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

世界民族

民族指在文化、語言、歷史或宗教與其他人群在客觀上有所區分的一群人。

但現代的民族概念已然單指文化、語言概念,而沒有歷史、宗教上的問題。同一個民族可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個民族也可有不同的歷史淵源,不同的民族也可在後期融合成新民族。

種族不同的是:民族單指文化區分,非生理基因上的區分;

國族不同的是:民族是國族的產物,是以政治、文化凝結成的新族群,而國族在形成之初時必然含有不同的民族;

世界民族(world nationalities);即:世界各國民族的總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民族
  • 外文名:world nationalities
  • 定義:世界各國民族的總稱
  • 共有:70多億居民
民族簡介,主要原因,移民,人口增長,自身變化,民族分類,民族宗教,原始宗教,特色宗教,世界宗教,民族概述,亞洲民族,歐洲民族,非洲民族,美洲民族,大洋洲民族,研究情況,國外研究,中國研究,

民族簡介

全世界共有70.57億居民,分屬2000多個民族。這些民族的社會、經濟、 文化分別處於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上。其中,有人口一億以上的民族,也有不足千人的民族。中國漢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菲律賓棉蘭老島的塔薩代族是人數最少的民族,人口僅24人。據1978年統計,全世界一億以上人口的民族有7個,即漢人、印度斯坦人孟加拉人、俄羅斯人、巴西人、日本人;一千萬以上人口的民族有60個,包括比哈爾人、旁遮普人、爪哇人、朝鮮人、泰米爾人、埃及阿拉伯人、豪薩人、德意志人、義大利人、英格蘭人、法蘭西人、墨西哥人、哥倫比亞人等等;一百萬以上人口的民族有200多個。以上這些民族人口的總數超過了全球人口的96%,而在其餘不到4%的人口中,卻包括著1800多個民族。在世界5大洲,民族人口的分布極不平衡,亞洲約占全球人口的58%,非洲占10.5%,美洲占14%,歐洲占17%,大洋洲占0.5%。
從世界民族統計資料來看,隨著全球人口的持續增長,民族的總體數目呈現下降的趨勢。在民族、文化融合愈益加快的形勢下,小民族的數目逐漸減少;若干個小民族聚合為一些大民族,而大民族的數目則在日漸增多。

主要原因

移民

人類在舊石器時代的絕大部分時間裡,僅僅居住在亞、非、歐3洲,進入澳大利亞和美洲大陸的歷史至多不過幾萬年,進入玻里尼西亞群島的時間更晚,約在公元前1000年紀。世界上大規模的移民,在歐洲各國發生“民族大遷徙”時期。7—11世紀阿拉伯人移入北非,以及後來突厥人的西遷和蒙古人的西征,對亞、非、歐地區民族成分的變化影響很大。到了“地理大發現”時期,大量歐洲移民湧向美洲大陸,還有“奴隸貿易”,都對美洲及非洲的民族構成產生了深遠影響。19世紀後半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又有大批歐洲移民流向美洲,部分移居澳大利亞、紐西蘭、北非和南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帝國主義者製造民族矛盾,也引起一些大規模的移民。近20年來,由於西歐地區工業的迅速發展,又引起了一個新的移民浪潮。西歐各國的外來移民已超過1200萬人。

人口增長

據計算,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約15000年前),全球人口只有幾百萬。進入新石器時代,尤其是進入金屬時代以後,人口增長速度迅速加快。在近3個世紀裡,全世界人口大約增加了7倍,由1650年的5.4億增加到1978年的42.6億。而世界各地人口增長的速度很不均衡,開發中國家一般高於已開發國家。這也必然導致全球民族構成的變化。

自身變化

隨著一些新獨立國家的誕生和發展,出現了不少新的民族成分。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非洲即如此。與此相反,有的民族與其他民族結合或被同化。這也影響著世界民族構成的變化。此外,如民族矛盾、宗教衝突、種族差別、語言同化、政治上不平等、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外來侵略和挑撥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民族成分的變化。

