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基本教義與神學

基督教的基本教義都是出自於《聖經》。

歷史上的教會以信經信條認信文等多種形式對基督教的基本教義作出了很多精要的概括,也被今天研究教義學的學者視為教義的淵源。此外,歷代神學家企圖結合其時代的觀念闡釋和辨明基督教的信仰要理。很多神學家的著作也是闡發基督教基本教義的寶貴資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督教的基本教義與神學
  • 外文名:Christian Dogmaticsand Theology
基督教的基本教義,1.上帝,2.上帝的聖子耶穌基督,3.聖靈,4.教會,5.罪與罪的赦免,6.末世的盼望,基督教的神學,1.上帝的三位一體,2.基督的兩性,3.上帝的創造以及人作為上帝的形象,4.恩寵與善功,5.啟示,6.聖禮,

基督教的基本教義

基督教各派教會最廣泛接受的一本信經系《使徒信經》。相傳,耶穌的十二使徒在決定到各處去傳布福音之前,為求得大家傳教的一致,每人各擬一條,合計十二條,規定了基督教信仰的核心綱要。雖然這一說法是否真實,現在已無據可考,不少學者置疑這一傳說,但有跡象表明,自公元2世紀初起,《使徒信經》已被廣泛用於教會的信仰活動中。
《使徒信經》之所以被普世教會廣泛尊崇的原因或許在於它最簡潔地表達基督教的核心信仰,也沒有包含後世神學爭論所涉及的繁複厚重的概念文字。
《使徒信經》全文如下: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天地的創造主。
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子;
因著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
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在十字架上,
受死,埋葬;
降在陰間;
第三日從死里復活;
他升天,坐在全能的父上帝的右邊;
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
我信聖靈,
聖而大公之教會、聖徒相通,
罪得赦免
身體復活;
以及永生。阿們!
上述信經概括的是基督教的核心的基本教義,主要包括:

1.上帝

在基督教的傳統中,上帝(天主)通常是指一個最高的、神聖的存在者,是一個具有人格的神,是絕對完美的終極實在。上帝是世界的創造者和拯救者。上帝一方面是超越的、絕對的和永恆的,另一方面又參與歷史、干預歷史,在歷史中顯現和展開自己。
上帝並非像古典希臘哲學表達的那樣是一個完全高高在上的終極實體。他具有位格,具有性情,喜歡與世人交往,願意世人做他的子民。這位上帝在歷史中顯出了很多具體的作為,例如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親密關係,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等等。上帝在歷史中的作為顯明他不僅是創造的主,也是世人的慈父,甚至是朋友。他採取積極的行動拯救他的子民,主動地修復因人的墮落而遭到損害的神人關係。

2.上帝的聖子耶穌基督

上帝熱愛世界和人類,為了拯救人類,作為上帝第二位格的聖子化成了人,這就是耶穌基督。耶穌基督一方面繼續保持著真正的和完全的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真正的和完全的人性。聖子成為人的過程,是道轉化為人的過程。這一點在《約翰福音》中講得很清楚:“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翰福音》,1:14)這裡,聖子就被理解為道(話語或邏各斯):由於“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道成肉身”就意味著上帝(上帝的一個位格)成了人身。這就是《使徒信經》中所說的耶穌基督因著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的歷史事件。聖子耶穌來到世間的目的既是向世人展示一位滿有公義慈愛的完美的上帝,同時也是為了代表世人順服上帝的權柄,以無罪之身代替世人擔當他們的一切罪債和罪罰,從而滿足上帝公義的要求,使世人得以白白地稱義,與上帝和好,靈魂與身體獲得拯救。耶穌基督實現救贖的方式是自願接受羅馬總督的審判,被以莫須有的罪名判處死刑,釘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又從死里復活,顯明自己是永生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完美地完成其在地上的事工,升天回歸上帝。將來他又將帶著權能再來,施行公義的審判。而且早期的基督徒相信,基督將很快再來,所以早期教會的實踐和道德觀較強烈地呈現出末世論的色彩。

