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

《巴中市“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已經巴中市政府同意,巴中市人民政府於2021年9月29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中市“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9月29日
  • 發布單位:巴中市人民政府
全文,

全文

前 言
“三農”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三五”時期,全市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壓艙石”愈發穩固,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十四五”時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巴中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奮力後發趕超振興發展、加快建設“三市兩地一樞紐”的關鍵五年,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階段。
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三農”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系列決策部署和《四川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巴中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科學研判全市農業農村發展現狀,準確把握階段性特徵,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明確“十四五”時期全市農業農村工作的戰略路徑、總體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項目,堅定農業農村基礎地位不動搖,全面推進“五個振興”,走好秦巴山區鄉村振興特色之路,助力建設全國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範市,特編制本規劃。
本規劃是“十四五”時期巴中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指導性檔案。
第一章 現實基礎與發展前景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在“三農”發展進程中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對加快建設“10+3”現代農業體系,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行系統部署,全面吹響“十四五”時期四川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號角。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巴中務必搶抓歷史機遇、戰略機遇、政策機遇,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堅定把“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好、貫徹好、實施好,為加快建設“三市兩地一樞紐” (全國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範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文化傳承基地、成渝地區綠色產品供給地和產業協作配套基地、成渝地區北向重要門戶樞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巴中貢獻更多農業農村力量。
第一節 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全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系列決策部署,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統籌推動各項重點工作,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穩步發展。2020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91.16億元,較2015年增加132.46億元、增長83.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長,2020年達到14429元,較2015年增加5345元、年均增長9.7%;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48:1,比2015年下降0.14。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升,截至“十三五”末,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27萬畝,占耕地總面積達42%,耕地平均等級提高1級;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19個百分點。農業科技支撐能力日益增強,主要糧油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畜禽良種覆蓋率達到95%。主要農產品保障供給能力大幅提升,糧食、油料產量分別達到192.78萬噸、19.87萬噸,肉類、禽蛋產量分別達到25.89萬噸、6.98萬噸,水產品產量6.9萬噸,水產養殖面積18.04萬畝。
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培育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3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36家;培育農民合作社7505家,其中國家級示範社16家、省級示範社202家、市級示範社312家;培育家庭農場2671家;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萬人次。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巴山民宿、休閒農業、休閒度假、農耕體驗等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湧現,創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3個、省級農業主題公園4個,建成南江黃羊體驗店40家、青峪豬直營店50家。
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取得突破。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成果豐碩,培育創建縣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51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4個。特色優勢農業“脫虛轉實”,發展茶葉、核桃、道地藥材等特色產業291萬畝,建成畜禽標準化養殖場1277個,南江黃羊、青峪豬、巴山土雞分別年出欄28萬頭、21.2萬頭、1004.9萬隻;青花椒、蘆筍、金銀花、通江銀耳基地分別達到42.5萬畝、4萬畝、14萬畝、4萬畝。南江縣、通江縣、平昌縣入圍30個精製川茶產業重點縣,通江銀耳成功創建國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產品質量安全保持較高水平,1288家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入駐國家級、省級追溯平台,認證“三品一標”287個,青峪豬、通江銀耳等7個產品通過歐盟檢測,青峪豬連續7年獲歐盟有機雙認證。
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走在全省前列,實施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示範村233個(村級建制改革前),示範村無害化廁所普及率達90%以上;2020年底全市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2.42%,50%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9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恩陽區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化肥、農藥、農膜使用量實現零增長,農膜回收利用率達82%,規模養殖場糞污設施裝備配套率達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3.21%。
現代鄉村治理體系加快構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持續加強,基層治理服務效能明顯提高,1225個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一肩挑”,占比達93.09%(不含351個集鎮社區)。鄉村治理水平不斷提升,探索創新“四議四調四評”城鄉基層治理工作法;充分發揮村規民約、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一約四會”作用,農村社會風氣明顯轉變,2個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鄉風文明水平明顯提高,創建全國文明村鎮15個、省級“四好村”317個;開展城鄉基層治理“十大行動”,鄉村整體文明程度不斷提升,尊老愛幼、互敬互愛良好家風逐步形成。
農業農村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全市農村土地確權436.28萬畝,頒發證書72.67萬本;巴中市被列為全國50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市推進”試點市,確認集體組織成員310萬人,頒發集體產權股權證書35.07萬本。巴州區被列為全國第二批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14項國家級試點通過評估驗收,21項試驗成果獲得轉化。“六位一體”金融精準扶貧經驗入選全國扶貧開發白皮書,“最佳化土地流轉服務推動農業經營提質增效”“創新財政支農機制破解脫貧攻堅投入難題”入選《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改革實踐案例集》,“股份合作 抱團發展”入選中央組織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案例選》。農業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建立健全,創新“政融保”融資支持農業產業發展實踐。引進中國500強企業藍潤集團落戶巴中建設200萬頭生豬全產業鏈項目,巴山牧業、四川(巴中)好彩頭等企業發展壯大,秦巴農洽會、“巴中雲頂”茶文化旅遊節相繼成功舉辦,“巴食巴適”優質農產品搭乘中歐班列遠銷歐洲。大宗商品交易場所加快建立,涉農企業在新三板掛牌1家。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全市5個縣(區)全部摘帽,69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累計減貧49.9萬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全部穩定脫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從2016年的3815元,增加到2020年的10507元,年均增長28.8%。農村行路難、飲水難、上學難、看病難等問題普遍解決,農村民眾生活水平、經濟社會發展條件顯著改善,民眾滿意度99%。
第二節 主要挑戰
從國際環境變化看,縱觀世界各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歷程,已開發國家也曾面臨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經濟增速放緩、農村勞動力外流、耕地閒置和農村衰落等問題。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不確定性日益增加。中國農業與國民經濟緊密相連、與全球各國農業緊密相關,由於全球農業不穩定預期,農業對外開放合作面臨新挑戰。
從國內農產品供需分析看,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糧食供給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國家恐慌性限制糧食等農產品出口,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壓力增大。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加之面臨綠色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的約束,持續穩定的糧食生產需要久久為功。高質量農產品需求與落後市場意識矛盾突出,農產品相對過剩與短缺交替出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面臨嚴峻的外部環境。
