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全文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西安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西安市人民政府
2022年2月10日
西安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
“十四五”時期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
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西安邁向高質量發展、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的關鍵五年。在這一歷史關鍵時期,西安市農業農村發展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緊扣“五大振興”,描繪高質量發展藍圖,奮力開創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一、“十三五”發展回顧
“十三五”時期,我市特色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鄉村振興開局良好,農村改革持續深化,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農民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挑戰、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了應有貢獻。
(一)主要成效
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能力穩步提升。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劃定250.64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建成高標準農田170萬畝,推動良種良田良機良法配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升。糧食生產實現歷史性的“十七連豐”,2020年糧食產量144.58萬噸,肉類產量4.56萬噸,奶類產量14.03萬噸,禽蛋產量5.22萬噸,蔬菜產量381.31萬噸,園林水果產量100.93萬噸,水產品產量1.32萬噸,“菜籃子”“果盤子”供給充足,較好滿足了人民民眾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
農業現代化建設邁上新台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構建,技術裝備支撐能力明顯增強,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高。2020年末,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95%,主要農作物良種實現全覆蓋,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95%以上,“網際網路+”“3+X”特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啟動實施,數字農業農村建設提速。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實現新發展,全市納入名錄管理家庭農場數量1600家、農民合作社8480家,高素質農民18032人,農村承包地流轉面積比例達到30%。立足“一帶一路”建設,積極推動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農業合作,2020年貿易額達到1.17億元,多元開放的農業對外合作格局加快推進。
農業綠色發展取得新進展。實施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加快推進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全市化肥農藥使用量連續3年實現零增長,2020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9%,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農膜回收率達到84%,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9%以上。農業生態系統養護與修復水平提升,渭河流域自2018年以來,每年4月1日至6月30日實施禁漁期制度。
農民收入實現翻番目標。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749元,增速連續10年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實現比2010年翻番目標。鄉村產業加快發展,全市農業龍頭企業經營收入達到660億元,建成178個市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1個農業產業強鎮、1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區(縣)鎮(街)村聯動發展的產業格局正在形成。
脫貧攻堅成效顯著。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累計實現68482戶242419人脫貧,29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周至縣脫貧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基本得到解決。貧困民眾“兩不愁”質量明顯提升,“三保障”突出問題總體解決,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顯著改善,1858戶、6630人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住進新居,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取得長足發展。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加快發展,75%以上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得到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扶持。
鄉村振興開局良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目標任務圓滿完成,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6.85%;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覆蓋率達到99%、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0%、分類覆蓋率達35%,100%的村莊開展了清潔行動。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全市實施通村公路“油返砂”整治工程1244.5公里,通村公路“油返砂”整治建設任務全面完成;農村電力實現入戶全覆蓋、自然村全部通動力電;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建設農村片區化中心社區718個,服務覆蓋1357個行政村約230萬農村居民。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基本建立,黨組織領導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明顯加強,鄉村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
農村改革持續深化。先後出台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重要檔案,農村改革“四梁八柱”基本構建。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進一步鞏固完善,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順利完成,85.5萬農戶領到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改革試點紮實推進。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基本完成,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有序推進。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任務,共確認集體成員469.3萬人,量化股東469.5萬個,量化集體資產213.8億元,2939個村集體經濟組織獲得了市場法人地位。創新完善農村金融保險服務,政策精準性普惠性明顯提高。
(二)存在問題
“十三五”期間,全市農業農村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產業“特”而不強。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突出,周至獼猴桃、戶縣葡萄、臨潼石榴等一批地理標誌產品都有了一定規模,特色鮮明。但是,產業標準化、集約化程度不高,產業鏈較短,品質整體水平偏低,品牌影響力不夠廣泛,整體效益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收入“增”而不高。2018年至2020年,西安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雖然在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較前,但由於基數低,總量排名一直靠後。2020年,西安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749元,成都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432元,武漢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057元,我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成都低10683元,比武漢低8308元。
村莊“淨”而不美。近年來,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無害化提升改造戶廁41.02萬座、公廁1783座、校廁99座,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省級標準,“村收集、鎮街轉運、區縣處理”的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基本建立。農村生活污水亂排亂流等現象得到管控,全市村莊清潔度大幅度提升。但是,村莊建設規劃缺標準、缺特色、缺內涵的問題依然存在,建築風貌與配綠植綠搭配不夠合理,村莊文化與現代文明結合不夠,村莊環境尚未達到生態美、設施優、服務好的建設目標。
治理“細”而不優。從民眾有感有知的細處著手,健全完善了各項自治法治德治制度,全市鄉村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先進典型不斷湧現,在第一批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創建中,藍田縣小寨鎮董嶺村等5個村入選。但資源融合不夠,規範化、統籌化程度相對較低,鄉村治理“碎片化”問題突出,“信息化”建設滯後,懂治理、能治理、善治理的基層幹部缺乏等問題仍然存在。
二、“十四五”發展機遇與挑戰
“十四五”時期,“三農”工作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階段,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支持力度不斷加強,區域性多重戰略機遇疊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交匯融合,為我市農業農村工作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農產品市場競爭加劇、資源約束、農民持續增收、農村人口老齡化等挑戰。
(一)發展機遇
巨觀政策紅利不斷釋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共中央、國務院陸續出台系列檔案,提出要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強化農村補短板保障;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比例;支持地方政府發行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用於現代農業設施建設和鄉村建設行動等。隨著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更多的資源要素向農業農村聚集,城鄉融合發展進程進一步加快。全面實施鄉村振興、“一帶一路”建設、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等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也將為西部農業農村發展注入全新活力、提供更大支持。
城市外溢功能加速釋放。隨著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推進,“十四五”將是西安城市功能重要兌現期。以高陵區、閻良區和西鹹新區接合片區國家級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試點為抓手,城鄉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的制度性通道將全面打通,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共享、農民持續增收等體制機制將全面建立,以城帶鄉、以工補農將在財政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投入等諸多方面體現。
消費升級助推提質增效。隨著西安城市規模逐漸擴大,城鎮化與農民市民化進程逐步加快,城鄉消費市場被進一步激發,市場需求向著安全、綠色、健康、多元的方向轉變,為我市特色農業、鄉村旅遊業提供了更大的市場空間,將激發、牽引新產業、新業態加快發展,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科技進步支撐引領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速發展,西安“硬科技+”“網際網路+”“創新平台+”的科技聚集優勢,將引導人工智慧、區塊鏈、生物技術等新技術和新業態、新模式加速向農業農村滲透,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賦能,成為推動西安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加速器。
(二)面臨挑戰
農產品市場競爭壓力增加。隨著農產品市場開放,全球化、全國化統一的農產品交易市場形成,農產品流通更加順暢,受農產品種類、品質、價格等競爭公開化、透明化,以及農產品市場需求與生產供給等多種因素影響,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市場風險不斷增加,對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農業生產成本逐年上升,農業比較效益仍偏低,農業產業促進增收力度有限;國家經濟成長速度放緩、工業結構轉型升級降低對勞動力的需求,農民外出打工的機會減少,來自非農領域的收入空間變小;隨著農村改革的全面深化,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將呈現持續增長的態勢,但難以發揮農民增收主渠道的支撐作用。
農業發展空間受限。隨著城鎮化進程推進,農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國土綠化及園地面積、林地數量不同程度增加,西安市耕地面積較2009年淨減少157717公頃。農業發展空間有限,耕地資源稀缺性日益突出,資源約束日益嚴峻,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與資源性約束並存。
鄉村專業人才缺乏。農村中青年、優質人才持續外流,人才總量不足、結構失衡、素質偏低、老齡化嚴重等問題較為突出;鄉村人才總體發展水平與鄉村振興要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農村勞動力對自身主體地位的認識不足,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存在內生動力不足、基礎條件薄弱、培訓效果不佳等問題;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仍存在一些制度性阻礙,“三鄉”主體創業創新積極性不高。
三、指導思想、規劃原則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抓“一帶一路”建設、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動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等重大國家戰略機遇,緊緊圍繞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發展定位,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針,遵循“綠色興農、質量興農、科技興農、改革強農、產業富農”原則,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為主線,以保障糧食安全為底線,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基層治理,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強基礎、補短板、壯龍頭,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奮力譜寫新時代西安農業農村追趕超越新篇章。
(二)規劃原則
——堅持綠色興農。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調整農業投入結構,促進生產生態系統循環銜接,增加綠色優質產品的供給,提升品質、創響品牌,滿足市場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
——堅持質量興農。牢固樹立質量就是效益、質量就是競爭力的理念,強化全產業鏈開發、優質優價導向,提升農業發展整體效益,推動農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堅持科技興農。牢固確立科技創新在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的關鍵地位,把農業科技創新融入“三農”全過程全要素,大力推進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堅持改革強農。堅持正確改革方向,依法有序持續深化農村改革,尊重農民民眾意願,解放思想、試點先行、穩步推進,激活農業農村發展內生動力。
