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喬一琦
- 別稱:喬公子
- 字號:字伯圭,號原魏
- 所處時代:明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南直隸松江府上海(今上海)
- 出生時間:1571
- 去世時間:1619
- 主要作品:《喬將軍草書帖》
- 主要成就:民族英雄
人物生平,棄文從武,萬曆倭禍始末,兵敗殉節,人物傳略,詩書成就,
人物生平
棄文從武
喬一琦,祖籍上海南匯,其祖喬鏜嘉靖中以諸生募兵抗倭,其後一枝遷入縣城,其所居今在黃浦區喬家路143號,鄰徐光啟故宅九間樓(近黃埔區小南門巡道街),主體結構尤可見依稀,門外有一旗桿石礅,刻戟三枝,意為“連升三級”。其後人遷至上海縣西鄉(今屬上海長寧區),居法華鎮高封橋。
一琦父方伯懋敬,號純所,官至山西左布政使。僉閩憲時,夢韓魏公遂生此子,故名一琦。琦生而玉質霜眸,狀貌魁偉。閩中先達陳公有人倫鑒,見而奇焉:“此子風骨不減班定遠,但未必生入玉門關耳”。
一琦少有才名,既受書,目十行俱下。年十六歲為癢生,隨入太學,應都試,試畢出三場應制藝示客。客額手為方伯賀,謂必得雋無疑。乃竟報罷,一琦從此遂厭薄經生業,嘗嘆曰:“大丈夫生不封萬戶侯,死當留萬古名耳。安能坐寒氈,守破硯,侷促轅下駒乎”。乃稍稍疏財結納豪傑,習擊刺、好談兵,而臂有獨骨,能開五石弓左右射,運槊如飛,遂以武勇騎射名貫三吳。武弁之流見一琦者無不避席。而里黨拘曲之士,輒私詆訾。
壬辰癸巳間(1592-1593)日本關白事起,時吳中諸公子年少輕佻,議自募拳勇報效,為仇家誣為不軌,皆被逮入獄。時睢陽袁可立為蘇州府推官,力雪其冤,事白得解。時髦敬已死,一琦意不自得,遂從戎,中癸卯(1603)武舉,思奇功雪前恥,遠直走塞下。先以孟河防盜功得薦於朝,遂欽授遼東廣寧守備為按臣熊廷弼所愛。戊申(1608)一琦有撫順之守,恰逢巡撫張悌到任為虜所困,一琦策馬斬其渠帥數人,虜遂解散。悌還朝力薦可大用,調宣府滴水崖守備。一琦到任練兵繕堡,一方帖然。蒙古韃靼部三娘子挾賞擁眾犯龍門,參將遇害,一琦匹馬赴帳,曉以利害,宣布威德,遂邊患得免。
萬曆倭禍始末
明人所作袁可立傳記中均提及喬一琦案,尤以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所記最詳:“時海上倭警戒嚴,吳中豪子弟王士驌、喬一琦輩見事風生,爭言招募自保,群不逞鮮衣怒馬,瞠目語難,招搖都市。遂有告其謀叛者,兩台密詢之公,公深明其不然。四郡會讞,卒無事。實因以妖言抵罪,尋見釋。微公持正,此數輩者族矣。”首輔孔貞運《明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亦記云:“王士驌、喬一琦等,吳中狂生也。會聞海上倭警,因招集鄉勇,挾弓矢以自衛。修郄者以謀逆中之,撫按為之色變。公廉其無他,百口保焉。後會鞫,果不得實。而書生之得免於赤誅者,皆公再造也。”
2013年顏曉軍中國美術學院論文《董其昌畫禪室里的藝術鑑賞活動——董其昌與袁可立父子的交往》對次事件進行了一番考證:蘇州推官的任上,袁可立卻因為成功地處理了數個棘手的重大案件,受到萬曆皇帝的推獎。
其中一個就是“通倭案”。萬曆二十年(1592),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發兵侵略朝鮮,朝鮮向明朝求援,萬曆發兵援朝,史稱“萬曆朝鮮之役”。海上倭警傳來後,以前飽受倭患的松江和蘇州等地一片緊張混亂。由於海禁防禦,很多縉紳勢家經常利用“通倭”作為罪名相互誣告和傾軋。吳中子弟王士騏、王士驌兄弟為保衛桑梓,招募兵勇演習騎射、訓練水兵以備不測。他們分別是文壇領袖王世貞的長子與次子,但那時王世貞已經去世兩年。王士驌還與上海人喬一琦、無錫人秦燈相善,他們往來無間,聚眾聯防,認為這是滅倭立功的大好時機。(圖21)王士驌文采很好,喬一琦擅長書翰,秦燈則雄辯善論。他們都是當地的豪門士紳、貴介公子,而且王士驌的妻子潘氏是上海潘恩的孫女、潘允哲的女兒。所以眾子弟年少輕佻,“鮮衣怒馬,瞠目語難,招搖都市”,結果招致仇家誣陷,說他們募兵謀反。江南巡撫朱鴻謨素來好大喜功,上疏朝廷說這些年輕人勾結倭寇證據明顯,而後便下令先收捕諸公子,王士驌、喬一琦等人因此被捕獄中。判決秦燈處斬,王士驌戌邊,喬一琦發配,眾人冤屈不止。
