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王氏是在南朝金粉之地留下深刻歷史印記的琅琊王氏的余脈。自西晉永嘉年間王導率族南渡後,世居江東。唐宋時期王氏家族曾長期定居浙江分水。遠祖王朐封為唐朝和州刺史,朐封曾孫王仁鎬任五代時明州衙推。仁鎬後裔王縉任宋右司諫,以風節議論顯於世,為高宗朝一代名臣。縉玄孫王宗成為漕貢進士,遊學來吳。宗成孫王夢聲於元初被行省徵辟為崑山州學正,任職四十餘年,為地方名宦,其後裔以儒傳家,繁衍於太倉、崑山之間。夢聲的六世孫王輅有二子:王僑、王倬,分別於成化年間進士及第,自此科第蟬聯,門第常青,太倉王氏發展成橫跨明清兩朝,風流相承數百載的衣冠詩書望族。家族之中人才輩出,著名人物有名臣王忬、文壇盟主王世貞、畫苑領袖王鑑、詩人王昊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倉王氏
- 科舉成就:四代甲科,一門十一進士
- 仕宦盛事:父子尚書,三代司馬中丞
- 文化特色:詩文繪畫
- 代表人物:王世貞
- 歷史遺蹟:弇山園
人物,元明清,近現代,唐宋時,家族歷史,史籍記載,世系傳承,文化,詩詞,書畫,魏晉風度,王祥,王戎,王衍,王澄,王敦,王導,王羲之,王獻之,王徽之,
人物
元明清
王夢聲(1240-1326),字應甫,號古川。脈出琅琊,晉丞相王導之裔,唐和州刺史王朐封之後,宋右司諫王縉六世孫。其家族世居嚴州分水。夢聲祖父棐,字宗成,宋漕貢進士,遊學來吳,樂其風土,卜居崑山湖川鄉漕頭塘,今太倉岳王境內。夢聲,南宋鹹淳年間進士,授迪功郎,秘書省史館檢閱。鼎革之後薄元德不肯出,而行省強辟之,至元十三年署為崑山州儒學正,嘆曰:“吾以升斗隱也”。時兵焚之餘,學宮頹圯,夢聲始至出私財修治,自殿堂而下鼎鼎一新,手植銀杏數株,數百年後猶存。二十四年大水,學田所入不足供用,以己貲佐之,不復取償學癝。卜居唯亭時,嘗開渠築堤,手書分水堤三字,勒碑堤上,示不忘故土也。著有《古川野叟集》。夢聲年八十六卒,崇祀崑山名宦祠,葬於岳王舊街老楊林河南岸百餘步處,史稱古川公墓。古川公有三子,中一子夭,其長子賡留崑山,少者廙徙東鄉為余之始祖。
王廙,字德輔,夢聲少子。任山東東昌府教授。
王大年,字鑒川,廙子。舉賢良,充本州學録,遷饒州路儒學教諭,葬於岳王騰涇之原。
王輅(?-1479),字尚殷,父琳,祖琬,曾祖方澤,六世祖王夢聲。方澤於元末時遭家多難,家族至弘治正德年間始復繁衍至兩百餘口。輅少讀書修行,不樂仕進,忠信敦切,與物無忤。里中有丐者和借貸者以時至,令從佃人所取,家有田三千畝而歲不能盈一囷。妻怪之,輅笑指少子曰:“此鈒花帶金人也,人或可望金,我何憂貧。”蓋嘗遇胡僧受相書一卷,盡得其妙,然不輕為人相。後以子貴,贈南京兵部右侍郎。妻張氏,有四子:僑、佳、偡、倬。
王僑,字德高,號易軒,輅長子。成化十一年登進士,授武寧令,外艱歸服,除補山東曹令。入為南京工部營繕司主事,終郎中,以老疾致仕。卒年七十有四。僑為人誠直詳謹,凡兩為令皆有德於民,而不善事上官取聲譽,在郎署亦淹久,然意泊如也。有五子。
王佳,輅次子,早逝。
王偡,輅三子。有四子。
王倬(1447-1521),字用檢,號質庵,輅四子。弘治正德年間名臣。甫七歲,外祖素庵先生授以國小,數月悉成誦,無一字舛遺。素庵語女曰:“是兒必昌大汝家”。成化十四年登進士,歷知山陰、餘干、蘭溪三縣,任內以善於斷獄著稱。而使他在仕途上平步青雲的卻是他的赫赫武功。明朝中期吏治敗壞,各地民眾暴動此起彼伏。王倬以文官領兵,機敏過人,用兵如神,東征西討,屢立戰功。其官職也由縣令歷遷御史,貴州、瓊崖兵備副使,廣西按察使,廣東右布政使、四川左布政使,以治軍實功,被命為右副都御史,巡撫順天,後終南京兵部右侍郎。王倬的優異表現得到了明朝政府的高度評價:“所至稱循良吏,民思之。”王倬孝友天性,豁達大度,家產不能及中豪,而割田千畝仿范氏義莊養贍族人。自奉儉薄而厚於濟物,祿俸之餘,每分及族黨。故舊師資執友,罔不周到。雖遠戍之卒,行役之氓,饑寒患難,告於公,必滿所欲。居官清廉,不求虛名,務圖實效,公事之餘,則好與諸生講論經義。正德年間,宦官劉瑾權擅天下,不少官員為保全自身而賄賂劉瑾。王倬卻不為所動,認為“生死貴賤命也,賄則使我盡喪其平生”。劉瑾倒台後,朝廷為褒獎其名節,在家鄉賜建都憲、方伯兩坊,築石牌樓以銘之,鄉人聚而成市,牌樓鎮因此而得名。家居時擴建先祖留下的王家花園,開闢廣達十餘畝的鹿場,飼養麋鹿,因此又名麋涇園。妻陳氏,有二子三女。《明史》言其以謹厚稱。
王悌,字民悅,僑次子。弘治二年舉人,未仕早卒。
王憬,字民瞻,僑幼子。弘治十七年舉人,仕黃陂知縣,政事清簡,吏民愛而稱之。滿三載以入覲,嘆曰:“使我束帶而見督郵,孰與衣輕褣躡不借使蒼頭攜一鴟夷從而臥馬鞍山足也。”請於吏部得致仕。年六十卒。
王恬(1483-1554),字民熙,偡次子。力耕好學,魏文簡公講道東南,恬負笈前往請得從弟子列。久試不第,遂業醫。嘉靖年間為貢生,游京師,吏部請得福建布政司都事,謝曰:“仆老矣,即徼幸得一官,安能歲活數百千人哉。”不就而歸。有子世雍。
王愔(1482-1559),字民服,倬長子。國子生,少而有游閒公子之樂與名,不復從有司辟,晚仕山東布政司都事。性寬然,與物無營,不起怨憎。樂施予,好赴人之急。妻武岡知州龔震之女,有四子五女。
