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蟲

鳴蟲,顧名思義,是指能鳴叫發聲的一類昆蟲。我國的三大傳統鳴蟲分別是“蛐蛐”、“油葫蘆”和“蟈蟈”。昆蟲的鳴叫與鳥類或其他脊椎動物不同,不是由口腔通過聲帶振動產生聲音,而是通過身體某器官的振動或器官之間的摩擦發聲。

簡介,生活習性,活動方式,食性,防衛術,好鬥,鳴聲,生長繁殖,生活史,交配,產卵,種類,蟋蟀類,螽斯類,

簡介

膜翅目的蜂類,雙翅目的蚊蠅類是由於飛行時翅膀的振動而嗡嗡作響;同翅目的蟬類是靠著生在腹部的鼓膜振動而發聲;直翅目的鳴蟲幾乎全是藉助器官之間的摩擦而發聲;蝗蟲類的鳴蟲絕大多數是由後腿與前翅的摩擦而發聲,蟋蟀類和螽斯類鳴蟲是由前、後翅的相互摩擦發聲,如蛐蛐和蟈蟈。由此可見,鳴蟲的含義很廣,種類也很雜。這裡所涉及的鳴蟲僅限於直翅目的蟋蟀類和螽斯類鳴蟲,這也是在中國民間享有盛譽、有著悠久歷史並延續至今的一大類常見鳴蟲。蟋蟀類鳴蟲發音齒位於右翅,刮板位於左翅。螽斯類鳴蟲發音齒位於左前翅,刮板位於右前翅。

生活習性

活動方式

鳴蟲的活動方式有晝行型與夜行型。晝行鳴蟲以白天活動、鳴叫為主,民間俗稱“陽蟲”,如黃蛉、竹蛉等。夜行鳴蟲以落日後或夜間活動、鳴叫為主,如斗蟋油葫蘆等,民間俗稱“陰蟲”。亦有晝夜兼行型的,即白天黑夜均活動、鳴叫的,如馬蛉、鼓翅鳴螽、小黃蛉等。

食性

鳴蟲的食性有植食性,如墨蛉、花蛉等;有肉食性或捕食性,如小紡織娘;不少種類為雜食性,即葷素均吃,如斗蟋、蟈蟈等;亦有腐食性的,如馬蛉。

防衛術

直翅類昆蟲一般都具有特殊的防衛招術。有偽裝色或保護色,其體色常與背景色保持一致。不少種類都有綠色和褐色兩種基本色型,如蟈蟈,就有青蟈蟈、鐵皮蟈蟈、糙白蟈蟈等不同顏色。有擬態現象,在形態上常常模擬樹葉、樹枝、其他昆蟲或石塊等,如紡織娘的前翅很像樹葉,有些螽斯的若蟲很像螞蟻、虎甲等,減少被其他動物捕食的機會。具有自殘自衛機制,丟足保身是最常見的招術之一。在捕捉時如果僅捉住鳴蟲的一條腿,這條腿往往自動脫落,鳴蟲因此逃生。有些鳴蟲有特殊的腺體,遇敵害時從口中或身體其他的關節處分泌綠色或褐色的液體,以嚇唬敵人。

好鬥

好鬥是某些雄性鳴蟲的特性,特別是蟋蟀科的品種,如斗蟋、油葫蘆、畫鏡等,具有極強的領地占有性,好稱霸。這些雄性個體一旦占領一席地盤,如一個洞穴,就容不得第二個雄性。為捍衛它的根據地和雌性配偶,它會與企圖來犯的其他雄蟲決一死戰。體魄強壯的個體,能占領較大的地盤。因此在曠野中或環境較險惡的地方抓獲的斗蟋往往個頭大、鳴聲響、斗性強。

鳴聲

昆蟲的鳴聲不僅是同種內進行各種信息交流的媒介,還是與其他相近種類保持生殖隔離,以使本種得以純系繁衍的重要保證。因此每一種鳴蟲的鳴聲有種的特異性。在昆蟲分類學研究中,鳴聲被用來作為鑑別各種鳴蟲的有效特徵。
鳴蟲為了生存,同其他生物一樣,需要覓食,對付競爭者,要警戒和戰勝敵害,要吸引配偶。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鳴聲有了功能性的分化,即同一種鳴蟲在不同的條件下會有不同的鳴聲。一般可以有以下幾種不同的叫聲。
呼叫聲:是最常聽到的表示“友好”的鳴聲,即在沒有同性競爭者,沒有雌性,沒有敵害,不受干擾情況下,單只鳴蟲怡然自得的鳴聲。人們平常欣賞的大都是這種鳴聲,這也是體現鳴蟲種征的鳴聲。
警戒聲:某些鳴蟲在受到驚擾,或遇到捕食者時所發出的表示“恐嚇”的鳴聲。
競爭聲:在有一個以上雄性鳴蟲存在時,或為了爭奪領地,或爭奪雌性配偶時所發出的表示“敵意”的鳴聲。
求偶聲:當有雌蟲存在時,雄性鳴蟲向她唱出的表示“愛慕”的情歌,俗稱“接鈴”聲。
上述幾種基本鳴聲可以在常見斗蟋中聽到。但這些不同功能的鳴聲不一定存在於每種鳴蟲中。或者說,並不是每一種鳴蟲都有幾種人耳能清晰可辨的不同鳴聲。了解鳴蟲發聲的基本特點,可以幫助人們正確利用鳴聲來鑑別不同的鳴蟲。另外,在不同的條件下,即便是同一隻鳴蟲發出的呼叫聲,鳴聲也是有差異的。如在不同的溫度下,或在不同的生理條件下,如剛羽化的成蟲與老熟成蟲的鳴聲不同。

