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香

五香

五香為多年生高大草本。主根粗壯,圓柱形,外表褐色;支根稀疏。具有利尿、促進纖維蛋白溶解、促進消化液分泌、鬆弛氣管平滑肌及抑制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及多種真菌的作用。此外,五香還是烹調食物所用茴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等五種主要香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Wǔ Xiānɡ Cǎo
  • 拉丁學名:Mosla soochowensis Matsuda Or-thodon soochowensis (Matsuda)C. Y. Wu
  • 別稱:木香、土香薷、痧藥草、小葉香薷、小葉天香油、野香草
  • :植物界
  • :唇形科
  • 分布區域:浙江、江蘇、安徽、和江西東部。
釋義,做法,調味料,植物名,基本信息,植物形態,生境分布,栽培技術,生物性狀,藥理作用,功能主治,用法用量,臨床套用,相關附方,各家論述,現代研究,

釋義

詞目:五香
拼音:wǔ xiāng
基本解釋
1. 木名。即青木香。 明 李時珍 《綱目·草三·木香》﹝釋名﹞引 唐 王懸河 《三洞珠囊》:“五香者,即青木香也。一株五根,一莖五枝,一枝五葉,葉間五節,故名五香,燒之能上徹九天也。”
2. 指茴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等五種調味香料。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小秦淮錄》:“小東門街食肆,多糊炒田雞……五香野鴨、雞鴨雜、火腿片之屬。”如:五香豆、五香豆腐乾
3. 指都梁、鬱金、丘隆、附子、安息五種香料。陰曆四月八日釋迦誕辰用以溶水浴佛。 唐 韓鄂 《歲華紀麗·四月八日》:“八字之佛爰來,五香之水乃浴。”原註:“《高僧傳》:靡歌利頭四月八日浴佛,以都梁香為青色水,鬱金香為赤色水,丘隆香為白色水,附子香為黃色水,安息香為黑色水,以灌佛頂。”

做法

五香卷,它用一種專門的豆皮,裹上剁碎的精肉、荸薺、蔥等,包成如春餅的一條條,再放下油鍋炸成焦黃,切成幾段,蘸佐料進食,香、酥、脆、鮮,妙不可言。五香卷在福建各地都有,尤其以閩南眾多。
五香捲圖片五香捲圖片
(1)石碼五香卷做法:
“石碼五香”是閩南地區的傳統名小吃。長期來,每逢過年過節、婚壽喜慶,家家戶戶必備滷麵,配以五香條來招待親朋好友,這已成了石碼的傳統民俗。
“石碼五香”的主要原料是:豬瘦肉、馬蹄、澱粉、洋蔥、精鹽、味素、砂糖、五香粉等。
石碼五香具體做法是:先把豬瘦肉切成小塊,把馬蹄切成小碎丁,加上適量澱粉、蔥花、精鹽、味素、砂糖、五香粉等,用適量的水調製成焰,以豆腐衣為外皮,裹成直徑約2至3厘米的長條狀的“五香生坯”。食用時,先在油鍋中放入適量油,小火至油五成熱後(用大火或者中火容易把豆皮燒焦而肉不熟),放入“五香生坯”炸3-5分鐘,待五香條成為金黃色浮上後,即可取出,切成若干小段,配上蕃茄汁或辣椒醬、酸蘿蔔片等,趁熱食之,外酥內嫩、醇香可口、回味無窮。
石碼製作五香條的店、攤不下四、五十間(攤),原料基本相同,配料略有差異,因而也形成各具特色的風味。其中新行頭五香在龍海口碑不錯。
(2)廈門五香卷做法:
原料:三層肉250克,蔥白120克,馬蹄(荸薺)100克,雞蛋2個。
調料:地瓜粉50克,鹽少許,味素10克,五香粉少許,豆皮3張。
製法:1、三層肉洗淨切成丁,蔥白切丁,馬蹄。
2、取圓盤一個,把上述配料放在盆中,下味素、鹽、雞蛋、五香粉拌勻。
3、豆皮去掉邊角,平放砧板上,放入拌好的配料,捲成圓形。
4、放蒸籠蒸15-20分鐘,出籠冷卻。
5、將鍋燒熱,下清油,待油溫六成熱時,放入蒸好的五香卷,炸至呈金黃色熟透時撈起瀝乾油,然後切掉頭尾,再切成5厘米左右長的小段,擺入盤中,(配辣椒醬)即可上桌。
特點:香酥適口,外焦里嫩。

