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農村居民持續增收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

《德宏州農村居民持續增收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已經州委、州政府同意,中共德宏州委辦公室德宏州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12月12日印發,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宏州農村居民持續增收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
  • 頒布時間:2022年12月12日
  • 發布單位:中共德宏州委辦公室德宏州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為貫徹落實《中共雲南省委辦公廳 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雲南省農村居民持續增收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雲辦發〔2022〕33號)要求,加快提升全州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城鄉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結合我州實際,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工作思路和目標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全產業鏈打造熱區現代農業,鞏固農民經營淨收入;多渠道擴大就業,提高工資性收入;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民財產淨收入;完善農業支持政策,穩定農民轉移淨收入,推動全州農村居民收入較快增長,持續縮小我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2022—2024年,力爭全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省平均水平之比,由2021年的0.87:1分別提高到0.92:1、0.96:1和1:1,年均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不斷最佳化收入結構,農村居民經營淨收入占比保持在50%左右;提高工資性收入占比,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財產淨收入、轉移淨收入穩步增長。
二、工作重點任務
(一)圍繞全產業鏈打造熱區現代農業,鞏固拓展農民經營淨收入
1.提升特色重點產業種養效益。紮實推進《德宏州農業現代化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各項工作。堅持穩量、提質、增效的原則,圍繞糧食、蔗糖、茶葉、果蔬、菸草、蠶桑、咖啡、肉牛、特色林產業等重點產業,提升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水平,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提高農民收益。到2024年,穩定糧食播種面積194萬畝、產量70萬噸以上;穩定甘蔗面積85萬畝以上(州內60萬畝、境外25萬畝),機械化率達到55%以上,力爭年均產量達500萬噸,產糖達60萬噸;圍繞實施生態茶園改造提升工程,打造10個以上綠色生態茶園示範基地,鞏固德宏在全省CTC紅碎茶最大出口州市地位,科學保護利用古茶樹資源,把德宏野生古樹紅茶打造成雲南紅茶品系中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標誌性產品;菸葉種植19.61萬畝,產量56.5萬擔,實現農業產值8.56億元;果蔬種植79.75萬畝,產量240.5萬噸;種植蠶桑15萬畝,重點打造10個蠶桑專業鄉鎮、30個蠶桑專業村,建設10個千畝連片綠色高質高效示範基地;優質咖啡種植面積穩定在12萬畝左右,生豆產量1.8萬噸;加快標準化規模化肉牛養殖場建設,力爭3年內建設萬頭養殖場2個,建成一批年出欄100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打造一批萬頭肉牛鄉、千頭肉牛村示範基地,到2024年,全州肉牛出欄達13.5萬頭,肉產量達1.5萬噸;打造全國知名堅果之鄉、全國優質石斛主產區和德宏石斛地理標誌產品;穩步推進草果、黃精、重樓等林下產業健康發展,到2024年,全州林產業面積達到463萬畝。打造標準化“原料車間”,三年內省級基地達到8個、州縣級基地60個以上。推進產業集聚發展,圍繞“芒市糧食、梁河茶葉、盈江堅果、隴川蠶桑、瑞麗肉牛”持續打造“一縣一業”“一村一品”,提升規模效益。到2024年,累計建成1個國家級、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高質量建設2個“一縣一業”示範縣、2個產業強鎮,認定國家級“一村一品”示範村鎮6個以上。加快培育“德”字號農業品牌,每個優勢產業集中打造1—2個主打品牌。到2024年,力爭全州綠色食品、有機產品有效認證數量達到200個以上。培育3個農產品地理標誌和6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打造5個以上產值過億元的“德”字地理標誌農產品品牌。(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責任單位:州林草局、州市場監管局、州工信科技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2.提升農產品加工能力。提升茶葉、蔬菜、水果、咖啡等產業產地初加工能力,加快農產品標準化分類分級,提高商品化處理水平。到2024年,改造提升茶葉初制所規範化達標85個以上,實現全州茶葉初制所全部持證生產;推進蔬菜產業產地采儲、小包裝標準化采後處理,小包裝蔬菜占商品比重20%以上;加快水果分選線建設,提高優品優果率;新建改造提升咖啡標準化鮮果處理中心6個,全州咖啡豆精品率達到25%、優質豆率達75%,咖啡精深加工率達到80%。積極推進以石斛、草果為主的林藥產地初加工。圍繞糧食、蔗糖、蠶桑和肉牛等重點產業推進加工業最佳化升級,積極探索糧食產業加工綜合利用;提高蔗糖精深加工水平,開展酵母、造紙、飼料、有機肥等副產品綜合利用;延伸繭絲綢全產業鏈,推動繅絲、織綢、印染、服裝、家紡等產業集群發展;大力發展畜產品精深加工,加快推進集養殖、屠宰、分割、加工、冷鏈、銷售為一體的肉牛全產業鏈建設。爭取重點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1以上。