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斯基摩人(因紐特人)

愛斯基摩人(因紐特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愛斯基摩人(Eskimo)生活在北極地區,又稱為因紐特人,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格陵蘭北極圈內外,分別居住在格陵蘭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屬蒙古人種北極類型,先後創製了用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拼寫的文字。美國的聯邦法律在稱呼少數族裔時,不再使用“愛斯基摩人”等具有歧視性的辭彙,“愛斯基摩人”由“阿拉斯加州原住民”(Alaska Natives)取代。愛斯基摩人這個生活在北極圈以北的民族,過去是靠在海上捕魚和在雪地里打獵為生的,如今大多生活在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地區,有6萬8千人,生活已經與祖輩不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愛斯基摩人
  • 外文名:Eskimo
  • 別稱:因紐特人
  • 英文別稱:Inuit
  • 語言: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
  • 文字拉丁字母西里爾字母愛斯基摩文
  • 人種蒙古人種北極類型
  • 膚色黃種人
  • 社會程度:文明社會,原始社會
  • 發源地:亞洲
歷史起源,歷史,分布,特徵,身體,服裝,建築,民族文化,生活方式,原始生活方式,文明生活方式,宗教,交通工具,狗拉雪橇,皮划艇,

歷史起源

生活在北極附近的土著——因紐特人(Inuit)是地地道道黃種人。因紐特人告別冬季、迎接春天到來的“春節”在3月最後一個周末。
因紐特人的祖先來自西伯利亞,大約是在一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因為當時是世紀冰河時期,海峽封凍,可以直接走過去到北美洲。主要分布在北美沿北一帶地區。語言屬古亞細亞語系愛斯基摩-阿留申語族。近海的主要以捕捉海獸、魚類為生,內陸的則從事狩獵。喜愛造型藝術,擅長雕刻。愛斯基摩人屬於東部亞洲民族,與美洲印第安人不同之處在於具有更多的亞洲人的特徵,他們與亞洲同時代的人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色,例如用火、馴犬及某些特殊儀式與醫療方法分別居住社會以地域集團為單位。首領多為薩滿,行一夫一妻制。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房屋一半陷入地下,門道極低。一般養狗,用來拉雪橇。主要從事陸地或海上狩獵,輔以捕魚和馴鹿。以獵物為主要生活來源:以肉為食,毛皮做衣物,油脂用於照明和烹飪,骨牙作工具和武器。男子狩獵和建屋,婦女制皮和縫紉。已使用現代漁獵工具,並乘汽艇從事海上狩獵,亦從事毛皮貿易。日益受到白人文化影響,在格陵蘭地區已有80%的人移居小城鎮;出現貧富分化,美國愛斯基摩人已有個別資本家。
民族名稱爭議
“愛斯基摩” 一詞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來的,即“吃生肉的人”。因為歷史上印第安人與愛斯基摩人有矛盾,所以這一名字顯然含有貶意。因此,愛斯基摩人並不喜歡這名字,而將自己稱為“因紐特(Inuit)”或“因紐皮特(Inupiat)”人,在愛斯基摩語中即“真正的人”、“土地上的主人”。2004年,因紐特民族發布了一個聲明,自此以後所有的官方檔案都稱“因紐特”。
愛斯基摩人愛斯基摩人