調味料

“五香”,通常指烹調食物所用茴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等五種
主要香料,即芒香類調味品。它的功能,是把有腥味、臊味、膻味的食品變得無
異味,進而使食品清香撲鼻。食物的氣味刺激人們的嗅覺,香者增強食慾,臭者
減退食慾。雖然也有像臭豆腐那樣的食品,聞聞臭,吃吃香,但總以氣香味美為
佳。福建名菜“佛跳牆”,就是因為香味四溢,能使“佛聞棄禪跳牆來”而出名,
可見香味對菜餚是何等重要!中國傳統的調味品極多,其中芳香料除上述五種外,
還有艾、草蒲、忍冬、花露、桂花、薔薇、秋海棠佛手、橙波、橘皮等。色、
香、味俱全,是中國烹飪的要義,這三者都有做不盡的文章,說不盡的奧妙,全
看廚師的手段了。
五香粉配料五香粉配料
五香粉五香粉

植物名

基本信息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雲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川木香Vladimiria souliei (Franch.) Ling 的根。生用或煨用。
考證:出自《神農本草經》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ucklandia lappa Decne. [Saussurea lap-pa C. B. Clarke]
蜜香(《別錄》),青木香(《本草經集注》),五香(《三洞珠囊》),五木香(《樂府詩集》),南木香(《世醫得效方》),廣木香(《昔濟方》),雲木香

植物形態

多年生高大草本。主根粗壯,圓柱形,外表褐色;支根稀疏。根生葉三角狀卵形或長三角形,長 30~100厘米,寬15~30厘米,基部下延成不規則分裂的翅狀,葉緣呈不規則淺裂或波狀,疏生短刺,上面深綠色,被短毛,下面淡綠帶褐色,被短毛,脈上尤著;葉柄長為葉片的1.5~2倍。花莖高30~200厘米,有細棱,被短柔毛;花莖上的葉長10~30厘米,有短柄或無柄抱莖;頭狀花序,單一,頂生及腋生,或數個叢生於頂端;總花梗短或無;總苞片約10層,三角披針形,長9~25毫米,外層最短,先端長銳尖,疏被柔毛;花全為管狀花,暗紫色,管長 1.5厘米,先端5裂,裂片長6毫米,雄蕊5;著生於裂片下方的喉部,花葯聯合,上端稍分離,有5尖齒;子房下位,花柱外露,柱頭2裂;花托有長硬毛。瘦果線形,先端平截,長6毫米,有枝,上端著生一輪黃色直立的羽狀冠毛,長約1.5厘米,果熱時多脫落,果頂有時有花柱基部殘留。花期7~9月。果期 8~10月。
五香五香
生長於較高的山地。原產印度。我國雲南、廣西、四川均有栽培。
多年生草本。根粗壯。莖高約7厘米。莖生葉倒卵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13~30厘米,寬5~12厘米,不分裂或少有不規則的分裂,先端鈍,基部逐漸變狹成為長4~10厘米,寬1厘米的葉柄,邊緣有波狀細齒,膜質,上面有糙伏毛,下面有稀疏的腺狀斑點,近於無毛,沿葉脈及葉緣有糙伏毛,上部葉苞片狀而小。頭狀花序多數,約8個,集生。總苞倒卵形,長25~30毫米,5~6層,外層者卵形,中間者倒卵狀披針形,近革質,邊緣近膜質,先端尖,有骨質細尖頭;花多數,較總苞略長,花冠約長26毫米,管部極狹,裂片較冠簡短2倍,外面具腺體;花葯天藍色,約長8毫米;柱頭先端具小疣,分枝線形,長3~4毫米。冠毛近3層,全部直立,污黃色。未熟的瘦果光滑,有棱。
生於山坡林緣草地。分布四川西南部。
多年生草本,根粗壯而直。莖極短。葉根生,卵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具長葉柄,5~7對羽狀分裂,裂片常為卵狀披針形,具細齒,或基部具小裂片,稀見不明顯的齒狀淺裂,兩面均被小粗伏毛,下面具蛛絲狀毛和稀疏的腺毛;內層的葉苞片狀,具缺刻狀或齒狀裂,葉柄部分地與花序梗粘合。頭狀花序6~8個,集生於枝頂;總苞鐘狀,苞片4層,披針形,綠色帶紫;花全部管狀。紫色,花冠約長 30毫米,管部長約20毫米。冠毛棕黃色,外層冠毛皺曲,向下籠罩瘦果後又向上反折。瘦果四棱形,疏被長柔毛。花期夏、秋。
生山坡草地。分布四川西部及西藏等地。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栽培于海拔2500-4000m的高山地區,在涼爽的平原和丘陵地區也可生長。
五香五香
資源分布:分布於我國陝西、甘肅、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有引種栽培,以雲南西北部種植較多,產量較大。原產印度。

