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災害,自然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政治,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學技術,文化事業,體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歷史文化,名稱由來,文物古蹟,文化藝術,鹹水歌,風景名勝,特產美食,美食,特產,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建制沿革
番禺為秦置古縣。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嶺南設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番禺是
南海郡的首縣,並為郡治所在地。番禺建縣自此始。
漢高祖三年(前204年),
趙佗自立為南越王,定都番禺。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越,將南越地重新劃為9郡,番禺仍為南海郡治,屬
交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州治從廣信遷到番禺,平整
番山北部,修復並擴建“
佗城”。吳黃武五年(226年),分交州為交、廣二州,廣州由此得名,州治即設番禺。此後1700多年間,番禺大都是地方一、二、三級政權所在地。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改番禺縣為
南海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再置番禺縣(一說在長安三年即703年復置番禺縣)。後梁貞明三年(917年)8月,
劉龑稱帝於番禺(廣州),國號大越,後改稱漢,史稱
南漢。
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滅南漢,置
廣州都督府。翌年,撤銷番禺縣,併入南海縣。皇祐三年(1051年),恢復番禺縣,縣治設城東紫坭港(巷)。祥興元年(1278年),廣州改為翔龍府,番禺沿為府治。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為廣東道廣州路,番禺沿為道治、路治。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為廣東道廣州府。洪武二年(1369年),改為廣東行省
廣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為廣東布政司廣州府。番禺沿為府治,隸廣州府。
清順治四年(1647年),設
兩廣總督,番禺屬廣東省廣南韶道廣州府,沿為省、道、府治所在地。
民國元年(1912年),廢廣州府,番禺屬廣東省
粵海道。民國七年(1918年),廣州設市政公所。民國十年(1921年),廣州正式設市,番禺縣府仍居廣州市內。國民政府期間,番禺先後隸屬廣東省粵海道(
廣肇羅道)、中區綏靖公署、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番禺縣府從廣州市區(惠愛東路、德政中路交界處)移至新造。
抗日戰爭期間,番禺淪陷後,原國民政府番禺縣政權流亡三水、沙坪等地(汪偽縣府駐廣州東山)。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縣政府移治市橋,初在先鋒巷謝氏祠堂;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初,縣政府移到海傍路西段。
1949年10月,番禺解放,縣治隸屬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方軍事管制委員會;1950年3月至1952年11月,隸屬珠江地區專員公署;1952年12月至1956年1月,隸屬粵中行政公署;1956年2月起,隸屬佛山地區專員公署。1958年12月15日至1959年6月10日,番禺、順德合併為番順縣,縣治設大良鎮。恢復兩縣各置後,番禺縣府沿設市橋鎮;1975年1月至1992年5月,番禺縣隸屬廣州市。
1992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番禺縣,設立
番禺市(縣級),由省直轄,以原番禺縣的行政區域為番禺市的行政區域。廣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委託廣州市人民政府代管番禺市,市人民政府設在市橋鎮。
2000年5月21日,國務院同意撤銷縣級番禺市,設立廣州市番禺區,以原縣級番禺市的行政區域為番禺區的行政區域。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2年3月18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蓮花山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石樓鎮;撤銷潭洲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大崗鎮;撤銷新墾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萬頃沙鎮。
