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姓家譜

孫姓家譜

《新唐書·經籍志》載有南朝賈希鏡所著的《孫氏譜記》15卷,也許是能夠見其名的最早的以“譜”命名的孫氏家譜。兩代孫姓出現了一些重要的家譜文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姓家譜
  • 記載典籍:《新唐書·經籍志》
  • 作者:賈希鏡
  • 朝代:南朝
  • 地位:最早的以“譜”命名的孫氏家譜
  • 名人孫武孫權孫文
序言,編修,祖訓,起源,遷移,字輩,郡望,堂號,名人,

序言

湯王舊寨,河東故地。后稷樹谷,漢武聞喜。念我孫氏始祖,乃黃帝苗裔,先秦王室。曾揚威中原,多公卿吏師。晉魏唐宋,名人紛起。泰山遺澤,嶺東定居。明清以降,枝繁葉密。既有功於家國,複流惠於桑梓。出乎其類,拔乎其者,何知其跡。
范傳福書法百家姓《孫氏起源》范傳福書法百家姓《孫氏起源》
孫氏族人,千年生息。歷久彌新,馨香遠溢。扶危助困,合族相聚。耕讀傳家,忠孝仁義。其忠也,以國為本,其孝也,以家為紀。其仁也,善良愛人。其義也,樸實堅毅。胸有道德文章,身懷智慧型技藝。可以臨東海,越南嶺,仰北辰,馳西極:可以定紛爭,悟廉恥,辯毀益:可以教子孫,驚鬼神,感天地。
析家族之源流,誦之如沐清渠。構先人之廬墓,奉之勝讀書。植柿成林,聚族為社,豈獨利姓氏之私,更共修大同之公。泊古賢哲,唯此為要,唯此為大。於是華夏男兒,源河朔,出關山,融北狄,附匈奴,化鮮婢,容党項,匯契丹,歸女真,集百族,統萬姓,天下兄弟,血脈一體。乃知齊家治國。原為共理。今逢盛世,願滄海桑田之宙,日月星空之宇,共築我神聖中華民族,同佑我億兆炎黃,唯和平於海峽兩岸,播功業於普天之濱,傳福祉於萬千世紀。
數千年家乘譜牒,鄉黨諸公,求索尋根,披沙瀝金。六十載前南下,家父入蜀,常夢養育深情。二十歲後北上,孤身離黔,我無涓滴功績。刻版之際,家兄來電,命我於春日。豈敢作文,何能為序。惟舉手加額,感恩泣涕。更望後人,不負春秋,仰追前賢,珍惜勉勵。嗚呼,莽莽中條,蒼蒼凁水。萬里幽思,一瓣心緒,曷其有止,曷其有移。
書所以明禮,禮既明則事不苟,故讀書一事為人之要。圖想當年,始祖啟其基,烈祖修其業,至六代祖,克振,大為培植,日斯邁而月斯征,七代祖,兆龍,克纘,箕求學不厭而侮不倦,此皆耳聞猶非親見也,眼見者惟我受天祖青春采芹,書而好學,慨然以承先啟後為己任,以故芝蘭玉樹生於庭階乃登龍門,欣跨絕塵之奔且附驥尾,共赴著鞭之先,四方君子鹹以為孫氏書香,夫豈無故而然歟,假使後之人體此心而安其業,一家幸甚,蓋讀書固所以求名,亦所以繼先祖也,孝道於是乎在也。
是為序

編修

自宋元以後,平民家族修譜之風開始盛行,至明清時期達到高峰。現今我們能看到的孫氏族譜基本上都是這一時期編修的。據不完全統計,現存的孫氏族譜總數四百種左右,其出地以江、浙、皖、閩四省之家譜為多。
孫氏家譜編修,家族,孫姓名人孫氏家譜編修,家族,孫姓名人
山東鄄城《孫氏族譜》發現於山東鄄城紅船鎮孫老家村,該譜是發現的唯一一部奉孫臏為家族先祖的孫氏家譜。修纂於清光緒年間,現有部分殘缺。它奉孫臏為家族始祖,完整記載了孫臏至清代65世孫的繁衍、遷徙及分布狀況;它還明確記載孫臏原名叫孫伯靈,受臏刑後改名為孫臏。
江蘇省灌南縣三口鎮小南村現存一部明萬曆三年成譜的樂安堂《新安孫氏宗譜》(主編孫宗然),譜自一世祖孫書受姓、四十世祖萬登公遷徽、四十五世天祐公後裔分遷各處內容均較完整,對民俗民風、文化藝術、歷史事件等方面均有記載。該譜無論是從內容收集、格式編排、資料完整等方面均稱得上是譜中珍品,對後世孫氏宗譜的修續流傳均有極大影響。無論是民國十年孫樂天主編的樂安堂《淮海孫氏宗譜》,還是一九九八年出版的由孫維傑主編的樂安堂《淮海孫氏宗譜》,都借鑑了《新安譜》的內容及編排格式,在國內宗譜界均具有極大影響力。《新安譜》經搶救修復,已經翻印成功,觀之者均讚不絕口。
江西《寧都城南富春孫氏伯房十二修族譜》是一部記載孫中山先生上世源流的家譜。修撰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記載了孫中山先祖孫(言利)的生平事跡及孫氏家族繁衍、遷徙、分布等情況。
廣東中壩《孫氏族譜》是一部記載孫中山先生近代家世的家譜。卷首載有清雍正十年(1730年)孫繼周所作譜序,詳細記述了孫氏的遷徙過程,所載人物世系與《寧都孫氏族譜》所載人物世系完全銜接
孫姓家譜中的“凡例”部分一般是闡明家譜的纂修原則和體例;“譜論”則是收錄古人關於家譜修撰的意義作用的言論;“圖像”即繪製的祖先畫像;“思榮錄”主要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府贈送的能夠光耀家族門面的各種文字材料,如賜字、御製諡文、碑文等;“源流考”是對家族血統源流的考證;“族規家法”是宗族自己制定的約束和教化族人的家族法規。