民族分類

關於世界民族,存在著多種分類法:有的按分布地區,有的按種族特徵,有的則按經濟文化或語言系屬。國際上多以語言譜系分類為基礎來劃分。
據國內外多數語言學家研究,全世界的語言分屬17個語系。其中:①屬一洲獨有的語系有10個:美洲一個,即印第安諸語;大洋洲有兩個,即澳大利亞諸語和巴布亞諸語;非洲3個,即尼羅—撒哈拉語系、尼日—科爾多凡語系和科伊桑語系;亞洲4個,即漢藏語系南亞語系達羅毗荼語系和古亞語系。②屬兩洲跨界的語系有7個:亞、美一個,即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亞、大一個,即南島語系;亞非一個,即閃含語系,亞歐4個,即印歐語系高加索語系烏拉爾語系阿爾泰語系。這是“地理大發現”以前的情況。隨著近代移民的擴散,語言分布也發生較大變化。
印歐語系
包括日耳曼斯拉夫羅曼、克爾特、伊朗、印度等10個語族,分布於世界各國,約有150個民族使用,使用人數最多,占全世界人口的45.5%。
漢藏語系
使用人數居第二位,包括漢、藏緬、壯侗、苗瑤等語族,分布在中國和東南亞等地。
第十一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第十一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
閃含語系
各族主要分布在西亞和北非。
尼日—科爾多凡語系
各族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
高加索語系
各族分布在高加索地區
達羅毗荼語系
各族分布在印度南部。
烏拉爾語系
各族散居於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烏拉爾山一帶。
阿爾泰語系
各族分布於從東北亞小亞細亞的廣大地區。
南亞語系
各族分布在中南半島
南島語系
各族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各島國。
尼羅—撒哈拉語系
各族分布在蘇丹地區。
科伊桑語系
各族分布在西南非。
古亞語系
各族分布在東北亞。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各族分布在東北亞和北美北極圈內。印第安諸語各族分布在美洲大陸。澳大利亞諸語各族分布在澳大利亞。
巴布亞諸語
各族分布在伊里安島

民族宗教

在世界許多民族和國家的社會生活中,宗教信仰有其特殊作用。宗教分3大類:原始宗教、民族宗教和世界性宗教。

原始宗教

一般包括圖騰崇拜、巫術和萬物有靈觀念。在中南半島、熱帶非洲、美洲和太平洋島嶼的某些民族(如蒙達人、布須曼人、印第安人、巴布亞人)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特色宗教

種類很多,如印度教猶太教、神道教等

世界宗教

是指佛教(包括喇嘛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和伊斯蘭教。這三大宗教的信徒估計占全世界民族人口的一半。佛教主要在東南亞國家、部分朝鮮人和日本人中較流行。喇嘛教,即藏傳佛教,在藏人和蒙古人中較流行。基督教廣泛行於世界各地。伊斯蘭教流行也很廣,其中,遜尼教派分布於北非、西非、中亞和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地;什葉教派主要分布於伊朗,在伊拉克、阿拉伯葉門巴林的阿拉伯人中也有部分什葉派教徒。另外,在歐洲巴爾幹半島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有相當一部分伊斯蘭教徒。

