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神話人物

中國古代神話人物

【中國古代神話人物】是中國古代流傳或經史典籍中記載的神化了的人物,諸如盤古伏羲女媧西王母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嫦娥等神話形象栩栩如生,其美德和行跡在民間被廣為傳頌。但中國古代神話人物中也有另一類妖獸式的人物,當然是殘害百姓。

幾千年來,中國古代神話的這種尚德精神影響著人們對歷史人物的品評與現實人物的期望,決定著社會對人們進行教育的內容與目的,甚至也影響著20世紀以來中國現代文明的走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代神話人物
  • 起源:中國古代
  • 代表人物:昊天上帝,伏羲,女媧,五帝
  • 代表人物2:玉皇大帝,三清,四御
  • 記載:上古神話,宗教神話
歷史溯源,古代神話,伏羲,女媧,三皇,五帝,道教諸神,三清,四御,玉皇大帝,東王公,西王母,五方五老,天宮仙位表,三官大帝,四大天王,四值功曹,四大天師,四方神,四瀆龍神,五感生帝,四大元帥,五炁真君,五嶽帝君,五斗星,南斗六星君,北斗七星君,八仙,九曜星,十二元辰,二十八星宿,三十六天將,地上天仙表,儒教諸神,昊天上帝,皇地祇,文武二聖,神話神獸,四象,龍之九子,四大凶獸,

歷史溯源

翻開中國上古神話,一個聖賢的世界撲面而來。儘管神話沒有十分完整的情節,神話人物也沒有系統的神系家譜,但它們卻有著鮮明的東方文化特色,其中尤為顯著的是它的尚德精神。這種尚德精神在與西方神話特別是希臘神話的比較時,顯得更加突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這種尚德精神,一方面源自於原始神話的內在特質,另一方面則是後代神話改造者們著墨最多的得意之筆。在西方神話尤其是希臘神話中,對神的褒貶標準多以智慧、力量為準則,而中國上古神話對神的褒貶則多以道德為準繩。這種思維方式深深地注入中國的文化心理之中。
巨人刑天巨人刑天

古代神話

伏羲

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首,亦是百王之先,乃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同時也是我國文獻記載最早的創世神
伏羲伏羲
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創作了曲子。伏羲稱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後去世,留下了大量關於伏羲的神話傳說。
其神職歷經創世神,文明創始神,天皇,開天神,太陽神等多次變化。

女媧

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又稱媧皇,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相傳女媧造人,一日中七十化變,以黃泥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並建立婚姻制度;後因世間天塌地陷,於是熔彩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留下了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
女媧女媧
女媧不但是補天救世的英雌和摶土造人的女神,還是一個創造萬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廣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她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三皇中的媧皇,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
女媧娘娘她非道非佛教,不是任何神的化身,也沒有任何神是她的分身,她的定義就一個,中華神話中的先秦時期女神。
上古神話諸神:
創世神:
盤古、伏羲、東皇太一燭龍女媧西王母
上古四方天帝與輔神:
南方天帝炎帝和夏與火之神祝融共同治理天南一萬二千里的地方
西方天帝白帝和秋與金之神蓐收治理天西一萬二千里的地方
北方天帝顓頊和冬與水之神玄冥治理天北一萬二千里的地方
東方天帝太昊和春與木之神句芒治理天東一萬二千里的地方
中央天帝黃帝時代的神話人物:
蚩尤、常先、風伯箕伯、雨師畢星、赤松子力牧大鴻風后應龍、旱神女妭(黃帝親女)、巨人夸父大力神夸娥氏大庭氏五龍氏
炎帝,又稱為神農氏
巨人刑天
冥神神荼
冥神鬱壘
吉神?>泰逢
水神共工
炎帝的女兒:
女娃(後化身精衛鳥)
顓頊的後代
四子:虐鬼魍魎送窮鬼、檮杌
後代:老童、祝融(或說為一古神,或說為炎帝後代,或說為顓頊重孫)、太子長琴火神祝融之子)、黎、重、彭祖(孫)
上古帝嚳(kù)在位時,有一個叫重黎的人,是顓頊的重孫(《史記·楚世家》:“高陽生稱,稱生卷章, 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 帝嚳命曰祝融 。
太子長琴是火神祝融的兒子,傳說他出生的時候懷中抱著一把小琴,天地都因為他的出生而歡唱。根據《山海經》記載:“炎帝正農桑,聞天地歡歌,立而嘆曰:有神處於世。”《山海經·大荒西經》云:“祝融生太子長琴,是處榣山,始作樂風。有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
帝俊之妻:
太陽神羲和,生十個太陽
月母常羲,生十二個月亮
少昊:或說為黃帝之子,或說為帝俊之子,或說為白帝子與星娥之子
帝嚳:
帝俊臣屬:羿(中國古代神話中的英雄神)
古神,大禹之父。
又名:放勛,妻女皇;
姓姚,名重華,妻娥皇女英
父鯀,妻女嬌(信仰瑞獸九尾狐的塗山一族的女子)

三皇

三皇之說有數個版本
天皇·伏羲、地皇·女媧、泰皇·太一;出自《史記·秦始皇本記》
天皇·伏羲、地皇·女媧、人皇·神農;出自《史記·補三皇本記》
燧人伏羲神農;出自《尚書大傳
伏羲、女媧、神農;出自《風俗通義·皇霸篇》
伏羲、神農、祝融;出自《白虎通
伏羲、神農、共工;出自《通鑑外記》

五帝

通常指黃帝顓頊帝嚳

道教諸神

三清

元始天尊,全稱青玄祖炁玉清元始天尊妙無上帝
靈寶天尊,全稱一炁化三清上清居禹餘天真登上清境元氣所成日靈寶君靈寶天尊妙有上帝
道德天尊,別稱太上無極大道上帝、元陽上帝、上德皇帝

四御

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上帝(簡稱:玉皇大帝)
北方北極中天紫微大帝
南方南極長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為元始天王九子
西方太極天皇大帝(手下:勾陳六將軍)
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全稱“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上帝”,玉皇大帝是四御之首,稱昊天金闕至尊玉皇上帝,居太微玉清宮,又稱通明天宮。玉皇被道教稱為眾神之王,是元始天尊所化生,道經中所說玉皇居昊天金闕彌羅天宮,妙相莊嚴,法身無上,統御諸天,綜領萬聖,主宰宇宙,開化萬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萬物,濟度群生;權衡三界,統御萬靈,而無量度人,為天界至尊之神,萬天帝王。玉皇,人們通稱為玉皇上帝,玉皇大帝。玉皇總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間)十方(四方、四維、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獄、畜生、惡鬼)的一切陰陽福禍。每年臘月二十五,玉帝都要親自降聖下界,親自出巡視察各方面的情況。經便考察眾生道俗的善惡良莠、賞善罰惡。正月初九為玉皇聖誕,俗稱“玉皇會”。

