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背景
《發展規劃》明確,到2025年,教育資源供給更加均衡,教育質量顯著提升,教育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教育體系逐步完善,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保障能力得到全面加強。現代化教育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服務經濟社會能力顯著提高,學習型城市基本建成,教育競爭力達到西部領先水平,建成同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相適應的現代化教育體系。
通知詳情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西安市“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西安市人民政府
2022年3月12日
(此件公開發布)
西安市“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
前 言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
“十四五”時期既是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也是西安勇立潮頭、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戰略機遇期,更是西安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全省、全市教育大會精神,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市,奮力譜寫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的關鍵突破期。為進一步推動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按照《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畫》《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和《陝西省教育現代化2035》《陝西省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畫的指導意見》等中央、省級檔案精神,以及《西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總體要求,立足西安教育實際,制定《西安市“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
規劃期限為2021至2025年。
一、發展成就
“十三五”以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內外部環境和艱巨繁重的發展改革任務,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全國全省教育大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進一步明確教育在全市各項工作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低調務實,埋頭苦幹,努力破解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大力推動教育強市建設,取得了新成就、積累了新經驗、開創了新局面,為新時代西安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凝心聚力,教育事業展現新形象
凝聚共識形成發展新合力。強化思想政治引領,直面問題短板,順應民眾關切,廣泛凝聚各界共識,形成教育改革發展的強大合力。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德育為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西安經濟社會發展。召開全市教育大會、教育強市建設推進大會,聚焦社會關切,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圍繞發展重點,定方向、定目標、定任務;破解工作難點,推改革、抓管理、重服務,凝心聚力、埋頭苦幹,加快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建章立制擘畫發展新藍圖。成立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中共西安市委 西安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建設教育強市的實施意見》,圍繞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全市教育改革發展作出戰略部署,明確6個層面、23項具體舉措,夯基壘台、立柱架梁,錨定西安教育現代化歷史新方位、發展新藍圖。實施《西安市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畫(2019—2021年)》(以下簡稱《行動計畫》),突出行動性、操作性、可評價性,聚焦教育發展的緊迫性問題和民眾關心的關鍵性問題,將教育現代化遠景目標和戰略任務細化為三年具體目標任務,確保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開好局、起好步。兩個檔案統籌兼顧、遠近結合,強化分工和側重,共同構建起新時代西安教育改革發展的頂層設計和行動方案,擘畫出加快建設教育強市的時間表、路線圖。
壓茬推進實現發展新突破。大力推進《行動計畫》落地實施,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推進機制。實行全市教育系統月通報、季點評、年考核工作機制。督促全市區縣、開發區出台區域教育改革發展實施意見和三年行動計畫。梳理27大類110項教育系統工作檯賬,各區縣、開發區教育行政部門簽訂了任務台賬認領書。織密織細促落實、保成效的推進網路,確保目標任務得到全面落實。加大財政教育經費預算投入。啟動實施“名校+”工程,“十三五”末,全市組建“名校+”教育聯合體1052個,覆蓋學生107萬人,“名師+”研修共同體1451個,“名校長+”領航研修共同體60個,優質教育資源迅速擴大。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在《教育工作情況》(總第189期)中以《西安大力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為題進行專刊報導,高度肯定西安抓教育民生的舉措與成就,教育部專家積極評價“名校+”做法,辦好人民滿意的西安教育新形象深入人心。
(二)分類施策,教育質量再上新台階
學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大幅提升。“十三五”末,全市共有幼稚園1966所,其中公辦園1022所,較“十二五”末增長90.67%。公辦園及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不含西鹹新區)分別達到52.56%、51.11%,全面完成國家和全省公辦園在園幼兒達到“雙50”的任務目標。省級示範幼稚園和市一、二、三級幼稚園合計1251所,優質資源覆蓋率達63%,其中省級示範幼稚園113所,占全省總數的31%。普惠性幼稚園達到1858所,覆蓋率達到94%。
義務教育全面步入優質均衡新階段。對標對表《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基本目標和任務安排,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合理配置教師、設備、圖書、校舍資源,著力提升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辦學水平,努力實現所有適齡兒童少年“上好學”。全市13個區縣全部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評估驗收。創建中國小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市級樣本實驗學校397所、品質課程基地學校116所。進一步拓展西安市義務教育內涵範圍,試行《西安市中國小研學旅行試點工作管理辦法》,創建國家級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1家、基地7家,省級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30家,市級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20家。
普通高中教育優質特色發展步伐加快。大力實施《西安市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五年行動計畫(2017—2021年)》,“十三五”期間全市累計投入6億元,提前兩年率先完成省級標準化高中省定指標任務。創建省級示範高中30所,占全省省級示範高中37.5%。創建市級特色示範高中12所、市級特色實驗高中19所,創建學科教室、創新教育實踐室、STEAM教育實驗中心等96個,創建重點學科260個、精品課程330門,超額完成“五年行動計畫”目標任務。入選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課程教材實施國家級示範區。持續深化課堂教學與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積極參加教育部“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部級優課節數連續兩年位列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市級微課大賽、教育信息化大賽成果豐碩,多名教師成果入選中央電教館資源庫。
職業教育發展更富活力。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出台實施《西安市加快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實施方案》。按照職普比4∶6要求,不斷擴大中職招生規模。高職擴招完成率達222%,超出任務指標2.2萬人。推進辦學模式、育人模式改革,18所職業院校進入國家“1+X”證書試點序列,13所職業院校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建成4個職業教育集團、15個企業技能人才培養基地、27個技能大師工作室。“雙師型”教師隊伍占專任教師30%。促進“五年一貫制”“3+2”聯合辦學。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入選教育部第二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省級職業院校“雙高計畫”建設單位。成功舉辦2019中國(西安)世界職業教育大會。
特殊教育顯著進步,民族教育穩步提升。在全國率先建立殘疾兒童少年入學情況資料庫。建立1個市級特殊教育指導中心和3個分中心,組建14個區縣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建設融合幼稚園、資源教室、特殊教育學校190個。按照縣域獨立設校標準,高陵區、藍田縣獨立設定公辦特殊教育學校。構建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學生“隨班就讀、特教學校就讀、送教上門”三重保障體系,建立“一生一案、精準施教”工作機制,確保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學生全部接受義務教育。全市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達到97.87%。紮實推進民族團結教育,下達少數民族教育專項資金1500萬元。2019年西安市滻灞第一中學被國務院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
高等教育發展邁上新台階。支持西安交通大學等駐市高校開展“雙一流”建設,推動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配套基礎教育設施建設。系統推進市屬高校建設,出台《關於支持市屬高校改革和發展的實施意見》,啟動實施“一流學科、一流專業”創建工程,遴選市級重點扶持學科15個、市級重點扶持專業28個。推動市屬高校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合作共建大數據學院,建成3個阿里雲大數據套用學院和開放共享實驗實訓基地。在西安文理學院創建省內一流套用型本科院校,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創建國家高水平高職院校,西安職業技術學院創建省級優質特色高職院校,西安開放大學創建省內一流開放大學工作上取得了新的進展。
社區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基本形成。制定實施《西安市社區教育促進條例》,我市成為全國第二個頒布社區教育地方性法規的城市。基本形成以社區大學、社區教育學院、社區教育學校、社區教學點為主體,以老年教育學院、各類社會教育培訓機構為補充的社區教育四級體系格線。建成社區大學1所、社區教育學院22所、社區教育學校83所、社區教學點1526個(其中社區教學示範點501個),遴選認定西安市民終身學習體驗基地47家,初步形成覆蓋全市的“15分鐘社區教育圈”服務體系。“西安市全民終身學習網”線上優質課程資源增加至6300多個單元,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日趨完備。創建國家級社區教育示範區1個、國家級社區教育實驗區4個,省級社區教育示範區2個、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6個。
(三)強化保障,教育公平邁向新起點
經費保障持續增長。依法推進教育經費支出“三個增長”,2016至2019年,全市教育累計投入642.63億元,教育經費投入年均增速20%。2020年全市財政教育支出233.37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例達17.3%,普通國小、普通國中、普通高中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較2016年分別增長34.54%、53.75%、56.01%。
學位保障不斷增強。編制《西安市教育設施布局專項規劃(2018—2021年)》,填補教育設施布局規劃空白。強化學校建設和學位保障,2018至2020年投用新建、改擴建學校(幼稚園)522所,新增學位36萬個。持續改善辦學條件,2014至2018年,全市累計投入33.5億元實施“全面改薄”工程,新建擴建、改造及設備配備義務教育學校1192所,“大班額”現象明顯緩減。2019至2020年,全市投入13.4億元在312所學校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程。教育資源總量供給進一步擴大,“上學難”問題基本解決。
師資隊伍建設成果豐碩。“十三五”期間,全市累計公開招聘公辦教師14349名、培養骨幹教師4176人次、名校(園)長180名,“三級三類”骨幹教師體系成為陝西教育知名品牌。制定《西安市關於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實施方案》,出台《西安市中國小教師職業行為規範》《西安市中國小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實施細則(試行)》,不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全面規範教師從教行為。截至2020年底,全市基礎教育階段共有正高級教師129人、高級教師8918人、一級教師29967人、初級教師27461人。國小專科及以上學歷專任教師占比為99.66%,較2015年增加4.13個百分點;國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專任教師占比為95.70%,較2015年增加6.71個百分點;高中研究生學歷專任教師占比達21.88%。
教育信息化建設卓有成效。大力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畫》,積極推進“網際網路+教育”。“十三五”期間,全市中國小實現寬頻全覆蓋,創建市級智慧校園93所、教育信息化創新套用示範學校99所、創客教育實踐室優秀學校365所。68個創客項目在全省創客創意活動中獲獎,占獲獎總數的63.6%。
