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烏茲別克人
- 外文名:Uzbek
- 人種:歐羅巴人種,混有蒙古人種成分
- 宗教信仰:伊斯蘭教
- 語言:烏茲別克語
- 分布:中亞、西亞地區
民族歷史,經濟,
民族歷史
烏茲別克一名一般認為源於金帳汗國穆斯林領袖的名字月即別汗(Oz Beg(Uzbek))。 烏茲別克人是較早定居此地的伊朗語民族與11~15世紀之間遷居此地的突厥各遊牧部落混合而成。前者在種族上接近塔吉克人,後者包括欽察人、葛邏祿人(Karluk)、撒馬爾罕的突厥人(較蒙古化的部族)。 16世紀初昔班尼·汗(Muhammad Shaybani Khan)領導的欽察突厥遊牧部落入侵,增加了第三個混合成分。
大多數烏茲別克人為哈乃菲(Hanafi)教法學派的遜尼派穆斯林,這一派的特點是,在沒有先例可援的情況下,可以根據個人意見斷案。烏茲別克人(尤其是城市居民)被認為是中亞最虔誠的穆斯林。文化紐帶鞏固,有著割禮、女子早婚、聘禮、宗教婚禮和宗教葬禮等習俗。烏茲別克人是前蘇聯的突厥人中俄羅斯化程度最低的民族,98%左右的人一直主張烏茲別克語是他們的第一語言。
傳統特色烏茲別克族的記載最早出自《元史》(1369年),當時名月祖伯。在阿布海爾汗時代,建立烏茲別克汗國。後來朮赤系的克烈汗和賈尼別克與阿布海爾汗鬧翻而逃亡蒙兀兒斯坦,另建哈薩克汗國,而今烏茲別克斯坦屬於帖木兒王朝時代。烏茲別克汗國解體後一部分人隨穆罕默德·昔班尼南下,前往河中農業區定居下來,征服了當地的撒爾塔人並與他們融合,最終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烏茲別克人。16世紀至17世紀,他們(被稱為布哈拉人、浩罕人或安集延人)來到南疆塔里木盆地,主要從事商業活動。
“烏茲別克”的意思是“自己的領袖”(也可解作烏古斯人的主人)。到清宣宗時代,滿人承認已與卡內回民(維吾爾人)無異。烏茲別克族源是突厥人和塔吉克人。烏茲別克人有七十二部落,在錫爾河以北的哈薩克南部城市,他們占人口的多數,在塔吉克占人口中的1/4,在吉爾吉斯有13.8%人口,是中亞最大的民族,也是全世界第一大突厥語民族。白帳汗國未分裂時,欽察草原有92個部落,後來有70個部落到了哈薩克汗國,有些部落如克烈、乃蠻、弘吉剌,兩國都有。希瓦汗國的烏茲別克人分四部:卡伊亞特-弘吉拉,畏兀兒-康里,昆格勒-欽察,努庫茲-曼吉特。
河中公元時代已有說突厥語的人(匈人),烏茲別克人其實是由塔吉克人與公元前後進入中亞的突厥語民族構成,喀拉汗王朝與葛邏祿人特別重要,9—12世紀,烏茲別克族主體實際上已經形成,隨昔班尼南下的欽察草原烏茲別克人只不過是最後構成階段。
公元874年,以河中地區為中心的波斯薩曼王朝成立。薩曼王朝時期,大量屬於西伊朗語族的波斯人遷移到河中地區,同本地的東伊朗人混合,由此構成了烏茲別克人的基礎。與此同時,薩曼王朝通過戰爭、貿易等方式,將大批說突厥語的民族強制裹脅到中亞農耕區,由此進一步豐富了烏茲別克人的組成部分。突厥語民族雖然以被征服者的身份進入中亞,但是他們在古拉姆禁衛軍中任職,故而逐步掌控了軍權,繼而日漸掌控波斯王朝的實權,並且導致中亞西亞地區出現了加茲尼王朝、塞爾柱王朝等突厥人的王朝,而諸多突厥族王朝的建立,卻又導致更多的突厥語族人遷入,由此加大了突厥化趨勢。總的來說,烏茲別克人是由波斯人、東伊朗族群(粟特人、花拉子模人、大夏人等)與突厥語民族混合而成的。
跟隨昔班尼南下的烏茲別克牧民是一個混合群體,這個群體之中既有伊朗遊牧民,也有突厥遊牧民。他們在烏茲別克人的組成部分之中,是最晚到來的部分,同時也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16世紀中葉的烏茲別克人還沒有完全定居(曾在撒馬爾罕圈地為牧場),與哈薩克人一樣吃肉喝奶(不種田地也不吃麵包),16世紀末定居化加快,17世紀河中只有他們與塔吉克人。1867年,中亞人阿古柏建立的“哲德沙爾汗國”改稱“洪福汗國”,攻占庫車、庫爾勒,占領天山以南的南疆。 隨著阿古柏的擴張,大批烏茲別克人進入新疆,成為新疆一個重要的少數民族之一。有些烏茲別克人是在明代前住費爾乾納盆地與河中的維吾爾人後人,有些是受阿古柏裹挾至浩罕汗國。不同地方的烏茲別克人來源不同,一些烏茲別克人是二十世紀被同化的塔吉克人,阿富汗斯坦的烏茲別克人來自葛邏祿人和欽察人。
經濟
過去,烏茲別克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棉花、小麥、黍、豆類、水果等。棉花產量高,質地優良,但耕作技術落後。草原和山麓地帶的居民從事半遊牧業,飼養綿羊、馬、牛等。織毯、絲綢、印花等手工業發達。十月革命後,燃料工業(天然氣) 、有色金屬和農業機器製造等工業得到迅速發展。植棉業已發展為農業的一個專門化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