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經歷
少年天子
1.8萬次播放
03:36
紀錄片明朝最悲慘皇帝:御駕親征卻被蒙古人俘虜
宣德二年(1427年),孫氏為
明宣宗朱瞻基產下長子朱祁鎮。隨即,出生四個月的朱祁鎮被立為皇太子,其母孫氏為皇后。
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駕崩,皇太子朱祁鎮即位,次年改年號為正統。皇太后張氏尊為太皇太后,皇后孫氏尊為皇太后。
在朱祁鎮即位之前,宣宗駕崩之後,宮中傳言,說要立襄王為帝。當時的張太后召集群臣,指著皇太子朱祁鎮說,這就是新君。於是朱祁鎮順利登基。新君年僅九歲,主少國疑,眾臣請張太后垂簾聽政。張太后不允。即便如此,國事仍舊掌握在已經貴為太皇太后的張氏手中。
張氏地位尊崇,卻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許外戚干預國事。還三天兩頭把王振叫去罵一頓,有效地打擊了王振,使得王振在她掌權的時候不敢幹壞事。而當時王振並不囂張過分,也可見張氏的眼光很遠。她重用仁宣以來的舊臣,其中
楊士奇、
楊榮、
楊溥三位頗為著名,史稱”
三楊“。三楊擔任
內閣輔臣期間,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得大明朝國力鼎盛。明人
焦竑《
玉堂叢語》卷七中有言:“正統間,文貞(楊士奇)為西楊,文敏(楊榮)為東楊,因居第別之。文定(
楊溥)郡望,每書南郡,世遂稱南楊。西楊有相才,東楊有相業,南楊有相度。故論我朝賢相,必曰三楊。”
正統初年,張太后與三楊治國有道,明朝頗有一番欣欣向榮之態。然而好景不長,正統五年,楊榮去世(諡號文敏);正統八年,張太后駕崩(諡號
誠孝昭皇后);正統九年,楊士奇去世(諡號文貞);正統十一年,楊溥去世(諡號文定)。
隨著三楊去世,太后駕崩,一直以來被皇帝朱祁鎮寵信的宦官
王振開始嶄露頭角,興風作浪。正統朝的政治開始走入滑坡路。彼時,皇帝從少年天子長成熱血青年,頗有一股安邦定國的雄心壯志。在位初期勵精圖治,令南方諸省籌措糧餉,派遣南兵穩定因宣德皇帝棄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引發地緣地震後動盪不安的
雲南承宣布政使司。
麓川之役
歷史功過,誰來評說!明英宗朱祁鎮跌宕起伏的一生
8個視頻|3萬次播放
明代
張志淳《
南園漫錄》恢復了
麓川之役的真相。卷二《麓夷》,記錄正統年間平麓川之事的真相。李賢撰《古穣雜錄》,“謂麓川初叛,沭晟尚在,彼時只遣人宣布朝廷恩威,赦其罪撫安之,未必不從,遂輕動舉兵。又不委(沐)晟,而另遣將,以致王師失利。適王振操柄逞忿,(王)驥阿其意。”出師征麓川,是一大失誤,這是明代國史記錄中的普遍觀點。張志淳的觀點相反,征麓川不得不做的事,是一個正確決策。“夫振之惡雖不可殫述,然其主麓川一事,於國體、於利害、於忠臣義士之寃、於久逺之計,自今觀之,殊為有得。不然,則歷今七十餘年,為中外所壞,不知群夷變亂幾番矣,何以能帖然如此!”[43]張志淳進一步分析了致誤之由,完全是楊士奇、王恕單邊聽信沐氏子孫“隱蔽溢美”行狀結果,“李(賢)遂據以為真,而以其事遷就之而筆於書,而不復考也”。李賢、
楊士奇、王恕是著名的大臣,“於史、於事、於是非皆顛倒謬誤,至終身莫之省”,“顧失實至於如此,然則後世將安所憑哉?良可嘆也!”根據永昌歷史事後的實際效果,肯定麓川之役,這是張志淳的高明之處。
土木之變
明太祖驅逐韃虜,定鼎中原。明成祖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驅逐的,防備的,無外乎漠北的蒙古。蒙古逃回漠北,
北元一分為二:
瓦剌和
韃靼。瓦剌和韃靼之間,互相爭雄。到了正統年間,瓦剌逐步強大起來,並且時不時就南下侵擾明朝疆域。尤其是瓦剌的實權派——太師
也先,經常以朝貢為名,騙取明朝的各種賞賜。因為明朝自詡為天朝上國,對於進貢的使者,無論貢品如何,總會禮尚往來,賞賜頗為豐厚,並且按人頭派發。這種情況下,也先不斷增加使者數目,最後竟然高達三千餘人。
當時總覽朝政的宦官
王振對此頗為不滿,下令減少賞賜。也先藉此為名,揮師南下,直逼大同,威脅北京。皇帝朱祁鎮時年二十來歲,祖母和一乾老臣都已經離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腳的大好時機,看到北方韃子如此放肆,頗為惱恨。王振藉此鼓動皇帝,建議他御駕親征。朝中大臣勸阻,皇帝不聽,一來是效仿他的父親——
明宣宗曾在
楊榮的建議下,御駕親征,打敗漢王;二來為了證明自己,何況大明朝國勢鼎盛,區區蠻夷,怕他不成?