栽培技術

生物學特性 喜冷涼濕潤,耐寒、耐旱,怕高溫和強光,幼苗期怕直射光。產區在海拔800-2500m山區的陰坡地,選朝北或東北坡向,坡向30°-35°,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良,pH6.5-7.0的砂質壤土和壤土栽培為宜,低洼易澇地長期積水會引起爛根。幼苗期生長緩慢,可與玉米等作物套、間作,又可遮陽。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直播:7-8月採收種子,曬乾備用。春播3月中旬至4月上旬;秋播8月上旬至9月中、下旬;冬播種。穴播;按行株距30cm×30cm開穴,穴深3-5cm,播後覆土1cm;條播,按行距30cm開溝播種。每1hm2用種量15kg左右。播後保持土壤濕潤,約經15d出苗。苗期需遮蔭或在畦兩邊栽種玉米。
田間管理 苗高4-6cm時定苗,每穴留苗3株。每年中耕除草3-4次。幼苗期宜施稀人糞尿,第二年可追施人糞尿或尿素、過磷酸鈣。冬季施用腐熟廄及土雜肥、草木灰、餅肥等。乾旱季節澆水。冬季地上部枯萎後培土。帛苔孕蕾時,除留種外,全部摘除花苔。秋季將靠近地面的老葉除去,以利通風秀光。
病早害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7-8月發病嚴重,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可用70%五氯硝基苯4kg拌在植株旁邊或用福馬林進行土壤消毒。另有褐斑病白絹病等為宜。早害有銀紋夜蛾,可用80%敵百早800-1000倍液噴殺。另有黑蚜、短角負蝗等為害。

生物性狀

性狀鑑別
根圓柱形、平圓柱形,長5-15cm,直徑0.5-5.5cm。表面黃棕色、灰褐色或棕褐色,栓皮大多已除去,有明縱溝及側根痕,有時可見網狀紋理。質堅硬,難折斷,斷面稍平坦,灰黃色、灰褐色或棕褐色,散有深褐色油室小點,形成層環棕色,有放射狀紋理,老根中央多枯朽。氣芳香濃烈而特異,味先甜後苦,稍刺舌。
五香五香
以條勻、質堅實、沒性足、香氣濃郁者為佳。
顯微鑑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2-6列木栓細胞,有時可見殘存的落皮層。
韌橫切面:木栓層為2-6列木本細胞,有時可見殘存的落皮層。韌皮部寬廣,篩管群明顯;韌皮纖維成束,稀疏散在或排成1-3環列。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單列徑向排列;木纖維存在於近形成層處及中心導管旁;初生木質部四原型。韌皮部、木質部中均有類圓形或橢圓形油室散在。
本品薄壁細胞中含菊糖
粉末特徵
黃色或黃棕色。
①菊糖碎塊極多,用冷水合氯醛裝置,呈房形、不規則團塊狀,有的表面現放射狀線紋。
②木纖維多成束,黃色,長梭形,末端傾斜或細尖,直徑 16-24μm,壁厚4-5μm,非木化或微木化,紋孔橫裂縫隙狀或人字形、十字形。
③網紋、具緣紋孔及梯紋導管直徑32-90μm,導管分子一般甚短,有的長僅64μ。
④油室碎片淡黃色,細胞中含揮髮油滴。
⑤薄壁細胞淡黃棕色,有的含小形草酸鈣方晶。此外,有木栓細胞、韌皮纖維及不規則棕色塊狀特。