祖訓

明明我祖,漢史流芳;訓及子孫,悉本義芳。仰繹斯旨,更加推詳;曰諸裔孫,聽我馴章。
中華孫姓,孫氏,祖訓中華孫姓,孫氏,祖訓
讀書為重,次則家桑;取之有道,工賈何妨。
克勤克儉,毋怠毋荒;孝友睦淵,六行皆葴。
禮義廉恥,四維畢章;處於家也,可碑可坊。
仕於朝也,為忠為良;神則佑汝,汝福綿長。
倘背祖訓,暴棄疏狂;輕違禮法,乖舛倫常。
飴羞宗祖,得罪彼蒼;神則殃汝,汝必不昌。
最可憎者,同類相戕;不念同愾,偏論異鄉。
手足干戈,我心憂傷;願我族姓,怡怡雁行。
通以血脈,泯劂界疆;汝歸和睦,神亦安康
引而親之,歲歲登堂;同底於善,勉哉勿忘。

起源

孫(Sūn)姓是當今中國第十二大姓。“百家姓”中孫姓排名第三,起因於吳越國主錢□之愛妃為孫氏。孫姓最早來源於春秋時期的姬姓衛國,為周文王之子衛康叔的後代。得姓始祖:孫書。齊國大夫,因為伐莒(周代諸侯國)有功,齊景公把他封在樂安(今山東省博興縣北),並賜他孫姓。
孫姓起源很多,主要有八個:
1、出自姬姓,源於春秋衛國國君康叔,乃先秦孫姓來源最主要一支。《元和姓纂》載:“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後,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
2、出自羋姓,春秋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後,此乃孫氏第二大來源。孫叔敖任楚國令尹時,為官清廉,政績卓著,為一代名相。其後人為了紀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孫”為姓氏。孫叔敖便是這支孫姓的始祖。
孫姓起源,孫姓尋根,祭祖孫姓起源,孫姓尋根,祭祖
3、出自媯姓,春秋時齊景公賜姓孫。《古今姓氏辨證》等認為孫姓出自媯姓,是齊田完後代。田完四世孫桓子的孫子田書,因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于樂安。孫書就成為孫姓始祖。
4、出自子姓,商湯後裔,比干之後。比干被紂王殺害後,其子孫紛紛避難隱姓,有的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改為孫姓。
5、出自荀姓荀況後裔。漢代劉荀稱帝,因避諱下令荀姓子孫改為孫,並將戰國時代荀卿都改為孫卿。
6、出自夏侯。據《漢書·夏侯嬰傳》載:“初嬰為滕令奉車,故號滕公。及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公子孫更為孫氏。”
7、賜姓和改姓。如三國時東吳將領俞河因功被賜姓孫,因稱孫河鄆城李集鄉軍李村《李氏族譜》載,李氏原姓軒轅氏,後因奸臣陷害,為避滅門之禍,遂改為孫、軒、李三姓,隱居四方;《明史》本傳載,明朝中葉士人孫一元,字太初,乃安化王宗族,姓朱,因安化王犯法被誅,懼怕株連而改姓孫;明初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為二字複姓,公孫、叔孫、長孫、土孫、王孫之類不得不省字而改孫姓;另有孟孫、仲孫、季孫、室孫、宮孫、大孫、唐孫、縣孫、顓孫、臧孫、揚孫諸姓氏,在明初省字改姓過程中亦大都改為“孫”姓。
8、源自少數民族姓氏。如孝文帝遷洛後,鮮卑族拔拔氏改姓“孫”;唐代安祿山部將孫孝哲,本為契丹族人;元代曾任大都督的塔海,其後世子孫改姓孫,定居于山西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盂縣秀水鎮東白水村。;滿洲孫佳氏及其它少數民族中木依庫氏、木如氏、堵引氏等漢姓為孫;朝鮮、景頗、佤、苗、阿昌、哈尼等民族均有孫姓。

