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帝陵

二帝陵

二帝陵為顓頊帝嚳陵文物景區的俗稱,是上古時代“三皇五帝”中第二帝高陽氏顓頊和第三帝高辛氏帝嚳的陵墓,地處內黃縣城西南30公里梁莊鎮三楊莊村西北處。陵地占地面積350餘畝,南北長2050米,東西寬1060米。陵地古屬東郡濮陽,金大定七年(1167年)劃歸滑縣,1940年劃歸新置的高陵縣,1949年劃入內黃縣。二帝陵東距濮陽15公里,西距安陽90公里,南距新鄉110公里,距鄭州200公里,范輝高速從陵後穿過,屬人文風景旅遊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顓頊帝嚳陵文物景區,俗稱二帝陵
  • 地理位置: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三楊莊村
  • 氣候類型:大陸性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350畝
  • 開放時間:早9:00——下午5:00
  • 景點級別:AAA級旅遊景區
  • 門票價格:31元
  • 著名景點:顓頊陵、帝嚳陵、山門、拜殿、欞星門、碑廊等
二帝陵簡介,顓頊帝,帝嚳帝引,生平,即位,功業,歷史評價,嚳四妃,帝嚳祠,墓主簡介,祭祀活動,考古發現,歷史價值,歷史功績,顓頊帝,帝嚳帝,歷史沿革,