藥理作用

對呼吸系統的作用
豚鼠離體氣管與肺灌流實驗證明,木香水提液、醇提液、揮髮油及總生物鹼能對抗組胺與乙醯膽鹼對氣管與支氣管的致痙作用。揮髮油中所含總內酯、木香內酯、二氫木香內酯等內酯成分以及去內酯揮髮油均能對抗組胺、乙醯膽鹼與氯化鋇引起的支氣管收縮作用,其中以二氫木香內酯作用較強。腹腔注射給藥對吸入致死量組胺或乙醯膽鹼氣霧劑豚鼠有保護作用,可延長致喘潛伏期,降低死亡率,以上結果表明其擴張支氣管平滑作用特點與罌栗鹼相似。認為直接作用與平滑肌所致。將胸內套管刺入麻醉貓胸膜腔描記呼吸,靜脈注射雲木香鹼可出現支氣管擴張反應。而將動物腦破壞後再給藥則無效,提示其作用與迷走中樞抑制有關。水提液、醇提液、揮髮油、去內酯揮髮油與總生物鹼靜注對麻醉犬呼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揮髮油作用較強,揮髮油所含各內酯成分對呼吸無明顯影響。犬機械刺激致咳實驗證明,揮髮油中各內酯成分和去內酯揮髮油無鎮咳作用。
五香五香
對腸道的作用
木香水提液、揮髮油和總生物鹼對小鼠離體小腸先有輕度興奮作用,隨後緊張性與節律性明顯降低。對乙醯膽鹼、組胺與氯化鋇所致腸肌痙攣有對抗作用。小劑量煎劑對離體小腸的作用無一定規律性,大劑量則呈抑制作用。揮髮油亦可抑制離體兔小腸運動,使其節律變慢,收縮不規則。去內酯揮髮油、總內酯以及木香內酯、二氫木香內酯揮髮油與二氫木香內酯作用較強。
對心血管的作用
低濃度的木香揮髮油及從揮髮油中分離出的各種內酯部分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豚鼠與兔離體心臟的活動,對離體蛙心也有抑制作用。小劑量的水提液與醇提液能興奮在體蛙心與犬心,大劑量則有抑制作用。雲木香鹼1-2mg靜脈注射能興奮在體貓心,對心室的興奮作用比心房明顯。
五香五香
離體兔耳與大鼠後肢血管灌流實驗還表明,去內酯揮髮油、總內酯,有較明顯的血管擴張作用。其他內酯部分作用較小。小劑量總生物鹼可擴張離體兔耳血管,大劑量反而引起收縮反應。
水提液與醇提液給麻醉犬靜脈注射有輕度升壓反應,耐去內酯揮髮油、總內酯、木香內酯、二氫木香內酯和去氫木香內酯等靜脈注射可使麻醉犬血壓中度降低(30-40mmHg),且降壓作用比較持久。將動物頸部脊髓和兩側迷走神經切斷或阿托品化或給神經節阻斷藥抗腎上腺素藥或抗組織胺藥均不改變上述降壓反應。初步認為其降壓機制在於心臟抑制和擴張血管所致。
抗菌作用
揮髮油1:3000濃度能抑制鏈球菌、金黃色與白色葡萄的生長,對大腸桿菌與白喉桿菌作用微弱;總生物鹼無抗菌作用。本品煎劑除對副傷寒甲桿菌有輕微抑制作用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等7種致病菌無效。另有報導,煎劑對許蘭氏黃癬菌及其蒙古變種等10種真菌有抑制作用。

