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兩廣事變是在民族危機日趨加劇,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高漲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其導火線是
蔣介石欲利用
胡漢民之死來消除兩廣割據的局面。兩廣地方實力派與蔣介石長期存在矛盾。1931年(民國二十年)2月28日,發生
湯山事件,
再造派領袖
胡漢民被蔣介石扣留,
陳濟棠乘機奪取廣東大權,樹起反蔣旗幟。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蔣介石復出總攬軍權,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11月
汪精衛被刺事件後兼任行政院長,實際上重新掌握了國民黨黨政軍大權。原
廣州國民政府雖早已撤銷,但繼之成立的“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西南執行部”、“國民政府
西南政務委員會”和“軍事委員會西南軍事分會”,仍以“均權分治”的名義在兩廣繼續存在,保持著半獨立的狀態。
1932年1月,陳濟棠任西南軍分會委員長兼執行部和政委會常委,其後把廣東黨政軍的權力集於一身,登上了“南天王”的寶座,並藉助在國民黨內享有很高威望的
胡漢民及西南三機構招牌,與蔣介石抗衡。廣西桂系
李宗仁、
白崇禧則利用上述情況,積極推動陳濟棠等西南地方實力派組成反蔣聯合陣線,以抗衡蔣介石的“削藩”。當蔣介石以全力用兵“剿共”之時,對兩廣的半獨立狀態暫取容忍態度,蔣介石在能騰出手來時,就下決心剪除異己勢力。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1月,繼染指川、黔、滇之後,蔣介石便將矛頭轉向西南的兩廣。
蔣介石要解決兩廣割據的首要步驟是拉攏胡漢民。早在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蔣介石借國民政府之名誘胡北上,胡未為所動。次年底,國民黨中央召開五屆一中全會,蔣介石再次以調整負責人名義,提名胡漢民為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的高位以拉胡入京,又為胡所拒。當時,胡漢民一方面依靠陳濟棠的軍事實力與蔣對抗,另一方面又受制於陳濟棠,深感在粵無可作為,遂以養病為由赴歐遊歷。1936年1月5日,胡漢民準備回國。蔣介石特派司法院長
居正及
葉楚傖、
陳策專程去
香港,準備把胡漢民接到南京,就任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1月7日,蔣又特派
魏道明為其私人代表,持蔣親筆信直赴
新加坡迎候胡漢民,並電胡入京主持中央大計。西南方面則先派了與胡關係密切的西南政務委員會
劉蘆隱、
潘宜之、
林翼中、李曉生到新加坡等候。陳濟棠為穩住胡漢民,與李宗仁、白崇禧商議,並接受白崇禧提出的三點辦法:(一)政治上尊重;(二)經濟上支持;(三)生活上照顧。1月25日,胡漢民拒絕蔣介石之邀,從香港到廣州。陳濟棠為他安排了盛況空前的歡迎儀式和大會,表示西南願意接受並需要胡漢民的領導。1月30日,胡漢民電復蔣介石,以“須稍休養”為名,拒絕入京。胡居住廣州,時而同陳濟棠、李宗仁等西南軍政要人磋商政局,或約見各界,發表談話,抨擊蔣介石的內外政策,尤其是
九一八事變以來的屈辱外交政策,胡漢民痛斥當下進行的“中日關係調整會議”“尤屬乖謬”,“政府直自置中國於
朝鮮、
台灣之列而為日本之保護國矣”。蔣對胡之不來京,似乎早有心理準備,在日記中寫道:“聞漢民詆中央政治,表示不來南京,人以為憂,我無所謂,或以為慰乎?”此時,蔣處理兩廣問題之方針發生轉向,從偏重政治之“團結”轉向側重武力之“統制”。他在2月中旬的日記中反覆思考兩廣問題,憂慮“兩廣未統一,何以對外?”認定“兩廣終久必為禍患,非統制不可也”。
事件起因
1936年5月12日,胡漢民在其妻兄、西南政務委員會秘書長
陳融家中與象棋高手潘景夷下
象棋,因棋局不利,構思過度,竟突發