(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責任單位:州工信科技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3.大力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推動農業與旅遊、教育、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重點推進盈江省級鄉村振興示範園,創新探索建設芒市遮放、瑞麗弄島、隴川隴把、盈江舊城、梁河勐養5個田園綜合體,建設芒市“生態田園”、遮放“稻作公園”、戶撒“稻花鄉里”等一批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創建一批景區化鄉村旅遊示範村,打造一批美麗鄉村風景線、現代農業景觀帶和知名網紅“打卡地”;培育芒市壩、遮放壩、盈江壩三大休閒農業示範區,打造暖冬避寒候鳥型鄉村旅居康養品牌,加快鄉村慢養服務體系建設,打造養生養老“第二居所”,推動從鄉村旅遊到鄉村生活轉變,推進森林康養基地建設,使農民通過鄉村旅遊“吃、住、行、游、購、娛”各環節獲得更多收益。全面拓展農村電商平台。按照“縣有中心、鄉有站、村有點”的要求,完善縣域電商服務體系,補齊農產品冷鏈物流短板,在農產品主產區加快配套建設一批冷凍、儲藏、包裝、保鮮、烘乾、配送等設備設施,連通農產品出村“最後一公里”;暢通農產品供銷渠道,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鼓勵直播帶貨、產地直發等農貨上行模式,力爭實現“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特色農產品全部上線銷售,有效帶動農民增收。(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責任單位:州文化和旅遊局、州發展改革委、州商務局、州林草局、州鄉村振興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4.發展鄉村特色手工業。充分利用各縣市民族傳統手工藝資源,培育一批家庭工廠、手工作坊、鄉村車間。芒市重點發展傣族陶工藝品、德昂酸茶、景頗植物釀酒、傣族傳統醫藥等產業;瑞麗市重點發展以傣族陶工藝品、傣族傳統醫藥等產業;梁河縣重點發展以葫蘆絲為主的民族民間器樂產業;隴川縣重點發展鐵器打造、銀器及銀飾工藝品加工等產業;盈江縣重點發展原生態歌舞樂文藝產業。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族文化藝人和鄉村工匠參與和創辦特色企業,推動鄉村特色手工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提升附加值,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牽頭單位:州文化和旅遊局、州農業農村局;責任單位:州工信科技局、州商務局、州鄉村振興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5.實施農業市場主體倍增計畫。加快培育引進一批億元級銷售收入的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支持成長性好的中小微農業企業加快發展,持續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規範提升工程,構建梯次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到2024年,農業企業由1181戶增加到2080戶左右,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由149戶增加到263戶左右,其中,力爭國家級龍頭企業達到2戶以上,省級龍頭企業達到30戶以上。縣級以上示範社由182家增加到232家左右。同時,強化農業市場主體的服務組織帶動能力,全面健全完善農業市場主體與農民建立完善訂單收購、土地流轉、勞動務工、入股分紅、託管服務等利益聯結機制,抓實佳裕公司藍莓高端設施特色產業在遮放和風平的試點工作,複製推廣利益聯結機制的經驗和模式。(牽頭單位:州市場監管局;責任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工信科技局、州供銷社、州投資促進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6.強化產業科技創新。聚焦水稻、玉米、馬鈴薯、咖啡、甘蔗等重點產業科技需求和薄弱環節,持續組建科研團隊開展種質創新、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等技術集成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套用;提高農業設施裝備現代化水平,加快推進水稻、馬鈴薯全程機械化技術推廣套用;針對蔬菜、高端水果等附加值較高的品種,積極推廣無土栽培、水肥一體化技術,加快推進設施農業發展。(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責任單位:州林草局、州工信科技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二)多渠道擴大就業,大幅提高工資性收入
7.加大勞動技能培訓。創新培訓方式,增強技能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進一步建立健全以企業和輸出地需求為導向的用工培訓機制,依託滬滇勞務協作機制,開展定向輸出的訂單、訂製培訓;推進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及技能認證體系建設,提升職業技能培訓實效,確保培訓後至少掌握1項勞動技能並獲得相應培訓證書,穩步提高有效職業(工種)認定比例。實現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對具備就業條件的脫貧人口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全覆蓋。到2024年全州每年培訓農民7萬人以上,大幅提高技能農民比例。(牽頭單位: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責任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鄉村振興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8.支持就地就近就業。