教育”,建設一批國家一流師範專業和教師教育課程,爭取國家師範教育基地和教師教育改革實驗區建設試點。進一步健全四級教研體系,加強教研隊伍建設,強化校本教研作用。持續推進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完善青年教師助講培養制度。完善中國小教師專業發展培訓體系與制度,深入實施“浙派教育家培養工程”“中國小雙名雙特工程”“中國小教師海外研修計畫”“名師網路工作室項目”等,打造具有國際視野和競爭力的浙江基礎教育領軍人才。
教師教育攀登計畫
專欄28 教師教育攀登計畫
重點打造2—3所高水平師範大學,建設30個國家一流師範專業,遴選建設100個實驗區項目。實施“浙派教育家培養工程”,推動培養與學校實踐、區域示範相結合,著力培養200名道德品格高尚、教育理念先進、教育情懷博大、教育成效顯著,在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和浙江辨識度的基礎教育領軍人才。

建強助力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教師隊伍

深化中國小教師編制統籌管理,嚴把入口關,教師數量和結構全面滿足教育現代化需求。實現幼稚園教師數量達標、整體素質提升、待遇有保障,義務教育教師配置更加均衡,普通高中教師滿足特色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需要,特殊教育教師來源更加充足,思政、心理、音樂、體育、美術和勞動等學科教師滿足辦學需要。著力提升初高中教師研究生學歷比例。深化中國小教師綜合管理改革,擴大中國小教師職稱自主評聘覆蓋面,加大中國小校長培訓力度,推進中國小校長職級制,最佳化績效考核和收入分配辦法,提升教師管理信息化水平。

建設高素質創新型高校人才隊伍

實施“高校高層次人才造峰計畫”,系統打造金字塔型高素質創新型高校人才隊伍。以“築高原行動”夯實基礎,提高擁有博士學位專任教師比例,加強骨幹教師培養培訓,整體提升全省高校教師隊伍基本素質。以“壘尖峰行動”拔升高度,加大海內外頂尖人才和團隊引進力度,聚焦聚力“高峰”學科,以“尖峰”人才支撐“高峰”學科。以“強青藍行動”增強後勁,著眼未來,加強優秀青年人才引育,做強未來人才“潛力股”。支持高校面向全球遴選學術校長、學術院長,探索設立“傑出人才工作室”。完善創新高校收入分配體制機制,最佳化高校教師評價辦法,推進落實高校人才住房政策。
高校高層次人才造峰計畫
專欄29 高校高層次人才造峰計畫
實施“築高原、壘尖峰、強青藍”三大行動,創新引才、聚才、育才舉措。全面完成50個高水平創新團隊、200名創新領軍人才、400名高層次拔尖人才、600名青年優秀人才建設和培養任務;延請院士“一對一”培養100名青年英才;引進2000名海外博士以上人才;選派2500名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參加訪工訪學項目。到2025年,全省本科院校專任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的比例達到60%。

加強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推動高校與地方政府、職業院校、行業企業聯合培養教師,支持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獨立或聯合高水平高職院校舉辦職業技術師範教育。健全“雙師型”教師認定、聘用和考核等評價標準,發揮行業企業在培養“雙師型”教師中的重要作用,鼓勵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企業實踐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完善企業經營管理者和技術人員與學校領導、骨幹教師雙向交流兼職制度。探索“產業教授”評聘制度,推動高水平企業工程技術人員、資深經營管理骨幹、社會能工巧匠到職業院校任教。
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建設計畫
專欄30 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建設計畫
著力提高全省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中“雙師型”教師占比。重點遴選認定建設50個省級“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100個省級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基地、20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00個省級教學創新團隊。

加快教育數位化改革

堅持數字賦能、創新驅動,以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為主線,構建高質量數位化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新技術在教育系統性變革中的內生變數作用。