從全省農業農村發展態勢看,全省農產品生產保持穩定、供給能力提升,但穩產保供仍然面臨不小壓力。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但鄉村產業吸引投資、吸納就業的作用未充分凸顯。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持續改善、人居環境整治取得明顯進展,但宜居鄉村建設任重道遠。農村改革順利推進,但改革系統集成不夠、農民民眾獲得感不強,制約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脫貧攻堅圓滿收官,但部分脫貧戶自身發展能力相對較弱,依然面臨較大返貧風險。鄉村振興邁出堅實步伐,黨管農村工作的體制機制逐步構建,但統籌各方資源力量共同推進鄉村振興的工作格局有待進一步健全完善。
從巴中農業農村發展現狀看,巴中農業大而不強、農村廣而不美、農民多而不富的現實問題突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面臨艱巨繁重任務。農村發展條件依然落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較差,民生保障壓力大,區域發展任務繁重;農業產業體系不優,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程度較低,農業產業化經營滯後;農村市場機制不活,要素市場建設滯後,土地、金融、技術、信息尚未健全;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後,村集體經濟薄弱,農民增收後勁不足;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和收入水平差距較大,延續鄉村文化血脈、完善基層治理體系任務迫切而艱巨。綜合分析,推進巴中農業農村現代化,機遇與挑戰同在,目標與壓力並存,唯有堅定信心、抓住機遇,奮勇前行、實幹作為,才能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把握主動、走在前列。
第三節 政策機遇
從國家戰略層面看,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對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提出新要求。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擴大內需、暢通國內大循環,基礎在“三農”,潛力在“三農”,後勁也在“三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拓展農業迴旋空間創造了新契機,“一帶一路”和“陸海新通道”建設有效延展農業發展的新空間,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政策為推動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新動能。
從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看,省委、省政府始終把“三農”工作作為治蜀興川的重中之重,省政府印發《四川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提出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重點,加快構建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推動四川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全面開展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在較大範圍內盤活農村資產資源,有效拓展發展空間、壯大經營主體、加速產業集聚,為加快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從巴中“三農”發展前景看,全市上下緊緊圍繞建設“三市兩地一樞紐”發展定位,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巴中新征程。在發展機遇上,國省相繼出台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專項政策,既有省委“一乾多支、五區協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戰略部署等普惠性政策支持,又有省委“支持廣元、巴中建設成渝地區北向重要門戶樞紐、成渝地區綠色產品供給地和產業協作配套基地”等特殊政策支持。在發展戰略上,市委明確提出加快建設成渝地區綠色產品供給地和產業協作配套基地,堅持突出縣(區)“1個主導產業+1個特色產業”主攻方向,以“五大振興”為目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將提供強大持久的動力支撐。在發展基礎上,巴中農業特色資源富集、生態環境優良、文化底蘊深厚,農業多種功能需求增加、吸引力不斷增強,農村正成為投資興業的熱土,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正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第二章 總體思路與主要目標
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投入更多資源和力量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按照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戰略部署,2021年至2025年,既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銜接,又要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建設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要求,圍繞市委建設“三市兩地一樞紐”發展定位,堅持“兩主三基、四向發力”總體思路,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以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夯實以現代農業種業為重點的3大先導性支撐產業,推動農業產業全鏈融合發展,全力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強化農業科技攻關,做大擦亮巴中農業金字招牌,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著力構建“一地三區”(成渝地區綠色農產品供給地,秦巴山區高效特色農業樣板區、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創建區、全國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新格局,為建設全國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範市提供強勁支撐。
第二節 基本原則
——政策引領、市場主體。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全面落實“四個優先”,提高強農惠農政策的精準性、系統性和實效性。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推動更多要素向農村傾斜、更多資源向農業聚集,凝聚做好“三農”工作的強大合力。
——園區帶動、產業興旺。堅持把建設現代農業園區、農業現代化示範區作為推動巴中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持續做強產業基地、做響農業品牌、做大精深加工、做實經營主體、做優服務支撐、做好融合文章。發揮園區示範引領作用,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民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
——綠色興農、質效並舉。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全面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落實節約優先、保護為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
——科技支撐、彰顯特色。圍繞產出高效、產品安全,推進產學研融合、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培育高素質農民,加強農業提質增效技術研發套用,強化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力爭農業種源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推進農業大數據發展套用,全面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發展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
——深化改革、激發活力。以土地制度改革為牽引持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完善農村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加強改革系統集成,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切實保障農民權益。逐步破除城鄉二元體制障礙,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鞏固脫貧、全面振興。以脫貧摘帽為新起點,推動領導體制、發展規劃、政策體系、考核機制等過渡銜接,建立健全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區域幫扶機制,提檔升級農村基礎設施,加快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豐富鄉村經濟業態,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第三節 發展定位
——成渝地區綠色農產品供給地。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和資源優勢,牢牢抓住國省產糧大縣、生豬調出大縣、牛羊優勢區布局等戰略機遇,用好守好256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推廣種養結合、循環利用模式,推進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提升綠色農產品供給總量、質量和市場占有率,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加快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秦巴山區高效特色農業樣板區。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深度挖掘地方優質種源,按照縣(區)“1個主導產業+1個特色產業”的發展定位,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聚力打造“核心示範、連片成帶、延鏈補鏈、集群發展”的高效特色農業新樣板,助力建設中國西部肉類食品加工園區、千億川茶產業重要戰略基地、全省中醫藥產業示範基地、川東北核桃產業示範基地。
——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創建區。鞏固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範市和通江縣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成果,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實施“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共建戰略,強化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及產品質量檢測,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建立全程質量可追溯體系,實現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有序推動縣(區)爭創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全國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和切實盤活農村資源資產目標,以建設“三農”工作綜合示範片為抓手,探索農村土地、農村宅基地、農村集體產權、現代農業園區、農村改革推進體制機制,搭建城鄉要素自由平等流動平台,構建起集成配套的農村改革模式,讓資本、人才等要素流向鄉村留在鄉村,讓鄉村聚“人氣”、聚“財氣”,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為全國探索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實踐經驗和模式,推進鄉村振興示範縣建設。