王忬(1507-1560),字民應,號思質,倬次子。幼聰慧穎秀,其兄愔常張宴雜奏伎,忬卻充耳不聞,每讀書至夜分。嘉靖二十年登進士,授行人,遷御史,有政聲。繼巡按湖廣。二十九年復巡按順天。當年歲末,蒙古首領俺答進犯古北口,忬聞報,度邊關必潰,夜草疏請議戰守策,自身疾馳至通州據之,召吏民給仗,聽約束。甫畢,而十餘萬蒙古大軍果至。縋城使使來京師請援。京師震恐,急集諸營兵。忬日夜乘城守,俺答逡巡數日無法攻克,於是向西北繞行而進圍京師三天乃撤,史稱“庚戌之變”。事後,被超擢為右僉都御史,經略通州以東諸軍事。三十一年,出撫山東。以浙江倭寇告急,出任提督軍務,巡撫浙江及福、興、漳、泉四府,任用俞大猷、湯克寬、盧鏜等,率軍於普陀山大破倭寇,毀其巢穴。未幾,進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加兵部左侍郎,總督薊遼保定軍務。不久,進右都御史。忬才本通敏,為世宗所信任。但與權相嚴嵩不協,對嵩陷害忠良屢彈指唾罵,常指嵩橫且敗壞國事,嚴嵩父子大恨之。三十八年,嚴嵩以俺答進犯潘家口為名,將忬下獄論死。被逮時,方遣部將破虜,獲首八百餘級,嚴嵩抑而不報。穆宗即位,得以昭雪,後贈兵部尚書。著有《思質奏議》。忬惇信扶義,俶儻重然諾,急朋友之難甚於己,一飯必報,至讎隙不以掛胸臆中,坦易無城府,時自謂生平無不可對人言者。篤於經術,閱書一過目,即成誦,於百家言無所不窺曉。相傳王忬家藏清明上河圖真跡,嚴嵩子世蕃得知後強行索要,忬難以割捨,請高手臨摹一本送去。而王忬在巡撫兩浙時,有一裱畫匠湯臣生活困難,因同情將其帶回自己家中作一些活計,後又推薦給嚴世蕃。湯在嚴府看出畫乃新作,上門要挾索要忬妾雪娘。忬怒將湯趕出府去。湯於是向嚴世蕃告發,嚴心中大恨,遂與其父以他事將王忬害死。其事跡後衍化成戲劇《一捧雪》傳唱至今,故老相傳在牌樓、岳王一帶不演此戲,演則天變,六月飛霜。妻華容知縣郁勛之孫女,有二子一女。《明史》有傳。
王世仁(1507-1560),字均美,憬子。國子生,謁選得分宜丞,累官至溫州府通判。世仁生而孝友忠厚,與人交尤坦易,胸中無柴棘。
王世德(1509-1578),字求美,愔長子。國子生,蔭南京詹事府主簿。妻四川參議虞臣之孫女。有子一夔。
王世業(1519-1577),字居美,愔次子。國子生,授四夷館譯字。妻武英殿大學士顧鼎臣之孫女。有子一龍、一瑞。
王世聞,字升美,愔三子。諸生,未仕。妻劉氏。有子士良、士方。
王世望(1531-1587),字瞻美,愔四子。諸生,授太醫院吏目。妻陶氏。有子士驛。
王世貞(1526-1590),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忬長子。幼稱許為神童,六七歲已能讀父書至數十萬言,十五詠寶刀詩,師為之避席。嘉靖二十六年登進士,授刑部主事。時錦衣衛都督陸炳貴幸用事,匿奸人閻某,欲貸其死,世貞搜炳家得之,炳婉轉請脫,復因執政以請,皆不許,時人無不為之側目。屢遷員外郎、郎中,又為青州兵備副使。方嚴嵩炙手時,其意欲引置世貞而為重,數近而世貞數遠之,嵩終不能籠。會忠臣楊繼盛被逮,密使人告急,且以孤相托,世貞馳騎往營救,又為楊夫人削稿請代。楊繼盛受辟日,出宣武門酹酒泣奠,經紀其喪,大失嚴嵩意。而其父忬又以沈鍊冤死,北向唾罵不已,遂以此中禍。三十八年,父忬以灤河失事為嚴嵩所構,論死,世貞解官奔赴京師告免,未成,與弟世懋持喪歸。隆慶元年訟父冤,得平反,被薦以按察副使蒞大名,遷浙江右參政、山西按察使,又歷廣西右布政使,入為太僕寺卿。萬曆二年以右副都御史撫治鄖陽,因忤張居正罷官。後起為應天府尹,復被劾罷。居正歿後,起為南京刑部右侍郎,辭疾不赴。久之,起為南京兵部右侍郎,擢南京刑部尚書,以疾辭歸。贈太子少保。世貞乃明代中葉文壇盟主、史學巨匠。其博才異學橫絕一世,下筆千言,波譎雲詭,而又尚論古人,博綜掌故,下逮書、畫、詞、曲、博、弈之屬,無所不通,時人捧其言行為圭臬,影響遠播海外。其早年鑑於台閣體文風不振,提倡“文必西漢,詩必盛唐,大曆以後書勿讀。”晚年文學思想轉變,以恬淡自然為宗。《四庫全書》稱:“考自古文集之富,未有過於世貞者。”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180卷、《弇州山人四部稿續稿》207卷、《弇山堂別集》100卷、《弇山史料》100卷、《史乘考誤》10卷、《嘉靖以來首輔傳》8卷、《藝苑卮言》8卷、《觚不觚錄》1卷、《讀書後》8卷、《尺牘清裁》61卷、《書苑》10卷、《畫苑》12卷、《弇州山人題跋》7卷、戲曲《鳴鳳記》等,相傳《金瓶梅》亦為其所著。《明史》對其評價甚高:“始與李攀龍狎主文盟,攀龍歿,獨操柄二十年。才最高,地望最顯,聲華意氣籠蓋海內。一時士大夫及山人、詞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門下。片言褒賞,聲價驟起。”世貞生而美姿觀,風采玉立,與客談笑,覺溫秀之氣溢於眉目間。語及古人忠孝節烈,則又慷慨淋漓,為泫然罷酒。祖父質庵公設義田千畝,世貞倍拓之。家居時築弇山園,有東南第一名園之稱。妻太常卿魏校之侄孫女,側室高氏、李氏。有三子四女。《明史》有傳。
王世懋(1536-1588),字敬美,號麟洲,忬次子。幼秀穎異他兒,兄中舉時方八歲,五鼓批衣起坐,父怪而問之,曰:“吾有憂。”問何憂,曰:“憂他日之後吾兄舉也。”父大悅之。嘉靖三十八年登進士,即遭家難。父雪,始選南京禮部主事,遷員外郎,改尚寶丞。出為江西右參議,轉江西、陝西、浙江、福建按察司副使提督學政,遷福建左參政,終南京太常寺少卿,先世貞三年卒。臨終前寫遺書與兄,有言曰:“惟願廟堂勿固寵,勿近小人,勿聽人言搜人過,諸君勿偏見,勿立黨,勿思報復,即死無憾。”世懋美風神,眉目如畫,性明穎,以經術稱,善詩文,名亞其兄。平生孝友天至,篤倫理,嗜義若渴,有所聞汲汲行之,遠識長慮悠然能見事後,少亦微有耳目之好,觸一語立斷遣之。居官必著聲,為上下所愛。死之日,海內紳衿靡不有蘭催玉折之嘆。著有《王奉常集》54卷、《藝圃擷餘》1卷、《窺天外乘》1卷、《饒南九三郡圖說》、《閩部疏》等。世懋家居澹圃,至今尚有遺物望海峰在人民公園。妻歸化知縣章宗實之女,側室汪氏、魏氏。有四子四女。《明史》有傳。
王一誠(1514-1570),字明得,世芳次子,嘉靖三十七年舉人,以心疾久不應會試,隆慶二年登進士, 授溫州府推官,未仕而卒。妻太常卿魏校之女。有三子(綬、紈、繢)三女。
王一元,僑曾孫,嘉靖二十八年舉人。
