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兜鈴

北馬兜鈴

北馬兜鈴,別名:馬斗鈴、鐵扁擔、臭瓜簍、茶葉包、河溝精、天仙藤、萬丈龍、臭罐罐、臭鈴當、吊掛籃子、葫蘆罐,拉丁文名: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 馬兜鈴科、馬兜鈴屬草質藤本,莖長達2米以上,無毛,乾後有縱槽紋。葉紙質,卵狀心形或三角狀心形,頂端短尖或鈍,基部心形,兩側裂片圓形,下垂或擴展,邊全緣,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均無毛;成熟時黃綠色,果梗下垂,隨果開裂;種子三角狀心形,灰褐色,扁平,具小疣點,淺褐色膜質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圖片取自中國植物圖庫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北馬兜鈴
  • 拉丁學名: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馬兜鈴目
  • :馬兜鈴科
  • 亞科馬兜鈴亞科
  • 馬兜鈴族
  • :馬兜鈴屬
  • 亞屬:馬兜鈴亞屬
  • :北馬兜鈴
  • 分布區域:產於北京、東北、華北等
  • 栽培:非人工引種栽培
形態特徵,生長習性,地理分布,分類學,屬下種類,栽培技術,種植方法,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採收與加工,主要用途,

形態特徵

草質藤本,莖長達2米以上,無毛,乾後有縱槽紋。葉紙質,卵狀心形或三角狀心形,長3-13厘米,寬3-10厘米,頂端短尖或鈍,基部心形,兩側裂片圓形,下垂或擴展,長約1.5厘米,邊全緣,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均無毛;基出脈5-7條,鄰近中脈的二側脈平行向上,略叉開,各級葉脈在兩面均明顯且稍凸起;葉柄柔弱,長2-7厘米。總狀花序有花2-8朵或有時僅一朵生於葉腋;花序梗和花序軸極短或近無;花梗長1-2厘米,無毛,基部有小苞片;小苞片卵形,長約1.5厘米,寬約1厘米,具長柄;
北馬兜鈴北馬兜鈴
花被長2-3厘米,基部膨大呈球形,直徑達6毫米,向上收狹呈一長管,管長約1.4厘米,綠色,外面無毛,內面具腺體狀毛,管口擴大呈漏斗狀;檐部一側極短,有時邊緣下翻或稍二裂,另一側漸擴大成舌片;舌片卵狀披針形,頂端長漸尖具延伸成1-3厘米線形而彎扭的尾尖,黃綠色,常具紫色縱脈和網紋;花葯長圓形,貼生於合蕊柱近基部,並單個與其裂片對生;
子房圓柱形,長6-8毫米,6棱;合蕊柱頂端6裂,裂片漸尖,向下延伸成波狀圓環。蒴果寬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3-6.5厘米,直徑2.5-4厘米,頂端圓形而微凹,6棱,平滑無毛,成熟時黃綠色,由基部向上6瓣開裂;果梗下垂,長2.5厘米,隨果開裂;種子三角狀心形,灰褐色,長寬均3-5毫米,扁平,具小疣點,具寬2-4毫米、淺褐色膜質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長習性

生於海拔500-1200米的山坡灌叢、溝谷兩旁以及林緣,喜氣侯較溫暖,濕潤、肥沃、腐植質豐富的沙壤中。

地理分布

產於北京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華北(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和湖北)等。朝鮮、日本和蘇聯亦產。
北馬兜鈴北馬兜鈴

分類學

北馬兜鈴,別名:馬斗鈴、鐵扁擔、臭瓜簍、茶葉包、河溝精、天仙藤、萬丈龍、臭罐罐、臭鈴當、吊掛籃子、葫蘆罐,拉丁文名: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馬兜鈴目馬兜鈴科;馬兜鈴屬;北馬兜鈴
北馬兜鈴北馬兜鈴

屬下種類

北馬兜鈴(中國植物圖鑑)馬斗鈴(東北),鐵扁擔(陝西),臭瓜簍(山東)、茶葉包、河溝精、天仙藤(山西),萬丈龍、臭罐罐(內蒙古),臭鈴當、吊掛籃子、葫蘆罐(甘肅)圖版56:1-4
北馬兜鈴北馬兜鈴
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 in Mem. Acad. Sci Petersb. Sav. Etrung 2: 132. 1833; Duchartre in A. DC. Prodr. 15(1) : 488. 1864: Franch. Pl. David. 1: 257. 1884; Forb. et Hemsl. in Journ. Linn. Soc. Bot. 26: 361. 1891; O. C. Schmidt in Fngl. u. Plantl, Nat. Pflanzenfam. ed. 2. 16b: 241. 1935; Kitag. Lineam. Fl. Mansh. 174. 1939; 中國高等植物圖鑑1: 548. 圖1095. 1972.