歷史

愛斯基摩人是由從亞洲經兩次大遷徙進入北極地區的。經歷了14000多年的歷史。由於氣候惡劣,環境嚴酷,他們基本上是在死亡線上掙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實在是一大奇蹟。他們必須面對長達數月乃至半年的黑夜,抵禦零下幾十攝氏度的嚴寒和暴風雪,夏天奔忙於洶湧澎湃的大海之中,冬天掙扎於漂移不定的浮冰之上,僅憑一葉輕舟和簡單的工具去和地球上最龐大的鯨魚拼搏,用一根梭標甚至赤手空拳去和陸地上最兇猛的動物之一北極熊較量,一旦打不到獵物,全家人,整個村子,乃至整個部落就會餓死。因此,應該說,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愛斯基摩人無疑是最強悍、最頑強、最勇敢和最為堅韌不拔的民族。
愛斯基摩人是北極土著居民中分布地域最廣的民族,其居住地域從亞洲東海岸一直向東延伸到拉布拉多半島格陵蘭島,主要集中在北美大陸。通常西方人把愛斯基摩人分為東部愛斯基摩人和西部愛斯基摩人。西部愛斯基摩人指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北部麥肯齊三角洲地區講因紐特語的居民。這些地區的愛斯基摩文化深受相鄰地區亞洲和美國印第安人文化的影響。東部愛斯基摩人指北美北極地區的中部和東部講因紐特語的居民。當人們不分青紅皂白籠統地稱之為愛斯基摩人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這些愛斯基摩人實際上說著不同的語言。當然,這些語言屬於同一個語系,即如今所說的愛斯克蘭特語。人們相信這個語系和東亞地區的某些語言有關係,只是至今還沒有找到足夠的證據說明這一點。
愛斯基摩人愛斯基摩人
愛斯基摩人都是矮個子、黃皮膚、黑頭髮,這樣的容貌特徵和蒙古人種相當一致。基因研究發現,他們更接近西藏人。
愛斯基摩人在過去幾千年里,他們雖然生活得自由自在,並沒有外人來打擾,但其發展變化卻也極其緩慢,沒有貨幣,沒有商品,沒有文字,甚至連金屬也極少見,是一種全封閉式的自給自足,一種真正的自然經濟,與人類歷史上的新石器時代差不多。直到16世紀,西方持槍的狩獵者才發現了他們的存在。於是,毛皮商人、捕鯨者、傳教士們接踵而至,本來冷冷清清的北極,頓時變得熱鬧非凡,世界各國的報刊也頻頻出現“愛斯基摩”這個名字。
這些外來者帶來的兩種東西曾對愛斯基摩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是金錢,這引起了愛斯基摩人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二是疾病,曾使愛斯基摩人的數量減少了許多。
如今,在樹線(由於寒冷的氣候條件,再往北就不可能生長樹木了,有人把這條線而不是北極圈作為北極的界限)以北的當地居民總共還不到10萬人,而外來居民卻越來越多。生活在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區的愛斯基摩人實在是幸運者,因為這裡有兩個美國最大的油田,他們每年可以從石油公司那裡得到一筆相當可觀的收入。儘管如此,他們仍然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主要靠打獵為生。有些人即使有了工作,可以有一筆很好的工資收入,但仍然要依靠打獵來解決一家的溫飽問題。他們雖然有時也吃熟食,卻總覺得生肉吃起來更帶勁,既能抗寒,又能充飢。
今非昔比,愛斯基摩人的生活已經相當現代化了。他們以前住的冰屋伊格魯(igloo)早已不復存在,代之以裝有下水道和暖氣設備的木板房子;用海豹皮做成的小船尤米安克(Umiak)也已經進了博物館,而為水上摩托所代替;狗拉雪橇已很少使用,狗兒們因此失了業,因為人們大部分都用上了汽車;為了抵禦冬天的嚴寒,獸皮雖然仍必不可少,但外面卻罩上了非常漂亮的尼龍布。孩子們可以就近上學,直到高中畢業;大人們在工作之餘,也可以坐在家裡看看電視,聽聽收音機。總之,愛斯基摩人在這幾十年的時間裡,從相當原始的傳統生活一躍而進入了現代文明,其速度之快和變化之大不能不說是歷史上的奇蹟。
愛斯基摩人愛斯基摩人
愛斯基摩人與阿留申人(Aleut)的族源關係最相似,兩者共同構成北極地區及近北極地區土著居民之主要成分,其範圍自格陵蘭、阿拉斯加、加拿大以至俄羅斯最東端(西伯利亞)。
愛斯基摩人自己稱呼自己的名字很多,在不同的方言中稱謂各異,如:因努伊特人(Inuit)、因努皮雅特人(Inupiat)、尤皮克人(Yupik)及阿魯提伊特人(Alutiit)等等,其義為“人民”或“真實的人民”。愛斯基摩一名源出蒙塔格奈語(Montagnais,一種阿爾岡昆語(Algonquian)),自16世紀以來,即由歐洲人及其他民族用以指稱北極居民。此名一度被認為涵義是“食生肉者”,現今則認為是“雪鞋”。加拿大和格陵蘭的北極居民寧願自稱為因努伊特人,而在阿拉斯加地區則仍以愛斯基摩人這一名稱深受當地居民歡迎。
現今已知最早的愛斯基摩文化出現於阿留申群島中烏姆納克島(Umnak Island)上的一個地點,據記載,距今大約為3,018±230年左右。20世紀末,估計自認為愛斯基摩人的人數約有11.7萬,其中格陵蘭和丹麥有51,000人;阿拉斯加有43,000人;加拿大有21,000人;其餘約有1,600人在西伯利亞。

分布

北極地區的土著民族,自稱因紐特人,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總人口約13萬(2000),分別居住在格陵蘭(5.3萬)、美國的阿拉斯加(4.1萬)、加拿大北部(3.4萬)和俄羅斯白令海峽一側(約2千)。屬蒙古人種北極類型。在西方人的眼光中,他們是典型的愛斯基摩人。東部愛斯基摩人的分布面積占整個愛斯基摩人居住範圍的3/4而人口卻只占1/3。由於東部地區的自然資源沒有西部的豐富,所以今天西部地區的愛斯基摩人的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要比東部地區的高一些。愛斯基摩人居住地分散,地區差異很大,所以文化差異也很大。動物被捕獵後自然資源繁殖率會降低,所以東部地區沒有西部地區豐富了。
於北極地區各種因努伊特語使用者的分布於北極地區各種因努伊特語使用者的分布