民族概述

亞洲民族

亞洲地區居住有1000多個民族。他們在種族、語言、宗教、經濟和文化生活上各有自己的特點,處於社會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就種族而言,亞洲民族多屬蒙古人種,占亞洲人口59%,分布在東亞和東南亞。其次屬歐羅巴人種的民族,占亞洲人口29%,主要分布在西亞和印巴次大陸。屬尼格羅人種與歐羅巴人種混合類型的民族,占亞洲人口的9%,分布於印度南部,以及阿拉伯半島沿海地區。在東南亞居民中還可以見到維達、美拉尼西亞和尼格利陀等種族類型,以及蒙古人種與澳大利亞人種的混合類型,約占亞洲人口3%。亞洲民族的語言非常複雜。漢藏語系各族全部在亞洲,占亞洲人口的一半以上。漢藏語系下分4個語族,其中 使用漢語的有漢族和回族等,絕大多數居住在中國境內,另有2000多萬散居在東南亞各地。使用藏緬語的民族分布在中國西南地區,以及中南半島和南亞東北部,主要有藏、彝、緬、克倫、尼瓦爾和雷布查等民族。使用壯侗語的民族分布在中國西南地區和中南半島,主要有壯、侗、泰、撣、寮和儂等民族。使用苗瑤語的有苗和瑤等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和中南半島東部。南亞語系包括孟高棉和蒙達等語族,南亞語系各族約占亞洲人口2.8%。使用孟高棉語的民族,分布於中南半島和中國西南地區。使用孟達語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印度中部山區。達羅毗荼語系各族,分布於印度中部、南部及斯里蘭卡北部。人口達1.6億多。主要有泰盧固、泰米爾、坎納拉和馬拉雅蘭等民族。巴基斯坦西部的布拉灰人也使用達羅毗荼語。印歐語系在亞洲有兩個語族:印度語族伊朗語族。屬於這兩個語族的民族,約占亞洲人口29%。使用印度語的民族幾乎都分布在南亞地區,人口約6.5億。其中主要有印度斯坦孟加拉、馬拉地、旁遮普比哈爾古吉拉特僧伽羅等民族。使用伊朗語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伊朗和阿富汗,有普什圖人和波斯、庫爾德、塔吉克、俾路支等民族。在亞洲,使用印歐語系語言的還有賽普勒斯希臘人,以及居住在西亞地區的亞美尼亞人。在西亞,屬於閃含語系的主要是阿拉伯各族,有5000多萬人,占亞洲人口2%。阿爾泰語系各語族(突厥語族蒙古語族和滿—通古斯語族)的民族,在亞洲有6000多萬人,占亞洲人口2.6%。使用突厥語民族主要分布於中國西北,以及阿富汗、伊朗和土耳其,其中主要有維吾爾、烏孜別克、亞塞拜然、土耳其等民族。使用蒙古語的民族有蒙古人,使用滿—通古斯語的民族有滿人、鄂溫克人等。日本語和朝鮮語,至今系屬未定,部分學者認為與阿爾泰語系關係較密切。高加索語系的民族在亞洲僅有400多萬人,主要分布於土耳其、伊朗和蘇聯境內。其中主要有喬治亞和切爾克斯等民族。南島語系在亞洲主要是印度厄西亞語族各族,分布在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其中主要有馬來、爪哇、巽他、都拉、他加祿和比薩揚等民族。
亞洲民族亞洲民族

歐洲民族

歐洲各國的民族成分比較單一。大多數民族都是在各自民族國家的範圍內形成的,民族分布區域國界大體一致或接近。只是在民族分布交界的地區,民族成分比較混雜。歐洲共有大小民族160多個,其中,蘇聯境內有100多個。在歐洲的各民族中,人口上千萬的有18個,約占歐洲人口84.5%。印歐語系的日耳曼羅曼斯拉夫3大語族占歐洲民族90%以上;其餘多屬這一語系的克爾特語族、希臘語族、列托—立陶宛語族、阿爾巴尼亞語族和亞美尼亞語族。此外,還有一些民族語言,屬於烏拉爾語系、阿爾泰語系和高加索語系各語族。日耳曼語各族占歐洲人口25%,主要分布在中歐、西歐和北歐。包括德意志人、奧地利人、荷蘭人、佛拉芒人英格蘭人、丹麥人、瑞典人、挪威人和冰島人等。羅曼語各族占歐洲人口24%,主要分布於西南歐地區。包括義大利人、雷托羅曼人、法蘭西人、瓦隆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等。此外,分布於東南歐羅馬尼亞人和阿羅蒙人,也使用羅曼語。斯拉夫語族分為東、西、南3支。東斯拉夫語支的民族,主要分布於蘇聯,包括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西斯拉夫語支的民族,主要分布於東歐,包括波蘭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等;屬於南斯拉夫語支的民族有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維尼亞人、黑山人和馬其頓人,主要分布在東南歐地區。克爾特語各族,主要分布於西歐地區。其中,大多居住在不列顛群島。包括愛爾蘭人、威爾斯人和蓋爾人。大部分愛爾蘭人和威爾斯人已講英語。居住在法國西北部的布列塔尼人現已兼用法語。此外,巴爾幹半島阿爾巴尼亞人和希臘人的語言也屬於印歐語系。使用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的民族,在東歐有匈牙利人,在北歐有芬蘭人和拉普人,地中海上的馬爾他人,使用的是閃含語系阿拉伯語的一種方言。在西班牙和法國交界地區,居住著庇里牛斯半島上最古老的民族——巴斯克人。他們的語言很特殊,至今系屬未定。此外,歐洲各地還散居著一定數量的猶太人和吉普賽人,現多使用所在國的語言。蘇聯境內的民族主要分屬4大語系:印歐語系、阿爾泰語系、高加索語系和烏拉爾語系。除斯拉夫語族外,蘇聯還有8%的居民屬於印歐語系其他語族(列托—立陶宛語族、日耳曼語族、羅曼語族、伊朗語族、亞美尼亞語族)。蘇聯民族成分最複雜的地區是高加索一帶。這裡居住著50多個民族,主要屬於高加索語系各語族。其中,人數較多的有喬治亞人卡巴爾達人切爾克斯人車臣人、印古什人和達格斯坦各族等。在中亞地區,分布著屬於突厥語族的烏茲別克人、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土庫曼人、卡拉卡爾帕克人;屬於伊朗語族的塔吉克人。在西伯利亞地區,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已占絕大多數。當地土著民族有哈卡斯人雅庫特人布里亞特人,以及北方少數民族。
歐洲民族歐洲民族