腦溢血而暴亡。蔣介石認為胡漢民之死是解決兩廣問題的大好機會。5月13日,蔣電陳濟棠,請其兄
陳維周赴京晤談。次日,陳維周乘飛機往南京見蔣。蔣介石對陳維周說:中央將對桂用兵,但維持廣東現狀,囑其轉達陳濟棠。陳維周在南京探悉“中央解決西南的三大原則:(一)徹底解決廣西李、白,由中央協助廣東出兵。(二)驅逐
蕭佛成等反蔣的元老離粵。(三)廣東仍維持原來局面”。陳濟棠對此面有難色,認為粵桂唇齒相依,桂系若垮,廣東將步其後塵,遂萌生聯合廣西一起反蔣之意。
蔣介石見陳濟棠動作遲疑,於5月19日以弔唁胡漢民為名派
孫科、
王寵惠等到廣州,要求兩廣當局加強與全國“精誠團結”。次日,由王寵惠出面對陳濟棠提出五項條件:
取消西南執行部和西南政務委員會;
在西南執行部和政委會工作的負責人,願意到京工作者,中央將妥為安排,願意出國者,將給以路費;
陳濟棠的第一集團軍總司令改為第四路軍總指揮,各軍師長由軍委重新任命;
統一幣制。
這五條實際上是要求陳濟棠把廣東軍權和政權交還南京。也就是說,陳濟棠必須從“南天王”寶座上退下來,同時表明了蔣介石已把先收拾廣西,穩住廣東的戰略方針,改為先解決廣東,再吃掉廣西,以實現各個擊破,徹底解決兩廣問題。
陳濟棠當即與前來弔唁胡漢民的
白崇禧密商,催促
李宗仁迅速到廣州共商大計。時值華北日本侵華氣焰囂張,逼蔣簽訂了《
塘沽協定》,“
何梅協定”、《
秦土協定》之後,又對華北大舉增兵,威逼中國簽訂中日“共同防共協定”。陳濟棠看到當時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一個可供利用的藉口是“掮起抗日大纛,要求中央領導抗日”。他致電李宗仁,認為全國民眾抗日救國呼聲日高,兩廣聯合反蔣,唯有打出“出兵抗日”大旗,才能爭取全國民眾的支持和回響。
白崇禧見陳濟棠抗日反蔣意志堅決,勢在必行,而兩廣原屬一體,廣東一旦發動,廣西方面不論願與不願,也必被拖下水。另一方面,白崇禧認為蔣介石軍隊的主力正集中在黃河流域,急於解決西北剿共問題,又要防範山東的
韓復榘、山西的
閻錫山、陝西的
張學良和
楊虎城發生異動,加上華北日本侵華局勢吃緊,蔣介石決無餘力可以南犯;兩廣聯合打出抗日旗幟,進可以爭取全國輿論同情,擴大西南聲勢,退可以使蔣投鼠忌器,向西南讓步。陳濟棠敢於起事反蔣,還受其兄迷信陰陽五行、星相之術的陳維周及身邊術士翁半玄的慫恿。陳維周入京謁蔣回粵後,對陳濟棠說,蔣介石實在沒有帝王之相,氣運將盡,難過民國二十五年(1936)這一關。術士們也進言,謂蔣氣數已盡。伯公(陳濟棠字伯南)運氣正陽,不順天應人取蔣而代之,還待何時?翁半玄為陳濟棠
扶乩,得“機不可失”之語,加上白崇禧對形勢的分析,認定舉兵反蔣時機已到。
事件經過
準備工作
李宗仁於5月20日飛抵廣州,與
陳濟棠商議兩廣聯合行動。兩廣方面為抗日反蔣著手軍事部署。白崇禧與陸軍少將、高級參謀
劉斐到粵桂邊境視察地形,並擬定出作戰計畫:對
福建和
貴州方面採取守勢;對江西、湖南方面採取攻勢;粵軍主力集中在
全州、
桂林地區,準備進攻湖南,並在粵桂兩省與各鄰省的邊境地區構築防禦工事。
兩廣方面的兵力如下:
李宗仁的第四集團軍有兩個軍,第七軍軍長
廖磊,第十軍軍長
夏威。臨時又擴編兩個軍(包括
十九路軍的
翁照垣師)。另外有作戰能力的廣西民團九十九個大隊,總計約有十多萬兵力。
兩廣兵力總計,陸軍有三十萬人以上,空軍有廣東六個中隊,司令
黃光銳;廣西三個中隊,司令
林偉成;海軍有廣東江防艦艇數十艘,司令
張之英。
除此之外,陳濟棠等還積極聯絡日本,作為外援,日本給他們提供步槍、
平射炮及
機關槍,繼運到軍械零件,又運到兩批飛機共60架,隨來兩批飛行員共60餘人。隨後又來了日本軍事顧問100餘人,當時分住廣州西堤各大酒店。他們分赴東江及北江視察工事,還有二三十人視察
天河機場。當時,機場人員不知底細,誤為日本人來接收飛機場,不禁譁然,引起一場虛驚。在起兵前的會議上,
陳維周向介紹了自己與日本駐粵領事接洽情況,並說兩廣方面的策略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已取得日本軍方諒解,願意支持兩廣的行動。
正式起兵
陳濟棠、李宗仁、白崇禧以中國國民黨西南執行部的名義,於5月27日發出“反對日本增兵華北”的通電,打響“兩廣事變”的信號。6月1日,西南執行部和