——堅持產業富農。深度挖掘農業多重功能,激發富民增收新活力,跨界配置資源要素,拉長加粗扣緊產業鏈條,實現一二三產業在融合發展中同步升級、同步增值、同步收益。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逐步完善,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顯著縮小,走出一條西安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成為全省鄉村振興排頭兵。農業基礎更加穩固,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應保障更加有力,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明顯最佳化,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顯提升,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基本形成,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鄉村建設行動取得明顯成效,鄉村面貌發生顯著變化,農村生態環境、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農村生活設施便利化初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鄉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農村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高,美麗宜居村莊建設走在全省前列。
一是農產品供給量穩質升。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產業體系基本形成。糧食、蔬菜、瓜果、肉蛋奶等主要農產品量穩質升,周至獼猴桃、臨潼石榴、戶縣葡萄、閻良羊乳等特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二是產業融合水平顯著提高。基本建成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模和效益邁上新台階。
三是農民收入跨越新台階。農民增收渠道持續拓寬,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0000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幅度縮小,農民生活質量明顯提升,農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四是美麗鄉村建設達到新水平。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建設紮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農民文化生活不斷豐富,鄉風文明程度進一步提升,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完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明顯加強。
五是城鄉融合發展格局加快建立。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基本建立,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基本確立,村集體經濟發展規模穩步擴大,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改善,城鄉發展差距明顯縮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數量年增長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註:以上帶“*”指標以國土“三調”現狀數據為基礎制定,待“三調”數據公布後視情調整。
四、總體布局
(一)總體發展格局
依據西安市自然地形條件、區域資源稟賦、城鄉功能定位、產業發展方向及空間布局現狀,充分考慮土地及水資源環境制約因素,結合西安市重要水道、綠道、驛道等生態廊道建設,構建“四區五類”的農業農村發展總體格局。在農業生產上形成基礎供給與品質塑造相輔相成的結構布局,在村莊建設上形成適度集聚和有機離散互補的發展模式。
1.統籌“四區”合理布局
(1)環都市城鄉融合發展區:落實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改革要求,承接都市休閒、康養等拓展功能,突出產業融合發展。鄉村建設實現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延伸,開展村莊人居環境提升,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台,建立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機制,打造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示範區。
布局範圍:主要布局在環繞西安市中心城區銜接城鎮開發邊界涉及的鄉村,涉及高陵、灞橋、未央、長安、鄠邑五個區。
(2)平原提質拓能發展區:以現代都市農業為導向,依託傳統種植業發展基礎,著力保障糧食和蔬菜生產供應,推動糧食、蔬菜、水果等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適度集聚,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的農產品主要生產基地,保障都市供應。農村發展以建立農民自願有償退出農村權益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機制為基礎,以城鄉融合和集聚提升為主要方向,結合現代都市農業加強建築風貌設計引導,開展村莊品質提升,打造山水田園風光,建設都市現代農業示範區。
布局範圍:主要布局在渭河沖積平原,涉及閻良、高陵、臨潼、灞橋、藍田、長安、鄠邑、周至八個區縣。
(3)淺山丘陵轉型發展區:結合資源環境緊約束特點,調整最佳化種植結構,促進畜牧業轉型升級,增加優質飼草供應,強化重大動物疫情防控,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統籌農業農村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係。加強村莊建設,避開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和不利因素的影響,對位於自然環境惡劣地區的村莊進行撤併搬遷,因勢利導,向中心村集聚,加強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和村莊建築風貌引導,實現生態環境改善與村莊品質同步提升。
布局範圍:主要布局在驪山片區和洪慶山一帶,涉及臨潼南部地區、灞橋東部地區和藍田西北部地區。
(4)秦嶺山地生態保育區:以秦嶺生態環境不受損害為前提,嚴格按照陝西省、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的有關規定開展農業生產和村莊建設,將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將位於生態保護紅線核心區範圍內的種植用地和農村建設用地逐步退出為生態用地,保持位於生態保護紅線一般控制區範圍內的種植用地和村莊現狀。嚴格落實秦嶺保護區產業準入清單制度,以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為導向,實現從傳統種植業向生態農業轉型,通過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鼓勵生態移民,將有條件的村莊逐步進行搬遷,對於需要保留和保護的村落,引導適度集聚,配置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全面開展村莊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
布局範圍:主要布局在秦嶺坡底線以南區域,涉及灞橋、臨潼、長安、鄠邑、藍田、周至六個區縣。其中生態保護紅線保護面積3516.64平方公里,含秦嶺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占秦嶺山地生態保育區的71.63%。
2.引導“五類”村莊合理建設
(1)全面推進集聚提升類村莊建設:通過用地結構最佳化、村莊建設用地內部騰挪和適量新增,實現配套基礎設施、產業用地保障,預留彈性發展空間,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加強建設管控引導。強化農業發展升級,加大鄉村建設力度,全面建設美麗鄉村,縮小城鄉差距。
布局範圍:主要圍繞城鎮核心區布局,在規劃期內推動村莊集聚,承載55%左右的鄉村人口。
(2)綜合統籌城郊融合類村莊建設:加速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通過建設用地內部結構最佳化,提高產業用地比例,主動承接城市拓展功能,積極發展服務城鎮富裕農村的近郊型產業,加快推動與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互聯互通,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融合發展,形成城市和鄉村互動的過渡單元。
布局範圍:主要布局在渭北平原、市區東部、藍田中部和鄠邑副中心建成區周邊,在規劃期內加速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承載20%左右的鄉村人口。
(3)差異化開展特色保護類村莊建設:統籌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係,以特色文化保護功能為主導,延續村莊的完整性和真實性,保持建設用地總規模不變。通過內部結構最佳化,增加公共服務和基礎配套設施用地占比;在保持原生態環境和村莊傳統格局的基礎上,差異化地進行保護性開發建設,適度發展鄉村旅遊和特色產業,延續鄉村歷史文化脈絡,促進鄉村文化繁榮。
布局範圍:主要布局在秦嶺北麓沿線和東部台塬地區,在規劃期內強化特色保護,承載15%左右的鄉村人口。
(4)有序實施搬遷撤併類村莊退出:實施有序搬遷撤併、建設用地騰退復墾,引入增減掛鈎政策,作為鄉村建設用地騰挪主要空間,為支撐集聚類村莊建設、鄉村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產業用地提供發展空間。撤併搬遷後的村民就近在城鎮或其他村莊安置或進行集中安置。
布局範圍:主要集中布局在秦嶺範圍內的核心保護區和重點保護區。
(5)引導其他類村莊有序發展:規劃期內,對於其他類村莊不再安排新增建設用地。短期內居住、產業等用地需求原則上通過村莊範圍內建設用地內部騰挪解決,待逐步明確村莊發展類型後再落實發展策略和用地安排。
布局範圍:主要布局在周至渭北平原地區和藍田北部台塬地區,承載10%左右的鄉村人口。
(二)產業發展格局
按照示範區引領、園區支撐、生產基地保障、產業集群融合發展的思路,著力打造優勢突出、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三區一帶三基地13+6集群”農業高質量發展格局。
1.高質量建設發展示範區(三區)
(1)秦嶺北麓綠色生態循環農業暨城鄉融合發展示範區:加大病蟲害及動物疫病防治,加強動植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鑑定及優良品種選育、繁育和保種,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農業生態保護修復,打造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鏈,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憑藉近郊優勢,實現與城市的互聯互通和一體化建設,吸引都市服務功能產業轉移,以綠色鏈條拉動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讓鄉村產業發展與都市建設有機融合。
布局範圍:生態保護紅線以外,以秦嶺北麓坡底線(秦嶺保護規劃建設控制地帶南界)到環山路以北5公里範圍內的區域,涉及沿山六區縣,具體包括周至、鄠邑、長安的中部地區,灞橋洪慶山區、藍田川道地區以及臨潼渭河以南的淺山和平原地區。
(2)一縣(區)一業都市農業現代化園區(產業園):選擇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產業集中度高、上下游連線緊密、產業間關聯度強等特點的產業,按照“首位主導、龍頭牽引、園區承載、整體推進”的思路,加快建成產業鏈、供應鏈、品牌鏈、價值鏈“四鏈共融”的都市農業現代化園區(產業園),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布局範圍:以周至獼猴桃、戶縣葡萄、臨潼石榴、灞橋櫻桃、閻良瓜菜等產業布局為依託,在全市創建產業特色鮮明、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質量全程控制、產業深度融合、經濟效益顯著、輻射帶動有力的都市農業現代化園區(產業園)。
(3)西鹹、閻良、高陵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在高陵、閻良、西鹹新區大力建設大力發展特色生態農業、設施農業、智慧農業、休閒農業、民宿經濟等綠色低碳產業,以積極融入城市產業或對接城市延伸產業為主導,通過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方面的試驗,建立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願有償轉讓、退出農村權益制度,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工作經驗和體制機制改革措施;通過機制創新促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突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揮“大西安”都市區對近郊鄉村的帶動作用。
布局範圍:高陵區、閻良區、西鹹新區。
2.打造沿渭設施蔬菜產業帶
在渭北高陵、閻良、臨潼設施瓜菜種植區域,發展早春秋延越冬瓜菜,依託閻良區和高陵區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強化果蔬產業(含甜瓜)主導地位;在周至—鄠邑沿渭蔬菜種植區域,引導蔬菜種植向設施化、集約化方向轉變,加大投資力度,在基地建設、產品加工、質量安全、信息服務、休閒觀光及品牌創建等方面實施提質增效工程,通過實用技術推廣、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發展一批紮根基地的企業、園區、合作社,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產業品牌;在西鹹新區蔬菜種植區域,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投資,探索建立城鄉融合瓜菜產銷一體化模式,推動蔬菜產業向標準化、集約化、智慧型化、精細化、品牌化發展。
布局範圍:在高陵、閻良北部、臨潼渭河以北區域,鄠邑—周至接壤的沿渭區域,高新、灃東—灃西沿渭區域布局生產設施蔬菜的生產基地,憑藉都市近郊發達的交通物流體系,布局以交易物流中心為核心的市場銷售配送體系。
3.高標準建設主要農產品生產保供基地(都市現代化農場)
(1)優質糧食生產基地:深入實施“兩藏”戰略,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造百萬畝“噸糧田”。在穩定275萬畝糧食播種面積的基礎上,致力於品種結構最佳化,通過增加強、中筋優質小麥種植面積,規劃期內將糧食優質率穩定在90%以上,實現良種全覆蓋。合理安排適當規模的薯類作物種植,豐富糧食作物種類。積極有序引導土地流轉經營,鼓勵發展種糧大戶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支持土地託管、技術託管等多種服務模式,推進糧食種植規模化、生產機械化,形成優質糧食生產基地,保障糧食安全。
布局範圍:在渭河以北區域(臨潼、高陵、閻良),臨潼—藍田丘陵地區,藍田—長安白鹿原、少陵塬、八里塬、神禾原等台塬集聚地區,長安—鄠邑—周至平原地區推動建設優質糧食生產基地。
(2)重要農產品保供基地:新建、改造日光溫室和大棚,建設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發展種植多品種蔬菜,應對都市越冬蔬菜季節性緊張問題;提升乳製品產業鏈,加強良種繁育推廣,建設優質奶源基地,配套建設優質飼草料基地,建成西部乳製品加工基地和世界級羊奶製品加工基地,做大乳品消費市場;全力推進生豬穩產保供,合理承載生豬養殖量,促進糞污綜合利用,推動養豬業綠色發展。
布局範圍:在沿渭區域布局設施蔬菜種植基地,在臨潼、閻良、藍田布局奶牛、奶山羊養殖基地和乳製品加工基地,在鄠邑關中環線沿線布局生豬養殖基地。
(3)花卉生產基地:依託花卉種植和銷售優勢,重點培育花卉優勢產業集聚區,建立產銷一體基地,積極推進花卉企業創業孵化示範基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生花卉雙創基地、花卉生產示範點和花卉農業園區建設,通過產業集聚為休閒農業提供支撐條件;進一步加強黃良花卉小鎮的引領作用,推進高檔花卉產業發展,提升花卉產業的整體水平,打造“研發—生產—加工—旅遊”一體的長安花卉全產業鏈,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構建現代經營體系,大力發展電商物流體系,實現產銷融合。
布局範圍:圍繞花卉銷售市場,在長安區靈沼、興隆、五星、黃良、子午(北部)布局花卉種植基地。
4.打造優勢農業“13+6”集群
按照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的思路,立足優勢特色品種,走農業產業集群發展道路,引領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1)打造地理標誌農產品“13集群”
以我市13個地理標誌農產品為依託,重點支持地理標誌農產品品牌保護提升、宣傳推介和設施建設。支持老園品種更新、水肥一體化種植、標準化生產、有機肥替代化肥和果枝綜合利用示範點建設,開展新品種種植標準制定、新技術推廣,高質高效示範園、觀光果園、標準果園建設等。
(2)打造種業(質)資源“6集群”
以鄠邑糧食種業、臨潼番茄種業、鄠邑李杏種質資源、高新獼猴桃種質資源、葡萄種質資源及關中奶山羊種質資源為依託,按照中央、我省關於現代種業發展的有關要求,重點支持新品種培育繁育基地建設和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及利用等。依託我市臨潼番茄育種在全國的優勢地位,市區共建臨潼番茄種業集群,支持番茄育繁推中心建設和粉提小番茄智慧谷建設,實施基礎設施主題化改造和生產設施現代化提升。
五、構建城鄉融合產業體系
(一)穩固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
切實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組織實施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行動和蔬菜生產基地產業帶建設工程,強化糧食蔬菜穩產保供。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深入實施“3+X”工程,促進瓜菜水果提質增效,推動東部以奶山羊及奶牛產業為核心的奶業產業集群和西部以獼猴桃、葡萄為核心的果業產業集群發展,推進“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縣一業”,做精特色產業,豐富農產品供給,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再上新台階。