王士騏(1554- ?),字冏伯,世貞長子,萬曆十三年鄉試解元,十七年登進士。俶儻軒豁,好結納海內賢士大夫,勇於為人,不避嫌怨。初授兵部主事,二十九年改禮部,時儲位久虛,有以冠婚及期請者,上允行,士騏爭以先冊立而後婚冠,祖制不可違,乃止。後署吏部稽勛司郎中。沈一貫當國,士騏故門下士,迫清議稍去,就其間,一貫銜之。三十一年,逢匿名書言傾儲事,史稱“妖書案”。沈黨京師大索,獲游醫沈令譽,篋中有東林黨人于玉立致士騏信,中及於起官事,取帝旨,削籍歸。後屢薦不起,剛直以終。光宗立,錄國本功,追贈太僕寺少卿。士騏家居賁園。著有《醉花庵詩選》5卷、《符秦書》15卷、《銓曹紀要》15卷、《御倭錄》9卷、《四侯傳》等。妻商城知縣沈孚聞之女。《明史》有傳。
王士驌(1566-1601),字房仲,世貞次子。為諸生,以蔭入太學。萬曆二十年,豐臣秀吉大舉進攻朝鮮,蘇浙不時傳海警。士騏以兵曹在假,為桑梓計,厚募拳勇,習騎射備水師,慕義者因相從談武事。士驌與上海喬一琦、無錫秦燈,俱自負貴介,又王能文章,喬善書翰,秦善談論,各有時名,往來無間,年少輕佻,出則弓馬侍衛,以為滅倭封侯立至。時有奸人趙州平者竄身諸公子間,與納交引以自重,且投刺富人大家曰:“吾曹欲首事,靖島寇,貸君家千金為餉。”或給數十金。遇不肯者,趙恐嚇曰:“為我守金,不久我且提兵剿汝家。”有人以招納亡命譖之,江南巡撫朱鴻謨素喜事,得書大悅,欲以為功,遽露章言之朝廷,直雲連結倭寇,反形已具,而先收捕諸公子。又世貞家有僕名胡忠者,善說評話,世貞酒酣輒命說解客頤,忠每說宋太祖明武宗事,輒自稱朕,稱人曰卿等,以為常,世貞歿後,士驌攜忠至酒樓,胡作此等語,諸公子亦效之以為笑樂,至此並為罪。士驌贈答詩有雲“君實有心追季布,蓬門無計托朱家”,燈嘗自稱小秦王,皆被指為謀反確證。其後論趙及秦處斬,王戍邊,喬發配。然鞫之皆無實,江南人以為冤。後因救之者眾,得釋,斥蔭籍。坎稟不平之氣悉寓詩歌,識者謂有隱痛焉。士驌工制義及古文詞,而艱於一遇,遂遴選被錄取的舉子試卷,親加批點,刻印成書,在蘇杭一帶發行,還流傳至北方,風靡天下。士驌年三十六卒,無子。妻潘氏,陝西按察司副使潘允哲之女,為其收拾遺文,有《中弇山人稿》5卷等。《明史》有載。
王士駿(1569-1597),字逸季,世貞三子。諸生,有才名,卒年僅二十九,無子。妻嚴氏。
王士駰(1560-1589),世懋長子。國子生。妻山東按察司副使袁尊尼之女。為人孝友忠信,平生無纖過,以父歿哀毀卒,逝時妻有孕七月,生一子瑞璋。
王士騄(1562- ?),字閒仲,世懋次子。萬曆二十二年舉人,後逡巡三十載數奇不前,謁選憲幕以歸。有文才,著有《攝月樓詩稿》。妻吏部員外郎沈璟之女,能詩文兼善草書。有三子(淵季、子顒、瑞國)。
王士騋,世懋三子。例仕州同。妻錦衣衛指揮同知史繼書之女。
王士駪,世懋四子。妻南京禮部右侍郎韓世能之女。
王周紹(1535~?),字仲孝,世芳孫,一貫子。隆慶二年進士,榜名周紹。刑部郎中。妻施氏。
王瑞庭,字慶常,士騏長子。萬曆三十四年武科舉人。習為侈汰,嘗築廓然堂,不當意立命拽毀之,至三始成。姿聲色,先世業盪盡無餘。子最繁,號圓照名鑒者,襲蔭為廉州太守,精繪事。余皆落拓無生產,有入沙門者,其季兩人為優,以歌舞自活,大為時賞。
王瑞璋(1589- ?),字祖玉,士駰獨子。萬曆三十七年舉人,以心疾廢仕進。張大復稱之為王謝佳子弟者。有三子。
王瑞國(1600-1677),字子彥,號書城,士騄子。天啟元年舉人。束修砥行,精研書史。吳門文震孟、姚希孟等皆折輩與交,為復社成員。周順昌罹璫禍,裹金急其難;馬世奇殉國,設誄以哭之。清初江南反側未靖,凡郡中大族,多被誣以通叛而攫其財,瑞國為群小所構,受驚受辱,毀家行賕,僅得免。本欲終隱不出,懲艾前事,以門高懼及,因就吏部謁選,順治十三年授增城知縣,三載而歸。順治末以奏銷案革去衣頂,又清將祖永烈鎮蘇州,以奴投旗故,檄拘瑞國父子,遂破家。後築瘞硯齋,著述以老。有《瘞硯齋集》32卷等。
王汝服,僑五世孫,萬曆二十二年舉人,韶州府同知。
王鑑(1598-1677),字玄照,後避諱改圓照,號染香庵主,瑞庭子。崇禎六年舉人,八年以祖蔭左府都事,十二年授廉州知府。任內減賦賑災,資助逃亡農民返鄉耕作,捐俸銀修復府縣學宮,每月初一至海天書院給生員講課,寒暑不斷。時粵中盛開採,民苦不堪言,鑒力請上台得罷。在任三年,兩袖清風,歸時僅有俸銀三十兩作行資。入清不仕,年甫強壯,屏絕聲色,不異老僧。就弇園故址,營構居之,蕭然世外。自述:“餘生平無所嗜好,惟于丹青不能忘情。”其畫遠法董源、巨然,近宗王蒙、黃公望。運筆出鋒,用墨濃潤,樹木叢郁,後壑深邃,皴法爽朗空靈,匠心渲染,有沉雄古逸之長,形成了自己豐富的山水畫語言。其坡石取法黃公望,點苔得之吳鎮,用墨學倪瓚。尤其是其青綠設色山水畫,縝密秀潤,嫵媚明朗,綜合了沈周、文徵明清潤明潔的畫風,清雅的書卷氣躍然紙上,歷來為後人所稱道。鑒之畫得宋元神髓,不徒以形似,而有神韻超越的意趣。與王時敏相互砥礪,並臻其妙,同於六法有開繼之功,被人稱為“畫苑領袖,後學津梁”,與王時敏、王翬、王原祁並稱“四王”,他們共同對清代和近代山水畫產生了深遠影響。著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畫跋散稿》等。康熙十六年卒,遺命以黃冠道衣殮雲。《清史稿》有傳。
王介福,字受茲,世貞曾孫。素與錢謙益善,由恩例為中書,弘光時授海防道,除書甫下而清兵至,下獄,後僅身免。
王昊(1627-1679),字惟夏,瑞璋長子。束髮授書,一過能記誦,有文藻,下筆如宿構,弱冠負盛名。稍長,涉獵書史,縱筆為古文辭,吳偉業嘆為天下無雙。性傲岸,不肯就省試。時吳下文社盛起,爭相延致。負才名,交遊遍海內,每議論風發,傾其四座,飲酒至石而不亂。順治十八年以奏銷案無端牽染,械送北上,後得免歸,而遺產斥賣略盡。築當恕軒,寢處其中,日縱酒不復飲食,研經繹史,授徒自給。康熙十八年召博學鴻儒,踉蹌至京師,寓葉方藹宅,疾甚,猶日酣飲不少節,強就試,遂不遇。帝因其文學素著,特授內閣中書舍人,命下而昊已卒。死時貧無以斂,朝中諸大臣素往來或慕其名者,皆酹金以為賻,得以反喪南歸。妻顧氏,側室錢氏,有七子(之洵、緝修、之滉、澤高、之淹、之濤、文翰)四女。詩與黃與堅等並稱“婁東十子”,於十子中尤錚錚有聲。著有《當恕軒偶筆》53卷、《碩園詩稿》35卷等。《清史稿》有傳。