東王公

東王公又稱木公東皇公、東華帝君等
東王公於漢代有記載,跟漢代的陰陽觀念有關,是代表“陽”的男神。
漢代記載的東王公,可能與先秦楚地的東皇、太陽神東君等神有關。
東王公在道教被認為常常在丁卯日登台四處觀察天下修道學仙之人的情況。所以凡是得道入仙之人,都得先拜東王公.然後再拜見西王母,然後才能飛升進入九天,再入三清境謁拜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

西王母

西王母也是中華上古神話中一位大母神、創始神。其尊號有:“太虛九光龜台金母元君”。《列仙全傳》卷一稱她為龜台金母。以西華至妙之氣,化二生於伊川。姓緱(gou)(一作何一作楊)諱回,字婉妗。一字太虛。治崑崙西北隅,民間稱之為西王母,而後經過多方面的演變,至道教創立後,西王母被納入其神系,成為道教至高的女神。東晉葛洪在《枕中書》中稱其為元始天王與太玄聖母通氣結精後所生之女,號曰:”太真西王母“,是西漢夫人,”所治群仙無量也“。後來《十今圖書集·神異典》卷二二二又稱她是”西華至妙之氣“而化生,”生而飛翔,以主毓神元奧於渺茫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氣,結氣成形“。而成太陰直徑,女仙之宗,與太陽之精東王公相配,”共理二氣,而育養天地,陶鈞萬物矣“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登仙者,得道者,鹹所隸屬。凡是世上成仙之人,進入天庭,都要先見西王母,後謁東王公,才能進入三清境,拜見元始天尊。

五方五老

天宮仙位表

三官大帝

四大天王

四值功曹

值年神李丙| 值月神黃承乙| 值日神周登 | 值時神劉洪

四大天師

張道陵許遜(字敬之,號許旌陽)、邱弘濟葛洪

四方神

青龍孟章神君 | 白虎監兵神君 | 朱雀陵光神君 |玄武執明神君

四瀆龍神

黃河|長江|淮河|濟水河神

五感生帝

青帝靈威仰 |白帝白招拒 |赤帝赤飈怒 | 黑帝汁光計 |黃帝含樞紐

四大元帥

馬元帥馬靈耀 又名馬天君,又稱華光天王、華光大帝
趙元帥 即武財神趙公明,又名趙玄壇
溫元帥溫瓊,東嶽大帝部將
關元帥關羽

五炁真君

東方歲星木德真君 | 南方熒惑火德真君| 西方太白金德真君 | 北方辰星水德真君| 中央鎮星土德真君

五嶽帝君

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 |南嶽衡山司天昭聖大帝 |中嶽嵩山中天崇聖大帝 |北嶽恆山安天玄聖大帝 |西嶽華山金天願聖大帝
(五嶽帝君:東嶽帝君,名金虹氏,東華帝君弟。其它四岳帝君為東華帝君的四個兒子。五嶽帝君與五嶽正神稱謂相同,但有區別,五嶽正神出自《封神演義》。)

五斗星

東斗星君 | 西斗星君 | 中斗星君 |南斗星君| 北斗星君
六丁六甲
六丁:陰神玉女 |丁卯神司馬卿 | 丁已神崔巨卿 | 丁未神石叔通 | 丁酉神臧文公 | 丁亥神張文通 | 丁丑神趙子玉
六甲:陽神玉男 | 甲子神王文卿 | 甲戌神展子江 | 甲申神扈文長 | 甲午神衛玉卿 | 甲辰神孟非卿 | 甲寅神明文章

南斗六星君

第一天府宮:司命星君
第二天相宮:司祿星君
第三天梁宮:延壽星君
第四天同宮:益算星君
第五天樞宮:度厄星君
第六天機宮:上生星君

北斗七星君

(《獅駝國》中的北天七皇)
北斗第一陽明貪狼星君
北斗第二陰精巨門星
北斗第三真人祿存星
北斗第四玄冥文曲星君
北斗第五丹元廉貞星
北斗第六北極武曲星君
北斗第七天關破軍星

八仙

增長天王手下八將:
龐煜劉俊、荀雷吉、畢宗遠;鄧伯溫、辛漢臣張元伯、陶元信(四目)

九曜星

金星 | 木星 | 水星 | 火星 | 土星 |羅睺(蝕星) | 計都星 | 紫炁星 | 月孛星

十二元辰

子、醜、、未、申、

二十八星宿

三十六天將

金游
劉吉
王善
康應
呂魁
方角
鄧伯溫
辛漢臣
張元伯
陶元信
荀雷吉
畢宗遠
李青天
梅天順
熊光顯
石遠信
孔雷結
陳元遠
林大華
周青遠
紀雷剛
崔志旭
江飛捷
賀天祥
(三十六天將的版本是最多,以上僅供參考)

地上天仙表

福神天官大帝,另一說是西漢楊成,又一說中是唐陽城
壽星南極仙翁,女壽星:麻姑
真武大帝,又名九天降魔祖師、玄武元帥。
龜蛇二將(又名太玄水精黑靈尊神、太玄火精赤靈尊神)
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欽 | 西海龍王敖閏|北海龍王敖順| 井海王
神霄派諸神
玉清真王(南極長生大帝)——元始天王第九子
神霄八帝(多為道教虛構),玉清真王與神霄八帝合起來又稱為神霄九宸大帝
東極青華大帝、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黃帝)、九天雷祖大帝等。
(太乙天帝、六天洞淵大帝、六波天主帝君、可韓真君、採訪真君)
九司:
玉府判府真君、玉府左右待中、玉府左右仆謝、天雷上相、玉樞使相、斗樞上相、上清司命玉府右卿、五雷院使君、雷霆都司元命真君
三省:
雷霆泰省、雷霆玄省、雷霆都省
北極四聖:
天蓬元帥與天罡大聖、九天殺童大將(北斗第八星,又稱天殺大神)、雷使者等。
天佑(猷)元帥
翊聖元帥
玄武元帥真武大帝
另有:五方雷王、五方雷霆大帝

儒教諸神

昊天上帝

昊天上帝是中國神話中天的尊號,也是華夏官方神話的至高神天帝。
昊天上帝是帶有至高神之位的天,是華夏曆代國家正統祭祀的最高神(天)。昊天上帝稱帝、上帝、老天爺,他是自然和下國的主宰,他的周圍還有、風、雨等作為臣工使者,雖然玉皇大帝名字帶有“昊天”兩字,但地位和屬性皆不可於昊天(天)相提並論。
執掌五帝,日月,五星,十二辰,風師,雨師,司命。