二帝陵簡介

顓頊帝嚳陵(又稱:二帝陵 ),是4000多年前上古時期“五帝”中第二帝高陽氏顓頊和第三帝高辛氏帝嚳的陵園。漢代修有陵冢,唐太和四年(830)建廟,宋乾德六年(968)年修,金大定七年(1167)重修,元代後又多次修葺,歷朝歷代祭祀不絕,宋代以後列為定製。因地處黃河古道,清末逐漸被黃沙湮沒。陵地古屬東郡濮陽,1949年劃入內黃縣。
二帝陵
1986年,內黃縣人民政府對陵墓區和祭祀區進行清沙,元、明、清歷代165通御祭碑碣展現於世人面前,出土碑碣之多為我國帝陵之首。順中軸線發現御橋、山門、祭拜大殿、陵冢等主體建築遺蹟,唐至清代建築基址12處,還發現有仰韶龍山文化陶片等新石器時代遺存。景區占地23.3萬平方米,由朝覲祭拜區、碑林區、休閒區、森林公園區組成,建有山門、欞星門、祭拜大殿、東、西配殿、碑廊、井亭等建築,元、明、清各代數條甬道縱橫其間。顓頊陵冢居東,帝嚳陵冢居西,兩冢並峙,在帝王陵寢中極為罕見。陵區被2000萬平方米槐林環抱,生態環境良好,陵區內有鳥柏、錦雞爾等稀有植物300多種,仿佛置身於原始森林之中,給人一種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感覺。農曆三月十八日,傳為顓頊帝生日,數以萬計的華夏兒女,雲集帝陵,大行祭祀,千百年來從未中斷。2002年,內黃縣人民政府為緬懷聖祖功德,弘揚華夏文化,始辦祭祖節,並列為定製。每年此時,帝陵內文藝表演、民間工藝、特色小吃、熱鬧非凡,古廟會以其純樸的民風、民俗和古老燦爛的黃河文化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遊人尋根祭祖、觀光旅遊。
二帝陵
顓頊帝嚳陵位於河南內黃縣城南30公里的梁莊鎮三楊莊土山之陽。顓頊陵居東,帝嚳陵居帝嚳陵西,兩陵相距60米。顓頊陵南北長66米,東西寬53米,高約26米;帝嚳陵略小且居後兩米。據專家分析,這種長輩陵冢大、晚輩陵冢小;長輩陵位趨前、晚輩陵位趨後的殯葬方式,正好印證了顓頊帝“長幼有序”的道德倫理。二帝陵園從下至上有御橋、山門、廟院、陵墓、碑林及縱橫其間的甬道,占地面積350多畝;陵墓四周有圍牆,稱“紫禁城”。史書記載,二帝陵建築宏偉,碑碣林立,松柏蓊鬱,歷代帝王祭祀不絕,宋代以後列為定製。農曆三月十八為顓頊帝誕辰日,民間祭祀大戲喧囂,人聲鼎沸,香火繚繞,熱鬧非凡。但因年代久遠,陵區地處黃河故道和緊靠硝河,河水多次泛濫,風沙肆虐,到清朝同治年間,陵墓和建築群全部被黃沙掩埋於地下。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特別重視對二帝陵的保護和開發。政府連續多年在二帝陵區和周圍育林封沙,使整個陵區被數萬畝蒼茫的森林所環抱。特別是1986年以來,對二帝陵進行了三 次大規模的清沙、鑽探和開發建設,原有的山門、宋井、廟宇、碑亭、陵墓、圍牆和多條甬道相繼重見天日;挖掘出165塊御製祭祀碑、大量仰韶、龍山文化陶片及其他文物碎片;在陵區內,經過科學鑽探表明,深層尚有大量碑碣及陶片。近年,當地政府對二帝陵進行了大規模重修,先後修建了山門、祭拜殿、二帝塑像、欞星門、碑廊、配殿及其他附屬配套設施。陵園外,芳草萋萋,林濤奔涌;陵園內,松柏參天,莊嚴肅穆,透出了帝王陵園的滄桑與威嚴,一年四季前來尋根拜祖的海內外華人、華僑絡繹不絕。
公元2000年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顓頊帝嚳二帝陵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帝嚳陵  當地政府設定了專業管理機構,配備了管理人員。2003年至2005年連續三年的農曆三月十八,安陽市人民政府內黃縣人民政府都隆重舉行盛大的公祭大典。每年這一天,都有數十萬內地、港澳台地區及海外華夏子孫前來參加祭祀活動,即時禮炮轟鳴,鐘磬悠揚,頌歌齊唱,共祈華夏血脈永昌、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此外,民眾性祭祀活動歷史悠久,至今尤盛。然而,到了清代末期,帝陵被黃沙湮埋,直到1986年,經過清沙,才得以重見天日。顓頊陵和帝嚳陵同在一個陵區,同在陵區北端,面積同為3432平方米。顓頊陵在東,帝嚳陵在西。經考古發現有御橋、御路、宋井、山門、欞星門、廟院、寢殿享殿基址和漢建元修陵墓、165塊御祭碑碣及縱橫其間的甬道,還在殿院兩側清出漢磚路及唐、宋牆基、唐朝柱礎,在陵墓前清出仰韶龍山文化陶片。陵墓四周有護陵牆,顓頊陵南牆上嵌有元、清兩面塊標誌碑,碑 中央分別書有盈尺大字“顓頊帝陵”“顓頊陵”。2002年再度清沙時,在陵墓北邊發現漢墓群。2003年清沙,首先在山門西側清出數塊石碑,山門至祭祀廟院之間清出弧形古殘牆,及祭祀廟院能往陵區的數甬道。3月份,帝嚳陵護陵牆被發現,鑲嵌在護陵前牆的明嘉靖七年的“帝嚳陵”標誌碑也隨之面世。

