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市“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

《漢中市“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已經漢中市政府同意,漢中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4月22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中市“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4月22日
  • 發布單位:漢中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來陝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依據《陝西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漢中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本規劃。
一、“十三五”農業農村發展主要成效
“十三五”時期,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以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為統攬,持續加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紮實推進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農業農村發展呈現出穩中向好態勢,農民民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為持續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標,嚴格落實“六個精準”要求和“八個一批”幫扶措施,抓實抓細“一戶一策”脫貧措施。“十三五”以來,全市累計減貧52.4萬人,1010個貧困村全部退出,漢台區整體脫貧,10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區域整體貧困得到歷史性解決,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底的3031元增加到2020年底的10377元,年均增長率27.9%,均高於全國全省同期水平,脫貧民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大幅提升。2020年,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937元。
——糧食安全有效保障。嚴守耕地紅線,強化占補平衡,劃定永久基本農田385.9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132萬畝。全市主要糧食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顯著提升,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產量連續5年保持在20億斤以上,安全形勢持續穩定向好。2020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381.58萬畝,產量達到108.53萬噸。
——特色產業持續發展。以綠色、生態、有機為方向,推動十大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提檔升級,著力構建“6+X”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豐富優質農產品種類、擴大種養規模、提升產量,全力將漢中打造成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2020年,全市茶葉產量4.91萬噸,占全省的56.4%;蔬菜產量278.09萬噸,占全省的14.2%;食用菌產量5.91萬噸,占全省的30.7%;中藥材產量19.11萬噸,占全省的23.3%;生豬飼養量401.62萬頭,占全省的20.8%;水產品產量4.87萬噸,占全省的25.8%。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698處,安全飲水達標率100%;農村電網升級改造效果顯著,電力入戶率和行政村通動力電達標率均達到100%,行政村寬頻網路和4G信號實現全覆蓋;“四好農村路”建設水平不斷提升,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20935公里,農村客運線路達到365條;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2100個、農村幸福院1516個、日間照料服務中心264個,發展民辦養老機構29個,農村居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穩定在98%以上。
——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建成“廁所革命”整村推進村216個,新改建衛生廁所65.7萬座,其中無害化衛生廁所28萬座;建成鎮(街道)垃圾填埋場和焚燒廠72個、垃圾轉運站和壓縮站33個,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建成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10373公里、污水處理設施127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明顯提高;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明顯成效;全市農村綠化面積達到55萬畝,農村環境進一步綠化美化亮化。
——鄉村治理得到加強。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鞏固“百村示範、千村達標”創建成果,全市村級黨組織建設整體邁上新台階。全面推進鄉村思想道德建設,鄉村文明煥發新氣象。推進社會治理重心下移、基層民主協商共治,促進鄉村社區管理服務“扁平化”“零距離”,行政村普遍建立了便民服務中心。“法治鄉村”“平安鄉村”建設紮實推進。
——鄉村振興有序推進。堅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統籌謀劃、一體推進、相互銜接,出台了《漢中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2019-2022年)》《關於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一體推進的意見》《鄉村產業振興實施方案》等檔案,積極推進“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按照“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併類”標準,全面完成村莊分類,高標準完成21個市級鄉村振興試點鎮村規劃編制,累計投資4億多元全力打造鄉村振興示範樣板,初步形成了一批鄉村振興典型模式。
二、“十四五”農業農村發展面臨形勢
(一)問題與挑戰
1.資源環境約束持續趨緊。漢中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地和陝西引漢濟渭工程水源涵養地,也是秦巴山區生物多樣性主體功能區的核心區域,對農業產業結構布局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與此同時,隨著城鎮化的不斷加快,優質耕地數量不斷減少、質量持續下降的問題日益顯現。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背景下,如何實現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2.農業現代化水平不高。農業機械化、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品牌化和組織化程度仍然不高,農產品精深加工不充分,農業產業由最初的以種養為主,逐步向加工業和服務業延伸,但仍存在企業規模偏小、經營管理落後、市場開拓能力弱、發展後勁不足、農產品價值鏈整體水平不高、農業產業整體附加值低、農民收入增長不顯著等問題。
