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河源客家人的來源可上溯至秦始皇年間。所謂
客家人,是指原籍為中原地區的中原漢族,從秦漢開始不斷南遷。而逐步疊加而頑強地保留
中原文化和語言而形成的一個族群。東晉戰亂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後來的幾次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
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
客家話,客家語系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客家南遷史
歷史上,進入廣東的客家人有六次大南遷,有時延2000多年的記載。
第一徙:河源原為古
龍川屬地。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派兵平定嶺南後設
龍川縣,由平定嶺南副將
趙佗任龍川縣令。之後,受
南海郡尉
任囂所託,主南海郡事,
公元前204年,為防中原戰亂禍及嶺南,趙佗在嶺南建立
南越國,自封為
南越武王。南越國延續93年,其中趙佗執位67年。趙佗任龍川縣令和建立南越國,為嶺南的開發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他帶來了
中原文化,改變了嶺南
百越人過去野蠻落後的風俗;他施行“與越雜居”、“和集百越”的政策,促進了中原漢人與百越各民族的融合;他將幾十萬軍隊留駐在嶺南,成為南遷的第一批北方移民,為後來歷代中原人遷入嶺南打下了基礎。趙佗在任
龍川縣令時,為解決駐在這裡的將士兵卒縫補漿洗問題,曾上書朝廷,要求撥三萬北方婦女,結果朝廷許其“萬五”。留駐在這裡的將士兵卒及其家庭,成了最早的
客家先民。所以,河源是
客家人最早居住的地方,是名符其實的“客家古邑”,是
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第二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間,東晉懷帝妥朝時,由於西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對漢民族影響深遠的“
五胡亂華”之局,中原地區的不少官員和平民,也紛紛隨著渡過黃河南下。為了避免和原戶籍者發生混淆,便把這些新來的戶籍稱為“客”。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華民旅上出現。
第三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間。唐朝末年,
舉兵起義及“五代十國”,天下大亂,客家先民又從皖贛某地居所,現遷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廣東北邊。
四第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間,金元相繼入侵,宋高宗南渡,地這過程中,許多
客家人幸均捲入保衛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戰爭。宋亡後,他們只好退往更偏遠的廣東東、北、南部。
第五徙:在公元1645——1843年間,這次遷徙卻是康熙皇帝為了爭取南方的民心,賜給每個男子8兩銀子、婦女兒童4兩銀子,鼓勵客家人遷入四川、廣西及台灣。一向以客家人為榮的
朱德同志的祖輩就是在這一次遷徙時,從
韶關移居四川的。
第六徙:在1866年以後,發生於太平天國起義末期。由於太平天國的首領
洪秀全是
客家人太平天國失敗後,許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壓力下,紛紛向地理位置偏遠的南方,甚至向東南亞等海外地區遷徙。
在2008年,全國專家學者共同見證:河源市委常委會議專門作出決定,將河源
龍川縣令
趙佗定為客家人始祖。
文化
河源的
客家人有著其他地區客家人共同的族群優點和文化特徵,但也有獨特的民俗和文化,文化絢麗多彩。
(1)
別具一格的民居建築。民居建築皆以
宗族、家族為單位建築的住宅群,屋形多為
圍龍屋、
四角樓、
四合院和
吊腳樓等客家屋式。其中河源地區的圍龍屋是以半月形為主體,四角樓是以炮樓式為主體,四合院是以天井採光為主體,吊腳樓是以
走馬樓為主體。除吊腳樓屬山寨人居住,有著明顯的山民建築特徵外,四角樓、四合院建築內部設計都與半月形圍龍屋有著大同小異之處。
(2)
美味獨特的客家飲食。河源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承傳著
客家民系優秀的傳統美德和
人文精神。廣東
梅州的山歌文化獨樹一幟,河源的
東江客家菜則比較有特色。河源的烹調技術和菜色製作別具一格,如揚名海外的“梅州客家釀豆腐”、“梅州鹽焗雞”、“客家釀豬紅”、“客家菜卷”等,都是客家人所創造。
紅燜豬肉、
肉丸、
燜香菇、炒仔鴨、
全豬湯等,也是河源著名的客家菜。
(3)
豐富多彩的客家風情文化。河源人能歌善舞,有著呤詩作對的習慣。客家民間藝術主要有:客家山歌、
花朝戲、舞龍、舞獅、舞春牛、舞紙馬、打功夫、雜技等。河源每個縣都有客家歌舞團,