王曜升,字次谷,昊弟,諸生。性豪邁,與兄昊皆有文名。跌宕文史,尤精音律。以奏銷掛誤,悒悒出遊,入都客死。曜升工詩,與兄等並稱“婁東十子”。著有《東皋集》等。《清史稿》有載。
王天植,字陳立,瑞國子。諸生,妻國子監祭酒吳偉業長女。
王景(1627-1706),後改名遵晦,字明先,瑞國子。未冠補諸生。眉目秀拔,丰神盪逸,人謂潘安、衛玠復生。性敏而氣雄,不屑以繩墨自拘。年少寓吳江時,有宦裔大族吳女才貌美艷,因兩相慕悅,遂挈此女而逃,居西子湖。未幾事發,為楊介人挾私誣以叛逆之罪,江寧巡撫土國寶發兵道審究,受榜笞無數,論死。後感賦梅花百律上總府,郎公憐其才,方得解。而吳女亦才思燦然,其供狀有“禍因踏青南陌,……。系遊絲於蕭寺,再易春秋;綰錦帶於西廂,兩往寒暑。猶恐歡娛不久,離別有時,是以王生泛范蠡之舟,賤妾踵西施之跡,將謂五湖浩渺,雲雨當行,誰知七島飄流,風波頓作。……。幸遇神爺秉燃犀之照,水怪潛形;奮焚樹之霆,山精破膽。楊賊已伏□幸,王生宜成其美。憶昔淡妝卓氏,服縞素而就相如,王孫弗較;紅拂□□,著紫衣而歸李靖,楊相不追。古有其事,今亦宜然。伏乞神爺將奴斷配王生,庶使潘安無恙,還夸擲果之車。賈女多情,永遂偷香之願。”等語。景後退隱淞南黃土涇,以著述自娛。久乃應陝西稷山縣聘,參其幕事。無何,關西馬如龍督浙藩,素相善,邀赴藩幕,暨巡撫江西,復參撫幕事。日經兩童子焚香執紈扇侍左右,披羅衫據案裁答,神思澹遠,見者不知為世人也。暇則偕諸同事賭詩醉酒,飲不逾蕉葉而興會不淺,或詢年少事,即整容曰:“日月影斜,窺琴音微逗,此非相如盛德事,乃猶掛齒頰耶。”固扣不答。所著有詩文集二十餘卷。景少為松江夏允彝門下士,夏公以甲申城破殉節死,有一獨子夏完淳,年方十七,天才俊發,時時慷慨悲歌,以抗清事泄逮至江寧,景往探之,完淳泣曰:“一死無恨,惟室中婦方妊,今以累君。”景頷之,潛走松江,伺其娩,潛抱以歸。後景亦起大獄,倉皇不得所,其友徐方平復抱之歸。完淳死,此子卒賴兩人以全。
王倫春,字元之,世芳玄孫。曾祖一恭,為崑山縣學生,自太倉徙崑山。倫春早歲補諸生,罹世變,棄去。與弟捷春最友愛,門戶事皆專任,先人遺產悉予之。捷春因病破產,復給以所居屋宇,而自遷他所,及歿,厚其葬。生平不以欺詐逆人,急人之難,常恐不及,貸而負者亦不責償。性尤孤介,貴顯有力之門裹足不往,杜門課子,編纂文字以老。
王之垣,字函三,倫春次子。康熙三十二年舉人,授婺源教諭。後以老疾罷歸,婺源人士為立教澤碑,做亭覆之。性坦易,文章簡潔有法度,學行為世人所重。著有《經史類編》等。
王黃立,倬八世孫,康熙十五年進士,榜名黃立。
王劬留,字聖思,良糓子。諸生,有父風,豪於酒。工詩,著有《梅庵詩草》。
王酇留,字邁生,良糓子。諸生,與兄劬留俱有文名。以父歿,哀毀卒。
王昭被,字見山,號鶴道人,昭麟弟,諸生。行草俱妙,喜畫梅,尤善寫照,縱筆所之無不如意。
附王夢聲九世孫王恢支:進士10人,舉人16人。著名者有:王三錫(嘉靖進士,光州知州)、王三接(嘉靖進士,河東都轉運使)、王任用(嘉靖進士,會試第二名,禮部主事)、王臨亨(萬曆進士,杭州知府。明史有載)、王永祚(萬曆進士,右僉都御史巡撫鄖陽,明亡後曾組織義軍抗清。明史有載)、王志堅(萬曆進士,湖廣按察司僉事提督學政,文學家。明史有傳)、王志長(崇禎舉人,未仕,長於經術。明史有附傳)、王慶祚(崇禎舉人,昌邑知縣)、王元臣(康熙進士,會稽知縣)、王喆生(康熙進士,順天解元,翰林院編修)、王緝植(康熙進士,中書舍人)、王景獻(雍正進士,懷遠知縣)、王荃(乾隆舉人,福建道御史)、王鶚(國子生,乾隆年間萊州知府)、王若沂(乾隆舉人,孟津知縣)、王若常(入貲,乾隆年間薊州知州)、王京星(乾隆舉人,望江知縣)。
附王夢聲十世孫王俊支:無科名。著名者有:王俊(字德宏,於成化年間創建楊林新市,構屋百楹,招鄉人居之,因其形似鶴,故又稱鶴墅。平日關心民眾疾苦,每逢饑荒歲月,屢出私糧救濟百姓,朝廷為表彰其義行,特授承事郎七品散官。後人為紀念他,將鶴墅更名為鶴王墅,因方言中鶴岳同音,遂演變為今岳王鎮)。
附王夢聲裔孫王治支:進士2人。著名者有:王峋(明末諸生,精醫,以孝聞)、王家瓚(清初諸生,精醫,以孝聞)、王岱東(乾隆進士,徐州府教授)、王丙(乾隆貢生,名醫。清史稿有傳)、王兆辰(嘉慶進士,潁州府教授)。
近現代
王健行(1915-1968),原名爾康,小名亨,以字行世,岳王人,世貞後裔,近代知名醫家,太倉縣誌有傳。曾祖晚昇,嘉道時人,出生書香門第,從岳王舊街油車弄遷至新河俞家浜居住,曾設義田養贍族人。晚昇公育有四子,分為四房。祖父半亭,晚升公第三子,為清代小吏,同治年間從當地巨富蕭百萬手中購置院落一所,並請翁同龢題槐蔭堂匾額懸於中廳,族中稱之為新宅,位於岳西蕭家弄。半亭公育有三子一女,長子仁裕為浦太福姨父,有兩女;次子小名泉者早逝,遺有一子襄凡後承嗣於仁裕,襄凡有兩子士詳、士診,士詳曾任岳西鄉鄉長。父仲剛,半亭公幼子,光緒三年生於新宅,少以姿容俊美聞名,因娶沙溪醫術世家錢氏女,遂習醫,清末已著醫名。後因處事公正,被推選為南雙廟廟董主持廟務。仲剛公秉承家風,一生尊孔尊廟,小孩練字的紙張皆要燒毀在廟內菩薩前的惜字灶中;對內身體力行教育子女節儉知足禮讓,小孩米粒掉於地皆令其拾起,寓意一粥一飯當思之不易,常講知足常樂,要求子女不好高騖遠,遇矛盾時教育子女需謙虛謹慎禮讓三分,常講退一步海闊天空,要求互尊互愛,不記人小過,更不得欺凌他人;對外則以慷慨好客知名,家中食客常有,凡窮苦人上門借錢或乞討,都會予以安排滿足,鄉鄰皆尊稱其為“先生公公”。建國初,因高齡中風臥床不起,且土改破家,長子喪亡,於五二年鬱鬱而終,有兩子兩女。健行,生於民國四年,幼從秀才吳采芝讀於私塾,繼而轉赴沙溪讀中學,後考入中國醫學院,在滬學習期間深得老師讚許,畢業後設診所於閘北,因日寇入侵而返鄉 。