2002年3月25日,經廣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將市橋街道辦事處劃分為市橋、沙頭、東環、橋南4個街道辦事處,作為番禺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
2005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廣州市南沙區,將番禺區的南沙街道和萬頃沙鎮、橫瀝鎮、黃閣鎮,靈山鎮的廟南村、七一村和廟青村的部分區域,東涌鎮的慶盛村、沙公堡村、石牌村的各一部分區域劃歸南沙區管轄。
2006年1月20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靈山鎮,將其行政區域分別併入欖核鎮、大崗鎮、東涌鎮;撤銷魚窩頭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東涌鎮。
2006年1月20日,經廣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將大石街道辦事處分設為大石和洛浦兩個街道辦事處。
2006年12月20日,經廣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將沙灣鎮陳涌、蜆涌、草河3個村民委員會和隴枕社區居民委員會的行政區域,劃歸橋南街道辦事處管轄。
區劃詳情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番禺區境內地勢平坦,地勢由北、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部主要是50米以下的低丘,南部是連片的三角洲平原。市橋至蓮花山公路以北為市橋台地,以南為沖積平原。台地久經侵蝕,風化層厚,以低丘崗地為主,最高峰為大夫山(海拔226.6米)。全境約略為“一山三水六平原”。
氣候
番禺區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溫受偏南季候風影響,暖濕多雨,光照充足,無霜期長。
氣溫:番禺區多年平均氣溫22.1℃,最高氣溫38.4℃(2016年7月),最低氣溫-0.4℃(1967年1月)。
日照:番禺區多年日照時數在1472小時左右,無霜期357天。根據月份變化,7月份日照時間最長,最高達236.3小時。其次是8月份,為222小時。2~3月份最短,每月日照僅100小時左右。整個5~12月,平均月日照時間在150小時以上。
降雨量:珠江三角洲地區是多雨地區,降雨豐沛,4~9月為雨季,前期4~6月多西南季風,水氣充沛,與南下冷空氣相遇,常出現強降雨,後期7~9月盛行東南季風,太平洋及南海的熱氣旋帶來大量水氣,形成強風暴雨,10月至次年3月盛行東北風,多為旱季。市橋站多年平均雨量為1633毫米,最大年降雨量2653毫米(1965年),最小年降雨量1030毫米(1963年)。實測最大24小時雨量為385毫米(1958年9月28日)。降雨量年際變化較大,年雨量極值比較大,達2.6倍。降雨量年內分配不均勻,汛期4~9月占全年總量的80.7%,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降雨量少,占全年總量19.3%, 造成春旱夏澇;從典型年來看,汛期極值比與多年均值相近為2.5倍,非汛期極值比高達3.2倍,春旱更為顯著。
水文
番禺區河流有境內河流和過境河流,乾支流河道總長度約181.7千米。
番禺區河流中,幹流河道寬度多在300~500米,河深1~6米之間;支流河道寬度約在100~250米,河深3~8米。
番禺區河涌眾多,縱橫交錯,總體由西北流向東,包括
礪江河、
丹山河、漢溪河、鐘屏環山河等總計206條,總長度約406.1千米,水域總面積約16.7平方千米,各河涌寬度多在4-150米,深淺不一。
土壤
按廣東省土壤分類標準,番禺區耕地土壤類型包括粘土、沙壤土和壤土,分別占67.45%、13.18%和19.37%。其中,粘性土通透性差,土層深厚,為第四紀淤積層河淤土;沙壤土和壤土耕地耕作層淺,肥力差,主要分布在民田區。沙圍田主要分布在沿海及南部和西北部沿河地區,土壤多為第四紀河淤土。
根據岩性特徵、成因和形成時代的不同,番禺區內土(岩)可劃分為12層,自上而下分別為:素填土、淤泥、淤泥混砂、砂混淤泥、粉質粘土、淤泥質土、粉質粘土、砂層、粉質粘土、全風化砂岩、硬風化砂岩、全風化砂岩。從地質岩體穩定性分析,區內無強風化岩,由沖積層直接到中風化岩,岩芯較完整,屬軟岩,在孔深控制範圍內可見岩體穩定性良好。
植被
番禺區境內地帶性植被為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天然林極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
自然災害
番禺區地處珠江下游出海口,上有西北江洪水下泄,下有
伶仃洋潮水頂托,加上地勢低平,以及
季風氣候的影響,颱風暴潮、洪、澇、鹹、旱等自然災害頻繁。
自然資源
水資源
珠江三角洲分布有八大口門,將東江、西江、北江的徑流注入南海,其中虎蕉門、洪奇瀝2個口門在番禺區境內。由於三江源遠流長,番禺區過境河川徑流頗為豐富。