功能主治

行氣止痛,溫中和胃。治中寒氣滯,胸腹脹痛,嘔吐,泄瀉,下痢里急後重,寒
①《本經》:主邪氣,辟毒疫,強志,主淋露。
②《別錄》:療氣劣、肌中偏寒;主氣不足,消毒,(治)溫瘧,行藥之精。
③《本草經集注》:療毒腫,消惡氣。
④ 《藥性論》:治女人血氣刺心心痛不可忍,末,酒服之。治幾種心痛,積年冷氣,痃癬症塊,脹痛,逐諸壅氣上沖煩悶。治霍亂吐瀉,心腹癘刺。
⑤《日華子本草》:治心腹一切氣,止瀉,霍亂,痢疾,安胎,健脾消食。療羸劣,膀胱冷痛,嘔逆反胃。
王好古:治沖脈為病,逆氣里急。主脬滲小便秘。
⑦ 《本草通玄》:理疝氣。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5錢,磨汁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調敷或密汁塗。
生用行氣力強,煨用行氣力緩而多用於止瀉。

臨床套用

①治療胃痛 ,小蛇參根(北馬兜鈴根)對潰瘍病、胃炎、胃痙攣及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胃痛有較好的止痛效果。據2000餘例的觀察,有效率在95%以上。一般服藥1次可維持6~8小時藥效。用法:一小蛇參根1.5~2克,洗淨後置口中嚼細(或先研成粉末),用開水或酒送服。二小蛇參根1~2兩,切片,用酒1斤浸泡2~3天;每服5~10毫升。三用小蛇參根製成3%酊劑,每服3毫升。上述製劑均在發病時頓服,或日服三次。
②治療高血壓病 ,一流浸膏:以80°乙醇浸漬,濾過後再收回乙醇,使其占流浸膏之10%。每毫升含生藥1克。每次5~10毫升,日服4次,病情好轉後逐漸減量及服藥次數。2個月為一療程。治療50例,服藥後舒張壓下降20毫米汞柱以上者有20例,下降10~19毫米汞柱者17例,效果不佳13例。臨床症狀亦有不同程度改善:6例有心區鈍痛者俱見消失;氣急、失眠、頭痛、頭暈,多有好轉或消失。本品降壓效果發生較遲,一般至第3周才開始有顯著降壓作用。血壓降低後停止服藥,仍可維持一段時期而不回升,若把劑量或服藥次數減少,也能起到維持量的作用。二精製浸膏片:每片含土青木香6克。每次4~12片,日服3~4次。治療Ⅱ、Ⅲ期患者53例,顯效15.1%,有效43.4%。血壓下降最快者在服藥後4天,最慢者27天。收縮壓的下降較舒張壓明顯,Ⅲ2期患者均無效。三提取液:每毫升相當於生藥1克。每日3次飯後服,第1周每次3毫升,第2周4毫升,第3周及以後6毫升。觀察Ⅱ、Ⅲ期患者40例,治療後或治療期間收縮壓及舒張壓下降10毫米汞柱或更多者計18例,下降在10毫米汞柱以內者17例。用藥在6周以上者有效率較高,時間短者療效較低;未用過蛇根草製劑者療效較好,反之則差。對臨床症狀改善不夠滿意。此外,有以粉劑、片劑及流浸膏交替套用,治療84例,經服藥28天以上,結果舒張壓下降20毫米汞柱以上者10例(占22.6%),下降10毫米汞柱以上者47例(占56%),總有效率為78.6%。對症狀的療效,以頭痛、眩暈的消失較為顯著,失眠、氣促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並觀察到,患者心臟及主動脈無明顯擴大者療效較優,否則較差。副作用:主要為噁心,嘔吐,胃口不適,口乾等,但輕重程度及出現時間頗不一致。其中似以流浸膏的反應較為明顯,提取液及精製浸膏片比較輕微。有人認為,如將各種製劑交替套用,或佐以健胃理氣藥,或將流浸膏上浮游的一層油質除去,或採用水煎的流浸膏,則副作用可大大減少。
③治療咽喉,耳、齒等急性炎症 ,以土木香局部套用,治療五官科急性炎症148例,治癒113例,明顯好轉24例,無效11例。用法:一用冷開水磨汁含服,治療咽喉部急性炎症。二用青木香粉加甘油配成5%的混懸劑,以棉球浸透藥液充填齲洞,治療齲齒引起的急性牙髓炎。三用青木香粉和秤星樹根粉等量混合,加冰片少許,以酒精配成5%浸劑滴耳,治療急性中耳炎。
④其他,藥廠工作人員可因青木香引起職業性皮炎。患部先有癢感,繼之發生散在的紅色丘疹;嚴重者皮膚潮紅腫脹,並有許多密集的水皰,通常1周后可消退。