西南政務委員會召開聯席會議,決定命令第一、四集團軍北上抗日;籲請南京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領導抗日,通過了給南京中央的呈文,並於次日以同樣內容通電全國(即冬電),宣稱“日本侵我愈亟,一面作大規模走私,一面增兵平、津,經濟侵略、武力侵略同時邁進。瞻念前途,殷憂曷極!屬部、屬會等以為今日已屆生死關頭,惟抵抗足以圖存,除全國一致奮起與敵作殊死戰外,則民族別無出路……國家之土地,先民所遺留,亦民族所託命,舉以
資敵,寧異自殺!屬部、屬會以為黃河以北,寸土不容予人。切冀中樞毅然決然,從事抗戰,用以致誠,吁鈞府鈞部領導全國,矢抵抗之決心,爭最後之一著……時危勢急,敝部等認為非立即對日抗戰,國家必無以求生……乞一致主張,即行督促中樞,領導全國從事抗日”。同時,派出代表分赴
山東、
山西、
陝西、
四川、
雲南、
貴州等省聯絡,歡迎全國要求抗日反蔣的黨派、團體及有關人士南下,共商抗日反蔣大計。
6月4日,陳濟棠、李宗仁領銜率兩廣將領數十人率先發出支電,護擁冬電,表示要率部北上抗日,“為國家雪頻年屈辱之恥,為民族爭一線生存之機”。廣州市各團體在
大東路省參議會禮堂開會,發起向西南當局請願“出兵抗日,以救危亡”。同日,陳濟棠對廣州《
民國日報》記者發表談話,謂:“今日我民族已屆生死關頭,非抗日必無出路。”“冬”、“支”兩電發出後,粵桂大造輿論,四處張貼“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反對內戰,一致對外”“全國抗日勢力聯合起來”等標語,爭取各團體民眾的回響。西南兩機構聯席會議還決定成立軍事委員會,把兩广部隊改稱為“
中華民國國民革命抗日救國軍”(亦稱“抗日救國西南聯軍”),由陳濟棠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總司令,李宗仁任副司令,開始向
湖南進軍。
蔣氏應對
蔣介石對兩廣事件的發生雖甚為惱怒,但又故作鎮靜,未敢動用武力鎮壓。原因是:當時中央嫡系兵力正分散各地,在南方乘“追剿”
紅軍長征之機,對川、黔、康、滇各省分兵駐防,以求軍、民、財等的“統一”;在北方則分出一部兵力進入
山西,又在
洛陽、
潼關一帶駐重兵,督促
張學良、
楊虎城“剿共”。蔣介石能用於對付兩廣的兵力,不過十餘萬至二十萬左右。蔣原擬集中力量催逼張、楊剿滅經過長徵到達陝北的工農紅軍,但兩廣事變使他不得不先著手解決兩廣問題,在軍事上急令原駐貴州的
薛岳部開往桂北邊境,原駐福建的
蔣鼎文移防粵東邊境,令調
甘麗初部集結衡陽;
陳誠、
衛立煌等部集中湘贛邊境,伺機進攻兩廣;將空軍集中於贛、湘兩省基地,以一部分海軍集中廈門,海空協同陸軍作戰。此時,蔣重申“攘外必須安內,統一方能禦侮”,還通電全國,發起設立“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委員會”於南京,各省、直轄市設分會,縣設支會,蔣任總會長,企圖“以建設求統一”,籠絡人心。
蔣介石除從政治上對兩廣施加壓力,並採用緩兵之計外,又派
戴笠指揮
軍統特務進行反間、收買活動;還宣布在南京召開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邀兩廣派員出席。6月7日,蔣介石致電陳濟棠指出:“今日救亡圖存,必以整個國力,取一致之步驟”,若“一隅獨標揭於先,則整個國家之尊嚴,即已失於國際之間”,勸告兩廣不應同南京中央政府對立,如有大計,可派代表進京相商。次日又稱“相信兩廣決不會脫離中央,單獨對外,亦決不會借外交之名,作內戰之口實”。9日,蔣電陳濟棠稱:“中央秉承五全大會關於外交的報告之決議,以努力和平與不惜犧牲的方針,遵循不渝。諸同志關懷迫切,尤具同情,自應於最近期內召開全體執監會議,於一貫方針之下,進為步驟緩急之謀,希望所屬部隊勿以輕率之自由行動,致誤救亡大計。”蔣在暗中卻緊急調集兩個軍兵力,搶先控制了
衡陽,監視兩廣軍事行動。同日,南京國民黨中央復電西南兩機關,令其轉飭兩广部隊不得自由行動。10日,蔣再電陳濟棠謂:“我全國軍人聽命黨國,萬不宜自由行動……務希嚴飭粵所有北進部隊即日停止行進,迅速歸復原防,以掃除