番禺區屬珠江三角洲水網區,擁有各類水域面積152.7平方千米,水域占番禺區總面積的28.8%。山塘水庫面積較小,共有12座小型水庫和15座山塘,主要分布在北部和東部的淺丘和台地,山塘水庫集水面積約29.58平方千米、總庫容約458.2萬立方米。
生物資源
番禺區水域浮游植物共有269種(包含變種和變型),隸屬於8門101屬。其中,綠藻門42屬110種,硅藻門25屬52種,藍藻門19屬35種,裸藻門5屬59種,甲藻門5屬6種,金藻門2屬2種,黃藻門1屬2種,隱藻門2屬3種。
番禺區水生維管植物共35科69屬100種,無蕨類植物,雙子葉植物24科38屬48種,菊科和蓼科植物種類占優勢,單子葉植物11科31屬52種,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種類占絕對優勢。濕生植物28種,挺水植物61種,漂浮植物6種,沉水植物5種,以挺水植物占絕對優勢,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較少,無浮葉植物。
番禺區浮遊動物79屬146種,分別為:輪蟲27屬65種,原生動物35屬60種,枝角類10屬14種,橈足類7屬7種。
番禺區的底棲動物有37種,隸屬於7綱,其中以腹足綱13種,多毛綱5種,瓣鰓綱7種,軟甲綱6種,寡毛綱4種,其他共2種。優勢種為
蘇氏尾鰓蚓、霍普水絲蚓、
顫蚓、
河蜆和溪沙蠶。番禺區的底棲動物體現了鹹淡水的特點,多毛類較多。
礦產資源
人口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番禺區常住人口2658397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893528人,增長50.63%,年平均增長率為4.18%。16個鎮(街)中,常住人口超30萬人的鎮(街)有1個,在20萬人至30萬人之間的鎮(街)有5個,在10萬人至20萬人之間的鎮(街)有6個,少於10萬人的鎮(街)有4個。其中,人口數量居前五位的鎮(街)合計人口占全區人口比重51.22%。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16個鎮(街)中,常住人口增長較多的5個鎮(街)依次為:南村鎮、洛浦街、大石街、大龍街、鐘村街,分別增加212627人、167148人、164740人、106212人、99112人。
截至2023年末,番禺區常住人口282.29萬人,城鎮化率為90.81%。戶籍人口120.52萬人,戶籍人口出生率12.8‰,戶籍人口死亡率5.0‰,自然增長率為7.8‰。在冊登記來穗人員189.04萬人,其中居住滿半年以上來穗人員161.29萬人。
參考資料
經濟
綜述
2022年,番禺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05.47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1.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9.75億元,下降2.4%;第二產業增加值1016.19億元,增長5.6%;第三產業增加值1649.53億元,下降0.8%。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4:36.6:62.0調整為1.4:37.6:61.0。
2023年,番禺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66.95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4.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7.67億元,下降1.0%;第二產業增加值1050.83億元,增長6.5%;第三產業增加值1778.45億元,增長3.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3:36.8:61.9調整為1.3:36.7:62.0。第二和第三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1.6%和48.7%。全區“3+5”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977.61億元,增長6.9%,占全區GDP的比重為34.1%。其中:智慧型與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與節能環保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增加值分別增長25.8%、6.1%和0.3%,合計占GDP比重為18.6%。全區現代服務業增加值985.09億元,增長1.3%,占全區GDP的比重為34.4%。
2023年,番禺區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8.40億元,增長13.6%;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91.04億元,增長14.0%。稅收總額(不含海關代征)415.95億元,增長23.0%。年末全區工商註冊登記個體、私營企業共38.70萬戶,增長13.9%;註冊資金19409.16億元,增長233.4%。全社會用電量151.29億千瓦時,增長8.0%。第一產業用電1.21億千瓦時,增長10.5%;第二產業用電45.28億千瓦時,增長5.2%;第三產業用電64.66億千瓦時,增長11.7%。工業用電47.25億千瓦時,增長4.7%;城鄉居民生活用電40.14億千瓦時,增長5.5%。
