魑魅(漢語詞語)

魑魅(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魑魅,拼音chī mèi,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山神,也指山林中害人的鬼怪。魑魅魍魎(本為山怪水神,引申為各式各樣的壞人)。

《漢書·王莽傳中》:“敢有非井田聖制,無法惑眾者,投諸四裔,以御魑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魑魅
  • 外文名:demon;spirits and devils(usually harmful)
  • 拼音:chī mèi
  • 含義:神話傳說中的山神,也指鬼怪
  • 常用組詞:魑魅魍魎
基本釋義,引證詳解,典故與傳說,

基本釋義

魑魅(chī mèi)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山神,也指山林中害人的鬼怪。
魑(chī)
(1)造字法:形聲。從鬼,離聲。
本義:精怪名
(2) 傳說中的山神。【mountain god】
始經魑魅之塗,卒踐無人之境。——孫綽游天台山賦
(3) 又如:魑魅(古代傳說中山神和精怪,能作祟禍人,泛指壞人。);魑魅魍魎(本為山怪水神,引申為各式各樣的壞人。)
(4) 泛指鬼怪 【demon】。如:魑祟鬼怪)。
魑(chī)
(1) ㄔˉ
(2) 〔~魅〕傳說中指山林里能害人的怪物,如“~~魍魎”(指各種各樣的壞人)。
(3)鄭碼:NJLZ,U:9B51,GBK:F7CE。
(4) 筆畫數:19,部首:鬼。
魅(mèi)
<名>
(1)古義:傳說中物老變成的精怪。 見:《左傳·宣公三年》:“螭~罔兩,莫能逢之。”
(2)今義:很能吸引人的一種力量。【charm】

引證詳解

  1. 古謂能害人的山澤之神怪。亦泛指鬼怪。
    ①《漢書·王莽傳中》:“敢有非井田聖制,無法惑眾者,投諸四裔,以御魑魅。” 顏師古註:“魑,山神也。魅,老物精也。”
    ②《文選·張衡<東京賦>》:“捎魑魅,斮獝狂。” 薛綜註:“魑魅,山澤之神。”
    ③唐 盧綸《割飛二刀子歌》:“刀乎刀乎何燁燁,魑魅須藏怪須懾。”
    ④清·唐孫華《時世公子行》:“生獰面目驕橫色,如睹魑魅逢山臊。”
    ⑤春秋末年·左丘明左傳·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枚,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罔兩,莫能逢之。”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向使滿洲 制服……恢詭殊形,有若魑魅,行之二百有六十年,而人亦安之無所怪矣。”
  2. 常喻指壞人或邪惡勢力。
    ①明 徐復祚《投梭記·獲醜》:“暗想朝廷上白日昏,妖氛魑魅公然奮。”
    廬隱《或人的悲哀》:“他們不用鏡子,照他們魑魅的怪狀。”
  3. 指荒涼、邊遠的地區。
    ①《左傳·文公十八年》:“投諸四裔,以御螭魅。”
    ②宋 蘇軾《到常州謝表》之一:“已分沒身,寄殘骸於魑魅;敢期擇地,收暮景於桑榆。”

典故與傳說

魑魅(chī mèi)
古代傳說中山澤的鬼怪。《左傳·文公十八年》有“投諸四裔,以御魑魅”的記載,杜預注曰:魑魅,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辭海》P211)
【出處】: 《左傳·宣公三年》:“魑魅魍魎,莫能逢之。”
《左傳·宣公三年》:“螭(魑)魅罔兩;莫能逢之。”
史記·五帝本紀》索隱引服虔云:“魑魅,人面獸身四足,好惑人。”
山海經·西次四經》:“剛山多神(光鬼,該字在多數文字編碼中無法顯示),其狀人面獸身,一足一手,其音如欽。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木石之怪也。
通典·樂典》:“蚩尤氏帥魑魅與黃帝戰於涿鹿,帝命吹角作龍吟以御之,余驚慌而退也。”
路史·後紀四》:“蚩尤乃驅罔兩,以肆志於諸侯。
魑,同螭,也同彲。魅,同鬽。而“魍魎”,則有多種說法,比如“蝄蜽”、“罔兩”、“方良”和“蛧蜽”,還有一種說法是把“罔兩”中的“兩”換成三框中加一個“良”字,紫光拼音和微軟2003中都沒有那個字,而那個字卻赫然不能算是繁體異體,頂多是咱們平時不用它罷了。
“魑魅”和“魍魎”是分開解的。雖然“魍魎”是在一起,但是“魑”和“魅”卻各有各的意思,原為古代傳說中的鬼怪。指各種各樣的壞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