紫金縣的客家花朝戲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連平縣的忠信客家花燈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龍川縣的雜技團是全國首個縣級雜技團,
和平縣的採茶劇團有著漢劇和採茶劇相結合的戲韻。
(4)
河源客家人重文崇教人才輩出。在古代, 這裡曾經出過許多進士。在清朝,這裡曾出過“一門三代四
節鉞,五部十省八花翎”的
顏檢家族。這裡是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太平天國名將
馮雲山、
石達開的祖居地,是中國革命的審計創始人
阮嘯仙、中國青年運動和工人運動的領袖
劉爾崧、中國革命
東江三傑
劉琴西、
黃居仁、
黃克、中國文學評論家
肖殷的故鄉。
語言
生活在河源等地的
客家人,使用的客家語言,有兩種。一種是與
梅州客家話有細微區別的“
水源音”,是
客家先民來到嶺南後逐
東江水而居所使用的一種語言。
秦始皇發動五十萬兵馬南征時,
趙佗帶領一支人馬在江西南部駐紮,在
贛江上游的
桃江或貢水濂江、湘水,通過
定南水、
尋烏水下東江,任為
龍川縣令。東江流域的客家人自秦漢以來一直至今所使用的“水源音”,同時又叫做“蛇話”。趙佗,又稱趙他,無論是“佗”還是“他”,實際上都是指“蛇”。《
說文》釋:“它,蟲也。從蟲而長,象
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古嶺南為南蠻之地,到處
瘴癘,蟲蛇滿地,人們“
文身斷髮,以避蛟龍之害”。(《漢書·地理志》)1996年在東江邊發現
恐龍蛋化石後,1999年又發現
恐龍化石,說明遠古的東江流域是恐龍的故鄉。化石
歷史科學地說明遠古的
東江流域為龍蛇之地並不為過。人們說
趙佗時的話語,自然就是說“蛇話”了。
河源
佗城話是一種十分有鐵質的
客家話,它與梅州大埔話、
惠州話、
潮州饒平客家話、福建詔安客家話等十分接近,與梅州地區等地的客家話略有區別。它能讓人感受到古中原金戈鐵馬的聲音,它能讓人感受到漢民族幾千來不屈的靈魂。如果河源佗城話能與梅州市區(
梅江區、
梅縣區)
梅城口音的
梅州話實行整合,將會變成一種更加完美的客家話,在當代社會中,也更容易交流和傳播。
相關信息
全球客家分布
全世界有
客家人約9000萬人。其中國內7000萬人,國外有2000萬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廣,較集中的是東南亞一帶,新加坡的
李光耀,泰國現任總理英拉和國際知名作家
韓素音均是客家人。國內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共有17個省、185個市縣,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純客縣50個,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地方是廣東的珠江
三角州、
粵東、
粵北贛南、台灣(700萬人)、
閩南、
閩西和廣西、四川。原住廣東的客家人有2100多萬,
外省長住廣東的有1000多萬。原住廣東的客家人占全省總人數30%,其中純客市、縣15個。
廣東客家人在台灣的後裔有450萬以上,其中,梅州市區的在
台客家後裔有150萬人,潮州市
饒平縣的
客家人在台灣的
客家後裔有200萬左右,惠州、
海陸豐、河源客家人在台灣的客家後裔約有100多萬。
河源與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有世界影響的重要民系之一。世界上有一億兩千萬的客家人,分布在全國18個省區的280多個
縣市以及世界上80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上,
梅州、惠州、深圳、東莞、河源、韶關、
清遠、
粵東、
粵西、
贛州、吉安、
撫州、
長汀、
三明、
建平、北海、
賀州、
博白、台灣、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惠州(包括深圳、河源、東莞)由於在中國經濟的前沿地帶努力捍衛
客家文化,而被稱譽為當代的世界新
客都,被全世界客家人尊稱
世界客都的是
梅州。在廣東地區,
梅州、惠州、深圳、東莞、河源、
韶關、清遠、粵東、粵西等廣東地區有
客家人3100萬左右。
就廣東地區而言,
龍川、河源、惠州的部分地區是廣東客家文化秦漢時期的文化中心。韶關、清遠是廣東客家文化的唐朝的文化中心。
惠州府是廣東客家文化的宋朝、明朝的文化中心。
梅州、惠州、
潮州是廣東
客家文化的的清時期的文化中心.。到了當代,廣東的客家人,則是深圳(客家人450萬)、梅州(客家人550萬)、惠州(原住和常住客家人500萬)、東莞(原住和常住客家人200萬)、香港(客家人150萬)、河源(客家人380萬)、廣州(客家人100萬,但廣州的客家人沒有地位,廣州
白話人極力打壓廣州客家人,在廣州、深圳等珠江
三角州地區,以及遍布在
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區的300多萬客家人一共3100萬客家人在祖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他們與廣東其他兩個