2023年,番禺區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1%。其中:工業投資增長32.4%,民間投資增長1.8%。按產業分:第一產業下降100%,第二產業增長29.7%,第三產業增長7%。按投資性質分,新建和擴建投資下降0.5%,改建和技術改造投資增長42.5%,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13.4%,其他投資下降52.7%。
第一產業
2023年,番禺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7.86億元,增長0.2%。其中:種植業產值19.87億元,下降2.2%;漁業產值39.31億元,增長2%;畜牧業產值1.23億元,下降18.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7.38億元,增長15.6%。
2023年,番禺區立足於特色農業產業基礎和大都市近郊區位優勢,形成以“水產養殖+花卉種植+蔬菜種植”為主體,觀光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業同步發展的現代都市農業體系。2023年,我區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百千萬高質量發展工程”,為高水平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力量。漁業是我區農業的第一大行業,產值占比超五成。蓮花山漁港是我區集養殖、加工、行銷、休閒為一體的都市現代漁業產業鏈建設,2023年獲評“全國文明漁港”稱號。我區全年漁業累計產量130010噸,增長0.8%,其中海水產品產量和產值分別完成60842噸、25.1億元,分別增長2.6%和2.7%;觀賞魚產量1024.8萬條,增長13.3%。
第二產業
2023年,番禺區
工業總產值3321.94億元,增長10.6%;工業增加值913.60億元,增長6.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937.40億元,增長12.0%;其中:內資企業工業總產值2136.09億元,增長16.7%;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工業總產值269.80億元,增長3.1%;外商投資企業工業總產值531.51億元,增長0.2%。規模以上工業中,汽車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製造業、通信設備製造業、金屬製品製造業五大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278.22億元,增長16.0%,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7.6%。其中:汽車製造業產值1315.37億元,增長33.3%。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實現產值931.76億元,下降0.7%,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1.7%。其中:產值超1億元的民營工業企業實現產值663.2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177.01億元,增長4.4%,其中利潤總額102.47億元,下降4.7%。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不含勞務分包,下同)完成建築業總產值613.07億元,增長9.7%;其中:建築工程產值556.77億元,增長9.9%;安裝工程產值47.89億元,增長9.8%。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3年,番禺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17.91億元,增長4.3%。其中:批發和零售業1038.50億元,增長0.6%;住宿和餐飲業279.41億元,增長20.4%。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通過公共網路實現零售額79.35億元,增長9.5%。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中,汽車類零售額下降7.1%,糧油、食品類零售額增長16.4%,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增長8.3%,日用品類零售額增長9.1%,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下降13.1%。