謠諑與不安。”同時指出,倘兩廣繼續行動,即為“地方將吏抗命”。蔣力圖先行安撫,防止事態擴大。11日,陳濟棠、李宗仁、白崇禧復電蔣介石,申明西南當局無意對中央作兵諫行動,只要求由中央出面正式領導抗日,並請中央指定北上路線、集中地點與供應軍輜、軍火接濟。同日,西南執行部發出真電,對蔣所謂“統一方能禦侮”加以駁斥,揭露其無禦侮之心:日本在華北用兵,未見向北開動一兵一卒,反而調集兵力向粵、桂壓迫,要求國民黨中央放棄貽誤全國抗戰之內戰政策。
正當蔣介石對兩廣用兵之際,6月21日,國民黨
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
宋哲元、山東省主席
韓復榘發出馬電,呼籲“克日停止各方軍事行動”,以圖觀察寧、粵雙方局勢動向。6月23日,蔣介石在復宋、韓的梗電中,表示兩廣問題將交由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解決,並稱中央“決無絲毫輕啟內戰之意”。意在爭取宋、韓的支持,使他們不與兩廣採取一致行動。
北上受挫
兩廣打出“出兵抗日”旗幟後,粵、桂軍隊立即分別從湘贛兩省邊境向湖南推進。6月5日,桂系精銳強渡
黃沙河,於6月6日進抵湖南
永州,7月占領
零陵。粵軍也於6月9日進占
郴縣,直指
衡陽,作出一舉下
長沙而直逼
武漢之態勢。部隊所到之處,散發抗日傳單,以爭取沿途各界民眾的支持。
兩廣“北上抗日”,必須借道湖南,首先要爭取
何鍵的支持。6月6日,白崇禧派
李品仙偕何鍵的女婿李覺飛抵長沙,遊說何鍵回響兩廣抗日的行動。何鍵一方面表示待桂軍到達長沙時,他才能有所行動,另一方面請全國基督教教育會會員
劉廷芳到南京與蔣介石聯繫,報告兩廣行動計畫,表示對南京絕對忠誠、絕對服從,欲以所部湘軍十餘萬兵力撥歸中央直接指揮。此舉換得蔣介石的40萬元的獎賞,蔣立即派
陳誠坐鎮長沙,同時決定令調駐
瀏陽一帶的中央軍第七十七師以及駐防武漢、
武勝關一帶的第四十三、第九十七師兼程南下。6月10日早晨6時左右,三個師師長等隨中央軍先頭部隊比粵、桂軍隊早三個小時到達衡陽。蔣介石舒了一口氣,在日記中感嘆:“幸派兵入衡迅速,辭修(陳誠)入湘……竟得轉危回安,此實國家治亂惟一之關鍵也”。
桂軍獲悉中央軍已全部達衡陽,北上道路被堵,白崇禧遂令已到達
祁陽的廣西部隊停止前進,此時,何鍵見形勢對兩廣不利,不敢應允桂軍借道湖南。李品仙聯繫湖南計畫失敗,怏怏而返。6月16日,陳濟棠和李宗仁令粵桂軍撤出湘境,同時發出銑電斥蔣“誣抗日為對內”,“指救國為異動”,要求蔣介石“調攻擊粵桂之中央軍北上抗日”。
策反行動
蔣介石為挫敗兩廣事變,一方面調重兵南下,阻止粵、桂軍北上,另一方面對
陳濟棠部屬採用各種手段進行收買和策反工作;從內部瓦解廣東勢力,以圖搞垮陳濟棠。其中
戴笠運用特務組織為蔣介石瓦解兩廣事變發揮了特殊作用。戴笠對南方地區的特務活動早有安排。1936年春天,他獲得軍統港粵區有關兩廣軍隊調動、備戰的情報,即派員加強該地區的特務力量。兩廣事變發生時,在廣州方面的特務骨幹有
梁乾喬等,在韶關方面有謝鎮南等,他們工作的重點是在粵海陸空軍中進行策反。6月30日,戴笠等通過與陳濟棠有隙的
陳策收買廣東空軍第五中隊飛行員黃志剛和第二中隊飛行員
黃居谷等,分別從從化機場率輕型轟炸機四架、從
廣州天河機場率驅逐機三架北飛
南昌投蔣,隨後又有梅錦昭等率機四十架投蔣,並於7月5日在南昌聯名發表倒陳擁蔣的通電。蔣介石立即封黃志剛為上尉隊長,其餘人員均晉升為上尉飛行員,發給賞金2萬元。
針對上述情況,陳濟棠下令封閉機場,將剩餘的所有飛機入庫,並派憲兵在機場嚴加把守,將第二中隊長
丁紀徐扣押。但仍不能穩住粵軍的陣腳。接踵而來的是發生
李漢魂的“封金掛印”事件。李漢魂原為獨立第三師師長兼西綏靖區委員,因遭陳的猜忌被免去這兩個職務,而委任以第二軍副軍長及東綏靖區委員的空銜。李因此心懷不滿,於7月6日不辭而別,離開
汕頭,到香港後分别致電陳濟棠和南京政府,表明了擁蔣倒陳的態度。同日,廣東軍政人員
李潔之、
黃濤、張健等也離穗赴港,聯名發表致陳濟棠的公開信,責其假借抗日,危害國家,勸陳不要做“親痛仇快”之事。
漢謀倒戈
在“兩廣事變”中,將陳濟棠置於絕境的是第一軍軍長
余漢謀的倒戈。促使余漢謀投奔南京的原因有二:一是余漢謀與陳濟棠早年就有積怨。1929年的兩次粵桂戰爭中,陳濟棠曾以余勾結