遷移

始祖:孫乙孫書
孫姓發源地主要有兩支,一為河南濮陽,二為山東博興春秋戰國時期,河南濮陽孫姓後裔孫嘉遷到汲郡(今河南衛輝西南),使得汲郡也成為孫姓繁衍的一個重要支源。這一時期,山東孫姓播遷頻繁,齊國內亂,致使孫武子孫遷至江蘇、浙江一帶居住。後孫武之孫孫臏在“田氏代齊”之後又返回齊國,在山東鄄城和阿(今山東陽穀東北)間繁衍生息。孫武之子孫明仍居於富春(今浙江富陽一帶),後此地發展成孫姓主要郡望。秦漢時期,孫姓族人規模、人口進一步擴展。山東孫武后裔又有移居今山西平遙清河(今屬河北)、南陽(今屬河南)、馮翊(今屬陝西)、長沙等地者。另外,太原郡望在這一時期形成,且為孫姓歷史上最大望族。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局動盪,導致孫姓大舉南遷,加上富春孫姓建立了孫吳政權,使得孫姓在南方分布漸廣,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浙江、江蘇、湖南、福建、陝西及東北等地遍布孫姓。隋唐時期,孫姓的遷徙仍以南方為主,唐代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及唐僖宗王潮王審知入閩都有孫姓族人參加。另有河南孫姓被封侯於虔州虔化縣(今江西寧都),孫姓由此發展到江西。宋元時期由於金人南侵及蒙古軍隊的南下,使孫姓族人進一步湧入福建廣東等地居住。明清時期,有福建孫姓遷入廣東香山縣者,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即為此支後裔,這一時期,孫姓人已是遍布全國,且以東部和江南地區較為集中。如今孫姓以山東、河南、安徽、黑龍江、河北和吉林等省為多。孫姓人口列全國第十二位。
孫氏分布,孫姓家譜孫氏分布,孫姓家譜