特徵

身體

從白令海峽到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經格陵蘭島一帶,在北極圈生活的蒙古人種的一個族群。在身體上,文化上都適應於北極地區的生活。面部寬大,頰骨顯著突出,眼角皺襞發達,四肢短,軀幹大,不僅有這種形態,而且生理上也適應寒冷。但是外鼻比較突出,上、下顎骨強有力地橫張著,因頭蓋正中線像龍骨一樣突起,所以面部模樣呈五角形。由於克服極端的環境生活,在人類學上引起注意。
極寒地區的植物極少,氧氣不充足,人體內的蛋白質被利用率低影響身材高矮胖瘦。所以愛斯基摩人比普通人更加耐寒。

服裝

愛斯基摩人的衣服都採用動物的毛皮為原料,所以能最好地抵抗北極的嚴寒。馴鹿皮、熊皮、狐皮、海豹皮,甚至狼皮都是做衣服鞋子的主要材料。
有的地區,婦女穿的褲子和靴子連成一體。兒童的衣服多是從頭到腳連成一體,只在臀部部位開一個洞,平時這部分自然閉合,不用擔心凍壞孩子。愛斯基摩人的衣服十分巧妙地運用了空氣的物理性質――熱空氣不會向下散逸的原理。在北極地區生活的其他民族也有類似於愛斯基摩人的衣服,但是沒有愛斯基摩人的保暖,且便於活動。愛斯基摩人通常上身只穿一件厚厚的皮祆,不穿內衣,皮襖很輕,下面雖然敞著口,但暖空氣向上升,所以不會從下面散失。皮襖帶有連衣帽,系得緊緊的,以防熱量從上面散失。如果感到很熱,只需稍稍鬆開帽子,讓暖氣流走。連衣帽的邊緣鑲有狼灌皮或狼皮,因為這兩種皮與其他毛皮不同,所以人呼出的水氣不會在上面凝結成冰。外出打獵或活動不多時,愛斯基摩人再穿上寬大的風雪外衣,這種外衣的毛皮朝外,主要功能是防風雪。
傳統愛斯基摩人在極冷的氣候下可以穿上好幾雙鞋,一雙套著一雙,通常在輕軟的鞋外再套上最外層的靴子。他們的連指手套寬大,長至袖子,因為外衣很大,所以穿著的人可以把手縮進去暖和暖和。兩件毛皮上衣、毛皮褲子、長統靴以及連指手套,穿上這身行頭,在零下四五十度的寒冷中也能泰然處之,呆上幾個小時不成問題。

建築

——雪屋(叫冰屋更準確)。其建築材料就是一條條長方形的大冰塊,建築方法是先將冰塊交錯堆壘成饅頭形的小屋,再在冰塊之間澆水,很快便凍成一體,密不透風。絕對稱得上是無污染建材,無公害施工。這是加拿大愛斯基摩人的獨創,至今仍可見到,但多用於旅遊觀光領域了。
愛斯基摩人的住房也是利用暖空氣不下逸的原理來保持室溫,度過寒冬的。有人將愛斯基摩語Igloo譯成“雪屋”,是不準確的。其實愛斯基摩人將所有的房子都稱為Igloo。提起愛斯基摩人就聯想到他們住在雪屋中,其實這也是非常片面的。實際上有3/4的愛斯基摩人都沒見過這種雪屋,常年住在雪屋的只是極地愛斯基摩人。由於沒有木材、草泥,他們只能就地取材,用雪塊建造房屋。
造雪屋造雪屋
加拿大北部地區常年大風不斷,氣溫極低,帳篷無法禦寒,所以這一地區的愛斯基摩人建造了有名的圓頂雪屋。庫普愛斯基摩人,耐特斯里克愛斯基摩人,伊格魯尼克愛斯基摩人,馴鹿愛斯基摩人和魁北克愛斯基摩人冬季一般都使用雪屋,這些人只占愛斯基摩人口總數的8%,但他們所居住的地理區域很廣。
建造圓頂雪屋需要一定的技術,要求力學上的穩定,外形要求也頗為嚴格。有經驗的愛斯基摩人建成的雪屋堪稱建築上的傑作。建造雪屋所用的雪塊並不是隨便可取的,要選擇質地均勻、軟硬度合適的雪塊。建造者先用工具探試雪層中有無冰層和空氣,最合適的是選擇風吹積而成的雪塊。雪塊的大小視雪屋大小而定,屋子越大雪塊相應切得越大。建造者先估算起始圈的大小,用三塊相連的雪塊砌出一個坡度,作為螺旋形雪牆的起頭。每一塊雪磚呈立方體,但作為裡層的一面有一定的弧度,形成圓弧狀,每塊雪磚要做到精確吻合,使雪屋堅固而不至於倒塌。建造的過程中,建造者是在裡頭砌牆,當砌到二層或三層磚時,在一邊要開一個供建築期間臨時用的出人口。如果雪磚不夠用,建造者從裡面爬出來,再把磚運進去。有了一定的高度之後,一般是砌到四五圈,突然向里增加傾斜度,開始封頂,並按照頂孔的大小仔細切出最後一塊磚。由於留出的頂孔常常是不規則形,建造者須用雙手從裡面將雪磚托到外面,按頂孔的形狀切至完全吻合,將頂孔封死。這時人已完全被封在雪屋裡面。裡面的人再將臨時出入孔砌上,填補雪塊間的縫隙,然後在底部挖出一個門。挖門要選擇在不影響基礎雪磚的地方。屋頂上要開一個通氣孔,以免屋內過熱使雪磚融化。建好雪屋後,把睡覺的地方墊高,方法是把一邊的雪堆到睡覺的地方,再鋪上獸皮等物。
住房住房
愛斯基摩人通常要在入口外挖一個雪下通道。這個通道從兩方面保持室溫:第一,由於通道在雪下,因而風、冷空氣不能直接進人屋內;第二,由於採用地道入口,暖空氣向上聚集在屋內,人睡覺的地方就暖和多了。愛斯基摩人常常半赤裸地睡在圓頂雪屋內,室內溫度由他們的體溫或點燃煮食用的小油燈來維持在約16℃以上。屋子頂部必須保持開著一個孔,以供通風而不使內壁融化。
以上是建造圓頂雪屋的一般方法,具體細節各人有所不同,傳統愛斯基摩人要花上幾年的時間觀察練習,才能掌握蓋雪屋的技術。關鍵的技術在於如何將雪一塊塊擺成圓圈,呈螺旋上升,而不用任何輔助材料。砌到最上面時,必須突然增大上升的傾斜度,這就要求建造者準確切下一塊磚的斜角,以便把下一塊磚接上去。為了穩定,兩塊磚要切得非常合適,相互吻合,到了最頂上, 傾斜度接近水平,然後補上最後一塊雪磚,這需要熟練的技巧。一個能幹的建造者在1小時內能建好供三四人居住的雪屋,這速度是非常快的了。一個人選料,切雪磚,搬運,又是在零下幾十度的寒冷天氣下完成這一切,只有愛斯基摩人才能做到這么好。