穩定糧食生產。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擴大糧食高質高效創建面積,在高陵、臨潼、鄠邑、長安、周至等糧食主產區縣開展“噸糧田”建設,以藍田縣為核心,輻射帶動長安、鄠邑、周至等區域,建立小麥旱作節水補灌高質高效示範基地,積極探索旱作節水補灌高產技術,打造全國一流的旱作節水補灌高產示範樣板,提高糧食單產,每年建立部、省、市級小麥、玉米高質高效創建萬畝示範區5個以上,總面積10萬畝以上,確保糧食總產量基本穩定。到2025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75萬畝以上,保障120萬噸以上糧食產能。
保障蔬菜供應。穩定蔬菜播種面積和產量,做強高效設施農業,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材料、新手段、新技術、新模式,立足閻良區、高陵區高效設施農業發展優勢,每年規劃新建蔬菜基地5000畝,其中新增設施蔬菜2000畝,五年建設3條產業帶,形成西閻蔬菜產業帶、沿渭蔬菜產業帶、沿山蔬菜產業帶。扶持發展一批集一產二產三產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企業、園區、合作社,探索蔬菜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新模式。到2025年,全市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100萬畝,蔬菜總產量穩定在350萬噸。
促進特色果業提質增效。按照“優布局、穩面積、調結構、提品質、增效益”總體思路,著力發揮果業“生產、生活、生態”功能,以推進西安果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做強做優獼猴桃、石榴、葡萄、櫻桃等傳統特色優勢產業,打造果業全產業鏈體系。堅持“優勢產業集中布局、農業園區集群發展、社會資源集約利用、三生功能協調構建”的要求,全面加強周至獼猴桃、戶縣葡萄、臨潼石榴、灞橋櫻桃、長安鮮桃等產業集群建設。加強設施果業建設,以發展促成栽培、避雨栽培為重點,深入推進設施果業建設,積極推廣水肥一體化、棚架提升改造、果園投入品控制等技術,加快果業產業提質增效。支持市區縣各類技術推廣單位與院校、科研單位、專業機構開展技術交流與合作,圍繞果業產業發展積極引進、示範和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開展技術交流和培訓,加強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推進果業品牌建設。到2025年,全市園林水果面積控制在75萬畝左右,產量穩定在100萬噸左右,果業年產值超過100億元。
推動特色畜牧業轉型。全力做好生豬穩產保供,立足臨潼、周至、鄠邑、高陵、藍田等縣區產業基礎,合理承載生豬養殖量,大力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培育一批生豬龍頭企業,提升現代化發展水平,穩定豬肉自給率,推行經濟高效的生豬糞污處理利用模式,促進糞污綜合利用,推動養豬業綠色發展。綜合考慮全市飼草料資源、產業基礎、地理優勢、屠宰加工和區位優勢等條件,重點在臨潼、高陵、閻良、藍田、周至、鄠邑、西鹹新區擴大肉牛肉羊養殖規模,積極推廣標準化規模養殖,提升標準化、集約化、機械化水平。充分考慮各區域土地承載能力和飼草料供給能力,發揮臨潼、閻良等奶畜大縣帶動作用,發展一批奶畜潛力區;促進種養業在布局上相協調、在規模上相匹配,建設優質高端“雙奶源”基地。
做精區域特色產業。發展中蜂養殖,以秦嶺北麓為主建立優質蜜粉源基地,生產優質高端中蜂蜂蜜,完善中蜂養殖技術服務體系,鼓勵民間成立蜂業協會組織,全力打造中蜂產品特色品牌。積極整合肉雞產業鏈資源,加快養殖設施現代化改造,圍繞全產業鏈模式,做強肉雞產業。以藍田秦嶺北麓區域為核心,打造西安食用菌產業聚集區、技術示範引領區、農產品電商先導區,打造精緻高效食用菌產業。以沿渭優質商品魚生產區和沿秦嶺休閒漁業示範區為主,重點發展大宗淡水魚高效養殖和特色休閒漁業,加強漁業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和新特優品種的引進、集成、示範、推廣,鼓勵稻漁綜合種養與休閒鄉村游、稻漁文化和傳統漁文化展示、科普教育、漁事體驗、休閒垂釣等業態充分融合發展。以西鹹新區茯茶加工為核心,以茯茶小鎮為載體,依託茯茶文化、關中民俗文化,通過產業聚集,做大做強茯茶產業規模。
|
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工程。實施小麥、玉米高質高效創建項目,在長安、臨潼、鄠邑、藍田、閻良實施部省級小麥、玉米高質高效創建示範活動,建立小麥萬畝示範區5個,玉米萬畝示範區4個。在高陵、長安、臨潼、周至、鄠邑、藍田、閻良等7個區縣開展市級小麥、玉米高質高效創建示範活動,建立小麥、玉米糧食主產區綠色示範區25個,百畝示範園25個。在高陵、臨潼、鄠邑、長安、周至等糧食主產區縣開展“噸糧田”建設。實施小宗糧油作物高產創建項目,在高陵、臨潼、周至、藍田、鄠邑、長安、灞橋等7個區縣實施,包括新品種的引進與試驗研究和小宗糧油作物高產技術推廣。實施小麥旱作節水補灌高質高效模式示範項目,以藍田縣為核心,輻射帶動長安、鄠邑、周至等區域,建立小麥旱作節水補灌高質高效示範基地2000畝,積極探索旱作節水補灌高產技術,打造全國一流的旱作節水補灌高產示範樣板。實施現代種業培育壯大項目,到2025年,選育、引進一批優良品種,建設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優質小麥種子生產基地10萬畝;培育育種能力強、生產加工技術先進、市場行銷網路健全、技術服務到位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5—6個;做到轄區良種全覆蓋,促進西安種業快速發展。扶持以鄠邑區玉米制種、閻良小麥制種為代表的現代制種企業做大做強。蔬菜生產基地產業帶建設工程。實施蔬菜基地建設項目,西閻蔬菜產業帶建設蔬菜基地15個,發展早春秋延及越冬蔬菜;沿渭蔬菜產業帶建設蔬菜基地10個,發展早春秋延蔬菜;沿山蔬菜產業帶建設蔬菜基地10個,發展越夏和晚夏蔬菜。實施蔬菜標準園創建項目,以企業、園區、合作社為龍頭,以基地為支撐,以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和產業化經營為目標,創建50個蔬菜標準園,配套建設集約化育苗點、產地批發市場,示範帶動蔬菜基地全面發展。實施科技示範點建設項目,建立科技示範點10個,其中早春秋延蔬菜示範點3個,越夏蔬菜示範點1個,晚夏蔬菜示範點1個,越冬蔬菜示範點1個,綠葉蔬菜示範點1個,食用菌示範點3個。引進新品種,開展新技術示範、新材料套用,重點推廣高效茬口、多膜覆蓋、培育壯苗、栽培管理、土壤處理、水肥一體、綠色防控等關鍵技術,創建一批優質高產高效示範田。實施蔬菜優良品種推廣項目,加強新品種、新技術綜合展示基地建設,建設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蔬菜種子生產基地2萬畝,集成創新展示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全面提高蔬菜生產效益;加強蔬菜優良品種推廣,鼓勵發揮蔬菜種子企業推廣優良品種的積極性,加快優良品種的推廣套用。扶持臨潼區番茄制種做大做強。特色果業提質增效工程。實施閻良區相棗產業提質增效項目,依託千年相棗林資源優勢,以相棗合作社為重要載體,採取“採摘體驗+文化宣揚”的發展模式,提升配套設施。實施長安區標準化果園建設項目,在相關街辦新建桃、葡萄標準化果園。實施鄠邑區標準化果園建設項目,引進新優品種,實施水肥一體化,推進農藥化肥減量使用、綠色防控等。實施周至縣獼猴桃老園提質增效項目,實施10000畝獼猴桃老園區改造項目,開展架型改造,改“T”型架為大棚架;提升土壤有機質,增施有機肥、生物菌肥;推廣更新瑞玉等新品種,提高果品品質及產量,促進周至獼猴桃產業提質增效。實施藍田縣標準化果園建設項目,建設兩個千畝大杏標準化示範園,兩個千畝櫻桃標準化示範園。實施藍田縣酒莊葡萄基地建設項目,重點扶持玉山酒莊葡萄基地發展,建成4個千畝酒莊葡萄基地。實施高新區特色果園提質增效項目,改造提升標準化果園2000畝,搭建避雨設施、開展架型改造、更換新品種、改良土壤及水肥一體化等。實施臨潼石榴產業集群建設項目,完成8個石榴標準示範園提質增效,開展石榴主題宣傳推介系列活動,進行石榴行銷指導宣傳、石榴新品種技術推廣、臨潼石榴種質資源圃及新品種選育、石榴種植系統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宣傳等工作。生態養殖最佳化發展工程。實施閻良區奶山羊產業集群項目,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產業化聯合體作用,通過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培育奶山羊全產業鏈,創響“陝西羊乳”公共品牌,夯實“陝西羊乳世界級產業”地位,為陝西鄉村振興提供產業支撐。實施臨潼區養殖場奶業提質增效項目,改擴建23個養殖場,新建獸醫室80㎡,防疫室20㎡,改造職工餐廳宿舍800㎡,新建化驗室1個,完善消毒室20㎡,配套生產設備。實施鄠邑區畜禽標準化養殖示範場項目,引進優良畜禽,新建、改造和擴建圈舍,購置現代化設施設備,開展養殖新技術培訓等。實施藍田縣生豬標準化示範場建設項目,扶持發展大中型標準化養豬場20個,重點支持生豬生產、環境控制、動物防疫、糞污資源化利用等環節標準化改造和設備更新,提升養殖場標準化水平。實施高新區生豬標準化示範場建設項目,以標準化示範場為重點,引進優良種豬,新建、改造圈舍,購置現代化飼養設備,污糞無害化處理設施,養殖新技術培訓等。實施都市現代漁業特色園區(基地)建設項目,以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漁場等為主體,完善水產品物流體系,建成國家和省級現代漁業園區各1個,輻射帶動各地發展各級各類現代漁業園區30個。 |
(二)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依託特色產業,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壯大鄉村產業。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鼓勵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推進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拓展農產品初加工,鼓勵和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中小微企業,圍繞果蔬、奶類、畜禽及水產品等鮮活農產品,發展預冷、保鮮、冷凍、清洗、分級、分割、包裝等倉儲設施和商品化處理;圍繞糧食等耐儲農產品,發展烘乾、儲藏、脫殼、去雜、磨製等初加工,實現保值增值。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推進農產品加工向產地下沉,與銷區對接,向優勢區域聚集,豐富加工產品。推進綜合利用加工,鼓勵大型農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園區推進加工副產物循環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實現變廢為寶、化害為利。
加快乳製品產業鏈提升。推動乳業高質量發展,堅持建基地打基礎、強加工育龍頭、創品牌拓市場、全程控保全全,做大做強“鏈主”企業——西安銀橋乳業集團、西安百躍羊乳集團,加快奶畜養殖基地升級改造、市域外奶源基地建設和企業重點項目建設,做大乳品消費市場,推進乳製品產業鏈“補鏈、強鏈、延鏈、增鏈、穩鏈”,構建以加工業為中心、上中下游融合發展的現代乳製品產業體系。力爭到2025年,全市乳製品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00億元,打造臨潼區全產業鏈產值過百億區;生鮮乳抽檢合格率達到99%以上,乳製品加工企業優質生鮮乳需求供給率達到100%;培育年產值20億元以上企業1家、年產值10億元以上企業4家,乳製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9%以上,建成國際化乳業創新基地;培育形成2個覆蓋全國市場的優勢品牌和10家專業行銷隊伍,打造2家知名電商銷售平台和2個國內知名、國際馳名的西安乳品品牌。
引導休閒農業高質量發展。推動農旅融合,構建“126”鄉村旅遊發展空間格局,規範發展秦嶺北麓鄉村旅遊,引導“周鄠高”板塊鄉村旅遊創新發展,推動“長灞藍”板塊鄉村旅遊轉型升級,推進“閻高臨”板塊鄉村旅遊產業融合,強化西鹹新區鄉村旅遊特色發展,以“文化+旅遊”為核心構建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培育鄉村旅遊發展新動能,持續推進鄉村旅遊產品升級和產業轉型。創新鄉村旅遊管理體制機制,叫響“西安村落·東方之鄉”鄉村旅遊品牌,全面提升鄉村旅遊發展質量和綜合效益。到2025年,建設20條鄉村旅遊線路,休閒農業質量效益進一步提升。鄉村旅遊突破發展,樹立典範、轉型升級,形成示範帶動效應,高質量發展格局初步形成,鄉村旅遊成為西安市旅遊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健全完善農產品物流體系。充分利用快遞物流、郵政、供銷合作社、益農信息社、電商服務站點等現有條件,完善區(縣)、鎮(街)、村三級物流體系,提高農村物流網路連通率和覆蓋率,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完善低溫分揀加工、冷藏運輸、冷庫等設施設備,做好銷地與產地冷鏈銜接,構建覆蓋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儲存、銷售等環節的全程冷鏈物流體系。在優勢果蔬主產區建設產地市場和智慧型立體倉儲物流中心,重點支持新建果蔬適度規模預冷庫和保鮮庫,改擴建現有小散冷庫群,引導發展千噸氣調庫。2025年,全市貯藏庫達到3000座,貯藏能力達到40萬噸。圍繞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和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建設西安市農產品物流城(絲路農貿港),形成向西開放的商貿物流重鎮,發揮絲路經濟帶重要通道和節點作用。
|
農產品加工業提升工程。實施乳製品產業鏈提升項目,打造臨潼、閻良等奶山羊重點養殖基地區縣,建設西安銀橋乳業渭北工業園,建設萬隻奶山羊智慧牧場,打造年產2.2萬噸乳製品生產線。實施鄠邑區果品加工項目,建設產品深加工車間、分揀包裝車間、冷藏庫、休閒觀光體驗區、農產品展示區等。實施鄠邑區蔬菜加工項目,建設果蔬包裝、分揀加工車間,冷庫倉儲、農產品展銷區(主要包括產品展示中心、銷售中心、客戶服務中心等),原材料儲存及配送場等。實施藍田縣乳品加工項目,建設年產2200噸乳品生產線。實施藍田縣雨潤肉雞屠宰加工改造提升項目,整合改造雨潤肉雞屠宰線,拓寬市場,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實現產銷一體化。實施100萬噸植物蛋白加工產業升級改造項目,進一步提升大豆油產量和加工技術水平,將加工、儲備及銷售緊密結合,促進大豆油供需平衡,推動企業擴大產能和技術升級,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鄉村旅遊提檔升級工程。實施觀光果園提升項目,對灞橋區、長安區果園進行提升改造。實施臨潼石榴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項目,包括石榴基地建設,新品種選育及苗木基地建設,石榴果園改造提升,科技創新支撐、產業鏈延伸,石榴文化提升及“果游融合”示範,古樹名木保護利用,石榴農業文化遺產申報及保護建設,品牌及市場體系建設。實施長安唐村中國農業公園建設項目,以柳青農創精神弘揚、盛唐農耕文化傳承為主線,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和現代農業,推進絲路藝創小鎮、柳青創業教育實踐基地、西安農博園、堡寨古村落、唐詩田園等板塊建設,形成“一河兩園四板塊”的功能布局。實施高陵源田夢工場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共享經營性家庭農莊、創客孵化基地、觀光農業旅遊接待中心、康養公寓、家庭農場聚集區、綠化、道路等輔助配套設施。實施鄠邑區金龍峽農旅融合示範項目,以葡萄園、桃園、杏園、玫瑰園、中草藥園為主導產業,建設西安最大的玫瑰園、中草藥園基地和特色葡萄、智慧農業示範園,建成集休閒旅遊度假體驗區、現代農業田園社區為一體的農旅融合示範項目。實施鄠邑區中國秦嶺紐西蘭現代農業觀光博覽園項目,主要建設綜合服務區、紐西蘭農牧展示區、紐西蘭農業研發展示區、紐西蘭花卉展示區、酒莊及葡萄種植區、戶外拓展區。實施鄠邑區精品鄉村旅遊線路開發項目,推出精品鄉村旅遊線路5條,建設腳踏車道、旅遊步道、景觀小品等,配備觀光車。實施鄠邑榮華田園綜合體項目,包括葡萄莊園、高標準葡萄種植基地、露地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稻田藝術公園、荷塘景觀公園、奇蹟農莊、農業創客基地、美麗鄉村關中民居改造建設試點、三條主題風景帶打造(秦嶺田園風景帶、終南文化風景帶、都市農業風景帶)等十多個子版塊建設。實施西鹹新區秦漢御花塬創意農業產業園項目,建設以花木生產、交易、研發、展示為一體的園藝中心,打造集農業生產、銷售、體驗遊憩為一體的花卉市場,以花木銷售、休閒娛樂、體驗遊憩為主要功能的花木市場。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工程。實施閻良農副產品集散交易中心建設項目,建設大型和小型農副產品交易中心、交易大棚、冷庫,完善理貨區、物流配送區,農資交易區、電子交易中心、檢驗檢測中心和信息中心等建設。實施西安市農產品物流城建設項目,主要建設蔬菜水果交易區,禽肉交易區、水產類交易區、糧油交易區等銷售區,農產品貯藏區,農產品銷售電子商務中心,包裝品等配套用品交易區,生活保障區等。實施鄠邑區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設骨幹冷鏈物流基地,設定淨菜加工、果蔬冷藏、批發銷售、商貿物流等功能區,建成集貿易、儲存、配送、檢測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農產品物流中心。實施周至縣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項目,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建、改擴建一批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推動完善一批田頭市場,實現倉儲保鮮冷鏈信息化與品牌化水平進一步提檔升級,有效提升農特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能力,降低產後損失率,提升商品化處理能力,增加產品附加值。 |
(三)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台
把農業園區作為重要平台,最佳化提升各類農業園區,促進工商企業下鄉,推動城鄉要素合理配置和產業有機融合。