第四節 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建立,農業基礎地位更加穩固,現代農業綜合水平顯著提升,鄉村建設行動取得明顯成效,農民全面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整體實力躋身全省前列。
——推進農業高質高效。“三農”“壓艙石”更加穩固,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主要農產品生產保障能力和質量安全穩步提高。現代高效、特色鮮明、結構合理、鏈條完整的農業產業體系基本形成,農業高端化、綠色化、智慧型化、融合化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180億元。
——推進鄉村宜居宜業。農村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鄉村治理能力顯著提升。城鄉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障礙有效破解,實現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城鄉高度融合發展。整市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取得重大突破,農業綜合執法水平全面提高,農業對外開放合作成效明顯,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充分激發。
——推進農民富裕富足。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健全完善,農村低收入人口分類幫扶長效機制有效建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高素質農民培養制度和教育培訓體系健全完善,農民就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於城鎮居民和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增幅保持在9.5%左右、達到2.2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42:1。
第三章 加快生產糧豬等重要農產品,保障產品供給力
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保障“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產品供給安全,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強化科技裝備支撐。
第一節 推進重要農產品區域布局最佳化
根據區域地形地貌特徵,結合高山區、中山區和城郊低山區,科學論證,最佳化調整糧油、蔬菜、生豬、肉牛、肉羊等重要農產品區域布局(附屬檔案1),通過培育一批龍頭企業、推廣一套實用技術、制定一套扶持政策,推動重要農產品集群發展,提升糧豬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水平。
第二節 推進糧油生產擴面增量
“十四五”期間,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510萬畝以上、糧食產量穩定在193.5萬噸以上。認真落實產糧大縣獎勵政策,健全糧食利益補償機制,安排部分市級統籌的土地出讓收益資金用於發展糧食生產。市、縣(區)產業發展項目優先安排糧食生產,逐年增加糧油生產發展資金總量和占比,逐級梯次培育一批產業鏈條完整、設施裝備先進、品牌影響力大、輻射帶動力強的現代糧油產業園區,連片建設一批糧食綠色高質高效萬畝示範片和優質糧油保障基地。積極落實糧食補貼政策,爭取種糧主體激勵政策,按規定扶持規模化的種糧大戶。實施優質糧油基地提升工程,積極爭取“中國好糧油”“天府菜油”品牌創建,大力實施“魚米之鄉”項目。開展愛糧節糧制止餐飲浪費系列行動。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責任制考核,取消未完成目標任務縣(區)參加涉農工作評優和獎勵資格。
第三節 推進生豬等“菜籃子”產品提質增效
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總體穩定。加快實施生豬全產業鏈項目,高標準建設一批種豬場、育肥場,推動高端肉製品深加工項目,補齊飼料、屠宰、精深加工、冷鏈物流等短板,促進生豬產業轉型升級。以時令蔬菜為主導、錯季種植為突破,擴大商品蔬菜生產,促進周年均衡供應。巴州區、恩陽區、平昌縣重點發展春提早、秋延後果菜和早秋蔬菜,通江縣、南江縣重點發展高山夏延後果菜和夏季葉類、根莖類蔬菜。支持通江縣、平昌縣實施肉牛產業集群項目,推進種源保護、生產養殖、精深加工、文化餐飲及服務等相關產業一體化融合發展,配套建設優質牧草生產基地20萬畝,做大做響“巴山牛”品牌。依託南江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提升南江黃羊產品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穩步推進小家禽發展,保障肉食品多元供給。夯實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基礎免疫,常態化開展非洲豬瘟、布病等動物疫病的監測排查力度,統籌做好動物疫病綜合防控措施。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技術,大力發展水產品,不斷完善養殖業標準體系、可追溯體系,建立健全市場預測預警機制,加強應急儲備體系建設。
第四節 推進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
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禁違規占用耕地,科學開展國土綠化;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深入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行動,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於糧食特別是口糧生產,一般耕地主要用於糧食和油、菜、果等農產品及飼料生產。規範耕地占補平衡,嚴格新增耕地核實認定和監管,占優必須補優。健全耕地數量和質量監測監管機制,加強耕地保護督察和執法監督,專項集中整治撂荒地,開展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
第五節 推進高標準農田集中連片
圍繞糧食生產重點縣建設,以提升糧食產能為目標,實行田、土、水、路、林、電、技、管、制綜合配套,優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整村整鄉推進、集中連片建設,大規模改造中低產田,建設“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土壤肥、旱能灌、澇能排、無污染、產量高”的高標準農田。按照“典型引路、示範帶動、以點促面”的原則,建成一批“集中連片、旱澇保收、宜機作業、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示範區。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秸稈直接還田技術,強化耕地質量動態監測與評價,推進耕地質量監測點位縣域全覆蓋。“十四五”期間,全市新建高標準農田100萬畝以上,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20萬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6%以上。
第六節 推進農村水利建設加固擴能
按照“庫為命脈水源、塘為骨幹水源、池田為補充水源”的思路,突出骨幹水利設施建設,大中小微並舉、防洪抗旱與飲水安全並重,加快建設利農利工利商利民的水利樞紐體系。推進大中型水庫建設、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強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災害防治、基層防汛預報預警及群測群防體系建設。推進小型農田水利設施達標提質,實施水系連通和河塘清淤整治等工程建設。推動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一批規模化供水工程,規範化升級改造農村供水工程,強化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工程。深化農村水利工程產權制度與管理體制改革,健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強化用水過程管理,深入開展大中型灌區農業節水綜合示範,加強高效節水灌溉工程與農藝、農機、生物、管理等措施的集成與融合。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管灌、噴灌、微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智慧灌溉”水平,新建和改造提灌站25座,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0萬畝。因地制宜開展“坡改梯”工程建設,建設農業節水工程,改進耕作方式,推廣秸稈覆蓋保水等農業節水技術和節水抗旱品種。推進灌溉用水定額管理,建立節約高效的農業用水制度,推廣畜牧漁業節水方式。
第七節 推進農業機械化作業服務面延伸拓展
重點推廣中小型、適應性強、輕便耐用的農機裝備,加快補齊水稻、小麥、油菜、玉米機播(插)機收等機械化短板,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高8個百分點左右。依託高標準農田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推進“五良”融合全程機械化示範區建設,創建“五良”融合全程機械化示範區5個。統籌規劃實施宜機化改造,打通農機作業“最後一公里”,破解農機“下田難、作業難”問題。實施政府購買服務、薄弱環節作業補貼等項目,支持農機服務主體開展“跨區域”“訂單式”“託管式”農機社會化服務,破解季節性勞力缺、勞力貴等問題,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第四章 加快發展現代高效特色農業,提升市場競爭力
全面貫徹省委、省政府建設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要求,堅持質量興農、效益優先,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載體,推進特色農業產業鏈融合發展,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第一節 實施特色農業全域統籌布局計畫
堅持全市“一盤棋”,按照縣(區)“1+1”產業發展定位,培育特色鮮明、結構合理、鏈條完整的特色農業產業體系。支持巴州區重點發展道地藥材產業;支持恩陽區轉型升級蘆筍產業,建成中國西部肉製品生產基地;支持南江縣發展南江黃羊+金銀花、茶葉、核桃種養循環產業;支持通江縣發展以通江銀耳+茶葉、青峪豬為主的山地高效農業;支持平昌縣建設以茶葉+青花椒、稻漁共生等為特色支撐產業的鄉村振興示範縣。支持巴中經開區建設以果蔬為主的“菜籃子”基地。持續鞏固提升茶葉、核桃、通江銀耳、道地藥材、蘆筍、青峪豬、巴山牛、南江黃羊、巴山土雞、水產全域發展勢頭(附屬檔案2)。
第二節 實施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計畫
全面開展農業種質資源普查,組織系統性調查與搶救性收集。加強種業基礎性公益性建設,建設地方種質資源保護場或保護區,爭創生豬、巴山牛等國省核心育種場。實施青峪豬種質資源保護項目和巴山牛現代種業項目,提升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加強種業生產基地建設,加強品種保存、鑑定和遺傳改良,對珍貴、稀有、瀕危地方良種,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依託科研單位、自然保護區和現代種業企業共同做好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建設地方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場、保護區、保護圃。強化種業“卡脖子”技術研究,建設優質糧油等新品種試驗展示示範區15個,圍繞茶葉、食用菌、道地藥材、青花椒、馬鈴薯、柞蠶等特色農業產業建設良種繁育基地20個。爭創一批農作物種質資源省級保護單位、農作物種子(苗)生產基地,儲備申報實施一批省級現代種業提升工程項目,建設一批農作物種質資源創新開發利用示範基地和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區。成立江口青鱅技術研發中心,完成江口青鱅“水花”一級孵化和苗種三級培育,建立大規格苗種營養和飼料體系。支持企業開展生豬新品種選育,創建國省級生豬核心育種場,優質父母代種豬群體穩定在20萬頭以上。持續開展南江黃羊配套系選育,力爭選育1個父系、2個母系。著力推進山地梅花雞選育及品種認定。加大巴山牛保種選育力度,建設巴山牛保種擴繁場。建立較為完備的肉兔選育體系,祖代伊拉兔種群規模穩定在1萬隻以上。
第三節 實施“三農”工作綜合示範片建設計畫
堅持“全域謀劃、重點突破、整體推進”,推動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後半篇”文章重點任務、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重點任務、農業農村工作重點任務“三重融合”,集中力量、集中資源,統籌推動15個“三農”工作綜合示範片建設(附屬檔案3)。系統謀劃農業產業發展、農村綜合改革、鄉村建設工作,圍繞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村集體經濟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級民事代辦、基層治理黨建引領“五項重點”,加快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持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建設一批鄉村振興示範縣、鄉、村。推進產業園區+文旅景區+新型社區“三區同建”,建設一批巴山田園綜合體。