當時,朝廷的軍隊主力都在外地,倉促之間難以集結。於是皇帝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二十萬人,號稱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為了說服自己的母親孫太后,他把年僅兩歲的皇子
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並讓異母弟郕王
朱祁鈺監國。
大軍出征,誰知天公不作美,大雨連綿。大軍到了大同附近,發現屍橫遍野,加之後方糧草供應不及,軍心動搖。於是,皇帝有心撤軍。王振為了顧及皇帝臉面,這個沒有出征多久就悻悻然回師,太丟臉,他便建議繞道蔚州。同時,王振老家就在
蔚州,要是皇帝跟自己回鄉,豈不是比衣錦還鄉還來得及吐氣揚眉?
蔚州,距離
大同非常近,而瓦剌大軍逼近大同,可不是鬧著玩的。群臣反對,覺得這樣耽誤時間,容易發生危險。王振不聽,而皇帝體恤王振,便給了他露臉的機會。大軍準備開拔,前往蔚州。
不料王振心血來潮,擔心大軍過處,踩踏自己家的莊稼,而建議按照原路撤軍。等到大軍行至懷來附近,輜重反而沒有趕上。於是,王振下令原地駐紮等候。
就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軍追上明軍,將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斷,陷於死地,軍心動盪。於是,當也先假意議和的時候,明軍上當。也先趁明軍不備,發動總攻,一舉殲滅之。皇帝朱祁鎮被俘,王振被
樊忠殺死,英國公
張輔、
兵部尚書
鄺埜等大臣戰死。歷史上稱之為”
土木堡之變“,或曰
土木之變。時為正統十四年(1449年)。
南宮上皇
俘虜了皇帝,瓦剌太師也先又憂又喜,喜的是連明朝皇帝都抓住了,憂的是不知道該殺該留。倒是他的弟弟
伯顏帖木兒提議,覺得明朝的皇帝奇貨可居,不如留下他,好向明朝索要財物。也先覺得這個提議好,便留了皇帝一命。
也先想借皇帝的名義招搖撞騙,可惜明朝不同意。于謙為首的大臣們建議孫太后,國不可一日無君,何況在此危難之時。於是,郕王朱祁鈺被擁立為皇帝,遙尊被俘的朱祁鎮為太上皇。同時下令邊關將領,不得私自與瓦剌接觸,即便是瓦剌用上皇的名義,也不用搭理。
也先惱羞成怒,揮師攻打北京。卻被于謙等明朝文武擊敗。北京保衛戰,明軍擊退瓦剌。瓦剌無奈之下,退走大漠。
次年,新皇帝改元
景泰。是年八月,距離太上皇朱祁鎮被俘,將近一年。瓦剌無法從他身上得到好處,又多次被明軍打敗,於是派人南下求和,說願意放朱祁鎮回去。他倒是願意放人,可是景泰帝不高興。
《
明史列傳58》載“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
景泰帝派了
楊善等人前往查探,誰知楊善乘機迎駕,將太上皇接回來。於是,羈留塞北一年之後,朱祁鎮踏上回鄉之路。八月初二,他從也先的駐地出發,十四日抵達
居庸關。十五日,一轎兩騎,悄然進入安定門。北狩一年的上皇,終於回來了。
關於朱祁鎮、朱祁鈺兄弟的會面,歷史上說法不一。《
明史紀事本末》渲染說二人噓寒問暖,彼此謙讓了一番。《
明實錄》則只有一句“帝迎見於
東安門,駕入南宮,文武百官行朝見禮。”
不管是噓寒問暖,還是冷眼相對,事實上是,景泰元年回京的太上皇,從此被鎖在南宮,整整七年。
七年裡,景泰帝不但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甚至加派錦衣衛嚴密看管,連食物都只能通過小洞遞入。有時候,吃穿不足,導致太上皇的原配