安全保障築牢盾牆。統籌疫情防控和教學管控,將疫情風險和影響降到最低。加強學生近視防控,2019至2020年全市投入7811.05萬元對公辦中國小校普通教室實施照明環境改善,涉及984所學校、19699間教室。強化治安防控,完善校園視頻監控系統,嚴格校園門禁管理,全市學校封閉管理、保全配備、一鍵報警接入率達到“3個100%”。常態化開展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法治、消防、防溺水、禁毒、反邪教等主題教育,開展消防、防地震等自救互救及應急疏散演練,開展校園及周邊治安綜合治理、校車整治、欺凌綜合治理等專項行動,持續推進教育領域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145所學校被評為省級“平安校園”、317所學校被評為市級“平安校園”,區縣級“平安校園”創建率達93%以上。
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嚴格落實控輟保學“七長責任制”,簽訂控輟保學責任書。建立聯席工作機制及精準台賬,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進行動態監測,實現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義務教育段學生零輟學,並持續鞏固控輟保學成果。嚴格落實建檔立卡學生名單核對和名單補錄“雙保險”精準資助工作機制,確保學校資助工作流程、公示制度規範。堅持“線上核查”與“線下核查”相結合,確保符合政策的建檔立卡家庭學生應享盡享。全面完成全市貧困退出“義務教育有保障”認定工作。
(四)開拓創新,教育改革獲得新突破
管理體制機制持續完善。明確開發區與行政區教育權責,完成開發區教育專項移交,開發區接收各級各類學校264所,市委編辦為7個開發區審批設立教育局,初步形成“責任唯一、一元管理”的教育管理模式。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紮實推進“三集中、三到位”,市教育局行政審批機構進駐市政府政務服務中心,33個市教育局政務事項通過《陝西政務服務網》平台向社會公開發布辦事流程、辦事指南,可線上查詢事項達到100%,實現“最多跑一次”事項32個、網上可辦事項28個,辦理時間平均壓縮60%。開展“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全城通辦”試點,初步形成教育政務服務集中化、便民化、標準化。
人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出台實施教師區(縣)管校聘、校長職級制、教師編制周轉池、人員總量控制備案管理、高層次人才引進等人事制度改革措施。深化職稱評審改革,下放中國小、幼稚園教師職稱評審權。創新招聘方式,推行崗位設定聘用制度,提高中國小、幼稚園教師中高級崗位結構比例。開展“先面試、後筆試”教師招聘試點,擴大市級“名校+”教育聯合體名校自主招聘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許可權。落實公辦職業學校(含技工學校)自主聘用專業教師政策,建立企業人才和職業學校教師雙向聘用制度。強化教師考核,建立教師退出和待崗培訓機制。
招生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嚴格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穩妥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制度改革,將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納入審批地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報名、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畫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確保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公開。推動中招改革,落實優質高中對域內國中定向招生政策,嚴格實施“五統一、六公開”,實行平行志願、網上錄取,增加錄取工作透明度。加快高中階段招生制度改革,啟動招生錄取計分科目“4+4”模式,嚴格落實招生職普比規模大體相當基本要求。穩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實施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
對外交流合作全面推進。建立健全教育對外合作交流工作機制,規範管理外籍人員子女就學。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啟動“一帶一路”教育合作交流與人才培養3大類14個子項目,簽訂中外教育合作交流項目37個,占全省總數95%。建立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留學生教育培訓基地,設立“一帶一路”外國留學生獎學金,培養激勵優秀留學生,打造西安“留學生之城”。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同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交通大學聯辦國際交通學院,梁家灘國際學校全面建成投入使用。成功舉辦“一帶一路”沿線節點城市國際大學生夏令營、梁家灘國際教育論壇、世界知名大學西安博覽會等多項重大國際會議與活動。
(五)依法治教,教育管理取得新成效
黨風廉政建設不斷加強。堅決釐清壓實“兩個責任”,制定“一崗雙責”責任清單,強化壓力傳導、責任考核、責任追究,進一步健全完善體制機制,細化工作措施,管好乾部、帶好隊伍、做好表率。建立教育諮詢投訴舉報平台,推行熱線接辦工作機制。教育引導教育系統黨員幹部守牢廉潔從政底線,增強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反對“四風”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依法治教全面推進。切實履行法治政府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圍繞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等關鍵領域,基本形成依法治教新格局。建立清單管理制度,梳理權力清單。依法落實“三個增長”總體要求。督促區縣政府依法保障義務教育公益性,促進民辦學校依法規範辦學。推進依法治考、依法治招,加大招生信息透明度。嚴把教師入口關,規範和引導教師依法依規有序流動。修訂完善《普惠性民辦幼稚園認定及管理辦法》,開展普惠性民辦幼稚園認定管理,完成598所無證園分類治理和514所小區配套園治理工作。出台《西安市關於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實施意見》《西安市民辦學校年檢實施辦法的通知》,進一步支持和規範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嚴肅學籍管理,嚴查“人籍分離”。持續開展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定期發布“白名單”“黑名單”。
教育督導作用有效發揮。強化督政工作,成立西安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制定了對區縣政府和市級有關部門履行教育職責進行評價的實施辦法。完成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縣評估認定,開展陝西省“雙高雙普”區縣評估驗收和區縣黨政領導教育履職督導考核工作。強化督學工作,落實中國小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指導各區縣、開發區規範設定中國小校、幼稚園責任督學公示牌。落實陝西省第三輪“316工程”教育督導評估工作要求,開展幼稚園辦園行為督導評估工作。組織開展省市級實施素質教育暨質量提升優秀學校(幼稚園)評估驗收。
“十三五”時期,西安教育牢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加快追趕超越,全面實現《西安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定的階段目標和《西安市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確定的既定目標,為西安在2035年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西安教育同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對優質教育的要求依然不相適應,面臨著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市域範圍內仍存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明顯差距;進一步集聚經濟和人口的國家中心城市發展要求、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優質教育需求同供給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提升公辦學校辦學活力,減輕中小學生學業負擔,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理順“公參民”體制機制,推進郊區、農村等偏遠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提高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培養創新型、實用型、複合型人才等教育重點任務依然繁重;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任務依然艱巨;教育對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適應能力和支持能力依然有待進一步提升。
接受優質教育成為人民民眾強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為全社會共同心聲,西安教育事業既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又要注重需求側改革,進一步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有效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切實縮小校際差距,努力縮小區域差距,加快縮小城鄉差距,為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化大都市提供教育保障與人才支撐。
二、發展環境
(一)新時代指明教育發展新方向
黨的十九大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作出了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總體要求,明確強調發展素質教育。全國教育大會系統回答了關係教育現代化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向全黨全國全社會發出了加快教育現代化的動員令,為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為建設教育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雙減”政策推動新時期教育改革。堅持“五育並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這就要求西安要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緊抓機遇、超前布局,以更高遠的歷史站位、更寬廣的國際視野、更深邃的戰略眼光,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事業,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大力建設教育強市。
(二)新戰略賦予教育發展新使命
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等系列國家戰略、區域戰略疊加推進,34個“國字號”示範、試點、試驗綜合賦能,加快提升城市發展能級,推動西安成為承擔國家使命、踐行國家意志的重要戰略增長極。這就要求西安要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先手棋,主動服務國家大局、城市所需,不斷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西安綜合實力和城市地位相匹配,不斷提升教育服務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有機協同能力,更好發揮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
(三)新技術厚植教育發展新動能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興起,重大科技創新正在引領社會生產新變革,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不斷重塑教育形態和人才需求,知識獲取方式和傳授方式、教與學關係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教育信息化正處於從1.0時代向2.0時代躍遷疊代的重要階段。這就要求西安要主動應對新技術浪潮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發揮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優勢,加快推進“網際網路+教育”,構建網路化、數位化、智慧型化、個性化、終身化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
(四)新需求催生教育發展新供給
“十四五”時期是西安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化大都市關鍵時期。隨著經濟和人口的進一步集聚,城市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優戰略的確立,增量“新市民”的融入,學齡人口規模將快速增長並漸次向後傳遞,對西安教育承載力形成新的挑戰。與此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新型城鎮化加快,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又有新的表現。這就要求西安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人民期盼,聚焦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著力破解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從市情出發,讓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市民。
總體而言,“十四五”時期在內外部因素綜合作用下,機遇與挑戰並存,西安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支撐和有利條件依然較多,要堅定高質量發展信心,認識和把握好教育發展規律,善於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用好用足在西安疊加推進的系列重大機遇,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勇立潮頭、奮勇前進,全面開啟西安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嶄新局面。
三、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和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立足基本市情,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聚焦各級各類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提高市民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構建形成新時代基礎牢固、體系完備、布局合理、充滿活力、優質均衡、更加開放的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格局,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大力建設教育強市,為國家中心城市和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建設提供人才支撐、智力支持和文化引領,奮力譜寫西安教育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優先發展。始終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保持戰略定力,立足市情實際,全面保障教育事業行穩致遠。
