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解說
“鹹”與“鹹(繁體)”在漢字簡化前是兩個不同的字。商代甲骨文(甲組圖1)和金文(甲組圖2)的“鹹”字右部是“
戌”,左下是“
口”。已知“戌”是一種武器的象形,但左下的“口”代表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許慎《說文解字》提到了鹹“從口從戌”,卻沒有說明白二者結合起來的含義。有人認為“鹹”字的“戌”表示征戰殺伐,“口”表示眾人喊殺聲連天,當是眾口齊呼,以助威勢之意。有的資料認為“鹹”中的“口”指人頭,本意指殺伐,引申為皆、全。也有人認為“鹹”中的“口”其實是“
囗(wéi)”字,表示土地、範圍。“鹹”的字形可視為以武力占有土地,則地之所生、人之所產皆屬我有,故“鹹”有皆、全之意。還有人認為“戌”這種兵器不是用於殺人的,而是為了表現貴族的威儀而製作的。則“鹹”字的創意就可能與儀仗隊的行為有關。儀仗隊不但步伐整齊,而且口號響亮,所以就利用其全體發出一致而同樣的聲響來表達全部與一起的意義。“吶喊”的“喊”字使用鹹與口組合,應該是有所關聯的。
“鹹”最早見於商代,西周“戌”字部分的“腳叉”往上移橫斜(甲組圖3、4),到小篆階段(甲組圖6)變為一撇。斧身拉長,“頂鉤”變為一點。由此發展為隸書和楷書。
“鹹(繁體)”約出現於春秋時期,是形聲字。從鹵,鹹聲,鹵有鹹的意思。鹹(繁體)本義為鹽的味道。簡體“鹹”在現代漢語中除了“鹹陽”等地名之外很少用到。近代民間曾用同音字“鹹”代替“鹹”,所以《漢字簡化方案》採用同音代替的方法,用“鹹”字代替常用而難認難寫的“鹹(繁體)”字。
詳細釋義
拼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xián | 副詞 | 〈文言〉皆;都。 | all | 《 史記·淮陰侯列傳》:“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鹹知之。” 王羲之《 蘭亭集序》:“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 |
---|
動詞 | 〈文言〉同;共。 | | 《詩經·魯頌·閟宮》:“敦商之旅,克鹹厥功。” | |
〈文言〉和睦;同心。 | harmonic | 《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杜預註:“鹹,同也。” | 鹹平;鹹和 |
〈文言〉畢;終結。 | | 揚雄《法言·重黎》:“迄始皇三載而鹹,時、激、地、保,人事乎?” | |
〈文言〉感應;感化。 | sense | 《周易·鹹》:“彖曰:鹹,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 | |
形容詞 | 〈文言〉普遍;全面。 | general | 《 國語·魯語上》:“小賜不鹹。”韋昭註:“鹹,遍也。” | |
像鹽那樣的味道。 | salted;salty | 《尚書·洪範》:“土爰稼穡,潤下作鹹。” 《 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姐姐,鹽從那么鹹,醋打那么酸,不有當初,怎得今日。” | 鹹水湖 |
用鹽醃製的。 | salty | | 鹹魚;鹹肉;鹹菜 |
名詞 | | | 《周易·鹹》:“鹹,亨,利貞,取女吉。” | |
(Xián)古地名。春秋衛地。故地在今河南省濮陽縣東南。 | | 《春秋·僖公十三年》:“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於鹹。” | |
(Xián)古地名。春秋魯地。 | | 《春秋·文公十一年》:“冬十月甲午,叔孫得臣敗狄於鹹。” | |
hán | 名詞 | | | 《 周禮·秋官·伊耆氏》:“伊耆氏掌國之大祭祀,共其杖鹹。” | |
---|
jiān | 名詞 | | | 《 禮記·喪服大記》:“君封以衡,大夫士以鹹。”鄭玄註:“鹹讀為緘。” | |
---|
jiǎn | 動詞 | | | | |
---|
名詞 | (Jiǎn)姓氏用字。 | | 《 漢書·酷吏傳·鹹宣》:“鹹宣,楊人也。”顏師古註:“鹹讀減省之減。” | |