大力推動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創建都市現代化農業園區(產業園)和農業產業強鎮,圍繞設施瓜菜、獼猴桃、葡萄、奶山羊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強產業園區建設規劃和項目策劃,創新園區建設管理體制機制,積極爭取國家、省級政策支持,著力推動園區集聚要素,做強特色產業全產業鏈開發,力爭“十四五”期間,實現國家級產業園區“零”突破、省級產業園不少於5個,市級都市現代化農業園區(產業園)不少於15個,都市現代化農業園區(產業園)規劃區域內良種良法覆蓋率達到100%,形成農產品全產業鏈開發格局,農產品初加工率超過80%,二三產業同步實現較快發展。規範發展休閒農業,打造農業觀光園、農業特色產業小鎮、農業公園、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等。
|
都市農業現代化園區(產業園)創建工程。實施石川河沿線產業園區擴能提升項目,在石川河生態治理的基礎上,依託千年相棗林,圍繞石川河產業帶,新建提升科農甜瓜園區、東丁古相棗園區、永紅櫻桃園區、和牧葡萄園區等農業園區8個。實施閻良區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包括設施果蔬標準化生態化種植工程,果蔬休閒觀光工程,果蔬加工工程、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及技術服務工程,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實施鄠邑區秦林綠色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項目,種植彩色小麥、中藥材(連翹)、文冠果等,套用高新技術農業生產控制技術和現代化農業生產設施,發展無土栽培、生物育苗、智慧型自控施肥等,引入計算機自動調控水肥的滴灌系統,開展高新科技種植示範。實施高新區省級現代農業園項目,推進東大千畝水稻觀光園、靈沼慧東火龍果示範園、秦渡葡田枝下葡萄園區、草堂西安市葡萄研究所科技園、九峰佰瑞獼猴桃融創園、九峰藍莓標準創新園等園區提質增效,帶動全區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實施西安國際港務區社區農業示範區項目,完善農業設施建設,擴展溫室大棚、打穀場等農業生產設施,擴展農業體驗與生產功能區。利用社區農業示範區的自然生態文化稟賦,發展旅遊康養產業。實施西鹹新區秦漢苗木花卉產業園項目,新建花卉產業基地,建設一萬平米大型智慧型溫室一座。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工程。實施閻良區農業產業強鎮項目,開展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建設項目,做大做強設施農業,藉助區域優勢,積極整合相關資源,打造關山、武屯、新興農業產業區,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業,推進國家級產業強鎮建設。實施長安區農業產業強鎮項目,建設引鎮1000畝葡萄小鎮、王莽2000畝桃園小鎮。實施鄠邑區農業產業強鎮項目,建設瓜菜核心科技示範園1000畝,開展高品質種植示範,創建蔣村鎮綠色生態蔬菜品牌;培育發展蔬菜加工企業10家,引進脫水蔬菜生產線;新建農產品網路銷售中心,建立完善的基地+農產品平台,探索“網際網路+農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建成3個大、中型蔬菜批發市場。實施藍田縣農業產業強鎮項目,建設華胥大杏小鎮,建設農業遺產展覽館,拓展杏花谷旅途觀光功能。 |
創建農業現代化示範區。以區縣為單位開展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創建,結合“3+X”特色產業布局,圍繞果業提質增效、設施農業轉型升級、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做精做優,每區縣確定1—2個首位產業,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推進標準化生產,深化三產融合。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產業強鎮等項目向示範區集中,發揮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引領作用,示範引領農業設施化、園區化、融合化、綠色化、數位化發展,形成遞次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格局。
|
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創建項目。在西安市各區縣打造農業現代化示範區,把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設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圍繞提升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現代化水平,加強資源整合,補短板、強弱項,梯次推進。 |
引導工商資本下鄉。鼓勵引導工商資本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的方式進入農業,投資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農工結合、農旅結合、農商結合等多種方式,將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有效聯結起來,將分散的農戶小生產聯結成為社會化的大生產,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為鄉村發展注入新動能。支持農民以土地資源入股,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鼓勵村集體的資源型資產以及農民的產權、資產、資金、技術等入股涉農工商資本並獲得合理收益。探索合伙人制,使農民更多地分享產業增值效益,加快農業產業體系轉型升級。
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區位優勢,融入發展陝西省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戰略,建設“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引領區,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打造3—5個深耕西部、輻射全國、服務“一帶一路”的農產品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和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成為引領“一帶一路”農業全方位合作的重要引擎,發揮農業合作核心作用,推動農業“引進來”與“走出去”,支持愛菊糧油、銀橋乳業、眾天蜂蜜、百躍羊乳、聚仙獼猴桃等企業面向“一帶一路”開展國際合作。
(四)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夯實農業生產基礎,加強耕地保護及現代種業發展,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農田水利、農業機械化等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並加快推廣使用。
加強耕地保護。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督導推進“非糧化”耕地平穩、有序、逐步退出。嚴禁違規占用耕地和違背自然規律綠化造林、挖湖造景,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深入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行動,完善耕地保護長效機制,及時發現和查處違法違規占用耕地行為。大力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按照統籌規劃、因地制宜、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要求,實現“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澇能排、旱能灌”目標。落實糧食生產功能區管護責任,加強監測監管體系建設。加強耕地土壤分類管理,依據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結果,持續推進輕中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重度污染耕地嚴格管控。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採取推廣秸稈還田、恢復綠肥種植、增施有機肥等措施提升土壤肥力。到2025年耕地土壤有機質提高0.5個百分點,土壤酸化和重金屬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支持現代種業發展。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扶持發展“繁育推一體化”現代種業企業,建設以優質專用小麥、玉米種子為主的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基地3萬畝以上。提升番茄制種能力,在臨潼及周邊區域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番茄制種基地,打造“中國番茄制種之鄉”。到2025年,全市年產各種番茄種子3萬公斤以上。加快獼猴桃、葡萄苗木繁育,重點支持獼猴桃、葡萄等5個省級果樹試驗站建設,以市農業技術推广部門為主體,加強與專業科研院所及果業強市的合作交流,大力提倡以經營單位為主體引進試驗示範新品種,向極早熟和極晚熟方向高中低差異化發展。加快水產苗種繁育,建設以西安市魚苗繁育場為核心的名優及大宗水產苗種繁育基地,為西安都市現代漁業產業提供苗種支撐。
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以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集中建設高標準農田。針對農業發展主要制約因素,以改善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農田道路通達率,完善灌區乾支渠建設及田間斗農渠、灌溉機井等設施建設,加快農田溝渠排水和農田低洼地排水能力建設等為主攻方向,圍繞穩固提升小麥、玉米、蔬菜、油菜等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能,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5年,建成高標準農田200萬畝。
加快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全面落實農機購置補貼,重點推進糧油等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大力發展果、畜、菜等優勢特色產業機械化。加強綠色高效新機具新技術示範推廣,支持保護性耕作、秸稈粉碎還田、精量播種、精準施藥、高效施肥、水肥一體化等綠色高效機械裝備套用,大力推廣玉米全程機械化籽粒收穫技術、小麥寬幅溝播節本增效技術、糧食烘乾、果蔬冷藏保鮮等機械化技術。加快推進農機化信息化融合,以計算機、網路及其他現代信息化技術為主要手段,健全“一平台、兩系統”,建設農機信息化平台,建設引進農機化線上培訓系統,完善農機遠程服務系統,形成覆蓋全市的農機信息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機化和信息化有效融合。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切實加強農機安全監理,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基層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發展壯大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機化經營主體,加快西安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優質高效發展步伐。到2025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8%以上。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套用。加快形成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積極推進市校合作,推進重大科研攻關。充分發揮西安科技資源集聚優勢,支持經營主體圍繞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生物種業、綠色投入品、農業機械、農產品加工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聯合創新,積極研發獼猴桃、葡萄、奶山羊等特色優勢領域的生物育種高新技術。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建設一批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星創天地、農業科技創新園,布局農業科技創新創業服務平台。建設示範帶動效果明顯、長期穩定的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加大資源整合和資金投入力度,支持市級農業科技創新園、鄉村振興科技示範村建設,創建省級科技示範鎮,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創新平台的示範引領作用。推進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科技創新投入機制,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深入開展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通過進村入戶、入企業、入合作社、入家庭農場、入高素質農民帶動示範戶、貧困戶的培訓方式,全方位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業科技大培訓,不斷提高廣大農民民眾的科技文化素質和實操能力,加快新技術普及套用。大力培養領軍人才、青年人才、創新團隊及涉農人才,突出植根產業、服務農村,深入實施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培養計畫,拓寬科技特派員選派渠道,完善農業科技特派員激勵機制,推動科技成果下沉到縣鄉村,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勁科技支撐。
|
現代農業育種工程。實施臨潼番茄制種產業園建設項目,以西優番茄研究所為龍頭,成立西安臨潼蔬菜種子生產聯盟,對6家制種企業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和提升,配備檢驗檢測、實驗及種子加工設備,引進番茄育種、制種技術;制訂並實施統一技術規程,統一產品標準,統一價格體系,統一管理模式;推動臨潼區番茄制種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確保全區3000畝番茄制種面積穩中逐增。實施鄠邑小麥、玉米新品種試驗示範項目,建設玉米新品種科研繁育示範園100畝,購置完善種子加工二次包裝機和倉儲叉車設備,擴建海南(冬季)科研繁育制種基地15畝,徵集引進農作物新品種20-30個,展示示範品種30-50個,舉辦新品種觀摩和技術培訓3-5次,接待參觀培訓人員2000人次,印發信息資料20萬份。農業科技支撐提升工程。實施鄠邑區葡萄科技創新園區建設項目,建設葡萄科技創新園區,建設標準化種植示範區、設施種植實驗區、露地葡萄種植區、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科技人員創業平台等,把園區建設成為葡萄產業科技成果培育與轉移轉化的創新高地。實施西鹹新區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項目,建設農業高新技術創新區,打造集農業科研、國際交流、產業孵化、科普培訓、博會展覽、綜合服務等功能區於一體的世界一流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支撐西鹹新區引領中國西部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業高質量發展。實施閻良區數字農業發展建設項目,採用物聯網測控技術、精準耕整地技術、基於GIS的線上智慧管理技術、數據倉庫技術,建設一個中心、五個平台、三個體驗中心、十五個套用系統、四個示範基地,實現農情自動監測。實施鄠邑區果園農田智慧農作管理示範基地建設項目,建立基於作物模型的果樹作物和大田作物智慧農作管理平台套用示範基地,制定科學的作物生產管理方案,提高農業生產指導的有效性和及時性,改變過去基於感性經驗的農業生產管理方式,實現作物生產精準管理和高產高效,建成引領現代農業生產的示範樣板,開展農業生產託管服務。實施數字循環農業物聯網信息化建設項目,通過實施特色農產品供應鏈各環節關鍵溯源信息的錄入、監測和溯源,實現特色農產品在生產基地全面實施環境保護、農業投入品、種植、產品包裝、儲運保鮮等技術標準,讓農特產品在生產、加工、流通、儲存和批發銷售等環節做到來源可追溯。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在各區縣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鄠邑區產業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對11個鎮街農村未硬化產業道路進行硬化,硬化道路283.62公里,通過產業路硬化項目,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硬體條件。實施鄠邑農田機井灌溉項目,分別在渭豐、澇店、蔣村、玉蟬、五竹、甘河、餘下、甘亭等8個鎮街,新打農田灌溉機井,提升農業抗旱條件。實施高新區農田灌溉及維修養護項目,實施8處農田灌溉(抗旱)項目。農業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工程。實施長安區重大病蟲疫情區域應急防控設施及物資儲備庫項目,完善病蟲疫情監測設備和植保機械,建設物資儲備庫,提升病蟲疫情預警和防控能力,保障農作物和糧食安全。實施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設項目,對市、區縣兩級疫控中心和基層獸醫站開展標準化創建,提高各級疫病檢測能力。實施輞峪口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站建設項目,新建保護站管理用房、水生動物救護暫養池,配置水生野生動物救護、監測、宣傳、巡查設施設備。實施臨潼區鄉鎮畜牧獸醫站建設項目,新建畜牧獸醫站,擴建修繕業務用房,購置相關物資設備。實施水生動物敏感區域監測站點項目,預防漁業水域污染事故和重大生態災害的發生,以秦嶺北麓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及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為主,兼顧“八水繞長安工程”涉及的其他河流,新建水域生態環境監測點15-20個,預警和防控區域性重大水生動物疫情發生,改擴建1個市級水生動物防疫檢疫室,新建6個縣級水生動物防疫檢疫站。綠色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工程。實施鄠邑區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建設2.5萬畝秸稈綜合示範田,開展秸稈肥料化利用和秸稈收儲示範。對玉米秸稈等進行機械化還田作業、秸稈腐熟劑及腐熟劑拋撒作業;建設秸稈收儲運體系,開展秸稈收購、儲存、運輸、再利用等全鏈條服務。實施鄠邑區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和集中處置中心建設項目,建設歸集整理中心,安裝專門的氣體收集處理裝置,購置鏟車等機械化設備,全面開展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處置。實施藍田縣病死畜禽無害化收集處理場建設項目,日處理病死畜禽20噸。實施鄠邑區糞污資源化利用綜合處理中心建設項目,建設年處理污泥、畜禽糞便、廢棄秸稈等有機廢棄物8萬噸的糞污資源化利用綜合處理中心,包括管理中心1座、有機肥生產車間1座、沼氣池1個,購置8輛專用運輸車。品牌培育創建工程。實施鄠邑區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升級擴容項目,對區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進行升級擴容,新納入視頻追溯管理生產基地50家,為全區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配備快檢設備150套,認證綠色和有機食品20個。實施閻良區設施蔬菜品牌化發展項目,建設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掃碼可視蔬菜種植園區、生長過程等,實現設施蔬菜品牌化、多元化、有機化發展,打造市域蔬菜品牌。實施藍田縣強農產品品牌培育項目,打造“藍田羊乳”“華胥大杏”“洩湖櫻桃”“九間房秋紫豆”“公王九眼蓮”“三官廟大蔥”等區域公用品牌和“小羊倌”“野香椿”“玉山紅酒”“歪嘴岩柿子醋”等企業品牌。實施鄠邑區農業品牌體系建設項目,創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新發展3個區域公用品牌、7個企業品牌、8個大宗農產品品牌、10個特色農產品品牌,有機、綠色等相關認證10個。實施鄠邑區葡萄宣傳行銷項目,利用新媒體等手段,大力宣傳推介,在主銷城市開展各種推介活動。實施高新區農產品公用形象品牌培育項目,對高新區特色農產品進行整合,形成統一的對外形象品牌,按照強品牌、擴宣傳、促銷售、增效益的理念,向外界宣傳高新區農產品公共品牌形象,打造“高新區農產品公共形象品牌”。實施臨潼石榴品牌培育提升項目,加強石榴品牌建設,推動石榴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推動臨潼石榴產業從傳統種植業向“現代農業+觀光旅遊業”轉變,加快建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全力推進“一產融、二產強、三產優”的產業態勢,打造“秦風唐韻御溫泉、生態宜居美田園”品牌。 |