3.聖靈

基督教相信聖靈與聖父、聖子同列,同為獨一上帝的位格之一。聖靈參與上帝創造世界的事工。並且上帝藉著聖靈的工作維繫他與受造世界的關係,經由內在於創造之內的聖靈執行護理的工作。基督賜給其信徒聖靈作他們的“保惠師”,幫助他們與上帝溝通,並且賦予其行善的力量。如此,保惠師是基督徒蒙恩得救的憑據。同時,聖靈也是教會的創作者。教會因五旬節聖靈降臨而宣告誕生。教會也得著聖靈賜予的能力傳揚福音。聖靈伴隨著教會的事工,內在於聖道的宣講與聖禮的施行,使信徒得到上帝的恩典得以堅固,同時也向未信的人見證福音的大能。凡在世順從聖靈感動的人將得到永生的賞賜,而抵擋、拒絕和褻瀆聖靈的人將受到公義的永罰

4.教會

教會是信徒的共同體,體現“愛”的特徵。教會的含義體現於“上帝的子民”、“基督的身體”和“聖靈的臨在”三個方面。教會是上帝的子民的團契,上帝的子民會聚在一起,過著共同的信仰的生活。在《聖經》最古的希臘語譯本(七十子本)中用希臘詞ekklesia(教會)翻譯希伯來詞qahalYahweh(教會),字面意思是“會聚”,qahalYahweh意為“上帝的子民”。這兩個詞合起來正好意味著“上帝的子民會聚在一起”或“信仰上帝的人召集在一起,組成團契”。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在《新約》中,特別是在保羅的神學中,特彆強調教會與耶穌的身體的聯繫。“身體”在這裡是一個隱喻,它象徵著耶穌基督為了拯救人類獻出了他自己的生命,象徵著一種自我犧牲的精神。上帝的子民接受了耶穌基督的救恩,並在這種自我犧牲精神的感染下,決心做一個從的狀態中解放出來的人。聖靈降臨在教會中,基督徒在教會中感到與聖靈同在。

5.罪與罪的赦免

人原初有選擇的自由。人可以選擇聽上帝的話,服從上帝的旨意;人也可以選擇聽蛇的話,違背上帝的禁令。選擇聽上帝的話,意味著選擇善:選擇聽蛇的話,意味著選擇惡。既然人具有選擇的自由,人就要承擔選擇的責任。人類的祖先亞當夏娃最初是選擇聽上帝的話的,所以他們在伊甸園里過著幸福的生活。但是後來,他們經不起蛇的引誘,聽了蛇的話,犯了原罪,並因而承受苦難。
人選擇犯罪必然招致罪的惡果。但是上帝仍然愛人類,仍然關心著人的狀況。由於罪是要贖償的,人本身沒有能力來贖償這個罪,所以上帝的獨生子化身成人,以其在十字架上的死替人贖罪,克服人離棄上帝的罪況,使人與上帝重新修和。這就是耶穌基督的拯救活動的意義。這種拯救是上帝白白施於人的恩典,所以它也被稱為“救恩”。耶穌基督的救恩還意味著使人從罪惡的狀態中警醒過來,決心做一個與上帝重新修和的新人。“罪得赦免”的真正涵義是除去罪在人與上帝之間造成的攔阻,與上帝恢復正常的關係,被上帝稱為“義人”。

6.末世的盼望

在基督教的教義中,末世論包含有關人的死、復活、審判、死後的生命、世界的終極、地獄、天堂諸論題。《使徒信經》的最後兩句話是“身體復活;以及永生”。保羅對身體復活做了如下經典闡釋:“基督若在你們心裡,身體就因罪而死,心靈卻因義而活。然而叫耶穌從死里復活者的靈,若住在你們心裡,那叫基督耶穌從死里復活的,也必籍著住在你們心裡的聖靈,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羅8:10-11)
以上概述基督教的基本教義。隨著教會的發展與神學探討的演進,一些與以上教義相關的論點被不斷提出。早期基督教神學家(稱為“教父”")通過發揮基督教的基本教義,依託那時流行的哲學載體,構造出更加精緻複雜的教義體系。某些重要神學討論的結論由教會通過新的信經予以確認。後世神學家更是通過深入研究聖經,結合新時代的新觀念,使基督教的教義有與時俱進的發展