五方天帝
中國古代神話人物
東方青帝太昊
南方赤帝神農
西方白帝少昊
北方玄帝顓頊
中央黃帝軒轅

皇地祇

同道教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昊天上帝和皇地祇其世人常言皇天后土。
執掌神州,社、稷,五嶽、四瀆、四鎮、四海,山林、名川。

文武二聖

文聖孔子,武聖關羽

神話神獸

四象

青龍:青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東方的靈獸,青龍既是名字也是種族。
東方七宿亦名蒼龍,蒼龍的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從他們的字義上就可以看出來,角是龍的角, 青龍
亢是頸項,氐是本,就是頸根,房是膀,是脅,心是心臟,尾是尾,箕是尾末。
太上黃籙齋儀》卷四十四稱青龍東斗星君為:“角宿天門星君,亢宿庭庭星君,氐宿天府星君,房宿天駟星君,心宿天王星君,尾宿天雞星君,箕宿天律星君。”
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云:“東方龍角亢之精,吐雲鬱氣,喊雷發聲,飛翔八極,週遊四冥,來立吾左。
《雲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青龍者,東方甲乙木水銀也,澄之不情,攪之不濁,近不可取,遠不可舍,潛藏變化無盡,故言龍也
白虎:白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西方的靈獸,因西方屬金,色白,故稱白虎,代表的季節是秋季。
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其形象虎,位於西方,屬金,主殺伐,色白,總稱白虎。
朱雀:朱雀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四象之一,上古四大神獸之一。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南方的神獸,代表的顏色是紅色,代表的季節是夏季。
在二十八宿中,朱雀是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的總稱。
朱雀為古代神話中的南方之神。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聯為鳥形,亦稱“朱鳥”。
夢溪筆談》卷七:“四方取象,蒼龍、白虎、朱雀、龜蛇。唯朱雀莫知何物,但鳥謂朱者,羽族赤而翔上,集必附木,此火之象也。謂之長離……或雲,鳥即鳳也。”《楚辭·惜誓》:“飛朱鳥使先驅兮。”王逸註:“朱雀神鳥,為我先導。”
玄武:玄武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北方的神獸,代表的顏色是黑色,代表的季節是冬季。
在中國二十八宿的北方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其形象龜,亦稱龜蛇台體,位於北方,屬水,色玄(即黑),總稱“玄武”。

龍之九子

另說:贔屓|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
其他:|麒麟|犼〡貔貅
囚牛:性喜音樂,其形為胡琴琴桿上端的刻像
李東陽《記龍生九子》:“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淵鑒類函》四三八《鱗介部·龍》四引明陳仁錫《潛確類書》:“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囚牛好音,形胡琴上。”一般胡琴上刻有獸形,似龍形,為囚牛。
睚眥(yá zì):平生好殺,喜血腥之氣,其形為刀柄上所刻之獸像;
戰國策·韓策二》:“夫賢者以感忿睚眥之意,而親信窮僻之人,而 政 獨安可嘿然而止乎?”
漢書·孫寶傳》:“我與 穉季 幸同土壤,素無睚眥。”
魏源《聖武記》卷七:“毋挾槍矛,尋睚眥以釀釁。”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十:“他受不了百口嘲謗,也忍不下萬目睚眥。”
史記·范雎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也作“壓眥”。
嘲風:喜好冒險,因而人鑄其像,置於殿角
李東陽《懷麓堂集》中記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yá zì),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suān ní),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贔屓(xi),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bì àn),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負屓 ,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鴟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蒲牢:平生好鳴,它的頭像被用作大鐘的鐘紐;
狻猊(suān ní):喜歡蹲坐,佛像座下的獅子是其造型;
前蜀 花蕊夫人 《宮詞》之五二:“夜色樓台月數層,金猊煙穗繞觚稜。”
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唐朝牛上士在《獅子賦》寫道:
窮汗漫之大荒,當崑崙之南軸。
鑠精剛之猛氣,產靈猊之獸族。
陸容《菽園雜記》卷二:“金猊,其形似獅,性好火煙,故立於香爐蓋上。”花蕊夫人《宮詞》:“夜色樓台月數層,金猊煙穗繞觚稜。”觚稜,堂殿上最高轉角處。
贔屓(bì xì):又名霸下,力大,其背亦負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龜
楊基眉庵集》八《天妃宮題贈道士沈雪溪》詩:“月明貝闕金銀氣,日暖龍旗贔屓紋。”楊慎《引庵全集》八一《龍生九子》:“俗傳龍生九個,……一曰贔屓,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跌是也。”
狴犴(bi’an):又名憲章,最憎惡犯罪的人,所以常飾於監獄的門楣上。樣子像虎,有威力,好獄訟,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故民間有虎頭牢的說法。又相傳它主持正義,能明是非,因此它也被安在衙門大堂兩則以及官員出巡迴避的牌上端,以維護公堂的肅然之氣。
負屓(xì): 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或兩側。
螭吻(chī wěn):平生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
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虬,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虬」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民間也稱鰲龍
犼(hǒu) 古書上說的一種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獸。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但人仍一般叫它"石獅",常立於華表和房頂.
述異記》中記載:“東海有獸名犼,能食龍腦,騰空上下,鷙猛異常。每與龍斗,口中噴火數丈,龍輒不勝。康熙二十五年夏間,平陽縣有犼從海中逐龍至空中,斗三日夜,人見三蛟二龍,合斗一犼,殺一龍二蛟,犼亦隨斃,俱墮山谷。其中一物,長一二丈,形類馬,有鱗鬣。死後,鱗鬣中猶焰起火光丈余,蓋即犼也。”
清同治《續修永定縣誌》上載:“同治二年(公元 1863 年),邑南有異獸,大如牛,尾似團扇,口闊,徑直如盆,周身紅毛,長數尺,噬人及諸惡獸,或以為犼雲。”
貔貅(pí xiū):也被稱為辟邪。相傳貔貅是一種兇猛瑞獸,而這種猛獸分為雌性及雄性,雄性名“貔”,雌性名為“貅”。但流傳下來的都沒有分為雌雄了。在古時這種瑞獸是分一角和兩角的,一角的稱為“天祿”,兩角的稱為“辟邪”。後來再沒有分一角或兩角,多以一角造型為主。在北方,一般人是喜歡稱這種瑞獸為“貔貅”,而在南方則依然稱為“辟邪”。
麒麟:亦作“騏麟”,簡稱“麟”,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一種動物,龍頭、鹿角、獅眼、虎背、熊腰、蛇鱗、麕,它被古人視為神獸、仁獸。麒麟長壽,能活兩千年。能吐火,聲音如雷。“
麒麟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地上的,常伴神靈出現,是神的座騎,屬火系屬天仙。一般不會飛,不過成年的麒麟是會飛的。成年的麒麟能大能小,平時較慈祥,發怒時異常兇猛。主聰慧,祥瑞。麒麟每次出現都將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時期。據記載,伏羲,舜,孔子等都伴有麒麟出現,並帶來神的指示,最終指引勝利。
明趙震元《為袁石(袁可立子)復開封太府》:“靖兩河以安天下;畫熊兆獬豸之祥;冠八樞而奠中原,夾鹿犬麒麟之瑞。”
漢許慎《說文解字》十:“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麐(麟),牝麒也。”段玉裁注云:“狀如 麒麟,麕,一角,戴肉,設武備而不為害,所以為仁也。”……按何法《徵祥記》:“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許雲仁獸,用公羊說,以其不履生蟲,不折生草也。”古麒麟或簡曰麟,鹹以為祥瑞之物。
禮記》禮運:“出土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郊棷。”(“椰”同“菽”,沼澤),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四大凶獸

