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飲食(即客家人的飲食)

客家飲食(即客家人的飲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客家飲食,顧名思義即客家人的飲食,客家人從中原黃河邊遷移到南方,融洽主流社會,既吸收了南北方的飲食特色,又積累了各個歷史時期的飲食精髓,創造了自己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客家飲食如同客家語一樣古老,客家飲食文化根在中原,是對中原飲食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家飲食
  • 代表菜系東江菜
  • 代表菜色鹽焗雞梅菜扣肉
  • 分布地域: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台灣等
分類,特點,代表,粄食文化,

分類

客家傳統飲食大致分為主食、名菜小吃、茶酒等幾類。

特點

傳統客家菜多用肉類,主料突出,講究“”。鹹:客家菜偏鹹,甚至有“吃在客家,鹹是一絕”之說;燒:強調趁熱吃,且“燒唔燒”成了品評菜餚是否好吃的標準之一;肥:普遍用油很重,肉食多選五花肉甚至純肥肉,餡料用半肥瘦;香:做菜多煎、炸、炒、燒、焗、燜,以香口為佳;熟:做菜強調熟透、熟爛;陳:常用菜乾等陳料,如梅菜扣肉。

代表

在客家的特色飲食中,最為有名的是閩西“八大幹”了。在國內以八樣聯合乾物出名的並不多見,八大幹是地地道道的土特產。分別是連城地瓜乾、武平豬膽乾、明溪肉脯乾、寧化老鼠乾、上杭蘿蔔乾、永定菜乾、長汀豆腐乾、漳平筍乾。看來一身土氣,吃起來卻是各有風味, “八大幹”之首屬寧化老鼠乾。
梅菜扣肉梅菜扣肉
客家馳名中外的特色菜主要有鹽焗雞醋溜魚梅菜扣肉水晶肉釀豆腐、蘸仔鴨、東坡肉(又叫“扣肉”)、釀香菇、乾燜狗肉、五香豬手、香炸南乳肉、百花釀香芋等。
甜芋泥、蓼花清水鯇圓捶肉丸、味窖板、菊花糕、百侯薄餅、炸油果(又名“炸煎堆”)、釀卷春、蘿蔔圓、柚皮糖、味醇飯、仙人粄筍粄醃面等都是有名的客家小吃。

粄食文化

在客家地區,有以大米(包括秈、粳、糯)碾成或磨成漿,然後用或攪或蒸或烤或炸等方法製作出的各種不同風味的“粄”,比如糍粑粄、簸箕粄、攪子粄、禾米粄、老鼠粄、綠豆粄、憶子粄、甜粄、發粄、艾葉粄、煎粄、蘿蔔粄、筍粄等。“粄”是中原一代的傳統食品抑或是傳統飲食文化。
粄食粄食
從宋本《玉篇》、《康熙字典》等古代字典詞書中對“粄”的記載,南北朝時,不僅有用米粉製作的“粄”,也有用麥面製作的“粄”。在《民國新修大埔縣誌》(民國三十二年鉛印本)的“民間文藝”中,收錄有民歌“打粄子”、“苦棟子”,說明在大埔一帶,“粄”這一字、詞早在民間流行。從“粄”的存在,可以論證出客家語言是中原漢族語言的“活化石”。
在《辭源》、《辭海》、《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中均無“粄”字,“粄”字是客家人的專用字,其他民族和民系的人是不用的,這正是客家飲食文化的一個鮮明的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