堅持立德樹人,全面發展。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愛黨愛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全過程,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堅持服務人民,優質發展。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人民期盼,聚焦民眾關切。凸顯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以教育優先發展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堅持改革創新,特色發展。始終堅持用好用足改革關鍵一招,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補齊教育短板,破解發展難題。順應教育發展規律,發揮區域綜合優勢,構建富有西安特色的現代化教育體系。
堅持統籌推進,均衡發展。始終堅持統籌協調,突出發展重點,著力破解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堅持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科學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健全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教育資源供給更加均衡,教育質量顯著提升,教育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教育體系逐步完善,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保障能力得到全面加強。現代化教育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服務經濟社會能力顯著提高,學習型城市基本建成,教育競爭力達到西部領先水平,建成同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相適應的現代化教育體系。
西安市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指標體系
註:表中帶*符號的數據為估算數據。
(四)主要任務
學前教育。全力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建立更加完善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辦園體制和政策保障體系。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最佳化經費投入結構,健全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合理確定公辦園收費標準並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強化民辦幼稚園收費的價格監管。堅持省市統籌、以區縣(開發區)為主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大力發展公辦園,提高公辦學前教育資源供給能力,積極扶持民辦園提供普惠性服務,著力構建以普惠性資源為主體的辦園體系,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安全優質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深化實施學前教育質量提升“345”工程,全面提升科學保教質量,不斷擴大學前教育優質資源總量。努力實現內涵優、質量優、隊伍優、資源優、保障優的“五優”發展目標。持續開展“國小化”治理,堅決防止和糾正幼稚園“國小化”傾向。進一步完善幼稚園教師培養和專業成長機制,不斷提高幼兒教師隊伍綜合素質和科學保教能力。
到2025年,普惠性幼稚園覆蓋率占比保持在90%以上;公辦幼稚園占比保持在50%以上,預期達到53%;公辦幼稚園在園幼兒占比保持在50%以上,預期達到52%。11個區縣、開發區通過教育部縣域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導評估。新創建等級幼稚園100所,優質學前教育資源覆蓋率達到70%以上。
義務教育。突出義務教育基礎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特點,鞏固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推動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落實軍人、消防救援人員、公安英烈、高層次人才等特殊群體子女入學優待政策,完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建立控輟保學長效機制,健全工作責任體系。健全學生資助體系,落實孤兒、低保戶和經濟困難家庭學生生活費國家財政經費補助政策,實現困難群體幫扶精準化。持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完善留守兒童教育關愛服務體系。實施“新優質學校成長計畫”,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努力培育一批家門口的好學校。實施義務教育質量提升工程,提高均等化水平,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最佳化城鄉教育資源分布,建立學校標準化建設長效機制,前瞻規劃布局城鎮學校建設,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質量提升計畫。優先保障義務教育學位供給,做優城鎮教育、做強鄉村教育,縮小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和校際差距。完善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著力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加強鄉村師資隊伍建設,落實現行補助、獎勵和各類保障政策。優先保障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編制,做到應編盡編、應配盡配。全面紮實做好“雙減”工作,加強“五項管理”,營造全市教育發展良好生態。抓好作業管理工作,以“控量提質”為主線,從規範作業來源、科學設計作業、合理布置作業、有效評改作業等方面,切實減輕中小學生學業負擔。推動課後服務全覆蓋,建立以學校陣地為主體、適當引入校外優質資源為有益補充的機制,聚焦學生個性化需求,科學合理確定課後服務內容,創新“供給”方式。協調處理好教師參與積極性與減輕教師工作負擔的關係,面向課後服務教師完善相關傾斜補助政策。全面規範校外培訓,重新審核登記校外培訓機構,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對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分類制定標準、嚴格審批,嚴禁提供境外教育課程。針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培訓材料、培訓時間、培訓從業人員等制定出台管理辦法。建立責任督學機制,對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常態化督查排查,完善“黑白名單”制度,堅決遏制違法違規辦學行為。
到2025年,全面消除“大班額”。持續夯實控輟保學基礎,確保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應入盡入”。深化“名校+”改革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啟動縣域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建工作,支持新城區、閻良區、高陵區等率先達到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驗收標準。
普通高中教育。主動適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推進普通高中教育高質量、多樣化、有特色發展。推進普通高中特色學校創建工作,實施普通高中基礎設施提升工程,最佳化調整普通高中學校布局,加快省級示範高中創建步伐,實施高考綜合改革、新課程新教材改革和育人方式改革。開展全市教師課堂教學創新大賽、中學生理化生實驗操作大賽。創新教學組織管理,完善選課走班教學管理機制,鼓勵區域內學校探索師資、課程資源共享共強模式。加強學生髮展指導,開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構建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培養體系。
到2025年,創建市級普通高中特色學校60所。建設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範校3所、市級示範校28所和市級示範區13個。全市新建學校全部創建為省級標準化高中。按照全省統一安排,再創建一批省級示範高中。
職業教育。落實高中階段招生職普比大體相當要求。最佳化職業教育結構與布局,加強高水平職業院校建設和專業建設。將技工教育納入職業教育整體規劃,加快改善職業教育(含技工教育)辦學條件。支持中高職銜接,開展“3+2”聯合辦學,提高中職學校學生升入高職、本科比例。支持市屬高校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開展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推行現代學徒制、1+X證書制度試點。建立產教融合機制,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有機銜接、深度融合,培育一批產教融合型企業,規劃建設與現代產業對接的區域性產教園區。鼓勵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教師實踐基地。加大套用型、複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比重。支持職業院校(含技工學校)大力開展面向企業職工、農村轉移勞動力、貧困勞動力和貧困家庭子女的職業技能培訓。
到2025年,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和教學水平達到國家標準,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創建一批省市級高水平示範中職學校,建成一批市級重點專業,建設2—3所在全省發揮示範帶動作用的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標準,教師隊伍能力水平大幅提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一步深化,產業布局與人才培養協調發展,職業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期。
高等教育。緊抓國家振興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機遇,鼓勵和支持駐市高校參與國家“雙一流”和陝西省“四個一流”建設。鼓勵和支持市屬高校開展“雙一流”建設,遴選重點扶持學科、扶持專業給予資金支持。支持市屬高校與駐市高校開展結對共建,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科研、文化傳承創新、對外交流等方面加強合作。深化校企合作,促進市屬高校與企業合作共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到2025年,力爭西安文理學院創建為國內一流、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套用型城市大學,西安職業技術學院創建為國內一流高職院校,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建成陝西省高水平高職院校、創建為國家“雙高計畫”建設院校,西安開放大學創建為國內一流開放大學。
特殊教育。持續最佳化特殊教育學校布局、夯實區縣(開發區)義務教育主體責任、補齊特殊教育學校短板,確保區域內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權利,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覆蓋零輟學。支持區縣、開發區建設融合幼稚園、資源教室、特殊教育學校。加強無障礙設施建設,全面改善特殊教育辦學條件。加強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建設,規範送教上門工作機制。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幹、送教上門和遠程教育為補充,確保特殊人群受教育權利。積極推進現有特殊教育學校向學前拓展,向職業教育延伸,全面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
到2025年,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曲江新區各建設1所特殊教育學校,納入全市新建改建學校任務統籌推進。全市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達到98%以上。
民族教育。提升民族教育發展水平,深入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把愛我中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學生心靈深處。大力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民族教育融合發展。促進各民族學生之間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同成長。
終身教育。強化繼續教育學院、高等院校、職業學校、老年教育學院和各類培訓機構服務社會的功能,為廣大市民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持續打造“15分鐘社區教育圈”,開設服務市民學習的各類課程,開展多樣化社區教育、老年教育,推進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加大宣傳引導,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並熱情參與社區教育的氛圍。鼓勵職業院校參與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試點,完善西安市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建設。
(五)重點工程
“十四五”期間,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持續發力、集中攻堅,系統實施學前教育擴容提質、義務教育提質促優、普通高中提質強特、職業教育提質增效、能力提升、教育信息化2.0、教育融媒建設、鄉村溫馨校園建設、校園內涵建設、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等“十大工程”,積極促進西安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學前教育擴容提質工程。擴大資源供給,科學規劃布局,調整辦園結構,構建以普惠性資源為主體的辦園體系。大力發展公辦園,充分挖掘潛力,以城市開發區、人口密集區為重點,擴大公辦學前教育資源。逐步提高財政投入和支持水平。健全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合理確定公辦幼稚園收費標準並定期動態調整。進一步完善學前教育普惠持續發展機制,積極扶持普惠性民辦園提高普惠性服務水平。紮實推進“幼稚園辦園水平提升三年行動計畫”,實施保教質量提升“345”工程,加強骨幹體系建設,全面提升學前教育質量和水平。嚴格幼稚園準入管理,強化對幼稚園辦園行為的動態監管。完善教職工補充機制,規範教職工隊伍建設,建立完善教師培養和專業成長機制。改善幼稚園安全、教學設施設備配置,提升玩教具和幼兒圖書配備水平。建立全市教育管理大數據平台,加強幼稚園信息服務工作。
