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黃縣

內黃縣

內黃縣位於河南省北部,隸屬河南省安陽市。北鄰河北省魏縣,東接濮陽清豐,南接滑縣鶴壁濬縣,西連安陽、湯陰

內黃地處黃河故道,因黃河而得名,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是春秋時期政治家商鞅、東晉十六國時期冉魏皇帝冉閔、唐代大詩人沈佺期的故里,楚霸王項羽奪軍救趙、“破釜沉舟”之地,民族英雄岳飛童年生活成長的地方。境內的三楊莊遺址是2005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國龐貝古城”,2010年並列入國家首批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2019年5月9日,經省級專項評估檢查,達到脫貧摘帽標準,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內黃
  • 外文名稱:Neihuang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小城市(Ⅰ型小城市)
  • 所屬地區:河南安陽市
  • 下轄地區:7鎮10鄉2街道
  • 政府駐地:人民路西段
  • 電話區號:0372
  • 郵政區碼:456350
  • 地理位置河南省北部
  • 面積:1146平方千米
  • 人口:76.34萬人(2011年)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二帝陵三楊莊遺址
  • 機場:安陽豫東北機場
  • 車牌代碼:豫E
  • GDP:133.3億元(2012年)
  • 名人:商鞅、冉閔、沈佺期
  • 森林覆蓋率:42%
  • 特色名吃:內黃灌腸、扒糕、羊頭、大棗
  • 行政區劃代碼:410527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地形,地質,氣候,自然資源,行政區劃,人口民族,交通運輸,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公共衛生,高新技術,經濟產業,工業,農業,服務業,政治,民間文化,教育體育,旅遊觀光,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4500年前,華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帝嚳二帝和商中宗太戊均建都、建業、建陵於此,是華夏兒女尋根祭祖的聖地,中華民族傳統祭祀文化和姓氏文化發源地,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內黃縣
夏代,內黃一帶隸冀州之域,為觀扈國所屬。
商代仍隸冀州。並有百餘年成為商都之域。
周初屬衛國。春秋分屬衛、晉。戰國屬魏。
秦屬魏郡。
漢高祖九年(前198年)始置內黃縣,又在縣北分置繁陽縣,並隸魏郡。
三國隸魏。
晉隸司州魏郡。
北魏永平初,內黃、繁陽俱廢,併入臨漳,隸司州魏尹。
北周在縣西北置洹水縣(治所在故魏縣西南30里),宋廢。
隋開皇五年(585年)在縣南置臨河縣。隋開皇六年,復置內黃縣,隸相州;十六年復置繁陽縣。隋大業初,內黃、繁陽又廢,地隸汲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內黃、繁陽。改隸黎州。唐貞觀元年(627年),廢繁陽入內黃。貞觀十四年(640年),廢臨河入澶州。貞觀十七年廢黎州,內黃復隸相州。唐天祐三年(906年)改隸河北道魏州魏郡。
五代後梁,隸魏州。後唐改魏州為興唐府,後晉改曰廣晉,後漢後周曰大名,本縣屬之。
宋隸河北東路大名府魏郡。
金大定六年(1166年),隸河北西路滑州。
元隸燕南河北道大名路滑州。
明洪武初,改隸北平布政使司大名府。永樂初,直隸京師。
清初屬直隸大名府。雍正三年(1725年),為方便衛河漕運,改隸河南省彰德府。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內黃縣人民政權先後隸屬冀魯豫邊區第一、五、六、八專署。
1949年8月20日,平原省建立,冀魯豫邊區行署撤銷,內黃隸屬平原省濮陽專署。
1952年12月1日,平原省撤銷,內黃改屬河南省濮陽專署。
1954年9月10日,濮陽專署併入安陽專署,內黃隨屬安陽專署。
1958年4月8日,安陽專署併入新鄉專署,內黃隨屬新鄉專署。
1961年12月,新鄉、安陽兩專署分治,內黃仍歸安陽專署。
1983年9月,安陽專署撤銷,濮陽市成立,實行市帶縣,內黃隸屬濮陽市。
1986年3月,改隸安陽市至今。