(五)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以開展家庭農場示範創建、規範提升農民合作社、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為抓手,以建立健全指導服務機制為支撐,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家庭農場示範創建力度,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畫,對標省市示範家庭農場創建標準,積極培育示範家庭農場,打造一批示範典型,引領全市家庭農場不斷提質增效;完善家庭農場名錄管理制度,加大家庭農場示範創建力度,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推動家庭農場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力爭到“十四五”末,市級示範家庭農場達到150家。促進農民合作社規範提升,持續開展國家、省、市、縣級示範社四級聯創。深入推進鄠邑區、高陵區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區推進試點。引導農民合作社與農戶和各類經營主體多元融合發展,構建利益共同體,不斷增強合作社服務帶動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民合作社聯合與合作,鼓勵同業或產業密切關聯的農民合作社在自願前提下,通過兼併、合併等方式進行組織重構和資源整合。積極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提升農民合作社規範化水平,增強農民合作社服務帶動能力,2025年,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9500家。
加快提升小農戶生產經營能力。提高小農戶組織化程度,支持小農戶通過聯戶經營、聯耕聯種、組建合夥農場等方式聯合開展生產。支持小農戶在發展休閒農業、開展產品行銷等過程中共享市場資源,實現互補互利。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合作經濟組織利用土地資源、整合涉農項目資金、提供社會化服務等,引領帶動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鼓勵小農戶利用實物、土地經營權等作價出資辦社入社,盤活農戶資源要素。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小農戶帶動作用,鼓勵龍頭企業通過“公司+農戶”“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戶”等方式,延長產業鏈、保障供應鏈、完善利益鏈,將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鼓勵小農戶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龍頭企業並對其採取特殊保護,探索實行農民負盈不負虧的分配機制。支持小農戶發揮精耕細作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化程度高、技術集約化程度高、生產設施化程度高的設施農業、果蔬種植、奶山羊養殖等產業。
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按照做強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頭部龍頭企業,做優一批引領行業發展的“鏈主”龍頭企業,做強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科技領軍型龍頭企業,做大一批聯農帶農緊密的區域型龍頭企業的要求,大力培育獼猴桃、羊乳產品、蔬菜、糧食加工等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採取入股、合作等方式,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種養基地,加快智慧型化、自動化、機械化高效新裝備新技術套用,積極參加農產品展示展銷、品牌文化節慶、國內外農產品博覽會等推介活動,大力提升企業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鼓勵龍頭企業依託“一帶一路”橋頭堡的優勢,積極開展國內外交流與合作。到2025年,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180家。
加快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鼓勵農民合作社向成員提供各類生產經營服務,引導龍頭企業通過基地建設和訂單方式為農戶提供全程服
務,支持各類專業服務公司發展。鼓勵各類服務組織加強聯合合作,推動服務鏈條橫向拓展、縱向延伸,促進各主體多元互動、功能互補、融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生產託管服務,支持專業服務公司、供銷合作社專業化服務組織、服務型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服務主體,重點面向從事糧油等大宗農產品生產的小農戶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託管服務。到2025年底,農業生產託管服務面積達到40萬畝以上。推動社會化服務規範發展,加快推進服務標準建設,加強服務組織動態監測,建立服務主體信用評價機制和託管服務主體名錄管理制度,堅持服務價格由市場確定原則,引導服務組織合理確定各作業服務環節價格。加快制定標準格式契約,規範服務行為,確保服務質量,保障農戶利益。
|
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工程。實施家庭農場能力提升項目,培育20個省級家庭示範農場。實施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能力提升項目,提升10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區域性農業生產性服務示範中心項目,建設區域性農業生產性服務示範中心10個。實施農業生產託管服務主體項目,培育扶持農業生產託管服務主體100個。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及網路套用技能培訓項目,充分利用農村實用培訓等現有培訓資源,構建“一主多元”培訓體系,建設好“固定課堂、空中課堂、流動課堂、田間課堂”,落實“四位一體”教育制度,圍繞標準化生產、加工、貯藏、銷售、電子商務等領域培養實用人才。 |
(六)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生態西安”建設為抓手,全面加強秦嶺生態保護,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有機肥替代化肥、農業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等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加大農業生態環境治理力度,強化農業資源保護與節約利用,打造農業綠色發展“西安樣板”。
深入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進測土配方施肥,繼續做好糧食作物測土配方施肥,不斷擴大在設施蔬菜、果樹等經濟作物上的套用,改進施肥方式。推廣高效新型肥料,示範推廣滴灌施肥、噴灌施肥等水肥一體化技術,積極推廣機械深施肥技術,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減少氨氮排放。加強病蟲害預測預警,推進統防統治,大力推進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不斷提高統防統治覆蓋面積和防治效率;推廣套用生物、物理防控等綠色防控技術,開展農藥減量控害及綠色防控融合示範;最佳化施藥方式,推廣高效植保機械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提高農藥利用率,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
加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推進農作物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秸稈飼料化和肥料化利用,鼓勵開展秸稈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推進果樹枝條綜合利用,推進農膜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強源頭控制監管,引導農民使用0.01mm以上標準厚度地膜,抓好農膜回收試點示範,加強鄠邑區農膜回收利用試點項目建設,構建回收利用網路,形成技術可推廣、運營可持續的回收利用模式和工作機制。推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圍繞就近就地還田利用,重點推廣畜禽糞便有機肥加工、固體糞便堆肥利用等模式,全面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到2025年,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0%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5%以上,農膜回收率達到84%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2%以上,畜禽規模養殖場實現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全覆蓋。
加快推進漁業綠色發展。加快構建漁業綠色發展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落實《西安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保護水域灘涂生態環境。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要求,建設尾水排放淨化設施,嚴禁直接排放養殖尾水,直接拋棄病魚死魚行為。加快綠色養殖技術集成和套用,推廣漁業綠色生態技術模式。強化漁業資源養護修復,大力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組織開展對全市水庫、湖泊、淤地壩的資源評估,根據其生態環境狀況、漁業資源稟賦、水域承載力、產業發展基礎和市場需求等情況,科學布局、分類施策,堅持“一水一策”合理選擇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方式。
加強外來入侵物種防控。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和監測預警,在糧食主產區、自然保護地等重點區域,布設監測站(點),組織開展常態化監測。強化外來物種引入管理,依法嚴格外來物種引入審批,強化引入後使用管控。加強農業外來入侵物種治理,加強農田、漁業水域等區域外來入侵物種治理,落實阻截防控措施,堅決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到2025年,外來入侵物種狀況基本摸清,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重大危害入侵物種擴散趨勢和入侵風險得到有效遏制。
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落實格線化監管。加強追溯體系建設,完善種養殖生產者監管名錄資料庫,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全面提升規模化經營主體追溯覆蓋率。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消除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強化監管執法,推進信用體系建設。持續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創建全國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體系試點市。加強綠色農產品認證,年均認證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15個以上,做好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基地及企業證後監管工作;年均制(修)訂農業生產標準10個以上,檢測合格率高於省考要求。
培育品牌引領新動能。持續推進品牌建設,不斷提升品牌創新能力、擴大品牌國內外影響力,全面提升特色農產品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持續做優“周至獼猴桃”、“戶縣葡萄”、“臨潼石榴”、“閻良甜瓜”、“藍田大杏”、“灞橋櫻桃”、“西安菜園子”等區域公用品牌;做強愛菊糧油、銀橋乳業、眾天蜂蜜、百躍羊乳、聚仙獼猴桃等企業品牌。推動秦嶺蜂蜜、厚畛子山茱萸、周至核桃、華胥大銀杏等申報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加強老字號、老品種和傳統工藝的保護與傳承,培育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鄉村特色品牌。依託中國國際農交會、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等國家重點展會,積極開展農產品專場宣傳推介活動,不斷提高我市農產品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六、構建城鄉融合空間體系
實施城鄉融合發展分區定策,城六區行政村執行城市規劃,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郊五區以區為單元,統籌配置城鄉要素資源,實施城鄉產業、建設、治理一體規劃、一體推進,推動城鄉空間融合、產業融合、制度融合、人才融合和社會治理融合,建設大都市功能外溢的主承接區。遠郊兩縣以縣為單元,強化縣城綜合承載能力,突出鎮(街道)的城鄉節點功能,注重鄉村特質,統籌推進縣城、鎮、村建設。
(一)加快城鄉規劃一體化
推進城鄉空間規劃、發展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一體化規劃,按照“多規合一”要求編制市縣國土空間規劃,建立“三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完成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合理配置土地資源,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張圖”,推動形成科學有序的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因地制宜實施村莊規劃,按照“集聚提升類等建設需求量大的村莊、特色保護類村莊加快編制,城郊融合類的村莊可納入城鎮控制性詳細規劃統籌編制,搬遷撤併類的村莊原則上不單獨編制”的原則,繼續開展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試點工作。2021年,完成18個“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試點。到2023年末,對有條件、有需求的集聚提升類和特色保護類村莊實現規劃應編盡編。2025年,實現全市“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全覆蓋。
(二)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
加快推進鄉村基礎設施提擋升級,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
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落實農村飲水安全管理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鎮政府(街辦)的主體責任、水行政主管等行業部門的監管責任和供水單位的運行管理責任等“三個責任”。按照“建大、並中、減小”的原則,因地制宜建設水源工程,積極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農村供水規模化發展及小型供水工程標準化改造。加強水源水、出廠水和末梢水水質檢測監測,著力提升農村供水水質。落實建設及維修養護資金,健全運行管理長效機制,創新管理模式,以區縣為單元,推進農村供水工程企業化運行、專業化管理,整體提升工程運行管理和技術服務水平。到2025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9%,農村供水保證率達到95%。