錢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紅,托人帶出去變賣,以補家用。為免有人聯絡被軟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宮附近的樹木砍伐殆盡,讓人無法藏匿。
就這樣,太上皇在驚恐不安之中,度過七年的軟禁生涯。
奪門之變
景泰帝在位年間,重用大臣
于謙等人,治理國政,頗為有序。然而為了讓自己一脈世代為君,他不但軟禁兄長,甚至於景泰三年執意廢掉皇太子
朱見深,換上自己的兒子
朱見濟。種種作為,頗讓後人詬病。結果朱見濟夭折,皇儲之位空置。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臥床不起。一時之間,人心惶惶。不知道這偌大的帝國,將要由何人接掌。
彼時,武清侯
石亨、都督張輒,太常卿
許彬、左副都御史
徐有貞以及原王振門下太監
曹吉祥等人開始密謀擁立太上皇。到了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貞率兵千人,控制了長安門,東華門。一行人將南宮大門撞開,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鎮面前,同聲高呼:“請陛下登位。”朱祁鎮被攙扶登輿,一行人立即趕往奉天殿。殿下的守衛大聲喝止,他高喊:“朕太上皇帝也。”守衛只得唯唯而退。
十七日早朝時分,按照慣例,百官於五更前即在午門外朝房等待。忽然宮中鐘鼓齊鳴,宮門大開,徐有貞高聲宣布太上皇已經復辟。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此時無從選擇,在徐有貞等催促下整隊入官拜賀。時隔八年之後,朱祁鎮終於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寶座上,重新成為了大明皇帝。
兩帝並存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朱祁鎮復位,正月二十一日改元
天順。
復位當日,他傳旨逮捕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
王文。都御史蕭惟禎建議以謀逆罪,處死二人。皇帝猶豫,說當年抵禦瓦剌,于謙是有功勞的。徐有貞說,不殺了于謙,您復位無名。皇帝最終同意,二十二日以謀逆罪處死於謙、王文,籍沒其家。隨之,于謙所推薦的文武官員都被波及。
倉促之間,皇帝來不及罷黜景泰帝,直到二月初一乙未日,才想起將景泰帝廢為郕王。因此,短短几日之內,一個朝廷,竟然存在兩位合法的皇帝,不能不說是奇事一樁。
二月乙未,皇帝廢朱祁鈺為郕王,軟禁在
西苑。癸丑,郕王去世,享年三十。皇帝似乎還不解氣,給了他一個惡謚,叫做戾。以親王之禮,葬於
西山。
遺詔廢殉
天順八年正月十六(1464年2月23日),英宗皇帝駕崩,享年三十七,葬於
裕陵,廟號英宗,謚曰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明英宗朱祁鎮,前後兩次在位,總計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後八年又當皇帝。少年不識愁滋味,肆意北征的熱血,加上從皇位墜落的彷徨與毫無自由的恐慌,最終失而復得,勤政處事,這樣的人生不可謂不複雜。
英宗遺詔,廢除自明太祖開始的宮妃
殉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或許是他歷經磨難之後的靈光一點。
為政舉措
政治
經歷了土木堡之變及八年的軟禁後,英宗在天順年間開始任用了
李賢、
王翱等賢臣,又先後平定了