地理環境

位置

內黃縣地處豫北平原,冀魯豫三省交界,地理坐標為東經114°35′—114°59′,北緯35°39′—36°09′。

地形

內黃縣屬黃河沖積平原,亦系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內黃縣境南北長平均55公里,東西寬平均21.1公里,全部是平原,地形平坦,起伏較小,海拔高度一般在50-70米。地勢總體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面平均坡降1/5000-1/6000。

地質

內黃地處太行山東麓平原,第四系黃土普遍覆蓋,基岩未曾出露,境內地層發育不全。地層由下而上分太古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二疊紀、白堊系、下第三系、上第三系、第四系。

氣候

內黃縣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特點,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冬季盛吹偏北風,夏季盛吹偏南風,春秋兩季屬過渡性季節。四季分明,春季(3-5月)乾旱少雨,冷暖多變風沙多;夏季(6-8月)炎熱,雨量集中;秋季(9-11月)天高氣爽,氣候宜人;冬季乾冷少雨雪。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88.8小時。年平均氣溫13.7℃,氣溫的年變化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即冬季最冷、夏季最熱,最冷月1月平均-1.3℃,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7℃。年平均地面溫度15.9℃。1月最低平均-1.6℃;7月最高平均30.9℃。年平均降水量596.7毫米,月降水量最大值出現在7月份,平均值180毫米。月降水最小是12月份,平均4.1毫米。平均初霜日期為10月28日,終霜日期為4月2日。
內黃縣特產內黃縣特產

自然資源

內黃縣擁有46萬畝紅棗、40萬畝尖椒、16萬畝優質小雜果、11.5萬畝溫棚瓜果菜,是國家設施蔬菜重點區域基地縣、中國名特優經濟林紅棗之鄉、中國紅棗產業龍頭縣、中國優質糧食產業工程重點縣。內黃森林覆蓋率達37%,境內的12萬畝槐林,構成了獨具魅力的自然風光,是中國平原綠化高級達標縣、國家級生態示範縣、中國最佳綠色生態旅遊名縣。
內黃縣地下天然氣儲量豐富,有重要開採價值。有磁鐵礦,含鐵量15%。有多層石膏礦沉積。地下水淺層儲量23.7億立方米,靜水位18.49米,動水位26.7米,境內林地7.5萬畝,森林覆蓋率20%,木材畜積量85萬立方米,1986年獲國家綠化委員會頒發的平原綠化證書和銅牌獎,1998年被列為河南省生態林業示範縣。

行政區劃

內黃縣轄7個鎮、10個鄉(城關鎮、東莊鎮井店鎮梁莊鎮後河鎮楚旺鎮田氏鎮張龍鄉馬上鄉高堤鄉亳城鄉二安鄉六村鄉中召鄉宋村鄉石盤屯鄉豆公鄉)、2個街道辦事處,532個行政村。

人口民族

內黃縣屬漢族聚居地區,有壯、回、蒙古、滿等21個少數民族217人。
截止2012年初,內黃縣總戶數212017戶,總人口76.692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7960萬人,農業人口70.6129萬人,鄉村勞動力50.3966萬人。出生率10.01‰,死亡率5.0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57人。

交通運輸

內黃位於鄭州、濟南、石家莊、太原等城市200公里經濟圈內,處於京港澳、大廣、范輝、南林四條高速構築的“井”字大框架中心,吳黃線、大林線、葛嘴線、胡鶴線、東上線、鄭吳線等6條省道及晉豫魯鐵路通道穿越縣境,縱橫交織的路網四通八達。對縣城主要街道普遍進行了改造、綠化、亮化,形成了“八縱八橫”的城區道路新格局。
南有濮鶴(濮陽-鶴壁)高速,距內黃縣城約25公里;北有安南(安陽-南樂)高速,距縣城約五公里;東有大廣(大慶-廣州)高速,距縣城約15公里;西有京港澳高速,距縣城約50公里;另外有湯濮鐵路、安濮公路、鶴台公路、106國道縱橫貫通,與縣鄉公路互成網路。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城區面積由17.5平方公里擴大到39.8平方公里,加快建設繁陽新區。繁陽新區位於縣城北部,規劃面積9平方公里,涉及8個行政村1.2萬人3800戶。繁陽新區將構築以農產品加工貿易、教育、金融商貿、文化、醫療、行政辦公等多功能的城市綜合體,成為全縣的行政區、中心商務區、產業集聚區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示範區,全力打造集宜居、觀光、綠色為一體的秀美棗鄉新城。
截止2012年,城區面積達到39.8平方公里,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5%。實施了硝河城區段治理工程和天然氣入戶工程。建成了污水處理廠和第三水廠,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農村沼氣建設工程。對二帝陵遺址進行了保護開發,啟動三楊莊漢代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移動通信網路覆蓋全縣鄉村。啟動了“村村通”有線電視工程。