推進城鄉路網交通一體化。以實現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為目標,加大投入力度,統籌推動“四好農村路”示範創建提質擴面。繼續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大力推行“路長制”,提升農村公路管理效能和服務水平。推動城市公共運輸線路向郊區縣延伸,鼓勵發展鎮村公交、通村客運,推進周邊區縣鎮(街)客運服務站和建制村客運招呼站建設及綜合利用工作。有序推進城市建成區、縣城至重點鎮(街)城鄉客運線路公交化改造,有條件的縣推進全域公交發展;在出行需求較小且分散的偏遠地區,探索農村客運片區經營模式。力爭到2025年,平原區的縣與鎮(街)之間通二級路,鎮(街)之間通三、四級路,行政村之間通水泥路,20戶以上較大自然村通瀝青(水泥)路。
加快農村電力能源氣象建設。加快推進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提高電網裝備水平和設計水平,滿足農產品加工、鄉村旅遊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和農民消費升級用電需求,到2025年,實現農村地區穩定可靠供電服務全覆蓋,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8%,綜合電壓合格率達到99.9%,配電自動化覆蓋率達到100%。實施鄉村清潔能源建設行動,因地制宜建設農村分散式清潔能源網路,推進燃氣下鄉,支持建設安全可靠的鄉村儲氣罐站和微管網供氣系統。完善農業氣象綜合監測網路,建設高標準農田氣象試驗站和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示範站。支持建設一體化農業氣象業務平台,推進農業氣象基礎信息融合共享和直通式農業氣象服務,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防範能力。
加快推進數字農業農村建設。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數位化改造,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生產智慧型化、經營網路化、管理高效化、服務便捷化水平,用數位化引領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數字鄉村建設行動,鼓勵有條件的鄉村開展5G建設試點和創新套用,推動千兆光纖網路、物聯網向農村延伸。推動農業生產智慧型化、經營信息化、管理數據化、服務線上化發展。推動發展雲農場等網路經營模式,建設標桿示範套用場景,培育“5G+智慧農業”“5G+旅遊”等新業態。
建立健全基礎設施管護機制。涉農區縣政府為責任主體,在市級相關部門指導下,合理確定城鄉基礎設施統一管護運行模式,形成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管護體制機制。將城鄉道路等公益性基礎設施,管護和運行投入納入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按照權屬關係由地方政府以購買服務為主的方式進行管護,鼓勵經濟實力較強的村集體對村屬基礎設施實行統一管護,由村委會出資設立公益管護崗,負責村屬公共基礎設施的日常管護工作。對有一定收益的基礎設施,由運營企業、地方政府或村集體負責管護,村集體和地方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對運營企業予以一定資金補償。以經營性為主的基礎設施由運營企業或委託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管護,地方政府適當給予政策支持。
(三)推進縣域城鎮與村莊建設一體化
以縣為單元,強化縣城綜合承載能力,突出鎮(街道)的城鄉節點功能,注重鄉村特質,統籌抓好縣城、鎮、村建設。
加快推動小城鎮建設。積極推進擴權強鎮,鞏固提升重點示範鎮、文化旅遊名鎮和特色小鎮建設,培育建設鄉村振興示範鎮,引領全市小城鎮建設發展,最佳化小城鎮與鄉村的功能布局和規模結構,通過挖掘小城鎮資源稟賦優勢,提升小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發揮鄉村振興示範鎮引領作用,加快建設10個鄉村振興示範鎮;夯實跟蹤指導培育鎮後備力量,梯次推動建設5個以上跟蹤指導培育鎮建設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小城鎮,形成鄉村振興示範鎮後備力量;提升環境整治提升鎮人居水平,每年建設不少於5個環境整治提升鎮。
(四)推進村莊分類建設
根據村莊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鎮、特色保護、撤併搬遷的思路,分類推進鄉村建設。
集聚提升類村莊科學確定發展方向,有序推進人口與產業集聚提升,進一步激活產業、最佳化環境、增添活力,保護鄉村風貌,改善提升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環境,建設宜居宜業美麗村莊。城郊融合類村莊納入城鎮建設統籌安排,承接城鎮人口疏解和功能外溢,加快推動與城鎮水、電、路、信息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村莊與城鎮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要素雙向流動。特色保護類村莊堅持保護優先,統籌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係,保護村莊的傳統選址、格局、風貌以及自然和田園景觀等整體空間形態與環境,全面保護文物古蹟、歷史建築、傳統民居等傳統建築,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態和傳統習慣,加快改善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環境,合理利用村莊特色資源,發展鄉村旅遊和特色產業。搬遷撤併類村莊要嚴格限制新建、擴建活動,通過生態移民搬遷、易地集聚安置搬遷等方式,逐步有序實施村莊搬遷撤併,統籌解決村民生計、生態保護等問題。
建設美麗宜居村莊。開展美麗宜居村莊和美麗庭院示範創建活動,實施美麗村莊片區提升改造,2021年,創建60個美麗村莊,啟動10個美麗村莊片區建設,建設改造一批宜居示範農房,形成鎮村互動融通的城鄉發展格局。到2025年,全市美麗村莊數量累計超過700個,村莊林木覆蓋率穩定在30%以上,村容村貌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全面改善。
(五)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動
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著力補齊短板,加快建設宜居的美麗鄉村。
深化“廁所革命”。鞏固現有整治成果,繼續做好農村衛生廁所提升改造工作,積極探索戶廁常態化管護及糞污資源化利用機制。全面推進農村公共廁所服務大提升,實施農村學校、衛生院、社區服務中心等重點場所衛生廁所改建,人口規模較大的村莊、鄉村旅遊景區配套建設衛生公廁。統籌推進廁所糞污與生活污水、畜禽養殖廢棄物治理有效銜接,支持聯戶、聯村、村鎮一體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2021年,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8%以上;到2023年末,普及率達到83%以上;到2025年,普及率達到89%以上,廁所糞污基本得到無害化處理。
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處理。以區縣為單元,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建設、運行、監管”一體統籌模式,推動城鎮污水管網向周邊村莊延伸覆蓋。因地制宜建設集中式、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推動已建成設施專業化、標準化運維。統籌考慮生活垃圾和農業生產廢棄物處理,結合實際推行戶分類、村收集、鎮(街)轉運的垃圾處置體系和以縣域、鎮(街)為主的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立健全村莊保潔體系,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推動有條件的地方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和處理利用,建設一批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理設施。以河塘溝渠為重點實施清淤疏浚,採取綜合措施恢復水生態。2021年,全市生活垃圾實現有效治理的自然村達到85%以上;到2023年末,達到90%以上;2025年達到99%。
健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鼓勵專業化、市場化建設和運行管護,探索建立垃圾污水處理農戶付費制度,完善財政補貼和農戶付費合理分擔機制。支持村級組織和農村工匠帶頭人等承接村內環境整治、村內道路、植樹造林等小型涉農工程項目。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求納入村規民約,組織開展專業化培訓,把村民培養成村內環境衛生治理和公益性基礎設施運行維護的重要力量。
加大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加強鄉村自然生態空間保護,實施流域環境綜合治理,積極開展鄉村河湖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強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立足環境容量和產業基礎,探索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田園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模式。統籌建立健全鄉村重要生態系統監測網路和耕地質量、水質、氣象等重要農業資源環境監測網路。
|
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工程。實施農村戶廁規範化信息化管理項目,鞏固農村戶廁無害化改造提升成果,以信息化管理、智慧型管護、無害化處理為核心,組織實施信息化管理、整體化提升、智慧型化運行和資源化利用“四化”工程,實現維修管護、收集清運、無害化處理全鏈條銜接、無縫隙管理,有效解決廁改工作“最後一公里”問題。項目在灞橋區、閻良區先行試點,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推進全域覆蓋。實施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項目,在各區縣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和環境綜合整治。實施高新區秦嶺北麓8個美麗鄉村建設項目,進行美麗鄉村規劃設計與建設工作,推動高新區鄉村建設高質量發展。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工程。實施“四好農村路”建設項目,在灞橋區、臨潼區、高新區實施農村公路整治提升,對農村公路、橋樑進行病害整治和綠化、美化、亮化,完善村級路網,支撐農村產業發展。實施長安區村莊綜合性公共服務中心建設項目,建設20個行政村的公共服務中心,含內部道路建設。實施西鹹新區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項目,提升改造空港新城建設區外23個行政村公共服務中心。建成集辦公、生活、文體、交流、政務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共服務中心。實施西安灃河流域高新段農村生態保護污水治理項目(一期),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計畫新建污水處理站9座,有效改善排水現狀,達到有效治理標準。實施高新區農村飲水鞏固提升項目,實施8處農村飲水鞏固提升項目。 |
七、構建城鄉融合人才體系
全面加強農村各類人才的培養,積極推動城市人才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完善農村人才保障機制,振興農業農村人才隊伍。
培養一支過硬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依託市屬高校、職業院校,開設與職業農民成長相適應的實用專業,逐步建立新型職業農民教育體系,通過財政保障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免費培訓。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龍頭企業等主體承擔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深入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制度試點,開展職業農民技術職稱評定,鼓勵符合條件的新型職業農民參加城鎮職工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探索建立教育培訓、標準條件、生產經營、風險防控、社會福利、退養保障等政策體系。加強農村“土專家”“田秀才”的培養,造就一批職業農民領軍人才。到2025年,每年培訓2000名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培育一支過硬的農村創業隊伍。實施農村青年“萬人創業扶持工程”,落實創業輔導、技能培訓、財政扶持、金融服務、用地用電等方面的綜合優惠政策。完善創業就業人員的社保、住房、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鼓勵農村青年和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在城務工農民等下鄉返鄉創業,鼓勵大學生村官、科研人員和農技推廣人員到合作社任職和創業,造就一批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村創業隊伍。
建設一支過硬的基層專業人才隊伍。拓寬農村基層事業單位招聘渠道,創新引才聚才機制,建立規範有序、便捷務實、公開公平的招聘體制機制。通過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縣及縣以下醫學類本科畢業生定向招聘、免費師範生招聘、特崗教師招聘等多種途徑,加強對農村基層事業單位人員的補充,對艱苦偏遠地區崗位在招聘條件上予以適當放寬,在招聘程式上進一步最佳化,確保農村基層事業單位人員招得來、留得住。建立城市教育、醫療和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掛職、兼職和交流輪崗的機制,出台鼓勵政策推動城市醫生、教師、科技、文化人才參與鄉村振興。
構建一支過硬的助力隊伍。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實施“記住鄉愁”計畫,定期舉辦鄉賢省親、拜訪聯誼等活動,廣泛探訪、感召在外企業家、退休黨政幹部、專家學者、醫生教師、技能人才等回鄉、下鄉擔任志願者、投資興業、行醫辦學、捐資捐物,推動項目回歸、信息回饋、人才回鄉、技術回援、文化反哺,報效桑梓。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引導和支持退休幹部、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等返鄉任職。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群團組織的優勢和力量,發揮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等積極作用,以各種形式,參與和支持農村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鄉風文明建設、農村弱勢群體關愛等。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形成一支振興鄉村的重要支援力量。
八、構建城鄉融合治理體系
圍繞城中村、近郊村、遠郊村基層治理工作重點,推進城中村集體經濟股份化、公司化,基層治理社區化、城市化,建設現代企業治理體系,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城中村融入大都市建設;推動城市社區治理服務向近郊村延伸,提高近郊村治理水平;結合遠郊村特質,積極探索和規範基層治理的有效實現方式,努力提高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形成特色鮮明的城鄉融合發展治理體系。
(一)加強“三治”協同
積極推進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鄉村治理實踐探索,通過強基礎、促融合、拓深化,推動多元共治、協同互促,以“三治協同”推動城鄉治理融合。
全面加強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選優配強鎮(街道)領導班子、村“兩委”班子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鞏固現有“一肩挑”成果,提高“一肩挑”質量。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推進村黨組織標準化規範化建設。積極推進村委會規範化建設,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能力。規範村級組織工作事務,整合各類達標評比和考核檢查,減少台賬和材料填報,切實減輕村級組織負擔。落實村級重大事項決策“四議兩公開”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加大在優秀農村青年中發展黨員力度,加強對農村基層幹部的激勵關懷,提高補助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條件。
促進鄉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激發自治活力,加強農村民眾性自治組織建設,健全和創新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持續抓好村規民約修訂完善工作,建立依靠村“兩委”“農村四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協會)的村規民約執行機制,實現村民規範自我行為與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動。培育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鄉村社會組織,積極發展鄉村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堅持依法治村,開展“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和“法律進鄉村”活動,實施“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積極探索培育農村學法用法示範戶,提高農民法治素養,引導廣大農民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把基層各項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增強基層幹部法治觀念、法治為民意識。以德治為先,強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導農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建立道德激勵約束機制,引導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深入宣傳道德模範、身邊好人的典型事跡,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開展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範。