徐景唐和李宗仁、白崇禧,並有私存槍械,擅權貪財等罪狀,對其軟禁,撤掉余第一旅旅長之職,餘部對此不滿,這是余倒陳擁蔣的潛因。二是蔣介石對陳部屬長期進行分化收買的結果。早在1932年在江西“圍剿”紅軍時期,蔣介石就通過陳誠手下干將
上官雲相(余漢謀的妻舅),與在贛南“剿共”的余漢謀來往甚密,對其進行收買活動,所以余漢謀早已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了。6月間,余漢謀奉陳濟棠電召赴廣州商量反蔣時,已經暗裡進行倒陳擁蔣的準備,與
鄧龍光、
李漢魂、
莫希德等將領密謀反陳。7月5日,余漢謀從廣州回到
大余,立即召集他的3個師長及軍部幕僚開會討論對策,會議決定回師倒陳擁蔣。會後,余漢謀致電蔣介石,報告陳抗日反蔣的計畫。7月7日,余漢謀在上官雲相陪同下乘飛機到南京,向蔣介石表示願意受命收拾粵局。蔣立即委余為第四路軍總司令,統轄廣東軍隊,迅速回粵倒陳,除撥給軍費200萬元外,另給臨時活動費100萬元。余於7月9日致電粵軍各將領,要求他們服從南京,號召粵軍內部反陳勢力行動起來。
余漢謀倒戈擁蔣,使“兩廣事變”形勢急轉直下,陳濟棠被迫採取應急措施。7月8日、9日兩天,召集
何犖、張達、
陳維周、
黃光銳、陳章甫等親信開會,決定縮短防線,加強北江防務,並命令第二軍第四師師長
巫劍虹率部撤出原駐地
韶關,退至
大坑口,控制由北南下的咽喉。桂軍一師由
梧州東下轉赴北江,海軍艦隊集中黃埔待命。
7月10日,粵桂雙方在廣州達成兩項協定:(一)成立第一、四兩集團軍的聯合司令部,粵桂兩軍協同作戰;(二)粵軍採取內線作戰部署。15日,西南政治委員會委任陳濟棠為抗日救國軍第一、四兩集團聯軍總司令,李宗仁為副司令。兩廣採取應變措施,竭其全力挽回危局。
是日,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在南京開會,蔣介石在會上發表演講說:“最近兩粵運動,揭櫫對外之旗幟,搖動統一之根本,使國家於憂患痛苦之中,增分崩離析之懼。”“廣東軍事當局,即已首唱異議,自由行動,破壞黨國紀律,搖動革命根基,雖經中央苦心之容忍,仍無悔悟之表示,律以國家之紀綱,宜為國民所不恕。”7月13日,蔣又在中央紀念周上說:“我們也要有整飭紀綱,維持統一的決心和勇氣,負起責任來,弭亂定變,決不能因外患嚴重而放棄平定內亂的工作;決不可因顧慮外患之壓迫,就聽少數地方軍人破壞紀律,自由行動。”當天,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通過決議,撤銷國民黨西南執行部和西南政務委員會,蔣介石又以軍事委員長名義發布命令,取消第一、四兩個集團軍,並對陳濟棠、李宗仁採取分化政策,任命李宗仁、白崇禧為廣西省綏靖正、副主任,免去陳濟棠本兼各職,命
余漢謀為廣東綏靖主任兼四路軍總司令。
濟棠下野
余漢謀部是陳濟棠的主力,余被蔣介石收買過去後,廣東局勢急劇惡化。李宗仁、白崇禧不得不採取救粵保桂之策。7月14日,白崇禧派
李品仙飛廣州,建議陳濟棠把可靠的部隊集結掌握,並將現款和武器裝備妥善保存,伺機再起,還企圖以桂軍東下援助,挽救廣東之危。
是日,余漢謀在
大余通電就職,聲明擁護“中央”,指責陳濟棠稱兵背叛中央。余通電說:“外患日亟,非禦侮不能圖存,非統一不能禦侮,中央之力圖和平統一,實為集中力量之救國要圖”,“我廣東當國難日亟之際,忽然稱兵,陰結外寇,進窺鄰省,發動內戰,破壞統一”,限陳濟棠24小時之內離開廣東,“聽命中央,釋兵入京”。次日,余漢謀命令
莫希德第一師回師廣東,向
韶關、
翁源等地進發。因駐防韶關第二軍軍長
張達已被余漢謀收買,不戰而退。16日,莫希德的先頭部隊順利進駐韶關。接著莫希德又以20萬元的“一伙食費”買通扼守
大坑口的
巫劍虹,巫部後撤至廣州近郊江村。余漢謀兵不血刃,順利推進,把主力部隊集結在
英德、
軍田一帶,準備向廣州發起攻擊。巫劍虹是陳濟棠的親信,巫的倒戈對陳又是一個重大打擊,北線失去防禦屏障,使廣州暴露於余漢謀的直接威脅之下。在這期間,直接發生第三軍第九師兩個團長通電倒陳,另一團長率隊回響。原第九師師長
鄧龍光不辭而離穗,轉入香港,
蕭佛成也離穗赴港。
