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漢語辭彙。
拼音:wáng dào
釋義:1、儒家提出的一種以仁義治天下的政治主張。與霸道相對。2、大路。喻仁政。3、謂劇烈,利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道
- 拼音:wáng dào
- 釋義:古時指以仁義統治天下的政策
- 屬性:漢語辭彙
引證解釋
補充
分類 | 內容 | 其中道理 | |
王者之政 | 任用人才 | 舉賢不待次,廢罷不待須 | 次:順次。順次就是不破格。對待人才就該破格提拔。 須:須臾。廢黜不才該立馬著手,為什麼要拖呢? |
教化 | 誅元惡而化庸人 | 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 因此元惡不須教化而可殺,平常人則需先行教化。 | |
勸學 | 雖王公子孫,不學禮義亦歸於庶人;雖庶人子孫,學禮義以正身行,可歸之卿相 | 《荀子·勸學》篇: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荀子·勸學》篇: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荀子·榮辱》篇:堯、禹者,非生而具者也,起於變故,成乎修為,待盡而後備者也。 人不學,不成士;士不學,不成賢;賢不學,不成聖。 | |
對待不安分 | 教之遷善、以賞勉勵、以刑處罰;安分了則養之,還不安分就流放 | ||
五疾 | (瘖、聾、跛躄、斷者、侏儒) 收而養之:使無衣食之憂 才而事之:如蒙瞽修聲、聾聵司火 |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 |
聽政 | 要害:以善至者待之以禮,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 | 賢不肖不雜,是非不亂。把賢與不肖分清則英傑歸附;是非不亂則國家治。結果是天下人皆願,令行禁止,事情就可完成 | |
不該:威猛嚴厲 | 上威則下畏,下畏恐則鉗口,隱其事而不敢論說,下隱則上不得聞,故大小事近乎弛廢 | ||
不該:和解通調 | 作和事老,有錯不止,廣開通路以悅眾人,則奸人必至,奸言並起 ,結果必然是事情越積越多,反而有傷於政 | ||
應該:公平、中和 | 有法者以法行,無法者以類舉,這樣做就公平。不威猛嚴厲、不和解通調則中和。如此則百事無過。 | ||
等級制度 | 分均則不偏,埶齊則不壹,眾齊則不使 | 分配如果大家都均等,一定不夠分,結果是不能周遍所有人,偏讀為遍,分配就應該有的多有的少。 貴賤無差等,而所有人都有物慾,結果必然是爭鬥四起,爭則亂,亂則窮。 所有人平齊,誰來下號令?該聽誰的? | |
焦點 | 修禮者王,為政者強,取民者安,聚斂者亡。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篋,實府庫。 | 禮義者,仁也。修仁政,必富民,民富則國強,四海人心歸附,故王。不行仁義而依靠有才能之人修政者,霸也。霸者開闢田野,充實倉廩,修飭戰備,人不敢敵。大夫富則國貧,國貧則力屈,僅存而已。把財富都裝進自己的腰包,百姓必然貧困,國家危難之時必然得不到百姓支持,這樣就是亡國之君。 | |
策略 | 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奪之人者臣諸侯,奪之與者友諸侯,奪之地者敵諸侯。 | 王者爭奪賢人,霸者爭著讓別人認可自己的地位,強者爭奪土地。得賢人則國治,人心歸附,故可以臣服諸侯(如周文王以百里之地而王天下);霸者無兼併之心,以其強,諸侯不敢犯,故與之盟友(如齊桓);強者恃強而凌弱,兼併擴張,必招致抗爭,故諸侯與之為敵(如齊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