基督教的神學

1.上帝的三位一體

基督教是一神論的宗教,基督徒相信唯一的神“上帝”或“天主”。然而,基督教的一神論是有其特色的,即基督教的神是“三位一體”的神,這也就是說,同一個上帝具有三個位格:聖父、聖子和聖靈。為什麼同一個上帝能有三個位格呢?這三個位格間關係又如何呢?這是基督教神學自古至今一直在爭議的問題。早期基督教神學家傾向於援引希臘哲學中的“實體”和“邏各斯”的概念來回答這兩個問題。他們主張“聖父"就是那個自身是永恆的,並作為一切相對的東西的起源的絕對的實體。而“聖子”就是邏各斯,因為他象徵著“生”和“自我展現”。絕對同一的實體通過邏各斯而創造世界,通過邏各斯在世界中展現自己和解救世界。溝通父與子的是聖靈,同時溝通上帝與他所創造的世界的也是聖靈。聖子因聖靈感孕降臨世界,聖靈又浸潤基督徒的內心。通過聖靈基督徒感到自己與耶穌基督同在,與上帝同在。上帝同時具有三個位格:作為“父”是世界的起源和絕對的超越者,作為“子”是世界的積極的和慈愛的拯救者,作為“靈”把上帝的愛貫穿在父子之間,也貫穿在人間。

2.基督的兩性

基督既然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那么其人性與神性是如何集中於一人,為一人所表現,同時又互無矛盾呢?早期的教會經過甄別不同的觀點,最後主張:基督兼具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既包括神性的所有特徵,也包含人性的所有特徵;這種神人兩性以不相變亂、不相離散、不相混淆、不相分隔的方式結合在基督一個位格里。以上結論納入《卡爾西頓信經》。

3.上帝的創造以及人作為上帝的形象

根據基督教的傳統說法,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上帝在七天之內完全憑著他自己的無限的能力和善的意志從無中創造世界。上帝熱愛他的創造物,上帝所創造的世界是一個平衡的、和諧的、美好的世界。上帝將他的創造物託付給人類管理。
在基督教關於人的學說中,上帝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創,1:27)。天主教認為,這說明在人性中存在著追求完善的能力和可能性。基督教新教的多數派別認為,這說明人可以成為上帝拯救的對象。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創,2:7)。這說明人是肉體和心靈的結合體。人的肉體來源於物質,而人的生命力直接來自上帝。上帝說: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創,2:18)。這意味著人是社會性的生物,人類間要互相幫助才能過好的生活。

4.恩寵與善功

基督教主張人得以恢復與上帝的正常關係,需仰賴上帝的恩寵。人無法脫離恩寵而自救。然而關於人的自由意志在此過程中的作用,歷代神學家有不同見解。奧古斯丁主張,人所具有的認識上帝的能力,包括相信上帝的決志本身,都是來自於上帝的恩寵。而貝拉基認為,人有能力通過追隨善的知覺而作順服上帝的道德抉擇,恩寵繫上帝賜予人妥善運用自由意志的輔助。天主教會在強調天主的恩寵的同時也肯定人的自由意志的作用,認為人決志相信上帝需先有上帝的邀請在前,人的自由意志配合在後。“在恩寵的工程里,天主首先採取主動,預備和激發人的自由回應。恩寵滿足人的自由的深切渴求,它邀請人自由地與它合作,並使自由達到完美的境界。”宗教改革運動時期的新教神學家強調“唯靠恩寵”,認為人的道德無能狀態已是鐵定的事實,必須仰賴恩寵方能認識上帝並信靠上帝,也需繼續仰賴恩寵方能持守到底,“完全依靠神恩”是得救的唯一途徑。