義務教育提質促優工程。堅持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推進落實男女性別平等教育,不斷提高義務教育入學率、鞏固率。深化義務教育招生入學改革,完善市級義務教育招生入學管理平台,推進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與公辦學校同步報名、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畫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突出德育實效,培育德育先進典型,開展西安市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評選。組織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團隊精神、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動,促進學生身心協調發展,創建一批義務教育學校文化建設示範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開展教育質量監測,對全市義務教育學校進行抽樣檢測,科學評價區縣(開發區)、學校教學質量,為教育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促進區域教育質量持續提升。突出學校內涵提升發展,規範學校課程建設,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深入開展課堂模式和教學方式改革。加強中國小影視教育,大力開展影視教育活動。進一步推動全市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少年宮)建設和發展,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指導各開發區成立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創建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打造研學旅行精品線路,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踐教育活動深入開展。搭建家校溝通橋樑,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促進學校教育和親職教育融洽發展。全面鞏固控輟保學成果,加快消除大班額,逐步降低班額標準。遵循教育規律,完善減負工作機制,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學業負擔。全面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陝西省規範民辦義務教育工作方案》,規範民辦義務教育發展,理順“公參民”學校體制機制,消除“公參民”辦學模式。加強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財務行為全流程監管,落實非營利性法定要求。全面加強民辦義務學校黨建工作,核查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章程,確保將黨組織建設有關內容納入學校章程,確保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按照黨的教育方針辦學立校,教書育人。
普通高中提質強特工程。聚焦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全面提升育人質量為中心,持續加大投入,最佳化辦學條件,強化師資保障,全面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有序推行選課走班,增強教師課堂教學的情境創設、問題導向和任務驅動能力,加強對學生理想、心理、學習、生活和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的指導。豐富社團活動,創新社會實踐途徑,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全面發展。大力支持普通高中學校形成辦學特色,建設適應新時代著眼未來的特色部室和學科教室。構建省級標準化高中、市級特色實驗高中、省級示範高中、市級特色示範高中骨幹體系。建設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及高中學校質量監測平台,完善普通高中教育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規範組織學業水平考試,用好陝西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管理平台。
職業教育提質增效工程。加快中職教育發展項目建設,促進中職學校提質培優。支持高陵區對接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重點產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高陵產教園區。建設西安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有效促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同西安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能力提升工程。持續改善提升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科學測算學位需求,合理規劃學校布局,有序擴大城鎮學位供給。根據“五育並舉”要求,配齊必要的設施設備,提升教育信息化套用水平,加強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實施“新優質學校成長計畫”,從環境設施、教師隊伍、內涵發展、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提升,培育600所新優質學校,整體提升公辦義務教育學校辦學質量。深入實施“名校+”工程,積極探索通過多種辦學途徑,採用集團化辦學、一長多校、委託管理等多種形式,實行“名校”與“+校”深度融合。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由優質資源學校向“+校”輸出“名校”品牌,委派管理人員和學科骨幹教師,全面提升“+校”辦學水平,有效推進優質教育均衡發展。
教育信息化2.0工程。建設西安教育大數據中心,最佳化提升統計決策系統,為教育治理和學校規劃布局提供決策支持。依託西安市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平台,構建“名校+”教育聯合體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打破“資源孤島”現象,推進“名校”與“+校”之間網路空間、資源系統互聯互通,最佳化教學資源套用生態,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探索“網際網路+教育”智慧校園場景套用試點,開發優質學校名師資源,全面推進“三個課堂”建設與套用。實施智慧教育創新發展工程,推進數字校園建設全面普及,開展智慧校園規範建設,到2025年,全市共建成200所智慧中國小和幼稚園,創建20所省級智慧校園示範校,成為區域和學校推進智慧校園融合創新樣本和引領示範陣地,帶動全市教育信息化整體套用水平提高。開展“網際網路+教育”智慧教學場景套用試點,探索在中國小校園普及基於網際網路的VR/AR沉浸式教學、仿真實驗、遠程高清直播互動課堂等線上學習套用場景,利用AI教育教學評測和認知診斷等技術,形成個性化、針對性的教學測量評價體系,更好發揮教學評價的診斷性和導向性功能。到2025年,創建50所“網際網路+教育”試點學校。實施“人工智慧+教育”套用示範工程,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常態化套用,利用信息技術培養提升師生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構建“五育並舉”人才培養模式。繼續實施教育信息化創新套用示範工程,到2025年,創建10個教育信息化創新套用示範區、100所教育信息化創新套用標桿校。推進網路學習空間建設與套用。遵循統一的數據標準和服務規範,採用自主研發、委託開發、購買服務等形式進行空間建設,做好空間數據的有效匯聚共享,提供高質量的基本公共服務。實施信息素養提升工程,在全市範圍內推廣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建立中國小首席信息官機制,推進教育教學及教育治理方式的信息化變革。實施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提升工程2.0,提升教師信息技術套用水平和信息素養。推動學校開設人工智慧、STEAM教育、創客教育、編程教學等特色信息技術課程,提升學生信息技術套用水平與創新能力。強化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健全教育網路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加大網路與信息安全綜合治理和應急處置監管力度。
教育融媒建設工程。順應國家媒體融合發展新形勢,按照教育部試點項目陝西教育融媒中心建設目標要求,對西安教育融媒中心建設項目進行前期調研和論證,探索教育融媒建設新模式,依託西安教育宣傳平台優勢,將特色做得更鮮明。充分發揮西安教育融媒育人功能,把西安教育融媒建設和思政工作緊密結合,形成西安教育融媒“新聞+政務+服務”格局,供給優質內容,搭建“西安教育發布”客戶端平台。與區縣(開發區)教育部門、各級各類學校合作共建一批教育融媒新基地。讓前沿技術為教育融媒賦新能,套用5G、AI技術成果,服務教育融媒體建設。
鄉村溫馨校園建設工程。深入貫徹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認真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放大西安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帶動效應,落實《鄉村溫馨校園建設工作方案》,大力推進周至縣涉農縣域鄉村溫馨校園建設工程,擴大鄉村溫馨校園覆蓋面。統籌鄉村學校校園校舍等“硬環境”與精神文化等“軟環境”建設,重點推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最佳化教書育人的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小而美、小而優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和環境優美、安全舒適的鄉鎮寄宿制學校,不斷提升農村教育質量,確保農村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校園內涵建設工程。組建校(園)長人才梯隊,加快推進數位化改革,切實提高教育質量。建設“第二課堂”各類基地,豐富學生課外生活,促進學生整體素質提升。構建學校特色文化,形成一批特色學校,提升學校文化軟實力。明確學校發展方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升教師職業榮譽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工程。全面貫徹國家語言文字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建立“政府主導、語委統籌、部門支持、社會參與”的語言文字工作管理體制,推動語言文字高水平高質量發展。積極開展“全國推廣國語宣傳周”活動,大力推廣和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面加強各級各類學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切實發揮學校在語言文字工作中的基礎作用。落實中華經典誦讀工程,組織開展中華經典誦寫講系列活動,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社會大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廣泛深入領悟中華思想理念、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弘揚中華人文精神。監管社會用語用字規範化,提升語言文字軟實力。堅持語言文字工作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推進語言文字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四、發展路徑
(一)強思想,鑄就教育發展靈魂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度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個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個領域。突出德育實效,建立完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機制。分學段落實德育工作目標,義務教育階段突出政治啟蒙和價值觀塑造,高中階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加強學校共青團、少先隊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團隊組織思想性、先進性、自主性、實踐性的特點,培養青少年樸素政治情感和共產主義道德。通過教學、研討、觀摩、實踐等形式,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鬥精神、增強綜合素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親職教育和家校共育,依託社區、學校建立家長學校,為家長提供公益性親職教育指導服務。
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創優行動。健全完善市委常委聯繫學校,宣講“形勢與政策”機制。落實教育部門領導幹部、學校校長常態化聽思政課制度。加強中國小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足額配齊各學段專職教師,建立專職教師準入制度,嚴把政治關、師德關、業務關。健全思政課教師培養機制,加大全市中國小專職教師培訓力度。完善思政課教師評價激勵機制,激發教師隊伍活力。
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積極探索推動大中國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全面提升思政課育人水平,推動思政課程與其他課程深度融合,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圍繞育人目標,深入挖掘西安豐富的優秀歷史文化和教育資源,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第二課堂”思政系列課程,堅定文化自信。廣泛弘揚延安精神、西遷精神等紅色文化,加強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和“四史”教育。依託秦嶺生態資源和西安特色資源,提升在校學生的現代文明素養與品德修養。結合市域軍工產業、農林產業、傳統手工業等,就近建立實踐教育基地開展勞動教育,培養奮鬥精神。打造西安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大課堂,免費開放全市愛國主義、優秀傳統文化等教育基地和各類公共文化設施與自然資源。開展主題教育,提高在校學生綜合素質。
|