(二)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
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發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培育文明新鄉風。加強農民思想道德建設,努力提高農民文明素質,培養愛祖國、愛集體、勤勞節儉、誠實守信、團結友善的新時代農民。聚焦“美麗人家”建設工程,廣泛開展“十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文明村鎮”等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三秦楷模、道德模範、身邊好人等推薦評選、學習宣傳活動。深化農村移風易俗,發揮“一約四會”作用,抵制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封建迷信等陳規陋習,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推動與縣級融媒體中心融合發展。大力倡導農村文明和諧殯葬新風,加大亂埋亂葬治理力度,積極推進農村公益性安葬(放)設施建設,到2025年,全市涉農區縣、開發區建設農村公益性安葬(放)設施的村不低於行政村數量的30%。
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實施鄉村文化保護和傳承行動,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優秀農耕文化保護工作。開展鄉村文化資源普查工作,將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築和民族特色村鎮等遺產點申請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傳統村落保護名錄進行保護,編制保護管理規劃。加強對村落“非遺”項目的搶救保護工作,支持各級“非遺”傳承人因地制宜開展傳承、傳習活動,培育一批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培育特色鄉村文化,積極申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對關中典型農業區的作物種子、農耕技藝、灌溉遺址、農事習俗等進行整理、保護和利用。挖掘鄉村特色文化符號,因地制宜建設民俗生態博物館、鄉村博物館、歷史文化展室、民俗旅遊特色村。支持有條件的區(縣)創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精心培育發展精品文化項目,復興具有關中特色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
(三)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
構建鄉村矛盾糾紛調解新格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強鄉村人民調解工作,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街道)。加快鄉村地區公共區域視頻監控系統建設,持續開展鄉村安全隱患治理,完善農村“人防、技防、物防”建設,持續推進掃黑除惡常態化,嚴厲打擊鄉村黑惡勢力、黃賭毒盜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依法依規治理農村非法宗教活動,繼續治理農村亂建廟宇、濫塑大型露天宗教造像的現象。加強鄉村法律援助工作,維護農村民眾合法權益。強化治保巡防工作,推進群防群治,加強農村鄉村警務室建設。加強農村鄉村消防、交通、危險物品、大型民眾性活動安全監管。到2025年,平安鄉村建設達標率、民眾安全感達到100%。推進農村“雪亮工程”建設,推動社會治安防控力量下沉,全市技防村建成率達98%。
(四)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
建立城鄉資源均衡配置機制,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健全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統籌城鄉公共文化的設施布局和服務,充分發揮社保對保障人民生活和調節社會收入分配的重要作用。加強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服務便利化。
優先發展鄉村教育。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建立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均衡發展的義務教育發展機制。建立統籌規劃、統一選拔的鄉村教師補充機制,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交流輪崗教師交通生活補助標準,實行差別化補助政策,鼓勵教師在鄉村長期從教,推動教師資源向鄉村傾斜。完善教育信息化發展機制和學校信息化基礎環境建設,支撐網路“同步課堂”“名師公益優課”“雲教研”等網路資源在鄉村學校常態化使用。積極套用網路信息資源和平台,利用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師網路工作室、校際幫扶,實現信息技術能力培訓全面覆蓋涉農區縣基層教師。持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完善留守兒童教育關愛服務體系,實施“新優質學校成長計畫”、義務教育質量提升工程,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多渠道增加鄉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推行城鄉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
全力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加快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基礎設施,加快推進村衛生室公有化建設進程。落實縣域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責任,加強疾控機構建設,持續提升應對重大疫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建立和完善相關政策制度,增加基層醫務人員崗位吸引力,加強鄉村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健全網路化服務運行機制,探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試點工作,做好“縣鎮一體、鎮村一體”機制建設,鼓勵城市大醫院與縣醫院建立對口幫扶、巡回醫療和遠程醫療機制。充實村醫力量,鼓勵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轉變,加大遠程心電、影像、會診等建設力度,落實健康中國行動。到2025年,居民主要健康指標明顯提升,健康家庭、健康村莊、健康學校建設率均達到60%。
統籌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合理提高政府補助標準和個人繳費標準,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改革完善農村社會救助制度,加快構建分層分類農村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以及困難兒童的關愛服務。對現有農村養老服務設施進行合理布局和功能拓展,著力構建區縣、鎮街、村三級養老服務體系,實施農村敬老院提升改造。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農村互助幸福院的建設和運營管理。
加強農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推進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服務規範化,加強農村自然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提高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加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和傳播設施建設,暢通預警發布綠色通道,確保預警信息進村(社區)入戶,解決農村預警信息發布最後一公里問題。加強防雹增雨、雷電防禦、防汛抗旱、防震減災等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加強農村建築物抗震設防,推進實施自然災害高風險區重點對象危房改造,逐步將農居建設納入強制性監管。在農村廣泛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完善應對災害的政策支持體系和災後重建工作機制。
健全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按照有標準、有網路、有內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區縣、鎮(街)、鄉村公共文化設施、資源、組織體系等方面的優勢,推進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提升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統籌協調、組織指導、服務援助能力,在鎮(街)文化站、村基層文化服務中心設立分館或基層服務點,把優質公共文化資源延伸到農村、基層。加強村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因地制宜建設文化廣場、鄉村戲台、非遺傳習場所等主題功能空間。積極開展文化下鄉服務,實施文化惠民工程。
九、深化農村改革
(一)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鞏固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管理制度,協助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鞏固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落實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的政策,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推進閻良區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試點,積極探索土地延包的有效路徑,形成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和做法。抓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後續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初始登記、變更登記、矛盾糾紛調處機制。推動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套用,在依法保護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前提下,積極穩妥推動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健全完善農村承包地日常管理機制,提高承包經營糾紛調處仲裁能力,矛盾調處率達90%以上。
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徵收公共利益認定機制,定期更新區片綜合地價。完善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政策,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優先保障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用地,開展完善鄉村產業用地保障機制改革試驗。規範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試點工作,完善審批實施程式、節餘指標調劑及收益分配機制。落實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同權同價同責政策,按照嚴控增量、盤活存量、最佳化結構、提升效率的原則,鼓勵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激活農村土地要素,促進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
加強農村宅基地改革和管理。嚴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底線,進一步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規範鎮(街道)審批管理程式,促進宅基地管理制度化、規範化。積極穩妥開展農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住宅盤活利用工作,穩慎推進高陵區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探索“三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引導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依法自願有償轉讓。嚴格執行“一戶一宅”政策,禁止未批先建、超面積占用宅基地。嚴格落實土地用途管制,合理安排宅基地,節約集約利用宅基地。
(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集體資產各項管理制度,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權能,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推動農村各類產權流轉交易公開規範運行。
持續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成果,加快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規範運行相關制度和配套辦法。落實好政府撥款、減免稅費等形成的資產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政策,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運行各類規章制度完善提升。進一步規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選舉、管理、決策、監督等運行機制,探索賦予集體資產股權繼承、退出、抵押、擔保等權能的實現機制,推動重大改革任務系統集成。到2025年,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基本確立。
加強農村各級產權流轉交易中心建設與管理。堅持“流轉順暢、保護嚴格、規範提升”原則,對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體系和制度建設進行完善提升,推動產權流轉交易規範運行。充實完善產權交易平台的內容和功能,實現信息互聯共享。加大宣傳培訓力度,引導民眾通過產權流轉交易公共市場合理合規公平交易。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鞏固拓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市試點成果,創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構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形式、發展模式、推進方式,建立產權關係明晰、組織機構健全、經營管理規範的新型村級集體經濟體系。研究村幹部補貼待遇與村集體經濟收益掛鈎辦法,實施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壯大示範行動,積極推動省、市示範村創建工作。鼓勵村集體盤活閒置的荒地、荒林、荒坡、荒園等集體資產,以及公用房、老校舍、水庫等村有閒置資產,採取依法出租、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促進閒置資產利用,實現集體存量資產增值。鼓勵企業參與舊村改造、合作開發,盤活存量資產。建設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平台,健全交易、監管、收益分配製度,加強集體資產監管。推進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所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和繼承權,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三)建立健全農村經營管理體系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管理體系,加強農經隊伍建設,健全鎮(街)農村經營管理工作機構,實現鄉鎮農村經營管理工作有健全的服務組織、有固定的服務場所、有規範的服務制度、有明確的服務對象、有良好的服務手段,保持工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明確農村經營管理事業單位職責,建立健全工作職責目錄清單,全面負責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村承包地管理與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宅基地改革和管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和資產財務管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等職能工作。加大對農村經營管理幹部培訓力度,提升農經幹部的履職能力和業務水平。最佳化基層農經隊伍結構,提高基層農經人員待遇,將素質高、業務水平強的大學生村官更多的充實到農經隊伍中來,維護農經隊伍穩定。
(四)完善鄉村金融服務體系
引導金融機構加大縣域、農村網點布局,回歸農村金融市場,增強鄉村振興的金融供給。鼓勵小貸公司、融資擔保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深入農村、紮根農業,創新社會資本服務現代農業的形式和內涵。