公共衛生

2012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3.8%,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70%。

高新技術

2013年年初以來,內黃縣科技局以“中原瓷都”和中醫康復設備產業園建設為重點,先後邀請100多位科技人才,為企業解決了電子、機械和陶瓷生產等24項關鍵技術,實現了技術創新的重大突破。

經濟產業

2012年內黃縣生產總值完成133.3億元,比上年增長10%。其中,第一產業完成45.6億元,比上年增長4.5%;第二產業完成56.5億元,比上年增長12.1%;第三產業完成31.2億元,比上年增長9.6%;三次產業結構比達到34:42:24,實現了由“一、二、三”到“二、一、三”的轉變。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3億元,達到3.39億元,比上年增長12.8%;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8.12億元,比上年增長12.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7.6億元,比上年增長24.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43元,比上年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6907元,比上年增長16%。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54.3億元,比上年同比增長22.5%。

工業

截止2012年底工業企業共有461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77家。形成了新型陶瓷、機械製造、農副產品加工等優勢產業。
內黃縣產業集聚區是省級產業集聚區,集聚區規劃面積由原來的18.95平方公里調整至21平方公里,分為南北兩個片區。其中,南片區規劃面積11平方公里,以陶瓷產業為主導。先後引進了總投資近百億元的日日升、新明珠、新南亞、福惠等建築陶瓷項目和廣東長城集團、天津宏輝、河南浩馳等一批新型陶瓷及配套項目,實現由建築陶瓷向建築、日用、藝術陶瓷等綜合陶瓷的提升,成為中部地區最大的新型陶瓷生產基地,被中國建築陶瓷衛生協會命名為“中原陶瓷產業基地”。北片區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形成了以花生、尖椒、紅棗深加工為主導的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區和以醫療器械、鍋爐部件、農機生產等為龍頭的裝備製造產業區。翔宇醫療公司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打造的中國最大的中醫診療設備生產示範基地,科能電站鍋爐公司系我省獨家獲國家A級大型鍋爐部件特種設備製造許可證企業。被命名為“中原地區最具發展潛力產業集聚區”、“河南省首屆最具投資法治環境產業集聚區”。

農業

2012年糧食總產量46.2萬噸,連續四年豐產豐收。內黃縣針對內黃農業優勢,立足縣情,發揮特色,大力發展三大高效農業,全面加快農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溫棚蔬菜。內黃縣是豫北最大的尖椒集散基地,六村尖椒市場年交易量13萬噸,遠銷祖國各地,是中國北方地區最大的尖椒集散地。溫室大棚面積26萬棟、13萬畝,總產值17.4億元,農民來自溫棚產業的收入人均2676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8%。形成了大棚"西瓜+西紅柿"、大棚"甜瓜+菜椒"、溫室"黃瓜+苦瓜"等模式,在中國素有"東有壽光,西有內黃"之美譽,全縣溫棚高效農業的面積、品種和輸出量位居中部五省第一,被農業部確定為中國設施蔬菜重點區域基地縣、中國果菜標準化建設十強縣。
內黃縣
畜牧業。建成規模養殖場(區)122個,成功培育進了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中召華宇奶業、張龍眾犇農牧、宋村肉雞養殖基地等項目,2010年初被列入全省現代畜牧業十年發展規劃肉雞肉羊發展集聚區。全縣存欄牛9.8萬頭、羊74.6萬隻、豬61.9萬頭、家禽760.1萬隻,實現肉類總產8.1萬噸、禽蛋總產6.7萬噸、奶類總產1820噸,牧業總產值16.8億元。
生態林業。內黃縣擁有成片造林30萬畝,四旁植樹2000多萬株,活立木蓄積量317萬立方米,林木覆蓋率37%,被評為全省林業生態縣。全縣木材經營加工企業400餘家,年經營加工木材12萬立方米,是豫北最大的木材集散地。
紅棗面積46萬畝,年產紅棗12萬噸,內黃大棗已列入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目錄。
花生41萬畝,總產13.5萬噸,是全省唯一一家花生出口生產基地縣。優質林果16萬畝,總產11.2萬噸。