回鄉不久,遇當地有一患者重病臥床三月有餘,延請眾多名家會診,皆無效,已奄奄一息。健行前往擬藥方一劑,被其他醫家群起攻擊,以為以熱攻熱,必傷人命。但患者因已無其他良方可試,以僥倖之心飲之,卻大痊癒。健行也一舉成名。行醫三十年,聲名遠播江南,婦孺皆知,四方慕名求醫者絡繹不絕,時人稱之為扁鵲重生。其主治內科和婦科,於婦科尤有獨到見解,深獲國內醫學界讚許,有諸多醫論和藥方傳世。健行公嗜飲酒,酷愛京劇,能拉一手好京胡。平生性善,好施予,擅用廉價藥治病,以待人親切見稱,對貧困患者常免診金並贈送藥材,廣獲里人及貧病患者尊頌。建國後,歷任岳王醫院院長、太倉縣一至五屆縣人民委員會常委、蘇州地區醫學會副會長等職,獲“江蘇省名中醫”稱號。文革中因受一份日據時期地下國民黨黨員名單牽染,受迫害割腕自盡,四方聞者莫不惋惜,不少患者更是痛哭不止。後平反。妻顧秀珍,有四子二女:士詒、士安、錦屏、士祺、士新、錦秋。士詒,浙江大學畢業,高級工程師,長期在太原武漢工作,八十年代回鄉任太倉針織總廠總工程師、廠長等職。錦屏,承父衣缽,曾任太倉市中醫院婦科主任醫師,市五至九屆政協常委。
王冠群(1904-1950),健行兄,原名乃康,小名倫,以字行世。幼聰穎異常,少年時從父學醫,開業於岳王西街,與同德堂中藥店互為表里。每濟貧病者於困厄中,以是享譽鄉里。後拜於張啟龍門下,加入國民黨。敵偽期間與地下共產黨員浦太福交往密切。抗戰勝利後任岳王鎮鎮長。因某次鎮警抓賭行動中有一賭徒逃逸時泅水溺亡,未按其家屬要求懲辦鎮警,建國伊始被告入獄,因身為舊政權地方領導,且被劃為地主,旋即在鎮反運動中殞命。妻龔氏,側室徐氏、阿娣。有三子二女:士言、士謚、錦舞、錦蓉、士評。
王夢齡(1902-1965),健行從兄,原名壽康,小名驊,以字行世。曾祖晚昇。祖父石泉,晚升長子,育子二。父守元,石泉次子,晚清秀才,遷居三家市,有二子。夢齡,守元長子,高中畢業後曾拜宗應之為師學習中醫。後任浮橋區區長助理,參與籌辦太倉私立乃德初級中學。太倉淪陷後,因不願與日寇合作,棄職回家辦私塾,兼行醫,但凡有請必到,從不嫌病人窮苦髒穢,且不收任何費用,贏得了當地鄉民的尊敬。期間秘密任太倉縣地下國民黨縣黨部幹事,從事抗日鬥爭運動。後任《太倉明報》經理。抗戰勝利後,曾與陸京士等一起出任乃德中學校董。建國後,在太倉縣第一初級中學工作,為該校語文教員兼校醫,先後資助數位貧困學生上大學。晚年屢受政治運動迫害,文革前夕自縊身亡。後平反。育有一女一子:士璉、士謨。
王魯城(1908-1973),夢齡弟,小名通,原名佚,以字行世。擅書法。建國前曾在沙溪、岳王、九曲等地辦立私塾,一生以教書為業。因曾為國民黨政府收過租米,建國初被劃為走狗地主,文革中病故。有兩女士珍、士堃。
王頌衢(1889-1960),健行從兄,小名楓,原名佚,以字行世。曾祖晚昇,祖父石泉,因父母早逝,幼時撫養於叔父守元家,民國初年曾執教鄉里,學生中多社會賢達,頗有聲望,為當地鄉紳。抗戰勝利後出任太倉縣參議員,兼農委籌委會委員。建國初被劃為地主,土改破家。育有二子:士謙、士諤。長子士謙,蘇州美術專科學校畢業,善繪畫,執教滬上。頌衢有一弟襄臣幼時出嗣於二房為秀才吉甫之後,有兩子士訓、士誠。
王武(1941-2016),頌衢孫。父士諤,同濟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長期執教於上海國強中學,為民盟成員,育有一女三子。武,士諤長子,上海水產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現為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水產養殖學科的教學、科研和推廣工作,為我國水產界領軍人物。曾先後榮獲:全國農村科技推廣先進個人(1984)、農業部優秀教師(1985)、上海市勞動模範(1986)、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992)、全國優秀教師(2007)、新中國成立60周年全國百位“三農”模範人物(2009)、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0)等光榮稱號。後任全國漁業科技入戶示範工程首席科學家,每年赴各省重點漁區開展科技督導工作。與妻朱琳育有一女,常居上海。姊雁秋,吉林大學畢業,為內蒙古工業大學教授,曾獲內蒙古自治區優秀教師稱號。
唐宋時
王煦,字朐封,睦州桐廬人,王導後裔。任唐侍御史,和州刺史等職,以興利除弊蜚聲政壇。
王縉,字子云,仁鎬世孫。公逾冠游太學中,崇寧五年登進士。以論事忤宰相,出知英州,御史循行,上公治行第一。紹興六年遷右司諫。公在言路不專彈擊,惟論安危利害大計與所以啟悟君心者。上嘗稱公中正不阿得諫臣體。後知常州,會有故從官歸自敵中,蓋嘗仕敵國,據吾京邑而為之守者,過郡,公惡之不為禮,力求見,公面詰醜之。而宰相秦檜與之親厚,歸而泣訴,檜怒。十一年春,公落職歸。二十九年六月已酉,與親戚笑語如常,語其家人曰:“心中無一事,時至可矣。”夜分而逝,享年八十七,葬於分水縣之分水鄉茅山之原。有《霜台諫垣藁》九卷。配詹氏,贈左光祿大夫良臣之女。子二:日休、日勤。孫男四,琭右從政郎,玼、珙皆右迪功郎,珌未仕。 ——節選自《王司諫縉墓志銘》,見宋代張栻南軒集。
王日休,字允美,縉長子。登紹興五年進士,授朝請郎。嘗著《九邱總要》三百四十卷以進。光宗嘉之,遷朝奉大夫。
王日勤,字允敏,縉次子,與兄日休同年進士,因父忤秦檜,同時落職。光宗朝復拜參議郎。歷官尚書刑部員外郎,賜緋魚袋,贈朝議大夫。
王致,字君一。其先睦之桐廬人也。祖仁鎬,周顯德時仕吳越忠懿王官四明節度衙推,因家焉。父居簡篤行有名,不苟祿於世,生三子:晗、震、致。致以道義化鄉里,諸生子弟師尊之。宋仁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不就。樂道安貧,鄉人莫不高其行。因其講堂名鄞江書院,世稱鄞江先生,著有《鄞江集》9卷。王安石治鄞,他致書與論政事,安石復書曰:“無事於職,而愛民之心乃至於此,可以為仁矣。”歿後,宰臣陳執中奏錄其文,得一百八十篇,藏之秘閣。