民族文化

愛斯基摩人屬於亞洲民族,與美洲印第安人不同之處在於具有更多的亞洲人的特徵,如手足較短小,此外,還有一些不太明顯的區別特徵。愛斯基摩人的另一與眾不同之點是ABO血型中的B型人數之比例十分可觀,而印第安人中幾乎沒有B型血型。由於血型是遺傳特徵中最為穩定的一個因素,如今學者們多認為,至少有一部分愛斯基摩人同印第安人族源不同,因而不能像早期學術界宣稱的那樣,把愛斯基摩人看作是單純地另外發展於極北地帶的一支印第安民族。此說更可證之於愛斯基摩——阿留申諸語言中因愛斯基摩人在地理上的廣泛分布而存在大量方言這一事實。
愛斯基摩人的傳統文化模式,完全是為適應一種極其寒冷的冰雪覆蓋的環境。這種環境幾乎沒有植物性食品,樹木極少,食物來源只靠馴鹿、海豹、海象、鯨等肉類,鯨脂,以及魚類。愛斯基摩人用魚叉捕殺海豹時,或在冰上進行攻擊,或乘海豹皮船(kayak)進行追捕,海豹皮船是一種外覆獸皮僅供一人乘坐的輕快小舟。他們捕鯨時則乘坐較大的愛斯基摩蒙皮船(umiak)。大多數愛斯基摩人在夏季都全家出動獵捕馴鹿及其他陸生動物,所用器械是弓箭。狗拖雪橇是愛斯基摩人的主要陸上交通工具。愛斯基摩人的衣著以馴鹿毛皮為主,用以抵禦極地酷寒氣候。住房在冬季有兩種:一種是雪塊砌成的圓頂小屋,名為伊格魯(igloo);另一種則是半地下的小屋,系以石頭或草塊鋪在木造或鯨骨的骨架上而製成。夏季他們居住在獸皮帳篷之內。
簡介
加拿大北部居住著因紐特人或叫愛斯基摩人,在格陵蘭、阿拉斯加能看到他們。因紐特人居住得十分分散,SIBERIE和TCHOUKTCHES半島北端,只有幾千人。在加拿大,他們主要生活在Nunavut地區,人口約3萬人。
因紐特人不喜歡人們稱他們為“愛斯基摩人”(Eskimo),因為這種說法來自他們的敵人,印第安阿爾袞琴部落的語言,意思是“吃生肉的人”,而“因紐特”是他們的自稱,意思是“人類”。
法國傳教士這樣拼寫"ESQUIMAU",陰性"ESQUIMAUDE",複數為"ESQUIMAUX"。英語則是"ESKIMO"是我們常用的形式。 他們和印第安人一樣,只是晚一些從白令海峽來到美洲。
因紐特人主要表現出蒙古人的種族特徵。
愛斯基摩人(因紐特人)
他們在海岸邊安家落戶,主要靠獵捕海生哺乳動物(主要是RHOQUE,海象,獨角鯨和各類鯨)和陸地哺乳動物為食(鴨子,加拿大馴鹿,白熊,麝牛,極地狐和北極象)。
捕獵的方法有很多種,雖然步槍取代了傳統武器,但魚叉還是一種有效的補充工具。因紐特人也從事漁業。主要捕食海魚(鯊,鱈魚,庸魚菜,肉色像鮭魚的鱒魚和紅鮭魚)。一些地方化的種族也捕捉淡水魚。
捕魚活動一般是在大浮冰上,更多時候在浮冰下進行,不同的種族用不同捕魚工具,捕不同類型的魚:釣魚鉤,漁網,捕魚簍,魚叉。因紐特人在北極地區短暫的夏天也從事採摘業,但他們的食譜中還是主要以肉食為主,這種生活環境中,他們主要依靠海豹和加拿大馴鹿生存。也是那些動物的皮毛為因紐特人提供了抵禦嚴寒的衣服。
至於居住形式,傳統的是雪磚壘成的圓屋頂的房屋-雪屋。然而,雪屋這個詞不僅僅指這種雪磚房屋,而是指各種居住形式,這要依季節而變化:夏天,因紐特人住在獸皮搭成的帳篷里;冬天則住在雪屋,石頭屋或泥土塊屋子裡。
遊牧生活也起源於遷移形式,後來發明了狗拉雪橇——美洲印第安人也用這種工具,和海豹皮小艇、獨木舟。不同的海豹皮小艇通常是一人操縱的小船,用雙短槳划動,加上窄窄的船體,使海豹皮小艇無論是在海上還是在冰上活動起來都十分靈活。