3.農村公共服務能力不足。村組道路通行能力差,路網不完善;農村物流設施滯後、體系不健全,農產品儲運銷不夠便捷;農村電力設備陳舊、用電成本高;通信基礎設施有盲區,數字鄉村建設短板明顯;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偏少,收集管網不配套,垃圾分類、收集、轉運、處理體系不健全,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欠賬較大;農村教育、醫療衛生資源質量不高、分布不均衡,城鄉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不對等、差距大等問題,已成為“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弱項。
4.農村社會結構變革加速。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推進,農村人口尤其是青壯年大量向城鎮轉移,資源、勞力、資金等要素向城鎮聚集,農村青壯年流出,導致農村空心化、農民兼業化、農業副業化現象日益嚴重。在農村社會結構加速變革的背景下,農村未富先老現象突出,部分村兩委班子老齡化,村級後備幹部力量不足,鄉村社會有效治理難度加大。
(二)重大機遇
“十四五”時期,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為我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帶來重大戰略機遇。共建“一帶一路”、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深入實施,相關配套措施陸續出台,支持保障力度持續加大,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利契機。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深入發展,數位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智慧型製造技術等不斷湧現和疊代更新,產業融合日益加深,產業體系加速重構,大幅提升了傳統鄉村產業生產效率、發展能級和發展空間,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不竭源動力。
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加快形成,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機制逐步健全,城鄉居民收入保持平穩增長,農村市場消費潛力不斷激發,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新的發展活力。
三、“十四五”農業農村發展思路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來陝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市第六次黨代會和市第六屆人代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綠色循環﹒漢風古韻”戰略定位,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目標,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3+4+N”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支撐,推進農業“四個轉變”,加快農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和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持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全力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生態循環農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奮力打造“三區一基地”,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加快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建設作出新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黨領導農村工作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確保政策供給、資金投入、人才配備、要素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等優先滿足農業農村發展需要。建立健全與優先發展相配套的工作推動機制和考核指標體系,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推動農業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以科技創新驅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以管理創新促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以市場創新拓展農業產業發展空間,以業態創新延伸農業產業價值鏈,以治理創新激發鄉村社會發展活力,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堅持綠色循環發展。貫徹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統籌兼顧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保護,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統籌安排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最佳化城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布局,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產業融合發展,構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三)發展路徑
加快由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以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為核心,加快建設一批集中連片的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積極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一步密切新型經營主體和小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業不斷增效、農民持續增收。
加快由傳統生產方式向綠色生產方式轉變。大力推進生態、綠色、有機農業發展,推廣綠色防控等技術模式,推動農業生產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棄物處理資源化、產業鏈條循環化,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加快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統籌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大力生產高品質農產品,促進產業做大做強做精做優。
加快由一產為主向一二三產融合轉變。堅持一產奠基,強化加工流通延鏈、科技創新補鏈、要素聚集壯鏈和業態創新優鏈,推動種養加連通、產供銷一體、科工貿結合、農文旅融合,走全產業鏈發展的新路子。