袁可立和董其昌都與他們有著共同的交友圈或是姻親關係。袁可立在陸樹聲家讀書;董其昌的老師之女嫁給陸樹聲之子陸彥章;莫是龍長女嫁給潘恩之子;王士驌又娶潘恩孫女;王世懋第四子王士駪娶了韓世能的女兒,韓世能則是蘇州人,也是董其昌的館師。董其昌於萬曆二十年(1592)九月在奉命出使武昌冊封楚王朱華奎後的歸途中路過嘉興,陳繼儒還從王士驌的弟弟王士駿家裡借了虞世南的《汝南公主墓志銘》趕到嘉興,他們一起觀看、臨摹。所以當時這件“通倭”的案子鬧得一片譁然。袁可立既覺得可疑,又從中維護,發現招供的都是子虛烏有之事,遂阻止了案件的審訊。袁可立極力保釋他們,加上王穉登也積極營救,江南士人的輿論都認為冤屈。後來兩台官員秘密詢問袁可立,他將其中原委陳述明晰,後來“四郡會讞,卒無事實,因以妖言抵罪”,製造這起冤案的官吏分別受到了處分,各位公子才得以免死或解脫。喬一琦至韓戰結束後才得以出獄,萬曆三十一年(1603)以武舉從軍。後來他受到熊廷弼和張悌的賞識,在遼東抵禦後金,擢升游擊將軍,屢建戰功。後在滴水崖被後金圍困,跳崖殉國。【1】在朝鮮之役期間王世貞第三子王士駿先卒,年僅二十九歲,死後無子。王士驌也於萬曆二十九年(1601)死於獄中,年僅三十五歲,死後亦無子,他的妻子潘氏為其收拾遺文。他們的叔父王世懋曾經撰著過《遠壬文》一卷,《四庫全書總目》在論及此書時說:
是編乃其訓導子弟之作,縷陳親狎之害,詞雖淺近,而切中物情。後有王三錫、錢順德二跋及世懋自跋。厥後王士驌等卒以不慎交遊,幾遘大禍,幸以右之者眾,僅而得解。則世懋可謂先見矣。
有關喬一琦之死有兩說。《明史》、《大清一統志》皆言喬一琦投崖而死,而《黃清開國方略》、《欽定盛京通志》、《皇明文獻通考》皆持喬一琦自縊之說。(見2013年顏曉軍中國美術學院論文《董其昌畫禪室里的藝術鑑賞活動——董其昌與袁可立父子的交往》)
兵敗殉節
戊戌東事起(1618),四月,奴爾哈赤反以“七大恨”叛,陷撫順,遼東總兵張承胤馳援敗歿。五月,明以楊鎬為遼東經略。七月,清河失守。時朝廷每以乏將為憂,科臣首薦一琦可當一面,遂遷遼東都司鎮江游擊,監朝鮮兵。時楊經略與熊廷弼有隙,而並疑一琦。人謂:“東事未易措手,皆尼其行”。一琦慷慨言曰:“大丈夫為國出死力。安記利害。我恨不得一當單于耳。且經略為國求才,豈以修怨扼壯士乎”。 已未(1619)二月,明以總兵杜松將西路、馬林將北路、李如柏將南路、劉綎將東路,四路齊發,直指建州都城赫圖阿拉。一琦屬東路,隸劉綎麾下,人呼為“喬公子”,為東路先鋒,獨當前隊。一路北上,勢如破竹。時一琦言綎:“此地深入山險,未審道路虛實,恐不宜鼓行而前,且賊連敗而退,寧知非誘我乎。”不聽。殊不知此時西路覆沒、北路敗逃、南路不戰自潰。先時,楊鎬任遼撫時與李寧遠成梁諸子交厚,嘗以兄弟稱。李如柏者寧遠二子,從父兄功襲爵位,後以疾歸,沉迷酒色二十載,無復少年英銳。其妾奴酋弟舒爾哈齊女,故四路進兵盡為奴所知矣。而楊於癸巳東征時(1593)劾劉貪暴桀驁、勒兵橫行,嘗索朝鮮國王陪臣美女財貨十數車回,為綎所嫉。丁酉再征(1597),楊以經理督眾將,島山之役以功掩敗為綎所不齒。既行路,綎遇鎬兵不避,指為不敬,麾家丁亂拳歐死,楊恨甚,故此以紅旗催戰,必要致其死地,遂東路呈孤軍之勢。時後金兵盡撤其勝兵六七萬騎,並力來戰,合圍數重。一琦率親兵奮勇突圍,轉戰數十里與綎兵合,整陣以待。一琦挺身力戰,斬奴三子阿都並婿火胡里,挫其鋒芒,兵勢稍張。奴又以降卒持杜松令旗趣綎赴援,詐開寨門,鐵騎突入,綎力戰而亡。一琦登高望之,不見首尾,尤執虎尾叉麾督朝鮮兵殺入,鏖戰數十合不得出,為流矢所傷,率殘兵保一山自固,而朝鮮兵兩帥姜宏立、金景瑞已媾降於奴,欲縛一琦以獻。或有勸一琦逸去者,一琦仰天嘆曰:“大將軍不用我言以致此,豈非天乎。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吾義不屈節以辱國,亦不辱身。”下馬望闕再拜,投崖而死,死年四十有九,從死者四十二人。