高水平推進教育管理信息化

加強管理信息化總體設計和制度建設,建立“統籌謀劃、分級推進、逐級負責”的教育管理信息化責任體系。促進教學和管理平台的深度融合,推動信息系統的業務協同,全面支撐教、學、管、評、測。加快推進教育數據共享和開放,構建數據採集、治理、服務於一體的教育數據套用服務體系,逐步實現省市縣三級教育數據交換套用全覆蓋,確保教育數據“按需盡享、可控可溯”。加強教育數據的研究與套用,推動教育科學決策、精準管理和智慧型服務。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中落實負責信息化的工作人員力量。

發展高質量線上教育

依託“之江匯”教育廣場,建設新時代城鄉教育共同體智慧服務平台、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智慧雲平台、高校智慧思政平台和全民數字學習平台,構建全國領先的具有浙江辨識度的“網際網路+教育”一站式服務平台。推動學分互認,加強浙江省高校精品線上開放課程平台建設,深入實施“網際網路+教學”。打造支撐大規模個性化教學的網際網路學校,推進“名校上雲”,推出“名師金課”,高質量普及“一校一師一生一空間”,完善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鼓勵教師通過線上教育提供優質資源和個性化服務,完善教學資源內容審查機制,鼓勵探索將符合條件的社會機構的優質線上課程資源引入學校教育教學體系,逐步構建“公益+市場”的雙軌機制,推進線上教育可持續發展。
 “之江匯”教育廣場2.0建設工程
專欄31 “之江匯”教育廣場2.0建設工程
構建安全、穩定、高性能的教育資源雲服務體系,最佳化網際網路學校、教師發展網路學校、數字家長學校和市民終身學習學校套用場景,開發5000門線上課程,匯聚社會資源,通過名校上雲、名師金課、跨校選課、線上答疑和學分互認等,提供大規模個性化線上教育公共服務。

促進教育教學變革

積極推動新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推進精準化教學、個性化學習、智慧型化評價,創新實驗教學和實踐教育,促進育人模式變革。設立“網際網路+義務教育”示範區、“人工智慧+教育”試點區(校)、技術賦能智慧教育試點區(校),努力爭創國家級智慧教育實驗區。結合大數據治理、精準教學與評價、混合式學習等套用場景和工作推進,分層分類組織開展培訓研修和觀摩交流活動,注重技術套用倫理,全面提升師生信息素養。

推進教育信息化新基建

完善信息化基礎保障環境,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的疊代升級,加快5G、雲計算、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在教育領域的套用。積極推動物理空間、資源空間和社交空間相融通的新型教學空間建設與套用。創新“網際網路+教育”的投入機制,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省、市、縣(市、區)分級負擔機制。建設網路安全監測中心,健全網路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增強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教育信息化新基建建設工程
專欄32 教育信息化新基建建設工程
完善學校新型基礎設施,構建“網際網路+教育”套用場景,打造500所基於5G、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智慧型化校園,建設5000個新型教學空間。組織創建技術賦能智慧校園創新試點區(校)。

擴大教育開放合作

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相互結合相互促進,通過開放合作提供發展新動能,使浙江省成為教育發展的前沿高地。

打響“留學浙江”品牌

以提質增效為主線,全面提升留學生工作質量。加強對外宣傳推介,發揮各級各類政府、學校等留學生獎學金引導作用,鼓勵地方政府、企業設定專門留學生獎學金。嚴把招生入口關,不斷最佳化生源結構和質量,穩步提高學歷留學生比例。建設外語授課來華留學品牌課程、來華留學教育示範基地,推進來華留學質量認證,提高留學生培養質量,鼓勵高校開展留學生校友工作。逐步推進中外學生趨同化管理和服務,搭建留學生創新創業平台,努力把浙江建設成各國優秀青年嚮往的留學目的地。
教育對外開放質量提升工程
專欄33 教育對外開放質量提升工程
強化“留學浙江”品牌培育,建設100門外語授課來華留學品牌課程和10個來華留學教育示範基地。新增5所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建設5個涉外培訓基地;新增10所海外絲路學院。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在全省中國小培育100門國際理解品牌課程。

