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子(一種韻文形式)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1、一種韻文形式,句法較詞更為靈活,多用口語,用韻也更接近口語。

2、相對於“歌”而言,音樂中常用“曲”或“曲子”表示非歌曲形式的音樂作品。

3、描述歌曲時,也可表示歌曲的曲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曲子
  • 外文名:music of song]
  • 不復能終曲。:清·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 歌曲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 描述歌曲:表示歌曲的曲調。
分類解釋,出處,陝西曲子,

分類解釋

1、樂曲,歌曲 [music of song]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詩
快彈數曲。
曲罷憫然
曲終收撥。
五更轉曲。——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不復能終曲。——清·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2、一種韻文形式,盛行於元代,又稱元曲 [ qu,a type of verse in singing]
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多用口語,用韻也更接近口語。一支曲可以單唱,幾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幾套曲子寫成戲曲。廣義的曲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以入樂的樂曲。如:漢大曲、唐宋大曲、民間小曲等。

出處

曲子是詞的最初的名稱。1898年在敦煌發現的以盛,中唐為主要創作年代的詞集便叫做《雲瑤集雜曲子》,這個曲子不是樂譜的記錄,而是歌詞的編集,可見曲子乃是座位次的名稱二使用的。白居易在起《憶江南》調行下注云:“此曲亦名《謝秋娘》。”曲子作為詞體的名稱不僅在盛唐,中唐時期流行,而且在詞體有了其他新的名稱後,依然在一些場合被使用。
曲子通常表示為城鎮集市中廣泛用於填詞的民間常用曲調。一般來自經過長期流傳、選擇加工的民間歌曲。隋唐五代稱為曲子所填歌詞稱為曲子詞。曲子的特點:來自民間,有配樂形式是長短句的,且有廣泛的社會基礎。2.表現的內容廣泛且豐富。有抒情寫景、有反映社會的、描寫婦女堅貞不渝的愛情歌曲的等;3.音樂新穎且富有生氣,形式自由。節奏活潑歌詞接近口語。曲子的套用從套用範圍來看:曲子有用於說唱的;有用於歌舞音樂的,也有用於扮演“戲弄”的。曲子創作有兩種不同的形式:1.“由曲定詞”,即把已有的曲調配上新詞,也叫“填詞”;2.“依詞配樂”,即根據新的歌詞創作新曲調,叫作“自度曲”。

陝西曲子

陝西曲子,又名“清曲”“眉戶”“坐唱曲子”“板凳曲子”“迷胡”“悶葫蘆”等,是陝西地方戲曲的一個重要劇種。“清曲”稱謂的早期史證是宋王灼的《碧雞漫志》和《朱子語類》。《碧雞漫志》載:“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今則繁聲淫奏,殆不可數,古歌變為古樂府,古樂府變為今曲子,其本一也。”《朱子語類》載:“古樂府是詩中之泛聲,後人怕失那泛聲,逐一添個實字,遂成長短句,今曲子便是。”可見,古歌變為古樂府,古樂府變為詩,詩變為詞,詞變為曲子,故曲子產生年代應早於盛唐。明代文學家朝邑韓苑洛詩句“戶嫗杜媼猶素歌”中“素歌”即“清曲”,俗稱“曲子”。陝西周至、戶縣、武功一帶今日還流傳著“康狀元(康海)演雜劇”,“王學士(王九思)念曲子”之類的逸聞故事。可見完整的曲藝形式的曲子形成應為明正德年間。陝西曲子的曲調在秦地民歌基礎上發展成熟起來。曲子分兩大類,一類是清客曲子,又稱“書香派”,系文人雅士茶餘酒後消遣怡性、聚友娛樂之用,有“室內雅樂”之稱。其流傳較廣的有《孔子哭顏回》《訪友》《伯牙奉琴》《文王訪賢》《摔琴》《農山言志》等。另一類是江湖曲子,又稱“江湖派”,系賣唱藝人所用,其代表曲目有《張連賣布》《二姐娃做夢》《兩親家打架》《狐狸鬧館》《克財鬼變驢》《鰥夫上墳》《寡婦驗田》等。
陝西曲子按流行地域分為“西路曲子”“東路曲子”“陝南曲子”(安康曲子為代表)、“陝北曲子”。其調名、聯套方法、調式演唱形式還都保持著“曲子”的原有風味。
曲子的伴奏樂器簡單,以三弦、水水(碰鈴)、四頁瓦為主,其他有板胡、二胡、笛子等。板胡有正調、反調之分,正調定1 5弦,反調定5 2弦,三弦以中號為主,定1 5 1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