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縣

偃師縣

偃師縣位於河南省西部,東與鞏縣毗鄰,西同洛陽市郊區、孟津縣相交,南倚嵩山,接登封、伊川兩縣,北連黃河,同孟縣隔河相望。地跨東經112°26′15″至113°00′00″,北緯34°27′30″至34°50′00″之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偃師縣
  • 總面積:943.13平方公里
  • 世紀:11世紀
  • 時間:1955年
  • 位於:河南省西部
位置·幅員,建置沿革,鄉鎮,

位置·幅員

歷史上,偃師縣曾分為偃師、緱氏二縣。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緱氏入偃師後,至1955年,偃師縣疆域基本未變。據民國23年(1934年)《偃師縣風土誌略》載,偃師“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八十里。其中腰狹處,則東西僅三十里。……東鄰鞏縣至黑石關三十五里,抵鞏縣城三十里;西鄰洛陽故城三十里,抵洛陽縣城四十里;西南至風門六十五里,抵登封縣城五十里;北至周家山三十里,抵孟津縣三十里;東北至溝腦三十里,至鞏縣城三十里;西北至叩馬村二十五里,抵孟津縣城二十里;東南至轘轅關五十五里,抵登封縣城三十五里;西南至水泉口六十五里,抵伊川縣七十里。”全縣面積為741平方公里。
1955年原洛陽縣的部分區鄉劃歸偃師後,偃師疆域擴大,總面積943.13平方公里,約占河南省總面積16.7萬平方公里的0.56%。

建置沿革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伐紂,回師,於亳築城息偃戎師。偃師因此得名。
春秋(前770年至前476年)時,偃師名屍氏,緱氏之名亦見於典籍。
戰國(前475年至前221年),偃師、緱氏為畿內邑。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推行郡縣制,置偃師、緱氏二縣,均屬三川郡。
西漢高祖二年(前205年),仍置偃、緱二縣,又有平縣(故城在偃師西北25里),同屬河南郡。
新莽元年(公元9年),改偃師為師氏縣,緱氏為中亭縣,平縣為治平縣。
東漢(公元25年至220年)恢復西漢建置。三國(220年至265年)沿東漢建置,屬魏國。
西晉(265年至316年),省偃師入洛陽,又省平縣。單設緱氏縣,屬河南郡。東晉因之。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緱氏併入洛陽。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534年)復置緱氏,仍屬洛陽郡。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廢緱氏置偃師,屬河南郡。大業初(約605年)復置緱氏縣。
唐初(618年),諸州縣因地位是否重要和人口多寡,分為赤、畿、望、緊、上、中、下七等,偃師為畿縣,緱氏為次赤縣。貞觀十八年(644年),省緱氏。上元二年(675年)復置緱氏縣。偃、緱兩縣初屬洛州,州、縣均屬陝東道大行台,後屬都督府。開元元年(713年)後屬東都河南府。
五代仍依唐置。
宋慶曆二年(1042年)廢偃師,四年復置。熙寧五年(1072年)降偃師為鎮,入緱氏。八年復置偃師,降緱氏為鎮,屬西京河南府。
金太祖收國元年(1115年)置偃師、緱氏二縣,偃師屬中京金昌府。
元(1271年至1368年),偃師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河南府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緱氏入偃師,屬河南行中書省河南府。洪武九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司,屬河南布政司河南府。
清(1644年至1911年),沿明建置。