顓頊帝

顓頊(前2514~前2437)中國歷史中的一位傳說人物,為五帝之一。相傳顓頊是黃帝的孫子,是九黎族的首領。昌意之子,堯之三代祖,舜之七代祖。昌意相傳是黃帝嫘祖的次子,封於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為妻,生顓頊。顓頊性格深沉而有謀略。十五歲時就輔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區,封於高陽(今河南杞縣東),故又稱其為高陽氏。黃帝死後,因顓頊有聖德,立為帝,時年二十歲。帝顓頊所居玄宮為北方之宮,北方色黑,五行屬水,因此古人說他是以水德為帝,又稱玄帝。帝顓頊以帝丘(今河南濮陽)為都城,以句芒木正、蓐收為金正、祝融為火正、玄冥為水正、句龍土正,合稱五官。他即位後,嚴格遵循黃帝的政策行事,使社會安定太平。
顓頊顓頊
傳說在黃帝晚年,九黎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廢棄人事,一切都靠占卜來決定,百姓家家都有人當巫史搞占卜,人們不再誠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於農業生產。顓頊為解決這問題,決定改革宗教,親自淨心誠敬地祭祀天地祖宗,為萬民作出榜樣。又任命南正重負責祭天,以和洽神靈。任命北正黎負責民政,以撫慰萬民,勸導百姓遵循自然的規律從事農業生產,鼓勵人們開墾田地。禁斷民間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動,使社會恢復正常秩序。
顓頊生子窮蟬,是舜的高祖。據說顓頊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葬於濮陽。而春秋戰國時的楚王為其後裔,屈原在《離騷》中自稱為帝顓頊之後,屈原與楚王為同族。
他聰明敏慧,有智謀,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統治的地盤也大了很多,北到現在的河北省一帶,南到南嶺以南,西到現在的甘肅一帶,東到東海中的一些島嶼,都是他統治的地城。古代歷史書上描寫說,顓頊視察所到之處,都受到部落民眾的熱情接待。
據《淮南子·時則訓》載:“北方之極,顓頊、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又據《史記·五帝本紀》載:“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趾,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蹯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真是一位澤被宇內,功德蓋世的帝王。
《春秋緯》中一本叫《命歷序》的書說顓頊部落共傳20世,350年,《易緯》中的《稽覽圖》說是500年。
顓頊、帝嚳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基根,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國學大師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寫道:“漢以前人相信黃帝、顓頊、帝嚳三人為華族祖先,當是事實。”
顓頊繼黃帝後著重於內部治理。史籍載:顓頊20歲即位,都帝丘(二帝陵附近大城村),在位78年,98歲崩,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

帝嚳帝引

生平

帝嚳(公元前3380~前3345),號高辛氏,是黃帝曾孫,玄囂孫子,父親叫蟜極顓頊是他的堂房伯父。相傳帝嚳生於窮桑(西海之儐),母因踏巨人足跡而生。帝嚳少小聰明好學,十二三歲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顓頊,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實住帝丘(今濮陽),三十而得帝位,遷都毫邑(今河南偃師縣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壽百歲。死後葬於商丘市唯陽區南25公里的高辛集(另一說法帝嚳死後葬於濮陽頓丘城南台陰野之秋山。
帝嚳帝嚳
帝嚳氏族的一位嚳,後為顓頊“族子”,十五歲時,因輔佐顓頊帝有功,被封於高辛(今商丘市睢陽區〕。三十歲時,代顓頊為帝,都於亳(今商丘)。因他興起於高辛,史稱之為高辛氏

即位

帝嚳即帝位後,“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
顓頊死後,侄子高辛(玄囂的孫子)繼位,即帝嚳。帝嚳的兒子:有娀氏女簡狄生契。陳鋒氏女慶都生堯,太昊族(該族分兩支,原支在淮陽發展為華夏族,東遷一支在曲阜發展為東夷)的文化,因此稱為少昊。契被派往灤河以東駐守邊疆統治當地的東夷部落—有娀氏部落。棄被派往陝西武功縣駐守邊疆統治當地的炎帝部落—有邰氏部落。