渾沌:《神異經》云:“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音皮)而無爪, 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臟,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名渾沌。”渾沌因既混且亂故後世稱是非不分之人為“渾沌”,《左傳·文公十八年》有云:“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
窮奇:《神異經》云:“西北有獸,其狀似虎,有翼能飛,便剿食人,知人言語,聞人斗輒食直者,聞人忠信輒食其鼻,聞人惡逆不善輒殺獸往饋之,名曰窮奇。”言此為大惡之獸。
山海經·西山經》道:“(邽guī 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胃(同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獆háo 狗,是食人。
《山海經·海內北經》道:“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首始,所食被發,在蜪犬北。一曰從足。”
淮南子·墬形訓》:”窮奇,廣莫風之所生也。”高誘注曰:“窮奇,天神也。在北方道,足乘兩龍,其形如虎也。”在天之痕中,仙山島上全身火紅,狀如牛的怪獸就是窮奇
檮杌táo wù):《神異經·西荒經》記“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
孟子·離婁下》道:“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此謂檮杌同乘與春秋,為國史名,楚史名《檮杌》。也就是說有本記載楚史的書,名字為《檮杌》。
檮杌一般作上古凶獸。《左傳》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敦同沌。此謂舜流放四凶,以檮杌況鯀。
後來“檮杌”被用來比喻頑固不化態度兇惡之人。《左傳·文公十八年》有云:“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
饕餮(tāo tiè)《山海經·北山經》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páo xiāo),是食人。”根據晉代郭璞對《山海經》的註解,這裡說的狍鴞即是指饕餮。《神異經·西荒經》中有云:“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亦有傳說為“龍生九子”的九子之一。
夔(kui):傳說中國東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體和頭象牛,但是沒有角,而且只有一條腿,渾身青黑色。據說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鳴般的叫聲,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會引起暴風。在黃帝和蚩尤的戰爭中,黃帝捕獲了夔,用它的皮製作軍鼓,用它的骨頭作為鼓槌,結果擊打這面鼓的聲響能夠傳遍方圓500里,使黃帝軍士氣大振、蚩尤軍大駭。
禺疆:“禺疆”為傳說中的海神、風神和瘟神,也作“禺強”、“禺京”,是黃帝之孫。海神禺疆統治北海,身體像魚,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雙頭龍;風神禺疆有時與冬神玄冥混淆,是顓頊的大臣,形象為人面鳥身、兩耳各懸一條青蛇,腳踏兩條青蛇,支配北方。據說禺疆的風能夠傳播瘟疫,如果遇上它颳起的西北風,將會受傷,所以西北風也被古人稱為“厲風”。
猰貐(yayu):又稱為“窫窳”(yayu)。傳說猰貐曾是天神,被名為“危”的神殺死,後來被復活,但是變成了食人的怪獸。關於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種說法,比如人面龍身、大小和狸一樣,也有的說是人面牛身馬腿,或者說龍頭虎身的巨獸(如圖)。據說由於猰貐喜食人類,所以堯帝命令后羿將它殺死。
禍斗:“禍斗”原本是指傳說中居住在中國南部的少數民族,但是它被形容為外形象犬的妖獸,吞吃犬糞、並且噴出火焰。禍斗所到之處皆發生火災,所以古人將它看作火災之兆和極端不祥的象徵。也有說法稱禍斗吞食火,並且排出帶火的糞便。禍斗應該是在神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南方部落的象徵。
九頭鳥:原名“鬼車”,長有十個脖子、九個頭,據說它的第十個頭是被周公旦命令獵師射掉的。那個沒有頭的脖子不斷地滴出血,古人宣稱如果九頭鳥飛過,要吹滅燈火、放狗把它趕走。有些傳說宣稱九頭鳥的每一個頭擁有一對翅膀,結果18隻翅膀互相擠兌、導致全都派不上用場。另外,九頭鳥也被稱為“姑獲鳥”,這種鳥掠食人類兒童,喜好群居。
窮奇:“窮奇”是中國傳說中抑善揚惡的惡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蝟的毛皮、長有翅膀,窮奇的叫聲象狗,靠吃人為生。據說窮奇經常飛到打架的現場,將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惡行,窮奇會捕捉野獸送給他,並且鼓勵他多做壞事。古人也把那種不重心意、遠君子近小人的人稱為窮奇。但是,窮奇也有為益的一面。在一種稱為“大儺”的驅鬼儀式中,有十二種吞食惡鬼的猛獸,稱為十二神或十二獸,窮奇就是其中之一。
共工:共工是古代傳說中神農氏的後代、屬於炎帝一族,身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體。在黃帝的繼承人顓頊治世的時代反叛,被顓頊擊敗,共工怒而頭撞不周山(傳說中支撐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東南傾斜。之後共工仍不斷地作亂(代表洪水的爆發),最後被禹殺死(指治水成功)。
虛耗:虛耗是給人招來禍害的惡鬼。傳說虛耗身穿紅色的袍服、長有牛鼻子,一隻腳穿鞋著地、另一隻腳掛在腰間,腰裡還插有一把鐵扇子。據說唐玄宗曾經在夢中見到一個小鬼偷盜了自己地玉笛楊貴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稱叫“虛耗”、喜歡偷盜他人的財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歡樂、使他變得憂鬱。玄宗大怒,立即喚人,於是有一個大鬼出現將虛耗撕成兩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鐘馗