(四)主要目標
到2025年,奮力打造陝甘川毗鄰地區領先的現代農業示範區、產業集群聚集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全國知名農產品供給基地,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鄉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城鄉融合實現新突破,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速保持在5.8%左右,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展望2035年,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
四、“十四五”農業農村發展重點
(一)糧油穩產保供工程
穩定糧油麵積產量。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全面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和防止耕地“非糧化”,確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質量有提升。全市新建高標準農田90萬畝,所有高標準農田統一上圖入庫。加快主要糧食作物“兩區兩帶”產區建設,其中在平川地區建設100萬畝優質稻米主產區和50萬畝小麥高產區,在丘陵山區建設100萬畝玉米產業帶和70萬畝薯類產業帶,確保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380萬畝以上,總產穩定在110萬噸左右。同時,積極擴大油料和大豆種植面積,確保油菜面積穩定在110萬畝以上,產量穩定在17萬噸左右。
推廣高效集成技術。圍繞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水肥藥資源高效利用、耕作模式創新等,開展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增產模式攻關,形成增產增效措施明確、農事操作簡便的標準化技術模式。積極推進稻油生產全程機械化,加快建設油菜“育繁推”一體化體系,建設雜交油菜種子生產基地5萬畝,培育壯大制種企業。開展品種資源普查、基礎理論研究與品種選育方法創新,加快品種更新換代。
落實防災減災措施。建設適宜糧食規模化生產的自動墒情監測、農田小氣候預報、病蟲害監測和苗情長勢監測等現代化田間監測系統,加強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及時發布災害信息。建立氣象、農業農村和應急管理等部門聯防聯控機制,加強重大病蟲應急防控,建立物資儲備和使用制度,加強救災種子、農藥等物資的儲備和調配,確保重大病蟲不暴發成災、疫情不惡性蔓延。
(二)鄉村產業富民工程
建設產業集群。以建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為著力點,統籌布局,串珠成線、連塊成帶、集群成鏈,選擇自然條件優越、特色優勢明顯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集群進行重點開發。開展“百園百企千社千村”創建,力爭用3年時間建成畜牧、蔬菜兩個“百億級”產業集群,茶葉、中藥材、果業、糧油四個“五十億級”產業集群,食用菌、漁業等多個“十億級”產業集群。通過政策引導、鎮村建園、主體帶動、農戶參與的方式,培育一批產加銷緊密連線、大中小微主體分工協作的產業集聚區和產業強鎮,構建“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發展體系。支持建設產值超過10億元、1億元和千萬元的縣、鎮、村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引導發展優而特、精而專的鄉土特色產業。
最佳化產業布局。立足農業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最佳化產業布局,把茶葉、中藥材、食用菌三大產業打造成為規模、效益全省第一的單項冠軍產業,全面提升蔬菜、水果、畜牧、水產四個區域主導產業,因地制宜培育黑米、烏雞、魔芋、中蜂等地方特色產業,構建以骨幹產業為引領、區域主導產業為支撐、地方特色產業為補充的“3+4+N”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力爭到2025年,茶園面積達到120萬畝、茶葉產量達到6萬噸,綜合產值超過100億元;中藥材面積穩定在135萬畝、產量達到26萬噸,種養產值達到50億元;食用菌產量達到10萬噸,綜合產值達到60億元。蔬菜面積穩定在100萬畝,產量穩定在280萬噸以上;果園面積達到60萬畝、水果產量達到75萬噸;生豬飼養量穩定在400萬頭以上;水產品產量達到5.2萬噸。
壯大富民產業。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閒旅遊、農村電商等產業。以“鏈長制”為抓手,全力推進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開發,提高畝均效益和投入產出率,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以現代科學技術和物質裝備為支撐,運用現代經營形式和管理手段,培育行業領軍企業和龍頭企業產業集群,形成市、縣、鎮、村四級聯動的鄉村產業“新雁陣”。打破村域、鎮域乃至縣域界限,全力推進鄉村富民產業帶、示範片和聚集區建設,支持建設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加工園,打造5個產值過5億元的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創建一批省級及以上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充分發揮鄉村休閒旅遊業在農文旅融合中的連線作用,以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主體,聯合農業企業、文旅企業等經營主體,大力推進“休閒農業+”,突出綠水青山特色、做亮生態田園底色、守住鄉土文化本色,彰顯農村的“土氣”、巧用鄉村的“老氣”、煥發農民的“生氣”、融入時代的“朝氣”,推動鄉村休閒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增加農民收入。以擴大就業帶動穩定增收,圍繞提高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轉移性收入精準施策,系統性解決農民收入偏低的問題。推動形成平等競爭、規範有序、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健全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制度。以提高工資性收入為重點,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引導返鄉人員就地就近就業,完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平台,健全基層創業就業服務體系。打響“漢中勞務”品牌,強化勞務管理和薪資支付預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壯大鄉村產業規模,支持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民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通過入股、分紅、就業等多種方式增加經營性收入。鼓勵社會資本下鄉,合作開發閒置土地、房屋資源,拓寬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渠道。落實好民生保障性、普惠性和兜底性救助類政策,確保農民轉移性收入長期穩定增長。
(三)公用品牌強農工程