7月17日,陳濟棠私人代表陳光漢飛南京謁見蔣介石,帶去陳致蔣的親筆信,表示可“遵命下野”,但對粵事交余漢謀主持有異議,提請另派一孚眾望之大員來粵主持,未被蔣介石所接受。18日,蔣介石以巧電復陳濟棠迎余漢謀就任。此時,最後一根稻草終於壓在了陳濟棠身上。
獨立的廣東空軍是陳濟棠苦心經營的一張王牌。“兩廣事變”發生後,蔣介石遣
戴笠、
鄭介民攜帶巨款,同當時在香港的廣東空軍參謀長
陳卓林談判。雙方議定廣東空軍反陳投蔣,每架飛機賞金二萬元,飛行員官晉升一級,隊長另加汽車洋房等優惠條件。
朱家驊來穗祭奠胡漢民時,已經通過
中山大學天文台主任兼廣東航空學校學科主任
張雲的關係,與廣東空軍司令
黃光銳秘密聯繫,獲得了率機投蔣的許諾。此後,兩人在廣東空軍內策動倒陳投蔣。7月上旬,有幾架蔣介石方面的偵察機來廣東空投傳單,黃光銳、陳卓林藉機進言加強空防、迎擊蔣機。陳濟棠不知是計,準其所請。18日清晨,
廣州天河機場大批飛機起飛,其中黃光銳、陳卓林乘飛機飛至
香港新界降落,大部分北飛韶關、
南雄。黃、陳飛抵港後,發出團結禦侮通電,表示倒陳投蔣。這次由各中隊長率領北飛的共有72架飛機,150名飛行員、機械員,在韶關受到余漢謀的接見,於20日飛赴
南昌。陳濟棠視為王牌的空軍共六個中隊,一百餘架飛機,終於歸順了南京政府。
陳濟棠已處於內外交困,四面楚歌的絕境。17日晚11時,陳濟棠面告李宗仁說,大勢已去,決定一走了之,並贈以巨款和武器彈藥,作為“散夥費”,勸李回桂處理善後。18日,陳濟棠攜帶家眷乘英國“蛾號”軍艦赴香港,並發出巧電宣布下野,聲明自行解職離穗。電文稱:“此次呈請中央領導抗日,不蒙鑑諒,致徒懷救國之心,未遂請纓之志。誠恐所部將士,因受外部壓迫,發生內戰,為免糾紛起見,特於昨日解除職務,乘艦離省。”同日致電余漢謀:“棠誠信未孚,現決擺脫仔肩,此後對於救國責任,廣東治安,袍澤維繫,偏勞吾兄,獨負其責,望善為之,以補吾過。”至此,陳濟棠失去了“南天王”的寶座,結束了他對廣東的統治。
劍指廣西
陳濟棠出走香港,兩廣聯盟解體,西南變局的重心移至廣西。
李宗仁派靠廣西約十餘萬兵力,處內線作戰之勢,內部比廣東團結,蔣介石一時無隙可乘,局面尚可維持。廣東已失,唇亡齒寒,廣西已成孤立勢態。李宗仁、白崇禧退回廣西後,也無進一步動作的良策。於是借五屆二中全會上蔣介石發布“廣西維持現狀,仍以、李、白分任正副綏靖主任”的命令為由,採取“緩和”之策,於7月20日分電致
吳忠信、
張定璠、
黃紹竑,表示“廣西仍堅持抗日主張,如中樞真誠抗日,則廣西軍民效命馳驅”,請他們代為轉達廣西的態度。廣西的這番表態沒有得到蔣介石的積極反應,蔣反而改變了原先準備拆散兩廣聯盟後就罷戰言和的打算,決定兵鋒直指廣西,企圖一舉了卻多年的心腹之患。7月25日,蔣介石突然以國民政府名義撤銷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對李、白的任命,另委李宗仁為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白崇禧為浙江省政府主席,特委
黃紹竑、
李品仙為廣西綏靖正副主任。同時,蔣介石命主力
衛立煌部由廣東北江方面從
連山向廣西
富川、
賀縣、
八步方向進逼;又以
陳誠的第十八軍由廣東
肇慶循西江而上,向廣西
梧州逼近;並以
甘麗初部由湖南威脅
桂林,令
顧祝同指揮的
湯恩伯、
薛岳等部由黔南壓迫廣西西北的
宜山;再令
余漢謀一部由廣東
高州一帶圍逼廣西南部,一時大軍雲集,從四面壓境的兵力不下四五十萬。同時以空軍對桂林、梧州一帶上空進行連續威脅擾亂,企圖從軍政兩方面威逼李、白就範。
李宗仁、白崇禧認為蔣介石擅自改變二中全會決定,派大兵壓境,已將他們逼上梁山,非兵戎相見不可,當即召集
黃旭初、
廖磊、
夏威、
李品仙、
韋雲淞、
李任仁、
潘宜之、
劉斐、
王公度等舉行會議。會議決定,蔣如悍然進犯,即將武力抵抗,成敗利鈍,在所不計;並復電中央,指出蔣介石更調李宗仁、白崇禧原來廣西綏靖署主任的職務,是“別有用心的”,斥蔣為“陰險毒辣的野心家”,“墨沉未乾,自毀信譽”,把持二中全會,誅鋤異己,表示對任命“殊難遵令”。同時,在廣西下達全民動員令,迅速擴編退役軍人組成戰鬥部隊,將民團改編為“別動隊”,數天之內就編組二十一個師。7月下旬,桂系駐梧軍政幹部舉行“效忠宣誓大會”,發表《告軍民書》,“期望全部將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與蔣奮戰到底”。
