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四五”現代農業裝備推進方案(2021-2025年)

現代農業裝備是推進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農業裝備現代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裝備,根據《四川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和《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編制四川省“十四五”現代農業裝備推進方案(2021-2025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省“十四五”現代農業裝備推進方案(2021-2025年)
  • 發布單位:農業機械化管理司
檔案內容
  一、“十三五”現代農業裝備發展成效與形勢
  (一)現代農業裝備發展成效顯著
  “十三五”時期,全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以“立足現代農業,服務鄉村振興”為基本要求,以推動農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為目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真抓實幹,開拓創新,推動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水平、服務水平、科技水平和安全水平不斷提升,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全省農業生產從主要依靠人畜力轉向主要依靠機械動力,進入了機械化為主導的新階段。
  1.農機裝備水平實現新增長。全省農機總動力達4753.58萬千瓦,比“十二五”末增長7.9%;大中型拖拉機、穀物聯合收割機保有量分別達到7.45萬台、3.74萬台;水稻插秧機和穀物烘乾機從無到有,快速增加;大中型動力機械與作業機具配套比由1:1.6提升到1:1.8,高效、高性能、節能作業機械較快發展,水稻插秧機、油菜籽收穫機、穀物烘乾機分別增長15%、4%和70%。
  2.農機作業水平不斷提高。農機作業由耕種收環節為主向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拓展,由種植業向養殖業、農產品初加工等領域延伸。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3%,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為以機械為主導。薄弱環節機械化發展迅速,水稻、油菜、玉米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74%、60%、38%,果蔬茶等特色作物栽/播收、畜牧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等機械化進一步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率達到61%。
  3.農機化服務水平實現新提升。全省農機戶230萬戶,農機合作社1350個,分別比“十二五”末增長3.6%、11%。農機服務社會化不斷擴大,農機合作社年作業服務面積達1376萬畝,較“十二五”末增長34%。大力推進農業裝備公益性試驗鑑定服務,完成農機試驗鑑定總計700餘項。深入實施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積極組織開展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創建,成功創建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11個,創建數量位居西南丘陵山區省份首位。
  4.農機科技創新實現新進步。高效聯合收割機、農副產品加工機械等農業裝備研發製造取得快速突破,質量性能明顯提升。精量播種、秸稈還田、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綠色環保型技術得到套用推廣,秸稈綜合利用率、農膜回收率分別達89.5%、80.2%,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0%。建立了四川省農機裝備產業發展聯盟等產學研推用創新體系,培育了一批骨幹企業,全省農業裝備企業數量500家左右,其中規模以上企業近200家,覆蓋作物種植、管理、收穫以及畜牧養殖、農副產品加工等11個領域。
  5.農機作業基礎條件實現新改善。大力開展機耕道、高標準農田、機電提灌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宜機化”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明顯,農機作業通達率不斷提高。全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近4430萬畝。全省各地投入提灌建設資金20億,新建、改造農村機電提灌設施設備17.9萬台487萬千瓦,常年提水量約30億立方米,機電保灌面積約2000萬畝以上,在13個現代農業園區推廣示範農業智慧灌溉系統,灌溉面積達1.08萬畝,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提灌技術得到套用推廣,建設太陽能提灌站300餘座。農機作業通行條件持續改善,全省建設農機化生產道路22萬公里,現代農業園區農機化生產道路通達率達85%。農機具存放、維修庫棚等設施建設不斷推進,農機信息化管理平台起步發展。