石曹之亂,顯現了英主的風采。英宗曾對首輔李賢說過他每天的起居情況:“吾早晨拜天、拜祖畢,視朝。既罷,進膳後閱奏章。易決者,即批出,有可議,送先生處參決。”
英宗還釋放了從永樂朝就開始被囚禁的“建庶人”(
建文帝的幼子
朱文圭,靖難後被幽禁宮中逾五十年),恢復宣德朝
胡皇后的稱號,下旨停止帝王死後嬪妃的殉葬,《明史》贊曰“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永樂元年(1403)
明成祖建北京於
順天府,稱為“
行在”。永樂十九年(1421)改北京為
京師。
洪熙初年,
明仁宗欲遷都南京,命北京諸司仍稱行在。正統六年(1441)八月,寧波知府鄭恪請定都京師,改號南京,英宗從之。是年十一月初一日,英宗以宮殿成,大赦天下,正式定北京為京師,罷北京行在之稱。在南京的府、部、司、寺、院、局悉冠以南京,改其官印。
官員任用 |
---|
內閣成員 | 正統時期 | |
天順時期 | |
名臣 | 正統時期 | |
天順時期 | |
名將 | 正統時期 | |
天順時期 | |
正統(1436年正月-1449年臘月),使用十四年。
天順(1457年正月-1464年臘月),使用八年。
軍事
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由於棄交趾引發地緣地震,麓川平緬宣撫司的勢力再度擴張,威脅著明王朝的統一大業,但明朝此時北方同蒙古和解,南方棄交趾布政司,東北方內遷奴兒乾,西洋方向徹底廢除下西洋,安享儒家盛世太平自然是對思任法的侵擾施以聖德,致使思任法越發囂張。年少天子正統繼位籌措制服。明英宗正統三年(1438年)六月,麓川平緬宣撫司長官思任法舉兵內犯,製造分裂。對此,朝廷決定以武力征伐。南方諸省經過調兵遣將,準備糧草武器,從正統六年至十三年(1441~1448年)派出南兵大軍“三征麓川”,直至十四年(1449年),勝利班師,平定了麓川。其中於正統十一年(1446年),朝廷對雲南西南邊境重新調整改置“三宣六慰”。
術業有專攻,自從春秋戰國發明了大將的職務後,除了像朱元璋、朱棣一樣的馬背天子外,天子六師一般都坐鎮京師不宜輕出,王振聳使明英宗領兵五十萬
御駕親征。大軍離
燕京後,兵士乏糧勞頓。八月初大軍才至
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又令返回。回師至
土木堡,被瓦剌軍追上,士兵死傷過半,隨從大臣有五十餘人陣亡。明英宗突圍不成被俘,王振為將軍
樊忠所怒殺,史稱
土木堡之變,對明朝政治來說,土木堡之戰算是一個分界線。不過單就明蒙形勢而言,反倒數年之後也先被殺,瓦剌就分裂而轉而向西、壓迫察合台人,蒙古諸部相互攻伐。草原上再次出現與中原對峙的強主,要到15世紀末小王子(達延汗)與明交惡的時候了。朱祁鎮復辟後殺了以于謙為首的武將功臣導致明軍一直未能恢復戰力,坐視達延汗在16世紀初完成中興,這又不僅僅是土木之變的結果了。
仁、宣二宗,相對於太祖、成祖二帝,可謂守成之君。而且鑒於永樂末期,明朝對蒙古阿魯台的連年征伐政策,仁、宣二宗開始著手明朝的內治,放棄了對蒙古軍事上的征伐政策,通過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和經濟手段,維繫著與蒙古的朝貢關係。而蒙古方面,雖然仍處於分裂狀態,但是卻孕育著統一的因素,而且也因忙於統一蒙古的步伐,無暇南顧。在此情況下,雙方都極力地維繫著和平通好關係。此外,二宗在放棄了軍事征伐政策後,開始著手戰略收縮,放棄安南、內遷奴兒乾、解散下西洋人員。仁、宣二宗對蒙古軍事上的不作為政策,為蒙古統一局面的形成創造了有力的外部環境,為土木堡之變埋下了伏筆。
