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商鞅年輕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受
李悝、
吳起的影響很大,據說他後來投奔
秦國時就攜帶李悝所撰的《
法經》,後侍奉
魏國國相公叔痤任
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時向
魏惠王推薦商鞅,說:“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又對魏惠王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於是皆不採納。公叔痤轉而讓商鞅趕緊離開魏國,商鞅明白魏惠王不採納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會採納殺他之言,所以並沒有立即離開魏國。
投奔秦國
公元前362年,
秦孝公繼位。當時
黃河和
崤山以東的戰國六雄已經形成,
淮河、
泗水之間有十多個小國。周王室勢力衰微,諸侯間用武力相互征伐吞併。秦國地處偏僻的
雍州,不參加中原各國諸侯的盟會,被諸侯們疏遠,像
夷狄一樣對待。秦孝公繼位後以恢復
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在國內頒布了著名的求賢令,命國人、大臣獻富國強兵之策。
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在國內發布求賢令,便投奔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
景監見孝公。商鞅第一次用
帝道遊說秦孝公,孝公聽後直打瞌睡並通過景監指責商鞅是個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後,商鞅再次會見秦孝公,用
王道之術遊說,孝公不能接受並再次通過景監責備商鞅。商鞅第三次會見秦孝公時用
霸道之術遊說,獲得孝公的肯定但沒有被採用,但商鞅此時已領會孝公心中的意圖。最後商鞅見孝公時暢談富國強兵之策,孝公聽時十分入迷,膝蓋不知不覺向商鞅挪動,二人暢談數日毫無倦意。景監不得其解,向商鞅詢問緣由。商鞅說秦孝公意在爭霸天下,所以對耗時太長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學說不感興趣。
醞釀變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又害怕國人議論紛紛,所以猶豫不決。秦孝公召開朝會命臣工商議此事。
舊貴族代表
甘龍、
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
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
(語出《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
施展變法
變法之爭結束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布《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其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
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戶籍制度實行
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
世卿世祿制、建立
二十等爵制、嚴懲私鬥、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改法為律制定
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
鹹陽(今陝西鹹陽東北)位於
關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臨
渭河,順渭河而下可直入黃河,
終南山與渭河之間可直通函谷關。為便於向函谷關以東發展,秦孝公於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徵調士卒,按照
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修築冀闕宮廷,營造新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
櫟陽(今陝西富平東南)遷至鹹陽,同時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其主要內容有:開阡陌封疆,廢
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初為賦、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執行分戶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改革方略。
商鞅初行變法一年,秦民都說法令不便,太子甚至犯法,商鞅說:“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本來要處罰太子,但考慮到太子身份尊貴,就處罰了太子的師傅
公子虔和
公孫賈。秦民不得不服從新法。十年之後,秦民都適應了新法,出現了“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的局面。之前說新法不便的民眾中有人又說新法方便,商鞅說:“此皆亂化之民也。”將他們遷徙到邊疆,此後百姓都不敢妄議法令。後來公子虔又觸犯法令,被處以
劓刑。
開疆拓土
收復河西失地、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是秦獻公、秦孝公兩代國君的願望。秦孝公繼位後,更是將收復河西失地作為國家的首要任務之一。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奪取了漆及富丘兩地(均在今河南省長垣縣),此舉招致了魏國的干涉:魏國派兵包圍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邯鄲)。秦孝公則趁魏軍主力出擊之機,派軍隊偷襲魏國,進攻魏河西長城重要據點元里(今陝西澄城南),大敗魏軍,殲滅守軍七千人並占領少梁(今陝西韓城西南)。