第四節 實施現代農業園區梯級遞進培育計畫
圍繞糧油、生豬和特色產業,構建“以國家級園區為引領、省級園區為示範、市級園區為支撐、縣(區)級園區為基礎”的梯級遞進培育創建體系。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體、多方參與、農民受益”的原則,建立多元化投入保障機制,實現“園區規劃建設在哪裡,要素配套跟進到哪裡”。落實“園長制”,建立“園長抓總、市級掛聯、專班推進”的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推進機制。發揮“園長”牽頭作用,落實執行“園長”日常管理責任,規範建立園區運營機制,確保建成園區發揮效益。堅持遞進培育、梯次推進原則,最佳化考核評定標準,提升建設質量水平,完成南江縣國家現代農業園區評估認定,培育提升巴州區枳殼、恩陽區優質糧油、通江縣食用菌、平昌縣茶葉+生豬等4個現代農業園區,拓展園區功能,實現省星級認定、升級。
第五節 實施現代農業示範區創建計畫
實施現代農業產業提升工程,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突出精深加工、品牌引領、鏈條延伸、基地提升四個重點,建設精製川茶產業重要戰略基地、全省最大的高山富硒茶生產基地和全國著名的茶文化生態旅遊基地,茶業綜合產值突破60億元,綜合實力躍居全省前列。建設以核桃為主的川東北特色經濟林產業示範區,培育創建省級現代林業示範區1個、市級現代林業示範區2個,核桃產業綜合產值突破80億元。堅持全鏈融合高質量發展,建設省級以上中醫藥種植示範基地、健康中醫藥(醫療)服務體系,大力提升中醫藥產業經濟,打造經濟轉型新增長極,生物醫藥集群經濟總產值突破200億元。圍繞建設中國西部肉類食品加工園區,建設全國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全國南江黃羊示範基地、西南地區優質牛肉供應基地,年出欄南江黃羊50萬頭、青峪豬30萬頭、肉牛22萬頭以上,生態養殖產業綜合產值突破200億元。
第六節 實施農產品加工提值增效
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統籌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推進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鼓勵和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中小微企業等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提高質量效益。引導大型農業企業加快生物、工程、環保、信息等技術集成套用,促進農產品多次加工,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鼓勵大型農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園區推進加工副產物循環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實現變廢為寶、化害為利,推進綜合利用加工。支持恩陽柳林、巴州清江、通江春在、南江東榆等工業園區建設川東北重要的農副產品加工集群基地。到2025年,建成2個百億級食品飲料產業集群,培育5家全國知名品牌企業,力爭食品飲料產業產值達500億元。
第七節 實施農產品烘乾冷鏈物流補短計畫
加快發展鄉村現代烘乾冷鏈物流業,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專業集散中心和區域性交易市場,爭取烘乾冷鏈物流設施和電商建設項目,重點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推動農產品從產地到銷地的直銷和配送。推進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和農產品流通骨幹網路建設,利用快遞物流、郵政、供銷合作社、益農信息社、電商服務站點等現有條件,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提高農村物流網路連通率和覆蓋率。完善建制村郵政服務設施,打造一批快遞服務現代農業“一地一品”寄遞品牌。全面促進農村消費,支持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網點,支持建設立足鄉村、貼近農民的生活消費服務綜合體,滿足農村居民消費升級需要,吸引城市居民下鄉消費。全面加強農村市場秩序整頓。
第八節 實施鄉村經濟新業態拓展計畫
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培育森林康養、農村文化創意、鄉村旅遊、鄉村民宿、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大力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挖掘農耕文化,建設演藝、攝影、繪畫等文創基地,開發一批具有農村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打造一批天府旅遊名鎮、名村、名宿。推動美麗休閒鄉村建設,創建全國休閒農業重點縣,培育一批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示範農業主題公園。堅持全產業鏈發展,充分獲取農業生產、加工、流通全鏈條的增值收益,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保護傳承農村傳統手工技藝,培育一批鄉村手工藝品牌。
第五章 加快建設“美麗巴中·宜居鄉村”,增強區域吸附力
把鄉村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科學規劃,分步實施,加快補齊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現代化治理能力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美麗巴中·宜居鄉村”。
第一節 開展鄉村建設規劃編制行動
圍繞“鄉村宜居宜業”,完成縣域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全面推進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和“多規合一”實用性村級規劃編制。對暫時沒有編制規劃的村,嚴格按照縣鄉兩級國土空間規劃中確定的用途管制和建設管控要求進行建設。加強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建立規範的審批和管理制度,嚴肅查處違規亂建行為。堅持“三區同建”,綜合考慮村莊演變規律、集聚特點和分布現狀,結合農民生產生活半徑,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推進村莊建設。統籌推進農村危舊房改造等工程,規範農房建設行為,提升農房建設質量,引導建設功能現代、風貌鄉土、成本經濟、結構安全、綠色環保的川東北民居。加強古村落、古民居、古樹名木保護利用,加大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民居和鄉村歷史文化建築保護力度。
第二節 開展農村人居環境五年整治行動
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專項提升行動。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置體系建設,抓好垃圾分類收集點和中轉站建設,探索“就地就近處理”模式。探索政府補貼和農戶合理付費方式,完善行政村和村民小組配備保潔員機制。到2025年,實現行政村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置體系全覆蓋。實施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專項提升行動。優先治理鄉(鎮)政府所在地、二級場鎮、中心村、人口集聚區、水源保護區等生態環境敏感區域農村生活污水,合理採用靠近城鎮污水廠(站)納入管網統一收集處理、聚居點(區)聯村聯戶集中處理、偏遠單戶分散處理等模式;持續開展“千村示範工程”,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示範。到2025年,75%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亂排亂放現象得到有效管控。實施農村“廁所革命”專項提升行動。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點縣和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示範村建設,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戶用廁所改造,引導農戶在新(改)建住房時必須配套建設糞污無害化處理設施。統籌推進農村公共廁所建設,確保每個行政村至少有1處公廁。到2025年,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穩定在90%以上,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0%以上,農村公廁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實施村容村貌專項提升行動,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建設一批森林鄉鎮。常態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強化農村電力線、通信線、廣播電視線“三線”整治。加大衛生防疫、健康生活宣傳,引導農民培養良好衛生意識。
第三節 開展鄉村公共基礎設施提檔升級行動
推動“四好農村公路”提質擴面,實施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工程和撤併建制村暢通工程,有序推進30戶及以上自然村組通硬化路和聯網路建設,提升改造連線重要鄉鎮、產業園區、旅遊景區景點的旅遊路、資源路、產業路。實施鄉村運輸“金通工程”,全面推進“路長制”, 強化農村道路安全監管。加強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管理,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快完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末端網路,鼓勵郵政快遞、物流運輸、電商等企業打造鄉鎮分撥中心,加快布局建制村物流服務網點。實施鄉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持續推動天然氣供氣設施向農村延伸。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推動農村光纖寬頻和4G網路深度覆蓋、5G網路向農村延伸。推進基礎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向城鄉居民提供災害預警應急廣播和政務信息發布、政策宣講服務。
第四節 開展鄉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提升行動
建立完善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機制,強化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縣鄉村統籌,逐步實現標準統一、制度並軌。推進鄉村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健全縣域內教師交流輪崗機制,引導優秀校長和骨幹教師向農村學校流動,完善鄉村教師職務(職稱)評聘辦法。加快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對在農村基層工作的衛生技術人員在職稱晉升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推動符合條件的全科醫生實行“鄉管村用”。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穩步提高政府補助標準,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統籌加大農村大病患者保障。健全統籌城鄉的就業政策和就業服務體系,推動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向鄉村延伸。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正常調整機制,穩步提高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推動城鄉低保制度統籌發展,逐步合理提高低保水平和特困供養服務質量。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和老年人、困境兒童、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的關愛服務。加強村級綜合服務設施建設。
第五節 開展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提能行動