其他服務業
2023年,番禺區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1065.96億元,增長1.5%;營業盈餘33.94億元,增長3.2倍;稅金及附加6.39億元,增長19.8%;應交增值稅19.03億元,下降7.5%;應付職工薪酬213.89億元,增長4.9%;期末用工人數14.55萬人,下降1.8%。分行業看,文化體育娛樂業營業收入58.06億元,增長166.9%,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營業收入162.70億元,增長11.9%,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營業收入24.50億元,增長8.2%,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82.32億元,下降2.8%,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453.59億元,下降10.0%。
對外經濟
2023年,番禺區外貿進出口總值1163.9億元,下降6.3%。其中:出口總值712.8億元,下降7.6%;進口總值451.2億元,下降4.1%。新批三資企業項目為484個,增長44.1%;契約利用外資6.50億美元,下降45.7%;實際利用外資2.96億美元,下降53.5%。
郵政
2023年,番禺區郵政業務收入2.22億元,增長20.4%。完成郵政函件業務量531.33萬件,訂銷報紙業務量1089.26萬份,訂銷雜誌業務量48.74萬份,包件業務量3518.23萬件,特快專遞業務量966.78萬件。
2023年,番禺區接待旅遊總人數5435.84萬人次,增長92.1%;旅遊總收入521.13億元,增長121.5%。
金融
截至2023年末,番禺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5262.75億元,比年初增長12.4%;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3496.13億元,比年初增長4.4%。
交通運輸
依託高鐵、城際軌道、捷運、高快速路等綜合交通路網,番禺成為珠三角“1小時都市生活圈”的中心,30分鐘可達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45分鐘可達
粵港澳大灣區所有城市,10小時內可達國內主要城市。
截至2023年末,番禺區機動車擁有量30.74萬輛。年末公路通車裡程474.8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0.79公里,一、二、三、四級公路分別為171.87公里、74.03公里、90.17公里、37.95公里。年末公路橋樑355座,其中:大型及以上橋樑32座。全年貨物運輸總量1726萬噸,增長25.1%,貨物運輸周轉量19.29億噸公里,增長18.0%;客運量1.26億人次,增長1.2%,旅客運輸周轉量12.07億人公里,增長9.9%。港口貨物吞吐量1708萬噸,增長15.0%。
政治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23年末,番禺區有幼稚園362所,在園幼兒9.13萬人。普通國小143所,在校學生18.47萬人,畢業生2.48萬人。普通中學82所,在校學生8.65萬人,畢業生2.64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學校3所,在校學生1.08萬人。全區有廣州市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215所,其中:公辦學校175所,民辦學校40所。全區報名普通高考人數1.28萬人,普通高考錄取人數1.18萬人,錄取率為92.14%。
科學技術
截至2023年末,番禺區高新技術企業1936家,企業技術研發機構市級304家、區級90家,科技企業孵化器40家。專利授權量16794個,下降21.5%;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4064個,增長39.5%。
文化事業
截至2023年末,番禺區已建成行政村(居)文化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75個,文化館總分館27間,其中:總館1間、直屬分館1間、鎮街分館16間、其他合作分館9間;博物館6間,其中:公辦3間、民辦3間;公共圖書館總分館51間,其中:總館1間、直屬分館1間、鎮街分館18間、其他合作分館31間;藏書231.46萬冊。全區共有21個鎮街級以上文化廣場,總面積33.27萬平方米;鎮街文化站有16個,其中:省特級文化站15個,省一級文化站1個。全區有5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7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0個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體育事業