服務業

產業結構比例為25∶49∶26,服務業占比進一步提高,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
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規劃編制了《內黃旅遊發展規劃》,完成了央視《地理中國·三楊莊遺址》記錄片拍攝工作,成功舉辦了祭祖節、紅棗文化節、“碩果棗鄉、騎行內黃”等文化旅遊活動,內黃旅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內黃縣致力於打造服務環境第一的品牌,入駐的每個項目由縣級領導分包,成立了重點項目指揮部,健全招商服務機制,建立完善項目信息處理和受理服務、項目聯審聯批和全程代辦、外商投訴權益保護三個中心,實行項目全程保姆式服務機制,提升服務水平,最佳化投資環境,做到投資方與民眾“零接觸”、部門服務“零距離”、處理問題“零差錯”、工作效率“零投訴”。

政治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縣委書記、縣長
王建國
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裴喜拴
人民法院院長
李長奉
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田萬祥

民間文化

內黃是華夏尋根祭祖聖地,中華傳統祭祀文化和姓氏文化發源地,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是中國最佳綠色生態旅遊名縣,國家級生態示範縣,中國綠色小康縣,中國名特優經濟林紅棗之鄉。現存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
二帝陵祭祖節二帝陵祭祖節
內黃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工藝、雜耍、曲藝等,歷史悠久,獨具風格。農民畫、麥稈畫、柳根畫、根雕、書法、落腔等民間藝術久負盛名,皮影、印花、剪紙、刺繡、燈籠畫、紙紮、家譜畫等遍及鄉里。“內黃農民畫”是外交部指定的外事禮品。農民畫起源於古壁畫,線條古樸,色彩鮮明,造型生動,以紅、綠、黃、藍、黑單色為主,並用當地特有的土製顏料,形成強烈的民俗化色彩,具有“質樸、淳厚”的人物造型和“笨、拙、粗、黑”的表現形式。1992年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內黃現代民間繪畫展”。1999年作為河南省對外交流項目赴新加坡、日本展出。2009年,被外交部定為外事禮品。
麥桿畫是中國已失傳的隋朝宮廷工藝品,已有千年歷史,給人以古樸、自然、高貴、典雅之美,被世人譽為“中華一絕、巧奪天工”,產品暢銷海內外,供不應求。蛋殼畫、柳編、掛毯行銷中國。背閣、抬閣、高蹺驚險刺激。彩船、花車舞妙趣橫生。落腔、內黃農民畫、扁擔偶、木板年畫、羅卷戲等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被收《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內黃灌腸內黃灌腸
落腔2010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戲劇項目類別,序號9。
特色名吃包括內黃灌腸、楚旺扒糕、梁莊狀饃、井店馬蹄燒餅、東莊羊頭等。

教育體育

縣直屬四所高中,內黃一中,內黃二中,內黃三中,內黃四中,其中內黃一中常有考生升入清華北大名校學生。截止2012年初,內黃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數284所,教職工7102人,專任教師6175人,各級各類學校招生數34499人,畢業生數25827人。
內黃一中內黃一中
體育建設方面,通過舉辦“全民健身日”活動,使內黃人民參與健身的熱情進一步高漲,提高了科學健身水平。