五通神:中國傳說中的妖鬼。其說法不一,在宋代,五通神是重要的財神,但其亦被視為獨角山魈,“是名獨角五通,蓋魈類也。”而在當時,五通神也被認為是人牲血食;明清時代,關於五通神的來歷,有說指唐時柳州之鬼,有說是明太祖所祭戰死者之亡靈,此說影響最大。
渾沌:也作“混沌”,是古代的凶神。傳說它形狀肥圓、象火一樣通紅,長有四隻翅膀、六條腿,雖然沒有五官,但是卻能夠通曉歌舞曲樂。還有一種說法稱渾沌是象狗或熊一樣的動物,人類無法看見它、也無法聽見它,它經常咬自己的尾巴並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渾沌便會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惡人,渾沌便會聽從他的指揮。
鑿齒:傳說中居住在中國南部沼澤地帶的怪獸或巨人。鑿齒長有象鑿子一樣的長牙,這對長牙穿透他的下巴穿出,他手中持有盾和矛。據說鑿齒掠食人類,黃帝命令后羿前往討伐,在經過激烈的搏鬥後,后羿在崑崙山追上了鑿齒並且將他射殺。鑿齒應該是在神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南方部落的象徵。
三足鳥:中國古代的太陽精靈、也被看作太陽運行的使者。中國古代傳說太陽中居住著三足鳥,人們敬仰太陽,三足鳥也被作為祥瑞的象徵來崇拜。據說由於三足鳥一共有十隻,不停地在天空中運轉,導致地上遭受旱災和灼熱的煎熬。堯帝命令后羿將所有三足鳥射殺,結果后羿射落九隻、留下一隻,從此太陽只有一個並且在傍晚落下。也有說法稱三足鳥是服侍西王母的精靈。
白澤:號稱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雞毛蒜皮;通過去,曉未來。不過能說人言,曾應黃帝所求作鬼神圖鑑(內有萬一千五百二十種)。絕對神獸中的No.1《軒轅本紀》、《抱朴子(極言)》、《瑞應圖》有載。
化蛇:水獸。人面豺身,有翼,蛇行,聲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經(中次二經)》有載。
英招:人面馬身,有虎紋,生鳥翼,聲音如榴。號稱是替天帝看花園的神,但看起來充其量不過是只神獸而已。《山海經(西次三經)》有載。
玄蜂:其實就是巨蜂,腹大如壺,蜇人,有毒,能殺人。《楚辭(招魂)》有載。
青牛:出名主要是作為老子的坐騎。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記》、《錄異傳》有載。
呲鐵:形狀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鐵為食。排泄物利如剛,可作兵器。《神異經(中荒經)》有載。
山臊:山神,人臉猴身,一足,能說人話,而且會變化,特別喜歡吃蝦蟹。《神異經(西荒經)》、《國語(魯語下)》、《訴異記》有載。
火鼠:又名火光獸。生活在火山中(非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燒的森林),重百斤(體形應甚大),毛長接近一米,細如絲,見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製成“火烷布”(如果髒了用火一燒就可變乾淨)。《神異經(南荒經)》、《十洲記》有載。
商羊:一足鳥,招大雨。《說苑(辨物)》有載。
訛獸:別名誕。人面兔身,能說人言。喜歡騙人,言多不真。其肉鮮美,但吃了後也無法說真話了。《神異經(西南荒經)》有載。
民鳥(此為一字):嘴為赤色,身為翠色。可御火。《山海經(西山經)》有載。
欽原:鳥,形狀象蜂,和鴛鴦差不多大(可能就是一種巨蜂)。蜇獸獸死,蜇樹樹枯。《山海經(西次三經)》有載。
鉤蛇:蛇,身長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捕食時於水中用尾巴鉤岸上動物食之。《水經注(若水)》有載。
遠飛雞: 又名翻明雞、目羽雞。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還。《洞冥記》有載。
腓腓:有點象狸,白色的尾巴。養之可以解憂愁。《山海經(中山經)》有載。
諸犍: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長尾,能發巨聲。行走時銜著尾巴,休息時盤著尾巴。《山海經(北山經)》有載。
混沌: 長毛四足,如犬,有腹無五臟。牴觸善人,憑依惡人。《神異經(西荒經)》有載。
應聲蟲:居於人腹。宿主每發聲,腹中便有小聲效之,且會越來越大。以雷丸可治。《續墨客揮犀》、《隋唐嘉話》有載。
慶忌:又名要離。澤精,人形,大概十幾公分高。黃衣黃帽,乘黃色小車,日馳千里。叫它的名字可使之報信(亦有捉魚之說)。歷史上也有人名(吳王僚子,猛將)、塔名為此。《管子(水地)》、《太平預覽》有載。
並封:類豬,黑色,前後皆有頭。述盪則是左右有頭。《山海經(海外西經)(大荒西經)》、《周書(王會)》有載。:
夫諸:象白鹿,但有四角。招大水。《山海經(中次三經)》有載。
當康: 有牙的小豬狀,因叫聲而得名。可以預見豐年。《山海經(東次四經)》有載。
山蜘蛛: 巨蛛,大如車輪,其絲可止血。《南部新書》有載。
鳴蛇: 大體如蛇,但有四翼,發磐磐之音。見則大旱。《山海經(中次二經)》有載。
南海蝴蝶:巨型蝴蝶。有人曾捕之,去掉其翅膀和須足,仍有八十斤,極其鮮美。《嶺南異物志》有載。
幽(安鳥): 類似有條紋的小猴子,經常發笑,看見人則躺倒,因叫聲得名。《山海經(北山經)》有載。
狸力:豬狀獸,腳後有突起,聲音就像狗叫。應該是有操土之能。《山海經(南次二經)》有載。
馬交:類馬,白身黑尾,頭有一角,利齒,四足為爪,發音如鼓聲。以虎豹為食。一說可御兵。《山海經(海外北經)(西次四經)》、《管子(小問)》、《周書(王會)》有載。
孰胡: 馬身鳥翼,人面蛇尾(與英招類似)。喜歡載人。《山海經(西次四經)》有載。
:似羊非羊,似豬非豬。在地下食死人腦,能人言。用柏枝插其頭方可殺之。《搜神記》、《晉太康地誌》有載。
患:身長數丈,類牛,青眼光耀明亮,四腳於土中,雖在動卻不移開。唯灌酒能消。因為其為憂傷之氣所聚,酒能忘憂,所以可消。《搜神記》有載。
鬼車:別名九頭鳥。色赤,似鴨,大者翼廣丈許,晝盲夜了,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愛入人家爍人魂氣。亦有說法稱九首曾為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則有凶咎。《三國典略》、《嶺表錄異》、《正字通》有載。
九嬰:水火之怪,為羿所殺。《淮南子(本經訓)》有載。
飛廉:鹿身,頭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有說其為風伯。但我覺得應該是操縱風力大氣的神獸更合理。《楚辭(離騷)》有載。