創新鄉村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機制,實施鄉土人才培育行動,開展鄉土人才示範培訓,認定一批“土專家”“田秀才”和農村家庭能人。加快鄉村旅遊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對鄉村手工藝人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技術精湛、紮根農村、熱愛鄉土的鄉村工匠。加強鄉村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支持農民工回鄉創業、支持科技人員兼職取酬和離崗創業,實施“三支一扶”“特崗教師”等人才項目,鼓勵引導高校畢業生等群體向基層流動,支持退休幹部等新鄉賢投身農業生產經營。整合壯大市縣農業科技隊伍,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提高農業科技支撐力。完善創業創新服務體系,紮實開展高素質農民、農村合作社組織領辦人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到2025年,培訓高素質農民5000人,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7萬人左右,科技特派員隊伍規模達到350人,實現科技特派員服務全覆蓋。
第六節 開展加強鄉村社會治理創新行動
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系,推廣運用“四議四調四評”城鄉基層治理工作法。支持婦聯、團委、殘聯、老協等多方主體參與鄉村治理,引導農民工、知識分子、工商界人士、退休幹部等回鄉參與鄉村治理,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提供公益服務、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等途徑有序參與鄉村治理。堅持縣鄉村聯動,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設成為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加強鄉鎮便民服務中心規範化標準化建設,推動“放管服”改革向鄉村延伸,推進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快農村“雪亮工程”建設與聯網套用,實施“慧眼工程”,促進管理平台與綜治中心、公安指揮中心、城管中心深度融合,提高預測預警預防各類風險能力。持續推進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村“兩委”班子成員交叉任職,穩步提高待遇水平。實施村級事務陽光工程,完善黨務、村務、賬務公開制度,推廣“網際網路+村級事務”陽光監管平台。積極爭創省級鄉村治理示範村鎮,總結提煉推廣試點示範成果經驗。到2025年,力爭創建省級鄉村治理示範鄉鎮5個、示範村50個。
第七節 開展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築魂行動
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構建“實踐中心—實踐所—實踐站”縣鄉村三級組織體系,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不斷提升農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持續辦好“晏陽初講堂”和農民夜校,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農村、入農家,弘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提升農民思想政治素質。培育和弘揚法治精神,持續加強《憲法》《民法典》等宣傳教育,普及農村常用法律法規,引導農民依法表達訴求、解決糾紛、維護權益。按照有標準、有網路、有內容、有人才的要求,建好鄉村文化活動場地,深入開展文化惠民活動,推動公共文化資源向鄉村傾斜。發揮農村黨員幹部示範作用,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賭禁毒會等民眾自治組織作用,健全完善村規民約,堅決抵制封建迷信、鋪張浪費、大操大辦、天價彩禮等陳規陋習。推動黨報黨刊、主旋律電影、川劇和曲藝等進農村、進院落,全力剷除農村地區“三俗”文化土壤。持續深化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完善文明村鎮、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考核辦法,注重文明習慣培養。加強鄉村治理誠信體系建設,探索建立個人或家庭社會誠信“紅黑榜”。
第六章 加快培育主體促進農民發展,激發農業創新力
圍繞構建現代化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目標,以小農戶為重點培育對象,培育發展規範化的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完善農業生產服務體系,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領、帶動和服務能力,帶動小農戶進入農業現代化發展軌道。
第一節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大力培育家庭農場,制定《巴中市家庭農場名錄管理細則》,健全完善家庭農場信息庫,組建巴中市家庭農場協會。持續開展市、縣級示範場評定,爭取創建省級示範場,力爭到2025年基本實現村村有示範場。規範發展農民合作社,制定《巴中市農民合作社市級示範社評選及監測辦法》,指導農民合作社建立健全運行機制,拓展服務領域,提高標準化生產能力。 “十四五”期間,培育農民合作社市級以上示範社150家,全市實現部級或省級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全覆蓋。引進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持續實施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培育培優計畫,提高國家級質量、壯大省級規模、培優市級存量。“十四五”末,全市農業產業化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到255家。健全完善現代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突出資源共享,整合現有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資源,促進多元服務主體共同發展;持續做優大宗糧油生產社會化服務,鼓勵集中度高的特色優勢產業帶開展生產託管服務,探索生產全託管模式機制。
第二節 培養高素質農民
突出抓好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帶頭人,大力培育高素質農民。探索建立高素質農民職業準入制度、職業登記制度,建立健全高素質農民考試、認定、註冊程式,逐步建立高素質農民退出機制,提升高素質農民隊伍競爭力。健全高素質農民政策扶持制度,逐步明確高素質農民優先享受支農惠農政策、融資擔保貼息等支持政策。建立以農業農村部門牽頭、公益性教育培訓機構為主體、多種資源和市場主體有序參與的“一主多元”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鼓勵支持巴中村政學院增設涉農教育培訓課程,將縣(區)農廣校作為培訓高素質農民的主陣地,構建“短期技術培訓+系統農業培訓+農業職業教育”的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模式,培育更高層次的全科高素質農民。最佳化高素質農民培訓管理,聚焦鄉村振興人才需求,用好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信息管理系統。
第三節 培訓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技能
整合最佳化縣鄉服務資源,探索構建返鄉下鄉創業“一站式”綜合服務機制,有針對性地提供創業輔導、政策諮詢等服務,開展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力爭“十四五”期間培訓2.5萬人次、兌現培訓補貼2500萬元。強化輿論宣傳引導,聚焦故土鄉情、成功典型、支持政策,營造返鄉下鄉創業就業良好輿論氛圍。全面貫徹《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嚴格落實實名制管理、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總承包企業代發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農民工工資等核心制度。定期開展根治欠薪專項行動,嚴厲打擊惡意欠薪行為。進一步暢通舉報渠道,積極提供欠薪維權法律援助,維護農民工勞動報酬權益。
第四節 培植拓寬農村居民增收渠道
嚴格落實農民增收縣(區)委書記和縣(區)長負責制。建立健全農民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機制,通過“園區+業主”“新型經營主體+農戶”等方式,把農民聚在產業鏈上,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落實《加強農民工服務保障十六條措施》和《巴中市農民工服務保障“八大行動”實施方案》,加強農民工就業培訓服務,鼓勵企業開展“訂單定向培訓”,通過“網際網路平台+就業平台”、招聘APP、現場招聘會等線上線下渠道發布用工信息,引導農民工有序外出、就地就近轉移就業、返鄉創業,穩定增加農民務工收入。深化農村改革釋放發展活力,依法規模流轉承包地經營權、林地經營權,盤活農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審慎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加快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保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確保農民轉移性收入相對穩定。大力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健康養生、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落實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平等就業、同工同酬制度,落實《巴中市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二十條規定(試行)》,切實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健全預防和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長效機制。
第七章 加快推動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綠色承載力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健全優質、安全、綠色為導向的農業標準體系,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升“巴字號”農產品品牌競爭力。
第一節 打好長江十年禁漁持久戰
持續加強重點水域水生生物資源和水域生態環境保護。嚴厲打擊諾水河珍稀水生動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通江河岩原鯉等4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及其一級支流非法捕撈行為,積極開展天然水域增殖放流活動,保護和恢復天然水域水生生物多樣性。在禁捕期內,所有天然水域禁止開展捕撈作業、水禽放養、扎巢采卵;魚類繁殖期,禁止從事挖砂採石、水下工程作業(重點工程除外)等影響魚類繁殖活動;所有漁業捕撈船舶全面取締,所有網具一律封存;禁止收購、銷售、加工野生魚,從嚴打擊電、毒、炸魚和生產性釣魚行為,做到“河內無漁船、岸邊無網具、市場無河魚”。禁捕區域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為魚類繁殖期,禁止一切垂釣行為,10年禁捕區域嚴格禁止多線多鉤、長線多鉤、單線多鉤等對水生生物資源破壞較大的釣具釣法。重拳打擊“電毒炸”“絕戶網”“三無”船舶等重點非法捕撈行為,依法依規懲處運輸、收購銷售、加工野生魚類的商販。落實重點水域禁捕補償制度,確保長江流域巴中段船退完、人安置、不反彈。結合高素質農民培訓、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等政策,穩妥引導退捕漁民轉產就業,切實解決上岸漁民民生問題。
第二節 打好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總體戰