旅遊觀光

三楊莊遺址位於河南省內黃縣梁莊鎮三楊莊遺址,是中國發現的唯一一處保存完整、內涵豐富、價值巨大、影響深遠的大規模漢代農耕聚落遺址,是中國第一次發現漢代村莊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十一五”大遺址保護項目、2005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被譽為“中國龐貝古城”,被列入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該遺址因黃河泛濫,被淤沙深埋地下,古道路、庭院圍牆、瓦屋頂、廁所、樹林殘存、田壟等遺蹟以及車轍和牛蹄的牛蹄的痕跡,都保存完好。並出土大量的石臼、石磨、石磙及“貨泉”銅錢和“益壽萬歲”瓦當等反映當時生產、生活的文物,遺存的發掘整理,形象直觀地揭示了漢代的庭院和農耕布局,為研究漢代文明和耕作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資料。遺址大面積的展示了漢代建築實物和規整的田壟,成組的的庭院布局及其附屬設施、大面積的農田及耕作原貌,首次再現了漢代農村的景象,揭示了漢代中下層民眾生產、生活狀況,為研究漢代的基層社會組織結構提供了絕好的實物資料,填補了考古學研究的空白。
商中宗陵是商朝第十代王太戊的陵墓,也是中國唯一的一處商代地上王陵。商中宗陵漢代建陵,唐代繼修,宋代開寶七年重修,明、清又多次增建。1986年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區內現存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廟碑銘並序》,螭首龜趺,通高6.45米,寬1.6米,厚0.59米,是河南省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碑之一,其雕刻精湛,書法剛勁,碑文記述豐富,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內黃縣故道槐林內黃縣故道槐林
內黃槐林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以防風固沙為主要目的的植樹造林活動,現已形成12萬畝規模,集中在縣南二帝陵區和縣西老塔坡。槐林環抱,二帝陵唐塔顯得更古樸典雅。三春時節,槐花盛開,幽香撲鼻,槐花既是野餐美味,可蒸可調,也是蜜源,趕蜂人匯集在這裡,蜂群嚶嗡,以釀製的槐花蜜而聞名。夏秋時節,蟈蟈潛伏草叢,鳴唱此起彼伏。
千年棗園千年古棗園在六村鄉千口村,緊臨湯濮鐵路。古棗園占地面積500畝,樹齡大多在1000年以上,樹圍在170㎝左右,古棗樹樹冠開張,樹勢雄偉,虬髯盤旋,一棵挨著一棵。其中棗樹王胸圍190㎝以上,幾個側乾的直徑也達120㎝。抗日戰爭時期,日偽軍在千口一帶搜捕劉漢生、王從吾等早期共產黨人,對紅色沙區革命根據地瘋狂掃蕩,千口村外圍的棗樹被毀,中間的棗樹幸免於難。直到如今,外圍重新栽植的棗樹和內圈的古棗樹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現古棗樹仍長勢喜人,成了戰爭風雨的見證。
內黃縣大興寺塔內黃縣大興寺塔
大興寺塔位於內黃縣城西南17.5公里處,因地屬裴村,俗稱裴村塔。該塔建在大興寺遺址上,東南倚大沙崗,西傍鸕鶿坡(今稱老塔坡),四周萬畝森林環護,該塔建於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距今將近1400年的歷史。經過多次地震和洪水衝擊,仍巍然屹立。
無梁殿位於內黃縣城西南25公里高堤鄉嘴頭村西。原為玄武帝廟大殿,因建築無梁而得名,它不僅有極高的考古價值,而且對研究建築物的抗震、抗洪有著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棗林公園棗林觀光公園在後河鎮西乜固村,是一處集文化知識性、生態休閒性、趣味觀賞性、參與互動性為一體的鄉村旅遊景區。內黃大棗林分布在衛河以南12個鄉鎮,連片成林,面積42萬畝,是名副其實的棗鄉。內黃種植大棗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內黃大地棗林似海,綠意盎然。各鄉鎮中,面積產量以後河鎮為最大,居中國鄉鎮之首,素有“中國紅棗第一鎮”之稱。內黃棗林,發展,形成獨特的農業間作模式,成為安陽市“特色農業縣”。
內黃縣顓頊帝嚳陵內黃縣顓頊帝嚳陵
顓頊帝嚳陵簡稱二帝陵,是上古時代“五帝”中第二帝高陽氏顓頊和第三帝高辛氏帝嚳的陵墓,2000年晉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位於內黃縣城南30公里的梁莊鎮境內。
內黃縣二帝陵內黃縣二帝陵
上古時代,顓頊帝嚳二帝在內黃建都立業,黃河古道上留下了燦爛的華夏文明。1986年,二帝陵被世人發現,後經對陵墓區和祭祀區上面厚厚的積沙進行初步清理,元、明、清歷代御祭碑碣165通展現於世人面前,中軸線上御橋、山門、陵冢、拜殿等唐至清代12處建築和基址也連續被發現。二帝在內黃建業定都後,完成了華夏文化統一大業,然後通過頻繁的社會交往和生存鬥爭,最後融合為一體,形成為華夏族群,同時也產生出大量的姓和氏。在梁莊鎮曹李莊村東開挖引黃工程中新發現的一塊唐開元二年的墓誌上有明確記載,一位姓竇的官太爺就把自己的墓地選在了二帝陵的旁邊。
四·一二”革命紀念地在內黃縣城南20公里處的白條河園林場東,有一處為蒼松翠柏所掩映的革命紀念碑亭,亭內聳立一通3.35米高的紀念碑,這便是《四·一二陣亡將士暨殉難同胞之公墓碑》,紀念公墓碑記載著1941年4月12日,侵華日軍糾集日偽1.5萬餘人,對內黃沙區革命根據地抗日軍民實施血腥大屠殺的野蠻暴行。為悼念為國捐軀的將士暨死難同胞,1942年5月,晉、冀、魯、豫邊區黨委率第二十、二十一專區各界,於“四·一二”一周年之際,在此處隆重召開紀念大會,並刻此石碑,建立公墓,以此作為“四·一二”革命紀念地,教育後人以史為鑑,勿忘國恥,勵精圖治,強我中華。這裡已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著名人物

