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897年9月18日出生在廣東省瓊州府文昌縣文教鎮寶芳鄉下水村。
1915年鄭庭炳讀完國小,考入廣東省立
瓊崖中學,秘密參加
孫中山組織的瓊崖民軍,任書記,後被軍閥察覺,緝捕甚急,遂改名介民,赴馬來西亞
吉隆坡謀生,在一養魚場當帳房,並任吉隆坡《益群日報》編輯,著文擁護
中國國民黨革命救國主張,常以華僑工人階級自居。
1924年4月鄭介民聞知
黃埔軍校創辦,乃與
黃珍吾到廣州投靠黃埔軍校第一期,不料竟未被錄取,只得暫時住在同鄉
邢森洲家,旋投入大本營警衛旅(旅長
吳鐵城)軍士隊當學兵,積極補習功課,準備再次投考,8月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招生時,鄭介民考入步科,鄭介民在黃埔軍校發起組織
孫文主義學會,開始從事情報工作。
1925年9月鄭介民從軍校畢業,入蘇聯
莫斯科中國勞動大學(中山大學)學習政治經濟。
1928年1月
蔣介石復職後,鄭介民任蔣介石的侍從副官,專門從事特務工作。
1929年1月鄭介民假裝失業到武漢,利用他和李宗義(
李宗仁之弟,人稱二總)的同學關係四處活動,離間
桂系部隊,收買拉攏桂系將領,蒐集情報,3月
蔣桂戰爭爆發,蔣介石通過鄭介民順利收買桂系將領
李明瑞、
楊騰輝服從中央,桂系很快失敗,鄭介民回南京復命。
1930年任陸軍第十五師(師長李明瑞)政治部主任,不久兼任廣西省政府委員,後兼任第五十七師(師長楊騰輝)政治部主任,監視桂系部隊,4月廣西主席
俞作柏回響
張發奎反蔣,鄭介民從柳州化裝隻身逃出廣州,12月從香港回南京,任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上校參謀。
1932年3月被選為中華民族復興社幹事會幹事,4月1日兼任復興社特務處(處長
戴笠)副處長,鄭介民為軍統骨幹人物,是蔣介石的
國民黨十三太保之一,開始在第十九路軍中安排特務,這些特務在後來的
福建事變中起到很大的破壞作用。
1933年1月華北局勢緊張,鄭介民兼任復興社華北區區長,以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上校參謀的名義作掩護,重新調整部署特務處在華北地區的工作,4月間,鄭介民親自出馬,化裝成為由
南洋回國的華僑資本家,偵察為日軍收買的前
北洋軍閥陸軍上將銜
張敬堯的活動,等到把張敬堯的情況弄清楚以後,便派華北區行動組組長
白世維帶領行動員黃泅欽等人,1933年5月7日在
六國飯店將張敬堯擊斃,秋天,戴笠改派
王天木為華北區區長,鄭介民回南京。
1935年鄭介民回國,極力介紹
法西斯主義,一時成為時髦人物,旋任參謀本部第二廳第五處少將處長,仍兼特務處副處長。
1936年3月鄭介民受蔣介石指派從南京經上海來到香港,一面布置暗殺
陳濟棠的工作,一面重金收買廣東將領,但暗殺小組被陳濟棠的特務發覺後抓去,6月
兩廣事變爆發,鄭介民積極分化收買的廣東陸軍空軍部隊投靠蔣介石,7月陳濟棠眾叛親離,不得不通電下野,8月鄭介民代理
中華民族復興社書記長,兼民族運動委員會委員和忠義救國會委員。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9月鄭介民任參謀本部第二廳第三處處長,主管對日作戰的情報工作。
1938年1月任軍事委員會軍令部第二廳副廳長,掌理軍事情報;3月後兼任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主任秘書,鄭介民並不到職,由副主任秘書
毛人鳳代理。
1939年9月鄭介民帶職到
陸軍大學將官班第一期受訓,鄭介民學習極為認真。
1940年4月從陸軍大學畢業,兼任中蘇情報合作所副所長。
1942年1月鄭介民任新加坡盟軍軍事會議代表,在會上對東南亞戰局有所陳述,但最初不被重視,後其觀點為時局證實,方得盟軍統帥另眼相看,又被蔣介石指定參加重慶舉行的中美聯合參謀會議,擔任情報方面的聯絡工作,此間鄭介民先後被派往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等地,在
盟軍協同對日作戰中提出不少意見。
1943年2月10日鄭介民正式晉任陸軍少將;11月22日隨蔣介石參加
開羅會議,並負責蔣介石的安全保密工作。
1944年2月升任軍令部第二廳中將廳長,兼東南亞盟軍總司令部聯絡官,經常去
加爾各答參加會議,8月鄭介民正確預言了盟軍將在8月18日於
諾曼第登入,被美國軍官稱讚為神機妙算。
1945年5月當選為
中國國民黨中央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鄭介民任賠償委員會委員。