主題課程。探究建立融合綜合課程的各級各類主題課程體系,加大主題課程教師隊伍培訓,鼓勵學校、教師自主開發探索各級各類主題教育課程,推進主題教育發展,激發學生深入各個學科探究欲望。引導幼稚園開展主題教育發展課程,選定20所中國小校逐步開展主題課程,推進試點學校每學期開展3次主題課程。研學教育。發揮市域歷史文化、文物古蹟、博物館富集的資源優勢,研發具有西安特色的教育精品課程,促進學生通過研學了解體驗鄉情、市情、省情、國情,促進學校文化和社會文化相融合,樹立文化自信。加大社會資源面對青少年開放力度,促進學生與研究對象的自然性、社會性、習俗、文化親密接觸,感知歷史、社會、自然的多樣性,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培養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創新能力。協調各級各部門,加快建設研學基地,推進西安研學教育品牌建設。勞動教育。尊重學生成長規律,合理設計勞動教育,擴展學生對接社會的深度與廣度,提升社會認知能力,面向社會培養全面合格型人才。鼓勵學校與社會機構合作籌建糧食生產、花卉養殖、苗木培育、手工製作、科學研究等促進學生素養提升的各級各類教育實踐基地。設定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互結合,廣泛開展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願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嚴格落實國家要求的各學段教育實踐課時,積極探索西安特色勞動教育模式。職業認知教育。探索開發涵蓋幼兒期、兒童期、青春期、職業期的全階段職業認知教育課程體系。綜合利用社會資源,開展職業認知系列活動,推動職業角色進學校、進課堂,舉辦各學段學生進職場等雙向走動交流活動,加深職業印象,建立職業認知體系,培育學生職業興趣和職業經營與規劃能力。建立職業認知課程“定向+多向”選擇模式,尊重學生選擇,記錄跟蹤,建立職業認知跟蹤庫,輔助學生分向發展。 |
(二)促均衡,最佳化資源配置供給
最佳化城鄉學校布局。依據人口規模、密度和分布,最佳化學校建設布局,科學編制教育設施專項規劃,優先保障義務教育、學前教育學位供給。將教育布局規劃納入市域國土空間規劃、詳細規劃體系,劃定紅線予以嚴格控制。在農村地區,結合當地適齡人口變化、交通及就學習慣等情況,採取多種方式保障農村地區適齡兒童少年就近方便入學。嚴格規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撤併程式和行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結合區域實際,按照“國小向中心村集中、國中向鎮街集中、高中向縣城集中”的原則最佳化調整城鄉學校布局,科學統籌、因地制宜,採取校車接送、寄宿制等方式妥善解決學生上下學問題,讓偏遠山區的孩子更好融入城市、同步享受現代文明成果。
|
依據《陝西省中國小校幼稚園規劃建設辦法》《西安市教育設施布局專項規劃》,規劃建設1500戶及以上的居民住宅區,規劃建設1所幼稚園;規劃建設3000戶及以上的居民住宅區,規劃建設1所國小;規劃建設3萬人以上的居民住宅區,規劃建設1所國中。 |
加強城鄉學校建設保障。優先保障學校建設、土地供給、項目審批、資金投入。將新建改擴建學校(幼稚園)項目納入市級重點項目,最佳化審批流程,健全綠色通道,加快項目批建。在城市改造、新區開發、產業聚集區和住宅小區建設過程中,按照“四同步一優先”原則,優先交付使用基礎教育設施。新建居民住宅區規劃建設的中國小校、幼稚園可以採取政府統建或者委託開發建設等方式進行。委託開發建設的中國小校、幼稚園,經驗收合格後按照委託契約的約定移交所在區縣、開發區教育行政部門,由其及時辦理接管手續,依法落實減免稅費相關政策,在城市建設和城棚改造時,區縣(開發區)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做好本區域內基礎教育設施“先建後拆”工作。
完善教育設施設備配套。夯實縣級以上政府規劃建設配套中國小、幼稚園的主體責任,加大經費支持力度,改善城鄉辦學條件,加強城鄉義務教育階段配套的教育設施設備同標準推進、同標準驗收;加強校園安保設施、操場、食堂等必要設施配套建設;加強疫情防控及應急避難場所、設施設備建設及物資儲備,豐富“平安校園”建設內涵。
加強信息化套用。以“新基建”全面部署為契機,加快西安數字教育頂層設計,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助推數字教育建設。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畫》,構建集教育資源共享、監測管理、安全保障等功能為一體的“智慧校園”套用平台。加快西安教育大數據服務中心建設,形成“大平台+微套用”服務架構。強化教育管理大數據套用,推進教育大數據在教育規劃、學校布局、動態監測、評價督導、資金投入、師資配置、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決策支持和套用發展,提升教育信息惠民服務水平,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教育治理現代化能力。推進無線網路建設,實現學校教學、辦公和活動場所無線網路全覆蓋。開展智慧校園規範建設,推動信息化教學套用環境建設,鼓勵探索5G套用,加強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套用,示範帶動教育信息化整體套用水平提高。推進創客教育實踐室建設,推動人工智慧、STEAM教育和創客教育進校園,營造創新實踐、融合發展的教育生態環境。實施網路扶智攻堅行動,完善薄弱地區學校信息化基礎環境建設,支撐網路“同步課堂”“名師公益優課”“雲教研”等網路資源在薄弱學校和鄉村學校常態化使用。積極套用網路信息資源和平台,利用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師網路工作室、校際幫扶,實現信息技術能力培訓全面覆蓋涉農區縣基層教師。
|
“三通兩平台”普及套用。“寬頻網路校校通”實現提速增智,所有學校全部接入網際網路,頻寬滿足信息化教學需求,無線校園和智慧型設備套用逐步普及。“優質資源班班通”和“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實現提質增效,在“課堂用、經常用、普遍用”的基礎上,形成“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資源、人人用空間”。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實現融合發展。實現信息化教與學套用覆蓋全體教師和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各級各類學校。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信息化從融合套用向創新發展的高階演進,信息技術和智慧型技術深度融入教育全過程,推動教學改進、管理最佳化和績效提升。全面提升師生信息素養,推動從技術套用向能力素質拓展,使之具備良好的信息思維,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要求,具備套用信息技術解決教學、學習、生活中問題的能力。加強教育信息化從研究到套用的系統部署、縱深推進,形成研究一代、示範一代、套用一代、普及一代的可持續發展態勢。“網際網路+教育”大平台。引入“平台+教育”服務模式,整合各級各類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和支持系統,逐步實現資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銜接與開放,接入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融合眾籌眾創,實現數字資源、優秀師資、教育數據、信息紅利的有效共享,助力教育服務供給模式升級和教育治理水平提升,實現《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畫》提出的“三全兩高一大”目標。 |
發揮“名校+”引領帶動作用。釋放優質資源輻射帶動效應,深入推進“名校+”工程,逐步形成以名校為引領,名校長和名師協同發展的“一體兩翼”格局,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深化集團化辦學、一長多校、委託管理等模式創新,推動“名校”與“+校”深度融合。探索總結“名校+”經驗,持續深化“名校+”模式理論研究和效果分析,推動模式最佳化升級。建立“名校+”教育聯合體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完善西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平台。用足用活“名校+”激勵機制,切實激發聯合體活力。加大“名校+”工程投入,保障資金需求,著力改善辦學條件,加快教師隊伍建設步伐。
(三)提質量,全面提升育人水平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健全政策保障體系,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構建“五優”發展體系。全面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探索課程綜合化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制定《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方案》,注重特色課程建設和跨學科綜合性教學,加強高中學生理想、心理、學習、生活、職業生涯規劃等指導,強化特色辦學,提升綜合素養,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全面提升教科研水平。建設高水平教育教學研究隊伍,建立教科研獎勵激勵機制。深化具有西安特色的“七環節一體化”學生“五育”全面發展質量評價監測體系,以教育評價牽引教育高質量發展。深化“科研+教研+培訓”三位一體教師素養提升體系,推進“50+500+3000”科研課題規模常態化,促進專業化、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建設。加強“西安品質課程”和“西安好課堂”建設,深化“三個課堂”落實落地,積極開展系列常態活動,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學生全面發展質量培養體系,促進學生“五育”發展、“五育”融合,健康成長。推進西安教研員和班主任工作室建設,到2025年,創建200個教研員工作室和100個班主任工作室,構建“1+10+20+2000”的教科研工作格局。
大力提升教學質量。構建有效課堂和教育教學活動視導、研討、觀摩的常態機制,建立“雲教研”平台及平台教學資源庫。實施學前教育質量提升工程,推進科學保教。建立對普通中國小教師教案、課堂教學、作業批改、課後輔導、家校互動的全程跟蹤和質量抽查制度。積極探索實施“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提高學生核心素養。完善《普通高中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實施新課程新教材,創新教學組織管理,有序開展選課走班,健全學校學生髮展指導機制。創建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樣本校、普通高中新課程基地,建設重點學科、精品課程。開展普通高中與高等學校聯合育人試點工作,推進職業學校(含技工學校)開展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模式,實施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擴大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開展“學歷證書+若干專業能力證書(1+X)”證書制度試點。
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堅持“五育”並舉,以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增強綜合素質為目標,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紮實做好“五項管理”實施工作,做到全覆蓋、齊步走、抓督察、常態化,形成落實“五項管理”的濃厚氛圍。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注重保護學生好奇心、想像力、求知慾,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鍊協調發展,實現學校體育“以體育智”“以體育心”的獨特功能。補齊師資、場館、器材等短板,促進學校體育教育均衡發展;堅持整體推進與典型引領相結合,鼓勵特色發展,弘揚中華體育精神,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形成“一校一特色體育項目”的學校體育發展新局面;深化體教融合,健全協同育人機制,為學生縱向升學和橫向進入專業運動隊、職業體育俱樂部打通通道,建立完善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激勵機制。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完善課程設定,豐富藝術實踐活動,建立常態化學生全員藝術展演機制,加強示範性大中國小校學生藝術團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有目的、有計畫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鍊、磨鍊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根據各學段特點,在大中國小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系統加強勞動教育。豐富勞動教育資源,依託西安實際,加強產教融合,建設一批學生學農、學工和社會服務型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健全質量監測評價體系。以發展素質教育為導向,以學生髮展、教師發展、課程建設、學校治理為重點,實施教育質量評價,打造“國家監測評價+西安特色監測評價”於一體的質量監測評價體系。引入社會第三方教育評價機構,推進國家中國小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工作,落實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任務。建設教育諮詢專家庫,發揮高校、科研院所、教科研機構智庫作用,支持教育行政科學決策。加強對縣域教育質量、學校辦學質量、學生髮展質量的監測評價,定期發布監測報告,接受社會監督和評價。強化結果運用,將監測評價結果納入對區縣、開發區、學校的教育質量考核。對辦學質量提升明顯、社會評價較高的義務教育學校給予獎勵。
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大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以人文文化建設、校園環境建設、學校特色建設為主要路徑,有序推動學校文化建設工程。健全校園文化載體建設,堅持因地制宜、堅持特色發展,構建西安承古開新、兼容並蓄的教育文化。搭建教育文化活動項目庫,形成市區校三級聯動活動機制,深化西安教育文化體系內涵,凸顯西安教育特色。
|
人文文化建設。圍繞學校教育理念,提煉學校文化精髓,構建校園文化體系,設計校園文化宣貫機制,通過師生道德教育和行為規範教育,規範學校校訓、校歌、校徽、校旗等教育載體。校園環境建設。依託文化建設體系,進一步最佳化學校的教育教學環境,創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學校特色建設。發揮市域歷史文化優勢,傳承學校駐地地域文脈,藉助各類宣傳推廣平台,構建文化底蘊深厚、教育理念突出、辦學特色更鮮明的品牌學校。通過校園文化體系建設改善校園文化環境、展現師生精神面貌、凸顯學校發展特色,不斷創新學校辦學理念和思路,完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
(四)推改革,驅動教育創新發展
推進育人方式改革。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施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加強學生髮展指導,構建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培養體系。推動形成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實踐反饋、教學相長的互動機制。發揮駐市高校學科專業優勢,賦能基礎教育師資、課程建設。依託基礎教育體系,為高等教育提供項目科研實踐基地。創新校外教育育人機制,建立學校教育、校外教育、親職教育有機結合的教育體系。依託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網路,開展中小學生校外實踐、勞動教育、研學旅行等主題活動。推動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圖書館、展覽館、綜合實踐基地等機構向中小學生免費開放,開展面向中小學生的公益性教育活動。明確家長在親職教育中的主體責任,完善親職教育專項課程體系設計,傳授家長科學育人方法。