生長繁殖

生活史

直翅類鳴蟲,屬漸變態。從卵孵化出來的若蟲,經過數次蛻皮後,才完全具備成蟲的形態與各種功能,如鳴叫、生殖等。幼蟲齡期的多少和每一齡期的長短依種類不同而不同。螽斯類通常有6-10齡,蟋蟀類有7-13齡。即使同一種鳴蟲,由於營養條件不同,齡期的多少和長短也略有差異。常見鳴蟲為1年1代,成蟲秋天產卵,以卵在土中或植物組織中越冬,若蟲在來年春天出現。

交配

雌、雄鳴蟲交配時,雄蟲除將含有精子的精囊插入雌蟲體內外,還附加一個乳白色膠質狀的精包。這是雄蟲惠贈雌蟲的營養滋補品,用以促進受精卵的成熟。在斗蟋和蟈蟈中很容易觀察到這種現象,民間俗稱“貼鈴”。

產卵

鳴蟲的卵有的產在植物莖稈或枝條內,如金鐘,露螽等;有的產於泥土中,如斗蟋、馬蛉等。卵多散產,不成卵塊。雌蟲產卵瓣彎曲或端部鋸齒狀的,一般適應在植物組織內產卵,產卵瓣較直的一般適應在土中產卵。

種類

蟋蟀類

蟋蟀具有頑強無敵,勇決勝負的武士風采,被譽為“天下第一蟲”。它的品種較多,常見的品種有:斗蟋、擬斗蟋、長顎蟋、大扁頭蟋、小扁頭蟋、青森扁頭蟋、灶馬、白面紡錘蟋、北京油葫蘆、銀川葫蘆、擬京油葫蘆、黃褐油葫蘆、南方油葫蘆、花生大蟋、雙斑大蟋、黑斑裂針蟋、污斑裂針蟋、白角裂針蟋、草地裂針蟋、亮擬針蟋、突出鉦蟋、虎甲吉蛉、細長劍吉蛉、金鐘兒、金吉蛉、梨吉蛉。
蟋蟀類蟋蟀類

螽斯類

螽斯科包括常見的螽斯、蟈蟈紡織娘等。體一般中至大型,側扁。觸有絲狀,通常超過體長。覆翅膜質、較脆弱,前緣向下方傾斜, 一般左翅覆於右翅之上。後翅多稍長於前翅,也有短翅或無翅種類。
1.蟈蟈
螽斯類螽斯類
常見的種類有:
優雅蟈螽:體型粗壯,中等偏大,體長約35~40mm,野生蟈螽的體色通常為草綠或褐綠色。頭大,前胸背板寬大,似馬鞍形,側板下緣和後緣鑲以白邊。叫聲如:“極~極,極~極”。
暗褐蟈螽:體形同於優 蟈螽,翅面具草綠色,條紋並布滿褐色斑點,呈花翅狀,故也有“花叫”叫聲:“吱拉,吱拉”。
鼓翅鳴螽:體型偏小且娟秀,翅薄呈半透明,翅脈清晰可風,如婦人紗裙,故有“姐兒”之尊稱。叫聲:“甲、甲、甲”。
素色似織螽:體形中等,體大部分為草綠,頭部背面黃褐,叫聲“絲扎~絲扎”接近紡織娘,故有“小故娘”之美名。
斑翅草螽:是一種常見種,體型小,體色為綠色和褐色兩種。叫聲:“絲~絲”中間有小停頓。
悅鳴草螽:體型與草螽相似,體色艷麗,深綠或黃綠色。叫聲:“齊~齊~”可連續鳴叫。
2.紡織娘
紡織娘又稱絡緯、筒管娘、絡絲娘。體長50~70mm,綠色或褐色,形狀豆莢。頭小,前胸背板前窄後寬,前胸背側片基部多為黑色,前翅發達,超過腹未端,常有縱列黑色圓斑,雌蟲產卵器弧形上彎,呈馬刀狀。其鳴聲如“軋織、軋織”,故名叫“紡織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