飛誕鳥:鳥,似鼠,赤足。口可分泌粘膠,用其灑在樹上粘取飛禽食用,亦有時用其噴射,百發百中。《廣博物志》有載。
九尾蛇:巨蛇,體有鱗甲,腰以下有九尾,拖行,有鐵碰撞之聲。尾端有小孔,會噴射,如槍彈,中者非死即殘。《續子不語》有載。
奚鼠:巨鼠,居於冰下,重千斤,肉可食。皮毛可以製衣被,為禦寒上品。用其皮蒙鼓,其聲可以傳千里,它的毛髮可以召集鼠類。《神異經》有載。
傲因:類人,穿著破爛衣服,手為利爪。襲擊單身旅人,喜食人腦。舌頭暴長,有時伸出盤在地上休息,用燒燙的大石擲之,可殺。《神異經(西荒經)》有載。
吼:形如兔,兩耳尖長,僅長尺余。獅虎畏之,蓋吼溺著體即腐。《偃曝餘談》有載
角獸:傳說中的神獸名。麒麟類,為瑞祥之物,天下一統則至。
《文選·劉琨<進勸表>》:“一角之獸,連理之木,以為休徵者,蓋有百數。”李善註:“《春秋感精符》曰:麟一角,明海內共一主也。王者不剮胎,不剖卵,則出於郊。”
人面鴞:傳說中怪鳥名。其形如鴞而人面,雉身犬尾,其現尾旱災之兆。其說始見於秦。
《山海經·西山經》:“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鴞而人面,雉身犬尾,其名自號,見則其邑大旱。”
人馬:傳說中異魚名,狀似魚而具人之手足耳目鼻。其說始見於晉。一作“馬人”。
晉·崔豹《古今注·魚蟲》:“人馬,有鱗甲,如大鯉魚,但手足耳目鼻與人不邑耳。見人良久乃入水中。”
人蛇:傳說中異蛇名。狀似蛇耳具人手足,食人,能直立行走。
清·陳元龍《格致鏡原》卷九十九引《蛇譜》:“人蛇,長七尺,色如墨。蛇頭、蛇尾、蛇身,尾長尺許,而人手人足,長三尺。人立而行,出則群相聚,遇人輒嘻笑,笑而已即轉噬。然行甚遲,聞其笑即速奔可脫。”
九耳犬:傳說中的獵犬。有九耳,其耳動則主人獵有所獲。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神語·雷神》:“陳時,雷州人陳鉷無子,其業捕獵,家有九耳犬,身靈。凡將獵,卜諸犬耳,一耳動則獵一首,動多則三四耳,少則一二耳。一日出獵,而九耳俱動。鉷大喜,以為必多得獸矣,有荊棘一區,九耳犬圍繞不去。異之,得一巨卵,徑尺,攜以歸,雷雨暴作。卵開,乃一男子,其手有文,左曰雷,右曰州。”
九尾狐:省稱“九尾”,亦稱“九尾禽”。傳說中的異獸。居青丘之山,食人。其說始見於先秦,至漢傳為瑞祥之獸,象徵王者興。又,天下太平則現,象徵王者子孫繁息。
南山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耳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白虎通》:“德至鳥獸則九尾狐見。”
九尾蛇:傳說中異蛇名。形體巨大,有九尾。
清·袁枚《續子不語·九尾蛇》:“茅八者,少曾販紙入江西。其地深山多紙廠,廠中人日將落即鍵戶,戒勿他出,曰山中多異物,不特虎狼也,一夕月皎甚,茅不能寐,思一啟戶玩月,瑟縮再四,自恃武勇尚可任,乃啟開而出。行不數十步,忽見群猴數十,奔泣而來,擇一大樹而上,茅亦上遠窺。旋見一蛇,從林際出,身入栱柱,兩目灼灼,體甲皆如魚鱗而硬,腰以下生九尾,相曳而行,有聲如鐵甲。然至樹下,乃植其尾,旋轉作舞狀。每尾有小竅,竅中出涎如彈射樹上。猴有中者,者叫號墮地,腹裂而死。乃徐啖三猴,曳尾而去。茅懼,歸,自是昏夜不敢出。”
九尾龜:傳說中的神龜。徑尺余,有九尾。
明·陸粲《庚編·九尾龜》:“海寧百姓王屠與其子出行,遇漁父持巨龜,徑可尺余,買歸,擊著柱下,將羹之,鄰居有江右商人見之,告邸翁,欲以錢贖焉。商曰:‘此九尾龜,神物也。’皆驗之,商因踏龜背,其尾兩旁露出小尾各四。便持錢乞王,王不肯,遂烹作羹,父子共啖。是夕,大水自海中來,平地三尺,逮水退,翁往視王某,但見衣衾再床,父子皆不知去向。人鹹云:為水府攝去殺卻也。”
九嬰:傳說中怪獸名。能噴水吐火,堯時出,作害人間,被羿射殺於北狄凶水之中。其說始見於漢。
《淮南子·本徑訓》高誘註:“九嬰,水火之怪,為人害……北狄之地有凶水。”
1. 亦稱“踆烏”、“陽烏”。神話傳說中神鳥名。居於日中,有三足。其說始見於漢。《玄中記》:“蓬萊之東,岱輿之山,上有扶桑之樹,樹高萬丈。樹顛有天雞,為巢於上。每夜至子時則天雞鳴,而日中陽鳥應之;陽鳥鳴則天下之雞皆鳴。”
2. 神話傳說中駕馭日車的神鳥名。為日中三足烏之演化。《洞冥記》卷四:“(漢武帝)曰:‘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乎?’朔曰:‘東北有地日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帝曰:‘何以知之?’朔曰:‘三足烏數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馭,以手掩鳥目,不聽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鳥獸食此草則美悶不能動矣。 ’”
3. 傳說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鳥。有三,即青鳥。《河圖括地圖》:“崑崙在若水中,非乘龍不能至。有三足神鳥,為西王母取食。”
4. 省稱“三足”,亦稱“三趾”。傳說中祥瑞之鳥。國有道則現。其說始見於漢。《東觀漢記·章帝紀》:“三足烏集沛國,白鹿、白兔、九尾狐見。”
三足鱉:亦稱“三足能(nai,音同“奈”)”。傳說中的異鱉,三足。其說始見於先秦。又傳人食之則體化而亡。
《庚巳集》:“太倉民家,得三足鱉,命婦烹,食畢入臥,少頃,形化為血水,止存發耳。鄰人疑其婦謀害,訟之官。時知縣黃廷宣鞠問不決,乃取三足鱉,令婦如前烹治,取死囚食之,入獄亦化,如前人,遂辨其獄。”
三角獸:傳說中瑞祥之獸名。頭生三角,王者法度修明則此物至。帝王儀衛有繪其像之旗。
《元史·輿服志二》:“三角獸旗,赤質,赤火焰腳,繪獸,其首類白澤,綠髮,三角,青質,白腹,跋尾綠色。”
大風:傳說中一種兇惡得鷙鳥。堯時為害於民,被羿射殺於青丘之澤。因其大,振翼則起風,故又說為風伯。其說始見於漢。
山犭軍: 亦稱“犭軍子”。傳說中怪獸名。狀如犬而人面,見人則笑,其行如風。其現為大風災之兆。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北山經》:“獄法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其名山hui,其行如風,見則天下大風。”
山膏:傳說中怪獸名。其狀如豬,好罵人。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山中經》:“苦山,有獸焉,名曰山膏,其狀如逐,赤若丹火,善罵。”