王說,字應求,晗子。教授鄉里三十餘年,無田以食,無桑麻以衣,怡然自得。熙寧九年以特恩補將仕郎,為明州長史。既歿,神宗御書“桃源書院”賜其林村教學之所,贈銀青光祿大夫,世稱桃源先生。與王致、樓郁、杜醇、楊適並祠,稱慶曆五先生。子孫世守其學。著有《五經發源》50卷,集奏議、書疏、詩文為10卷。有五子:瓘、瑜、玩、琦、珩。
王該,字蘊之,說弟。登慶曆六年進士。王安石宰鄞時,與之友善,以詩章相唱酬。與兄齊聲。熙寧中知鄧城,官舍有嘉木,葉長數尺許,每得一詩,取葉書之。既罷,歸囊蕭然,唯脫葉甚富。晚居廣德湖中之望春山,學者稱為望春先生。有遺稿10卷。有子玉(政和二年進士)。
王瓘,字元圭,說子。元豐五年進士。喜藏書,以文稱。
王珩,字彥楚,說子。大觀三年進士,仕至宗正少卿。與蔣璿、顧文、薛朋龜、汪思溫為五老會,最為鄉里盛事,年八十卒。有遺稿17卷。
王勛,字上達,玩子。登政和八年進士。建炎四年高宗東巡,授鄞宰,復知長興,有治聲。紹興七年擢提舉廣南市舶,疏財仗義,一錢之利皆歸有司,家人不識舶貨之名,以清裁著名。及卒,賈胡率錢二百萬緡為賻,子正己卻之曰:“吾父以廉直聞。雖貧,猶能負喪以歸。”清白之傳,實桃源家訓。贈金紫光祿大夫。
王正已,字正之,勛長子。終太府卿。少嗜書史,多識前言往行,曉暢事理,立身立朝所守一定不可回奪。剖符持節幾半,東南所至皆有績。與辛棄疾善,辛為其留下名句“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可誦藏書至二萬卷,自號酌古居士,著有《酌古堂集》。有二子:澤(監紹興府都稅)、潛(德清丞)。
王正民,字經父,勛三子。終奉直大夫知安慶府。亦有廉名。
王轟,勛曾孫,淳祐元年進士。
家族歷史
史籍記載
東漢王符在《潛夫論·志氏姓》中稱:周靈王之太子晉,幼有成德,聰明博達,溫恭敦敏。谷、雒水斗,將毀王宮,王欲壅之。太子晉諫,以為不順天心,不若修政。晉平公使叔譽聘於周,見太子,與之言,五稱而三窮,逡巡而退,歸告平公曰:“太子晉行年十五,而譽弗能與言,君請事之。”平公遣師曠見太子晉。太子晉與語,師曠服德,深相結也。乃問曠曰:“吾聞太師能知人年之長短。”師曠對曰:“汝色赤白,汝聲清汗,火色不壽。”晉曰:“然。吾後三年將上賓於帝,汝慎無言,殃將及汝。”其後三年而太子死。孔子聞之曰:“惜夫!殺吾君也。”世人以其豫自知去期,故傳稱王子喬仙。仙之後,其嗣避周難於晉,家於平陽,因氏王氏。其後子孫世喜養性神仙之術。
宋張栻在《王司諫縉墓志銘》中稱:“晉司徒導南渡,始家江左。其後有居睦州桐廬者曰朐封,仕唐為和州刺史,生肅清主簿淘,淘生梁烏程丞耕,耕生周明州衙推仁鎬,因家於明,而處者為嚴州分水人。”
明王錫爵在《南京太常寺少卿王公世懋墓志銘》中稱:“王之先自即丘子覽而下世有聞人,至五季而有諱仁鎬者,吳越王鎮海節度衙推,官嚴之分水,曾孫縉,宋左司諫,六傳至夢聲,崑山州學正,即其官家焉。”
世系傳承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琅琊王氏名人有:二十四孝之一的曹魏太尉王祥、竹林七賢之一的西晉司徒王戎、人稱一世龍門的西晉太尉王衍、一代梟雄東晉大將軍王敦、東晉第一名相王導、書聖王羲之、與父齊名的書法家王獻之、東晉名士王徽之、東晉司徒王珣、東晉司徒王謐、南朝宋太保王弘、南朝齊司空王僧虔、南朝齊太尉王儉、南朝齊文學家王融、北魏司空王肅、南朝梁詩人王籍、南朝陳司空王沖、陳隋之際的書法家僧人智永、隋唐之際人稱神仙的道士王遠知,唐代名相王方慶等。這一家族自漢代登上歷史舞台,至兩晉之際逐漸達於興盛,歷東晉南朝,經十數代人,不僅子弟眾多,而且才俊輩出,三百餘年冠冕不絕,其流風餘韻還延續到隋唐時期。
-王仁鎬(遷明州桃源,今浙江寧波。後周明州衙推)- - - - - - - -
文化
詩詞
飲歐陽鎮朔即事有贈 世貞
旌旗春偃白龍堆,教客休停鸚鵡杯。歌舞未殘飛騎出,月中生縛左賢來。
-
小伊州 世貞
頻年轉戰未封侯,還逐高陽酒伴遊。醉後只今愁出塞,雙鬟又唱小伊州。
-
酹孫太初墓 世貞
死不必孫與子,生不必父與祖。突作憑陵千古人,依然寂寞一抔土。
道場山陰五十秋,哪能華表鶴來游。君看太華蓮花掌,應有笙歌在上頭。
-
過長平作長平行 世貞
世間怪事哪有此,四十萬人同日死。白骨高於太行雪,血飛迸作汾流紫。
銳頭豎子何足雲,汝曹自死平原君。烏鴉飽宿鬼車哭,至今此地多愁雲。
耕農往往夸遺蹟,戰鏃千年土花碧。即今方朔澆豈散,總有巫鹹招不得。
君不見,新安一夜秦人愁,二十萬鬼聲啾啾。郭開賣趙趙高出,秦璽忽送東諸侯。
-
偶成 世貞
三載寒廬夢不成,悔將余債伴殘生。南樓酒力初微後,依舊蕭蕭夜雨聲。
-
閨恨 世貞
興慶坊前柳,蕭郎手自栽。藏鴉今漸穩,只是不歸來。
-
憶江南 世貞
歌起處,斜日半江紅。
柔綠篙添梅子雨,淡黃衫耐藕絲風。
家在五湖東。
-
橫塘春泛 世懋
吳姬小館碧紗窗,十里飛花點玉缸。臘屐去尋芳草路,青絲留醉木蘭艭。
山連暮靄迷前浦,雲擁春流入遠江。棹里橫塘聽一曲,煙波起處白鷗雙。
-
日本雙刀歌·為子存叔賦 昊
鸊鵜之膏雙干將,燈下拂拭生神光。青蛇赤蛟欲隱躍,忽令四座驚寒霜。
雀環色黃犀靶黑,積鐵傳來海東國。風胡歐冶知何人,卻帶千年戰場色。
婁城鬥氣非模糊,雄者不飛雌不呼。床頭夜夜肯相守,吾家大阮頻摩挲。
男兒意氣自奇突,試脫儒衫舞回鶻。莫借他人去報仇,尊前且伴封侯骨。
-
久客·明清鼎革時作 昊
久客長如夢,危魂輒易驚。關河全殺氣,鴻雁自秋聲。
愁病兼人鬼,親朋隔死生。何堪寒夜雨,獨坐憶圍城。
-
雜感·為鄭氏破鎮江趨金陵而作 昊
雲旗金甲駐沙灘,橫海樓船舊築壇。王濬舉帆風正急,孫恩歸島水猶寒。
由來北府屯原重,自古長江守獨難。浮玉山頭兵十萬,帳中好把陣圖看。