明熹宗臨朝,兵科楊漣奏喬殉難之事,熹宗皇帝嘉獎其義,封贈喬為左府都督同知,襲陛四級,子本衛世襲百戶。賜錢財建特祠於法華鎮西三里處喬家宅,名喬一琦祠堂,朝廷每年派官致祭。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朝廷賜喬忠烈,太傅,入祀忠義祠。乾隆皇帝在蘇州見到喬的後裔喬光烈時稱讚說:“汝家真文武世家也!”至今遵義路街道仍有喬氏一脈延續。
松江丁遠者,攻書畫,號自邇先生,與一琦最好。少時嘗游燕北遼東。已未深河之役,一琦感局勢危困,止自邇於戰場六十里外,得免。自邇得悉一琦亡,痛哭而歸,後隱居桑籬,嘗寫一琦像,歲時焚香緬懷。
人物傳略
喬一琦(1571~1619年)
喬一琦,字原魏,號伯圭,上海縣西鄉(今屬上海長寧區)人。祖居法華鎮高封橋。少年聰穎,體力超人,喜好馳馬擊劍,能開五石弓左右射箭,以武勇著稱。16歲補博士弟子員,喜歡結交朋友,輕財尚義,人們都稱他“喬公子”。是時,川沙近海處有一黑色野馬出沒,性烈,傷及百姓,無人能制,喬設計捕捉並馴服為自己坐騎。喬習書法,專攻懷素、二王筆法,後有集王羲之書《金剛經》、草書《千字文》石刻問世,書法屬上品,董其昌稱之“生龍活虎”。其詩作也甚佳,今存所著18首詩的草書帖和金剛經石刻兩種,藏於上海博物館。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喬中武舉,受委把總,奉命練兵孟河。後任遼東廣寧衛守備,不久移駐山海關東之滴水崖,喬書大字“鎮星之精”於石。萬曆四十六年五月,喬升任遼東鎮江衛游擊,日夜練兵,從不懈怠,以防境外後金軍入侵。是年,金兵攻撫順,神宗帝惦念遼警,召劉為左府僉書。翌年二月,經略楊鎬令大將軍劉綎等率兵四路出師,劉為南路右翼,當時需挑選勇敢善戰的人當先鋒,大將軍說:“誰也沒有喬公子合適!”於是拜喬為游擊將軍,統領健卒500人先行開道,兼監督由姜弘立、全景瑞統帥的朝鮮軍並肩進擊。喬軍進入寬奠口,與後金軍遭遇,激戰數十次,所向披靡。接著,喬與海蓋道、康應乾所率朝鮮軍合兵,軍隊集結於富蔡郊外,準備深入敵後進擊。此時,劉綎所率南路主力敗潰,幾乎全軍覆沒。喬軍陷入包圍,轉戰退至滴水崖,喬中流矢,打算移據固拉庫崖準備反擊。不料,朝鮮軍主帥姜弘立、全景瑞被俘投敵。喬腹背受敵,圖謀恢復無望,又寧死不降,便面向京師跪拜後,從容投崖自殉,時年49歲。從死士卒有42人。
明熹宗臨朝,兵科楊漣奏喬殉難之事,熹宗皇帝嘉獎其義,封贈喬為左府都督同知,襲陛四級,子本衛世襲百戶。賜錢財建特祠於法華鎮西三里處喬家宅,名喬一琦祠堂,朝廷每年派官致祭。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朝廷賜喬忠烈,加諡號太傅,入祀忠義祠。乾隆皇帝在蘇州見到喬的後裔喬光烈時稱讚說:“汝家真文武世家也!”至今,遵義路街道仍有喬氏一脈延續。
詩書成就
一琦攻詩書,所為詩賦古文詞,皆奇警超軼。尤長書法,多龍蛇飛動之勢。被禁獄中,專攻義獻筆法。有集王右軍書金剛經草書千字文石刻行於世,同郡董其昌謂之生龍活虎。詩宗盛唐,尺牘短章俱有致,今存所著18首詩的草書帖和金剛經石刻兩種,藏於上海博物館。
將軍文武全才,詩文書法均著當世,歷三百餘年,屢經兵燹,手跡傳世已如星鳳。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89年曾編輯《明喬一琦將軍手跡》。輯錄將軍所存手跡、詩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