瓦剌逐漸強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領
也先率軍南下伐明。認真爬梳史料,我們會發現,在“土木之變”以前就有了蒙古部落南遷的零星記載,兀良哈三衛南遷是其南遷行動的一部分。而“土木之變”時英宗御駕親征只是明廷對蒙古各部落逐漸南遷帶來威脅忍無可忍的一種積極回應。當時,河套地區有空地三千里無人駐守,突然蒙古人慢慢侵入此地,成為以後的的河套之患,史稱北虜入套。
歷史評價
張廷玉等《
明史》:贊曰: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楊、胡濙、張輔,皆累朝勛舊,受遺輔政,綱紀未弛。獨以王振擅權開釁,遂至乘輿播遷。乃復辟而後,猶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後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至於上恭讓後謚,釋建庶人之系,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當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兒》:即位之初在
三楊的輔佐下頗有一番作為,延續了
仁宣之治,只可惜三楊年事已高,待其淡出政壇後,宦官王振開始專權,恰逢
瓦剌部也先大舉入侵,在王振的慫恿下草率親征,於
土木堡被俘,被俘後尚能保持氣節拒寫招降書,隨後由於後方于謙的英勇抵抗被也先認為沒有利用價值,被放回,享有太上皇之名,卻無權。趁
景泰帝病重政變復位,大肆打壓擁立景泰帝的于謙等人,但是尚能任用賢臣,並廢除了
洪武以來的嬪妃
殉葬制度,被後世喻為德政。
英宗的一生並不算光彩,他寵信過奸邪小人,打過敗仗,當過俘虜,做過囚犯,殺過忠臣,要說他是好皇帝,真是連鬼都不信。但他是一個好人。他幾乎相信了在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從
王振到
徐有貞、再到
石亨、
李賢,無論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他都能夠和善待人,鎮定自若,搶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顏帖木爾、
阮浪,最後都成為了他的朋友。
可是事實證明,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
天順八年正月(1464),朱祁鎮在病榻之上,召見了他的兒子、同樣飽經風波的
朱見深,將帝國的重任交給了他。然後,這位即將離世的皇帝思慮良久,對朱見深說出了他最後的遺言,正是這個遺願,給他的人生添加了最為亮麗的一抹色彩。
明英宗說:“自高皇帝以來,但逢帝崩,總要後宮多人
殉葬,我不忍心這樣做,我死後不要殉葬,你要記住,今後也不能再有這樣的事情!”
“我一定會照辦的。”跪在床前的朱見深鄭重地許下了他的允諾。
自
朱元璋起,明朝皇帝制定了一項極為殘酷的規定,每逢皇帝去世,後宮都要找人殉葬,朱元璋和朱棣自不必說,連老實巴交的
朱高熾、寬厚仁道的
朱瞻基也沒有例外,這一毫無人性的制度終於被歷史上有名的差勁皇帝廢除了,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朱元璋統一天下,建立帝國,留名青史;
朱棣橫掃殘元,縱橫大漠,威名留存至今,他們都是至今我們今天口中津津樂道的傳奇。他們的功績將永遠為人們牢記。但在他們的豐功偉績的背後,是無數戰場上的白骨,家中哀嚎的
寡婦和幼子,還有深宮中不為人知的哭泣,一帝功成,何止萬骨枯!