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與企業攜手走出去,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建“海外絲路學院”,推進“中文+職業技能教育”項目建設,培養企業所需的本土化人才。加強涉外培訓基地建設,積極承接“一帶一路”各類人才培訓。加強高校國別和區域研究智庫建設,為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提供智力支持。深化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提升中國(寧波)中東歐教育交流活動影響力,打造對中東歐教育合作高地。深入實施“千校結好”提升工程,推進中國小校開展深層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學習國際先進辦學經驗,不斷提高學校辦學水平。深化友好城市教育合作,加強中外人文交流。加強中國小國際理解教育,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深入開展重點領域交流合作

開展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紮實推進德國企業與院校在華舉辦職業教育試點,努力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可推廣、可複製“雙元制”的經驗。設立“浙江—亞洲國家醫養類專門人才培養合作平台”,整合浙江省醫養資源,與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高校、科研機構、企業、養老機構建立密切聯繫,提升醫養類人才培養水平。成立浙港職業教育聯盟,搭建浙江和香港職教合作平台,推進兩地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推進杜拜中國學校試點工作,努力把學校建成展示中國基礎教育的重要視窗。深入實施“安吉遊戲”國際及港澳推廣計畫,進一步提高浙江省學前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德國企業與院校在華舉辦職業教育試點項目
專欄34 德國企業與院校在華舉辦職業教育試點項目
借鑑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選擇3所機構、1個項目與德國合作基礎好的套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引入德國企業和院校開展合作辦學,全面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

推動教育區域聯動發展

推動“長三角”教育深度融合發展,實施長三角教育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行動計畫,在師資培訓交流、職教一體化平台、教研共同體、少先隊工作等重點領域共同發力。建立地區科教資源共享與合作新機制,建立統一的教育標準和教育評價機制,聯合研製並開展教育現代化評估監測。推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嘉善片區打造全國縣域教育高地。深度參與長江教育創新帶建設,強化區域協同協作,深化產學研用融合,構建重大科技聯合攻關新機制,探索一流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建設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合作體。深入開展教育對口支援,推進內地民族班教育融合發展。推進省內教育結對幫扶工作,支持山區教育、薄弱地區教育跨越式發展。
 長三角教育現代化評估監測
專欄35 長三角教育現代化評估監測
教育部、一市三省共同研製長三角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組織開展區域教育現代化評估監測,形成相關監測評估報告,建立監測發布制度,為全國教育現代化起到先行示範作用。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立足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突出綜合集成,注重協同高效,發揮數位化改革牽引撬動作用,努力推動所有縣(市、區)教育現代化發展指數達到70以上,全省平均指數得分達到80以上,全省現代化學校比例達到30%以上,實現教育綜合改革新突破。

高水平推進省域教育治理現代化

突出依法治教和數字治教,全面深化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加快簡政放權和政府職能轉變,規範教育行政程式和權力運行方式,堅持教育行政清單治理,提高依法治教水平。擴大和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全面推進依章治校,推動各級各類學校完善現代學校制度,激發辦學內生動力。完善部省會商機制。強化整體智治,探索構建教育治理共同體,建立多部門協同、公眾廣泛參與的教育治理機制。加快推進教育領域數位化改革,打造“教育魔方”工程,構建優質、普惠的教育公共服務體系與精準、高效的教育整體智治格局。進一步探索教育領域信用體系建設與教育機構智慧型監管,加強對線上線下培訓機構和教育類APP的規範、監管和整治。探索構建政府、學校、社會新型關係,推進“教師一件事”“學生成長碼”,推動教育行政向整體智治、數字治理、多元協同轉變。
  教育領域數位化改革工程
專欄36 教育領域數位化改革工程
遵循“構建1個主體單元—完善3大支撐體系—提升6項關鍵能力—創新X個場景套用”的路徑,打造“教育魔方”。優先推進全民數字學習平台建設,統籌規劃教育行業雲網端一體化系統,持續完善教育數位化標準規範體系、網路安全防護體系,疊代升級教育大數據倉,創新教育整體智治格局。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