5.啟示

人是怎樣認識上帝及其救恩的活動的呢?按照基督教傳統的說法,這是上帝對人啟示的結果。“啟示”這個詞的拉丁文原義是“掀開帳幕”,表示把藏在帳幕後面的事物顯露出來,把隱藏的東西顯示出來。基督教用“啟示”表示上帝本身、上帝的意志和上帝的話語的自我顯示和在人間的通傳。上帝首先在以色列民族中通過先知顯示和通傳自己,最後這種顯示和通傳在道成肉身的耶穌身上達到高峰。啟示是上帝的恩賜。基督徒根據啟示認識上帝和信仰上帝。

6.聖禮

基督徒在教會中舉行崇拜基督的禮儀活動,這樣的禮儀活動稱為聖事。聖事體現了三位一體的上帝的救贖性的恩寵的臨在天主教東正教認為聖事有七件,即聖洗聖事(洗禮)、堅振聖事(按手並敷油在領堅振者額上,以堅定其信仰)、告解聖事(也稱和好聖事、悔改聖事,即信徒向合法的神職人員懺悔,以便從天主獲得領洗後所犯罪的 赦免,同時也與因犯罪而傷害了的教會和好)、聖體聖事(即聖餐,分吃餅酒,分享基督體血)、終傅聖事(也稱病人傅油聖事,大都為瀕死者行之)、神品聖事(也稱聖職聖事、聖秩聖事,即祝聖神父、主教)、婚配聖事(祝福教徒的婚姻)。新教一般僅承認洗禮和聖餐為聖事,認為其餘的聖事缺乏《聖經》依據,因而不能稱為聖事。天主教雖然承認七件聖事並非同樣重要,其中聖體聖洗是最重要的,但認為這七件都是聖事,在耶穌建立教會時已經一併建立好了。
從基督教神學發展的實際的歷史來看,教義的形成不單單基於解釋《聖經》,也採用與發揮了人類歷史上的很多智慧遺產。使徒保羅和約翰對基督教信仰的細緻陳述就依託了希伯來的信仰與希臘的哲學思想的結合。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對古代和中世紀的基督教神學產生重大影響。到了近代,康德黑格爾等人的哲學對於近代基督教神學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在現代,基督教神學除了繼續求援於哲學外,還從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自然科學等學說中吸納許多東西。我們可以這樣說:在漫長的兩千年的歷史中,基督教的信仰基本上是不變的,它處於核心的地位:基督教的神學是信仰在時代中的陳述,也是信仰團體與教外知識界對話的管道。它受到時代主題和時代思潮的浸潤和影響,同時也為了適應人類的社會和知識的發展,不斷地從哲學等思想學說中吸納論述的理論框架和解釋的方法。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基督教神學是多種多樣和不斷發展的,而基督教信仰則在這些變化中基本保持不變。
基督教的神學包括“上帝”、“三位一體”、“道成肉身”、“啟示”、“創世”、“人的存在”、“原罪”、“拯救”、“上帝之國”和“末日審判”等概念。如果把這些概念連貫起來,系統地加以考察和論述,就形成系統神學。基督教神學家在論述這些概念的時候,往往依託某些哲學理論和其他的有關社會和自然的學說—如果依託於柏拉圖的哲學,就被稱為柏拉圖主義或新柏拉圖主義的神學:如依託於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就形成亞里士多德主義的(托馬斯主義的)神學:如果依託於存在主義的哲學,就被稱為存在主義的神學。
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的神學各有特色。雖然基要派福音派反對將神學依託於哲學,主張嚴格地依託解讀《聖經》而建立起來的“教義神學”,但是釋經者無形當中也是採納了一定的哲學觀念模式和哲學假定來進行解經的。完全脫離哲學的神學可以說是沒有的。同時,由於所依託的哲學架構不同,訴諸的淵源也不同,基督教神學呈現形形色色的差別就不足為怪。正是這些分歧和差別,以及由此而來的爭辯和交流,推動了基督教神學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