  6.農機化政策環境實現新最佳化。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農機化發展資金15.8億元,其中省級財政投入比“十二五”增長481.2%。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實施中央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0.1億元,補貼機具61.2萬餘台(套),受益農戶總數達55.8萬戶。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制定了《中國製造2025四川行動計畫》,將農機裝備納入製造業重點發展十大領域之一。深入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出台我省實施意見,提出了發展措施,釋放了社會對農機化發展的政策預期。省委省政府將現代農業裝備列入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現代工業“5+1”產業體系加快推進,研究制定了《四川省現代農業裝備轉型升級推進方案》《四川省利用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開展試點綜合獎補》《四川現代農業園區“五良”融合發展農業裝備指南及考核標準》《四川省“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發展指引(試行)》《四川省農機報廢更新補貼實施方案(試行)》《關於加快畜牧業機械化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快推進設施種植機械化發展的實施意見》。
  7.安全生產形勢實現新穩定。創建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23個,省級示範縣6個,省級示範鄉鎮87個。在農機總量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全省拖拉機、聯合收割機上牌率、年檢率、駕駛人持證率均超過70%,農機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實現“雙下降”,未發生重特大農機事故,全省農機安全生產態勢平穩有序。
  (二)現代農業裝備發展形勢穩定持續向好
  現代農業裝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生產力的重要基礎,農業裝備現代化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的必由之路,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裝備支撐。展望“十四五”,裝備現代化引領農業生產方式變革的態勢更趨明顯,農業機械化發展前景更加廣闊。
  1.國家創新戰略對農業裝備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國家將農機裝備納入了《中國製造2025》十大領域之一,上升為國家戰略,體現了黨中央對農機裝備的高度重視和發展決心。《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強調了“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求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滿足億萬農民對機械化生產的需要為目標,推動農機裝備產業向“兩全兩高”(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轉型。省委省政府提出培育工業“5+1”現代產業體系和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相繼把現代農業裝備作為先導性支撐產業重點推進,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發展農機裝備的堅定意志,為推動全省農業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2.鄉村振興戰略對發展現代農業裝備提出了明確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總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農業機械化向更寬領域、更高水平發展。農業機械化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四川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對提升農業裝備水平提出了專門要求。農業機械化發展農業生產力,從根本上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推動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村生產關係、生活方式、治理體系的變革,必然會對“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各方面產生巨大的推動力,是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的硬核支撐。
  3.擦亮四川農業大省金字招牌對發展現代農業裝備提出了明確要求。擦亮四川農業大省金字招牌是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總書記視察重要講話精神,立足四川“三農”實際提出的目標任務。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四川每年輸出農村勞動力在2500萬人以上。這對四川農業大省發展現代農業提出了“誰來種地、誰來養豬”的嚴峻挑戰。四川作為全國十三個糧食主產省之一,丘陵地貌突出,作物種類和種植模式多種多樣,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明確了現代農業裝備的先導性支撐作用,從農業生產成本、生產效率、生產資源利用率等方面來看,發展現代農業裝備有助於加快推進全省10大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障糧食安全,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推進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