字輩

一、山東:
1.山東般陽(般陽: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舊稱)孫氏古般陽孫家大莊,現為博山區白塔鎮大莊村,十五世至二十六世輩份用字為覃、惟 、凝、即、肇、啟 、豊、 寕、 崇、 振 、方 、成。部分字輩已用國標簡化字,如:肇字輩也用“兆”字,啟字輩也用“啟”字,豊字輩也用“豐”字,寕字輩也用“寧”字,書字輩也用“書”字,義字輩也用“義”字。
般陽孫氏家譜行輩用字,十世前行輩用字較亂,從十一世敬遵前譜,行輩用字如下:
11允 12聿 13洵 14爰 15覃 16惟 17凝 18即
19肇 20啟 21豊 22寕 23崇 24振 25方 26成
27令 28緒 29延 30紹 31代 32遇 33文 34明
35詩 36書37禮 38義 39仁 40德 41昌 42宏
2.山東顏山(顏山: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舊稱)孫氏(相府孫)顏山孫氏(相府孫)自明洪武年間由河北棗強遷居顏神鎮(今博山區),已歷六百餘年。六世祖諱延壽孫延壽),讓產還金,里人推重。更以琉璃為業,實開博山陶琉文化之先河。九世祖諱廷銓(孫廷銓),貞亮清謹,老成謀國,翊贊兩朝。歷官兵部、戶部、吏部尚書,康熙元年拜內秘書院大學士。雖權重望崇,然始終以清白著聞,有“一代帝師”之譽,民間多尊稱“孫國老”。實為顏山孫氏家族之榮光。顏山孫氏後裔始終恪守先人家法,孝悌力田,守份讀書。無不為祖先撰譜時寄厚望於後世,以期重振家聲而感懷。賴祖先之德,後裔今已枝繁葉茂,人口眾多。顏山孫氏自清乾隆年間、道光年間及民國二十年(1931年),凡三序家譜。
顏山孫氏九世祖廷銓顏山孫氏九世祖廷銓
顏山孫氏十八世起行輩:
18連19慶20昭21祥22永23承24遠25業26繼27守28祖29德30乃31篤32先33烈
34友35孝36敬37勤38傳39家40之41經42民43治44光45華46士47會48復49興
3.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周營鎮牛山孫氏家譜字輩
12世至51世》 毓肇葆承茂,景晉鐘啟延。 秉則淑以慎,昭虔尚新傳。 桂蘭德裕厚,光輝業繼先。 繁盛恆思本,運華樹正廉。 喬木之高,因其根之深;流水之長,由其源之遠。故氏族追遠,均以“木本水源”來比喻。俗話說“木有本,水有源,人有祖宗。”牛山孫氏始祖以上有待考證。重修族譜時,議從十二世起沿用世系,並擬定世系輩字,使後世有所遵循,即:毓、肇、葆、承、茂、景、晉、鐘、啟、延。毓同育,肇始也,開端意。即如木之蒙生享沃土之育。葆茂相承而繁興。景,仰也;晉,上升意,漸漸挺挺而立,擴枝四發而延伸。俗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喻族人蕃衍之眾。鐘,聚集,“造化鐘神秀”;啟,開放門戶,族望遠傳;延,延續不斷。族人既眾,則有賢愚之別,必教之以義,約之以禮,使其正。引起二聯:秉則淑以慎,昭虔尚新傳。秉,守持,握著意。則,為禮教、族情、法則、制度,泛指教人之規。守持原則,處以謹慎,違遠非義,立身正派。更要把這個“則”明明白白,誠誠懇懇,傳給後人,使其守“則”,不可肆意妄為。古語:父母俱存謂之椿萱並茂,子孫發達謂之蘭桂齊芳。三聯是:桂蘭德裕厚,光輝業繼先。厚,厚重。守則遵教,實現飛黃騰達,名聲顯赫。謂之先祖之德裕厚重蔭及後人。用光輝事業來繼承先世,謂之後人之賢,光耀前人。此聯總意為裕後光前。繁盛恆思本,運華樹正廉,已是名聲顯赫家資雄厚。繁榮昌盛,要牢記先世之德,恆思根本,不要忘卻。前進、發展、不能停止,進行到最華美的地步,最重要的是要堅持正直廉潔,毋奢華淫佚,故受“廉”字以節之,廉中含蓄,以育其後。總其意是:毓以壯之,則以教之,廉以約之。
4.山東臨清孫氏字輩:進烈甲月慶合長振興中華文武連瑞金光海秀占居玉樹英傑善良!因為和東北遷移到北京的一些人見面後~雙方長輩商議以後~~從振字輩以後有點差異~合仁找到遠方家人長龍找一個高人算出~
{振興中華金光海秀占居玉樹文武連瑞英傑善良}20個字居中命名。五行生剋。數理吉凶有所變更~
振興中華為(振新偉華)
文武連瑞為(琰培連瑞)
金光海秀為(紹愛海茂)
占立玉樹為(鶴傳鈺勤)
英傑善良為(英褀彩祥)
現在山東臨清孫氏字輩如下:進烈甲月慶合長振新偉華琰培連瑞紹愛海茂鶴傳鈺勤英褀彩祥
5.山東濟南孫氏字輩:“永衡玉紅加賢慶兆培長振”。
6.山東濟寧映雪堂孫氏字輩:“( 隆) 德( 宏) 進( 化) 高( 尚)明、( 士) 基建敦厚、( 慶) 裔( 裕) 世( 昭) 克承、光敏家聲、懿典炳著、文哲榮增、興祖存念、永恆長春”
7.山東臨沭縣孫氏字輩:一支:朝會加成運欽 二支:佰朝開寶克(成)希堯舜禹
8.山東鄒城望雲孫氏字輩:“人生祖為史 乘德羽善計 興玉寶克勇 光大先世業”。
9.山東惠民孫氏:堂號:裕後堂;字輩:“崇克希家有,應允永可守,所以維由道,遵之方長久”。
10.山東萊西孫氏:十六世為德、章字輩,十七世為寶、錫、希字輩,十八世為文字輩。