2023年,番禺區舉辦區級民眾體育賽事23項次,參加人數1.5萬人次。番禺籍運動員參加國際比賽獲金牌3塊、銀牌2塊、銅牌1塊;全國比賽獲金牌16塊、銀牌6塊、銅牌7塊;省比賽獲金牌76塊、銀牌58塊、銅牌41塊;市比賽獲金牌202塊,銀牌165塊、銅牌140塊。
醫療衛生
截至2023年末,番禺區各類衛生醫療機構883個,醫療病床7453張,衛生人員18489人,其中:執業醫師(含助理)6197人,註冊護士7128人。
社會保障
截至2023年末,番禺區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人數為92.76萬人,增長6.3%;參加失業保險85.32萬人,增長6.8%;參加工傷保險93.48萬人,增長6.7%;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人數103.59萬人,增長3.6%。城鎮登記失業人員總數為1.87萬人,再就業人數1.0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為57.6%。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為15.70萬人,下降2.9%;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人數為52.29萬人,增長1.5%。2023年度城鄉居民醫保籌資標準:學生個人繳費標準為每人398元,財政補助標準為每人920元;其他參保人員個人繳費標準為每人528元,財政補助標準為每人790元。全區每萬名城鎮企業職工離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3391元,比上年提高5元;8.21萬人享受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
歷史文化
名稱由來
今廣州市古時稱為“番禺”。古番禺縣始置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是廣東四大古縣之首,南海郡治。自三國孫吳黃武五年(226年)分交州置廣州,才改稱“廣州”,治所仍為番禺。
“番禺”之得名,歷來說法不一。主要有三:
一是“二山”說。《後漢書·地理志》、唐《
元和郡縣誌》及《
初學記》等,均認為縣治有
番山、
禺山,因以為名。明朝
黃佐《
廣東通志》載:“番禺縣治東南一里曰番山,其山多木棉,其下為泮宮;自南聯屬而北一里曰禺山,其上多松柏。”又黃佐《番禺二山記》云:“二山相連如城,南漢時劉鑿平。”番禺因二山而得名之說,相沿已久。
二是“一山”說,即番山之隅說。酈道元《
水經注》載:“今入城東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聞此縣人名之為番山;縣名番禺,謂番山之禺也。”禺,即隅,指附近的地方。
三是“蠻夷之地”說。1953年在廣州西村石頭崗一號西漢前期墓中出土有烙印“蕃禺”二字的漆盒,1983年在廣州象崗
南越王墓出土有鑄上“蕃禺”二字的漢式銅鼎。考古學家
麥英豪在《廣州城始建年代考》中據出土文物認為,秦至漢初,番禺的“番”,寫作“蕃”,與“藩”通。即番蠻、蠻夷之意。《周禮·秋官》云:“九州之外謂之
蕃國”。禺,猶隅,指區域、邊遠之地。秦漢之前,番禺一帶僻處一隅,中原漢人視之為邊遠的蠻夷之地,因以為名。
以上三說,未有定論。歷代省志、府志、縣誌,多持“二山”說。中國不少地方有因山川而命地名的慣例,多數人相承古說,認為番禺是因番山、禺山而得名。
文物古蹟
截至2017年末,番禺區有3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7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個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藝術
番禺是
嶺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民間藝術多姿多彩,有著名的廣東音樂和風格獨特的鰲魚舞、飄色、乞巧等,其中沙灣(飄色、
廣東音樂)、大龍沙涌(鰲魚舞)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沙灣沙坑村、化龍、鐘村、石樓、南村先後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龍獅之鄉”、“中國飄色文化之鄉”、“中國龍獅文化之鄉”、“中國龍舟文化之鄉”、“中國嶺南文化藝術之鄉”。
粵劇、
廣東音樂與嶺南畫派被稱為“嶺南三秀”。
廣東音樂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更是嶺南文化的傑出代表。番禺沙灣正是廣東音樂的發祥地,2008年國家文化部授予沙灣鎮“中國民間藝術(廣東音樂)之鄉”的稱號。《
賽龍奪錦》、《
雨打芭蕉》、《
餓馬搖鈴》等名作就出自土生土長的“
何氏三傑”之手。番禺區仍完整保留了
三稔廳、
何少霞故居、惠岩祠等重要的廣東音樂遺址。活躍在沙灣等地的“
私伙局”活動更體現了廣東音樂文化的傳承。
番禺南村員崗村人
高劍父、
高奇峰早年東渡
日本留學,潛心研究日本及歐洲繪畫,將中、西、東洋畫法融為一體,善用色彩或水墨渲染,風格獨特,與同為番禺人的
陳樹人先生成為
嶺南畫派的主要創始人。