  4.影響農業裝備發展的因素仍然存在。當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國內農機行業持續低速運行,市場下滑。四川農機工業基礎薄弱,農業裝備科技創新性突破少,農業裝備供給不充分、結構布局不合理,存在諸多短板甚至空白;農業機械化率相對較低,產業和區域發展不平衡;農機化服務能力弱,服務質量效益有待提升;農機作業、維修、存放等基礎設施和農田“宜機化”建設依然滯後;農機流通服務網路還不夠健全。
  綜合判斷,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四川農業裝備發展時間視窗和機遇視窗已經到來,總體上仍然是有利因素多於不利因素,必須堅定發展信心,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農業建設目標要求,加快推進我省農業裝備轉型升級。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對農業機械化多樣性需求為目標,把握我省現代農業新要求,建立健全農機化融合發展的機制體制,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以提質增效、穩糧增收可持續為主線,以科技創新、機制創新、制度創新為動力,以良機、良田、良種、良制、良機“五良”融合為引領,緊緊圍繞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補短板、強弱項、促協調,推動農業裝備製造、技術創新和推廣套用服務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並重轉型升級,走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新型農機化發展道路,促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創新驅動。依託產學研推用創新體系,圍繞現代農業“10+3”產業所需的現代農業裝備的重點和薄弱環節,凝聚創新力量,加強農業裝備關鍵共性技術、核心技術和系統集成技術攻關,推進自主創新、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打造自主品牌,增強農業裝備行業發展動力和市場競爭力。
  2.堅持先進適用。以需求為導向,注重與經濟社會發展、農村勞動力和農業發展實際相適應,體現傳統、同質、低檔裝備轉型升級,兼顧數量、質量和效益統一發展,推廣機械化、自動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數位化等各種層次的現代農業裝備與技術,不斷滿足現代農業產業和農民民眾實際需求。
  3.堅持因地制宜。推進不同地區特色化、差異化、專業化發展,全力抓好區域發展、產業布局和農業裝備推廣套用,種養加一體,加強農業生產薄弱環節農業裝備的攻關示範、關鍵環節創新推廣,全程全面分類施策,以點帶面整體擴大套用領域,促進各區域、各產業農機化協調、全面發展。
  4.堅持綠色發展。堅持“一控兩減三基本”,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節水灌溉技術和設施設備,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進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強化農藥包裝廢棄物和農田殘膜回收處理,發展循環農業、低碳農業,建設美麗鄉村。
  5.堅持機藝融合。作物新品種審定、栽培模式研究、農田改造與養殖設施建設、適度規模生產與經營等均應包含適應機械化技術指標,推進“五良”(良種、良法、良田、良機、良制)融合,構建農業裝備與農藝技術相輔相成、協同推進的高效機械化生產體系。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5100萬千瓦左右,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0%以上,其中丘陵山區達到55%以上,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薄弱環節機械化全面突破,其中馬鈴薯種植、收穫機械化率均達到45%,油菜種植、收穫機械化率分別達到50%和60%;大宗經濟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體系全面建立,設施農業、畜牧業、水產業、農產品加工機械化水平明顯提升,其中設施種植業、畜牧業機械化率總體達到50%以上。農機作業基礎條件建設成效顯著,新建農村機耕道路10000公里,改造“宜機化”農田面積50萬畝,建設1000畝以上集中連片項目區100個以上,建設“宜機化”高標準農田面積2000萬畝以上,項目區田間道路通達率平原區達到100%,山地丘陵區達到80%以上,新建改造機電提灌站10000座,常年機電保灌面積2000萬畝以上。創建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10個。
表1 “十四五”農業機械化主要指標
發展指標
單位
2025年
指標屬性
農機總動力
萬千瓦
5100
預期性
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
%
70以上
預期性
新建宜機化高標準農田
萬畝
2000
預期性
新建農村機耕道路
公里
10000
預期性
機電保灌面積
萬畝
2000以上
預期性
新建改造機電提灌站
10000
預期性
改造“五良”融合宜機化改造面積
萬畝
50
預期性
建設1000畝以上集中連片項目區
100
預期性