民國初年(1912年)實行道尹制,偃師屬河南省河洛道。14年屬道尹公署。16年道尹制廢,屬河南省政府豫西行政長官公署。22年省下置督察區,隸屬河南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33年日軍入侵豫西,偃師淪陷。是年10月22日,八路軍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在縣南建立偃師縣抗日民主政府,隸屬豫西一專區。民國34年9月,抗日先遣支隊南下,中共領導的地方武裝撤回太岳區,縣南一帶仍歸國民黨管轄。
1948年4月偃師解放,偃師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太岳五專區。6月改太岳五專區為豫西一專區。1949年2月改豫西一專區為洛陽行政區。1952年3月改洛陽行政區為洛陽專區。偃師隨之改變隸屬關係。
1967年11月28日,偃師縣革命委員會成立,隸屬洛陽地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恢復縣人民政府,隸屬洛陽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9月1日實行市管縣,偃師縣歸洛陽市人民政府管轄。

鄉鎮

第二節 鄉鎮
城關鎮
城關鎮位於隴海鐵路偃師車站周圍,北倚虎頭山與邙嶺鄉為鄰,東、南、西三面連城關鄉,約介於北緯34°43′至34°44′、東經112°46′至112°47′之間,面積4.8平方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屬半坡半灘地區。
民國25年,縣治遷至與槐廟北部毗連的新城,因槐廟交通便利,商業增加,逐漸發展成鎮。當時僅有五條短而窄的土街。1948年在自然鎮的基礎上成立槐廟鎮,鎮政府駐地槐廟村,歸一區管轄。1953年改屬二區管轄。1956年撤區,改鎮為槐廟中心鄉,轄槐廟、老城、西(寺莊)後(莊)、杜樓4個鄉。後取消中心鄉,改槐廟為大鄉,轄槐廟、西後兩個小鄉。1957年槐廟併入老城鄉。1958年屬老城公社管轄。1961年增設老城區槐廟鎮人民公社,轄槐廟、新城兩個大隊和城區。同年又改為槐廟鎮,轄槐廟、新城、新新、東寺莊、西寺莊、高莊、后庄、石硤、窯頭等9個大隊。1962年併入城關公社。1964年單獨設鎮,因轄區靠近縣城,故名城關鎮。1968年撤鎮,併入城關公社。1981年6月恢復城關鎮,鎮政府駐地縣城槐新路南段。1985年,鎮轄縣城和槐廟、新城、新新3個村,39個村民組。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紅薯、棉花等。工業有機械、建築、化工、製鞋、印刷、塑膠、家具、電線、食品等。鎮辦國小2所,國中1所。
山化鄉
山化鄉位於縣境東北部,東、北鄰鞏縣康店鄉,西與城關、邙嶺鄉接壤,南臨伊洛河同鞏縣回郭鎮相望。約介於北緯34°43′至34°47′,東經112°49′至112°56′之間,總面積56平方公里, 耕地62271畝。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屬邙山嶺,由於山洪沖刷,水土流失,形成南北羽狀溝壑,山地占全鄉面積的80%;南部沿伊洛河為帶狀沖積平地。該鄉邙山腳下蘊藏有豐富的石灰岩。
山化鄉轄區原屬縣一區管轄。1958年歸老城公社管轄。1961年設老城區,轄老城、東寺莊、山化、馬窪、槐廟鎮、牛莊6個公社。1962年撤區並社,將山化、馬窪兩個公社和老城公社的湯泉、東屯大隊合併建成山化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改社為鄉。1985年全鄉轄石家莊、寺溝、忠義、台溝、山化、王窯、東屯、湯泉、藺窯、關窯、張窯、牙莊、馬窪、光明、游殿、新光、新油17個村,257個村民小組,10459戶,47355人。鄉政府駐地位於山圪垯與化村之間。區內有國中1所,八年制學校17所,衛生院1所,電影放映隊4個。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棉花、穀子、紅薯、菸葉、西瓜、蘋果等。工業有機械製造、化工、製鞋、制磚、電線、瓶蓋等廠家。隴海鐵路、偃師——鞏縣公路平行橫穿東西,交通便利。文物古蹟有宋“會聖宮”碑和北魏寺溝造像碑,均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關鄉