朱祁鎮最終做成了他的先輩們沒有做的事情,這並不是偶然的,他沒有他的先輩們有名,也沒有他們那么偉大的成就,但朱祁鎮有一種他的先輩們所不具備(或不願意具備)的能力——理解別人的痛苦。
自古以來,皇帝們一直很少去理解那些所謂草民的生存環境,只要這些人不起來造反,別的問題似乎都是可以忽略的,更不要說什麼悲歡離合、陰晴圓缺。
親屬成員
父母
母親:孝恭章孫皇后
后妃
皇后
孝莊睿皇后錢氏,英宗結髮妻,得英宗一生的敬愛。未生育。憲宗即位,尊為皇太后。 | |
| |
妃嬪
劉敬妃,英宗的愛妃之一,英宗死前明令與他合葬,但明憲宗沒有遵令。謚“貞順懿恭”。
樊順妃,比皇帝年長13歲。生一公主,早夭,謚“恭和安靜”。
宮和妃,謚“恭安”。
李賢妃,謚“昭懿”。
張成妃,謚“恭僖”。
余充妃,謚“僖恪”。
陳麗妃,謚“惠和”。
王貞妃,謚“榮靖”。
子女
明憲宗
朱見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原名朱見濬,
明英宗朱祁鎮長子,明朝第八位皇帝(1464-1487在位)。母孝肅皇后周氏。,正統十二年(1447年)十二月九日,出生於
北京紫禁城德莊王
朱見潾(1448年5月7日—1517年9月7日),初名朱見清,明英宗朱祁鎮第二子,明憲宗
朱見深異母弟,母靖莊安穆宸妃萬氏,明朝第一代德王。
皇子
朱見湜,母靖莊安穆宸妃萬氏;生於正統十四年七月十四日(1449年8月2日),死於景泰二年八月初五(1451年8月30日)。早卒,復辟後,不復追贈。
許悼王
朱見淳,明憲宗朱見深異母弟,母端靖安和
惠妃王氏,明朝第一代亦為唯一一代許王。朱見淳在
景泰元年二月二十一日(1450年4月6日)出生,景泰三年五月初二日(1452年5月20日)受封許王,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453年1月3日)去世,諡號悼,年二歲,許國被撤除。
秀懷王
朱見澍(1452年3月12日-1472年10月13日),明英宗朱祁鎮第五子,明憲宗
朱見深異母弟,母莊靜安榮淑妃高氏。景泰三年二月十一日(1452年3月12日)生於南宮。
天順元年(1457年)受封秀王。
成化六年(1470年)就藩
汝寧府。成化八年九月十二日(1472年10月13日)去世。無子。
崇簡王
朱見澤,母孝肅皇后周氏;景泰六年(1455年)四月十六日生於南宮。
天順元年(1457年)二月初六日受封崇王,成化十年(1474年)三月初五日就藩
汝寧府。弘治十八年(1505年)七月二十八日去世。在位四十九年,享年五十一歲。諡號簡。
吉簡王
朱見浚,母靖莊安穆宸妃萬氏;景泰七年六月初九日生,天順元年(1457)三月初六日,兩歲時被封為吉王。
成化十三年(1477)九月十九日就藩長沙府。在位七十一年,於
嘉靖六年(1527)七月二十日薨,年七十二歲。諡號簡王。
忻穆王
朱見治(1458年3月18日―1472年4月2日),明英宗朱祁鎮第八子,明憲宗
朱見深異母弟,母靖莊安穆宸妃萬氏。生於天順二年閏二月四日(1458年3月18日),成化二年(1466年),被封為忻王。未就藩,成化八年二月二十四日(1472年4月2日)去世,無後,諡號穆王。
徽莊王
朱見沛(1460年-1506年)。明英宗朱祁鎮第九子,明憲宗朱見深異母弟,母恭端莊惠德妃魏氏/恭莊端惠德妃魏氏,成化二年(1466年)封徽王。成化十七年(1481年)就藩鈞州府。
正德元年(1506年)去世。終年四十七歲。諡號莊王。子徽簡王
朱祐檯嗣位。朱見沛有一同母妹妹
宜興公主。
重慶公主,母
周皇后。天順五年下嫁周景。景字德彰,安陽人,好學能書。英宗愛之,閒燕遊幸多從。憲宗立,命掌
宗人府事。居官
廉慎,詩書之外無所好。主事舅姑甚孝,衣履多手制,歲時拜謁如家人禮。景每早朝,主必親起視飲食。主之賢,近世未有也。弘治八年,景卒。又四年,主薨,年五十四。子賢歷官
都指揮僉事,有聲。
淳安公主,母不詳。成化二年下嫁
蔡震。震行醇謹。
正德中,
劉瑾下獄,詔廷訊。有問者,瑾輒指其人附己,廷臣無敢詰。震歷聲曰:“我皇家至戚,應不附爾!”趣獄卒考掠之,瑾乃服罪,以是知名。嘉靖中卒,贈
太保,謚康僖。
