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建設派

鄉村建設派

鄉村建設派,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的組成單位之一,是1930年前後形成的一個主張用改良主義方法解決中國農村問題的政治派別,簡稱“鄉建派”。其流派很多,影響較大的有以梁漱溟為代表的鄉村建設派和以晏陽初為代表的中華平民教育會派。 “鄉村建設派”,從廣義上說,是20世紀三十年代的一個團體很多、叫得很響的社會改良派別。其中有一套鄉建理論而又付諸實施、產生較大影響的人物是梁漱溟。從狹義上說,也就是一般的說法,鄉村建設派指的是梁漱溟領導的一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鄉村建設派
  • 隸屬單位:中國民主政團同盟
  • 領導者:梁漱溟 
  • 形成時間:1931年
  • 目的:實行鄉治,開展中國民族自救運動
  • 主要內容:建立政治和教育合一的鄉農學校
成立背景,成立經過,主張,評價,

成立背景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發動的土地革命,動搖著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與此同時,中國農村經濟也瀕臨破產的邊緣。農村問題成了舉國矚目的問題。在“建設”農村、“復興”農村的呼籲聲中,梁漱溟、晏陽初等人發起了鄉村建設運動,為凋敝的農村尋求出路。

成立經過

1928年梁漱溟在廣州提出“鄉治”主張。1929年在北平接辦《村治月刊》,同年在河南輝縣百泉村辦村治學院,1931年又在韓復榘支持下,在山東鄒平縣辦鄉村建設研究院,出版《鄉村建設》。
1933年7月,召開鄉村工作討論會,推選梁漱溟、晏陽初、黃炎培、章元善、江恆源、許士廉六人為主席團,至此鄉村建設派正式形成。該派的目的是實行“鄉治”,開展中國民族自救運動。

主張

鄉村建設派的主要內容是建立政治和教育合一的鄉農學校,同時推行“新鄉約”,建立“鄉村自衛組織”,舉辦供銷、信用等合作社,推行農業技術的改進措施。
其基本理論是,中國是一個“倫理本位”、“職業分立”和精神上“調和持中”的社會,中國的問題是“文化失調”,應從鄉村建設入手,然後擴及整個社會,恢復中國儒家倫理。
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指出,中國是個倫理本位和職業分立的社會,主張從事以恢復法制禮俗和維持社會秩序為任務的鄉村建設運動,避免武力。他自1929年起在河南輝縣開辦村治學院,1931年在山東鄒平、菏澤等地創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和實驗區,溶倫理、經濟、文化、教育、科技、政治、治安於一體(“政、教、富、衛”合一論),實驗行政機關教育機關化,鄉學、村學,既是鄉村自治機關,也是鄉村教育機關;由鄉村學校統一政治、經濟和武裝事業,提倡組織各種合作社,並從事農產物優良品種的推廣。
晏陽初指出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是農民的“愚、貧、弱、私”造成的,主張用教育手段改造社會,即以文藝教育救“愚”,以生計教育救“貧”,以衛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他1923年在北京建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1926年選定河北定縣為實驗區。經過四年準備,1930年正式進入實驗期,採用學校、社會和家庭三種教育方式,大力推行上述文藝、生計、衛生、公民教育。

評價

鄉建派希望依靠“鄉村建設”和文化教育救國,在若干技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梁漱溟摒棄了“歐美近代資本主義的路”,又反對走“俄國共產黨發明的路”,他理想的路是“鄉村建設”之路。從理論上說,這條路包含了太多的傳統思想內容,他的設計遠遠落後於時代對中國步入現代化的要求。從實踐上說,1931年到抗戰爆發前的7年間,他在山東鄒平進行了鄉村建設的試驗,結果收效甚微,說明這一條道路作為“中國民族自救”之路是不可靠的。
1937年“七七”事變後,鄉村建設運動無形解體,大部分人參加抗日,還有一部分人參加了抗日民主運動。1941年3月,鄉村建設派參與發起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