11.山東莒縣孫氏字輩:始祖孫桂,洪武年間自山西遷至龍口,後遷到莒縣果莊鄉孫家莊村,有家譜現存,十六世(天)(克),十七世(明)字輩,自十八世排輩取字為“玉(東、年、先)瑞(士)兆(作,策)彥(德)祥(建),方(迎、松)政文安良,孝友承家道,世德永宏昌”。
12.山東即墨孫氏字輩:堂號:詒謀堂;自十八世起依次輩份為“正德方立,成仁志中,振先啟玉,清兆日同”。
13.山東即墨東夼孫氏字輩:“鹹晉,立業(底用)振丕功,化世(底用)乃吉昌,紹先(底用)敦善行,保家(底用)致祥瑞”。
14.山東高密孫氏字輩:“樹烈增鎮永林焉基鑒清榮照堂鉅潤修善克家聲”。
15.山東汶上孫氏字輩:“光任樹東然,道德傳宜訓,敦宗紀萬春,桂顏慶祥雲”。
16.山東新泰孫氏字輩:“京東乙光,民志繼士,亭玉維迎德,家慶紹征祥,相傳繁衍盛,萬代保全康”。
17.山東鄒平孫氏字輩:“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照憲慶繁祥令德惟垂佑欽紹念顯揚”。註:特許沿用孔氏家族字輩。
18.山東夏津孫氏字輩:“耕 讀 傳 訓 遠 忠 厚 延 緒 洪 龍飛澤華宇 國泰永久常 ”。
19.山東夏津孫氏字輩:“家聲顯振宗緒恆昌丕莫兆慶令德延祥”。山東壽縣孫氏字輩:“士克祖家傳多方以自全同心仰化日守土享長年”。
20.山東煙臺芝罘孫氏字輩:“克培鴻緒謨烈維新懋昭乃德祖述功恆”。
21.山東煙臺萊山孫氏字輩:“懷星日起,希維永秀,丕振世德,萬年吉昌,家衍餘慶,積善乃光”。
22.山東煙臺牟平孫氏字輩:“廷光應守,萬世永昌,文盛德茂,承繼耀隆,培芝植蘭,庭秀聯芳,忠孝餘慶,紹緒益良。”
23.山東蓬萊孫氏字輩:“乃士新從正大仁志導成良忠厚家業喜書繼世長”。
24.山東沂水孫氏字輩:“烈培玉洪(瀟)樹”。註:按“金木水火土”循環啟字。
25.山東嶧陽孫氏字輩:“毓肇葆承茂景晉中啟延秉則淑以慎昭虔尚新傳桂蘭德裕厚光輝業繼先繁盛恆思本運華樹正廉”。
26.山東商河、濟陽孫氏字輩:“廷好振德,淑申延瑞”。
27.山東般陽孫氏字輩:“允聿洵爰覃惟凝即肇啟豐寧崇振方成令緒延紹代遇文明詩書禮義仁德昌宏”。
28.山東泰安孫氏字輩:“萬(凱)士(尚)承(業)秀(布)鳳(開太)維(如松)文(玉佃)佩(志同西丙)景(學紹周清)兆(宜)緒(輝)東(乾航)迎(坤吳)發(奎)強(亮)立(恩)義(相)文(榮)安(耀)瑞(宣)來(秦)順(巨)昌(康)高(南)貴(岳)聖(恆)賢(秋)蘇(品)通(美)權(尊)常(量)北(舉)地(善)和(余)澤(利)嗣(堅)慧(貞)眾(延)望(黃)”。
29.山東泰安岱嶽區孫氏字輩:覃(諧音,13代)佩永繼,兆啟豐寧,重振方圓(共24代)
30.山東德州孫氏字輩:“少曉壽丙加傳長”。
31.山東德州抬頭寺鄉白橋村孫氏字輩:“吉福維德奉敬守法”。
32.山東某支孫氏字輩:大永宏茂,元亨利貞,興隆吉慶,昭遠振武,承先啟後,世代克昌,平治修齊,子嗣長守。
33.山東某支孫氏字輩:宗德祖功,守正秉忠,永傳侯道,繼業子龍。
34.山東青島即墨:福正啟之永承汝延
35.山東登州府蓬萊縣灣子口籍隸孫氏字輩:始祖應科、登、光、元創立代遠年深,科、光、元三枝出亡子孫愚蠢不知,應登逐門察考筆記,僅述應登一枝,道光庚戌孟秋恭修。應、繼、文、兆、(第五世單字)新、中、興,第九世起遺留十六字,本然基欽、汝相榮封、鎮海東勛、境錫清林。
36.山東省平邑縣武安孫氏:此支以孫沔之曾孫元為始祖。元為樂安孫氏四十九世。武安尊元為武安孫氏始祖,山東省平邑縣蒙陽武安孫氏從26—60世行輩為
26世至30世:洪(瑞)大(處)殿寶遠
31世至35世:令德維純佑
36世到40世:祥運紀振長 或者 欽賜念顯揚
41世至45世:同福臨東江
46世至50世:宣原蘇薊昌
51世至55世:南河寧廣浙
56世至60世:台桂陝雲漳
(樂安孫氏八十四世、平邑縣蒙陽武安三十六世 孫志祥提供,山東省平邑縣卞橋鎮(原資邱鎮)岐古莊村 孫志祥 提供。)
二、河南、湖北、河北、浙江、湖南、江西等
河南台前縣孫氏字輩:家齊緒綱常,久遠胤後襄,依理遵典訓,篤靖履源康
湖北樂安孫氏字輩:宗敦一本傳家法,學從師友邦其昌。光明存心行方正,賢嗣定應萬世長。遵札樂道根基固,先哲德澤力弘揚。才華卓著時為用,信義仁廉樹綱常。
靖安義門孫氏字輩:必學志方宏,啟傳責協前。宗功其懋勉,世德自長綿。各睦高同氣,光輝粉厚賢。克佳宜有才,萌卜桂蘭蓮。
益陽臘湖孫氏原派語:應仲玉原景,延松承繼立。文崇明國璧,武耀大邦翼。續派語:孝友傳家政,詩書啟俊良。顯揚逢盛世,動業振朝綱。
河北滄州孫氏字輩:書銘華錦,蘭茂增馨,嘉祥永蔭,世育俊英。
浙江孫氏字輩:會際昇平日,修緒衍新編,支圖與翰典,光照啟後賢。
湖南邵陽孫氏(1989年在新邵縣釀溪鎮重修譜)字輩:國正大光顯,忠孝傳先澤。詩書裕後昆,發祥疑繼厚。衍慶尤倍圓,盛教仃麟記。人生重本根,憲章隆典禮。熏夜晉乾坤。
江西吉安孫姓字輩:思可禹光輝,
樂安堂安徽新安孫氏(安徽休寧周邊含江蘇北部、東三省)從64世起字輩:
時應繼志 士尚忠良 立德維懋 清思有光 能成學問 既受永昌