冉閔,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內黃人,漢族。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的建立者,公元350-352年在位。350年稱帝,建立冉魏政權。最為今人所知的是屠殺胡人的命令,即殺胡令:“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他是拯救了漢民族的抗胡英雄;在大混戰中,羯族與匈奴在血腥的民族報復中被基本殺絕。352年,冉閔為慕容儁所執後斬於遏陘山,後被追封為武悼天王。冉閔後人的墓誌上稱冉閔為“平帝”,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冉魏政權給冉閔上的諡號,也有文獻記為“染閔”。
商鞅(約前395年—前338年),漢族,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受到秦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其在秦執政二十餘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魏徵,唐代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人。祖籍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一說館陶(今屬河北)人。早年值隋末戰亂,曾投瓦崗起義軍。歷任官職:太子洗馬、太子詹事主簿、諫議大夫尚書左丞、秘書監、侍中太子太師、知門下省事。
劉漢生(1910- ))內黃縣六村鄉千口村人。建國後,任鐵道部政治部主任兼鐵道兵政治部主任,唐山市委、地委第一書記,地質部、水電部副部長,中紀委委員。
王從吾(1910-2001) 內黃縣六村鄉後化村人。建國後,任中組部副部長,中央監察委員會副書記、中共中央黨校書記、校長,中紀委書記等職。中央“七大”候補委員、“八大”中央委員、中顧委委員。
李劍晨(1901-2002),原名李汝驊,內黃縣宋村鄉北溝村人,著名畫家,被稱為中國水彩畫之父。主要著作有《水彩畫技法》、《英國水彩畫選集》、《水彩畫小輯》、《劍晨水彩畫選集》等。
趙紀彬(1905-1982)原名濟焱、化南,字象離,筆名向林冰、紀玄冰。內黃縣六村鄉千口村人,著名哲學史家。
平傑三(1906-2001) 內黃縣井店鎮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內黃縣第一批黨員之一。建國後,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常務副部長,中國政協三、四屆常委、秘書長,中紀委委員、中顧委委員。
張改平 (1960— )河南農業大學校長、黨委副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3年8月被聘為河南農業大學校長。
王艷玲(1962—)中共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漢族,1962年9月生,河南省內黃縣人,198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8月參加工作,南京農業大學動物生理生化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