深入實施“一控兩減三利用”,提高生態系統自淨能力。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推廣雨水蓄集、土壤蓄水保墒、高效節水灌溉、測墒節灌、水肥耦合及畜禽養殖場節水技術,建立控水農業模式。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智慧型水肥一體化、精減施肥等化肥減量技術,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推進病蟲智慧測報精準化減量、病蟲害綠色防控減量與統防統治減量工作。推進養殖業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實現以種定養、就地消納、種養循環,構建養殖與種植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良性互動的可持續生態系統。建設巴中市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和南江縣、通江縣、平昌縣病死畜禽集中收集站。嚴控秸稈露天焚燒,加快培育秸稈綜合利用主體,加強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爭取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項目。推進農業化學投入品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大力推廣套用可降解地膜,開展農膜回收行動,加大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力度。
第三節 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衛戰
鞏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範市創建成果,爭創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推進全程標準化示範建設,培育一批生產管理規範、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標準化生產經營主體。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隊伍建設,構建市縣鄉村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格線,強化“雙隨機”和“三前”環節抽樣,加大禁限用藥物查處力度,加強農用獸藥安全培訓,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實現產地準出管理與市場準入管理無縫銜接,確保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監管覆蓋率達100%、重大違法犯罪行為查處率達100%。按照“網際網路+”農產品質量安全理念,依託國家(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和APP等信息技術手段,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移動化監管、信息化追溯水平。到2025年,入駐追溯平台生產經營主體達1300家。落實食品安全樣品抽檢頻次要求,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主要危害因子風險評估,建立健全輿情監測制度和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預警和風險防控能力。
第四節 打好區域公用品牌行銷戰
加強“巴食巴適”“巴中雲頂”“巴山牛”等品牌宣傳推介力度,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擦亮“巴字號”農產品金字招牌。立足資源優勢,圍繞全產業鏈發展,支持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家庭農場合作,共建共享企業品牌,提升品牌價值,到2025年,新增“三品一標”產品50個。構建“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體系,建立巴中農產品品牌名錄製度,將具有較大影響力和較高品牌價值的農產品品牌納入名錄庫,實施動態監管、評價、保護和培育。聚焦優勢特色產業,深入實施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培育一批以地理標誌農產品為核心的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強化地理標誌農產品質量控制和特色品質保持,規範標誌授權使用,推動身份標識化和全程數位化。推動國家地理標誌品牌走出去,推選具有巴中獨特地域亮點、獨特生產方式、獨特品質和獨特歷史文化的地理標誌產品加入國際性地理標誌協定,全面提升巴中地理標誌品牌的認知度和市場競爭力。
第五節 打好農村減排固碳陣地戰
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不斷提升生態農業碳匯。開展農業農村碳排放測算和碳達峰行動目標、路徑和具體措施研究,制定《巴中市農業農村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明確行動時間表、任務書和路徑圖。深入實施“一控兩減三利用”,提升秸稈、畜禽養殖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發展綠色高效種植養殖業,開展農業生態技術、綠色技術和增匯型技術研發和套用推廣。推進農業機械化節能減排,做好農業機械報廢更新工作,加快淘汰老舊農業機械。推進農村沼氣清潔發展。健全創新驅動與激勵約束機制,建立農業綠色標準體系和農業資源環境生態監測預警體系。完善綠色農業法規政策體系,開展低碳示範創建。
第八章 加快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試點,促進城鄉融合力
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打通城鄉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障礙,推動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加快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綜合執法水平,推進農業開放合作,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第一節 推動做好兩項改革“後半篇”文章
緊扣最佳化資源配置、提升發展質量、增強服務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四大任務”,著力優布局、打基礎、補短板、建機制,全面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統籌改革後鄉村設施布局建設,注重體現村落形態、保持鄉土風情,科學布局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推進縣鄉村公共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圍繞改革後鎮村功能定位,整體提升農村現代文明生活基本條件。建立完善權責一致、簡約精幹、務實高效的鄉鎮、村管理體制。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集體資產所有權、經營權和收益權實現形式,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切實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造血功能和綜合實力。抓住鎮村空間擴展、資源集中的有利條件,堅持以大帶小、以強帶弱、優勢互補、和諧發展,推進鄉村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到2025年,基本實現合併村集體經濟融合發展,集體經濟組織管理規範、治理有序,集體經濟實力持續增強,市域鄉鎮主導產業優勢特色突出、產業鏈條完善、三產融合發展、利益聯結緊密。
第二節 推動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政策。支持農戶採取“土地置換”等方式集中連片發展生產,盤活承包地“經營權”,健全規範土地流轉制度,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能力建設。建立農村承包土地流轉交易綜合利用數字管理平台,建立市級農村承包土地收儲轉包運行機制。探索建立農村承包土地流轉財政獎補激勵機制。對規模較大、利用周期較長的經營主體流轉的土地,探索農戶分享土地規模經營的長遠收益機制,引導小農戶逐步走向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探索農村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實現形式。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採取自營、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種方式盤活利用農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住宅。在房地一體化確權頒證基礎上,探索盤活利用閒置宅基地和農房、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辦法。按照村級初審、鄉級審批、縣級監管的原則,改革宅基地審批管理方式。力爭建成市、縣(區)、鄉鎮、村級四級聯審聯管一網式運行平台。鼓勵村集體在農戶自願前提下,依法把有償收回的閒置宅基地、廢棄的集體公益性建設用地轉變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規範完善徵收制度、征地程式、補償標準,維護被征地農民和集體權益。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願有償轉讓。
第三節 推動創新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完善發展機制。對原清產核資工作開展“回頭看”,對未全面確權登記到具體對象的產權進行清理確權。完善集體資產和債權債務清理移交,被撤併村的集體資產和債權債務,以原村集體清產核資成果為基礎,以建制村調整完成為截至時間,明確權屬,做好移交,納入合併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承接、維護、管理和經營。在完成清產核資、成員調整確認、股份量化頒證基礎上,以合併村為單位迅速組建新的村集體經濟組織。開展試點試驗。藉助巴中市整市推進農村改革契機,在試點期間,率先在合併村開展農村土地承包改革、農村宅基地盤活利用和規範管理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山區現代農業園區建管機制改革等試點。創新發展形式。在試點基礎上,探索股份合作自主經營、資源合作聯合發展、資金入股借力發展、租賃經營穩健發展、託管代理服務發展、扶貧資產經營發展、盤活撤併村閒置資產、“三權分置”所有權分紅等多種適宜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模式和機制,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資產經營、旅遊開發、利益分享等方面的收入。
第四節 推動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盤活利用農村集體資源資產,規範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加強財務審計監管,夯實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把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大力推進巴中市農村產權交易規範發展,構建市、縣、鄉、村四級體系和產權交易信息平台,出台產權交易清單和配套服務政策,開展農村集體產權交易服務,促進農村資源要素流轉轉化。紮實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整市推進試點市”試點試驗,推動建立適合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產權配套機制。紮實開展合併村集體資產、資源摸底,積極進行資源整合和規範利用,增加村集體收益。指導集體經濟組織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成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三會”,不斷完善村集體經濟組織治理和管理體系。推進供銷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三社”融合發展,2025年基本實現合併村集體經濟完全融合發展。
第五節 推動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
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加快打通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性通道。統籌縣域產業、基礎設施、基本農田、生態保護、城鎮開發、村落分布等空間布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強化縣域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設成為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深入開展省級百強中心鎮培育工作,建設一批省級特色小鎮。推動在縣域就業的農民工就地市民化,增加適應進城農民剛性需求的住房供給。儘快實現公共資源按常住人口規模配置。積極引導工商資本合規有序進入農村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推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有序市民化。推進戶籍一體化管理制度改革,實行戶籍登記地與實際居住地相一致的新體制。全面推行居住證制度,拓展居住證所承載的功能範圍,實現持居住證人口同等享有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務,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保障享有權益,建立與城鄉人口變化規律相適應的城鄉公共財政分配製度,實現教育、就業、醫療、社保、住房保障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常住人口。