郡望

汲郡 晉置郡,此支孫氏為孫氏世居之地,為晉名隱士孫登之族所在。陳留郡 西漢置郡,在今河南開封東南陳留城。
壽州孫氏祠堂,孫姓宗廟,祖廟壽州孫氏祠堂,孫姓宗廟,祖廟
太原郡 戰國秦莊襄王時置,此支孫氏為富春孫氏之分支,開基始祖為孫明的十一世孫福
樂安郡 東漢置郡,此支孫氏為兵聖孫武之族所在。
富春郡 秦置郡,此支孫氏為樂安孫氏之分支,開基始祖為孫武次子孫明。
吳郡 東漢分會稽郡而置,治所吳縣(今江蘇蘇州)。
東莞郡 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北。

堂號

平治堂 因孫叔敖把楚國治理得民富國強而得名。
樂安堂 因田書伐莒有功,被封于樂安,賜姓孫,為孫姓始祖。
富春堂 孫武帶所著兵法見吳王,吳王命其帶兵西征,戰功赫赫,被封到富春,因號富春堂,與樂安堂同宗。
映雪堂 晉朝御史大夫孫康,幼時家貧,買不起油點燈,冬天在院中映雪讀書,終成大名。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汲郡、陳留、太原、吳郡、東莞。②自立堂號:惇敘、積善、鶴衍、嘉會、燕翼、萬石、垂裕、安慶、永思、平治、映雪、孝友、兵法等。
孫姓百科
孫姓百科是家族網為孫姓家族成員提供的免費姓氏尋根服務,集合了圖書館、博物館、網友等眾多資料,編織了中華孫姓家族的起源、遷移路線、分布圖、家族史、家族景點等。