〈文言〉鹽土。 | |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五·鹵鹹》:“鹹音有二:音鹹者,潤下之味;音減者,鹽土之名。後人作鹼、作鹼,是矣。” | |
| (以上參考資料) |
---|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二上】【口部】胡監切(xián)
皆也。悉也。從口從戌。戌,悉也。
【卷十二上】【鹵部】胡毚切(xián)
銜也。北方味也。從鹵鹹聲。
〖注釋〗①銜:王筠《
說文解字句讀》:“以疊韻說之。鹹味長,故銜而咀味之。”②北方味:《素問》王醵註:“凡物之味鹹者,皆水氣之所生也。”按五行說,水位於北方。所以說“(鹹)北方味也。”
說文解字注
【卷二上】【口部】
皆也。悉也。
註:鹹,皆也。見釋詁。
從口。從戌。
註:會意。胡監切。古音在七部。
戌,悉也。
註:此從戌之故。戌為悉者,同音假借之理。
【卷十二上】【鹵部】
銜也。
註:以㬪(疊)韻為訓。
北方味也。
註:酸苦辛甘下不著某方之味。此著之者,錯見也。
從鹵。鹹聲。
註:胡毚切。古音在七部。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字部】鹹 ·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6
《唐韻》胡監切。《集韻》《韻會》胡讒切。《正韻》胡嵒切,竝音諴。《說文》:皆也。《玉篇》:悉也。《書·堯典》:庶績鹹熙。《左傳·僖二十四年》:周公吊二叔之不鹹。註:鹹,同也。《魯語》:小賜不鹹。註:鹹,徧也。《莊子·知北游》:周徧鹹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史記·司馬相如傳》:上鹹五,下登三。註:師古曰:與五帝皆盛也。
又卦名。《易·鹹卦》:彖曰:鹹,感也。
又《易·雜卦》:鹹,速也。
又《爾雅·釋丘》:左高曰鹹丘。
又樂名。《周禮·春官·大司樂》:大鹹。註:大鹹,鹹池,堯樂也。
又地名。《史記·秦本紀》:孝公十二年,作為鹹陽。
又星名。《前漢·天文志》:鹹漢星出西北。
又王充《論衡》:任氣卒鹹,不揆於人。
又姓。《姓苑》:巫鹹之後,今東海有之。
又《集韻》居鹹切,音緘。《禮·喪大記》:凡封,大夫士以鹹。註:鹹讀為緘,今齊人謂棺束為緘繩。鹹或為椷。《釋文》:鹹,一本作緘。
又《集韻》古斬切,音鰔。與減同。損也。
又一曰水名,詳水部減字注。
又姓。《前漢·酷吏傳》:鹹宣,楊人也。註:鹹音減省之減。
又《集韻》公陷切,音䫡。亦與減同。詳水部減字注。
又音憾。《左傳·昭二十一年》:窕則不鹹。註:不充滿人心。《釋文》:鹹,本亦作感,戶暗反。○按感同憾。
又葉餘針切,音刑。張衡《舞賦》:歌以詠志,舞以旌心。細則聲窕,大則不鹹。
【亥集下】【鹵部】 鹹 ·康熙筆畫:20 ·部外筆畫:9
《廣韻》《集韻》《韻會》胡讒切。《正韻》胡嵒切,音鹹。《說文》:鹹,銜也。北方味也。《廣韻》:不淡。《韻會》:鹽味。《爾雅·釋言》:鹹,苦也。疏:殊極必苦,故以鹹為苦也。《書·洪範》:潤下作鹹。《周禮·天官·醫師》:以鹹養脈。
又地名。《春秋·僖十三年》:會於鹹。註:衞地,東郡濮陽縣東南有鹹城。
又《韻會》:古斬切,音減。《本草》:李時珍曰:鹹音鹹者,潤下之味,音減者,鹽生之名。後人作鹼作鹻,是矣。
張衡《舞賦》歌以詠志,舞以旌心。細則聲窕,大則不鹹。
| | |
《說文解字》書影 | 《說文解字注》書影 | 《康熙字典》書影 |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韻書集成
|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韻部 | 韻系 | 聲調 | 等 | 呼 | 擬音 | 韻攝 |
---|
上古音 | | | | | 侵 | | | | | ɡrɯːm | |
---|
廣韻 | 鹹 | 胡讒 | 匣 | 鹹 | 下平二十六鹹 | 鹹 | 平聲 | 二等 | 開口 | | 鹹 |
---|
中原音韻 | 鹹 | | 曉 | | 監鹹 | | 陽平 | | 齊齒呼 | xiam | |
---|
洪武正韻 | 鹹 | 胡嵒 | | | 二十一覃 | 覃 | 平聲 | | | | |
---|
分韻撮要 | 鹹 | | 曉 | 緘 | 第二十四緘減鑒甲 | | 陽平 | | | | |
---|
(以上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