城關鄉因其所轄區域分布在縣城周圍而得名。東接山化鄉,西連南蔡莊鄉,南臨洛河和岳灘鄉相望,北和邙嶺鄉為鄰。約介於北緯34°42′至34°45′,東經112°44′至112°49′之間。總面積4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930畝。該鄉北依邙山,南瀕洛河,屬半坡半灘地區。
現城關鄉轄區,1958年分屬老城和南蔡莊公社。1969年城關鎮併入城關公社,劃出虎頭山以北的部分村歸邙嶺公社。1981年又劃出槐廟、新城、新新3個大隊和城區,組建城關鎮。1983年11月易社為鄉。1985年城關鄉有窯頭、北窯、城西、城南、城北、許莊、齊莊、東寺莊、西寺莊、高莊、塔莊、后庄、石硤、大槐樹、杏園、赫田寨、新寨、前杜樓、後杜樓、潘屯共20個村,207個村民小組,9215戶,41535人。鄉政府駐地位於縣城民主街西段北側。區內高中1所,國中6所,八年制學校3所,國小16所。有電影隊2個,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棉花、紅薯等,寺莊的銀條為偃師縣特產。工業有機械製造、電子電器、家具製造、石料加工、印刷、製鞋、服裝加工等。隴海鐵路、310國道從境內穿過,交通便利。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商城遺址、杜甫墓和“大唐三藏聖教序”碑。
邙嶺鄉
邙嶺鄉因位於縣北邙山嶺上而得名。東接山化鄉和鞏縣康店鄉,南連城關鄉和南蔡莊鄉,西部和北部同孟津縣接壤。全鄉約介於北緯34°45′至34°48′,東經112°39′至112°40′之間,面積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6707畝。該鄉地處邙嶺中段,屬丘陵地區,東西走向,地勢西高東低,南北兩坡坡度為60°,山麓形成羽狀沖積溝;上部平坦,為較厚的黃土層覆蓋。該區屬缺水地區。
1958年,現邙嶺鄉轄區分屬南蔡莊和老城公社。1969年3月始置邙嶺公社。1983年11月易社為鄉。1985年下轄牛莊、周家山、吉家溝、古路溝、牛莊新村、楊莊、省莊、申陽、蘭莊、東蔡莊、西蔡莊、丁門口、趙坡、劉坡共14個村,164個村民組,7289戶,31198人。鄉政府駐地楊莊。區內有國中1所,八年制學校7所,國小7所。有電影放映隊1個,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棉花、紅薯等。中草藥防風為當地特產,俗稱“邙風”。有機械修理、化工、冶煉、壁紙等廠家。區內有偃師——邙嶺公路。文物古蹟有伯夷叔齊墓,位於首陽山之巔。
南蔡莊鄉
南蔡莊鄉位於縣西北部,東與城關鄉為鄰,西與洛陽市郊區和孟津縣毗連,南臨洛河,與岳灘、翟鎮、佃莊3個鄉相望,北依邙山,與邙嶺鄉接壤。約介於北緯34°42′至34°46′,東經112°36′至112°43′之間。總面積52.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1529畝。地勢北高南低,呈北窄南寬不規則形狀。北部屬丘陵,水源缺乏;南部為洛河沖積平原,土質肥沃,水源充足。
南蔡莊鄉在民國時期稱義井鄉,鄉公所在大冢頭村的呂不韋冢上。1948年偃師解放後劃歸二區管轄。1953年劃歸三區,區政府設在南蔡莊村。1956年撤區,小鄉合併大鄉,南蔡莊為大鄉。1958年,成立南蔡莊公社,因公社機關駐地在南蔡莊村而得名。1961年設南蔡莊區,下轄香峪、杜樓、白村、石橋、西蔡莊、東蔡莊6個公社。1962年撤區並社,將杜樓公社所轄大隊劃歸城關公社,其餘仍歸南蔡莊公社。1969年春,將南蔡莊公社所屬邙嶺上的8個大隊劃歸邙嶺公社。1983年11月易社為鄉。1985年南蔡莊鄉轄南蔡莊、古城、城東、前紙莊、後紙莊、大冢頭、墳莊、香峪、溝口頭、新莊、羊二莊、白村、魚骨、前張、後張、義井、龍虎灘、韓旗、保莊、寺里碑、石橋、寨後、郭墳、邢溝共24個村,205個村民組,10068戶,43553人。區內有高中1所,國中5所,八年制學校3所,國小21所。有電影放映隊11個,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水稻、棉花、花生、紅薯等。工業有機制磚瓦、鋼木家具、鑄造、造紙、塑膠製品、針織等。隴海鐵路、310國道橫貫東西。有漢魏洛陽故城、北齊平等寺造像碑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佃莊鄉