公元前353年,趙成侯派使者向齊國求援,
齊威王派兵分兩路救援趙國,一路齊軍與宋國景㪨、衛國公孫倉所率部隊會合,圍攻魏國的襄陵(今河南睢縣)。同年,魏軍主力攻破趙國首都邯鄲,但在桂陵之戰被另一路由田忌、孫臏所率領的齊國軍隊擊敗。楚宣王也派大將景舍率兵救援趙國,奪取了魏國睢水、濊水之間的土地。秦孝公趁魏國國內空虛之機,於公元前352年任命商鞅為
大良造,率兵長驅直入,包圍魏國並占領魏國舊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魏惠王急忙派軍隊在上郡要地固陽(即定陽,今陝西延安東)以東修建崤山長城
(東南起崤山,西北至黃河)來阻止秦軍的進攻。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圍並占領固陽。
公元前341年,秦國聯合齊、趙兩國攻打魏國。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進攻魏河東,魏派
公子卬迎戰。兩軍對峙時,商鞅派使者送信給公子卬,說:“我當初與公子相處的很快樂,如今你我成了敵對兩國的將領,不忍心相互攻擊,我可以與公子當面相見,訂立盟約,痛痛快快地喝幾杯然後各自撤兵,讓秦魏兩國相安無事。”公子卬赴會時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虜,商鞅趁機攻擊魏軍,魏軍大敗。魏惠王被迫割讓河西部分土地求和,此時魏惠王說:“寡人真後悔沒有聽公叔痤的話。”商鞅因戰功獲封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兵敗被殺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
秦惠王。
商鞅變法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獎勵耕戰,實行軍功爵制”為平民進入上層打通了通道,使秦國欣欣向榮,日益強大。但卻打破了延續幾百年的貴族的世襲制,因此得罪了貴族勢力。商鞅在秦孝公病重期間,獨攬軍政大權,使秦國內部權力鬥爭激化。
因此,在秦孝公死後,公子虔等貴族勢力便羅織罪名,誣其謀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騙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
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於,發動邑兵攻打
鄭縣(今陝西華州)。秦惠文王派兵征伐,結果商鞅在彤地(今陝西華州西南)失敗戰死。其屍身被帶回鹹陽,處以
車裂後示眾。秦惠文王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家。
主要影響
法家思想
商鞅在變法之爭時提到的“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就成為了秦國政治的指導原則,使秦國領先于山東六國。其次,商鞅執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堅決貫徹了法家的這一主張。最後,法家還有一個共性就是,商鞅一樣抱著法家“明法”的態度和精神來推行政治改革,讓百姓知曉法律。
商君學派
商鞅獨立的思想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商鞅主張全農的經濟政策,為此他頒布了《
墾草令》,制定出二十種重農和開墾荒地的辦法。一方面直接或間接的刺激農業發展,一方面打壓工商業。其次,商鞅主張重刑厚賞。商鞅認為人的本性是趨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賞,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國家安定。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嚴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賞立信。第三,商鞅主張重戰尚武,具有
軍國主義思想。最後,商鞅主張國家應統一民眾的心智,制定統一的制度,實現統一的目標。
商鞅的思想在商鞅死後經過發展逐漸形成一門學派,名為商學派。商學派經過建立、
開拓、發展、定型和後勁五個階段,配合秦的歷史,逐漸成為主宰秦國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
歷史評價
正面評價
蔡澤:夫商君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賞,有罪必罰,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以靜生民之業而一其俗,勸民耕農利土,一室無二事,力田稸積,習戰陳之事,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於天下,立威諸侯,成秦國之業。
李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附。
《
太史公自序》:鞅去衛適秦,能明其術,強霸孝公,後世遵其法。
桑弘羊:昔商君相秦也,內立法度,嚴刑罰,飭政教,奸偽無所容。外設百倍之利,收山澤之稅,國富民強,器械完飾,蓄積有餘、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動而地割,兵休而國富…功如丘山,名傳後世。、
劉歆:夫商君極身無二慮,盡公不顧私,使民內急耕織之業以富國,外重戰伐之賞以勸戎士。法令必行,內不私貴寵,外不偏疏遠。是以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
司馬貞:①“里奚致霸,衛鞅任刻。”②“衛鞅入秦,
景監是因。王道不用,霸術見親。政必改革,禮豈因循。既欺魏將,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賓!”