打造農產品品牌體系。大力實施品牌強農戰略,打造“味見漢中”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母子”品牌體系。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強化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地標產品的保護開發,培育壯大一批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以品牌化引領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管理和產業化運營,提升農產品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健全品牌質量標準體系。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建立健全符合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要求的生產標準體系、質量標準體系,規範農產品分等分級、產地準出和質量追溯、貯藏運輸、包裝標識等各個環節管理,形成覆蓋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推進品牌誠信建設,保障品牌健康發展。
建立品牌運營機制。抓好“味見漢中”區域公用品牌管理服務機構和工作體系建設,培育一批運營水平高、創新能力強、帶動作用大的市場主體,推進產銷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品牌農業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小農戶參與品牌打造。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等新零售平台,藉助農產品博覽會、展銷會等渠道,大力宣傳“味見漢中”品牌文化,講好漢中品牌故事,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到2025年,建設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專營店100家。
(四)新型主體培育工程
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以加工型龍頭企業為重點,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示範帶動能力。到2025年,全市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210家,其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75家,加工型龍頭企業占65%以上,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0%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7000家,縣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800家,農戶入社率達到60%以上;年經營收入10萬元以上的家庭農場達到60%以上。加快建立新型經營主體支持政策體系和信用評價體系,落實財政、稅收、土地、信貸、保險等支持政策。
打造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扶持一批由重點龍頭企業牽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農戶廣泛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鼓勵各聯合體以資本、技術、品牌、信息為紐帶,通過股份合作、工序銜接、產銷對接等方式,實現單一產品購銷合作到多元要素融合共享轉變。支持聯合體研發特色產品,興辦鄉村旅遊、電子商務、養老服務、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強化政策支持,著力打造一批原料基地優、加工能力強、產品質量高、品牌效應大的農業產業化示範聯合體。
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培育多元化服務組織,支持農業專業化服務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等主體發揮各自優勢,開展以農業生產託管為主的社會化服務。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平台,統籌推動服務資源整合和服務信息有效對接,因地制宜探索多種服務模式,服務好農業生產薄弱環節和小農戶。到2025年,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持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市場化、專業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託管服務面積占全市耕地面積的35%以上。
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融合發展的理念,把發展村集體經濟與發展縣域經濟相結合,依據村情現狀精準分類,實施強村計畫。管好用好脫貧攻堅期間形成的集體資產,加快建立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服務體系,落實監管責任,防止資產閒置和流失,確保發揮長效作用。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申報高標準農田、農業產業園、產業強鎮等產業項目,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加強人才建設,把懂經營、善管理的優秀人才選入村兩委班子,加大培訓力度,建立激勵機制,提高村幹部發展集體經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探索和實踐適合當地實際的發展模式,推廣比較成熟的資源開發型、物業租賃型、資產盤活型、鄉村旅遊型、農業生產型、聯合發展型等模式,加快打造一批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示範村。
(五)質量安全綠盾工程
加強監測檢驗體系建設。健全完善規範統一、符合農業生產需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制度,形成市縣鎮三級監測網路體系。加快推進農產品檢測實驗室“雙認證”,認證通過率達到70%以上。指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農產品自檢室,制定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安全風險管控“一品一策”措施,建立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觀測點20個,強化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質量安全責任,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加快“兩品一標”認證。充分發揮綠色、有機、地理標誌產品在質量安全、綠色發展和品牌打造等方面的優勢,推進綠色有機引領優質優價、區域特色打造知名品牌、良好規範推動標準建設,實現全產業鏈質量提升。以茶葉、黑米、水果、食用菌、中藥材等為重點,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建立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實施“地理標誌農產品示範保護工程”,推廣套用標準化生產技術,加快認證步伐,加強證後監管,加大認證補貼,健全全過程質量監管機制,全力打造高效、高品質農業。到2025年,全市綠色、有機、地理標誌農產品總數達到350個以上。
強化質量追溯和合格證管理。運用好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和陝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台,建立以責任主體和流向管理為核心,從產地到市場到餐桌的全程追溯體系,實現農產品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信息可查詢、責任可追究,實現“兩品一標”及規模以上經營主體農產品追溯全覆蓋。建立農資和農產品生產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對失信市場主體開展聯合懲戒。落實好質量追溯與農業農村重大創建認定、農業品牌推選、農產品認證、農業展會“四掛鈎”機制。全面推行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建立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相互銜接機制,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融入質量追溯體系和合格證管理,實現智慧監管。