|
協同合作。設立高校生源就業實習雙向評價制度;協調大中小學生錯峰放假與畢業時間,讓渡高校生源實習時間,作為補充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助教隊伍的有效渠道與措施。協同育人。暢通高校與高中自主招生專項升學通道;推動高中階段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大學先修課程等方面與高校進一步銜接貫通。 |
推動教育評價改革。認真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堅決克服“五唯”現象,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加快完善各級各類學校評價標準,建立健全學校內部質量保障制度,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強化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考察,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發展。健全教師榮譽制度,發揮典型示範引領作用。樹立科學成才觀念,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辦法,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切實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藉助信息化平台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實現全方位教育評價數據化監測,形成教育“改革—評價—再改革”閉環模式。依託親職教育、社區教育、公眾媒體等多種渠道,引導社會輿論正確認識評價結果。紮實推進《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落實工作,對標具體評價指標和考查要點,從縣域、學校、學生三個層面落實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區縣黨政領導履行教育工作主體責任督導考核機制,將督導結果作為領導幹部考核、獎懲的參考依據,引導地方黨委政府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切實履行舉辦義務教育職責。不斷完善評價結果運用機制,以評促建,激發學校發展內生動力。規範“智育”評價,發展“德體美勞”評價,探索研發科學的教育質量監測工具,建立以發展素質教育為導向的科學評價體系。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強教師編制管理規範化、科學化、標準化建設,積極落實教育編制周轉池和教育系統公益二類事業單位人員總量控制備案管理制度。完善校長管理與激勵機制。鼓勵引導校長和教師提高專業技術水平,發展成為專家型校長和教師。深入推進教師招聘方式改革,提高教師招聘質量。全面推行崗位設定聘用制度。持續深化中國小教師“區(縣)管校聘”制度,最佳化教師資源配置。健全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長效聯動機制。
加快自主辦學改革。進一步擴大學校自主辦學權,完善學校法人治理結構。加快推進學校章程建設,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建立健全現代學校制度,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和校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第一責任人責任,學校自主選拔任用和管理中層幹部,自主設定內設機構。減少自主辦學行政化干擾,持續推進初級職稱評審權下放。鼓勵學校統籌優質資源,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打造教育品牌。
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普通高中基礎條件提升工程,強化高考綜合改革硬體支撐,完善學校建設規劃,擴大教育資源,最佳化校舍功能,建設學科教室、創新實驗室、社團活動室和數字校園。加大編制統籌調配力度,完成普通高中教職工編制核定,適應選課走班教學需要。落實高中公用經費補助政策。組織開展高考綜合改革專題培訓,加大對班級編排、學生管理、教師調配、教學設施配置等方面的統籌力度。落實陝西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進一步健全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等考試招生機制。全市高中階段學校實行基於國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考試招生錄取模式,落實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分配到國中政策。
(五)重師資,打造一流教師隊伍
突出師德師風建設。貫徹落實西安市《關於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實施方案》,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素質的第一標準,推動師德建設長效化、制度化,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加強教師隊伍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提升教師職業道德水平,突出正面激勵,關心關愛教師,嚴格制度規定,強化日常教育督導,加大教師權益保護力度,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激勵廣大教師努力成為“四有”好老師。完善教師榮譽制度,深入開展優秀教師推廣宣傳活動,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風氣。完善師德規範,明確師德紅線,加強師德考核結果運用,師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評定為不合格,並取消其當年職稱評審、評優推先、表彰獎勵、科研和人才項目申請等資格。
建立師資補充交流機制。加強招錄力度,以公開招聘為主渠道,靈活組織全國巡迴招聘、校園直招、公費師範生招聘、D類人才直聘、急需緊缺人才招聘,形成“1+5”招聘格局,持續做好教師招聘工作。創新招錄方式,下放中國小、幼稚園教師公開招聘面試組織權。合理配置音體美等學科師資,加大鄉村教師補充力度,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實行差別化補助政策,鼓勵教師在鄉村長期從教。規範引導教師依法依規有序流動,推進農村中國小緊缺學科教師在鄉鎮學校內“走教”工作。搭建市區級職業教育、體衛藝教育、幼教等專家型教師資源共享平台,完善“名校+”教師專項交流制度。
健全教師終身培養機制。推動教師終身學習和專業自主發展,完善教師終身培養成長機制。健全以師範院校為主體、高水平非師範院校參與、優質中國小(幼稚園)為實踐基地的開放、協同、聯動的教師培養體系。完善三級教師培訓體制,建立“調研—教研—培訓—評價—跟蹤—反饋”閉環培養模式。構建教師培訓專家庫,分類建設課程資源庫,實施《西安市中國小教師專業素養提升計畫》。開展新聘教師崗前培訓,強化教師職前培養和教師職後發展的有機銜接。推進校本級研修和網路研修結合,擴大教師培訓覆蓋面。
完善教師考核激勵機制。建立健全教師績效評價體系,制定教師績效(量化)評價指標和評價辦法,為教師考核、晉升、獎懲、分配等提供科學依據。建立教師退出和待崗培訓機制。完善績效工資分配製度,改進績效考核辦法,逐步提高獎勵性績效工資比例,堅持“規範統籌”與“搞活激勵”並舉,堅持“三定一聘”建章立制,堅持向一線崗位、關鍵崗位和業務骨幹傾斜。提高教師社會地位,加大教師評優樹模力度,努力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全面落實優待教師的各項政策。深化中國小教師職稱改革,落實好中級職稱評審權下放到區縣及市級“名校+”教育聯合體中的“名校”,初級職稱由中國小、幼稚園自主評審的政策。
加強校(園)長隊伍建設。利用基層培養、外部引進等多種方式拓寬選拔渠道,將全國招聘的公辦中國小校(園)長納入西安市高層次人才引進“5531計畫”。建立校(園)長儲備培養計畫,實施後備幹部培養工程,探索實行跟崗鍛鍊、結伴成長、模擬培訓、交流任職等多軌並行的校長培養模式,健全“定崗定責”“因崗設人”的校長管理機制。定期召開全市校長大會,搭建多類型校長交流平台,建立校長定期交流任職機制。實施《西安市中國小校園長領導力提升計畫》,加大領導力培訓與國內外名校考察交流力度,加快推進校長職級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以職級制為核心的校長管理體制,落實辦學自主權,激發辦學活力。到2025年,初步形成成長型、專家型、領航型校(園)長隊伍梯隊培養體系。
(六)拓領域,加快學習型城市建設
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全面加強人力資源開發,構建適應市場需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的現代教育體系。持續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擴大在崗職工、就業重點群體的培訓規模。發揮市屬高校、技工院校、職業學校、開放大學和各類社會培訓機構的服務功能,為廣大市民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建設遍布城鄉的各類學習型組織,推動社區教學點全覆蓋,以需求為導向,打造精品課程資源,增強社區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提升全民終身教育信息化水平,建立有利於全體勞動者接受職業教育培訓的靈活學習機制和平台,滿足市民終身學習需求。加快發展老年教育,開展養教結合的老年教育模式,構建老有所學的終身學習體系,豐富老年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滿足社區老年人終身學習需求。
健全終身教育機制。鼓勵職業院校參與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試點,建立完善西安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引導在校學生和社會學習者建立個人學習賬戶,存儲積累學習成果和技能成果。健全學習成果認定、積累及轉換制度,探索建立學習成果認證與轉換標準,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拓寬終身學習通道。建立社區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健全以政府為主導、多部門協同、多方參與的工作機制,形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終身教育服務體系。
創新終身學習模式。創新以教育為基礎、文旅為亮點、科技為平台、“網際網路+”為媒介的“西安特色”社區教育學習模式。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習載體,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體系,最佳化網路學習環境,完善“西安市全民終身學習網”等數位化平台,提高學習服務水平,降低學習成本,建立城鄉共享、開放便捷的終身教育數位化學習共享平台,為全方位服務市民遠程學習提供便捷途徑。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不同類型人群的多樣化學習需求。
(七)擴開放,助推中心城市建設
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加快推進教育國際化,提高西安市教育國際化水平。推進落實教育部等八部門《關於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堅持教育對外開放不動搖,主動加強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的互鑒、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寬領域、更多層次、更加主動的教育對外開放局面,服務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和國際化大都市發展。立足國情、順應規律,將西安特色教育資源和國際優質教育資源相結合,不斷拓寬教育教學視野。設定多元文化課程,深化國際理解教育,通過課堂講授、展覽活動等多種途徑拓寬知識面,營造包容、開放、多元的教育氛圍,增強學生對不同文化的認知、溝通、理解,推動文化交流、文明互鑒。大力培養學生全球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構建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觀。
推動教育國際合作。發揮西安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和國家中心城市門戶優勢,支持各級各類學校以多種形式開展人文交流,拓展與友好城市的教育全面合作夥伴關係,加大西安優秀教育模式、教育經驗、教育制度的對外交流力度。適度推廣具有教育比較優勢國家的先進教育理念、可靠經驗和可行模式。鼓勵職業教育借鑑國外“現代學徒制”模式,打造職業教育學徒制示範試點。發揮“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對外交流平台作用,推動市屬高校與沿線國家相關高校建立友好合作關係。鼓勵駐市高校、支持市屬高校積極推動中外合作辦學。加大“高層次人才”儲備。
|
西安文理學院:支持西安文理學院以“歐亞經濟論壇”永久會址城市唯一城市大學身份申辦“教育分會”。發揮“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平台作用,共建“一帶一路”學院,積極申報本科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支持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同俄羅斯聖彼得堡交通大學合作辦學,設立國際交通學院,實施三年制高等專科學歷教育,將項目納入國家普通高等學校計畫招生。“十四五”期間,進一步加強學院建設,提升辦學水平,培養高素質人才。西安職業技術學院:利用東南亞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聯盟副理事長單位身份,拓展國內外高校間交流渠道,深化產教融合,促進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之間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合作共贏,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人才支持。 |
(八)築盾牆,確保校園總體安全
加強平安校園建設。堅持校園安全管理“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持續推進平安校園“三個100%”建設,完善校園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防範系統建設,配齊配足校園安保隊伍。強化學校安全教育,加快建設學校安全體驗中心,讓安全教材進課堂,以課堂教學和課外教育相補充,推動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增強師生危險防範意識,營造校園安全文化氛圍。加強中國小公共安全教育共享場所建設,通過體驗、實踐、互動式教學活動,提高全市中小學生安全意識和互救能力,增強安全教育的效果。積極運用科技手段做好校園安全管理工作,將校園安防平台納入“智慧校園”大平台,推進全市教育安防信息互聯互通,形成多級聯動的綜合管理平台和多元參與的社會共治平安校園模式。健全完善校車安全管理機制,提高校車服務質量。加大學校及周邊治安綜合治理力度,紮實推進校園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構建平安校園多重防護網,定期開展安全風險隱患排查,全面消除校園安全隱患。
提高應急管理能力。全面加強教育系統突發事件風險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建立處置突發事件快速反應機制,積極開展“流動體驗式”應急演練活動,提高教育系統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門要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高突發事件信息匯集、監測預警、應急決策和指揮調度能力。推動教育應急平台與各類應急平台之間互聯互通、數據交換、系統對接、信息資源共享。將衛生防疫、食品安全、防火防災及其他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急知識貫穿於日常教育教學之中。正確引導處置突發事件輿情,切實增強師生自我保護意識,完善信息、物資、資金、人員和培訓演練的各項保障。
