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漢語辭彙)

王道,漢語辭彙。

拼音:wáng dào

釋義:1、儒家提出的一種以仁義治天下的政治主張。與霸道相對。2、大路。喻仁政。3、謂劇烈,利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道
  • 拼音:wáng dào
  • 釋義:古時指以仁義統治天下的政策
  • 屬性:漢語辭彙
引證解釋,補充,

引證解釋

1、儒家提出的一種以仁義治天下的政治主張。與霸道相對。
《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禮記·樂記》:“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孔子 明王道,乾七十餘君,莫能用。”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昔者夫子閔王道之缺,傷斯文之墜,靜居以嘆鳳,臨衢而泣麟
魯迅 《且介亭雜文集·關於中國的兩三件事》:“在 中國 ,其實是徹底的未曾有過王道。”
2、大路。喻仁政。
清 蘭陵憂患生 《京華百二竹枝詞》之二十:“大街擁擠記當年,高在中間低西邊。一自維新修馬路,眼前王道始平平。”
3、謂劇烈,利害。如:這種辣椒別看小,辣味兒可真王道。

補充

以下內容詳見《荀子·王制》篇。
要做到王者,需要同時做到:“王者之政”、“王者之人”、“王者之制”、“王者之論”、“王者之法”
分類
內容
其中道理
王者之政
任用人才
舉賢不待次,廢罷不待須
次:順次。順次就是不破格。對待人才就該破格提拔。
須:須臾。廢黜不才該立馬著手,為什麼要拖呢?
教化
誅元惡而化庸人
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
因此元惡不須教化而可殺,平常人則需先行教化。
勸學
雖王公子孫,不學禮義亦歸於庶人;雖庶人子孫,學禮義以正身行,可歸之卿相
《荀子·勸學》篇: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荀子·勸學》篇: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荀子·榮辱》篇:堯、禹者,非生而具者也,起於變故,成乎修為,待盡而後備者也。
人不學,不成士;士不學,不成賢;賢不學,不成聖。
對待不安分
教之遷善、以賞勉勵、以刑處罰;安分了則養之,還不安分就流放
五疾
(瘖、聾、跛躄、斷者、侏儒)
收而養之:使無衣食之憂
才而事之:如蒙瞽修聲、聾聵司火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聽政
要害:以善至者待之以禮,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
賢不肖不雜,是非不亂。把賢與不肖分清則英傑歸附;是非不亂則國家治。結果是天下人皆願,令行禁止,事情就可完成
不該:威猛嚴厲
上威則下畏,下畏恐則鉗口,隱其事而不敢論說,下隱則上不得聞,故大小事近乎弛廢
不該:和解通調
作和事老,有錯不止,廣開通路以悅眾人,則奸人必至,奸言並起 ,結果必然是事情越積越多,反而有傷於政
應該:公平、中和
有法者以法行,無法者以類舉,這樣做就公平。不威猛嚴厲、不和解通調則中和。如此則百事無過。
等級制度
分均則不偏,埶齊則不壹,眾齊則不使
分配如果大家都均等,一定不夠分,結果是不能周遍所有人,偏讀為遍,分配就應該有的多有的少。
貴賤無差等,而所有人都有物慾,結果必然是爭鬥四起,爭則亂,亂則窮。
所有人平齊,誰來下號令?該聽誰的?
焦點
修禮者王,為政者強,取民者安,聚斂者亡。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篋,實府庫。
禮義者,仁也。修仁政,必富民,民富則國強,四海人心歸附,故王。不行仁義而依靠有才能之人修政者,霸也。霸者開闢田野,充實倉廩,修飭戰備,人不敢敵。大夫富則國貧,國貧則力屈,僅存而已。把財富都裝進自己的腰包,百姓必然貧困,國家危難之時必然得不到百姓支持,這樣就是亡國之君。
策略
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奪之人者臣諸侯,奪之與者友諸侯,奪之地者敵諸侯。
王者爭奪賢人,霸者爭著讓別人認可自己的地位,強者爭奪土地。得賢人則國治,人心歸附,故可以臣服諸侯(如周文王以百里之地而王天下);霸者無兼併之心,以其強,諸侯不敢犯,故與之盟友(如齊桓);強者恃強而凌弱,兼併擴張,必招致抗爭,故諸侯與之為敵(如齊閔)。
王者之人:飾動以禮義,聽斷以類,明振毫末,言細微必見。舉措應變而不窮。夫是之謂有原。是王者之人也。
注釋:王者之人,指輔佐王者的人,也就是被王者“舉賢”之賢人。類,法也。有原,有所本源,源於禮義。
王者之制: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道過三代謂之盪,法貳後王謂之不雅。衣服有制,宮室有度,人徒有數,喪祭械用皆有等宜,聲則非雅聲者舉廢,色則凡非舊文者舉息,械用則凡非舊器者舉毀。夫是之謂復古。是王者之制也。
注釋:《荀子·非相》篇:“遠舉則病繆,近舉則病傭。”這段話是說遊說的難處,意思是,遊說人以久遠的事情,容易產生謬誤,而遊說人以近代的事例則“傭”。太久遠的事情是說不清楚的,細節上處理不好就導致謬誤,此其一,其二,遠古的形勢與當今的形勢是不同的,比如遠古(“三代”以前)是氏族聯盟時代,而戰國(“後王”以後)是邦國時代,例舉遠古容易出錯。若以太近的事為例,如戰國七雄之間,誰都沒解決好如何強國、如何天下大治的問題,這叫做“傭”,傭就是齊等,意思是這問題對於大家都差不多是沒解決辦法的。所以,遊說以近世等於是用疑問答設問,結果是問題還是沒有答案。由此才有“道不過三代(夏商周),法不貳後王(文武)”。所謂“復古”,其實就是恢復東周的制度。
王者之論: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朝無幸位,民無幸生。尚賢使能而等位不遺,折傆禁悍而刑罰不過,百姓曉然皆知夫為善於家而取賞於朝也,為不善於幽而蒙刑於顯也。夫是之謂定論。是王者之論也。
注釋:傆,《說文》:“傆,音與願同,黠xiá也。”折傆,言制桀黠之民,使畏刑也。“折傆”與“禁悍”對文。
王者之法:等賦、政事,財萬物、所以養萬民也。田野什一,關市幾而不征,山林澤梁以時禁發而不稅,相地而衰政,理道之遠近而致貢,通流財物粟米,無有滯留,使相歸移也。四海之內若一家,故近者不隱其能,遠者不疾其勞,無幽間隱僻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夫是之為人師。是王者之法也。
注釋:幾而不征,市場內有缺斤少兩的事兒,主管市場就是要查處這些事情,這稱為“幾”,不征,不收稅。“以時禁”,山林指樵,澤梁指漁,所謂以時禁,就是按時間段進行封山、禁漁,保護資源能夠再生。相地,檢視土地的貧瘠肥沃情況。衰政,衰,差也;政,讀為征,徵稅。相地衰政,就是按土地貧瘠肥沃來制定有差等的稅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