佃莊鄉位於縣西伊洛河之間。東接翟鎮鄉,西與洛陽市郊區李樓鄉相連,北與洛陽郊區白馬寺鄉和本縣南蔡莊鄉隔洛河相望,南隔伊河鄰李村鄉。約介於北緯34°40′至34°43′,東經112°34′至112°38′之間。總面積3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4011畝。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地面水和地下水資源豐富。
該鄉原屬洛陽縣轄區,1955年12月劃入偃師縣。1956年1月設佃莊中心鄉,同年分建佃莊、酒務兩個大隊。1958年歸翟鎮公社管轄。1961年歸翟鎮區管轄。1962年撤區單設佃莊公社。1983年變社為鄉。1985年轄有西馬莊、東馬莊、後石罷、大郎、酒務、西石橋、東石橋、牛王莊、河頭、佃莊、碑樓、王圪垯、相公莊、倪莊、東大郊、西大郊、朱圪垯、關莊共19個村,194個村民組,7861戶,35304人。鄉政府駐地佃莊村。區內有國中3所,八年制學校10所,國小9所。農產品有小麥、水稻、玉米、棉花、花生等。工業有造紙、紙箱、機械、化工、掛麵、服裝加工等。岳灘——安樂窩公路經過境內。文物古蹟有東漢、西晉太學遺址和辟雍碑,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翟鎮鄉
翟鎮鄉位於伊、洛河之間,東鄰岳灘鄉,西連佃莊鄉,南臨伊河,北傍洛河。約介於北緯34°40′至34°42′,東經112°38′至112°41′之間。總面積31.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105畝。該鄉地處伊、洛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
今翟鎮鄉轄區,以翟鎮村為界,其西部村莊(含翟鎮)原屬洛陽縣六區管轄,東部的王七、臥龍、甄莊等村原屬偃師。1955年西部村莊歸屬偃師。1958年成立翟鎮公社,因公社機關駐翟鎮而得名。1961年設翟鎮區,下轄佃莊、酒務、東大郊、翟鎮、岳灘、佛灘頭、餵莊7個公社。1962年撤區,恢復翟鎮公社建置。1983年改社為鄉。1985年轄翟東、翟西、寧南、寧北、田中、田西、田北、大爐莊、東窪、西窪、北許、二里頭、四角樓、圪壋頭、前李、甄莊、王七、臥龍、前王共19個村,196個村民組,7857戶,36067人。區內有高中1所,國中2所,八年制學校8所,國小9所。有影劇院1座,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水稻、玉米、花生、棉花等。工業有針織、糠醛、油漆化工、石油化工、鐵鑄、印染、造紙、乳膠等。岳灘——安樂窩公路橫穿東西,簡易公路成網。著名的夏、商二里頭遺址位於該鄉北部,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灘鄉
岳灘鄉位於伊、洛河之間東部沖積平原上。東濱伊、洛兩河匯流處,西鄰翟鎮鄉,北同城關、南蔡莊鄉以洛河為界,南與顧縣鄉隔伊河相望。約介於北緯34°40′至34°42′,東經112°43′至112°47′之間。總面積29.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291畝。該鄉一馬平川,土地肥沃,但地勢低洼易澇。
1958年,岳灘鄉轄區歸翟鎮公社管轄。1961年設翟鎮區,下設岳灘、佛灘頭、餵莊3個公社。1962年撤區並社,建岳灘公社,因轄區內岳灘村種植小麥以科學的管理方法及高產、穩產、低成本而聞名全國,故名。1983年易社為鄉。1985年轄有岳灘、東莊、王莊、前馬郡、後馬郡、寇圪垯、趙莊寨、趙莊街、黃大王廟、周堂、佛灘頭、仝莊、尚莊、餵南、餵北、東谷、西谷、堤頭共18個村,183個村民組,7821戶,35257人。鄉政府駐地寇圪垯。區內有高中1所,國中3所,八年制學校9所,國小9所。有電影放映隊1個,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水稻、棉花、花生等。工業有造紙、紙箱、電器、化工顏料、塑膠、汽車配件、針織等。310國道縱貫南北,岳灘——安樂窩公路橫穿東西,交通便利。
緱氏鄉