栽培技術

種植方法

北馬兜鈴栽培宜選擇排灌方便、疏鬆肥沃、腐殖質豐富的沙質壤土,植株在栽培中喜濕潤,耐寒冷。土壤中施腐熟的有機肥35000kg/hm 左右,可做成寬1m平畦,並在做畦時混入適量的草木灰。乾旱時,播種前對平畦進行澆灌,待水充分下滲後再適時播種。
北馬兜鈴北馬兜鈴
北馬兜鈴以播種繁殖為主,也可採用分株繁殖法,此法簡單易行。早春4月播種於苗床上。播種前將成熟的種子用35℃ 的溫水浸種1d,用3倍濕沙拌種。裝入布袋內,埋在向陽溫暖的土坑中,上蓋約3cm厚的土,再用塑膠薄膜保濕及保溫,約15d種子萌芽後即可播種。在苗床上按行距15cm開2cm深的溝,將發芽後的種子均勻地撤入溝內,覆土2cm,加草覆蓋保濕,15—20d出全苗。苗高15cm時,按行株距80cm x 20cm移栽。4月中、下旬,選擇2年生以上的植株,刨出後選擇健康的根,切成約10cm長的段,拌入適量草木灰,按株距30~40cm開6cm深的穴,每穴平放1段,覆土並壓實,保持土壤濕潤,以利生根發芽。

田間管理

苗床苗高約3cm時,即可鬆土間苗,苗高10cm時,可按株距4—5cm定苗,當苗高15—20cm時進行移栽。定苗時,在缺苗處及時帶土補齊。幼苗較耐旱,嚴重乾旱要適當澆水,但不宜多澆水,否則徒長而影響果的形成及發育。花果期要適當澆水,防止因水缺失而落花落果。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止爛根。施足基肥後,移栽第2年要每年追肥2—3次,在夏季開花前,加適量的有機肥,在株旁開淺溝施入,有助於增產;在8月中下旬,以磷、鉀肥為主,促進根生長。坐果後可用1% 的磷、鉀複合肥葉噴1~2次,防止養分不足落花落果。苗期要勤鋤草,做到鋤小鋤早。苗高約6cm時要淺鋤,保持土質疏鬆、無雜草。清墩時1株要留2—3個健壯芽,其餘除掉。5—6月份後,植株生長進入旺季,且有花蕾出現,此時要把生長過旺、無花芽的枝剪掉。10月份果實收完,將莖蔓全部割掉,清除田間雜草,施堆肥、廄肥後鬆土,冬前培土,保溫越冬,為翌年的高產做準備。當苗高30cm時,在植株旁插好竹竿或樹枝,架高約2m,有利莖攀援生長,使植株通風透光,促進結實。
北馬兜鈴北馬兜鈴

病蟲害防治

北馬兜鈴栽培時易發生的病害是根腐病,主要表現為根部腐爛並枯死,並傳染至附近的植株,嚴重時會成片植株死亡。在栽培中,要注意雨季及時排水,如發現病株要立即拔除並燒毀。藥劑防治主要用50% 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灌根,並在周圍撒石灰粉進行消毒。在藥材種植中以北馬兜鈴為食的害蟲均要進行人工防治,北馬兜鈴蟲害主要包括馬兜鈴鳳蝶、斜紋夜蛾、銀紋夜蛾、紅蜘蛛和蚜蟲等。防治關鍵是加強田間管理,如冬季清理田園,將殘株落葉集中燒毀,消滅蟲源;人工捕捉成蟲;管理中將帶有米黃色蟲卵的莖葉剪下並燒毀。藥劑防治主要為:馬兜鈴鳳蝶要在三齡前噴50%磷胺乳油1500倍液或青蟲菌(100億孢/g)500倍液;斜紋夜蛾和銀紋夜蛾要用50% 磷胺乳油1500倍液噴霧,7d1次,連噴數次。

採收與加工

9月中下旬,當果實由綠變微黃或茶色時進行採收。要適時採收,因過早不成熟,不易曬乾,影響藥品質量;而過晚著色黃,果實易開裂,種子脫落成空殼,影響藥材產景和質量,最好隨熟隨採收。摘時連果柄一同摘下,乾後則不易開裂。採下果實後曬乾或烘乾,鮮乾比為3—4:1。對於中藥青木香,在10月份,挖取根部,除去鬚根,洗淨泥土,曬乾或烘乾即可 。在收穫果後,割取地上部分,去雜,洗淨,切段曬乾即得天仙藤,可藥用,貯藏時要注意防潮和防鼠。

主要用途

藥用價值:北馬兜鈴藥用,莖葉稱天仙藤,利尿之效。果稱馬兜鈴,有清熱降氣、止咳平喘之效。根稱青木香,有小毒,具健胃、理氣止痛之效,並有降血壓作用。
北馬兜鈴北馬兜鈴
由於北馬兜鈴具有多種藥用價值,市場上售價較高。
北馬兜鈴與馬兜鈴在使用上非常接近,果實和地上部分均有記載。(《中國藥典》2000年版)。
化學成分:北馬兜鈴種子中含有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s)Iva、VII,馬兜鈴內醯胺(aristolactam)一N—p—D-glueopyanoside、aristoloctam Ia N-p—D—glueopyanoside、松醇(pinito1)和胡蘿蔔苷(daucostero1)等成分。樓鳳昌等” 從北馬兜鈴根中分離到馬兜鈴酸A、胡蘿蔔苷、尿囊素、木蘭鹼和β-谷甾醇5個化合物,此外,還含有馬兜鈴酮、馬兜鈴酸C、7一甲氧基馬兜鈴酸A、7一羥基馬兜鈴酸A、馬兜鈴內醯胺一N-六碳糖苷5個成分。北馬兜鈴果實含總酸為0.26% ,其中有馬兜鈴酸A、C、D、B一谷甾醇和木蘭鹼,根中還含有馬兜鈴內酯。馬兜鈴果實含有大量的揮髮油,含總酸達0.26%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