王母使者:省稱“王母”。傳說中鳥名。為西王母所使,在齊郡函山守護藥函。其說始見於唐。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羽篇》:“王母使者。齊郡函山有鳥,足青,嘴赤黃,素翼,絳顙,名王母使者。昔漢武登此山,得玉函,長五寸。帝下山,玉函忽化為白鳥飛去。世傳山上有王母藥函,常令鳥守之。”
王餘魚:亦稱“吳餘膾”、“吳王膾餘”、“膾殘”。傳說中魚名。其形如常魚身之一面。相傳越王勾踐(或雲吳王闔閭,又傳吳王孫樌)膾魚未盡,棄其殘半於水中,遂為此魚。
《異聞記》:“東城池有王餘魚,池決,魚不得去,將死。或以鏡照之,魚看影,謂其有雙,於是比目而去。”
天狗:傳說中神獸名。可禁凶害。其說始見於秦。
《山海經·西山經》:“陰山……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禁凶。”
天狐:傳說中有通天之術的仙狐。
《玄中記·說狐》:“狐,五十歲,能變化謂婦人;百歲為美女,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蠱魅,使人迷惑失智;千歲即與天通。”
天鹿:一說“天祿”。傳說中奇異之獸名。其形似鹿而一角。為祥瑞之物。漢代有石雕像。
《宋書·符瑞志下》:“天鹿者,純靈之獸也。無色光耀洞明,王者德備則至。”
天雞:傳說中的神雞。居東南桃都山大桃樹上,又傳居東海岱輿山扶桑樹上,率天下之雞報曉。漢代陶器已有其像。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下:“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則鳴,天下雞皆隨之鳴。”
夫諸:傳說中異獸名。狀如白鹿而有四角。其現為水災之兆。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中山經》:“敖岸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諸,見則其邑大水。”
元仙:傳說中異獸名。形似鹿而五、六頭。
明·鄺露《赤雅》卷下:“荼首,出羈縻州,似鹿而兩頭,食香草。其行如飛……亦有五、六頭者,是名元仙,敬之終吉,射之悔亡。”
木客鳥:傳說中鳥名。狀如鵲。俗雲木客所化。其說始見於漢。
《異物志》:“木客鳥,大如鵲,數千百頭為群,飛集有度,不與眾鳥相廁,人俗雲‘木客’。”
五足獸:傳說中異獸名。狀如獅,有五足,為解形民之手所化。其說始見於晉。
晉·王嘉《拾遺記·晉時事》:“因樨國獻五足獸,狀如獅子;玉錢千緍,其形如環,環重十兩,上有‘天壽永吉’之字。問其使者五足獸是何變化,對曰:東方有解形之民,使頭飛於南海,左手飛於東山,右手飛於西澤,自臍以下,兩足孤立。至暮,頭還於肩上,兩手遇疾風飄于海外,落玄州上,化為五足獸,則一指為一足也。”
日及:傳說中異牛名。生於西域大月氏國,其肉割掉而復生。其說始見於晉。
《玄中記》:“大月氏有牛,名曰日及,割取肉一、二斤,明日瘡愈。漢人入國,示之以為異珍。”
毛龍:傳說中龍之一種。大禹治水,曾乘之。其說始見於晉。
晉·王嘉《拾遺記·虞舜》:“南潯之國,有洞穴陰源,其下通地脈。中有毛龍、毛魚,時蛻骨於曠澤之中。龍、魚同穴而處。其國獻毛龍,一雌一雄,故置牶龍之官;至夏代養龍不絕,因以命族。至禹導川,乘此龍。及四海攸同,乃放河納。”
化蛇:傳說中異蛇名。人面、豺身、鳥翼。其現為大水災之兆。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中山經》:“陽山,多石,無草木。陽水出焉,而北流注於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狀如人面而豺身,其音如叱呼,見則其邑大水。”
丹魚:傳說中的神魚。出入又赤光環繞。以其血塗腳可步行水上。其說始見於北魏,後又傳為祥瑞之物。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丹水》:“水(丹水)出丹魚。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魚浮水側,赤光上照如火。網取之,割其血以塗足,可以不行水上。長居淵中。”
丹雀:傳說中的神鳥。神農曾得其所銜九穗禾。
晉·王嘉《拾遺記·炎帝神農》:“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丹蝦:傳說中的巨蝦。身長十丈,須長八尺。其說始見於漢。
《洞冥記》:“有丹蝦,長十丈,須長八尺,有兩翅,其鼻如鋸,戴紫桂之林,以須纏身急流,以為棲身之處。馬丹嘗折蝦須為杖,後棄杖而飛,須化為丹,亦在海傍。”
文文:傳說中異獸名。狀如蜂,尾分叉,反舌,好呼。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中山經》:“放皋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蜂,枝尾而反舌,善呼,其名曰文文。”
六足獸:傳說中祥瑞之獸名。生六足。其說始見於南北朝時期。
《宋書·符瑞志中》:“六足獸,王者謀及眾庶則至。”
火光獸:亦稱“火鼠”。傳說中獸名。生於南方,或雲生於西域,其毛可織火浣布。其說多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著作中。
《海內十洲記·炎洲》:“炎洲,在南海中……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獸,大如鼠,毛長三四寸,或赤或白。山可三百里許,晦夜即見此山林,乃是此獸光照,狀如火光相似。取其獸毛,時人號為火浣布,此是也。”
比肩獸:傳說中祥瑞之獸名。
《宋書·符瑞志中》:“比肩獸,王者德給矜寡則至。”
巴蛇:傳說中的巨蛇。吞象,三年出其骨。其說始於先秦。
《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玉雞: 玉雞是指傳說中的神雞。居東方扶桑山上,率天下之雞報曉。其說始見於漢。《神異經·東荒經》:“蓋扶桑山有玉雞,玉雞鳴則金雞鳴,金雞鳴則石雞鳴,石雞鳴則天下之雞悉鳴,潮水應之矣。”
世樂:傳說中鳥名。為祥瑞之無,王者有道則出。
《駢雅·釋鳥》:“重精、世樂,皆靈鳥也。”
石雞:傳說中的神雞。居東方扶桑山上,引天下之雞報曉。
《神異經·東荒經》:“蓋扶 桑山有玉雞,玉雞 鳴則金雞鳴,金雞鳴則石雞鳴,石雞鳴則 天下之雞悉鳴,潮水應之矣。”
冉遺魚:亦作“髯遺魚”。傳說中異魚名。魚身而蛇首,六足。食之可禁凶,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西山經》:“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鳥獸盡白。涴水出焉,而北流注於陵羊之澤。是多冉遺魚,魚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馬耳,食之使人可以禁凶。”