全面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探索建立符合學段特徵、激發原生動力、凝聚多方共識、具有浙江特色的現代化教育評價體系。積極推動各級黨委和政府科學履行教育職責,完善教育現代化水平、基礎教育生態監測和發布制度,引導樹立正確的教育政績觀和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評價學校的根本標準,分類實施現代化學校評估,尊重學校發展差異,引導各級各類學校發揮教育教學的主體作用,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完善高校分類評價體系,建立高校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常態監測和教學評估制度。完善與職業教育發展相適應的多元質量評價機制。推行不同崗位教師分類評價,改進科研評價。探索以“五育並舉”為核心學生全要素全過程評價,推進綜合素質評價的科學套用。積極研究開發教育測量和評價技術,利用網際網路+、AI等技術手段改進評價數據的採集、處理和呈現方式,探索“智評”模式,提升工作效能。支持發展專業性評價機構,健全第三方評價機制,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研究。
 完善區域基礎教育生態監測發布制度
專欄37 完善區域基礎教育生態監測發布制度
建設具有浙江特點的區域基礎教育生態監測體系和數據採集平台。每年開展基礎教育生態監測,形成全省監測報告和各縣(市、區)監測數據報告,並向社會公布。
深化義務教育質量綠色評價
專欄38 深化義務教育質量綠色評價
以質量監測為抓手,構建以結構型質量為關鍵指標的區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以過程型質量為核心的學校辦學質量評價與發展改進模式。堅持目標統一、標準科學、主體多元、結果適用的原則,分批遴選建設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改革區域試點20個、綠色評價學校試點100所。

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構建符合學科特點、時代要求和學生成長規律的一體化教育教學模式,推進各學段、各類型教育有機銜接,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系。深化育人方式變革,堅持德育為先,落實“五育並舉”,活躍提升少先隊組織生活,促進全面可持續發展。深化課程改革,開發一批特色地方教材,創新教學方法,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鼓勵開展項目化、任務化、個性化學習,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提升學生科學實驗、生產實習和技能實訓的成效,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開展各種課外及校外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志願服務和公益事業。關注學生個性差異,推進同步課堂、分層教學、走班制、學分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培養更多跨學科、跨專業,創新型、複合型領軍人才。

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按照有利於科學選拔人才、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維護社會公平的原則,探索完善招生與考試相對分離的辦法。完善政府巨觀管理、專業機構組織實施、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學生多次選擇,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科學選才的考試招生制度。進一步深化高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多類型、多元化考試招生制度,推進智慧考試工作。以立德樹人為鮮明導向,突出關鍵能力考查,構建引導全面發展的考試內容體系。深入推進高職院校分類招考,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評價方式和選拔制度。進一步完善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考試制度,有效規範公辦民辦普通高中招生秩序。推進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分類型、可選擇的初升高考試招生制度,將優質示範普通高中招生名額分配到國中學校,從不低於60%逐步提高到70%。逐步實現中考全省統一命題。堅持深化義務教育“公民同招”。建立學前教育服務區制度與積分入學制。繼續完善和發展自學考試制度。
智慧考試平台建設工程
專欄39 智慧考試平台建設工程
建設教育考試招生綜合服務套用系統,打造一站式考生服務平台;推進考試組織實施智慧型化,集成以考生庫、考點庫、工作人員庫為核心的考試全局基礎資料庫,以數字地圖為展示手段,輔助進行決策指揮和應急處置;構築網上巡查系統、考生身份驗證系統、作弊防控系統、試卷流轉系統、考試支撐系統為主的考試安全防控體系。