在新魁北克UNGAVA海灣那裡,海豹皮小艇最顯神通,然而,在因紐特人和印第安人中,遊牧生活方式已經消失,雪地摩托代替了雪橇,營房代替了雪屋。
北極圈上的黃種人
幾千年前,人類最後的一支遷徙大軍從亞洲出發跨過白令海峽向美洲腹地進發。他們哪裡料到前方等待他們的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圍追堵截和殘忍殺戮!因紐特人且戰且退,最後終於退至北極圈內,時值寒冬,印第安人以為因紐特人不久便會被凍死,便停止了追殺。誰料,因紐特人在北極奇蹟般生存了下來,他們創造了人類生存的奇蹟。
儘管來自亞洲,但由於長期生活在極地環境中,因紐特人同亞洲的黃種人已經有所不同。他們身材矮小粗壯,眼睛細長,鼻子寬大,鼻尖向下彎曲,臉盤較寬,皮下脂肪很厚。粗矮的身材可以抵禦寒冷,而細小的眼睛可以防止極地冰雪反射的強光對眼睛的刺激。這樣的身體特徵使他們有令人驚嘆的抵禦嚴寒的本領。但是因紐特人耐寒抗冷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日常所食的都是些高蛋白、高熱量的食品。
吃生肉的人
“因紐特”在他們的語言中是“真正的人”的意思,他們還有一個不太喜歡的名字叫“愛斯基摩人”。“愛斯基摩人”是印第安人送給他們的一個帶有嘲笑性質的名稱,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出於對這樣一個堅強生存著的民族的敬意,我倡議大家放棄“愛斯基摩人”這個詞的使用。
因紐特人的確吃生肉,而且他們更喜歡保存了一段時間並稍腐敗的肉,因紐特傳統觀點認為將肉做熟實在是對食物的糟蹋。其實這也是對北極寒冷的一種適應,在外打獵的人是沒有希望隨處生火的。因紐特人的傳統食譜全是肉類:海洋里的魚類、海豹、海象以及鯨類,陸地上的馴鹿、麝牛、北極熊以及一些小動物。
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下,養育後代的條件也非常惡劣,為了提高嬰兒的成活率,因紐特人很早就依靠集體力量養育後代,久而久之,他們形成了大同觀點,認為孩子是大家的。因此,不管你喜歡哪家的孩子,只要你真心想領養,主家很可能就會同意你把他的孩子帶走。如果他想養孩子,就到別的家去看,喜歡哪個就領回家來。所以,因紐特孩子往往要在很多家周轉後才長大。
追捕海洋巨獸
鯨魚是因紐特人生活的必需,但由於鯨魚數量不斷下降,各國的捕鯨活動受到國際捕鯨委員會(IWC)的嚴格限制,每年因紐特人只獲得一定的限額,以滿足他們“傳統和生存的需要”。
因紐特人使用一種木架皮舟捕獵鯨魚,這種舟只能載一個人,樣式和現代奧運會使用的單人皮划艇較相似,事實上後者就是根據前者改進來的。這種小艇機動靈活,最大的優點是,只要槳在,你隨時可以把翻了的船正過來繼續參加戰鬥。
關於鯨魚,因紐特人結合《聖經》嫁接了一個故事:上帝為懲罰人類的罪惡而降下洪水,因紐特人沒有躲進諾亞方舟里,而是架著自己的皮舟隨水漂流。在他們就要餓死的時候,來了一頭弓頭鯨自願獻身為他們提供食物。因紐特人闖過難關並得以登岸,自此以後,每年春天弓頭鯨都會來到北極為因紐特人提供食物。這個故事在因紐特人中流傳甚廣,因此他們對鯨充滿了感激之情。正因為如此,因紐特人為每一頭被獵的鯨舉行儀式、祈禱,為它們的靈魂祝福。而這種對自然恩惠的感激之情常被我們這些現代人所淡漠。