創建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10
預期性
  (四)發展布局
  1.裝備產業布局。以成都、德陽、綿陽、樂山為重點,大力推動成都(新都)、綿陽(三台)農機裝備產業園建設,推動成德南高效收穫、畜牧養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及收穫後處理農機裝備產業帶建設,樂雅綿新型智慧型碾米粉碎機、茶機、榨油機等農副產品加工機械製造基地建設、巴廣達藥蔬高效種植農機裝備產業基地建設和瀘州宜賓智慧型釀酒裝備產業基地建設。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在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布局建設農機裝備製造研發基地,打造產值上億元的智慧型農機裝備產業化龍頭企業2-3家。
  2.示範推廣布局。堅持平原地區率先發展、丘陵地區加快發展、盆周山區突破發展、高原地區示範發展的總體原則。在平原地區重點推廣示範大馬力、高性能、多功能農業裝備,開展全程全面機械化行動,推動川菜等特色作物機械化示範發展。丘陵地區大力推廣中小型、輕簡化農業裝備,全面開展糧油作物全程機械化示範區建設,推動特色經濟作物和畜牧水產機械化加快發展。盆周山區大力推廣適應性強、輕便小型農業裝備,高效節水提灌設施,因地制宜發展川茶、川果、川藥等山區特色產業生產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高原地區大力推廣撿石、馬鈴薯和青稞播種收穫、牧草收穫打捆貯藏等農業裝備,因地制宜開展馬鈴薯、牧草、青稞、苦蕎、蔬菜、中藥材全程機械化示範區創建。
  三、主要任務
  (一)提升農機科技創新能力
  堅持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為基礎、市場為導向的創新原則,加快建立“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企業+合作社+基地”協同創新、聯合攻關新機制。創建一批省級農機裝備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台,建立智慧型農機創新團隊。分批發布現代農業“10+3”產業缺門斷檔機具需求目錄,充分利用現代農業裝備製造聯盟、協同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平台優勢,研究部署現代農業裝備科研項目,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協同開展基礎前沿、共性關鍵技術、缺門斷檔機具研究,加快技術創新和新產品研發,促進10大優勢特色產業機械化創新發展;完善農機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和成果獎勵機制,開展科技成果評價和評獎。支持科研院所與地方合作開展無人農場關鍵技術、以機適地等研究。加強農機試驗鑑定新方法探索和研究,對產業急需、農民急用的創新農機產品實施專項鑑定。推動成渝相關高校合作,共建西南農業智慧型裝備科技創新中心等創新平台,研發一批關鍵技術,轉化一批科研成果,打造一批示範基地。
表2 “十四五”現代農業“10+3”產業缺門斷檔機具需求目錄
四川省“十四五”現代農業裝備推進方案(2021-2025年)
“十四五”現代農業“10+3”產業缺門斷檔機具需求目錄
  (二)培育農機裝備龍頭企業
  落實中小企業扶持政策,加快中小微企業梯度培育,培育一批“小巨人·成長型”企業、“專精特新”中小農機製造企業。通過重組、改制、兼併及相應的政策引導,扶持骨幹型企業跨階成長,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和帶動引領能力的農業裝備龍頭企業。推進省內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向農業裝備製造企業梯度轉移,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成2-3家農業裝備全產業鏈企業集團。整合成渝農機優勢企業,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發展,聯合建設成渝現代農業裝備製造基地,吸引一批具有國際國內技術領先優勢的農機企業入駐,支持形成農機裝備產業集群。通過首台套等政策引導企業積極開展科技創新,開展農機裝備製造企業與農機專業合作社供需對接,鼓勵農機專業合作社購買“四川造”農業裝備,為企業創新研究、試驗驗證和示範推廣提供支撐。
  (三)推進以良機為牽引的“五良”融合示範推廣
  1.推動“五良”融合建設。以產業需求為引領,組織力量開展分產業、分區域、分作物、分環節“四分”研究和現代農業農業機械化目標體系研究。以良機為牽引,加快構建農機系統推進機制,大力套用良種、推廣良法、建設良田、配套良機、推行良制。按產業逐步推進《四川省現代農業園區“五良”融合農業裝備指南及考核標準》,在川糧油、川豬等10大現代農業園區率先推進“五良”融合全程機械化示範區建設,加快補齊水稻機插(播)、小麥精播以及玉米、油菜、馬鈴薯機播機收等機械化短板,實現產前、產中、產後全程機械化。根據川糧油、川豬等10大特色產業對農業裝備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推廣示範一批先進適用的農業裝備,研究不同區域、不同作物的“五良融合”機械化技術解決方案。建立10大特色產業專家團隊,開展農業園區“五良”融合配套建設技術指導、規劃論證和驗收考核。到2025年,建設“五良”融合全程機械化示範區(基地)100個,糧油、經濟作物園區農機化率分別達到80%、60%以上。