|
加強中國小安全教育共享場所建設:圍繞“自然災害”“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校園安全”“生活安全”“現場急救”等主題,以體驗、實踐、互動為主要教育方式,在具備條件的學校合理布置安全教育教室和場地,組織區域內學校學生共享安全教育體驗設施。為所有學校配置用於消防、逃生演練以及緊急救護的基本設備,提升學生的安全意識和生存技能。 |
聚焦重點領域防控。積極適應常態化抗疫保學,加大學校疫情防控力度。利用“教育+網際網路”等多種宣傳教育渠道,學習疫情防護知識,加強心理健康輔導,增加體育鍛鍊。加強生命觀教育,強化學生敬畏生命意識,完善身心健康教育的服務網路建設。建立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共同參與,協調統一的生命教育架構。重視網路安全,採取“疏堵結合”方式淨化網路環境,發揮學校引導功能,開展網路安全教育,強化社會與家長監督職責,防範網路犯罪行為對學生的侵害。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定點監測的相關信息,防止網路危害對青少年的長期侵蝕。守護校園食品安全,嚴防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發生。進一步完善教育與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的聯動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努力消除安全隱患。
提升學校衛生工作水平。加強健康教育,認真落實校園常見傳染病防控、食品和飲用水安全的各項措施。中國小校按照標準和要求,配備專職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或專兼職保健教師。加強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完善應急預案,健全應急體系,定期開展突發事件應急演練,全力減少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危害,保護廣大師生身體健康。持續做好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實現兒童青少年近視率每年下降1個百分點的目標,使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五、保障措施
(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加強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各級黨委要把教育改革發展作為重要職責,協調動員各方面力量共同推進全市教育現代化。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加大改革創新力度,積極穩妥實施各項規劃任務舉措。加強各級各類學校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強化學校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擴大黨組織的覆蓋面。深入推進教育系統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行風建設,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教育幹部隊伍。
(二)全面推進依法治教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規範教育行政執法,提升依法實施行政處罰、行政檢查、行政強制的意識和能力。擴大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教學計畫,設立法治知識課程,開展宣傳活動。強化依法治校,健全學校涉法糾紛預防與調解機制,依法維護學校、師生的合法權益。落實民辦教育相關法律法規,規範民辦學校辦學行為,實行民辦教育非營利性和營利性分類登記、分類管理,促進民辦教育有序發展。
(三)優先保障教育投入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教育投入優先保障,完善教育現代化投入支撐機制,持續推進“三個增長”,確保各級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確保在校學生人均教育經費逐步增長,確保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依法落實市、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教育支出責任,完善多渠道教育經費籌措體制,完善國家、社會和受教育者合理分擔非義務教育培養成本的機制,支持和規範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最佳化教育經費使用結構,建立健全全覆蓋、全過程、全方位的教育經費監管體系,全面實施績效管理。
(四)積極營造良好氛圍
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爭取社會和家長對辦學活動的廣泛支持。建立“新聞+政務+服務”的教育融媒體工作格局,建設西安教育融媒體中心。綜合運用傳統、新型媒體媒介平台,深入宣傳規劃重點與改革舉措,引導全社會共同關心、理解和支持教育改革發展,為教育工作營造客觀、公正、有利的輿論氛圍。加強教育智庫建設,發揮政府類綜合性研究機構、大學和科研機構、民間企業型教育智庫的作用,形成“政府—學校—智庫”聯動機制。打造教育創新和決策研究平台,支持科學決策,提升西安教育改革發展的領導力,推進形成全社會關心、輿論支持和市民主動參與的教育現代化建設良好氛圍。
(五)加強教育督導評估
建立協同規劃機制、健全跨部門統籌協調機制,建立教育發展監測評價機制和督導問責機制,全方位協同推進教育現代化。完善素質教育特色學校督導評估制度,研究制定學校教育現代化評估指標體系和督導評估方案,建立健全教育現代化督導評估公報制度,強化區縣政府在推進教育現代化中的責任。各級教育部門加強對本規劃的解讀宣傳與貫徹落實力度,確保規劃要求落實落地。完善考核機制和問責制度,強化教育督導部門對規劃實施的督政督學職能,同時引入第三方社會力量建立多元評估機制。廣泛收集社會各方反饋意見,為科學實施規劃和決策參考提供重要依據。
附屬檔案1 重點工程項目
西安市教育事業“十四五”期間建設類工程項目
| | | | | | |
| | | | | | |
| | | | | 1.公辦幼稚園提升改善項目: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和支持水平,提升幼稚園辦園條件和辦園水平,促進全市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2.普惠性民辦幼稚園持續發展扶持項目: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和支持水平,加大對普惠性民辦幼稚園的扶持力度,促進全市普惠性民辦園健康有序發展。 | |
| | | | | 1.開展西安市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建設學校質量監測平台。2.到“十四五”末,擬創建60所普通高中特色學校。 | 實施高中教師招聘、綜合素質評價管理平台建設及特色學校創建。 |
| | | | | 1.到2028年12月,在高陵區建成占地6720畝的對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等重點產業的區域性產教園區。2.在全市建成15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 1.擬新增建設用地規模(畝):6720。2.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資源規劃局、市財政局、高陵區政府。 |
| | | | | 改擴建西安職業技術學院四個校區:院本部校區、辛家廟校區、土門校區、魚化校區。 | 加快實施西職院新校區建設和老校區改造,不斷提升職業教育辦學條件,打造區域特色鮮明的西安職業教育新高地。 |
| | | | | 新校區規劃分三期建設,一期計畫達到5000人規模,二期計畫達到10000人規模,三期計畫達到18000人規模。 | |
| | | | | 計畫用4年左右時間,在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大數據學院、國際交流中心、產教融合型培訓基地等。 | |
西安市教育事業“十四五”期間信息化工程項目
| | | | |
| | | 利用大數據,開展基於大數據的教育治理,著力解決教育管理的熱點、難點和痛點問題,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 | |
| | | 實現市級、省級、國家級平台之間資源和用戶的雙向融通。建立“名校+”互連互通的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打破“資源孤島”,推進“名校”與“+校”之間網路空間、資源系統互聯互通,實現數字教育資源“一點接入、全體系共享”,最佳化教學資源套用生態,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 | |
| | | 探索基於5G網路的VR/AR沉浸式教學、仿真實驗、遠程高清直播互動課堂、線上學習、AI教育教學評測等教學套用場景在中國小校的普及。 | |
| | 到2025年,全市共建成200所智慧中國小和幼稚園,創建20所省級智慧校園示範校。 | 使其成為區域和學校推進智慧校園融合創新樣本和引領示範陣地,以典型示範帶動全市教育信息化整體套用水平的提高。 | |
| | 到2025年,共創建200所示範學校,實現教師備課效率提升30%,批改負擔減輕40%,講評效率提升20%,學生的無效練習減少50%。 | | |
| | 到2025年,創建10個教育信息化創新套用示範區和100所教育信息化創新套用標桿校。 | 通過典型“以點帶面”,推動全市各級各類學校信息化教育教學的高質量、大規模、普遍性套用。 | |
西安市教育事業“十四五”期間校園內涵工程項目
| | | | |
| | | 解決校園長年齡斷層問題,推進校園長隊伍專業化成長,建立職業化校園長隊伍,加快教學改革,提升教育質量。 | |
| | | 通過第二課程豐富學生課外生活,促進學生素質教育質量整體提升。 | |
| | | 培養學生文化自信,讓學生喜歡校園,喜歡校園生活,提升學校軟實力。提升教師職業幸福感,讓教師喜歡學校,明確學校發展方向,推動教育教學改革。 | |
附屬檔案2
相關名詞解釋
1.“名校+”工程:指將理念先進、管理科學、師資雄厚、質量一流的學校作為“名校”,將發展潛力、提升空間大的學校或新建學校作為“+校”,通過組建“名校+”教育聯合體的方式,使“名校”引領“+校”快速發展。出自《西安市“名校+”工程行動計畫(2018—2021年)》。
2.“名師+”研修共同體:指為進一步落實《西安市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畫》,由同一學科領域骨幹教師共同組成的,集教科研、培訓、資源開發等職能於一體的教師研修共同體。出自《西安市“名師+”工程實施方案(2019—2021年)(試行)》及《西安市“名師+”研修共同體考核管理辦法(試行)》。
3.“名校長+”領航研修共同體:指通過實施西安市“名校長+”工程,由“名校長”組成領航研修共同體,發揮“名校長”的示範引領作用,建成區域性校長專業發展平台,全面提升薄弱學校、鄉村學校校長管理能力,更新校(園)長辦學理念,切實促進全市中國小幼稚園城鄉、校級均衡發展和全市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出自《西安市“名校長+”工程實施方案(2020—2021年)(試行)》。
4.雙50:指到2020年,公辦園和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原則上達到總數的50%。出自省委省政府《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實施意見》。
5.STEAM教育:指集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數學(Mathematics)多學科融合的綜合教育。出自《關於“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
6.“1+X”證書制度:“1”為學歷證書,“X”為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X”證書制度指要求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一項制度。出自《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
7.現代學徒制:指通過學校、企業深度合作,教師、師傅聯合傳授,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出自《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及《關於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
8.“雙師型”教師:指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出自《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
9.五年一貫制:是高等職業學校的一種招生、培養機制,五年一貫制學生完成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學習任務並達到相關要求後,可直接進入高等職業教育階段學習。出自《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
10.“3+2”:指高等職業學校的三二分段制招生、培養機制,三二分段制學生完成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培養任務後,通過省級高等學校招生委員會組織的考試或經省級高等學校招生委員會授權的高等職業學校組織的考試,可被有關高等職業學校錄取。出自《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
11.“雙高計畫”:指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畫,旨在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台,引領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融入區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
12.15分鐘社區教育圈:指社區居民在出門15分鐘步行路程範圍內,享受到的教育體系。包括社區學校、社區教學點、老年大學等。
13.“雙一流”:指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雙一流”建設是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後的又一國家戰略部署。出自《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
14.“三個增長”:指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生均教育經費增長;教師工資和生均公用經費增長。出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15.“三級三類”骨幹教師:指省、市、縣三級,包括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三類骨幹在內的分級分類骨幹教師。出自省委省政府《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
16.智慧校園:是數字校園的進一步發展和提升,是教育信息化的更高級形態,達到物理空間和信息空間的有機銜接,使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便捷地獲取資源和服務。出自《智慧校園總體框架》。
17.平安校園:指不存在安全隱患、食品安全問題、傳染疾病問題、違法犯罪問題、周邊治安問題等,安全、穩定、文明、健康的校園。
18.“七長”責任制:指區縣長、區縣教育局長、鎮長(街辦主任)、村長(村委會主任)、校長、家長、師長(老師)在控輟保學工作上的責任。