杜佑:歷觀製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周之興也得太公,齊之霸也得
管仲,魏之富也得
李悝,秦之強也得商鞅,後周有
蘇綽,隋氏有高熲,此六賢者,上以成王業,興霸圖,次以富國強兵,立事可法。
王安石:自古驅民在誠信,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毛澤東: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試一披吾國四千餘年之紀載,而求其利國福民偉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當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戰事正殷。舉國疲勞,不堪言狀。於是而欲戰勝諸國,統一中原,不綦難哉?於是而變法之令出,其法懲奸宄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於是知執政者之具費苦心也,吾於是知吾國國民之愚也,吾於是知數千年來民智黑暗、國幾蹈於淪亡之慘境有由來也。(
《商鞅徙木立信論》)
負面評價
商鞅執法嚴酷,曾在渭河邊一日處決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變紅,號哭之聲驚天動地。商鞅嚴格執法、濫用
酷刑的行為招致普遍的怨恨,
漢昭帝時的
賢良文學也認為商鞅的嚴酷刑法是造成秦朝快速滅亡的重要原因,《
舊唐書》甚至將商鞅稱為酷吏。
軼事典故
徙木立信
商鞅在起草了新法、尚未頒布之際,害怕百姓不信,就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一個三丈高的木頭,招募能將其搬到北門的民眾,許諾賞十金。民眾感到奇怪,沒人敢應募,商鞅又將賞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一個人應募,商鞅果然給了他五十金,然後才頒布新法,是為
徙木立信的典故。
一士諤諤
人物爭議
胡三省認為“公孫”不是商鞅的氏,理由是商鞅的祖先是衛國人,父親是衛侯稱為公子,祖父是衛侯則稱為公孫。
主要作品
《
漢書·藝文志》在法家論著中記載商鞅著有《商君》29篇,兵家權謀論著中著有《公孫鞅》27篇。其中《公孫鞅》已失傳,現存的《商君書》共有24篇,其中第16篇刑約和第21篇御盜內容已失傳。
《商君書》又稱《商子》,是由商鞅的言行和思想及法家後學著作彙編而成,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作品之一。書中主張依法治國、重農抑商、重戰尚武、重刑輕賞,貶斥
儒家學說、
縱橫家及
遊俠。
此外,《漢書·藝文志》在農家論著中記載有《神農》二十篇,
顏師古引
劉向的《
七略·別錄》認為此書疑為李悝和商鞅所著。
後世紀念
商鞅墓
商鞅墓,又名商君墓。商鞅被車裂後,法家的後學者收殮商鞅的遺骨準備偷運回商鞅故里衛國安葬,在黃河德豐渡口被秦國守軍截獲,當地百姓與守軍便將商鞅遺骨草草埋葬於附近的秦驛山之下,後來法家的後學者尋訪至此為商鞅立了墓碑。上書“商君之墓”。商君墓位於今陝西省
合陽縣城東23公里處的洽川鎮風景名勝區秦驛山腳下,墓高三米多,直徑十餘米。1970年解放軍某部在此修建營房時將商君墓夷為平地。
商鞅廣場
商洛市(因出土有帶有“商”字的瓦當,確認系公元前340年秦封給商鞅的
封邑)最大的廣場——
商鞅廣場,坐落於廣場中心的大型主題性城市雕塑“商鞅”也成為該市的標誌性雕塑。
廣場中心的商鞅雕塑高9米,“商鞅”左手持簡,身佩寶劍,剛毅果決,莊嚴威峻,雕塑背後是一堵總長33.8米的浮雕文化牆,主要講述商鞅變法前後的歷史風雲。
史書記載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長篇歷史小說《
東周列國志》中,商鞅於第八十七回《說秦君衛鞅變法 辭
鬼谷孫臏下山》登場,第八十九回《馬陵道萬弩射龐涓 鹹陽市五牛分商鞅》中有詳細記載。
還有多部以商鞅為主人公,以他的生平為原型的長篇歷史小說,如現代作家江來、肖芬的《商鞅》以及
孫皓暉的《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
影視形象
2009年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
王志飛飾演商鞅
此外,商鞅還出現在京劇劇目《興秦圖》中。
2019年,歷史紀錄片《風雲戰國之列國》:
喻恩泰飾演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