非洲民族

非洲大陸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五分之一,但人口只有8億多,約占世界人口的八分之一。其中尼格羅人約占非洲人口的三分之二,大多分布在撒哈拉沙漠衣索比亞高原以南。屬於歐羅巴人種和黑白混血人種的居民,主要居住在北非、衣索比亞高原和索馬里半島馬達加斯加島東部的居民則具有蒙古人種的血統。非洲民族的語言分屬4個語系:閃含語系、尼日—科爾多凡語系、尼羅—撒哈拉語系和科伊桑語系。閃含語系各族主要分布在北非和東北非,分屬4個語族:閃語族、柏柏爾語族、庫希特語族和查德語族。屬於閃語族的民族主要是阿拉伯人,廣泛分布於埃及、摩洛哥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境內。使用柏柏爾語的民族是散居在北非各國山區和沙漠地帶的柏柏爾人。使用庫希特語的有加拉人、錫達莫人和索馬里人等,分布於衣索比亞、肯亞索馬里境內。使用查德語的有豪薩人等,分布在奈及利亞、尼日等地。在撒哈拉以南,廣泛分布著尼日—科爾多凡語系的各族居民,約占全非人口的一半。按其語言的特點,又可分:①西大西洋各族,包括富拉尼人、沃洛夫人和基西人等,他們是幾內亞塞內加爾獅子山甘比亞的主要居民;②曼德各族,包括曼丁戈人和索寧克人,主要居住在甘比亞、馬里布吉納法索等國境內;③沃爾特各族,包括莫西—格魯西人和塞努福人,分布於西蘇丹內地;④克瓦各族,包括阿肯人、埃維人、伊博人、約魯巴人,居住在加納貝寧、奈及利亞、多哥等國;⑤貝努埃—剛果各族,主要是非洲最大的民族集團班圖各族,廣泛分布於東非、中非、西非和南部非洲;⑥阿達馬瓦各族,主要是班達人和阿贊德人,居住在中非地區。尼羅—撒哈拉語系,包括桑海語族、撒哈拉語族和沙里—尼羅語族。這一語系的居民主要分布在閃含語系各族的東南地區,人口較少。使用科伊桑語系諸語言的是布須曼人和霍屯督人,生活在西南非洲的半沙漠地帶。而馬達加斯加人的語言,則屬於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歐洲移民人口明顯下降,已不足非洲人口的百分之二。
非洲民族非洲民族

美洲民族

美洲的民族除印第安各族外,多是近代才形成的。從15世紀末開始,歐洲移民陸續遷入,使美洲的民族構成發生了巨大變化,除了屬於蒙古人種印第安人,還有屬於歐羅巴人種的歐洲移民,屬於尼格羅人種的非洲“黑奴”後裔,以及不同種族互相通婚而形成的混合人種類型。從16世紀開始,經過近500年的重新組合,在美洲已形成了一系列使用印歐語的新興民族。他們全是混血民族,只是在不同地區混入的種族成分有所不同:如阿根廷人和烏拉圭人以白人血統為主;海地人和牙買加人以黑人血統為主;巴拉圭人秘魯人以印第安人血統為主。美洲大多數國家是多民族國家。百萬以上的民族有40個,占美洲人口的90%左右,其中人數最多的民族是美利堅人、巴西人、墨西哥人、哥倫比亞人、阿根廷人、克丘亞人、委內瑞拉人、古巴人等。現代美洲民族的語言主要屬於印歐語系的兩個語族:羅曼語族(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和日耳曼語族(英語)。使用這些語言的居民占美洲人口的90%。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現有3500多萬人。北美印第安各族,主要是阿塔帕斯克人、阿爾袞琴人易洛魁人納瓦霍人;在拉丁美洲,主要是阿茲特克人、瑪雅人、基切人、奇布查人、克丘亞人、艾馬拉人瓜拉尼人巴塔哥尼亞人火地人等。印第安人的語言比較複雜,尚無統一的分類法。美洲的愛斯基摩人阿留申人的語言構成一個特殊語系。
美洲民族美洲民族