南寧等地還舉行刺血宣誓。李宗仁、白崇禧對外發表講話,稱決不因廣東內變而停止抗日運動,竭誠歡迎各抗日反蔣黨派、團體、人士到南寧共商救國大計。李、白還派特使黃旭初赴香港邀請
李濟深,告以“德公有意請任公出來主持大計”,同時函請抗日名將
蔡廷鍇、
區壽年等入桂重組
十九路軍。7月底,
李濟深、
蔡廷鍇、
翁照垣、
胡鄂公等陸續入桂。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的
楊東蓴、華南救國會代表
何思敬、
第三黨的
章伯鈞和民族革命同盟、
中華職業教育社、
鄉村建設派、
民社黨、
中國青年黨均有代表到南寧。國內各界名流
鄧初民、
彭澤湘、
劉蘆隱、
鄧龍光、張文、
翁照垣等也應邀來桂。在抗日救國的號召下,廣西全省各界都發動了起來,學生紛紛入伍,老百姓訂立《抗日公約》,民眾抗日激情持續高漲。
廣西當局在全國範圍大造抗日聲勢,號召各方抗日力量,擺出與蔣介石決一死戰的姿態。蔣介石看到用強硬壓力不能逼廣西就範,又聞廣西將於8月1日組織獨立抗日政府,擔心局面再度惡化,將不可收拾。到8月1日,未見廣西就組府採取行動,遂於是日以東電向李、白解釋兩點:第一,調李宗仁、白崇禧任新職,是為了擺脫他們6月1日以來所處的困難境地,並實現國家統一,加強團結,以便一致對外。第二,針對李、白攻擊他違反二中全會決議問題,辯稱二中全會決議發表李、白廣西綏署職務後,未見他們正式就職,以為他們一定有現實的困難,所以另調新職作為轉圜,只要真心想完成黨國的統一和團結,則任何命令都應該是樂於接受的,至於任命地方官吏,本是政府的職權,全會也並沒有不能變更的限制,斷不能看作是違反決議、違法失信。蔣還在電文中警告李、白不可攻粵犯湘,如無視中央愛惜國力,企望和平,也決不容對內有用兵自殘的舉動,如果他們竟出兵鄰省,只有自陷於絕境。實際上,當時整個局勢不利於蔣介石對廣西戰事曠日持久。同日,
黃紹竑到廣州找
程潛面見蔣介石,提出反對以軍事解決廣西問題的意見。黃紹竑說:“對廣西用兵三個月,未必即能解決問題,當前日軍集中
多倫,綏東吃緊;西北國共兩黨對抗,形勢亦未可樂觀,似宜經由政治途徑解決,以保全國家元氣。”蔣介石亦看到四川
劉湘、山東
韓復榘、雲南
龍雲等對“伐桂”態度曖昧,遂漸有放棄武力解決的打算。適
馮玉祥自南京上廬山,勸蔣毋斫喪國家元氣。在馮緩頰之下,蔣介石為了避免被廣西長時間拖住,答應和平解決廣西問題。以廣西方面來講,擺出欲與蔣介石決一死戰的姿態,就是抓住蔣介石怕被拖進一場曠日持久戰爭這一個弱點上,逼蔣知難而退,以圖保持廣西割據一方之目 的。李宗仁、白崇禧清楚知道單憑廣西一省人力、財力去與蔣之中央軍火併,弊多利少,對抗日也無利可言,因而也謀求“避免”戰事之良策。蔣桂雙方表面上調兵遣將,嚴陣以待,私下都在尋找轉機。
事件結果
自7月底至9月初這一個多月期間,蔣桂雙方派出的使者開始頻繁往來,一觸即發的戰局有了轉機。7月30日起,蔣介石先後派
香翰屏、
鄧世增、
程潛、
何應欽、
陳誠、
張任民、
居正、
朱培德等去南寧,對李、白進行疏導,以試探廣西態度。8月10日,李宗仁、白崇禧委託
劉斐隨香翰屏、鄧世增赴粵,了解蔣之真實意圖。蔣介石在
黃埔立即見劉斐,劉斐轉達李、白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看法。蔣與劉斐就此問題發生爭執。劉斐最後表示:“只要不自己打自己,只要不是無盡期地準備,而是有限度地來從事抗戰準備工作,就好商量了。我可想法勸說廣西當局。”蔣說:“好,就照你的意見去辦吧,看他們還有什麼要求?”劉斐回南寧向李、白匯報並商定和平的具體辦法。李宗仁、白崇禧為此徵求各方抗日人士意見。全國各界救國會代表
楊東蓴力勸李、白:“真正從抗日救國出發,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不宜輕率對內用兵,釀成內戰。”此時,
中共方面趕抵廣西的代表