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持續鞏固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成果,做到定期考核、動態管理。發揮質量安全縣的示範輻射帶動作用,把質量安全縣打造成“按標生產、全程監管、體系建設、社會共治”的樣板區。到2025年,全市60%以上縣區創建為陝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實現零突破。
(六)鄉村建設促進工程
科學編制村莊規劃。有序推進“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集聚提升類村莊加快編制,城郊融合類村莊可納入城鎮控制性詳細規劃統籌編制,搬遷撤併類村莊原則上不單獨編制。對暫時未編制規劃的村莊,嚴格按照縣鎮兩級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用途管制和建設管控要求進行建設。推行鄉村設計制度,強化對鄉村風貌的指導和約束,保留鄉村特色,不搞大拆大建。抓好傳統村落、傳統民居、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和農村文化遺產遺蹟保護。
加強交通物流設施建設。加大農村公路改造提升,有序實施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通硬化路,高質量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全面推行“路長制”。全力打造交通強國陝南交通旅遊山水畫卷,構建“點線環網”式交旅融合產業發展新格局。嚴格落實農村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與公路建設主體工程“三同時”制度。積極推進農村公路公交化改造,大力發展定製客運服務,推動城市公共運輸線路向鄉村延伸。加快完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末端網路,推動縣級倉儲配送中心、農村物流快遞公司公共取送點等建設,打通農村物流最後一公里。加強線上線下產銷對接,促進小農戶與大市場有機銜接。
完善水利電氣工程設施。加快規模化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和小型水廠標準化改造,全面實施《漢中市農村供水條例》,落實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護“十條標準”。持續推進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完善偏遠地區供電設施,滿足民眾生產生活用電需求。推進太陽能、生物質能、分散式能源發展利用,促進農村用能形態轉型。加快農村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國家電信普遍服務試點項目,加快農村5G網路建設。最佳化農業氣象綜合監測網路,健全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防範能力。
大力發展教育文化事業。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加快中國小勞動實踐基地建設。加強公立幼稚園建設,鼓勵創建普惠性民辦幼稚園,加快省級示範幼稚園和一類幼稚園創建,積極開展鎮村幼稚園一體化管理。抓好辦學條件改善,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最佳化農村教師隊伍結構,持續深化師德師風建設。持續抓好集團化辦學,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推進教育信息化,積極創建智慧校園。開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鼓勵文藝工作者到基層送文化、種文化。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強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組建農民體育協會,引導農民參加全民健身運動。
加強農村醫療保障服務。加快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基礎設施,加強縣級疾控機構建設,持續提升應對重大疫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加強縣級醫院能力建設,推進縣域緊密型醫共體建設,支持服務能力強的衛生院建設縣域醫療衛生副中心,鞏固提升鎮村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成效,完善全科醫生制度,加大面向村級訂單式專科醫學生免費培養力度。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推行家庭醫生簽約制度。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正常調整機制。完善農村社會救助制度,加快構建分層分類農村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加強對農村未成年人、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兒童的保護與關愛服務。健全縣鎮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路,加快村級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發展農村互助性養老。
加快數字農業農村建設。深入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最佳化提升農村社區網上服務。加快生產經營數位化改造,引導各類主體利用信息網路技術,開展市場信息、農資供應、農機作業、農產品加工、農業氣象等領域的農業生產性服務,促進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便民化。推動“網際網路+”向農村延伸,提高村級綜合服務信息化水平,逐步實現信息發布、民情收集、議事協商、公共服務等村級事務網上運行,建設一批數字鄉村樣板。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支持快遞企業拓展農村業務,建立更大範圍的農產品綠色通道,扶持一批農產品流通企業,推進農副產品倉配中心升級。到2025年,打造10個電商特色小鎮、100個電商示範村,全市農產品網路銷售額達到10億元。