保障措施

強化組織領導,集聚資源要素,協同社會發力,有力保障浙江教育改革和現代化建設。

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各級黨委及其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機制,完善黨政領導幹部聯繫學校制度,專班協作,及時研究解決教育改革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健全完善黨建工作述職評議、督導檢查、考核評價機制。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落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長效機制,形成落實黨的領導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的工作格局。加強分類指導,提升民辦學校、中外合作學校(辦學機構)黨建工作質量。堅持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深化高校二級院系黨組織領導下的院長(系主任)負責制試點,建立中國小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深化“抓院促系、整校建強”鑄魂行動和高校黨組織“對標爭先”建設計畫,推動新時代高校“黨建十條”落深落實,實施高校優秀中青年幹部素質能力提升工程,大力培養“三強型”幹部隊伍,健全完善“兩個擔當”良性互動機制,激勵幹部教師擔當作為。按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組織開展“兩優一先”和“最受師生喜愛的書記”等評選表彰工作。加強教育系統統一戰線工作,深化對黨外知識分子思想政治引領。嚴格落實“四責協同”機制,深入推進清廉教育建設工程,大力營造清明政風、清淨校風、清正教風、清新學風。強化黨建帶團建、隊建,推進黨、團、隊一體化建設。

推進依法治教

積極推動重要關鍵領域的教育地方立法。深入推進全省教育系統重大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建設,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等重大教育決策法定程式。依據教育權責清單,實現教育行政決策、執行、組織、監督的全鏈條、全要素法治化管理。在法律框架內推動民辦教育健康發展,支持與規範並舉,全面推行民辦教育分類管理。充分發揮公職律師和法律顧問作用。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確保章程“有用”“管用”,健全依法治校評價指標體系。突出法治教育在落實立德樹人中的重要抓手作用,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體系,加強法治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完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親職教育機制,啟動並落實“八五”普法規劃要求。持續推進平安校園創建。推動教育審批、監管、執法、校園建設、資源配給、財政支出等重點領域監督機制改革和制度建設,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

健全投入機制

建立與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相適應的教育投入機制。按照教育財政事權劃分,保證財政性教育投入,落實“兩個只增不減”,穩定教育經費投入基本盤。落實學前教育經費投入增長機制,完善基礎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構建適應現代職教體系的投入機制,最佳化高校生均財政撥款制度,完善專門教育保障機制。調整支出結構,聚焦內涵提升,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重點予以優先保障。完善成本監審,健全收費體系,構建可持續的教育經費分擔機制。拓寬籌資渠道,最佳化教育捐贈激勵政策,匯聚各方資源支持教育發展。提高資金績效,集中有限財力,聚焦關鍵短板,分階段有序推進,根本性解決困擾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難點問題。完善評價體系,最佳化指標設定,圍繞重點領域,精準投放資金,加強過程監管,落實內控機制,提高教育投入的產出績效。

強化督導問效

建成機構健全、隊伍專業、程式規範、結果權威、覆蓋全面、運轉高效、問責有力的展現浙江“重要視窗”擔當的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完善對市縣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督政機制,保證經費足額投入,落實教育優先發展。實施以建設現代化學校為導向的覆蓋各級各類學校的督學機制,督促規範辦學行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完善統一歸口管理和多方參與的教育評估監測機制,探索基於常態化數據採集的“智慧督導”方式,發揮監測結果的示範引導、反饋改進功能。組織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和重點工作專項督導,及時開展重大教育突發事件專項督導,維護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健全教育督導問責機制,確保督導“長牙齒”。做好規劃年度監測、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

營造良好環境和氛圍

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關心支持教育發展,形成助力教育發展的新機制新格局。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組織,分解目標任務、明確職責分工,完善監督機制,將相關任務細化納入年度工作計畫,確保規劃內容落地。加強家校社協同,辦好家長學校,實現同頻共振。加強社會宣傳引導,廣泛宣傳黨的教育方針,宣傳正確的教育發展觀和成才觀,切實減輕中國小教師負擔特別是非教學負擔。強化教育宣傳工作,及時全面向社會傳遞教育改革發展的信息,引導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和參與教育發展與改革的良好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