  2.推動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糧食生產要穩字當頭,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圍繞現代農業園區、安寧河流域、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川東北丘陵大縣、糧油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範縣等重點區域,開展農田宜機化改造,開展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創建行動,推進水稻、小麥、玉米、馬鈴薯、油菜等大宗糧油作物全程機械化。以園區為重點,打造一批產量穩定、技術先進、機制創新的糧油機械化生產示範區。建設1000畝以上宜機化改造集中連片項目區100個,農機作業通達率達到100%,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宜機化改造典型案例和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模式。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創建,創建省級以上示範縣10個。
  3.推進經濟作物、養殖、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等機械化。圍繞丘陵山區、盆周山區,實施全面機械化專項,推進果蔬、茶葉、中藥材、蠶桑、林竹、畜牧水產養殖等特色產業薄弱環節機械化。研究推廣主要經濟作物機播(栽)與機收(採伐)、水肥藥精準施用技術,加強農田殘膜回收治理,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突破機械化生產瓶頸。加快畜牧水產養殖業精準飼餵、環境控制等適用技術推廣,推進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推廣生態化治理模式,大力發展規模化養殖場沼氣工程,建立養殖糞污第三方處理服務機制。積極套用工廠化育苗、智慧型調控、儲藏冷鏈等先進設施技術與裝備,提高農業生產精細化、自動化、智慧型化水平。發展特色農產品產地商品化處理和加工,延伸產業鏈、價值鏈,提升綜合效益。
  (四)增強農機服務能力
  1.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創新農機社會化服務新機制、新模式,大力推廣“1+1”農機社會化服務新模式,即1個現代糧油園區至少建成一個“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達到裝備設施先進、服務鏈條完整、要素保障有力、運行管理規範、規模效益良好、示範引領明顯的服務目標。繼續按照“一鄉一社”的要求,加大農機合作社培育力度,進一步引導農機合作社規範發展,不斷提升農機合作社經營服務能力。積極探索依託農業企業、農機合作社,建立區域農機維修(託管)服務中心,強化區域農機維修服務能力供給,努力破解農機“維修難”問題。到2025年,創建“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100個,帶動農機作業、維修、培訓等服務產值突破200億元,形成農機銷售、維修、培訓、服務、調度“一條龍”社會化服務體系。
  2.健全農機化推廣服務體系。強化農機化技術推廣套用,推行“網際網路+”農機推廣服務方式,建立省級農機信息管理服務平台和手機APP,促進大中型農機共享共用。完善農機試驗鑑定能力,最佳化農機試驗鑑定程式,加快農機鑑定、農機購置補貼、農機作業補助核定等管理服務工作的信息化步伐,推進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搭建農機研發、推廣、套用交流平台,促進農業裝備科研、製造、銷售、使用、維修、培訓全產業鏈協同工作。加強縣鄉農機推廣、監理機構建設,配備必要人員、裝備、經費等保障要素。創新農機化公益性服務供給機制和實現形式,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開展農機化科技、培訓服務,支持農機製造企業、流通企業等建立健全農機流通、維修保養、金融保險服務體系。
  3.強化農機安全監管。推進農機安全監管“放管服”改革,加強農機安全監管規範化建設,貫徹落實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和農機報廢更新補貼工作。加強農機安全監管隊伍能力建設,開展農業裝備操作人員、維修技術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及職業技能鑑定,大力培養農機使用一線“土專家”、“農機工匠”和“農機標兵”。完善農機安全監管應急管理體系,研究農機事故應急處理預案,開展農機安全生產應急預案演練活動。深入推進平安農機創建,開展變型拖拉機專項整治行動,2021-2025年報廢註銷存量變型拖拉機分別為2萬、2萬台、1萬台、0.8萬台。到2025年,全省存量變型拖拉機實現清零。推進農機合作社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建立農機合作社安全管理制度體系,推行實施農機合作社安全生產清單責任制管理,努力實現安全生產責任“零缺位”。
  4.加強農機質量監督。加強農機市場監管,開展農業裝備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督促企業嚴格生產流程、落實強制質量標準,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對涉及人身安全的產品依法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大力推動農業裝備產品自願性認證,農機購置補貼機具資質採信農機產品認證結果。健全省、市、縣多級農機質量投訴監督體系,加強農機質量投訴信息化建設,實施農機鑑定獲證產品監督檢查,對農業生產中使用量大面廣的農機購置補貼產品開展質量調查。健全農機維修網路,規範服務程式,提高維修能力和服務質量。落實農機報廢更新制度,加快淘汰老舊及高耗能農業機械。
  (五)推進農機基礎設施建設