緱氏鄉位於偃師縣南部,萬安山青羅山峰北麓,白雲嶺以南。東連府店鄉和鞏縣魯莊鄉,西接大口鄉和高龍鄉,南與佛光鄉為鄰,北和顧縣鄉接壤。約介於北緯34°31′至34°38′,東經112°45′至112°50′之間,總面積80.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0083畝。該鄉屬丘陵地區,地勢南高北低。礦藏分布於沿山5公里地帶,主要有:鋁礬土,儲量566萬噸;大理石,主要品種為石墨玉、“虎皮黃”,主要儲藏區在邢村南,長寬各1公里,厚3米,儲量3.3萬立方米;白雲石,含鎂37%左右,儲量4.5萬立方米;煤,儲量豐富,縣在劉莊建有煤礦。
1948年,緱氏鄉屬第四區管轄。1958年,建立緱氏公社,因機關駐地緱氏,故名。1961年改為緱氏區,轄緱氏、官莊、扒頭、柏谷塢、營防口、顧縣、段灣7個公社。1962年撤區,恢復緱氏公社(白雲嶺以北地區另組建顧縣公社)。1983年11月易社為鄉。1985年轄緱氏、化寨、盆窯、程子溝、崔河、鄭窯、裴村、南家村、雙泉、劉莊、孫坡、邢村、布村、扒頭、官莊、李莊、唐僧寺、馬河、柏谷塢、金屯、王灣、馬屯、賈屯、滹沱24個村,262個村民組,12288戶,55961人。區內有高中1所,國中5所,八年制學校8所,國小16所。有影劇院1座,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玉米、紅薯、棉花、菸葉等。工業有油漆化工、耐火材料、鋼木家具、琉璃瓦燒制、真空鍍膜、皮毛、製革等。偃師——登封公路和顧縣——劉莊公路南北貫穿鄉境。有原始社會灰嘴遺址、唐太子恭陵,均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顧縣鄉
顧縣鄉位於偃師縣中部。東接鞏縣回郭鎮,西接高龍鄉,南與緱氏鄉為鄰,北同岳灘、城關鄉隔伊河、伊洛河相望。約介於北緯34°38′至34°40′,東經112°43′至112°49′之間。總面積43.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0851畝。地勢南高北低,界線分明。南部丘陵,地面起伏較大,水源缺乏,面積占全鄉的70%;北部為伊河沖積平原,土質肥沃,水源豐富。
1958年,今顧縣鄉轄區屬緱氏公社管轄。1962年設顧縣公社,因機關駐顧縣村,故名。1983年11月易社為鄉。1985年轄回龍灣、史家灣、營防口、楊村、木閣溝、中宮底、西宮底、曲家寨、東王村、安灘、顧縣、苗灣、李灣、段東、段西共15個村,255個村民組,11978戶,51448人。區內有國中3所,八年制學校12所,國小3所。有影劇院2座,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玉米、紅薯、棉花等。工業有石油化工、石油化工機械、染料化工、大麥芽、礦山機械、彈簧、針織、服裝等。顧(縣)龍(門)公路、310國道穿越鄉境,交通便利。
府店鄉
府店鄉位於偃師縣東南部。東接登封縣城關鄉,西連緱氏鄉,南與佛光鄉交界,北與鞏縣魯莊鄉為鄰。約介於北緯34°31′至34°35′,東經112°48′至112°58′之間。總面積59.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4571畝。該鄉屬丘陵地區,地勢西高東低。礦藏資源有煤、鋁礬土、大理石、花崗岩、石灰岩等。
府店公社建立於1958年,因機關駐地府店村,故名。1961年改為府店區,轄府店、口孜、管茅、參駕店、朱窯、佛光6個公社。1962年撤區並社,牛窯、佛光兩個公社合併到佛光公社,其餘4個公社合併為府店公社。1983年11月易社為鄉。1985年轄有劉村、府店、辛寨、周寨、西管茅、東管茅、西口孜、廟前、夾溝、寨孜、雙塔、參駕店、韓莊、唐窯15個村,183個村民組,7549戶,36278人。區內有高中1所,國中5所,八年制學校5所,國小10所。有電影放映隊1個,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棉花、紅薯、菸葉、蘋果等。有鋁礦石、琉璃瓦、高鋁耐火磚、耐火水泥、淨水劑、化工、石料等廠礦。境內有營(防口)登(封)和府(店)佛(光)公路通過。文物古蹟有春秋滑國故城、唐升仙太子碑,均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
佛光鄉