相關附方

①治一切走注,氣痛不和:廣木香,溫水磨濃汁,入熱酒調服。(《簡便單方》)
②治內釣腹痛:木香、乳香沒藥各五分。水煎服之。(《阮氏小兒方》)
③治一切氣,攻刺腹脅脹滿,大便不利:木香三(二)兩,枳殼二兩(麩炒微黃,去瓤),川大黃四兩(銼碎,微炒),牽牛子四兩(微炒),訶黎勒皮三兩。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生薑湯下三十丸。(《聖惠方木香丸
④治一切沉積水氣,兩脅刺痛,中滿不能食,頭目眩者,可用茶調散,次服本方:木香、檳榔青皮、陳皮、廣茂(燒)、黃連(麩炒)各一兩,黃柏大黃各三兩,香附子(炒)、牽牛各四兩。上為細末,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生薑湯送下。(《儒門事親》木香檳榔丸)
⑤治腸胃虛弱,冷熱不調,泄瀉煩渴,米谷不化,腹脹腸鳴,胸膈痞悶,脅肋脹滿;或下痢膿血,里急後重,夜起頻並,不思飲食;或小便不利,肢體怠惰,漸即瘦弱:黃連(去蘆、須)二十兩(用茱萸十兩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木香(不見火)四兩八錢八分。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濃煎米飲下,空心日三服。(《局方》大香連丸)
⑥治下痢膿血,里急後重,日夜無度:芍藥一兩,當歸五錢,大黃、黃芩、黃連、木香各一錢半,檳榔一錢。為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如未止,再服,不後重則止。(《紊問病機保命集》導氣湯)
⑦治寒疝,以及偏墜小腸痛:川楝子三錢,小茴香五分,木香一錢,淡吳茱萸一錢。長流水煎服。(《醫方簡義》導氣湯)
⑧治霍亂轉筋:木瓜汁一盞,木香一錢匕。上二味,以熱酒調下,不拘時。(《聖濟總錄》)
⑨治小兒陽明經風熱濕氣相搏,陰莖無故腫或痛縮:廣木香、枳殼(麩炒)二錢半,實甘草二錢。水煎服。(《曾氏小兒方》)