  大力推進宜機化改造行動,加強宜機化標準、實施細則制修訂,在高標準農田、現代農業園區、魚米之鄉推進縣的建設方案、施工、監理、驗收等全過程中加強宜機化指標考評,推動耕地地塊小並大、短並長、陡變平、彎變直和互聯互通。在丘陵地區(15度以下坡地)、二半山區區域重點推進農機作業生產道路建設,打通農機下田“最後一公里”。落實農村機電提灌發展規劃,全面推進標準化提灌站建設和更新改造,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和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重點推進智慧灌溉落地現代農業園區,積極開展提灌設施標準化、智慧型化、信息化建設,將機電灌溉信息管理接入全省數字三農大數據信息平台。加強縣級統籌規劃,合理布局農機具存放和維修、農作物育秧育苗、農產品產地烘乾存儲及初加工等農機作業配套設施,完善農機配套設施規範、標準,著力解決農機“用地難”“住房難”等問題。
表3 “十四五”提灌站建設任務
市(州)
任務(座)
合計
10000
成都市
500
自貢市
400
攀枝花市
100
瀘州市
600
德陽市
375
綿陽市
650
廣元市
900
遂寧市
650
內江市
950
樂山市
600
南充市
600
眉山市
750
宜賓市
525
廣安市
600
達州市
575
雅安市
100
巴中市
150
資陽市
225
阿壩州
100
甘孜州
100
涼山州
550
  四、重大專項
  (一)農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專項
  啟動實施農機化薄弱環節關鍵技術與重大裝備研發攻關項目,加快攻克一批10大優勢特色產業農機化關鍵、薄弱環節的新裝備與新技術。支持省內科研院所、企業組建農機裝備協同創新中心、農機裝備製造聯盟等農機創新平台,聯合申報、聯合實施一批國家、省級現代農業裝備重大科研項目。培育農業裝備龍頭企業,支持產學研推用深度融合,引導和鼓勵科研院校、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研發適合丘陵山區特色作物生產、特產養殖需要的高效專用農機,鼓勵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使用新型農機。
  (二)“五良”融合全程機械化示範專項
  支持10大優勢特色產業現代農業園區率先推進全程全面機械化示範區建設,加快補齊水稻機插(播)、小麥精播以及玉米、油菜、馬鈴薯機播機收等機械化短板,實現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破解果蔬茶藥等特色經濟作物高效播栽、採收機械化技術難題,實現特色經濟作物關鍵薄弱環節機械化;大力發展智慧型環控、精準飼餵、糞污資源化利用等綠色健康養殖數字農業技術;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推進種養加一體發展;推廣“五良”融合技術,推進品種、種養模式、加工方式等宜機化,提供不同區域、不同種類的農業生產機械化技術解決方案。
  (三)農機服務能力提升專項
  通過實施農產品烘乾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項目、社會化服務項目,對從事大田耕種管收機械化作業的服務主體按作業量給予補貼,支持創建現代農業園區、“魚米之鄉”推進縣、“菜籃子”冷鏈物流推進示範縣。壯大一批新型農機服務主體,實現“一村一農機化大戶”“一鄉鎮一農機合作社”發展布局。實施“網際網路+”農機推廣方式,圍繞現代農業園區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區,遴選推廣先進適用農業裝備,完善、規範省農機購置補貼信息化平台,創新“田間日”等體驗式、參與式推廣新方式,提升農機化技術推廣效果。推進“網際網路+”農機服務模式,建設“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提供農機作業、農資統購、技術培訓、信息諮詢、農產品銷售對接等“一站式”綜合服務。加快農機新技術試驗驗證和新產品鑑定,持續提升農機試驗鑑定能力,強化專項鑑定結果套用。推進農機安全監管“放管服”改革,開展“平安農機”創建活動。建立區域性農機維修(託管)服務中心,提升區域農機維修服務能力,滿足農機維修服務需求。
  (四)農機購置補貼專項
  擴大農機購置補貼效應,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種類範圍,加大糧食生產薄弱環節、丘陵山區等機具補貼力度,開展農機化發展綜合獎補試點工作。圍繞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深度貧困地區農業生產發展需要,重點開展薄弱關鍵環節機械化作業獎補、購機貸款貼息。聚焦10大優勢特色產業,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設備、農業用北斗終端等品目開展資質採信試點。開展拖拉機、聯合收割機購置補貼APP申請、二維碼識別和作業軌跡檢測“三合一”辦理試點。支持生豬養殖場購置自動飼餵、環境控制、疫病防控、廢棄物處理等農機補貼。鼓勵探索貸款貼息、融資租賃承租、農業裝備新產品、農田建設、標準化骨架大棚、農機報廢等綜合獎補試點。強化農機購置補貼規範管理,加強政策指導和監管。
  (五)農機作業基礎條件建設專項
  啟動實施“五良”融合宜機化改造項目,落實《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工作指引(試行)》,制定《四川省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技術規範》,堅持宜地則地、宜田則田,綜合運用工程手段,對農田地塊開展小並大、短並長、陡變平、彎變直改造,實現互聯互通,農機通行和作業條件明顯改善。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現代農業園區、“魚米之鄉”推進縣為重點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在丘陵地區(15度以下坡地)、二半山區重點推進農機作業生產道路建設,因地制宜制修訂農田整治宜機化標準、實施細則,打造可複製可推廣的農田宜機化改造典型樣板,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突出抓好宜機化改造試點,並將宜機化作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監督評價的重要內容。圍繞川字號農業10大特色優勢產業,加強提灌設施標準化、智慧型化、信息化示範建設,推進機電提灌站建設、老舊提灌站更新改造和太陽能提灌設施建設。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和噴灌、微灌、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推進智慧灌溉落地現代農業園區。加強縣級統籌規劃,合理布局農機作業配套設施,完善農機配套設施規範、標準。