功業

帝嚳以前,人們雖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事農藝畜牧沒有一個科學的時辰順序,嚴重製約了農業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帝嚳“爻策占驗推算曆法,窮極變化,頒告天下”《大戴禮·五帝德》說他“夜觀北斗,盡觀日,作歷弦、望、晦、朔、迎日推策”,或“觀北斗四時指向,以定節氣;觀天干以定周天曆度。”科學探索天象,物候變化規律,劃分四時節令,指導人們按照節令從事農畜活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華夏農業出現一次偉大的革命,農耕文明走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帝嚳時代可謂上古時期的太平盛世。他的治國方略是:“德莫於博愛於人,政莫高於博利於人。政莫大於信,治莫於大仁。”強調以誠信、仁德使天下治。所以《史記》說他“普施利物,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知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服從。”帝嚳在人民民眾中尤以誠信而著稱。“嫁女盤瓠犬”的故事歷數千年而不衰。說犬戎房王作亂,帝嚳征而不勝,便告文天下,凡取房王人頭者,可得千金,封萬戶,賜帝女為妻。後來,一個頭狀如狗頭的人叫盤瓠,以自己的勇猛和智慧取房王首級,帝嚳即履行諾言,嫁女封邑於盤瓠犬。帝嚳作為一代帝王,不僅能養性自律,大公無私,而且倡導誠信,明察善惡,為天下人所景仰,為歷代帝王所推崇,時至今日,仍有積極意義。

歷史評價

著名文學家曹植曾作《帝嚳贊》以頌之:“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撫寧天地,神聖靈賓,教訖四海,明並日月。”

嚳四妃

四妃帝嚳氏族在遷移中,不同氏族與不同聯姻的順序,不是同一個帝嚳擁有四妃。
有邰氏姜嫄,帝嚳元妃,是一個以蠑螈為圖騰的氏族,其先在隴西,後遷武功,有子名后稷,周之先祖,葬都廣之野(今成都、廣漢之間)。邰在今陝西武功縣南,稷在這裡種植萊麥五穀,后稷即棄。
有娀氏繭翟(簡狄)、帝嚳次妃。原為“不周山”(六盤山)北少昊威姓族裔。其中一支東遷陝西蒲城。簡狄吞燕孵生子卨(讀削)(又名契,商之祖先),原居陝西,後遷商丘。另一支向西直到羅布泊,傳為樓蘭古國之先祖。在樓蘭遺址中已發現至今四千年以上的木雕簡狄女祖角,以及唐代壁畫,絹畫上的簡狄像(註:樓蘭遺址除有少昊裔支文物遺存外,尚有中亞人的文物遺存)。
少昊威姓是黃帝時代被迫西遷不周山一帶的少昊玄烏氏。威因何又稱娀,因其先在東部稱帝時發明金兵鉞斧而威震天下,與蚩尤同稱“靈威仰”。
陳鋒氏慶都,又名陳豐氏、陳酆氏。嚳之三妃酆即蜜峰,文為蜂頭,豐為蜂尾,逢為飛翔時的蜜蜂。“流黃蜂氏”為飛行的黃蜜蜂。陳豐氏活動地方有三:1.陳倉的陳豐;2.陳留的陳豐;3.河南宛丘陳豐。這時指的是陳留時代的陳豐。慶都生堯。
娵(音居)訾氏常儀鄒屠氏。嚳之四妃。娵訾氏是娵與訾的合婚族。娵訾氏與帝嚳聯姻生子摯。娵訾即鄒屠,黃帝時遷蚩尤善者於鄒屠之地。妃常夢吞日,經八夢,生子八人,皆精通日月星辰觀測,被譽為“八才子”“八翌”“八神”“八元”。

帝嚳祠

帝嚳祠修建於漢。在元明又經多次修復。其殿宇雄偉壯觀,松柏蒼鬱,碑碣林立。廟堂內中央有一口古井。樑上繪有彩,彩龍映入井中,栩栩如生。相傳大旱之年求雨多有靈驗,所以被人們譽為“靈井”。

墓主簡介

帝嚳(kù),姓姬,為上古五帝之一。他是黃帝的曾孫,“生而神靈,自言其名”。十五歲時,因輔佐顓頊帝有功,被封於高辛(今商丘市南高辛)。三十歲時,代顓頊為帝,都於亳。因他興起於高辛,史稱之為高辛氏
帝嚳即帝位後,“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大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