各家論述

1.《藥類法象》:木香,除肺中滯氣,若治中丁焦結滯,須用檳榔為使。
2.《湯液本草》:木香,《本經》雲,主氣劣氣不足,補也;通壅氣導一切氣,破也;安胎健脾胃,補也;除痃癖塊,破也。與本條補破不同何也?易老以為破氣之劑,不言補也。
3.朱震亨:調氣用木香。其味辛,氣能上升,如氣鬱不達者宜之。若陰火衝上者,則反助火邪,當用黃柏、知母,而少以木香佐之。
4.《本草會編》:木香,與補藥為佐則補,與泄藥為君則泄也。
5.《綱目》:木香,乃三焦氣分之藥,能升降諸氣。諸氣膹郁,皆屬於肺,故上焦氣滯用之者,乃金郁則泄之也;中氣不運,皆屬於脾,故中焦氣滯宜之者,脾胃喜芳香也;大腸氣滯則後重,膀胱氣不化則癃淋,肝氣鬱則為痛,故下焦氣滯者宜之,乃塞者通之也。
6.《本草匯言》:廣木香,《本草》言治氣之總藥,和胃氣、通心氣、降肺氣、疏肝氣、快脾氣、暖腎氣、消積氣、溫寒氣、順逆氣、達表氣、通里氣,管統一身上下內外諸氣,獨推其功。然性味香燥而猛,如肺虛有熱者,血枯脈躁者,陰虛火沖者,心胃痛屬火者,元氣虛脫者,諸病有伏熱者,慎勿輕犯。
7.《藥品化義》:木香,香能通氣,和合五臟,為調諸氣要藥。以此治痞悶噯氣,水腫腹脹,痢疾腳氣,皆調滯散氣之功。但辛香屬陽,陽則升浮,如中焦、下焦結滯,須佐檳榔墮之下行;因性香燥,同黃連、黃芩治痢疾,同黃柏、防己治腳氣,皆藉寒藥而制其燥,則用斯神矣。若怒氣拂逆攻沖,遍身作痛,以此使肺氣調,則肺氣自伏,若肝氣鬱,致脅肋小腹間痛,同青皮疏之,令肝氣行,則血順痛止。
8.《本草新編》:廣木香,止可少用之為佐使,使氣行即止,而不可謂其能補氣而重用之也。大約用廣木香,由一分、二分至一錢而止,斷勿浮於一錢之外,過多反無功效,佐之補而不補,佐之瀉而亦不瀉也。
9.《本草經百種錄》:木香以氣勝,故其功皆在乎氣。《內經》雲心主臭,凡氣烈之藥,皆入心,木香香而不散,則氣能下達,故又能通其氣於小腸也。
10.《本草求真》:木香,下氣寬中,為三焦氣分要藥。然三焦則又以中為要。故凡脾胃虛寒凝滯,而見吐瀉停食;肝虛寒入,而見氣鬱氣逆,服此辛香味苦,則能下氣而寬中矣。中寬則上下皆通,是以號為三焦宣滯要劑。至書所云能升能降,能散能補,非雲升類升柴,降同沉香,不過因其氣鬱不升,得此氣克上達耳。況此苦多辛少,言降有餘,言升不足,言散則可,言補不及,一不審顧,任書混投,非其事矣。
11.《本草正義》:木香,芳香氣烈而味厚,《本經》止言味辛,《別錄》則謂之溫。雖潔古謂氣味俱厚,當主沉降,然其氣濃郁,藥中有此一味,則煮之香聞滿屋,必不可概以為降。王海藏謂辛苦熱,味厚於氣,陰中之陽,立說頗允。《本經》主邪氣,辟毒疫者,芳香得以辟除穢惡,疫癧為害,無非陰霾惡臭,足以病人,木香芳烈,自可以消除穢濁之氣。強志者,芳香之氣,足以振刷精神也。淋露有因於清陽下陷者,木香溫升,故能治之。若熱結於下者,必非所宜。治溫瘧者,亦即燥濕辟惡之義。治氣劣、氣不足,則升動清陽而助正氣也。行藥者,氣為血帥,自能為百藥導引耳。瀕湖本作引藥,其大旨正同。木香以氣用事,故專治氣滯諸痛,於寒冷結痛,尤其所宜。然雖曰辛苦氣溫,究與大辛大熱不同,則氣火鬱結者,亦得用之以散郁開結,但不可太多。且味苦者必燥,陰虛不足之人,最宜斟酌,過用則耗液傷陰,其氣將愈以紛亂,而痛不可解矣。近人更用之於滋補藥中,恐滋膩重滯,窒而不靈,加此以疏通其氣,則運行捷而消化健,是亦善於佐使之良法。疝瘕積聚,滯下腸澼,此為必須之藥。
12.《本經》:主邪氣,辟毒疫,強志,主淋露。
13.《別錄》:療氣劣、肌中偏寒。主氣不足,消毒,(治)溫瘧,行藥之精。
14.《本草經集注》:療毒腫,消惡氣。
15.《藥性論》:治女人血氣刺心心痛不可忍,末,酒服之。治九種心痛,積年冷氣,痃癖症塊,脹痛,逐諸壅氣上沖煩悶。治霍亂吐瀉,心腹XIU刺。
16.《日華子本草》:治心腹一切氣,止瀉,霍亂痢疾,安胎,健脾消食。療贏劣,膀胱冷痛,嘔逆反胃。 17.王好古:治沖脈為病,逆氣里急。主脬滲小便秘。
18.《本草通玄》:理疝氣。

現代研究

雲木香含揮髮油。木香對胃腸道有興奮或抑制的雙向作用。還有利尿、促進纖維蛋白溶解、促進消化液分泌、鬆弛氣管平滑肌及抑制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及多種真菌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