生活方式

原始生活方式

愛斯基摩是一個民族.不同地區的愛斯基摩人對自己有不同的稱呼。美國阿拉斯加地區的愛斯基摩人稱自己為“因紐皮特人”,加拿大的愛斯基摩人稱自己為“因紐特人”,格陵蘭島的愛斯基摩人稱自己為“卡拉特里特”,意思都是“人”。愛斯基摩人認為“人”是生命王國里至高無上的代表。
狩獵是愛斯基摩人的傳統生活方式。或者說,在北極地區狩獵是愛斯基摩人的“特權”。他們世世代代以狩獵為主。在格陵蘭北部,他們在冬夏之交獵取海豹,6~8月以打鳥和捕魚為主,9月獵捕馴鹿。而在阿拉斯加北端,全年以狩獵海豹為主,並在冬夏之交獵取馴鹿,4~5月捕鯨。
愛斯基摩人愛斯基摩人
不同季節、不同地區,愛斯基摩人採用不同的方法獵取海豹。在北極居住的愛斯基摩人,把下第一場雪的日子定為新年的第一天。
夏季,愛斯基摩獵人劃著名單人皮划艇,帶上海豹叉或帶刺梭標、網、繩子等工具來到海豹經常出沒的海面尋找獵物。獵人靜靜地劃著名雙槳,不停地搜尋海面。愛斯基摩獵人從小練就一副好眼力,能看見100~200米遠處嬉戲的海豹。一旦發現獵物,獵人便快速悄悄接近目標。等到靠近時,獵人迅速拿起魚叉使勁投向海豹。動作要快,投擲要準確,否則海豹瞬間便會潛入水中逃之夭夭。被叉到的海豹同樣也會潛入水中,甚至會把船拖翻。因為即使後面拖著條船,海豹也能游得跟平時一樣快,所以獵手必須用網迅速拖住海豹,直到其最後精疲力盡。這時獵人再接近獵物,殺死它,把它拴在船邊。然後全面檢查一下船上設施,繼續尋找下一個獵物。如果運氣好,一個獵手一天能獵到二三隻海豹。不走運的就只能空手而歸了。
到冬季時,海面冰封,愛斯基摩人就採用另一種方法獵海豹。海豹屬於哺乳類動物,雖然生活在大海中,但卻靠肺呼吸,所以必須經常不斷地浮到海面呼吸空氣,然後再潛入水中。海豹每吸一次氣,可在水下呆7~9分鐘,最長可在水中呆20分鐘左右。如果超過這個時間,它們就會窒息而死。由於北極地區冬季海面結冰,海豹無法在冰下找到換氣的地方,它們就由下而上把冰層鑿出一個洞,作為呼吸孔。愛斯基摩人就是通過尋找海豹呼吸孔來獵捕海豹的。
加拿大北極地區冬季時海面封凍的時間長達幾個月,這段時期是愛斯基摩人食物來源最少的艱苦日子。這裡的庫普愛斯基摩人卻有非常高明的尋找海豹方法。他們發動全村的人都到距海岸幾公里的冰面上尋找海豹呼吸孔。在相當大的範圍內找到一批呼吸孔後,若干名獵手便同時出發,在每一個呼吸孔旁守候一個人。這樣,如果海豹在一個呼吸孔被嚇跑,勢必要到另一個呼吸孔吸氣。守住一片區域的每一個呼吸孔,海豹就難逃天羅地網了。採用這種方法,總有一兩個獵手每天獵到至少一隻海豹。直到幾星期後,這一地區附近的海豹全部消失,於是村裡的人再遷往別處狩獵。愛斯基摩人也用拉網的辦法捕海豹。找到海豹呼吸孔後,他們在呼吸孔兩側各兩米處的地方打一個冰洞,把長4米、寬1米的網布設在兩個洞之間的水中。網的兩端用繩子拉出冰面,系在打冰洞時堆在旁邊的冰塊上。網的下端,每隔半米綴上石塊,使之下沉保持網的垂直。網的上端要同冰面拉開一段距離,以免網被凍在冰層的底面上。這樣捕捉海豹與一般用粘網捕魚的原理是一樣的。愛斯基摩獵人通常是下網後,兩三天再鑿開冰面收取獵物。
愛斯基摩婦女正在曬角鯨的愛斯基摩婦女正在曬角鯨的
每當春季的陽光開始照耀這片經歷漫長寒夜的大地,白晝變得越來越長時,捕海豹的黃金季節就來到了。海豹從冰下爬到冰面上曬太陽,它們躺在呼吸孔旁邊,躲在刨出的冰碴後面。曬太陽的海豹對四周環境警惕性很高,一聽到動靜,馬上跳入水中不見蹤影。海豹曬太陽的時候,每過一會兒便抬起頭,四下巡視一番,看看有沒有危險,如果安然無恙,便又低下頭享受陽光。
這種情況下獵人只能一點一點地慢慢接近海豹。接近海豹時,通常獵人在冰面匍匐前進,等海豹抬頭時,便一動不動地躺在原地,把自己也裝扮成一隻睡著的海豹。或者乾脆趴在冰上,也抬起頭四下張望,模仿海豹的動作。幸運的是,海豹的眼力不太好,難辨真偽。由於冰面上障礙物很少,難以隱蔽,所以獵人有時用白色帆布做成擋板一樣的屏障,像盾牌一樣遮住自己。趁海豹酣然大睡時,獵人迅速向前跑動,而當海豹抬頭觀望時,獵人立即原地臥倒,停止不動,好像一堆冰雪。
愛斯基摩人在狩獵外出時,往往建造雪屋,首先,他們取結實的陳雪、壓實的雪切成大城雪磚然後用雪磚壘成半球形的雪屋,用雪封住磚間縫隙,在室內燃一把火,把表層略略融化,房屋就密封住了。再在四壁掛起毛皮,甚至在屋頂覆以海豹皮保暖。雪屋有一半在地面下部,門有一半在地下,門前還有雪磚造一拱型擋風牆。也有的雪屋有小小的窗戶,用曬乾的各種海獸腸子作窗戶紙,可以透光。因為他們認為陽光是十分神聖的,所以他們的屋子一般都朝著太陽。