隆慶公主,母高淑妃。成化九年下嫁游泰。十五年薨。游泰:字尚秦,號東園(約1458年---1533年十月丁亥日),江蘇鹽城西北鄉交睦莊(今江蘇建湖縣建陽鎮交睦村)人,御前帶刀侍衛,累朝皆領宿衛(負責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皇帝的安全保衛工作),駙馬都尉。游芝(1490年9月26日--1508年1月),游芝夫張侖(字堯臣,英國公)(1485年--1535年7月25日): 長子游銘(?--1512年正月); 二子游欽(?--1505年);三子游鉉(1494年--1569年二月二十八日):字伯舉,號微山。穆宗即位之後,特命升任指揮使,正三品,活到75歲。四子游錡嘉靖三十六年(1557)任招遠知縣(現山東省煙臺市招遠市)。
後世紀念
明英宗朱祁鎮死後葬於
明十三陵(
裕陵)。該陵墓位於天壽山西峰
石門山南麓,是明英宗和皇后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 裕陵始建於英宗去世後的天順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太監
黃福、
吳昱,撫寧伯
朱永,工部尚書
白圭,侍郎
蒯祥、
陸祥奉命督工。參加營建的軍民工匠共達8萬餘人。陵園從營建到完成,僅用了近四個月的時間。天順八年五月八日,奉英宗皇帝梓宮入葬;六月二十日,陵寢工程全部告竣。裕陵的建築曾於清
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年-1787年)修繕,情況同獻陵。民國年間,祾恩殿在戰亂中被拆毀,祾恩門則於民國六年(1917年)被焚。現該陵殿門均成遺址,其餘建築保存尚好。
《明憲宗實錄》記載當時裕陵的規制為:“金井寶山城池一座,照壁一座,明樓、花門樓各一座,俱三間,香殿一座五間,雲龍五彩貼金朱紅油石碑一,祭台一,燒紙爐二,神廚正房五,左右廂房六,宰牲亭一,牆門一,奉祀房三,門房三,神路五百三十八丈七尺,神宮監前堂五間、穿堂三間、後堂五間、左右廂房四座二十間、周圍歇房並廚房八十六、門樓一、門房一、大小牆門二十、小房八、井一,神馬房馬房二十、磚石橋。周圍包砌河岸溝渠三百八十八丈二尺、栽培松樹二千六百八十四株”。
史書記載
《明史·本紀第十二·英宗後紀》
《明英宗實錄》
影視形象
這么多電視劇,誰才是你心目中最經典的朱祁鎮形象?
4個視頻|3萬次播放
年份 | 電視劇/電影 | 飾演者 |
---|
1985 | | 唐品昌 |
1987 | | |
1999 | | |
2003 | | |
2004 | | |
2011 | | |
2016 | | 樓芸昊(少年) |
|
2019 | | |
身世爭議
明英宗朱祁鎮,生於
宣德二年冬十一月己亥(十一)日(1427年11月29日),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身世就很神秘。宣德年間(1425年-1435年),宣宗
朱瞻基的正宮胡皇后舉止得體,賢良溫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還有一位貴妃,姓孫,
鄒平人,主簿
孫忠女。10歲時。經
彭城伯夫人、
張太后母親向成祖推薦,選入內宮撫養。永樂十五年(1417年),冊封為
皇太孫嬪。宣宗即位後,被冊立為貴妃。
《
明史》曰:宣宗
孝恭皇后孫氏,鄒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縣主簿也。誠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時時入禁中,言忠有賢女,遂得入宮。
傳說這位
孫貴妃深得宣宗皇帝的喜愛,唯一遺憾的是沒有得到皇后的寶座,於是孫貴妃絞盡腦汁總想擠掉胡皇后而自立。機會終於來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沒能為宣宗生下一個皇子,孫貴妃雖然也沒能生子,但她想出了一條偷梁換棟的計策,她派人在宮中四處打探看哪位宮女被皇帝臨幸後懷有了身孕,於是將找到的宮女藏在秘室之中,與外界隔絕,派專人送飯、照看。然後買通御醫,對外號稱懷孕,並偽裝了許多懷孕的跡象。
由於當時孫貴妃深得皇帝的寵愛,因此無人敢透露半點風聲,就這樣十月懷胎,宮女順利產下一子,孫貴妃馬上派人將孩子抱到身邊,秘密處死了宮女,然後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裝出一幅產後非常虛弱的樣子。就這樣這個小男嬰就成了孫皇后的親生兒子,而這個小孩就是後來的大明英宗朱祁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