佛光鄉位於偃師縣東南的萬安山北麓。東接登封縣城關鄉,西與緱氏、大口鄉毗鄰,南接登封縣君召鄉,北與府店鄉交界。約介於北緯34°28′至34°32′,東經112°49′至112°56′之間,總面積65.7平方公里。該鄉四面環山,南高北低,溝壑縱橫,石厚土薄,可耕土地14387畝。境內有雞鳴山、香爐寨山、馬鞍山、小槐樹山、青羅山、黃龍洞山等。
佛光鄉轄區原屬府店公社。1962年12月設佛光公社,因機關駐地佛光寺而得名。1983年11月易社為鄉。1985年轄佛光、東窯、來定、柏峪、安樂、杏溝、楊窯、史家窯、曹窯、牛窯、任窯、車李12個村,91個村民組,7821戶,13428人。區內有國中1所,國小12所,電影放映隊1個,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玉米、紅薯、棉花、菸葉等,有林地面積14400餘畝。工業有機械、建材、採礦等。有公路通往縣城。
大口鄉
大口鄉位於縣境南部萬安山北麓。東接緱氏鄉,西鄰寇店鄉,南與登封縣潁陽鄉、伊川縣江左鄉毗鄰,北與高龍鄉接壤。約介於北緯34°29′至34°34′,東經112°40′至112°46′之間。總面積91.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380畝。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淺山區,丘陵溝壑交錯;北部為山前坡地,地勢緩平。該鄉南部山區及沿山區丘陵33平方公里的區域內,蘊藏有大量的大理石、花崗岩、鋁礦石、石灰石和煤,已探明的儲量有:鋁礬土1000萬立方米,大理石2億立方米,水泥灰岩5764立方米。
1958年,大口公社轄現在的大口、高龍兩個鄉及寇店鄉的東半部村莊。1961年設大口區,轄大口、肖村、焦村、高龍、鋪劉五個公社,其餘劃歸寇店區。1962年撤區並社,恢復大口公社。1966年7月,將大屯、郭屯、郜寨以北的16個大隊組建成高龍公社。1983年11月易社為鄉。1985年轄大口、張村、溫村、袁寨、韓村、草廟、呂橋、後周、經周寨、經周村、肖村西寨、肖村南寨、肖村、鐵村、東山張、東馬村、焦村、翟灣、董村、宋村、翟寨、引禮寨、郭村、曹寨共24個村,221個村民組,9300戶,41005人。鄉政府駐地大口村。區內有國中3所,八年制學校6所,國小19所。有影劇院1座,文化站1個,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棉花、紅薯等。工業有耐火材料、建築材料、石雕、化工等。火神凹通往焦村的公路在境內通過。有清防旱碑一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龍鄉
高龍鄉東與緱氏、顧縣鄉接壤,西同寇店鄉相連,南鄰大口鄉,北和翟鎮鄉隔伊河相望。約介於北緯34°35′至34°39′,東經112°34′至112°44′之間,總面積42.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1698畝。地勢南高北低,屬山前沖積坡地,多數耕地平坦,土質肥沃。
該鄉因政府駐地高龍村而得名。今轄區1958年屬大口公社。1961年大口區內曾設高龍公社,僅轄8個大隊。1962年撤區並社,仍歸大口公社管轄。1966年7月增設高龍公社。1983年易社為鄉。1985年轄高龍、郜寨、姬橋、石牛、辛村、高崖、趙寨、半個寨、五岔溝、逯寨、陶花店、鋪劉、左村、大屯、郭屯、謝村共16個村,158個村民組,7266戶,32038人。區內有高中1所,國中4所,八年制學校2所,國小14所。有電影隊4個,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玉米、紅薯、棉花等。有鋁鎂不燒磚、鑄造、潤滑油、橡塑添加劑、石油鑽探泥漿稀釋劑、電子原件等廠。高龍小磨香油聞名豫西。顧縣—龍門和火神凹—焦村公路穿越鄉境,交通方便。
諸葛鄉
諸葛鄉位於縣境西南部。東與李村鄉接壤,西鄰洛陽市郊區龍門鎮及關林鄉,南隔萬安山與伊川縣彭婆鄉相連,北與佃莊鄉隔伊河相望。約介於北緯34°31′至34°34′,東經112°29′至112°34′之間。總面積60.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8478畝。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系淺山區,中部為山前沖積坡地,北部是伊河沖積平原。礦藏資源豐富,主要蘊藏在南部山區,有石灰石、水泥石、白雲石、石英石、大理石、沸石等,儲量之大,可供百年開採。