民系一道,把珠江三角州建設成了世界知名的製造業中心!與此同時,梅州(客家人550萬)和韶關(客家人350萬)、清遠(客家人300萬)以及潮汕、粵西等地(客家人400萬)的客家人,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建設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河源、惠州、深圳、廣州、韶關、潮州、
海陸豐客家與
梅州客家實為一整體。從方言而言,自古以來梅州、深圳、惠州、韶關、河源、海陸豐就是廣東的客方言區。(光緒)《
嘉應州志》卷8載:“
嘉應州(今
梅州)及興寧、長樂、平遠、鎮平(蕉嶺)四縣並潮屬之大埔、
豐順二縣,惠州府屬之
永安(紫金、
龍川、河源、長寧、和平、歸善、博羅,一州七縣,其土音皆可相同。廣州人謂以上各縣人為
客家人,謂其話為客家話”。
清末古文與語言學家章太炎在《
新方言》“嶺外三州語”卷序言中說:“廣東梅、惠二州,東及潮之大埔、豐順,其民字晉末逾嶺,宅于海濱,言語敦古,與土著不相能。廣州人謂之客家,隘者且議其非漢種。余嘗問其邦人雅訓舊音,往往而在,即著之《新方言》“。從以上記述可見自古以來粵東的梅州、惠州、河源地區的方言就被界定為客家話。
從
梅州、惠州、河源、深圳、
海豐的政區隸屬的變動來看,公元331年,即東晉
鹹和六年,置轄地六縣的
東官郡,其範圍包括
珠江三角洲及惠潮一帶,郡治在
寶安縣。當時寶安縣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東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取名“寶安”,是由於今屬東莞市的
寶山,古時產銀,銀在當時來說是十分寶貴的,所以“言寶,得寶者安,凡以康民也”。另一種說法是,“邑地枕山面海,周圍二百里,奇形勝跡不一而足,而山輝澤美,珍寶之氣萃焉,故舊郡名以‘寶安’”。今天梅州地區的興寧、五華在歷史上曾經是惠州府的屬縣。
隋、唐、明、清很長一段時期興寧、五華都為惠州屬地。惠州最早是隋開皇十年(590),在
梌山(今中山公園)設立循州
總管府,轄歸善、博羅、河源、新豐、興寧、海豐6縣。 隋大業三年(607)改龍川郡,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
興寧5縣。唐
武德五年(622)改為循州總管府,管循、潮二州、循州轄歸善、博羅、羅陽、海豐、陸安、河源、石城、興寧8縣。 唐嗣聖元年(684)改為雷鄉郡,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雷鄉5縣。唐天寶元年(742)改為海豐郡,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雷鄉,興寧6縣。唐乾元元年(758)改為循州,轄歸善、羅陽、海豐、河源、雷鄉、
齊昌6縣。 五代南漢
乾亨元年(917)改為
禎州、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4縣。
宋天禧四年(1020)三月,避太子趙禎諱,改為惠州,自此有了“惠州”之稱。 元
至元十六年(1279)稱惠州路,仍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4縣。洪武二年(1369)增轄龍川、長樂、興寧、正德十三年(1518)增轄和平縣,隆慶三年(1569)增轄
永安縣、
長寧縣、崇禎六年(1633)增轄連平州。 清雍正九年(1731),惠州府轄歸善、博羅、
海豐、河源、
龍川、長樂、興寧、和平、長寧、永安11縣及
連平州。到雍正十一年(1733),長樂、興寧才劃歸
梅州管轄,一直至今。
興寧建縣於東晉
鹹和六年(331年),由古龍川分治而立,縣轄區有今五華、興寧全境以及
龍川縣東部和
紫金縣東北部。
南朝齊永明元年(
483年)至宋
天禧三年(1019年),數次析古興寧置齊昌縣(府),轄境多次變遷。自宋熙寧四年(1071年)分設
長樂縣(今
五華縣)後,縣境相對穩定。而惠州的紫金、
龍川、河源、和平就是今天的河源屬地。南朝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龍川縣分出了河源、新豐兩縣,都隸屬廣州
南海郡。從此有了河源縣的建制。
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
公元503年),河源縣隸屬梁化郡。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梁化郡為循州,治所在歸善(今惠州市東),管轄歸善(今惠陽)、博羅、河源、
興寧、
海豐等縣,當時
龍川縣併入河源縣。
隋煬帝
大業元年(
公元605年)循州改為
龍川郡,治所在今惠陽東北,休吉縣(即
新豐縣)併入河源縣。唐高祖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龍川郡又復名循州,河源縣曾分出一個石城縣,至唐太宗貞觀元年(
公元627年)石城縣又併入河源縣。五代南漢元享元年(公元
917年)增設
禎州,治所在原循州治所,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等縣;循州的治所遷至雷鄉,轄雷鄉縣(唐朝時從興寧分出,後改為龍川縣)和