19.一元管理:指西安市各開發區在“十三五”期間先後設立教育局或專門負責管理教育事務的局級單位,從行政區全面接管轄區教育事業,實行唯一責任、單一管理的管理模式。
20.校長職級制:是一種新型的校長聘用、管理、考核制度,指依照一定的評價標準把校長分為不同的級別,由聘任製取代傳統的終身制,對校長的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和對學校的經營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體現了校長由“職務”向“職業”的實質性轉變。出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
21.編制周轉池:指機構編制部門在嚴格編制總量控制的前提下,集中編制存量資源,探索實行存量整合、分類管理、動態調整、周轉使用的一種編制創新使用制度。
22.先面試、後筆試:指西安市為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落實《西安市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畫》,採用的教師招聘創新流程,更加注重教師的實際教學能力。出自《西安市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實施辦法》。
23.“五統一、六公開”:“五統一”指統一組織高中階段各類學校的招生宣傳工作,統一公布各類學校招生計畫和招生信息,統一組織考生報名和志願填報,統一採集考生報名、志願、成績等信息,統一組織分類分批錄取;“六公開”指招生政策公開,高校招生資格及有關考生資格公開,招生計畫公開,錄取信息公開,考生諮詢及申訴渠道公開,重大違規事件處理結果公開。出自《教育部關於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實施陽光工程的通知》。
24.“4+4”模式:指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以語文、數學、外語、體育作為基礎錄取計分科目,再從物理、化學、生物中選擇2科,從道德與法治、歷史、地理中選擇2科作為錄取計分科目。出自《陝西省高中階段學校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
25.電腦隨機錄取:俗稱“搖號”,指當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畫數時,採用計算機隨機產生錄取學生名單的一種方式。電腦隨機錄取過程全程錄音錄像,接受轄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紀檢監察人員、督學、公證人員、家長代表、媒體代表等全程監督,保證公平、公正、公開。出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
26.兩個責任:指黨風廉政建設由黨委負主體責任、紀委負監督責任。
27.一崗雙責:“一崗”指一個領導幹部的職務所對應的崗位;“雙責”指一個領導幹部既要對所在崗位應當承擔的具體業務工作負責,又要對所在崗位應當承擔的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負責。
28.“316”工程:指每3年為1輪,每年督導評估6000所學校(含幼稚園)。出自《陝西省學校發展水平督導評估316工程實施方案》。
29.“五優”發展體系:指內涵優、質量優、隊伍優、資源優、保障優的發展體系。出自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建設教育強市的實施意見》。
30.陽光招生:指教育部為規範招生管理、整頓招生亂象、切實維護廣大考生的合法權益,而提出的一項更加公開透明的高校招生工程。出自教育部《關於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實施陽光工程的通知》。
31.6561產業體系:指電子信息、汽車、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醫藥等六大支柱產業集群;人工智慧、5G技術、增材製造、機器人、大數據與雲計算等五大新興產業;現代金融、現代物流、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認證、軟體和信息服務、會議會展等六大生產性服務業及推進文化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出自《西安市現代產業布局規劃》。
32.學分銀行:指模擬或借鑑銀行的功能特點,使學生能夠突破傳統的專業限制和學習時段限制,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地點的一種管理模式。出自教育部《關於推進高等教育學分認定和轉換工作的意見》。
33.五育並舉: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全面發展。出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
34.第二課堂:指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外進行的與課堂教學相關的教學活動,是一種教學內容源於教材又不限於教材、形式活潑多樣、學習空間靈活多變、無需考試的新型教學模式。
35.四同步一優先:指在城市改造、新區開發、產業聚集區、住宅小區建設過程中,實施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驗收並優先交付使用基礎教育設施。出自《西安市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畫(2019—2021年)》。
36.專遞課堂:指主要針對農村薄弱學校和教學點缺少師資、開不出開不足開不好國家規定課程的問題,採用網上專門開課或同步上課、利用網際網路按照教學進度推送適切的優質教育資源等形式,幫助其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課程,促進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的一種教育模式。出自教育部《關於加強“三個課堂”套用的指導意見》。
37.“50+500+3000”科研課題規模:指政策研究類(重大課題)每年50項、實踐指導類(規劃課題)每年500項、校本研修類(小課題)每年3000項的科研課題規模。
38.“1+10+20+2000”的教科研工作格局:指加強市區兩級教科研隊伍建設、設立10所西安市教科院創新實驗學校,創建20個教育教學研究中心、設立2000所實驗基地學校的教科研工作格局。
39.“五唯”:指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出自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
40.區(縣)管校聘:是在基礎教育領域推行的一種新型人事制度,“區管”即區級機構編制部門加強對學校教職員編制的總量管理,由區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會同教育行政部門核定區域內學校專業技術高、中、初級崗位總量,實行總量控制;“校聘”即由學校負責教師招聘、教師考核評價、薪酬分配等管理工作,全面落實聘用契約管理。出自《西安市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畫(2019—2021年)》。
41.“5531計畫”:指西安市5年內引進和培育國內外在西安創辦企業或實施成果產業化的國內外頂尖人才(A類)50名,國家級領軍人才(B類)300名,地方級領軍人才(C類)1000名;引進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類人才(D類)10萬名(其中參與“雙創”人員不少於2萬名),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類實用型人才(E類)80萬名;引進海外人才5萬名,總計吸引約100萬人才的人才吸引計畫。出自《西安市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打造“一帶一路”人才高地若干政策措施》。
42.國際理解教育:指隨著當代經濟貿易活動國際化而發展起來的教育思潮,旨在通過傳播和掌握各國地理、經濟、文化和政治等知識,適應日益擴大的國際交往的需要,達到各國及其人民之間相互理解和相互關心的目的,幫助學生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且具有國際視野的新時代青少年。以增進開發中國家彼此了解、參與各國開發合作議題、了解異國文化傳統為主要內容,以和平教育、環境教育、回國子女教育等為主要形式。出自教育部等八部門《關於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
政策解讀
西安市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解讀
一、背景依據
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大力推動教育強市建設,促進西安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的安排部署,依據《陝西省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西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規劃,市教育局編制了《西安市“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
二、總體思路
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立足基本市情,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聚焦各級各類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提高市民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構建形成新時代基礎牢固、體系完備、布局合理、充滿活力、優質均衡、更加開放的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格局,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大力建設教育強市,為國家中心城市和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建設提供人才支撐、智力支持和文化引領,奮力譜寫西安教育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
三、發展目標
(一)定性目標:到2025年,教育資源供給更加均衡,教育質量顯著提升,教育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教育體系逐步完善,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保障能力得到全面加強。現代化教育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服務經濟社會能力顯著提高,學習型城市基本建成,教育競爭力達到西部領先水平,建成同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相適應的現代化教育體系。
(二)定量目標:科學制定《西安市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指標體系》,設定學前教育、九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人力資源5個方面總計28項指標,為目標實現和具體任務的完成提供量化衡量標準。
四、主要任務
結合教育特點,以紮實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教育強市為主線,按學段明確“十四五”時期主要任務。
在學前教育方面。普惠性幼稚園覆蓋率占比保持在90%以上;公辦幼稚園占比保持在50%以上,預期達到53%;公辦幼稚園在園幼兒占比保持在50%以上,預期達到52%。11個區縣、開發區通過教育部縣域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導評估。新創建等級幼稚園100所,優質學前教育資源覆蓋率達到70%以上。
在義務教育方面。全面消除“大班額”。持續夯實控輟保學基礎,確保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應入盡入”。深化“名校+”改革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啟動縣域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建工作,支持新城區、閻良區、高陵區等率先達到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驗收標準。
在普通高中教育方面。創建市級普通高中特色學校60所。建設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範校3所、市級示範校28所和市級示範區13個。全市新建學校全部創建為省級標準化高中。按照全省統一安排,再創建一批省級示範高中。
在職業教育方面。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和教學水平達到國家標準,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創建一批省市級高水平示範中職學校,建成一批市級重點專業,建設2—3所在全省發揮示範帶動作用的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標準,教師隊伍能力水平大幅提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一步深化,產業布局與人才培養協調發展,職業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期。
在高等教育方面。力爭西安文理學院創建為國內一流、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套用型城市大學,西安職業技術學院創建為國內一流高職院校,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建成陝西省高水平高職院校、創建為國家“雙高計畫”建設院校,西安開放大學創建為國內一流開放大學。
在特殊教育方面。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曲江新區各建設1所特殊教育學校,納入全市新建改建學校任務統籌推進。全市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達到98%以上。
在民族教育方面。提升民族教育發展水平,深入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促進各民族學生間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同成長。
在終身教育方面。強化繼續教育學院、高等院校、職業學校、老年教育學院和各類培訓機構服務社會的功能。持續打造“15分鐘社區教育圈”,推進終身學習體系建設。鼓勵職業院校參與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試點,完善西安市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建設。
五、重點工程
《規劃》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系統設計了10項重點工程,分別是:學前教育擴容提質、義務教育提質促優、普通高中提質強特、職業教育提質增效、能力提升、教育信息化2.0、教育融媒建設、鄉村溫馨校園建設、校園內涵建設、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工程,推動“十四五”期間西安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六、發展路徑
為確保“十四五”目標任務順利完成,提出了強思想、促均衡、提質量、推改革、重師資、拓領域、擴開放、築盾牆等八條發展路徑,推動“十四五”期間西安教育事業再上新台階。
七、保障措施
《規劃》提出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全面推進依法治教、優先保障教育投入、積極營造良好氛圍、加強教育督導評估等五項保障措施,確保《規劃》順利實施,目標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