-
登北固山 曜升
雄峰高枕瓮城斜,有客登臨送晚霞。水氣暗吞山頂寺,江雲遙護海門沙。
天低雁鶩來千里,地迥星河落萬家。指點舊朝形勝在,吹愁何處起悲笳?
書畫
魏晉風度
王祥
王祥,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鄉里驚嘆,以為孝感所致。
晉受禪時,廊廟之士,莫不歡容,而王祥色不加怡。時人為之語曰:「王公恨恨,有送故之情。」
王祥疾篤,著遺令訓子孫曰:「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
初,魏徐州刺史呂虔有佩刀,刀工相之,以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虔謂別駕王祥曰:「苟非其人,刀或為害。卿有公輔之量,故以此相與。」祥固辭,強之乃受。及祥死之日,以刀授弟覽曰:「吾兒凡,汝後必興之,足稱此刀。」覽後奕世多賢才,興於江左矣。
王戎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魏明帝於宣武場上斷虎爪牙,縱百姓觀之。王戎七歲,亦往看。虎承間攀欄而吼,其聲震地,觀者無不辟易顛仆,戎湛然不動,了無恐色。帝自閣上望見,使人問戎姓名而異之。
王戎父渾,有令名,官至涼州刺史。渾薨,所歷九郡義故,懷其德惠,相率致賻數百萬,戎悉不受。
王戎為侍中,南郡太守劉肇遺筒中箋布五端,戎雖不受,厚報其書。
王戎性至孝,遭母憂,不拘禮制,飲酒食肉,或觀弈棋,而容貌毀悴,杖然後起。裴頠往吊之,謂人曰:「若使一慟果能傷人,濬沖必不免滅性之譏也。」時和嶠亦居父喪,以禮法自持,量米而食。晉武帝謂劉毅曰:「和嶠毀頓過禮,使人憂之。」毅曰:「嶠雖寢苫食粥,乃生孝耳。至於王戎,所謂死孝,陛下當先憂之。」
王戎喪幼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於此?」戎曰:「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慟。
王戎之婦,常卿戎。戎曰:「婦人卿婿,於禮為不敬,後勿復爾。」婦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遂恆聽之。
王戎為尚書令,著公服,乘軺車,經黃公酒壚下過。顧謂後車客:「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飲於此壚。竹林之遊,亦預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來,便為時所羈紲。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
王戎以晉室方亂,慕蘧伯玉之為人,與時舒捲。雖位總鼎司,而委事僚采。間乘小馬,從便門出遊,見者不知其三公也。故吏多至大官,道路相遇輒避之。
王戎後從晉惠帝北伐,王師敗績於盪陰。車駕之西遷也,戎出奔於郟。在危難之間,親接鋒刃,談笑自若,未嘗有懼容。時召親賓,歡娛永日。
王衍
王衍神情明秀,風姿詳雅,總角嘗造山濤,濤嗟嘆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嫗,生寧馨兒!然誤天下蒼生者,未必非此人也。」
王衍雅尚玄遠,常疾其婦貪濁,口未嘗言「錢」。婦欲試之,令婢以錢繞床,不得行。衍晨起,見錢閡行,令婢:「舉阿堵物!」
王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貢。兼聲名藉甚,傾動當世。妙善玄言,唯談老莊為事。每捉玉柄麈尾,與手同色。義理有所不安,隨即改更,世號「口中雌黃」。朝野翕然,謂之「一世龍門」矣。累居顯職,後進之士,莫不景幕放效,選舉登朝,皆以為稱首,矜高浮誕,遂成風俗焉。
王戎目王衍:「夷甫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自然是風塵外物。」
桓溫入洛,過淮、泗,踐北境,與諸僚屬登平乘樓,眺矚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陸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袁虎率爾對曰:「運自有廢興,豈必諸人之過?」
王澄
王澄年十四、五,見王衍妻郭氏貪慾,令婢路上檐糞。澄諫之,並言諸不可。郭大怒,謂澄曰:「昔夫人臨終,以小郎囑新婦,不以新婦囑小郎。」急捉衣裾,將與杖。澄饒力,爭得脫,逾窗而走。
王澄出鎮荊州,送者傾朝。澄見樹上鵲巢,便脫衣上樹,探而弄之,神氣蕭然,傍若無人。劉琨謂澄曰:「卿形雖散朗,而內實勁俠,以此處世,難得其死。」澄默然不答。
王隱稱王澄:「通朗好人倫,情無所系。」
有人詣王太尉(衍),遇安豐侯(戎)、大將軍(敦)、丞相(導)在坐。往別屋,見季胤(詡)、平子(澄)。還,語人曰:「今日之行,觸目見琳琅珠玉。」
王敦
王敦年少時,舊有田舍名,語音亦楚。武帝喚時賢共言伎藝事,人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無所關,意色殊惡,自言知打鼓吹,晉武帝即令取鼓與之。於坐振袖而起,揚槌奮擊,音節諧捷,神氣豪上,傍若無人,舉坐嘆其雄爽。
時王愷、石崇以豪侈相尚,愷嘗置酒,王敦與王導俱在坐,有女伎吹笛小失聲韻,愷便驅殺之,一坐改容,敦神色自若。他日,又造愷,愷使美人行酒,以客飲不盡,輒殺之。酒至敦、導所,敦故不肯持,美人悲懼失色,而敦傲然不視。導素不能飲,恐行酒者得罪,遂勉強盡觴。導還,嘆曰:「處仲若當世,心懷剛忍,非令終也。」
晉元帝初鎮江東,威名未著,王敦與從弟導等同心翼戴,以隆中興。時人為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