表4 “十四五”農機化發展重大專項
1.農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專項。支持產學研推用深度融合,協同攻克基礎材料、基礎工藝等“卡脖子”問題,圍繞10大優勢特色產業,加快關鍵、薄弱環節農業裝備與技術創新。到2025年,建設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農機裝備製造研發基地,打造產值上億元的智慧型農機裝備產業化龍頭企業2-3家,農業裝備供給結構布局明顯改善,大中型動力機械與作業機具配套比達到1:3。
2.“五良”融合全程機械化示範專項。加大省級現代農業發展工程項目對“五良”融合全程機械化示範的投入力度,加快補齊糧油作物機械化短板,實現特色經濟作物關鍵薄弱環節機械化,大力發展農業投入品精準投放、智慧型採收乾燥等數字農業技術和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推廣“五良”融合。
3.農機服務能力提升專項。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家庭農場等國家省級發展專項,創新“網際網路+”農機推廣方式,推進“網際網路+”農機作業,加快農機新技術試驗驗證和新產品鑑定,開展“平安農機”創建活動。到2025年,全省農機戶達到250萬戶,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2萬個,推廣各類機具100萬套,完成省部級推廣鑑定100項,新創建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10個,建成“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100個,農機作業、維修、培訓等服務產值突破400億元,現代農業園區綜合信息化水平80%。
4.農機購置補貼專項。爭取中央、省級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擴大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種類範圍,開展農機化發展綜合獎補、報廢更新、新產品等試點,實施中央下達我省農機補貼資金10億元以上。
5.農機作業基礎條件建設專項。加大中央、省級財政對農機基礎條件建設力度,加快宜機化高標準農田和機耕道路建設,推進標準化提灌站建設和更新改造,推廣水肥一體化和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田間道路通達率平原區達到100%,山地丘陵區達到80%以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全省農業農村部門要把方案的實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部門間溝通協調,明確實施要求,制定具體措施,落實相關支持政策,為方案實施創造有利條件。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建立工作責任制,加強組織協調,明確發展目標,因地制宜,將農機化和農業裝備發展列入現代農業重要內容和建設規劃。
  (二)完善政策支持
  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快推進農機化發展綜合獎補試點,擴大先進適用機具補貼範圍,研究特色產業發展所需機具、新裝備、智慧型農機裝備、作業基礎條件建設等補貼政策。積極爭取省級工業發展資金、財政支農資金以及地方科技研發計畫項目支持,提高農業機械化投入中支持科技創新的比重,開展特色產業、數字農業等領域的裝備與技術研發。探索扶貧資金、涉農資金支持農機化發展的新方式。支持農機服務組織開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大對綠色環保農機化技術示範推廣。落實設施農用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用地、農業生產用電等相關政策,支持農機合作社等農機服務組織生產條件建設。健全農機具抵押貸款、擔保貸款、貸款貼息、保險補助等金融保險政策保障體系,降低農機經營風險。
  (三)加強人才保障
  完善農業機械化人才引進、培養、試用、評價、激勵等各項政策措施,實施“千人計畫”、產業創新人才等人才工程。引導涉農高校加強學科交叉融合,最佳化學科專業設定,培養一批引領農業裝備與技術創新發展、多學科背景的複合套用型農機化人才。通過購買服務、項目支持等方式,遴選培育一批農機推廣服務“土專家”,支持農機生產企業技術人員的崗位培訓,培養“農機工匠”,支持新型職業農民農機操作維修技能培訓,遴選和培養“農機標兵”。開展農機職業技能鑑定。完善激勵機制,全面落實基層農機化人員職稱、工資等傾斜政策,提高保障水平。
  (四)強化監測評估
  實施農機化和農業裝備轉型升級發展監測,建立全面統計、區域評價、定向監測相結合的農機化發展動態監測體系,定期開展農機化形勢分析。開展對農機科技創新、全程全面機械化、農機服務、農機購置補貼、農機作業基礎條件等方面工作的統計普查和農業機械化水平評價,加強對方案主要指標進展情況的動態監測。委託第三方機構開展規劃實施評估,及時發現、解決方案實施過程中的問題,適時完善方案目標任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