祭祀活動

顓頊帝嚳陵儘管塵封百年,但民間祭祀活動從未中斷,特別是在每年農曆三月十八日,傳稱為顓頊帝生日,數以萬計華夏兒女,千里迢迢,雲集帝陵,大禮祭祀。2002年農曆三月十八日,內黃縣人民政府為了緬懷聖祖功德,弘揚華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滿足中華子孫尋根祭祖的夙願,始辦祭祖節,公祭顓頊帝嚳,並由此列為定製,每到這天,都要舉行公祭活動。
帝陵聖地,文藝表演,民間工藝,特色小吃,再加上喧囂的鑼鼓,繚繞的香火,人山人海,勢如潮湧,熱鬧非凡,古廟會以其純樸的民風民俗和古老、燦爛的黃河文化吸引眾多的華夏後裔來追宗尋祖,焚香祭拜。長期以來,當地人民民眾在這裡封沙育林,聖帝陵區為數萬畝森林所環抱。陵區內有古鳥柏、錦雞爾、槐樹及其他稀有樹木30多種,陵區生態保持良好,昆蟲、鳥類品種繁多。春天,槐花飄香,蜂飛蝶舞,風光宜人;夏季,風鳴蟲吟,鳥啼蟬歌,如一曲曲交響樂,讓人心曠神怡,好像置身於原始森林,給人一種返樸歸真,回歸大自然的感覺。
近年來,內黃縣人民政府非常重視“二帝陵”的開發與修葺工作。1989年派新成立的文物保護管理所負責二帝陵的保護工作。2000年,“二帝陵”以眾多的文物古蹟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被晉升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成立二帝陵景區管理委員會,並持巨資保護、開發、建設帝陵。目前,陵區建設已粗具規模,先後建起了新山門、拜殿、東、西配殿、碑廊、停車場,配置了標準化公共信息圖形符號牌,設定了景區導遊圖,製作了中英文說明牌及路標牌,並移植蒼松翠柏於陵內,基礎設施基本到位,旅遊要素基本完善,旅遊環境大大改善。一個莊嚴肅穆,氣勢恢宏,環境舒適的“二帝陵”景區正喜迎華夏子孫的到來。

考古發現

顓頊帝嚳陵考古調查始於1986年,自此以來,發現有很多遺蹟、遺物。有漢磚鋪設的多條甬道,唐代建殿基址,宋代建築基址和水井,元代修建的護陵牆,明代修建的拜殿、院門和神道,清代修建的配殿、山門、御橋。顓頊帝嚳陵陵前牆嵌有元天曆二年(1329年)“顓頊帝陵”和清嘉慶二十四年“顓頊陵”(1819年)兩通標誌碑。帝嚳陵前牆鑲嵌明嘉靖七年(1528年)“帝嚳陵”標誌碑。在拜殿前和配殿前後的沙下清理出元、明、清歷代御祭碑165通。於陵區北側發現仰韶、龍山時期文化陶片、燒結土、貝殼、灰坑。在顓頊帝嚳故都頓丘,即“顓頊帝嚳陵”東南2公里的大城村,保存有夯築城牆和載有“衛邑頓邱”、“顓頊之墟”的碑刻。
2003年3月在梁莊鎮曹李莊村東發現的唐開元二年(714年)墓誌,記載了墓主人的埋葬地理位置:“……葬於臨河縣東南十里竇村之北,南瞻囗水黃龍之囗長流,北眺淇川黑帝之陵永固。” 《水經注》載:“淇水北經白祀山東,歷廣陽里,經顓頊冢西。”顓頊功德蓋世,被後人推崇為北方之神,稱其玄帝、黑帝。墓葬以北2.5公里即是顓頊帝嚳陵,與墓誌記載方位一致。所以,“北眺淇川黑帝之陵”中的“黑帝之陵”就是現在梁莊鎮的“顓頊帝嚳陵”。這些文物都是確認帝陵帝都的實物見證。