王敦每酒後,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唾壺邊盡缺。
及敦病甚,晉明帝欲討之,知其為物情所畏服,乃偽言敦死,下詔曰:「敢有舍王敦姓名而稱大將軍者,軍法從事。」
太興四年,王敦在武昌,鈴下儀仗生花,如蓮花,五六日而萎落。說曰:「易說「枯楊生花,何可久也」。今狂花生枯木,又在鈴閣之間,言威儀之富,榮華之盛,皆如狂花之發,不可久也。」其後敦終以逆敗。
桓溫平蜀,集參僚置酒於李勢殿,巴蜀縉紳莫不悉萃。桓既素有雄情爽氣,加爾日音調英發,敘古今成敗由人,存亡系才,奇拔磊落,一坐讚賞不暇坐。既散,諸人追味余言。於時尋陽周馥曰:「恨卿輩不見王大將軍。」馥曾作王敦掾。
桓溫行經王敦墓邊過,望之云:「可兒!可兒!」
王導
晉元帝登尊號,百官陪列,引王導升御床共坐。導固辭,至於三四,曰:「若太陽下同萬物,蒼生何由仰照!」帝乃止。
晉元帝過江猶好酒,王導與帝有舊,常流涕諫,帝許之,命酌酒,一酣,從是遂斷。
桓彝初過江,見朝廷微弱,憂懼不樂。往見王導,極談世事,還,謂周顗曰:「向見管夷吾,無復憂矣。」
過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飲宴。周顗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皆相視流涕。惟王導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王導拜揚州刺史,賓客數百人並加沾接,人人有悅色。唯有臨海一客姓任及數胡人為未洽。導因便還到過任邊云:「君出,臨海便無復人。」任大喜悅。因過胡人前彈指云:「蘭闍,蘭闍。」群胡同笑,四坐並歡。
謝安稱王導云:「小時在殿廷會見王丞相,便覺清風來拂人。」
王敦起事,王導兄弟詣闕謝。值周顗將入,導呼周曰:「伯仁,百口委卿!」周直過不應。既入,苦相存救。既釋,周大悅飲酒,致醉而出。諸王故在門,周曰:「今年殺諸賊奴,當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後。」敦至石頭,問導曰:「周侯可為三公否?」導不答。又問:「可為尚書令否?」又不應。因云:「如此,唯當殺之耳!」復默然。逮周被害,導料檢中書,見周表救己,殷勤款至。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初,王導渡淮,使郭璞筮之,卦成,璞曰:「吉,無不利。淮水絕,王氏滅。」其後子孫繁衍,竟如璞言。
王恬有美形,問訊王導。導撫其肩曰:「阿奴恨才不稱!」又云:「敬豫事事似我。」
王劭風姿甚美,而善治容儀,雖家人近習,莫見其怠墮之貌。大司馬桓溫見而稱之曰:「可謂鳳雛。」
王薈云:「酒正引人著勝地。」
王珣與太傅謝安交惡。王在東聞謝喪,便出都詣王獻之道:「欲哭謝公。」獻之始臥,聞其言,便驚起曰:「所望於法護。」王於是往哭。督帥刁約不聽前,曰:「官平生在時,不見此客。」王亦不與語,直前哭,甚慟,不執末婢手而退。
王廞登茅山,大慟哭曰:「琅琊王伯輿,終當為情死!」
王羲之
太傅郗鑒在京口,遣門生與王導書,求女婿。導語信云:「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皆可嘉,聞來覓婿,鹹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云:「正此好!」訪之,乃是王羲之,因嫁女與焉。
王羲之性愛鵝,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惜彌日。又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
王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墨。
晉帝時,祭北郊,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時人目王羲之:「飄如游雲,矯若驚龍。」
王獻之
王獻之夜臥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盜物都盡。獻之徐曰:「偷兒,氈青我家舊物,可特置之。」群偷驚走。
王獻之病篤,道家上章應首過,問獻之:「由來有何異同得失?」獻之云:「不覺有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
王徽之、王獻之俱病篤,而獻之先亡。徽之問左右:「何以都不聞訊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奔喪,都不哭。獻之素好琴,便逕入坐靈床上,取獻之琴彈,弦既不調,擲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王徽之
桓沖引王徽之為參軍,蓬首散帶,不綜府事。桓謂王曰:「卿在府久,比當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視,以手版拄頰云:「西山朝來,致有爽氣。」
王徽之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遇桓於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雲是桓子野。王便令人與相聞云:「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
王徽之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
王徽之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