大洋洲民族

當今住在大洋洲的居民,主要是歐洲、美洲和亞洲的移民及其後裔,約占該地區人口的三分之二強。大洋洲各土著民族,多屬澳大利亞人種以及各種混合類型。其語言多屬南島語系的玻里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3大語族,少數屬澳大利亞諸語和巴布亞諸語。澳大利亞土著居民主要居住在西澳大利亞州、昆土蘭州和澳北區,部分居民被驅入荒漠和各保留地內。他們的語言與世界上任何其他語言都沒有明顯的親屬關係。巴布亞各族分布在紐幾內亞島及附近島嶼。玻里尼西亞各族分布於太平洋東部,主要有夏威夷人、湯加人、塔希提人和薩摩亞人,以及紐西蘭的毛利人等。美拉尼西亞各族主要分布於西自紐幾內亞東南至斐濟的廣大地區,主要有斐濟人、所羅門人、萬那杜人和新喀里多尼亞人等。密克羅尼西亞各族分布於大洋洲北部,包括諾魯人、查英羅人、加羅林人馬紹爾人和吉爾伯特人等。現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絕大多數居民,是英格蘭愛爾蘭蘇格蘭移民及其後裔。夏威夷群島的居民以美國和日本的移民及其後裔居多。斐濟島上幾乎一半是印度移民的後裔。在新喀里多尼亞則有許多法蘭西人以及他們與當地土著居民混血的後代。此外,在大洋洲還居住著一些華人、菲律賓人、爪哇人亞洲移民及其後裔。
大洋洲民族大洋洲民族