歷史價值

顓頊帝嚳是我國古代“五帝”中的兩位帝王,距今4500年至5000年。目前,顓頊帝嚳陵的考古發現與文獻史籍所載二帝活動的地望年代相吻和。該陵寢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文物古蹟眾多,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及文化藝術價值。
顓頊帝嚳陵為帝王陵寢
顓頊、帝嚳陵地處黃河中下游,與文獻史籍所載顓頊、帝嚳活動的地望年代相吻和,且有百餘通曆代祭祀碑碣佐證,此處為帝王陵寢確切無疑,並有豐富的文物古蹟和文化內涵,對於研究古代陵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二帝陵遺址是一處有重大學術價值的古文化遺址
陵寢內發現了仰韶文化時期的泥質和夾砂紅頂陶片、證明為一處仰韶文化遺址無疑,並發現了龍山時期的文化遺物。此地為古代頓丘所在地,距此25公里的濮陽西水坡遺址中,發現了仰韶時期的墓葬,內有用蚌殼堆塑的龍虎圖形,與傳說中“五帝”時期的年代相一致,對於我國史前史的研究和夏、商、周斷代工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御祭碑碣數量之多,為我國古代帝王陵寢少有
陵寢已發現歷代帝王及民間的祭祀碑碣165通,這在我國古代帝王帝陵中是不多見的,證明了華夏民族顓頊帝嚳的尊崇。這些碑碣不僅是研究歷代官職、地域風俗、政區沿革的重要資料。同時,也是難得的書法藝術和石刻藝術瑰寶。