1946年1月鄭介民成為軍調處執行部中國國民黨方面代表,他開始暗中向
解放區布置特務活動,2月以河北解放區逃出來地主惡霸為基礎組成的冀省難民還鄉請願團到軍調處執行部請願,鄭介民指使特務流氓混在其中,進行搗亂煽動,要求共軍立即撤出河北,衝進中共代表辦公室搗亂,連美國代表也覺得鄭介民的做法太拙劣,3月17日戴笠乘飛機失事身亡,20日鄭介民繼任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局長,
毛人鳳為副局長;4月鄭介民回重慶接掌軍統局;6月5日在南京任國防部第二廳中將廳長,主管情報工作;7月1日軍統局改為國防部保密局,鄭介民仍兼任保密局局長。
1947年鄭介民、毛人鳳組織國防部綏靖總隊,派往華北、東北、華南各地執行組訓、情報、行動和突擊任務,9月初,鄭介民親飛北平破壞中共
地下黨組織和電台,後兼任物資供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1月指揮特務在上海破壞了中共後勤補給站,還有中共華中局、蘇皖邊區政府、
華中銀行等設在上海的聯合辦事處,11月15日鄭介民辭去了第二廳廳長職務,12月5日任國防部常務次長,主管國防物資。
1948年鄭介民辭保密局局長,專事美國軍援物資,6月12日任國防部次長;9月22日晉任陸軍中將。1949年1月飛赴北平企圖阻撓傅作義和平起義;同年秋隨國防部駐節廣州,對時局充滿悲觀,10月從香港轉美國,秘密列席了參謀長聯席會議,報告了中國大陸形勢,力圖使美國決定繼續實行對華軍援,11月鄭介民去香港。
1950年1月初鄭介民飛往台灣,任台灣地區"國防部參謀次長"兼大陸工作處處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二組主任,台灣地區"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
1952年10月19日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候補中央委員、中央委員會第二組主任。
1954年10月成為台灣地區"國家安全局"(由原國防部保密局改編)首任"局長",然身體漸漸衰弱多病。
1955年鄭介民突患心臟病,先後去美國、西德就醫。
1956年2月23日晉任陸軍
二級上將。
1957年10月23日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八屆中央委員,不再兼任台灣地區"國家安全局局長"。
1959年12月11日鄭介民因心臟病復發在家中去世,終年六十二歲,
蔣介石曾兩次到殯儀館弔唁,並親臨祭奠,12月15日蔣介石發布
褒揚令,追晉鄭介民為陸軍一級上將,用示篤念忠勤之至意。
人物評價
鄭介民雖身為軍統局長,但與
戴笠截然不同,他戰略眼光精確長遠,又具研究精神,著述甚豐,曾因此獲得一枚積學獎章。——
唐縱評鄭介民是有政治頭腦和科學訓練的軍事情報專家、軍事謀略家和軍事理論家。——
中國國民黨評鄭介民的情報能力和組織能力均不如戴笠,從而導致了1946年後軍統局沒有出現重大貢獻。——
沈醉評個人作品
《游擊戰術之研究》、《諜報勤務》、《
軍事情報學》、《中日戰爭太平洋列強政略的判斷》、《抗戰期中對共產黨的對策》、《蘇俄現階段的國家戰略》。
家庭成員
鄭介民父親為鄭香甫,是一個破落地主,母親為邢氏,是家庭主婦,兩人育有鄭介民,鄭庭煒,
鄭庭烽,鄭庭烘四人。鄭介民堂兄弟有鄭庭筠,
鄭庭笈,鄭庭筊,
鄭庭銘。
鄭介民妻子為柯漱芳,是湖北
大冶人,兩人育有鄭心雄,鄭心本,
鄭心平。鄭介民孫子有
鄭有為,鄭有浩,侄子為鄭心元。
後世紀念
故居
鄭介民故居位於海南省
文昌市東閣鎮下水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批遭強拆的建築物之一。1980年出於統一戰線計畫而重修。故居坐南朝北,建築面積1390平方米,占地面積2205平方米,為三進排式格局,每一進整齊排列二間獨立正屋,共六間正屋。面積共88.16平方米,正屋兩側為橫屋20間,東側橫屋二間會客廳,9間臥房,西側橫屋是廚房、儲藏室共11間。
公館
鄭介民公館位於江蘇省南京市
鼓樓區天目路18號,整個宅院占地1224平方米。主樓坐西朝東,為西式帶
閣樓三層建築,磚混結構,鋼門窗,內樓梯。一樓門廊朝東,二樓南部設外陽台,三樓老虎窗採光,青平瓦屋面,黃色水泥拉毛外牆。另有西式平房四進,總計五幢25間房,總建築面積67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