白澤:傳說中神獸名。能人言,知萬物之精。為祥瑞之物。黃帝巡狩東至海,此獸出,言天下鬼神之事。其說始見於晉。
晉·葛洪《抱朴子·極言》:“昔黃帝生而能言,役使百靈,可謂天授自然之體者也,猶復不能端坐而得道,故涉王屋而授丹經,到鼎湖而飛流珠……省攻占則納五音之策,窮神奸記白澤
之辭,相地則書青鳥之說,救傷殘則綴金冶之術。故能畢該袐要,窮道盡真。”
犰狳:傳說中異獸名。其現為蝗災之兆。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東山經》:“又南三百八十里,曰餘峩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鷙目而蛇尾,見人則眠,名曰犰狳,其鳴自糾,見則蝀蝗為敗。”
玄魚:傳說中的神魚。為鯀所化。其說始見於晉。
晉·王嘉《拾遺記·夏禹》:“堯命夏鯀治水,九載無績。鯀自沉於羽淵,化為玄魚,時揚振須鱗,橫修波之上,見者謂為河精。四時以致祭祀,常見玄魚與蛟龍跳躍而出,觀者驚而畏矣……鯀之靈化,其事互說,神變猶一,而色狀不同。玄魚黃能,四音相亂,傳寫流文,‘鯀’字或‘魚’旁‘玄’字也。”
耳鼠:傳說中異獸名。如鼠,兔頭,能以尾飛。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北山經》:“丹熏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食之不睬,又可以禁百毒。”
吉光:傳說中異獸名。出於西域。毛皮製裘,不懼水火。
《海內十洲記·凰麟洲》:“武帝(漢武帝)天漢三年,帝幸北海,祠恆山。四月,西國王使至,獻此膠(續弦膠)四兩、吉光毛裘……吉光毛裘黃色,蓋神馬之類也。裘入水數日不沉,入火不焦。”
老蹇: 傳說中惡龍名。常為害,被蜀守李冰所降。
王十朋集注《神異記》:“蜀守李冰降毒龍蹇氏,鎖之於江上,水害遂息。”
地狼:亦稱“賈(gu)”。傳說中居於地中的狗。其說始見於先秦。
《尸子》卷下:“地中有犬,名曰地狼。”
朱厭:傳說中異獸名。其現為戰爭之兆。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西山經》:“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銅。有獸焉,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厭,見則大兵。”
朱獳:傳說中怪獸名。如狐有魚翼。其出現為國家發生使人畏懼之事的徵兆。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東山經》:“耿山,無草木,多水碧,多大蛇。有獸焉,其狀如狐而魚翼,其名曰獳,其鳴自糾,見則國有恐。”
中國民間有"一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說法。說是一位龍母,生了九個兒子,這九個兒子各有各的長相,脾氣和愛好也各不相同。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龍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面一,即匯集了多種怪異的獸形象而演化為龍。然而並非所有的怪異獸像都百川歸海,納入了龍像之中,在與龍形象形成、發展的同時,一些怪異獸象也在發展,並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龍的某一種形象特徵。因而有人又把二者聯繫起來。在民間,很久就流傳著龍生九子的說法,但是九子為何物,並沒有確切的記載,然而這一公案卻由於“真龍天子”的好奇而有了結果。據說一次早朝,明孝宗朱祐樘突然心血來潮,問以飽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倉卒間不能回答,退朝後左思右想,又向幾名同僚詢問,糅合民間傳說,七拼八湊,才拉出了一張清單,向皇帝交了差。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
1. 傳說中的神雞。居東方扶桑山上,率天下之雞報曉。其 說始見於漢。《神異經·東荒經》:“蓋扶桑山有玉雞,玉雞 鳴則金雞鳴,金雞鳴 則石雞鳴,石雞鳴則天下之雞悉鳴,潮水應之矣。”
2. 傳說中的神雞。又傳為祥瑞之雞,王者至孝則至。其說始見於南北朝時期。《宋書·符瑞志上》:“(漢高帝)母名含始,始為昭靈後。昭靈後游於洛池,有玉雞銜赤珠,刻曰玉英,吞此者王。昭靈後取而吞之。又寢於大澤,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上皇視之,見蛟龍在其上,遂有身而生季,是為高帝。”
漢·劉向《列仙傳·琴高》:“(琴高)後如涿水中取龍子,為諸弟子期曰:‘皆潔,齊待於水傍,設祠,’果乘赤鯉來,出坐祠中。”
赤鱬(ru音“如”):傳說中異魚名。人面,音如鴛鴦,食之可以療病。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於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卻火雀:傳說中異鳥名。其狀如燕,能滅火。其說始見於唐。
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上:“順宗皇帝即位歲,拘弭國貢卻火雀(一雌一雄)、履水珠、常堅冰、變書草。其卻火雀純黑,大小似燕,其聲清亮,殆不類尋常禽。鳥置於火中,火自散雲。上嘉其異,遂盛水精籠,懸於寢殿,夜則宮人持燭炬以燒之,終不能損其毛羽。”
卻塵犀:亦稱“辟塵犀”。傳說中海獸名。狀如犀牛,其角可以避卻塵埃。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上:“卻塵犀,海獸也,然其角辟塵,致之於座,塵埃不入。”
何羅魚:傳說中異魚名。一首而十身。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北山經》:“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扈。”
希有:傳說中異鳥名。形體巨大。其說始見於漢。
《神異經·中荒經》:“崑崙之山……有大鳥,名曰希有。南向,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處無羽,一萬九千里。西王母歲登翼上,會東王公也。”
含利:傳說中異獸名。能吐金。此稱始見於漢。
《文選·張衡<西京賦>》:“含利颬颬,北為仙車,驪駕四鹿,芝蓋九葩。”薛綜註:“含利,獸名,性吐金,故曰含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