研究情況

民族,也和其他歷史現象一樣,有其自身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和規律。人類區分為民族的歷史,在整個人類歷史漫漫長河中只是短暫的一瞬。然而,正是由於出現了民族區分,我們這個星球便開始出現紛繁多變的民族情況和民族關係,同時也向人類的智慧和科學領域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探索的重大課題,從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並進行研究。
如社會科學其他學科一樣,世界民族研究經歷了一個長期的資料積累過程。從中外歷史記載來看,各族人民出於和平交往和戰爭防禦的需要,對於周圍民族的關注和了解很早便已開始。撇開多少帶有神話色彩的口頭傳說,最早見於文獻史料而包含大量民族情況、記述比較翔實並流傳至今的古代著作,在西方有公元前5世紀希羅多德的《希波戰爭史》,公元前1世紀G.J.凱撒的《高盧戰記》,1世紀C.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亞志》,斯特拉博的《地理學》和大普林尼的《自然史》等;在中國有公元前2~前1世紀司馬遷的《史記》,1世紀班固的《漢書》,3世紀陳壽的《三國志》,以及歷代正史、稗史和方誌等。
由於古人的地理概念和時空觀念比較狹小,對於四周民族了解的廣度和深度都是有限的。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方由近而遠逐步擴大與外界交往的範圍,從而使各地民族情況的記載也得以日益豐富和翔實。例如,中國東晉高僧法顯和唐代高僧玄奘遠遊天竺、中亞和東南亞所寫下的《佛國記》和《大唐西域記》, 宋代趙汝適的《諸蕃志》和周去非的 《嶺外代答》,元代汪大淵的《島夷志略》和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以及明代馬歡、費信和鞏珍跟隨鄭和七次下西洋所寫的見聞錄《瀛涯勝覽》、《星槎勝覽》和《西洋番國志》,都包含有大量關於遠方民族的情況資料,使中國人的視線逐步向西擴展,直達地中海和非洲東岸。再如,義大利旅行家M.波羅(即馬可·波羅)於13世紀遠遊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所留下的《馬可波羅遊記》,使歐洲人大開眼界,詫為奇聞,他們深被東方各國的民族風情和繁華富庶所吸引。在15~17世紀掀起的開闢新航路、“發現新大陸”的熱潮中,歐洲各國的航海家探險家、 傳教士、商人和殖民者, 紛紛到達美洲、非洲、大洋洲和東南亞。他們關於新接觸到的各族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特點的報導,進一步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大大豐富了人們對於世界民族的認識和了解。儘管其中有些報導帶有種種偏見,但總的說來,在世界民族資料的積累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近代各國關於世界民族的研究,便是在以上各個時期積累的大量資料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
至19世紀中葉,以世界民族資料為基礎的研究著述大量湧現,引起馬克思主義奠基人的興趣和關注。K.馬克思和F.恩格斯為了論證他們的唯物史觀以及人類成文歷史以前的社會狀況,曾仔細閱讀瑞士、英、美、俄等國的民族學家J.J.巴霍芬、J.F.麥克倫南、H.J.S.梅因、J.拉伯克、E.B.泰勒、L.H.摩爾根、Μ.Μ.科瓦列夫斯基等人的著作, 引用了關於美洲印第安人、 亞洲印度人、大洋洲玻里尼西亞人和澳大利亞人、歐洲克爾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的資料,使他們對人類歷史早期階段的推測得到了充分的實證。同時,馬克思和恩格斯出於當時革命鬥爭的需要,還親自對歐、亞許多民族的歷史和現狀進行研究,寫出大量論著,如《論日耳曼人的古代歷史》(1881~1882)、《法蘭克時代》(1881~1882)、《愛爾蘭史》(1870)、《1867年12月16日在倫敦德意志工人共產主義教育協會所作關於愛爾蘭問題的報告的提綱》(1867)、《印度史編年稿》(1881)、《印度起義》(1857),以及關於中國、中亞、波斯、波蘭、匈牙利反對民族壓迫和帝國主義侵略的論述。這些論述提出的關於民族和民族問題的基本思想,對於世界民族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國外研究

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在進行世界民族的研究。凡是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國家,全都設有專門的研究機構,擁有大批研究人員,有的多達數千人。不過由於國家的性質不同,他們進行世界民族研究的目的、任務、範圍和規模也有所不同,將世界民族研究列入的科學體系也有所不同。
在歐美各國,對世界民族的研究並不是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的,而是將其分屬於不同學科。首先,他們將世界民族區分為兩類:一類是文明民族,或稱先進民族、歷史民族、有文字民族;另一類是野蠻民族,或稱落後民族、 自然民族、無文字民族等。實際上, 他們所謂的“文明民族”僅指他們自己,而把以往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統統歸入“野蠻民族”。他們在研究活動中一直將兩者嚴格區分開來。對於歐洲文明民族的研究,皆由文藝復興運動以後所形成的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各學科分別進行。關於歐洲民族運動興起時期所產生的民族概念、民族原則和民族主義思潮等問題,一般由政治學研究;關於民族來源和形成發展問題,由歷史學研究;關於民族意識和民族性格問題,由心理學研究;關於社會結構和社會矛盾問題,由社會學研究;關於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問題,則由民俗學研究。然而,面對“地理大發現”所接觸到的廣大非歐洲民族,所有這些學科都感到生疏和無所作為。於是,在19世紀中葉便形成了一門專以美洲、非洲、大洋洲和東南亞落後民族為研究對象的特別學科──“民族學”,(在歐洲大陸稱“民族學”,在美國稱“文化人類學”,在英國稱“社會人類學”),使“民族學”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成為歐美各國世界民族研究的主要部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和殖民體系的崩潰,始有人主張將民族學的研究範圍擴大到歐美各國的發達民族,將研究“簡單社會”所得出的理論、方法和經驗推廣到對於“複雜社會”的研究。有人甚至主張將民族學變為一門包羅萬象的超級學科,用以取代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的所有學科。不過,這僅僅是某些學者的一種構想或趨向。但實際上,歐美民族學的研究對象主要還是在第三世界。
蘇聯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便已開始,但規模不大。戰後,隨著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影響的增大,世界民族研究的規模迅速擴大。自1954年至1966年,陸續編輯出版了一套《世界民族志》叢書,共18卷,1200多萬字。自70年代起,又開始出版《國家和民族》叢書,共20卷,800多萬字。此外,還出版有《世界民族地圖集》、 《世界民族百科手冊》(1卷)、《世界民族百科全書》(2卷)、《世界民族藝術百科全書》(5卷)和各種專著。他們在學科體系上與西方不同,認為民族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部門,並將民族學擴大為研究世界上古今一切民族的學科。
日本對世界民族的研究也非常重視。過去,他們把研究重點放在東亞和東南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究範圍逐漸擴大,並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先後編輯出版兩套大型畫冊:《世界民族大觀》(8卷)和《世界之民族》(20卷);並於1977年在大阪吹田市建成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建築面積達4萬多平方米,收藏世界民族文物約5萬餘件。但在學科體系上多受歐美各國的影響,對各國各派學者的觀點採取兼收並蓄的態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東歐各國以及第三世界一些新興國家也不同程度地開展了世界民族的研究,一般著重於對近鄰地區民族的研究。例如南斯拉夫側重於巴爾幹半島,波蘭側重於斯拉夫各族,印度側重於南亞次大陸等。捷克斯洛伐克的研究範圍較廣,出版了許多關於美洲、 非洲、印度、斯里蘭卡、 紐幾內亞和西伯利亞各民族的著作。羅馬尼亞非常重視世界民族著作的翻譯,還經常編寫通俗性讀物,介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生活。