文明生活方式

“愛斯基摩‘雪屋’在哪兒?”科考隊一進入伊努維克,就問當地的愛斯基摩人。得到的回答是:我們在這裡也很多年沒見到了。的確,記者走在這座從一個原始愛斯基摩村落發展起來的城市,隨處可以看見汽車、樓房、空中電線,聽到流行音樂。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愛斯基摩人已經越來越與外界融合,逐漸脫離了自己傳統的遊獵生活。
愛斯基摩人也稱因紐特人。據了解,世界上愛斯基摩人的總人數為8萬左右,在伊努維克一帶的加拿大北極圈內有1.8萬愛斯基摩人。從上個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愛斯基摩人受到現代文明影響,開始進入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到上世紀70年代末,已經有十分之七的愛斯基摩人住到固定的村莊。只有極少數愛斯基摩人仍然沿襲古老的生活方式,依靠打獵、捕魚維持生活,但他們也不再使用古老的器具,不再使用傳統的交通工具,機動船代替了以往的皮划艇,人們騎著雪地摩托四處尋找獵物。不過愛斯基摩人的日常生活仍然保持著自己的一部分傳統習慣,第一代移居城市的愛斯基摩人還願意吃生魚和生肉,而他們的子女及後代卻更喜歡吃烹飪過的食物。
如今,愛斯基摩人的生活居住條件都有了極大改進。在伊努維克,愛斯基摩人特有的、可以在裡面生火取暖的“雪屋”已經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安有暖氣設施的房屋。下午,伊努維克天空飄起不小的雪花,記者冒雪走在街上,看見不少款式新穎的汽車在路上穿行,還有帶著“TOWNCAR”標誌的計程車不時停車接上送下客人。那些寬鼻樑、直黑髮、黃皮膚的愛斯基摩人穿著厚厚的衣服行走匆忙,背著挎肩書包的愛斯基摩男孩女孩在雪地上嬉戲玩耍。如果不知道自己置身於愛斯基摩城市,還以為是走在中國的一個小城鎮呢。