名人

孫叔敖,春秋時楚國人,蒍氏。名敖,字叔孫,一字艾獵。輔佐楚莊王稱霸,功績顯著。主持修建中國古代最早的水利工程,對當時農業經濟發展起到相當作用。
立於公元 16年的孫叔敖碑,記述了孫叔敖之後的十多代孫氏族眾的發展繁衍情況,共涉及孫叔敖後人二十多位。孫叔敖碑也可稱得上一部石刻的家譜。這部石刻家譜反映了孫氏發展的一個斷面,可以確認這是發現的最早的孫氏家譜。據《三國會要·職官》載,孫吳政權設立過宗正卿,掌握皇家的家譜——《玉諜》。遺憾的是這部《玉諜》未能留存於今,僅能從當時的史書上見其名而已。
孫武,春秋末期軍事家。齊國人。籍貫、字號均不詳。他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被任為將,率吳軍攻破楚國。他主張改革以圖強,認為當時晉國六卿所進行土地制度之改革,其中畝大而稅輕者可以成功(此見山東臨沂縣銀雀山西漢墓出土竹簡《孫子兵法吳問》)。他認為:“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計篇》),指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兵法·謀攻》》)由此可知,他注重了解情況,全面分析敵我形勢,如:眾寡、強弱、虛實,攻守、進退等矛盾之雙方,並通過對戰爭客觀形勢之認識和掌握以克敵制勝。他還提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固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虛實篇》)。強調戰略戰術上之“奇正相生”和“機動靈活”之運用。他這一思想有豐富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法的因素。著有《孫子兵法》,是為中國歷史最早而又最傑出之兵法。
孫臏,戰國時兵家。齊國阿(今山東陽穀東北)人。孫武后代。曾與龐涓同學兵法。後龐涓仕魏,仕魏惠王將,忌其才能,將他騙至魏國,處以臏刑(割去膝蓋骨),故稱孫臏。齊國使者至魏,他陰見齊使,由齊使秘密載回齊,經田忌推薦,齊威王任為軍師。先後兩次設計大敗魏軍於桂陵和馬陵,終使龐涓兵敗自殺。著有《孫臏兵法》。
孫氏祠堂,孫姓,家族網孫氏祠堂,孫姓,家族網
孫炎,三國魏經學家、訓詁學家。字叔然,樂安(今山東博興)人,鄭玄弟子,當時稱為“東州大儒”。撰《周易春秋例》,並為《毛詩》、《禮記》、《春秋三傳》、《國語》等書作注。著有《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反切從此盛行。
孫堅(155-191),東漢將領。三國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字文台。少為郡縣吏,中平元年從朱儁鎮壓黃巾起義軍。四年任長沙太守。初平二年率軍擊劉表,為表將黃祖射死。次子孫權稱帝,追尊為武烈皇帝。
孫策(175-200),三國割據者。吳郡富春人。字伯符,孫堅子。興平二年率軍渡江,削平當地割據勢力,在江東建立孫氏政權。曹操任為討逆將軍,封吳侯。建安五年遇刺死。弟孫權稱帝,追尊為長沙桓王
孫權(182-252),即吳大帝三國吳國建立者,公元229-252年在位。字仲謀,吳郡富春人。繼其兄孫策擁有江東六郡。曾與劉備聯合,大敗曹軍於赤壁。後在吳蜀彝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公元229年)稱帝於武昌,國號吳。
孫楚(約218-295),西晉文學家。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北)人。字子荊。官至馮翊(今陝西大荔)太守。能詩賦,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孫馮翊集》。
孫盛(約306-378),東晉無神論者、史學家。字安國,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北)人。始任佐著作郎,出補瀏陽令。陶侃、庚亮、桓溫鎮荊州時,皆用為參軍。後累遷至秘書監,加給事中,年七十二卒。博學能為文章,善言名理,與殷浩齊名。曾以“形既粉散,知亦如之”命題,駁斥佛教“神不滅”思想(見《廣弘明集·與羅君章書》)。著有《魏氏春秋》、《晉陽秋》,世稱良史。又撰詩、賦、論、難等數十篇,有集十卷,今多亡佚。《全晉文》輯其文兩卷。
孫綽(314-371),東晉文學家。字興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人。家於會稽,官至廷尉卿,領著作。為玄言詩代表作家。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孫廷尉集》。
孫安祖(?-611),隋末山東農民起義領袖。清河漳南(今山東夏津北)人,與竇建德同舉義旗,聚眾入高雞泊(今河北故城西南),是高雞泊起義軍的發起者。
孫思邈(581-682),唐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隋文帝時授國子博士,不拜。太宗初至京師,雖老而視聽猶聰,授諫議大夫,固辭,終不仕。通百家說,善言老莊。精於陰陽,推廣醫藥之學,相傳卒年百餘歲。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福錄論》、《攝生真籙》、《枕中素書》、《銀海精微》等。後人尊為藥王。
孫過庭,唐書法家。陳留(今屬河南)人,自署為吳郡,或作富陽人。字虔(一作名虔禮,字過庭)。高宗時官率府錄事參軍。工正、行、草,尤以草書擅名。宋米芾以為“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今存其垂拱三年(687)撰成的《書譜·卷上》,闡述正草二體書法,見解精闢,是一部書文並茂的書法理論著作。
孫姓名人,孫權,孫仲謀孫姓名人,孫權,孫仲謀
孫愐,唐代音韻學家。玄宗(李隆基)天寶時為陳州(今河南淮陽)司馬。精音韻之學。嘗刊正隋陸法言之《切韻》,並增字加注,於天寶十年(751)編成《唐韻》五卷,已佚。現《唐韻》卷首有孫愐《唐韻·序》。
孫樵,唐散文家。關東人,字可之(一作隱之)。大中進士,授中書舍人黃巢起義軍入長安,隨僖宗奔岐隴,遷職方郎中。長於古文,所作對當時統治集團的昏憒無能,頗多諷刺。有《孫可之集》。
孫位,唐末畫家。一名遇,又號會稽山人。唐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曾隨唐僖宗自長安入蜀,居成都,任“文成殿下道院將軍”。擅畫人物、佛像、山水、松竹等,尤善畫龍水。在應天、昭覺福海等處作畫甚多。作品有《高逸圖》、《四皓圍棋圖》、《番部博易圖》、《草堂圖》、《王波利圖》、《高士圖》、《三教圖》等。
孫儒(?-892),唐末將領。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從秦宗權為都將。不久殺宗權弟宗衡,並其眾,破揚州,自署淮南節度使。繼而與楊行密等多次交戰,時有勝負。景福二年,陵陽大戰,會大疫,敗,為行密部將田頵所執,旋被斬首。
孫方諫(893-954),五代時將領。本名方簡。莫州清苑(河北保定)人。初為定州狼山堡主。後晉出帝時,義武軍節度使恐其為邊患,表為游奕使。有所求,不得,北通契丹。契丹滅後晉,使為義武軍節度使。命徙雲中,不受,率徒復入狼山。後漢高祖起兵,他入據定州以歸,仍為義武軍節度使。後周時徙鎮國。
孫光憲(約895-968),五代宋初文學家。字孟文,自號葆光子,宋代陵川貴平(今屬山西省)人,藏書家。後唐時,為陵川判官,天成(926-968)初,梁震薦為書記。歸宋後,累官檢校秘書監。嗜藏書,常手自抄學校讎,老而不廢,收藏數千卷。著有《北夢鎖言》、《荊台》、《筆傭》、《橘齋》等書。
孫奭(962-1033),北宋經學家。字宗古,博州博平(山東茌平)人。端拱九經及第。歷國子監直講、兵部侍郎龍圖閣學士,以太子少傅致仕。《宋史》稱其“守道自處”,“未嘗阿附取悅”。真宗迎天書,祀汾陰,皆直言諫阻。仁宗時,講論前代亂君亡國,反覆規諷。著有《經典微言》、《孟子音義》等。