嶺南畫派是20世紀主宰中國畫壇的三大派系之一,與京津派、海派鼎足而立。嶺南畫派創始人“二高一陳”曾師從“二居”(居巢、居廉),主張“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吸取古今中外的繪畫藝術之長以改造傳統國畫,自成一格。當代嶺南畫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趙少昂即為番禺人。
飄色是人物造型藝術。自唐、宋戲曲說書流行以後,民間便逐漸創造了另一種藝術形式——大人或小孩打扮成戲曲、說書中的人物遊行,俗稱“賽色”,或稱“彩色”,之後發展為在馬上妝扮人物的稱“馬色”,在水上妝扮人物的稱“水色”,在檯面上妝扮凌空而起的人物的則稱為“飄色”。
番禺飄色活動主要在沙灣、南村員崗、化龍潭山等地,員崗飄色從江西傳入,
沙灣飄色學自員崗,潭山飄色則從福建蒲田傳入。其中,沙灣、員崗等飄色是日色,紫坭的卻是夜色,與佛山秋色一樣在晚間遊行。在每年春夜遊行,所以叫“春色”。大石“夜色”當年頗有名氣,“馬色”則流行於新造、南村、化龍、石樓、沙頭一帶,各鄉“神誕”出會均有馬色助慶。番禺沙灣、南村和化龍譚山村三地的飄色更分別三次獲中國民間藝術最高獎“
山花獎”。
番禺民間喜慶活動舞龍獅相當普遍,遇有農曆新年和重要的鄉會巡遊(如鐘村康公出會、沙灣三月三北帝誕、
迎神賽會、市橋十鄉會等)的日子,更是各方鄉村的龍獅、鳳舞、鰲魚舞交替出場。大龍沙涌“
鰲魚舞”是一帶村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番禺是水鄉,河網眾多,端午龍舟在番禺民間經久不衰,在番禺每年
端午節期間各地均有組織賽龍、拜祭和走親訪友活動,並約俗形成三大龍船會,每年各鄉按約定從農曆五月初一起,輪流聚集比賽,吃“
龍船飯”,場面熱鬧。
乞巧源於久遠的“
拜七夕”(農曆七月七)傳說,經演化為“擺七夕”,又稱“
七夕貢案”。傳統農村婦女用手工製作的人偶塑像,配以精巧細緻的服飾,內容以傳統民間故事為題材,主題鮮明,如穆桂英掛帥、六國大封相、鵲橋會等。每逢七夕前後,在番禺石碁鎮凌邊村和化龍鎮譚山村一帶有很濃郁的傳統。2011年化龍鎮譚山村更憑一組“七月七日長生殿”題材的大型乞巧貢案,獲得中國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
番禺歷有2000多座具嶺南建築風格的祠堂,保存較為完整的有368間,遍布於城鄉村落,其中
沙灣留耕堂、南村光大堂和石樓善世堂是聞名中外。番禺祠堂建築廣泛採用木雕、磚雕、石雕、陶塑、泥塑、灰塑和彩繪畫等,別具嶺南特色。
廣彩是廣府地區釉上彩瓷藝術的簡稱,以構圖緊密、色彩濃艷、金碧輝煌為特色,又叫廣州織金彩瓷,始於明代的廣州三彩,到清代發展為五彩,已有300多年歷史。
廣繡在番禺歷史悠久,番禺新造是廣繡的發祥地之一,主要包括番禺新造(包括大學城小谷圍)、南村一帶。
鹹水歌
流行在廣州市海珠、番禺、南沙區的
鹹水歌,又稱“
白話漁歌”。 它既是疍民閒時娛樂的船歌,又是
疍家迎娶習俗、慶賀中秋的一種歌唱形式,據古籍記載推算,已有600年歷史,明清時期尤為興盛。
番禺
鹹水歌的誕生,至少可以追溯到600年之前,明初
汪廣洋,在《斗南樓詩二首》中道,“碧樹藏蠻邏,清歌發蜑舟”,說的就是鹹水歌,當年在番禺膾炙人口的盛景。
那時候,
珠三角的水上人家生活的地區,地處海河交界地帶,每當
南海鹹潮湧入,鹹水流經的地方,大多是他們的聚居之地,由於長期與鹹鹹的大海打交道,因此他們傳唱的歌,被稱為“鹹水歌”。男女青年互相試探時,會選擇用鹹水歌傳情達意,《
廣東新語》中記載,
疍人亦喜唱歌,婚夕兩舟相合,男歌勝則牽女衣過舟也,觸景生情,隨編隨唱,是這些亦漁亦農的百姓,口耳傳唱的口頭文化。
江行水宿寄此生,搖櫓唱歌槳過滘,鹹水歌,成了
漁家貧苦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正因鹹水歌淳樸簡單,具有生活的真實感,因此更具生命力。新中國成立之後,廣州水上居民開始,由政府統一規劃遷居岸上,昔日宛似大海流雲一般扯帆逐浪,萬艇“耕海”的景象不復存在,離開了水的鹹水歌逐漸失去活力,隨著新的時代進程,鹹水歌的意義逐漸發生著變化。
風景名勝
蓮花山旅遊區是廣東省省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AA級旅遊區,2002年3月,被廣州市政府評為“新世紀羊城八景——蓮峰觀海”。蓮花山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其中
蓮花山古採石場的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
蓮花塔和清朝康熙年間的蓮花城是廣東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建成40.88米高的觀世音菩薩像,俗稱“
望海觀音”。
寶墨園是國家AAAA級景區,集清官文化、嶺南園藝、嶺南古建築、珠三角水鄉特色、古今藝術品於一體,始建於清末民初,毀於20世紀50年代。1995年重建,歷時十載,擴至10萬平方米。
大夫山森林公園是生態型自然風景區,位於廣州市番禺區沙頭街禺山西路,跨沙頭街、鐘村街,總面積約9000畝。公園由湖光花木區、田園生態觀光區、大夫山攬勝區、中心風景區、草坪曠野區、森林逗趣區、水寮野趣區和文體康樂區組成。
餘蔭山房建成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與佛山樑園、東莞可園、順德清暉園合稱