第六節 推動農業綜合執法改革和執法體系建設
適時清理、公布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切實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嚴格執行農業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健全農業綜合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做好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後半篇”文章,健全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推進“網際網路+執法”,改進最佳化執法方式,提升執法效能。嚴格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深入開展法律“七進”活動。理順市、縣(區)、鄉鎮三級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體系,加強對縣(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工作的綜合協調和監督指導,督促縣(區)農業行政執法隊伍聚焦執法辦案主業,建立健全統一的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伍。統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制式服裝、標誌和執法執勤用車配備,推動鄉鎮綜合執法改革。加快農業綜合行政執法信息化建設,建立與全國農業綜合執法信息共享平台互通的全市農業綜合執法系統。做好農業行業安全生產宣傳教育,推進“平安農機”創建,加強農村沼氣工程、漁業船舶等重點領域安全生產監督執法。
第七節 推動農業開放合作
搶抓戰略機遇,藉助成都重慶雙核強力帶動,在重要農產品保供、綠色農業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科技等方面加強交流合作,加快建設成渝地區綠色產品供給地和產業協作配套基地。加強同西南省份協作,藉助東西部協作機遇,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農產品市場需求,不斷深化區域農業交流合作,吸引資本來巴發展休閒農業、生態康養、創意農業、鄉村旅遊等新產業新業態。繼續實施中國—烏干達南南合作三期項目,加強與德國丹嫩貝格市合作,積極申報創建國、省級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加強出口農產品精深加工,推動建設生態環境優、管理規範化、質量有保障、產品可追溯的特色農產品出口基地2個,爭創農產品出口示範縣1個。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及多雙邊機制國家市場,逐步實施“巴食巴適”農產品“進歐盟”“到中東”“入非洲”“拓南美”等貿促活動。引導涉農企業開展GAP、GMP、HACCP等國際認證(或已開發國家認證)、國際專利申請、國際商標註冊,打造“巴食巴適”國際名片。
第九章 加快健全有效銜接長效機制,提高政策執行力
以鞏固“兩不愁三保障”為重點,建立健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最佳化調整幫扶工作機制,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第一節 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依據脫貧摘帽時間,從2021年起設立5年過渡期。過渡期內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脫貧攻堅過渡期內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穩定民生兜底救助政策,逐步提高農村低保供養標準,切實抓好教育、醫療、住房、飲水等保障普惠性政策落實工作,健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切實避免農村人口“因貧失學”“因病返貧”“因老返貧”。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機制,建立健全易返貧致貧人口快速發現和回響機制,健全防止返貧大數據監測平台,實施動態管理。落實行業主管部門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工作責任。建立農村脫貧人口住房安全動態監測機制,通過農村危房改造等多種方式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鞏固維護好已建成農村供水工程成果。
第二節 培育壯大脫貧縣(區)特色產業
最佳化產業就業等發展類政策,持續發展壯大脫貧縣(區)特色產業,做好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多渠道拓展公益性崗位,促進弱勞力、半勞力等家庭就近就地解決就業。繼續加強就業培訓,增強技能水平,提高勞動力應對市場風險能力。以縣為單位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產業,完善全產業鏈支持措施,延長產業鏈條豐富產品類型,提高扶貧產業發展效率和效益。以鄉鎮為單位,在繼續做好扶貧產業項目後續幫扶的基礎上,探索實施“五個一”工程,壯大特色產業(打造一批主導產業突出、規模效益明顯、產業鏈條健全、綜合競爭力較強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構建“一村一品”發展格局;支持一批龍頭企業,健全“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機制;建設一個以上社會化綜合服務體,聚集科技、農機裝備、金融等服務要素;完善一套利益聯結機制,引導廣大農戶積極參與鄉村產業發展;培育一批鄉村致富帶頭人,提高農村“兩委”幹部、致富能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返鄉創業人員帶頭創業致富的能力)。加強消費幫扶專櫃建設,開展農產品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活動,大力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推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冷鏈物流倉儲中心建設,支持創建消費幫扶創業創新基地,創新完善產業帶動、技能培訓、小額信貸等支持措施,做好與鄉村產業振興政策銜接。
第三節 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政策有效銜接
堅持各級黨委和政府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中的主體責任,做好全市扶貧機構職能調整最佳化工作,加強基層幹部隊伍建設,建立黨員領導幹部長期聯繫農村低收入民眾的體制機制。統籌推進鞏固脫貧成果“補短”與鄉村振興“揚長”相結合的鄉村振興項目庫,促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的科技投入、制度改革、資源生態、項目資金等支撐體系的銜接,建立統一的要素資源配置體系,形成脫貧鞏固和鄉村振興發展合力。做好財政投入政策銜接,保留並調整最佳化原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聚焦支持脫貧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適當向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區)、幫扶村傾斜,提高用於產業發展的比例。過渡期前3年脫貧縣(區)繼續實行涉農資金統籌整合試點政策。過渡期內延續脫貧攻堅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做好金融服務政策銜接,加大對脫貧鄉村優勢特色產業信貸支持和保險保障力度。做好土地支持政策銜接,新增建設用地計畫指標優先保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用地需要,過渡期內對脫貧縣(區)繼續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節餘指標省內交易政策。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銜接,繼續支持脫貧戶“兩後生”接受職業教育並按規定給予相應資助,繼續實施“雨露計畫”。
第四節 推動鄉村逐步實現全面振興
加大鄉村水、電、路、氣、網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優先在脫貧地區推進通村通組路、特色產業路、旅遊路、園區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電商物流體系等項目建設,持續改善脫貧地區基礎設施條件,增強脫貧地區發展後勁。持續改善脫貧地區教育、醫療、住房、飲水等保障水平,重點加強脫貧地區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標準化衛生室、農村文化體育廣場等項目建設,增加脫貧地區高品質公共服務供給,進一步提升脫貧地區公共服務水平。最佳化調整幫扶工作機制,深化東西部協作,配合做好中央和省級單位定點幫扶,調整完善市縣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定點幫扶關係、職責任務和工作重心,建立選派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長效機制,持續開展城鄉黨建結對共建和“兩新聯萬村黨建助振興”等行動。加大鄉村振興省級重點幫扶縣和重點幫扶村支持力度,爭取落實支持革命老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政策,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第十章 保障措施與環境影響評價
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工作機制,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領導體制和工作體系銜接,建立健全協同實施機制,確保規劃主要目標和任務順利實現。
第一節 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
發揮各級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建立健全上下貫通、精準施策、一抓到底的鄉村振興工作體系,推動規劃落地落實。深入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全面實行市、縣(區)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和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制,縣(區)黨委書記要把主要精力用於抓“三農”工作,當好“一線總指揮”。建立鄉村振興聯繫點制度。開展縣鄉村三級黨組織書記鄉村振興輪訓。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加快建設政治過硬、紀律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幹部隊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考評激勵。加強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建設,充分發揮市縣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抓總、統籌協調作用。強化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決策參謀、統籌協調、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促檢查等職能。建立引導社會各界力量參與鄉村振興的制度機制。發揮統戰組織優勢,為鄉村振興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發揮工商聯橋樑紐帶作用,實施鄉村振興“萬企興萬村”行動。引導慈善資源進一步向農村地區、農村人口傾斜和匯聚。加大政府投資項目實施力度,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領域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及時總結宣傳實施鄉村振興的經驗做法,營造共同推進鄉村振興的濃厚氛圍。
第二節 健全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投入保障機制