雲廣英也按照中共中央在“兩廣事件”後,依據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關於對中國抗日的指示精神,告訴李、白說,中共中央分析國內國際抗日形勢的發展,宜將“抗日反蔣”政策調整為“逼蔣抗日”,並向李、白表示了中共希望蔣、桂通過和平談判解決衝突的意見,希望看到廣西方面“在實際行動上表現他們抗日的誠意”。李、白接受了中共、救國會及其他抗日力量的中肯意見,同意在蔣介石真正領導抗日的前提下接受和談要求,並提出議和方案六條:(一)關於抗日問題,中央承認以中日現狀為基礎,積極準備抗戰,如日人再進一步,立即實行全面抗戰,抗戰一開始,廣西保證出兵參加作戰;(二)中央收回以前調李、白職務的決定,重新協調職務;(三)中央補助廣西自事變以來的財政開支及部隊復員費用;(四)復員後,廣西保存部隊的編制員額及經常費用;(五)中央特派大員入桂和談,公開昭示信守;(六)和談告成後,李、白通電服從中央領導。
8月21日,
鄧世增、
唐星、
舒宗鎏到廣西斡旋和平,帶回廣西方面和平談判條款。李、白獲悉蔣基本接受和平條款後,於8月23日再次派劉斐以正式和談代表身份赴廣州見蔣介石,蔣對劉斐說:“好,叫我吃虧我是願意的,我的地位可以吃得起虧,就是對國民失點信用,也沒什麼。他們是吃不起虧的,為了他們的政治生命,我也不能叫他們吃虧。”8月25日,李、白致電
程潛等表示歡迎他們入桂舉行和平談判。
9月2日、
程潛、
居正、
朱培德飛抵南寧,並攜帶蔣介石致李、白的親筆信開始正式和談。根據六條原則達成以下各條協定:
重申開放抗日救國運動及言論、集會、結社自由;
撤退南下各軍,恢復各方交通;
確定抗日計畫及時期,務求在最短期間實現;
李宗仁任廣西綏靖主任,並保留第四集團軍;
白崇禧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名義出國考察;
廣西黨政人事一仍其舊;
廣西軍隊保留三個師,軍費由中央支付;
以上各條除第三條保密外,余均請蔣委員長以談話方式宣告國人。
程潛等三人於9月4日回廣州向蔣復命。9月6日,劉斐致電李、白:“蔣5日在程潛寓所與居、程、朱以及辭修、季寬會議決定:撤兵、新命、談話均於6月發表。”是日,南京政府明令改任李宗仁為廣西綏靖主任,白崇禧為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
黃旭初為廣西省主席,黃紹竑回任浙江省主席。李、白遂於9月10日電程潛等,表示願意接受新命,請中央派員監誓。9月14日,李宗仁、白崇禧發表和平通電:“痛念國家危亡,激於良心職責驅使,爰有前次請纓出兵抗戰救亡的舉動,唯一目的,即欲以行動熱忱,籲請中央領導,俾能舉國同仇,共御外侮。……無如抗敵之志未伸,而鬩牆之禍將起,內戰危機,如箭在弦,群情惶惑,中外鹹懼。所幸中央當局,鑒於民眾愛國情緒之不忍過拂,以及僅有國力之不可重傷,特一再派大員入桂觀察,對桂省一切愛國之真相,已徹底明了,同時對宗仁等救亡等項意見,並全部俯予接納。今後一切救國工作,自當在中央整個策略領導之下,相與為一致之努力。”16日,李宗仁、白崇禧、黃旭初在南寧舉行了隆重的就職儀式。
9月中旬,蔣介石電召
白崇禧飛穗晤面,白夫人
馬佩璋深恐蔣介石食言,力阻白赴穗。
李宗仁只好代白前往廣州。9月17日李宗仁偕程潛、黃紹竑、黃旭初飛穗謁蔣。這是蔣介石、李宗仁自1929年
蔣桂戰爭以來的第一次會晤。據在場者說:“李宗仁這位老實人,一見到蔣先生走了進來,竟當堂面紅耳熱,不知所措,表情尷尬之極。”而蔣則“滿面春風,笑容可掬”。經過一場軒然大波之後,兩廣事變以和平解決的方式結束。9月28日,蔣介石離粵赴贛。兩廣事務另設廣州行營,委任
何應欽負責處理。各路大軍同時撤回原防。
事件影響
兩廣事變的和平解決,標誌著割據五年之久的兩廣歸順
南京國民政府,廣東更是被置於南京國民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充實了
蔣介石的軍事、經濟實力,提升了他的政治威信。
兩廣事變的和平叫絕使中國避免新的內戰,符合全國人民團結抗日的願望,順應了國內“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形勢。
兩廣事變的和平解決讓蔣介石得意忘形,他使多年來的死對頭
李宗仁、
白崇禧乖乖就範,因此對於曾是結拜兄弟的
張學良也就更加大意,放鬆警惕,自以為能操控一切,間接導致了
西安事變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