中國研究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包含著豐富的世界民族資料。近代的林則徐主編的《四洲志》,以及楊炳南的《海外番夷錄》、魏源的《海國圖志》和徐松龕的《瀛環志略》等著作,都有世界民族情況的介紹;在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時期,同樣湧現出許多介紹世界民族和民族問題的文章和著作。20世紀30~40年代,也有不少學者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開展國內民族研究的同時,也開始注意對國外民族情況的了解和研究。但限於當時的國際環境和本身的人力物力條件,只能翻譯介紹一些世界民族情況,以及在小規模範圍內開展世界民族問題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如1954年創辦了《民族問題譯叢》;1956年起在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設立民族學專業,系統講授世界民族志課程;1961年起在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成立世界民族志研究組, 對蘇聯和亞洲、 非洲、拉丁美洲民族進行初步研究。在此期間,一些從事國際問題研究的單位在探討各國政治、經濟、歷史和社會問題的同時,也注意到對外國民族問題的研究。通過以上活動,積累了一批關於世界民族情況的資料,培養出一批有志於世界民族研究的人才。
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中,中國的世界民族研究一度被迫中斷。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得到恢復,並迅速發展。1979年 5月在全國民族研究工作規劃會議上確定世界民族研究的方針和任務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研究和介紹世界各國的民族情況和民族問題,為中國的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中國的民族工作服務,為增進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服務。同時,成立了中國世界民族研究學會,先後兩次召開全國性的學術討論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學院建立了世界民族研究室。此外還出版了一批世界民族著作和文集。
新中國的世界民族研究,是一個綜合性的學術領域,主要研究內容有3個方面:①民族情況。即各個國家的民族構成,以及各個民族的人口分布、種族類型、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民族來源、歷史梗概、社會形態、經濟活動、文化傳統、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等。②民族問題(包括種族問題)。即各個多民族國家的民族關係、民族矛盾、民族鬥爭及其表現形式、社會根源和發展趨勢;有關國家的政府為解決這些問題所依據的理論和原則,所採取的政策和措施;某些地區因民族問題而引起的國際糾紛和邊界衝突等重大事件;第三世界各國人民反對霸權主義、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反對種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鬥爭等。③民族理論。即對世界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民族的形成、發展、分化、同化、繁榮和融合過程和規律進行探索;對民族主義思潮和民族主義運動興起、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和規律,及其在不同歷史時期所產生的不同歷史作用進行研究。同時注意研究各國各派學者所提出的關於民族和民族問題的理論和學說。
當前擺在新中國世界民族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任務,主要是有計畫地大量收集資料,系統地介紹世界民族情況,重點研究有關地區的民族問題,以及培養從事世界民族研究的專業人才,為增進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做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