廣東四大名園。餘蔭山房有兩大景區,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區(俗稱舊園區),二是2006年擴建成的文昌苑景區。舊園區內有紅雨綠雲、浣紅跨綠、深柳藏珍等三處景觀和
深柳堂、
臨池別館、臥瓢廬、
玲瓏水榭等四大建築。
沙灣古鎮始建於宋代,原名本善鄉,因地處古海灣半月形的沙灘之畔,故名“沙灣”。沙灣古鎮曾先後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文明示範鎮”、“國家衛生鎮”、“中國文化旅遊名鎮”等稱號。
番禺博物館位於番禺區沙頭街銀平路龜崗東麓,館區所占面積240畝,分為多功能主體陳列大樓、文博園、東漢古墓群景區等三部分,2009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國家二級館。
番禺區圖書館
番禺區圖書館新館按照大型國家一級圖書館標準打造,總投資約5億元,占地1.2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4.5萬平方米,設計總藏量160萬冊,閱覽座位1500個。
新館外觀設計上採用矩形平面旋轉切分的造型,同時融入“層疊的書籍”以及“散落的竹簡”等文化元素,將成為番禺區的文化地標建築。新館採用動靜分離和雙首層設計,地上4層,地下2層。不僅針對不同人群、不同閱讀需求設定成人區、青少年區、視障區、親子閱讀區等相應區域。
特產美食
美食
番禺美食文化源遠流長,是
粵菜的發源地之一,素有“食在廣州、味在番禺”的說法。
特產
著名人物
近代以來,番禺籍的國家政要,曾任山東省副省長、省政府黨組成員
凌文,
香港特區第六任行政長官
李家超。
榮譽稱號
2017年12月,番禺區入選中國工業百強區。
2018年9月,入選2018年中國百強區(第17名)。
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區。
2019年9月,番禺區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2019年10月,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
2019年10月29日,番禺區入選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2020年6月,番禺區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2020年11月,入選“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區”。
2020年11月25日,番禺區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2020年12月,番禺區入選廣東省雙擁模範城。
2021年1月,番禺區入選2018-2020年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
2021年8月17日,入選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2021年賽迪百強區”名單。
2021年8月,番禺區入選第二批國家文化出口基地。
2021年9月4日,番禺區入選第二批國家文化出口基地。
2021年9月,入選“2021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
2021年11月18日,番禺區入選“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
2021年12月16日,番禺區入選2020年廣東省“校園網路安全示範區。
2022年1月18日,番禺區獲評第六屆“萬步有約”健走激勵大賽全國優秀健走示範區。
2022年8月,番禺區入選2022年國家智慧財產權強國建設試點縣。
2022年10月,番禺區入選2022年“書香城市(區縣級)”發現活動。
2022年11月,番禺區榮獲廣東省體育局2018-2021年度“突出貢獻單位”獎。
2022年12月,番禺區入選廣東省實施“黃金內灣商業秘密保護創新工程”先行區。
2022年12月,中國信通院“2022年中國工業百強區”排名第22。
2023年1月,番禺區入選廣東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2023年3月,入選2023年賽迪創新百強區,排名第19名。
2023年8月,入選2023賽迪百強區,排名第31名。
2023年11月,入選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2023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排名第19。
2023年12月,入選賽迪投資競爭力百強區(2023),排名第18。
2024年1月,番禺區入選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建設示範縣。
2024年3月,入選賽迪創新百強區(2024),排名第1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