諸葛鄉轄區原屬洛陽縣八、十區管轄,1955年12月併入偃師縣。1958年歸李村公社管轄。1961年劃歸李村區,設諸葛、王府、楊溝三個公社。1962年撤區並社,建立諸葛公社,因公社駐地諸葛村而得名。1983年11月易社為鄉。1985年轄康莊、東棘、西棘、方樓、譚翟、王府、梁村、道湛、諸葛、司馬、西馬村、楊堂、劉井、西韓村、劉窯、楊溝、西山張、潘溝、上徐、下徐、蘇溝、白塔、劉溝共23個村,245個村民組,9052戶,43204人。區內有高中1所,八年制學校15所,國小7所。有影劇院、文化站各1個,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棉花、紅薯等。有水泥、油氈、澱粉、石英砂、葡萄糖等廠。顧縣——龍門公路東西穿越鄉境,交通便利。
寇店鄉
寇店位於縣境西南部。東與高龍、大口鄉毗連,西同李村鄉接壤,南隔萬安山和伊川縣交界,北與翟鎮鄉隔伊河相望。約介於北緯34°29′至34°39′,東經112°37′至112°41′之間,總面積96.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6022畝。地勢南高北低。南部屬淺山區;中部為山前坡地,地勢較平;北部為伊河沖積平原。礦藏主要有煤、石灰石、花崗岩、大理石等,已探明花崗岩、大理石儲量為4億立方米。
寇店鄉原屬洛陽縣管轄,1955年12月併入偃師縣。1958年,轄區以東沙河為界,河東屬大口公社,河西屬李村公社。1961年設寇店區,下轄寇店、朱窯、封溝、常村、窯溝、龐村6個小公社。1962年撤區,建寇店公社,因機關駐地寇店村而得名。1983年11月易社為鄉。1985年寇店鄉轄朱窯、五龍、水泉、韓寨、楊裴屯、沙溝、寇店、乾村、李家村、九賢、新莊、東朱村、封溝、李家寨、舜帝廟、常村、杜寨、劉李、大王、二教塔、東龐村、西龐村、掘山、大莊、趙屯、門莊、草店、窯溝、彭店、彭店寨、軍屯、白草坡共32個村,324個村民組,13497戶,61755人。區內有國中5所,八年制學校13所,國小19所。有電影放映隊5個,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玉米、紅薯、穀子、棉花等。工礦業有花崗岩開採與加工、石雕、化工、耐火材料、水泥等。掘山至伊川縣呂店的公路在境內通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北魏水泉石窟。
李村鄉
李村鄉位於縣境西南部。南依萬安山,以此山為分水嶺與伊川呂店鄉交界,北隔伊河與佃莊鄉相望,東連寇店鄉,西鄰諸葛鄉。約介於北緯34°31′至34°39′,東經112°33′至112°40′之間。總面積83.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7139畝。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南部為山麓地帶,中部是丘陵地區,北部系伊河沖積平原。該鄉位於偃(師)龍(門)煤田之腹地,並有豐富的石灰岩、花崗岩和白雲岩等礦藏資源。
李村鄉原屬洛陽縣轄,1955年12月併入偃師縣。1958年建立李村公社,因公社駐地李村得名。轄李村、諸葛及寇店鄉沙溝以西各村。1961年設李村區,下轄李村、諸葛、提莊、王府、楊溝、陳溝、袁付6個小公社,57個大隊。1962年撤區,恢復李村公社,轄25個大隊,其餘分別劃歸寇店、諸葛公社。1983年11月易社為鄉。1985年轄李南、李北、李東、李西、南寨、武屯、西李、提莊、上莊、下莊、東柿園、西柿園、石罷、袁付、新民、楊灣、白塔、申明、油趙、偏橋、袁溝、魏村、陳溝、雷溝、老井、耿溝、南宋、東宋、葦園共29個村,336個村民組,12941戶,62188人。區內有高中1所,國中2所,八年制學校12所,國小17所。有影劇院2座,衛生院1所。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棉花、紅薯、菸葉等。有酶製劑、化工染料、印刷、弧形玻璃製造、造紙、機械等廠家。顧縣——龍門公路橫穿鄉境,有定時班車通縣城和洛陽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