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實施財政鄉村振興資金專項庫款保障管理,確保專款專用。持續加大公共財政對鄉村振興的投入,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不斷增加。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於農業農村比例,確保到“十四五”期末用於農業農村比例提高到50%以上。按規定逐步提高一般債券支出中用於支持鄉村振興的比重,有序擴大用於支持鄉村振興的專項債券發行規模。發揮財政投入引領作用,支持以市場化方式設立並規範運行市縣鄉村振興基金。引導各類市場主體、農民合作社等以直接投資、合作聯營等方式投入農業農村發展。按規定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券。推行鄉村振興農業產業發展貸款風險補償金制度。發展政府性農業融資擔保,合理降低擔保費率。引導銀行保險機構探索開發信用類、普惠類金融支農產品和服務。推廣以獎代補做法,支持擴大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範圍和規模。根據國家政策投向,擬策劃納入“十四五”規劃投資實施2000萬元以上的重大農業項目69個、總投資4129164萬元(附屬檔案4),其中:基礎設施類7個、總投資602500萬元,冷鏈加工類4個、總投資237000萬元,產業發展類18個、總投資1365204萬元,產業融合類21個、總投資1582860萬元,生態農業類4個、總投資47000萬元,“三農”保障類6個、總投資59000萬元,農業科技類5個、總投資79600萬元,種源保護類1個、總投資5000萬元,鄉村振興類3個、總投資151000萬元。該規劃項目在實施年度可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調整。
第三節 統籌推動規劃順利實施
各縣(區)黨委政府要明確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機制,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計畫,落實工作責任,把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市級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指導,在規劃編制、機制創新、政策制定、項目安排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市農業農村局要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統籌指導,協調解決規劃實施中面臨的突出問題,督促落實重大事項,適時組織開展評估,及時總結經驗做法。重大規劃、政策、重大項目按程式報批,重大問題及時向市委市政府請示報告。
第四節 健全考核激勵約束機制
各級黨委和政府每年向上級黨委和政府報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有關部門每年年初和年底要向同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報告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工作計畫和執行情況。開展縣(區)黨政和市級部門領導班子領導幹部推進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內容,加強考核結果運用。突出工作重點,強化過程監管,紮實開展半年評估、年終考評。健全“三農”調查統計體系,開展鄉村振興監測評估。深入開展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先進縣鄉村培育創建、鞏固提升、考評激勵。
第五節 環境現狀
巴中市位於四川省東北部,大巴山系米倉山南麓,地理坐標為東經106度21分至107度45分,北緯31度15分至32度45分,幅員面積12325平方公里。屬盆周邊遠山區,東鄰達州,南接南充,西抵廣元,北接陝西漢中。屬亞熱帶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攝氏17.1度;無霜期長;雨量充足,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117.9毫米,降雨量年際變化大;光照較好,多年平均光照時數為1462.1小時;有利於農業生產發展。
巴中自然資源富集,擁有野生動植物2650餘種,石墨儲量亞洲領先,“通南巴構造帶”天然氣儲量豐富,農產品有機富硒,是久負盛名的“中國銀耳之鄉”“中國富硒茶之鄉”“中國南江黃羊之鄉”“中國溶洞之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四川盆地北緣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庫”。2020年森林覆蓋率63%,空氣品質優良率96.7%,有光霧山—諾水河世界地質公園、1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21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4個國家森林公園;核心區830平方公里的光霧山紅葉美輪美奐,“環中國國際腳踏車賽皇后賽道”馳名中外,是“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
第六節 環境影響分析評價
(一)與相關規劃協調性分析
《巴中市“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精神,科學分析了“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了“十四五”農業農村發展的工作重點,對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從《規劃》與相關戰略規劃的協調性看,《規劃》與《四川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等規划進行了有效銜接,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目標、農業產業布局、重大項目建設等方面保持一致。同時,與《巴中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的農業發展目標任務保持一致,並與水利、氣象等領域的“十四五”專項規划進行了對接,規劃之間不存在矛盾和衝突。
(二)各環境要素影響分析
《規劃》實施後,社會、生態、環境空氣、水環境、聲環境等環境影響如下。
1. 社會環境:能夠促進農村經濟和全市第一產業發展,推動全市社會經濟發展,但部分需征占地的項目在征地拆遷過程中存在一定社會穩定風險。
2. 生態環境:農業資源開發項目開發不當可能新增水土流失,造成面源污染;林草資源開發項目開發不當可能破壞原有生態植被、新增水土流失、引來外來物種,影響生態平衡;可能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地、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眾多生態環境敏感區域和脆弱區產生一定影響;現代農業園區(尤其是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園區)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和廢棄物可能造成面源污染。
3. 環境空氣:項目施工可能帶來揚塵污染,但對環境質量影響一般較小;規模化畜禽養殖項目可能帶來惡臭影響。
4. 水環境:施工期施工場地廢水和施工駐地生活污水可能污染受納水體和土壤;種植業農藥、肥料不合理使用,畜禽養殖業廢水處理不當以及農村生活污水未有效處理,可能造成農業面源污染。
5. 聲環境:項目施工可能帶來施工作業機械噪聲。
第七節 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一)規劃期間的環境保護工作原則
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處理好項目建設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處理好與相關發展規劃的關係;環境保護需作為一項重要的考核指標,落實到今後規劃項目設計和具體實施的各個環節中。
(二)減輕不利環境影響的對策措施和要求
1.減緩種植業環境影響的措施:深入推進化肥減量化,集成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水肥一體化、機械施肥等技術,加大生物肥料、水溶肥料、緩控釋肥料等新型高效肥料的推廣套用力度。深入推進農藥減量化行動,大力推廣政府購買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服務,嚴格控制高毒高殘留農藥和長殘效除草劑使用,鼓勵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加強市內優質特色作物用藥(農藥)聯合試驗。加強科學選用農膜指導,嚴禁使用超薄地膜,推廣農膜減量替代技術,減少農膜使用量,開展液體地膜、新型可降解地膜試驗示範,建立健全農膜回收處理體系。加強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採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農藥換包裝、現金回收、回收保證金等多種方式,建立健全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體系。深入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和原料化利用,持續提高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
2.緩解養殖業環境影響的措施: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監管,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嚴格落實規模畜禽養殖場(小區)環保主體責任,督促規模畜禽養殖場(小區)切實履行污染防治義務,配套完善畜禽糞污貯存、處理、利用設施,嚴格控制畜禽養殖污染排放。深入推進畜禽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建立健全畜禽糞污收集、存儲、運輸、處理和綜合利用全產業鏈,提高畜禽糞便還田利用率。科學劃定漁業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養殖區。嚴格執行水產養殖證制度,強化湖庫水質監測。加快老舊池塘改造,促進水產養殖基礎設施、生產設施裝備全面升級,減少污染物排放。大力推廣水產健康養殖技術,因地制宜發展池塘健康養殖、水庫生態養殖、稻漁綜合種養和流水養殖。
3.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環境影響減緩措施:嚴格執行入園項目準入制度和負面清單制度;對有可能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實行“一票否決”;園區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建設嚴格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資源的再生性、資源的替代性”的發展理念,加強對農業園區副產物的循環利用;強化對農業生產廢棄物和園區生活廢棄物的統一收集和集中處理。
4.林草資源開發環境影響減緩措施:嚴格實行以草定畜;在野生生物物種資源豐富的地區,應劃定野生生物資源準採區、限採區和禁採區,並嚴格規範採挖方式;禁止在生態環境敏感區進行外來物種試驗和種植放養活動。
5.對重要環境敏感區域及其生態環境的保護措施和要求:《規劃》項目可能涉及一些環境敏感區域,對實施規劃有一定製約性。在選址、選線階段應繞避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以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以及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地、森林公園、地質公園、重要濕地、文物保護單位等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禁止建設的區域。
第八節 綜合評述
《規劃》綜合考慮了巴中市現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口與資源分布、地形與地貌特點和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特徵,與巴中市生態功能區劃規劃以及其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等相關規劃基本協調。《規劃》實施可有效緩解區域內耕地退化態勢,有效控制外來入侵生物蔓延,豐富各類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有效控制典型流域農田氮磷流失、畜禽養殖污染、農村生活污染等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改善土壤和水體環境質量。《規劃》項目實施特別是在工程項目的建設過程中,可能會對空氣、水和土壤等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可通過實施環境影響評價、全程環境監理等保障措施,減少施工過程對環境的影響;在工程項目建成後,可能會發生畜禽糞污和農村垃圾轉運遺撒、惡臭氣體和污染物違規排放等環境問題,可採取委託專業公司運營、加強管理等措施,保障工程正常運行,最大限度降低負面影響。落實各項預防和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措施後,生態影響和環境污染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從環境保護角度分析,實施本《規劃》總體可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