宗教

愛斯基摩人的基本社會及經濟單元是核心家庭,他們的宗教信仰與崇奉泛靈論的風習相似。愛斯基摩人的神秘宗教、巫師咒語和法術。
泛靈論:愛斯基摩人的信仰
愛斯基摩人的精神文化大體上就是處於原始精神文化階段,他們信奉的宗教也就是原始的萬物有靈論,或稱泛靈論。他們相信世上一切事物皆有生命和靈魂。萬物有靈論是原始民族普遍具有的原始宗教形態,也是發展演變成其他各種各樣宗教流派的基礎。愛斯基摩人深深地相信天地間有許多超物質的靈魂在支配著大自然的一切;靈魂可以超脫於物質表象之外,可以進入或者離開人的身體或其他任何物體;即使物質被消滅,靈魂依然存在原始宗教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圖騰崇拜、巫術等。愛斯基摩人的圖騰是多種多樣的,因而圖騰崇拜在各地也不一樣。但對大自然的崇拜與畏懼、對死者的崇拜、對祖先的崇拜、對偶像的崇拜卻是普遍存在的。愛斯基摩社會中掌管宗教事務的人是巫師,每個村落里都有巫師,他們是村里最重要的人物,男性和女性巫師都存在。愛斯基摩人眼中的巫師是具有和神靈交流或影響神靈的特殊能力的人。巫師被認為可以讓自己的靈魂暫時離開身體,和神靈世界的神進行溝通,和一些小神靈接觸,於是這些神靈便成為巫師的僕人,給巫師提建議出主意,給巫師提供幫助。巫師通過催眠、念咒語、口技和變戲法等方法行使巫術。巫師的重要作用是發現引起災難的原因,如生病、受傷的原因,並找到解決的辦法。愛斯基摩人認為,災難的原因就是有人觸怒了神靈,所以巫師一般是查明哪一個神靈被觸犯,以及被觸犯的原因。多數調查結果是有人破壞了禁忌。於是人們通過舉行宗教儀式,撫慰神靈,或在原有的禁忌上增加條例,以取悅神靈,消災避難。巫師被認為能夠驅除附在人身上的鬼魂,能夠預報天氣情況,甚至能改變天氣,預測占卜未來,和死人的靈魂溝通。巫師不僅製作護身符出售給他人,還編制咒語出售。
許多面具代表動物的靈魂或超自然的東西許多面具代表動物的靈魂或超自然的東西
讓我們通過一個具體實例,看一看愛斯基摩巫師是如何施展法術的。這是發生在19世紀末葉的兩個故事。當時阿拉斯加西北地區一個村落里住著克瓦里納一家,全家人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這裡,但每年春季都要到霍普角捕鯨。這一年因為霍普角流行疾病,許多人染病而死,全家人對是否啟程捕鯨猶豫不決,於是請來了巫師為他們占卜,告訴他們怎么辦。巫師將所有的人集中在一間黑屋裡。人們坐好後,巫師從包里拿出一個用海豹腸子做的小帳篷、一個木偶和一盞小燈。他把木偶和燈放在小帳篷內,關上帳篷後,巫師開始擊鼓唱歌。過了一會兒,巫師將帳篷內的燈點亮,裡面的木偶便站起來,四處走動。透過半透明的小帳篷,大家可以看到走動的木偶。巫師開始和木偶對話,別人當然聽不懂。幾分鐘的對話結束後,木偶躺倒,燈也滅了,巫師再次擊鼓唱歌。唱完歌后,算是儀式結束。巫師一面把用具放人袋中,一面宣布可以去霍普角,不會有人得病,並且能捕到3頭鯨。這可是個令人振奮的訊息,於是克瓦里納全家去了霍普角,比較幸運的是一切平安。
宗教工藝品宗教工藝品

交通工具

狗拉雪橇

由於愛斯基摩人賴以生存的大多數動物每年至少要遷移兩次,因而注定他們跟隨食物源過著遷移的生活。愛斯基摩人遷移主要是靠雙腳徒步旅行。冬季他們使用狗拉雪橇,夏季由於冰雪融化,雪橇無法使用,只能讓狗馱一些東西。夏季的海上交通工具是皮船,冬季船就派不上用場。由於拉雪橇的狗和人吃一樣的東西,而且比人吃得還要多,所以使用狗拉雪橇作為交通工具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困難的。
狗拉雪橇狗拉雪橇
說起愛斯基摩人,就得談一談他們忠實的朋友――愛斯基摩狗。除冬季拉雪橇、夏天馱東西外,西部愛斯基摩人還用它們拖船,從事拉縴的活計。打獵時,利用狗尋找海豹呼吸孔,遇到大型動物如麝牛或北極熊,獵人便放開雪橇上的狗讓狗群圍攻獵物,拖垮它,以使獵人能夠射殺之。狗也是看家的好衛士,它向主人報告敵人或危險動物的來臨。在食物短缺的情況下,愛斯基摩人會殺狗吃。使用狗拉雪橇外出狩獵,如果迷了路,又沒有食物的情況下,撬狗便能救獵人一命。而定居的太平洋愛斯基摩人和阿拉斯加西南地區的人專門養狗吃肉。條件差的愛斯基摩人養不起狗,只能靠人力拉撬。

皮划艇

愛斯基摩人的水上交通工具皮划艇獨具特色,其特點是先用木頭做成框架,然後用幾張海豹皮或海象皮覆蓋其上,船體既輕又防水。愛斯基摩人使用的皮划艇分為兩種:一種是敞篷船,愛斯基摩人稱為屋米亞克。各地愛斯基摩人做的敞篷船樣式近似,只是格陵蘭島東部的愛斯基摩人因缺少木頭,用骨頭和動物的筋做框架。這種船長9米,可同時載900公斤的貨物和8個人,4個人就能輕鬆地抬走,幾支漿、幾個劃手和一隻帆就能啟動。阿拉斯加愛斯基摩人通常將狗拴在船頭,讓狗在海岸或河岸上拖著船跑,舵手使船和岸保持一定的距離,並有一人划船,前方遇到呷角或陸地時,再把狗放到船上。另一種是帶艙的船,愛斯基摩人稱為柯亞克。各地製作的這種船樣式不一,材料也不相同,但船體狹窄、速度快、便於操縱是不變的共同點。這種船主要用於打獵,用它追逐獵物速度快,操縱靈活。其船長6米,寬1米,船體只能容1個人。
烏米亞克敞篷船烏米亞克敞篷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