(七)農村環境改善工程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構建秦嶺中西段生態走廊、米倉山生態走廊,形成秦巴山地生態走廊。加強沿漢江及主要支流生態環境保護。推動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範圍劃定和立界。加強漢江、嘉陵江流域水源涵養地水質保護,強化幹流和主要支流污染防控,確保區域水質安全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以小流域為單元,加強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以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重點項目為依託,實施水土保持示範園建設。加強水土保持林、沿岸防護林和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貫徹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大力實施全市“十鎮創優、百村示範、千村整治”三年行動,深化農村廁所革命,逐步普及農村衛生廁所。新改戶用廁所基本入院,有條件的地區推動廁所入室,新建農房應配套設計建設衛生廁所及糞污處理設施設備。加強農村廁所革命與生活污水治理有機銜接,因地制宜推進廁所糞污分散處理、集中處理與納入污水管網統一處理。農村學校、規模較大的村等人口集中區域實現衛生公共廁所全覆蓋。探索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推廣低成本、低能耗、易維護、高效率的污水處理技術,鼓勵農村生活污水依託就近園區或重點企業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進行處理及綜合利用。加快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健全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完善“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垃圾收運處理模式,開展垃圾就地分類減量,因地制宜採用小型化、分散化、無害化處理方式,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確保90%以上的自然村生活垃圾達到有效治理。深入開展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提升村容村貌。建立健全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管護長效機制,有條件的地區推廣城鄉環衛一體化第三方治理。推廣套用《陝西省農房設計圖集》,開展農房建設試點,嚴格控制新建房屋體量和風貌。
嚴控農業面源污染。實施源頭控制、過程攔截、末端治理與循環利用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推進化肥減量提效和農藥減量控害,持續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大力推廣套用生物農藥,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和病蟲害綠色防控,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96%以上,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65%以上。規範限量使用飼料添加劑,推廣健康養殖,減量使用獸用抗菌藥物。探索農林牧漁融合循環發展模式,修復和完善生態廊道,恢復田間生物群落和生態鏈,建設健康穩定田園生態系統。加強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嚴格重度污染耕地管控,確保穩定退出特定農產品種植,積極推進中輕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確保農產品產出安全。
有序利用生態資源。完善以政府購買服務為主的公益林管護機制,推廣綜合性補償,基本形成符合市情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提高生態保護與修復綜合效益。加快建設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積極參與全省排污權和全國碳排放市場交易,推行水權、林權等市場化交易,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通道。持續推進長江流域十年禁捕,強化漢江、嘉陵江流域漁政執法監督和市場監管,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進一步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提升森林資源管護能力,推進濕地生態修復,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行為。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健全生態旅遊開發與生態資源保護銜接機制,因地制宜發展生態旅遊、生態科考、生態康養等產業。
健全管護長效機制。推行環境治理依效付費制度,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垃圾污水處理項目,支持村級組織和農村“工匠”等承接村內環境整治、村內道路、植樹造林等小型涉農工程項目。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林(山)長制,實現農村生態環境管護全覆蓋。建立督導考核、綜合評估、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以及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等制度,不斷提升人民民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八)鄉村治理提升工程
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建立以基層黨組織為領導、村民自治組織和村務監督組織為基礎、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為紐帶、其他經濟社會組織為補充的村級組織體系。常態化推進村級黨組織標準化建設和軟弱渙散黨組織排查整頓,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全面推行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式擔任村委會主任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推行村“兩委”班子成員交叉任職。健全和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增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能力。健全以財政投入為主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制度,切實保障村幹部的基本報酬。全面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健全村級重要事項、重大問題由村黨組織研究討論機制。強化農村幹部隊伍建設,發揮黨支部教育管理監督黨員的職責,加大在青年農民中發展黨員的力度。紮實開展村級帶頭人學歷和素能最佳化提升行動,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深化村民民主自治。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村民自治機制和“一約五會”制度,推進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民主實踐。引導村民完善村規民約,弘揚公序良俗,制定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集體經濟組織章程,釐清村級各類組織之間的關係和職能,建立議事規則。強化村監委會及村集體經濟組織監事會民主監督職能。推行村級事務陽光工程,推進村務公開信息化建設,加大對“小微權力”監督力度,促進村級事務公開公平公正,保障民眾合法權益和村集體利益。
建設法治平安鄉村。深入開展農村法治教育,引導幹部民眾遵法守法用法,增強基層幹部法治觀念和法治化管理水平。持續推進鄉村法治建設,實施農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深入開展法治縣、民主法治示範村等創建活動。加大農村法律服務供給,加強對農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深化“三官一律”進社區活動和法律下鄉服務,推廣“庭院法庭”“車載法庭”巡迴審判方式,規範農村基層行政執法程式,提升鄉村法治水平。全面加強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構建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新格局。建立健全鄉村調解、市縣仲裁、司法保障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完善鄉村治安防控體系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體系,紮實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加強農村消防安全體系建設,提升火災風險防控能力,保障民眾人身財產安全。常態化推進掃黑除惡鬥爭,依法打擊農村邪教組織、非法宗教活動,嚴厲打擊黃賭毒、盜搶騙等違法犯罪行為。