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引導市域金融機構將吸收的存款主要用於當地,重點支持鄉村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投入。探索建立以“統貸聯放”為特色的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模式,推動農業產業鏈上核心企業的信用延伸,提高獲得貸款的覆蓋面和授信額度,充分發揮再貸款、再貼現、財政獎補、稅收優惠、各類政府投資基金和農業政策性金融等政策合力,持續引導社會資本支持鄉村振興。規範發展小貸公司等非存款類放貸組織,積極發揮其服務鄉村振興的有益補充作用。深入推進“農戶小額普惠貸款”授信工作,推動普惠金融不斷向縱深發展。
推進農村用益物權抵押貸款。活化土地權能,推進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擴面提質,加大對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的信貸支持。推動集體資產股權、宅基地(農房)、溫室大棚、養殖圈舍、大型農機具、林權、土地經營權等依法合規抵押融資。
完善農業保險擔保機制。創新“農業保險+”制度,促進政策性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形成涵蓋財政補貼基本險、商業險和附加險等的農業保險產品體系。積極發揮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功能,發展農村小額信用貸款,拓展業務規模、降低擔保費率。
(五)促進農民增收
構建增加農民收入長效政策機制,拓寬農民增收途徑,促進農民增收。“十四五”期間,力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速一個百分點以上,確保農村居民收入增量位居全省第一,每年增速保持在8%左右。充分挖掘農業增收潛力,推動農業規模化經營、品牌化行銷,不斷提質增效,增加經營性收入。鼓勵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民宿等第三產業,增強農民增收新動能。
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增收。積極探索“龍頭企業+免費培訓+定向輸出+就業安置”的培訓模式,強化農村勞動力技能提升。完善基層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平台,健全覆蓋城鄉、統一規範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便捷高效的就業創業服務。充分利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現代化農業園區、農村電商、鄉村旅遊等行業務工需求,承接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因地制宜發展食品加工業、飼料加工業和家庭手工業,加快發展運銷、包裝、儲藏等產業,就地消化部分剩餘勞動力。盤活農村閒置資產,有序開展農村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的占有、收益等多種權能,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嚴格落實好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確保農民轉移性收入足額到位。
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一)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加強部門之間數據比對和信息共享,健全多部門聯動的風險預警、研判和處置機制;堅持預防性措施和事後幫扶相結合,快速回響、精準施策,確保不出現規模性返貧。落實行業主管部門工作責任,千方百計促進民眾增收,推動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落實落細,並根據脫貧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實際困難給予適度傾斜,不斷鞏固“兩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飲水成果。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圍繞安置點發展配套特色產業,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健全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與其他保障制度相銜接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加強過渡期各級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管理,穩妥有序做好扶貧項目資產確權登記、資產移交、運營管護,建立多元化管護模式,確保資金安全規範使用。
(二)有序實現體制機制平穩過渡
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逐步建立常態化幫扶的政策體系。出台我市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意見。推動脫貧攻堅工作體系向鄉村振興平穩轉型,有序做好各級扶貧工作機構職能的調整最佳化,保持隊伍總體穩定。過渡期內保持財政支持政策總體穩定,安排一定規模的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在資金使用上給予區縣更多自主權;過渡期前3年,周至縣繼續實行涉農資金統籌整合試點政策;對納入整合範圍的財政資金,繼續實行切塊下達。提升金融服務水平,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重點項目。加大土地政策支持,逐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的比例,集中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重點任務。堅持和完善駐村工作制度,實施“萬企興萬村”,持續深化蘇陝協作,鼓勵引導社會各界使用脫貧地區和鄉村振興重點地區優質產品和服務。
(三)聚力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
把扶貧產業全面融入區域特色主導產業,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持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繼續大力實施消費幫扶。實施脫貧人口穩崗就業行動,堅持就業實名制台賬管理,加大勞務輸出,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積極培育勞務品牌,逐步調整最佳化公益崗位政策。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繼續加大對脫貧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不斷提升教育、醫療、住房、飲水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到2025年,實現具備條件的20戶以上自然村通瀝青(水泥)路,自來水普及率達99%,偏遠農村地區穩定可靠供電全覆蓋,快遞物流配送網點行政村全覆蓋,農村衛生廁所基本普及,99%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污水收集處理水平顯著增強,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將周至縣、藍田縣分別確定為省級和市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在全市脫貧村中按照10%的比例確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和鄉村振興示範引領村,從財政、金融、土地、人才、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給予支持,增強其發展能力。
十一、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貫徹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針,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要求,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作、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作用,強化決策參謀、統籌協調、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導檢查等職能,確保“三農”工作方向正確。統籌部門力量,加強政策銜接、資金整合與工作協調,形成合力推進鄉村振興的工作局面。
(二)完善政策支持
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建立健全農業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重點領域,加大財政傾斜力度,落實中央關於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的資金比例政策,確保“十四五”末土地出讓收益用於農業農村比例達到50%以上。落實返鄉下鄉創業扶持政策,推廣“政府+銀行+保險”或“政府+銀行”等多種融資模式支持返鄉下鄉創業企業。新編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應安排不少於10%的建設用地指標,重點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允許村莊規劃中預留不超過5%的建設用地機動指標,用於支持零星分散的鄉村文旅設施及農村新產業用地。鼓勵有序開展縣域鄉村閒置集體建設用地等土地綜合整治,通過村莊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結餘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優先發展鄉村產業項目。
(三)加強試點示範
實施鄉村振興示範縣、示範鎮、示範村創建活動,穩步推進省級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探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模式、路徑,打造鄉村振興西安樣板。加強典型宣傳,培育和選樹鄉村振興戰略實踐中的先進典型,及時總結、宣傳成功經驗,發揮標桿模範示範帶動作用,營造爭先創優的工作局面。
(四)健全規劃實施機制
建立健全責任明確、分類指導、高效協調的規劃實施機制,制定規劃分解落實方案和實施計畫,明確重點任務責任主體、階段目標,推動規劃逐步落實。加強規劃執行情況監測評估,實行年度監測、中期評估和終期評估制度,跟蹤分析規劃實施情況。健全規劃執行情況考核機制,把實施鄉村振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確保規劃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內容解讀
構建“四區五類”的農業農村發展總體格局
“十四五”時期,我市將構建“四區五類”的農業農村發展總體格局。在農業生產上形成基礎供給與品質塑造相輔相成的結構布局,在村莊建設上形成適度集聚和有機離散互補的發展模式。
其中,“四區”包括環都市城鄉融合發展區,主要布局在環繞西安市中心城區銜接城鎮開發邊界涉及的鄉村,涉及高陵、灞橋、未央、長安、鄠邑五個區;平原提質拓能發展區,主要布局在渭河沖積平原,涉及閻良、高陵、臨潼、灞橋、藍田、長安、鄠邑、周至八個區縣;淺山丘陵轉型發展區,主要布局在驪山片區和洪慶山一帶,涉及臨潼南部地區、灞橋東部地區和藍田西北部地區;秦嶺山地生態保育區,主要布局在秦嶺坡底線以南區域,涉及灞橋、臨潼、長安、鄠邑、藍田、周至六個區縣。其中生態保護紅線保護面積3516.64平方公里,含秦嶺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占秦嶺山地生態保育區的71.63%。
“三區一帶三基地13+6集群”農業高質量發展
在產業發展方面,我市將著力打造優勢突出、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三區一帶三基地13+6集群”農業高質量發展格局。
高質量建設發展示範區(三區)包含秦嶺北麓綠色生態循環農業暨城鄉融合發展示範區、一縣(區)一業都市農業現代化園區(產業園)、西鹹、閻良、高陵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打造沿渭設施蔬菜產業帶,在渭北高陵、閻良、臨潼設施瓜菜種植區域,發展早春秋延越冬瓜菜;在周至—鄠邑沿渭蔬菜種植區域,發展一批紮根基地的企業、園區、合作社,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產業品牌;在西鹹新區蔬菜種植區域,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投資,探索建立城鄉融合瓜菜產銷一體化模式,推動蔬菜產業向標準化、集約化、智慧型化、精細化、品牌化發展。
高標準建設主要農產品生產保供基地(都市現代化農場),包括優質糧食生產基地、重要農產品保供基地和花卉生產基地。
打造地理標誌農產品“13集群”,以我市13個地理標誌農產品為依託,重點支持地理標誌農產品品牌保護提升、宣傳推介和設施建設。
打造種業(質)資源“6集群”,以鄠邑糧食種業、臨潼番茄種業、鄠邑李杏種質資源、高新獼猴桃種質資源、葡萄種質資源及關中奶山羊種質資源為依託,重點支持新品種培育繁育基地建設和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及利用等。
到2025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75萬畝以上
穩定糧食生產。打造全國一流的旱作節水補灌高產示範樣板,提高糧食單產,每年建立部、省、市級小麥、玉米高質高效創建萬畝示範區5個以上,總面積10萬畝以上,確保糧食總產量基本穩定。到2025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75萬畝以上,保障120萬噸以上糧食產能。
保障蔬菜供應。每年規劃新建蔬菜基地5000畝,其中新增設施蔬菜2000畝,五年建設3條產業帶,形成西閻蔬菜產業帶、沿渭蔬菜產業帶、沿山蔬菜產業帶。扶持發展一批集一產二產三產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企業、園區、合作社,探索蔬菜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新模式。到2025年,全市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100萬畝,蔬菜總產量穩定在350萬噸。
《規劃》提出促進特色果業提質增效。到2025年,全市園林水果面積控制在75萬畝左右,產量穩定在100萬噸左右,果業年產值超過100億元。
叫響“西安村落·東方之鄉”鄉村旅遊品牌
我市將依託特色產業,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壯大鄉村產業。
加快乳製品產業鏈提升。力爭到2025年,全市乳製品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00億元,打造臨潼區全產業鏈產值過百億區;生鮮乳抽檢合格率達到99%以上,乳製品加工企業優質生鮮乳需求供給率達到100%;培育年產值20億元以上企業1家、年產值10億元以上企業4家,乳製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9%以上,建成國際化乳業創新基地;培育形成2個覆蓋全國市場的優勢品牌和10家專業行銷隊伍,打造2家知名電商銷售平台和2個國內知名、國際馳名的西安乳品品牌。
推動農旅融合,構建“126”鄉村旅遊發展空間格局,規範發展秦嶺北麓鄉村旅遊,引導“周鄠高”板塊鄉村旅遊創新發展,推動“長灞藍”板塊鄉村旅遊轉型升級,推進“閻高臨”板塊鄉村旅遊產業融合,強化西鹹新區鄉村旅遊特色發展。創新鄉村旅遊管理體制機制,叫響“西安村落·東方之鄉”鄉村旅遊品牌,全面提升鄉村旅遊發展質量和綜合效益。到2025年,建設20條鄉村旅遊線路,休閒農業質量效益進一步提升。
同時,健全完善農產品物流體系。充分利用快遞物流、郵政、供銷合作社、益農信息社、電商服務站點等現有條件,完善區(縣)、鎮(街)、村三級物流體系,提高農村物流網路連通率和覆蓋率,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圍繞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和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建設西安市農產品物流城(絲路農貿港),形成向西開放的商貿物流重鎮,發揮絲路經濟帶重要通道和節點作用。
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動
“十四五”期間,我市將加快推進鄉村基礎設施提擋升級,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
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到2025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9%,農村供水保證率達到95%。推進城鄉路網交通一體化,力爭到2025年,平原區的縣與鎮(街)之間通二級路,鎮(街)之間通三、四級路,行政村之間通水泥路,20戶以上較大自然村通瀝青(水泥)路。
加快農村電力能源氣象建設,到2025年,實現農村地區穩定可靠供電服務全覆蓋,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8%,綜合電壓合格率達到99.9%,配電自動化覆蓋率達到100%。
實施數字鄉村建設行動,鼓勵有條件的鄉村開展5G建設試點和創新套用,推動千兆光纖網路、物聯網向農村延伸。推動農業生產智慧型化、經營信息化、管理數據化、服務線上化發展。推動發展雲農場等網路經營模式,建設標桿示範套用場景,培育“5G+智慧農業”“5G+旅遊”等新業態。
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動。2021年,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8%以上;到2023年末,普及率達到83%以上;到2025年,普及率達到89%以上,廁所糞污基本得到無害化處理。以區縣為單元,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建設、運行、監管”一體統籌模式,推動城鎮污水管網向周邊村莊延伸覆蓋。2021年,全市生活垃圾實現有效治理的自然村達到85%以上;到2023年末,達到90%以上;2025年達到99%。
此外,健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鼓勵專業化、市場化建設和運行管護,探索建立垃圾污水處理農戶付費制度,完善財政補貼和農戶付費合理分擔機制。支持村級組織和農村工匠帶頭人等承接村內環境整治、村內道路、植樹造林等小型涉農工程項目。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求納入村規民約,組織開展專業化培訓,把村民培養成村內環境衛生治理和公益性基礎設施運行維護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