孫復(992-1057),北宋學者。晉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字明復。舉進士不第,隱居泰山,世稱泰山先生。後為范仲淹等推重,除秘書省校書郎,國子監直講,遷殿中丞。研治《春秋》,著《春秋尊王發微》。其學上祖陸淳,下開胡安國。和胡瑗石介並稱“宋初三先生”。還著有《孫明復小集》。
孫洙(1032-1080),北宋文學家。字巨源,揚州廣陵(江蘇揚州)人。舉進士。遷知太常禮院。治平中上疏言時弊要務十七事,多被採納。遷同知諫院。王安石變法時自請出知海州。元豐間官至翰林學士。博聞強記,誥熟典故。善詩文,能詞,有名於時。
孫威(1183-1240),元初鎧甲製造家。渾源(屬山西)人。金貞祐時從軍,在雲中(山西北部)投降蒙古汗國,任千戶。他所制鎧甲稱“蹄筋翎根鎧”,經成吉思汗親自試射,箭不能透。後任順天路工匠都總管。子孫珙繼其職,又造疊盾。
孫隆,生卒年不詳。明畫家。又名孫籠,一作龍,字廷振,號都痴、都痴道人,毗陵(今江蘇省常州)人。宣德中曾為翰林待詔。擅畫翎毛、蟲草,不作墨線,純以色彩點染而成,謂之“沒骨“,別具一格。亦善山水。畫翎毛草蟲,全以彩色渲染,生動鮮活,饒有機趣,自成一家,對後代影響很大。
孫克弘(1533-1611),明畫家。華亭(今上海松江華亭鎮)人。字允執,號雪居。師法沈周陸治。筆墨簡練,頗有生趣。兼工蘭竹、山水,亦作佛道像。且能詩,並善書。書學宋克
孫承宗(1564-1638),明將領。字稚繩。保定高陽(今屬河北)人。萬曆進士。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任兵部尚書經略薊遼,在關四年,練兵屯田,修城堡數十,敵不敢犯。後為魏忠賢黨排擠去職。崇禎二年(1629),後金(清)兵入大安口,明廷用他守通州,後移鎮山海關,收復永平遷安欒州遵化等地。四年,罷職歸里。十一年,清兵繞道入長城,攻高陽,他率家人拒戰,城破自殺。著有《高陽集》。
孫慎行(1564-1635),明臣。字聞斯,號淇澳,江蘇武進人。授編修。累擢禮部右侍郎,署部事。天啟初召擢禮部尚書。首疏究論三案,因與廷臣意見不合託病歸。《明史》言其慎行“操行峻潔,為一時搢紳冠”。廷禎八年(1635)被廷臣推為閣臣,入京即病死。有《玄晏齋集》。
孫奇逢(1584-1675),明清之際學者。字啟泰,一字鐘元,世稱夏峰先生。直隸容城(今屬河北)人。與李顒黃宗羲並稱“清初三大儒”。著有《理學宗傳》、《夏峰先生集》等。
孫傳庭(1593-1643),明末將領。字伯雅,字白谷,代州振武衛(山西代縣)人。《明史》載其“儀表頎碩,沉毅多籌略”。萬曆進士。崇禎九年(1636)由順天府丞擢右僉都御史巡撫陝西,俘殺農民軍領袖高迎祥,打敗李自成。入衛京師,被揚嗣昌誣陷坐獄三年。十五年起兵部左侍郎,總督陝西。次年進尚書,總督晉陝川等軍務,督師鎮壓李自成軍,屢敗,戰死。有《白谷集》、《鑒勞錄》等。
孫可望(?-1660),明末農民起義軍將領,陝西米脂人。張獻忠義子。英勇善戰,稱驍將,號軍中“一堵牆”,封平東將軍。獻忠戰死,他與諸將揮師雲貴,被推為首領。旋為國主,年號興朝。聯南明抗清。後因妒恨李定國,於長沙降清,盡獻雲貴軍情,且引兵攻殺。清封義王。後狩獵時為清兵射殺。
孫雲球,明末清初光學儀器家。字文玉、泗濱,江蘇吳江人。中國民間最早獨立發明望遠鏡和首個創造眼鏡者。還利用凹透鏡、凸透鏡和反射鏡製造出察微鏡、放光鏡、夜明鏡等七十餘種光學儀器。並總結實踐經驗,著成《鏡史》。還研製計時準確的自然晷。
孫延齡(1647-1677),清將領。漢軍正紅旗人。孔有德婿。康熙初,任廣西將軍,鎮桂林、統孔有德舊部。康熙十三年(1674)舉兵回響吳三桂叛亂,自稱安遠大將軍,占據廣西。旋稱安遠王。後降清,被吳三桂從孫世琮執殺。
孫嘉淦(1683-1753),清臣。字錫公,號懿齋,太原府興縣人。康熙進士,授檢討。世宗即位,應陳對三事:親骨肉、停捐納,罷西兵。帝謂之翰林狂士。高宗即位,屢陳大政被納。官刑部尚書,屢雪冤獄,劾論貪劣,抑豪撫民。興水利課農桑。政績卓著,官至工、刑二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諡文定。
孫星衍(1753-1818),清經學家。字淵如,江蘇陽湖(今江蘇武進)人。官山東督糧道。所學較廣,對經史、文字、音韻、諸子百家、金石碑版等都曾涉及。工篆隸,精校勘,擅詩文。撰有《尚書今古文註疏》、《周易集解》、《寰宇訪碑錄》等。刻有《平津館叢書》、《岱南閣叢書》等。
孫原湘(1760-1829),清詩人。昭文(今江蘇常熟)人,字子瀟,號心青。嘉慶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協修官。乞假歸未仕。工駢散文,兼善書畫。與王曇、舒位齊名。著有《天真閣集》。
孫家鼐(1827-1909),清臣。字燮臣,號蟄生、澹靜老人,安徽壽州(壽縣)人。鹹豐狀元。曾任工部、禮部、吏部尚書、光緒帝師傅。光緒二十四年(1898)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管理京師大學堂。後拜體仁閣、東閣、文淵閣大學士,晉武英殿大學士。充學務大臣、政務大臣、資政院總裁等職。《清史稿》稱其“儒厚廉謹,常以資望領新政,每參大計,獨持正不阿”。
孫毓汶(?-1899),清臣。字來衫、萊山,山東濟寧人。鹹豐進士,授編修。以輸餉有功漸遷福建學政、內閣學士、工部左侍郎、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權奇饒智略”(《清史稿》)。甲午戰爭時,力主議和,遭朝臣反對,稱病告休。
孫詒讓(1848-1908),清經學家。字仲容,號籀廎。浙江瑞安人。同治舉人。1886年曾任刑部主事,後去職專心研究學術。1901年撰寫《變法平議》,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張。畢生致力於經學、文字、甲骨、金石、文獻、目錄、校勘學的研究,《契文舉例》是其考釋甲骨文的最早著作。另著有《周禮正義》、《墨子間詁》、《古籀拾遺》、《名原》、《札迻》、《溫州經籍志》、《籀廎述林》等。
孫中山 (1866年—1925年),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為名。[1]生於廣東省香山縣(即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鬥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是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二千年帝制”。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後多次被結集出版,有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孫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國父全集》等
其他孫姓名人有春秋善相馬者孫陽;三國時吳皇帝孫亮孫休孫皓,將領孫輔、孫賁、孫翊孫靜;晉文學家孫瓊,詩人孫拯;南朝齊文人孫詵;唐文學家孫郃;北宋學者孫錫;金道姑孫不二;明藏書家孫藩,戲曲作家孫鐘齡;清文學家孫洙,詩人孫雲鶴孫雲鴻,篆刻家孫治清,金石書畫鑑藏家孫承澤等。近當代孫姓名人有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民主革命者孫武,紅軍將領孫德清,政治活動家孫起孟,政治家孫志遠,國民黨官員孫科孫運璿國民黨將領孫立人、孫楚、孫殿英孫蔚如,北洋直系軍閥孫傳芳,地質學家孫雲鑄孫建初,石油地質學家孫健初,資源採礦專家孫越崎,冶金專家孫德和,電子技術專家孫俊人,計算機專家孫仲秀,土木工程專家孫鈞,家蠶育種家孫本忠,經濟學家孫冶方孫尚清,社會學家孫本文,哲學家孫叔平,心理學家孫國華,歷史學家孫毓棠,作家孫犁,電影劇作家孫師毅孫瑜,戲劇導演孫維世,電影演員孫道臨,京劇演員孫菊仙,口技表演藝術家孫泰,排球運動員孫晉芳孫玥,跳水運動員孫淑偉,滑冰運動員孫龍將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