提升鄉村德治水平。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延安精神,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傳統節日,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建設文明鄉村。積極開展道德建設活動,充分發揮各級鄉賢組織和新鄉賢作用,引導民眾提升道德修養和行為規範。進一步完善鄉村信用體系,增強民眾誠信意識,打造“誠信”鄉村。推廣“䴉鄉易俗會”“說事大院”“真美漢中故事會”等經驗,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建設,形成喜事新辦、厚養薄葬、文明理事的社會新風尚。
創新鄉村治理模式。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現代鄉村社會管理格局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以建設鄉村治理示範縣、示範鎮村為抓手,創新治理方式,探索具有新時代漢中特色的鄉村治理模式。加強鎮(街道)社會管理和服務能力建設,把鎮(街道)建成鄉村治理中心、農村服務中心和鄉村經濟中心。探索現代化鄉村治理途徑,建立“智慧村莊”綜合管理平台,推進村級基礎台賬電子化。健全完善農村基層“格線化管理”體系,拓寬管理內容,細化末端管理,促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有效運轉。推廣鄉村治理“積分制管理”、勉縣道德積分銀行、留壩縣“德美屋”做法,創新新時代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模式,引領鄉村新風尚。推行鄉賢能人回歸參與村級事務管理,鼓勵鄉賢能人參與經濟發展、興辦公益事業,最大限度調動鄉賢能人的積極性,促進鄉風更文明、治理更有效。
五、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要求,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堅決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做到工作體系、發展規劃、政策舉措、考核機制等有序調整、平穩過渡、有效銜接,推動工作重點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全面轉變。
建立健全防返貧動態監測機制。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三類人群及有大病重病和負擔較重的慢性病患者、重度殘疾人、失能老年人口等特殊人群家庭重點關注,開展常態化預警監測。建立農戶自主申報、定期排查、行業部門信息篩查、監督渠道反饋、平台自動監測分析、應急專項排查工作機制,充分發揮防返貧監測預警等大數據監測平台全過程監管作用,建立健全易返貧致貧人口快速發現和回響機制,分層分類及時納入幫扶政策範圍,實施幫扶對象動態管理。
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夯實義務教育控輟保學“七長”責任制,常態化開展控輟保學,對具備學習能力的殘疾適齡兒童少年實施特教學校就讀、隨班就讀或送教上門等措施,切實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合法權益,調整最佳化教育支出結構,重點保障義務教育,做好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工作;健全完善醫療保障機制,落實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收入家庭及“三類人群”參保政策,鞏固提升健康扶貧成果,持續做好慢病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採取農村危房改造、建設集體公租房、修繕加固現有閒置公房、置換或長期租賃村內閒置農房等形式統籌保障安全住房,做好農村脫貧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提升農村供水服務保障水平,維護好已建農村供水工程成果。
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進一步完善後續扶持政策體系,立足已建成的580個移民搬遷安置點,加大對搬遷民眾就業、產業發展和後續配套設施建設的幫扶力度,圍繞安置區培育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鼓勵搬遷民眾流轉承包地、林地經營權,支持搬遷民眾依託鄉村資源,發展休閒農業、健康養生等特色新產業,多渠道帶動搬遷民眾增收致富。做好企業擴容提質增加就業崗位,對有就業意願和能力的搬遷家庭勞動力,加大就業幫扶力度,及時推送招聘崗位信息,落實公益崗位兜底,全面鞏固和提升有勞動能力的家庭至少有一人穩定就業質量。推廣居住簿制度,積極做好遷出地和遷入地就業、教育、醫療、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銜接,推動安置區優先配建學校、醫院。加強安置社區基層治理,完善安置區配套設施,確保搬遷民眾“穩得住、有就業、能融入,逐步能致富”。
加強扶貧項目資產管理和監督。完善健全扶貧項目資產管理管護制度,摸清扶貧項目資產底數,有序推進確權登記和產權移交、管護、運營等主要任務。對經營性資產,加強運營管理,完善運營方案,確定運營主體、經營方式和期限,明確運營各方權利義務,做好風險防控。對公益性資產,加強後續管護,完善管護標準和規範。對到戶類資產,由農戶自行管理,村級組織和有關部門加強指導和幫扶,使到戶扶貧項目資產更好地發揮效益。扶貧項目資產收益重點用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實現鄉村振興,防止資產流失和被侵占。屬於村集體資產收益,探索差異化分配方案,鼓勵採取參加村內項目建設和公共事業發展等勞動增收方式進行分配,激發民眾內生動力。
(二)提升脫貧地區整體發展水平
支持鄉村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科學編制脫貧縣區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大力培育特色優勢主導產業。加快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健全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依託鄉村特色資源,推進農業產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康養等深度融合,帶動民眾穩定增收。貫徹執行生態護林員、生態效益補償、退耕還林補助政策,確保林業重點工程、項目、資金向脫貧民眾傾斜,實現脫貧地區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雙贏”。
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進一步完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平台,健全市縣鎮村四級互聯互通的創業就業服務體系,強化脫貧戶和低收入家庭勞動力就業實名制台賬管理。鼓勵各類市場主體為脫貧人口提供更多就業和培訓機會,持續強化脫貧人口技能培訓,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打造一批靠技能就業、靠就業致富的先進典型,激發勞動致富內生動力。持續拓寬就地就近就業渠道,繼續發揮就業幫扶車間、社區工廠等就業載體作用,繼續落實各項扶持政策,穩定和擴大就地就近就業容量,統籌用好公益崗位,促進脫貧勞動力、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業,鼓勵通過以工代賑等方式積極吸納農村勞動力項目建設和管護,支持脫貧人口發展個體經營,多渠道實現靈活就業。健全勞務輸出工作機制,將脫貧人口作為優先保障對象,落實就業創業服務補助、一次性交通補助等政策,擴大勞務輸出規模,提高勞務輸出質量。大力支持返鄉創業,對返鄉創業經營主體符合條件的及時落實獎補政策、稅費優惠政策、場地租金減免政策、一次性創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貸款貼息等扶持政策。