在縣域大力發展家政服務、物流配送、養老托幼等生活服務業,落細落準援企穩崗就業政策,強化縣鄉就業服務指導工作,充分發揮縣域經濟就業蓄水池的作用;大力發展鄉村產業,鼓勵引導勞動密集型企業利用鄉村振興就業幫扶車間(工廠)發展小型加工業,讓民眾就地就近就業;在符合政策條件下,大力推廣以工代賑,優先吸納當地農民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基礎設施涉農項目建設和管護;穩定保持護林員、農村公路管護員、高標準農田管護員、村莊保潔員等鄉村公益性崗位的體量規模。(牽頭單位: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責任單位:州發展改革委、州工信科技局、州農業農村局、州鄉村振興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9.鼓勵返鄉入鄉創業。堅持以創業帶動就業,深入實施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培育行動,落實創業扶持政策,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畫”“大學生創業補貼”等。對於返鄉入鄉人員申請創業擔保貸款開展創業的,按規定給予貼息。對返鄉入鄉人員創辦企業並吸納就業困難人員的,按規定給予社會保險補貼。對畢業3年內返鄉入鄉創業的大學生,優先給予最高不超過3萬元的一次性創業補貼支持。幫助有條件的脫貧人口自主創業,認真落實稅費減免、場地安排、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和創業培訓等政策。(牽頭單位: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責任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鄉村振興局、州稅務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10.量質並重推進轉移就業。用好東西部協作機制,鞏固與東部沿海省市的勞務協作關係,發揮省外駐點勞務工作站、駐點招商辦等機構作用,加強與勞務輸入地和用工企業的對接,搭建完善用工信息對接平台,建立完善跨區域崗位信息共享和發布工作機制。結合輸出地勞務需求,培育、創建、發展一批有特色、有口碑、有規模的勞務品牌,爭取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打造不少於1個勞務品牌,州級在資金安排、以獎代補方面給予支持。積極引導州內農村勞動力從鄉鎮向縣城、縣城向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向省會城市梯度輸出。提升轉移勞動力就業質量,千方百計穩定就業,到2024年全州農民工數量占全州農村勞動力比例提高10%以上,人數達到36.5萬人左右;省外就業農民工比例提高15%,人數達到6.5萬人左右。月均工資達到全省平均水平。(牽頭單位: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責任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鄉村振興局、州財政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三)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民財產淨收入
11.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進一步健全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長效投入機制,財政資金支持項目重點用於消除村集體經濟“空殼村”“薄弱村”,支持村集體探索利用集體資源、資產通過產業開發、資產租賃、物業服務、入股分紅、異地置業等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生產加工和經營服務項目,增加農民收入;探索社會資本參與農村集體資源開發的路徑,通過聘請職業經理人、引進專業團隊、吸納社會資本參股等多元方式,提高集體經濟經營管理水平和資產收益率;將財政資金投入農業農村所形成的經營性資產盤點清楚,建立台賬,折股量化到戶,引入市場主體或村集體經濟組織自主開展經營,不斷夯實村集體經濟基礎,提高村集體成員的股權收益比例。(牽頭單位:州委組織部、州農業農村局、州財政局;責任單位:州鄉村振興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12.盤活農村閒置資源。持續深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合理制定土地流轉指導價格,建立價格調節機制,科學引導農民規範流轉承包地,做好土地流轉糾紛調解仲裁工作,保障農民權益。鼓勵農戶自願以實物、承包地經營權、林權等入股到農民合作社或龍頭企業,共同發展,增加收入。(牽頭單位:州農業農村局;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
13.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在不突破耕地紅線的前提下,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按照“同權同價、流轉順暢、收益共享”的目標,積極探索通過出讓、租賃、作價出資(入股)等方式,依法依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直接入市。貫徹落實國家、省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政策,保障農民公平分享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收益金。(牽頭單位: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責任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四)完善農業支持政策,穩定農民轉淨性收入