歷史功績

顓頊帝

顓頊帝為上古“五帝”中的第二位帝王,本姓姬,又名顓畜、顓玉、玄帝黑帝、北方之帝。是軒轅黃帝的孫子。顓頊帝的父親名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又名女樞)為妻,在若水(今四川省瀘水之打沖河)生下顓頊。因最初建侯國於河南杞縣的高陽,故號為高陽氏。12歲時,追隨伯父少昊金天氏學習政事,20歲繼金天氏帝位,遷都於帝丘。顓頊在位78年,終年98歲。他在位期間,有以下重大貢獻:
一是制定了我國第一部天相曆法——顓頊曆,一直沿用至秦漢,因而被稱為曆法之宗。古史考》說,顓頊帝根據進步的天文觀察與測算,“裁時以相天”,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立春,五星(木、火、土、金、水)會於營室,建正在寅。在二十四節氣史第一次明確地把以物侯觀測為重點轉移到以天象觀測為重點,基本上吻合了自然規律,對後來農林牧業的生產起到了科學的指導作用,人類進入治歷明時新階段。上古時候,天文曆法是穩定社會秩序的頭等大事,有曆法,天下才能民有所循,互通有無,百姓才能安居樂業;
二是從他開始建立統治機構,大刀闊斧進行天道巫政曆法改革,絕地天通①,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別,長幼有序,發展部落聯盟,促使宗教進化,民安其生,完成了華夏文化的統一大業。顓頊族掌握中央政權後實行政治改革,以制定曆法、整肅農時耕作制度為導線,加強中央政權的威勢,設重、黎(東夷和炎帝二族)二氏為左右監——所謂司天司地,統理天下神職人員和民事人員,開啟了以民事紀官的新時代。同時加速了各國族集團間的政治、經濟、信仰、曆法、習俗、心理上的統一——趨同性、認同性;
三是創製九州,初定版圖。《乾隆御批綱鑑》說,中國九州的建置區劃,創製於顓頊大帝。黃帝時代雖然統一了中原地區,但和蚩尤部族長期形成對立局面,直至顓頊大帝,才形成各民族真正統一。在此基礎上,顓頊大帝對中國區域建置進行明確規劃,確定兗、冀、青、徐、豫、荊、揚、雍、梁九州的名稱和分轄區域。《史記》上說他統領疆域“北至幽陵(今河北、遼寧一帶),南至交趾(今廣東、廣西和越南一帶),西至流沙(今甘肅一帶),東至蹯木(今東海),日月所照,莫不砥(平)屬”。還有顓頊因生後代夏禹而成為夏朝的祖先。後代中也是名人輩出,如越王勾踐、大詩人屈原、大史學家司馬遷、秦始皇嬴政②等等;
四是創作了九州中國的第一首樂曲《承雲》。《呂氏春秋·古樂》說,風雨雷電,其音若熙熙淒淒鏘鏘,帝顓頊好其音,乃令樂官飛龍作樂,效八方之音,命之曰《承雲》,以祭上帝。其基本創作方法是:命樂官飛龍氏融匯中國八個大區域的流行樂曲“條風”、“明庶風”、“清明風”、“景風”、“涼風”、“闔闔風”、“不周風”、“廣莫風”的風格特點,創作成“圭水之曲”,主題是“召氣而生物”,然後鑄成銅質樂鐘,作“五基六英之樂”,名為《承雲》,用來在“萬國諸侯”到國都開大會時“享上帝,朝諸侯”。總之,顓頊由於任用重黎二氏人神分職,設有司天司地左右大監,總理五正,開創了上古史中期繁榮穩定的時代,為民族合和共榮和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是上古史上最美好的一段史碑。因他生前崇尚玄色,故後人推戴他為玄帝。《詩含神霧》論五精星座稱顓頊為“黑帝北方葉光紀之神”。凡祀玄武帝廟堂,必以龜、蛇為其象。顓頊司天官重姓子裔在湖北武當山也尊奉顓頊。當代史學家徐旭生贊“顓頊是一位了不起,有革新能力的大人物”。後人贊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治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
五是始以民事紀官,斷絕天地人神交通。太昊伏羲氏以龍紀官,黃帝軒轅氏以雲紀官,少昊金天氏以鳥紀官。顓頊帝認為這樣命名官職不太科學,就對官職名稱進行了改革,開始以分管民事的性質命名官職。並設重、黎分別掌管觀天象制歷授時和按統一的曆法進行社會活動的天、地指揮官,統理天下神職人員和民事人員,絕地天通開啟了以民事紀官的新時代。可見,顓頊的“絕地天通”是通過整頓人神社會秩序,整頓祭祀,劃一政教、曆法,發展生產,加強社會安定,實行政教權利的高度集中,加強聯盟政權的王族地位,增強聯盟國族間的凝聚力。
六是在宗教領域,大力改革了巫術與祭祀據歷史記載,當時巫術、占卜和祭祀泛濫成災,占卜結果往往互相矛盾,嚴重影響了部族間行動的統一和部眾的團結。尤其在九黎地區更加突出,到了“民神雜揉,家為巫史,民瀆齊盟,災禍荐臻”的地步。顓頊帝除保留了經國家批准的宗教機構、場所、人員外,下令在民間禁絕巫教。九黎上層貴族拒不執行中央禁令,為此發生了中原與蜀地的戰爭。這場戰爭前後進行了一年多,最後以顓頊帝達成中原與蜀地的統一而告終。

帝嚳帝

一是能更加科學地掌握日月星辰的變化規律,分節令指導生產;
二是他當政大公無私,明善惡,尤以講信用著稱,直到如今,守信仍以中華民族的美德被運用到各行業中指導人們從事各種活動;
三是發現了金、銀、銅、鐵、鉛,並予冶煉;
四是他生下了幾個後來對中華民族產生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生了唐堯為大帝,生了契為商朝的祖先,生了后稷為周朝的祖先。這幾個人,後來對中華民族百家姓氏的形成起了決定性作用。

歷史沿革

顓頊帝嚳陵東距濮陽15公里,西距安陽90公里,南距新鄉110公里,距鄭州200公里,濮鶴高速從陵前穿過,屬人文風景旅遊區。顓頊帝嚳陵(簡稱二帝陵),是4000多年前上古時期“五帝”中第二帝高陽氏顓頊和第三帝高辛氏帝嚳的陵園。漢代修有陵冢,唐太和四年(830)建廟,宋乾德六年(968)年修,金大定七年(1167)重修,元代後又多次修葺,歷朝歷代祭祀不絕,宋代以後列為定製。因地處黃河古道,清末逐漸被黃沙湮沒。陵地古屬東郡濮陽,1949年劃入內黃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