(三)銜接推進鄉村振興
支持徐家坪鄉村振興楷模建設。全力支持略陽縣聚集資源,凝聚合力,改革創新,先行先試,以徐家坪社區為中心,輻射帶動朱兒壩村、周家壩村、明水壩村、街口村60平方公里區域連線成片加快發展,聚力建設以“感恩奮進體現區、兩山理念實踐區、鄉村振興示範區”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振興楷模,探索推廣符合漢中實際、富有地方特色、體現標桿水平、城鄉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村建設。聚焦略陽、鎮巴2個國家重點幫扶縣,寧強、西鄉、洋縣3個省級重點幫扶縣和120個市級重點幫扶村,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強化工作統籌,狠抓工作落實,做到政策傾斜支持、項目優先布局、資源重點保障、隊伍選優配強,舉全市之力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決防止規模性返貧,儘快補齊區域性發展短板。
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示範建設。全面推進城固省級鄉村振興示範縣、13個示範鎮、100個示範村,以及11個市級鄉村振興示範鎮(街道)和50個鞏固成果銜接鄉村振興示範村(社區)建設。採取縣區出方案、鎮村定計畫、行業部門抓落實的方式,傾斜優勢資源支持,創建一批可複製、能推廣的示範典型。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黨的領導。堅持黨委抓總,定期研究農業農村重大事項、重要問題、重要工作,為實現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提供堅強保證。落實黨政一把手第一責任人、四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要求。充分發揮市、縣黨委農村工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作用,做好上下銜接、域內協調,及時研究農村工作形勢和問題,加強統籌謀劃,狠抓工作落實。強化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決策參謀、統籌協調、政策指導、督促檢查等職能。加強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機構設定和人員配置,充實人員力量,保障機構運轉。
(二)加強人才建設。將鄉村人才振興納入各級黨委人才工作總體部署,推進各類人才服務鄉村。加快建設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幹部隊伍,選派優秀幹部人才到鄉村振興一線崗位。建立健全持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長效機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下鄉擔任科技特派員。加大財稅、融資、用地、技能培訓等配套政策支持,完善激勵機制,吸引城市人才到農村創業創新,參與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建設。實施鄉村振興人才培育工程,加強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返鄉創業就業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創新創業帶頭人。組建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團隊,加強農村基層管理服務人才吸納和培養。充分發揮農業科研及技術推廣單位職能,不斷深化與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以技術創新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三)深化農村改革。穩步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推動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多元主體合作經營轉變。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進集體資源性資產股份合作,建立產權明晰、機構健全、管理規範的新型農村集體濟濟運行機制。全面建立村幹部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激勵機制,持續提升集體經濟實力。加快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水利設施所有權等農村各類產權確權登記頒證進程。穩妥有序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推進農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住宅盤活利用試點工作,讓農民在改革中更多受益。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和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強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鼓勵商業銀行服務“三農”,引導網際網路金融、產業資本開展農村金融服務,支持鄉村振興。創新農業保險產品和服務,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建立健全農業保險保障體系。
(四)強化政策扶持。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的比例。統籌整合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的資金,分年度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比例,到2025年全市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比例達到10%以上。建立完善市縣財政投入同步增長機制,重點支持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產業融合、公用品牌建設、新型主體培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服務配套等。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帶動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社會資本增加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投入,形成政府引導、多元投入的工作格局。對接中央和我省項目投資,爭取各類農業農村專項投入“3+4+N”產業發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落實好農業用電、用地、金融信貸等方面優惠政策。
(五)加強考核激勵。建立規劃實施情況督導檢查評估機制,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自覺接受人大監督、審計監督、輿論監督、民眾監督、網路監督。對重點領域中的突出問題適時開展專題評估,建立2023年中期評估和2025年終期評估機制。將規劃推進落實情況作為鄉村振興重要內容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年度目標責任考核,考核結果作為改進政府工作和各級黨政幹部年度考核、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