14.強化落實農業補貼。全面落實財政涉農直接補貼各項政策,健全完善甘蔗、橡膠等重要農產品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堅持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農業農村領域傾斜,落實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範圍優先支持鄉村振興政策,逐年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比例。最佳化整合涉農資金,提高資金使用績效;全面推進“一卡通”工作,確保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一卡通”管理平台按期全面上線實施,保障惠民惠農補貼資金安全運行、規範管理、及時精準兌現。(牽頭單位:州財政局;責任單位: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州農業農村局、州鄉村振興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15.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認真貫徹落實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政策,穩步擴大糧食、生豬等大宗農產品保險覆蓋面,提高政策性農業保險投保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推進農業保險提標、擴面、增品,因地制宜開展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逐步提高地方特色險種占比。(牽頭單位:州財政局、州農業農村局;責任單位:德宏銀保監分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16.強化金融支農力度。探索開展農村承包地經營權抵押業務,試行開展保單、農機具和大棚設施、活體畜禽、圈舍、養殖設施、林權等抵質押貸款業務。加大政策性農業擔保支農力度,創新政策性農業擔保服務機制,進一步擴大農業經營主體覆蓋面,加快延伸至全產業鏈,切實降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成本,提高農擔業務覆蓋面和普惠性。(牽頭單位:德宏銀保監分局、州財政局(州金融辦);責任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林草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17.建立健全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靈活運用多種調控手段,進一步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做好農產品成本調查和價格監測,適時加強政府調控,努力避免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影響農民收入;落實好國家關於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加強甘蔗、烤菸等農產品價格的行業監管指導,引導價格合理形成,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適時開展豬肉收儲和投放,鼓勵企業增加商業收儲,防止生豬價格大起大落;繼續實行農產品相關運費補貼和減免政策。(牽頭單位:州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州商務局、州財政局、州農業農村局、州菸草專賣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18.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穩步提高農村低保標準和補助水平,縮小城鄉低保差距。加強農村低保制度與其他專項社會救助制度的有效銜接,對符合條件的困難民眾實施精準高效的醫療、住房、教育、就業和受災人員救助等專項社會救助,逐步提高救助保障水平。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畫(責任單位:州民政局、州衛生健康委、州醫保局、州住房城鄉建設局、州教育體育局、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州應急管理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五)強化精準幫扶,增加農村困難重點人群收入
19.持續抓實脫貧人口與監測對象監測幫扶。加強對脫貧人口與監測對象監測預警,全面摸清農村常住人口年均純收入在7000元以下的脫貧戶與監測對象數量,加快推進動態清零;抓實產業幫扶,修訂完善脫貧縣“十四五”特色產業發展規劃,落實脫貧縣財政統籌整合涉農資金中產業發展資金占比必須達50%,且逐年提高的政策要求,因地制宜引導相對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種養和林產業,推動脫貧地區產業提質增效。健全完善農民合作社綁定農戶、龍頭企業綁定農民合作社的“雙綁”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對有產業發展條件及有意願的脫貧戶和農村低收入家庭全覆蓋,力爭每個行政村都有1個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參與綁定合作社發展,繼續執行就業幫扶車間吸納就業獎補政策。大力開展脫貧人口轉移就業工作,促使脫貧人口快速從勞務經濟中獲取收益。對符合條件的脫貧人口與監測對象繼續給予小額信貸支持,做到“應貸盡貸”。(牽頭單位:州鄉村振興局;責任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林草局、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州財政局、人行德宏州中心支行、德宏銀保監分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20.做好重點幫扶和協作幫扶。協調全面落實3個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幫扶政策,組織實施一批補短板促發展項目。持續推進民族地區、邊境地區、易地搬遷安置區等重點區域幫扶工作,全面完成57個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任務。深化滬滇協作,拓展協作工作領域,深化縣市、村企、學校、醫院等結對幫扶。強化社會幫扶,深入推進“萬企興萬村”行動,引導龍頭企業參與脫貧地區產業發展。(牽頭單位:州鄉村振興局;責任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民族宗教局、州發展改革委、州工商聯,各縣市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壓實工作責任。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提高政治站位,壓實工作責任,切實加強對農村居民增收工作的組織領導。州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統籌組織實施促進全州農村居民增收有關工作,落實農民增收聯席會議制度,協調推進年度重點工作,按季調度工作落實情況。縣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作為第一責任人,要加強領導,健全工作機制,親自研究推動促進農村居民持續增收工作,及時解決工作推進中的實際困難。要結合實際制定具體工作方案,提出工作目標,細化工作措施,分類精準施策。各鄉鎮黨委、政府要結合農村居民持續增收工作實行包村掛組制度,實時深入各村組開展調研,建立工作檯賬,制定增收計畫,落實增收措施。(牽頭單位:州委農辦;責任單位:農民增收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各縣、市委、市人民政府)