齊昌府(後改
興寧縣)。
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改禎州為惠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循州併入惠州府,惠州府管轄七個縣(歸善、博羅、海豐、河源、
龍川、長樂、興寧)。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劃出河源縣和
龍川縣部分地區設定和平縣。
明穆宗隆慶元年(公元567年)劃出河源、英德、
翁源三個縣的部分地區設定
長寧縣(1911年改名新豐縣)。
明思宗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劃出河源、和平、新豐、翁源等縣的部分地區設定
連平州(1912年改
連平縣),河源縣屬惠州府連平州。從梅州、惠州、河源的行政區劃的變動,不難發現歷史以來河源與梅州在行政隸屬關係上有深厚的淵源關係,這種源流關係從某種程度而言,為
梅州、惠州、河源、深圳、
海陸豐客家文化的整體性奠定了一個地域基礎。
客語是唐朝官話
客語
(客家話)是世界上一種十分古老的語言。它直接承傳了周朝的
雅言。對中國漢族文化語言是一種很好的承傳,被稱為古代漢語的活化石。台灣省新竹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創會會邱從容2009年3月5日舉行《唐朝官話的研究》新書發表會,書中研究指出客家話是漢語的源頭,其他
漢語方言都是客家話分出去的簡化音。新書發表會今天在
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的國際會議廳舉行。“民政處”賴志祥致詞表示,身為
客家人的市林政則相當推崇邱從容對於推動客家事務盡心盡力,花了整整四年時間,以《
漢和辭典》為主要工具從事研究,讓大家有機會對客家話以及其他漢語方言更加了解。
台灣“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
張維安表示,這本書的發表將在學術界帶來衝擊,引發對於客語研究的興趣,也祝福新書在市場上受歡迎,讓在地文化發光。《唐朝官話的研究》一書內容指出,從唐朝經過千年歲月,客語無須轉韻換聲,依然能和當時傳到海外而被保存流傳至今日的日、
韓語、越南的漢字語音吻合。
邱從容先生以《
漢和辭典》為主要工具,利用日文中保留的漢字語音開始研究,並運用韓語、
越南語等的漢字語音作為輔助,和各
漢語方言,包含客家語、閩南語、
粵語、吳語、福州語、贛語等,從實際的語音上做各種
聲韻特徵的比對、歸納與整理語音溯源的分析。
從《唐朝官話的研究》一書中比對的結果可以看出,歷史上韓國的漢字語音有三大入聲特徵“p、l、k”韻,傳入越南的是「p、t、 c、ch」韻(c、ch實際音是k韻音),傳入日本的漢字語音的入聲特徵為“fu、tsu、ku、及ki”(也就是p、t、k),都跟客語明確的
入聲韻「p、t、k」字音互相對應,聲韻字音也最為相似。
例如“日”字,日語漢音是nitsu,客語則是ngit,入聲互相對應,而日語的ni則是客語ngi的簡化音。又如“踏”字,日語漢音是tou(tafu),
客家話則是tap,也互相對應,而且字音幾乎一模一樣,證明客語的確是影響日本漢字語音的語言,也是更源頭的漢語音。
歷史上日、韓兩國主要在唐朝時代派了大量的留學生到安學習漢語,而越南也早在漢朝開始就持續受到漢語的影響,邱先生認為既然能證明客語是跟日、韓及越南語音最為相似的漢語,那么客語在唐朝不就是唐朝的
官話?除非能找出整體性比客語更為接近日本漢語的具體語言,才能否定這樣的論點,相信在學術界能帶來另一方向的思維。
呼籲保護客家話
客家話中有大量古代漢語的遺留,是一種美榮譽度很高的語言。客家人堅持講自己的語言已達數千年,顯示了
客家文化的強大,顯示了漢文化的強大。承傳了中華文化的優秀遺產。在中華民國成立後,由於當時的人大代表大多數是客家人,因此,在當時的國語選舉中,客家話所得的票數,開始時比國語還多。但由於
孫中山做工作,才把國語定為國語。可見客家話的影響力。文化多元已經成為共識。為了加強與台灣的450萬客家人(其中有300多萬為廣東客家後裔)和海外上千萬
客家人的聯繫,為了凝聚中華民心,為了早日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已經有
客籍精英在爭取上級和各界的支持,爭取在香港設立客家衛視總部,但具體運作在深圳。
以下是廣東4000萬客家人(包括原住和長住)對世界客屬僑領的請求。
在南方衛星電視等
廣州方言媒體的鋪天蓋地的包圍中,廣東客家話的空間正在不斷被擠壓,廣東客家人的人數正在快速減少。如果沒有客家話,就沒有
客家人了。因此,捐款建設什麼建築物的意義不大,關鍵是保護客家語言和文化。保護地方方言成為擺在廣東客家人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廣東4500萬客家人,盼望田家炳先生等客屬僑領,能夠站在挽救客家話保護客家話承傳幾千年來的
客家文化的戰略高度出發,爭取在香港設立客家話衛星電視台。或者是申請爭取深圳衛星電視開闢客語(客家話)頻道,那對於全球的客家人來說,都是功德無量的大事。客家子孫世代感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