(二)加強統計基礎工作。做好住戶監測樣本輪換工作,強化工作保障。要選優配強住戶調查業務人員力量,抽中調查鄉鎮(街道)、村(居)委會選聘1名兼職輔助調查員,配合做好住戶調查工作;加大住戶調查工作經費保障,按照分級負擔原則,將住戶調查大樣本輪換和常規調查工作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統計調查部門開展調查所需的常規工作經費根據工作實際給予足額保障;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和國家統計調查制度規定,加強全過程質量控制,依法依規調查,強化信息化技術套用,積極推進電子記賬,全面提升數據採集處理效率,保證調查數據質量,客觀反映我州農民收入水平。(牽頭單位:國家統計局德宏調查隊;責任單位:州財政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三)強化考核問效。州委農辦、州農業農村局、州鄉村振興局要加強統籌協調,相關部門要密切協同配合,加大督促指導力度,及時協調解決困難問題,建立健全通報約談機制,以縣市為單位,按季度通報農民收入增速和工作開展情況,對年度綜合排名末位的縣市進行約談。(牽頭單位:州委農辦、州委督查室;責任單位:州農業農村局、州鄉村振興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政策解讀

州委辦、州政府辦印發了《德宏州農村居民持續增收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現解讀如下。
一、出台背景
根據《雲南省農村居民持續增收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雲辦發〔2022〕33號)精神,為加快提升全州農村居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明確促進農村居民持續增收的工作措施和政策舉措,提高城鄉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推動實現共同富裕,制定本《行動方案》。
二、主要內容
本《行動方案》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工作思路和目標”。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2022—2024年,全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水平,農村居民經營淨收入占比保持在50%左右。二是工資性收入占比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財產淨收入、轉移淨收入穩步增長。三是力爭到2024年全州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全省平均水平。
第二部分“重點工作任務”。主要明確了5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圍繞全產業鏈打造現代熱區農業,鞏固拓展農民經營淨收入,提出了“提升特色重點產業種養效益、提升農產品加工能力、大力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鄉村特色手工業、實施市場主體倍增計畫、強化產業科技創新”6項工作任務。二是圍繞多渠道擴大就業,大幅提高工資性收入,提出了“加大勞動技能培訓、支持就地就近就業、鼓勵返鄉入鄉創業、量質並重推進轉移就業”4項工作任務。三是圍繞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提出了“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盤活農村閒置資源、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3項工作任務。四是圍繞完善農業支持政策,穩定農民轉移性收入,提出了“強化落實農業補貼、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強化金融支農力度、建立健全穩定農產品價格機制、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5項工作任務。五是圍繞強化精準幫扶,增加農村困難重點人群收入,提出“持續抓實脫貧人口與監測對象監測幫扶、做好重點幫扶和協作幫扶”2項工作任務。
第三部分“保障措施”。主要是明確了黨委政府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充分發揮聯席會議機制的作用、定期調度工作,對排名末位的縣市進行約談等工作措施。
三、突出特點
一是在目標任務的設定上,既自我加壓,也考慮我州實際,提出力爭通過三年的努力,全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在收入結構占比方面,考慮到我州農民經營性收入占比近60%,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由於全州光熱水土條件好,土地產出效益相對全省較高,我州農民總體對土地的依附性較重,短期內難以與全省同步降到42%,因此提出“到2024年,農村居民經營淨收入占比保持在50%左右;提高工資性收入占比,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財產淨收入、轉移淨收入穩步增長的目標。三是文本中涉及相關數據銜接了《德宏州農業現代化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德宏州打造鄉村振興示範區實施方案》的相關數據,做到數出一致。
四、與上級檔案的異同
省級檔案共7個部分20條措施,本《行動方案》共3個部分23條措施,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在提高工資性收入方面,結合我州農民整體素質不高的實際,單列鼓勵返鄉入鄉創業的扶持措施。二是在穩住脫貧人口增收方面,結合我州5個縣(市)中,有4個是脫貧縣,如果不穩住脫貧人口收入,則全州農村民民增收的基礎就不穩固,增加了重點幫扶和協作幫扶的具體措施。三是在保障措施方面,針對我州農村住戶調查統計工作存在薄弱環節的實際,單列加強經費保障及日常記賬指導的措施。本《行動方案》結合我州實際進行了充實細化,與實際聯繫得更加緊密,更具操作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