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發展
王朝開創者
阿勒普特勤(AlbTikin,?~977)作為
薩曼王朝宮廷近侍而甚受君主寵信,被擢升為禁軍首長,961年被任命為呼羅珊總督。962年,他因不被君主信任而失寵,遂帶領突厥軍攻占
伽色尼城,自立為“埃米爾”,建立伽色尼王朝。其繼任者是蘇布克特勤(Subuktikin,977~997在位),他在位期間不斷鞏固其父打下來的基業,大力發展農業與工商業生產,使得伽色尼王朝國力日趨鼎盛。他的兒子
馬哈茂德(971—1030,997~1030在位)以武功文治著稱,在位時為伽色尼王朝極盛時期,他總共征服了約68萬平方英里的土地,囊括了北印度、阿富汗、
花剌子模和波斯大部分地區。後來的馬哈茂德君主開始使用“
蘇丹”這一稱號,這是伊斯蘭國家第一次使用“蘇丹”作為君主的稱號。成為獨立的君主,
伽色尼發展成為一個帝國。他承認
巴格達阿拔斯王朝的
宗主權,哈里發卡迪爾(991~1031在位)冊封他為“蘇丹”,並賜予他“國家的右臂”的尊號。
馬蘇德(Mas‘ud,1030~1040在位)統治時期,王室爭權內訌,各省總督紛紛叛離,國勢出現下滑趨勢。在胡斯魯·馬利克德統治下,帝國終為
古爾王朝所滅,一共傳6個埃米爾、14個蘇丹,合計20個君主,統治224年。
馬哈茂德的文治武功
馬哈茂德蘇丹被認為是伽色尼王朝最優秀的君主,他在治國方面熱衷於採用波斯
行政制度,加強中央集權體制。他靠收奪私產來擴大國家土地,注意厘定稅收制度,重墾荒田,興修水利,獎勵工商業。在文化方面他大力延攬人才。許多詩人、學者聚集在他的宮廷,受到庇護和優遇。
馬哈茂德統治早期,
烏古斯葉護國的一個名為塞爾柱克的
土庫曼酋長因為與
葉護發生矛盾,而率領部眾來到帝國北方避難,這部分
土庫曼人遂被稱為“
塞爾柱人”,
伽色尼朝廷任命塞爾柱克家族
世襲貝伊頭銜,塞爾柱土庫曼人在帝國北部領有一塊水草豐美的牧場,成為守衛帝國北方邊疆的僱傭軍,為此後
突厥語族大規模西遷開啟了大門。公元1001~1024年 ,伽色尼王朝馬哈茂德君主遠征印度17次,遠達
恆河的卡瑙吉,摧毀了印度西北部的封建王朝,併吞以
拉合爾為中心的
旁遮普,旁遮普從此成為穆斯林地區。他北上聯合喀喇汗王朝共同消滅
花拉子模。去世前他向西占領萊伊(今
德黑蘭南部)及
哈馬丹,從而建立一個
阿拔斯王朝以來版圖最大的帝國。
999年,馬哈茂德聯合
喀喇汗王朝軍隊夾擊
薩曼王朝,攻陷
梅爾夫及
布哈拉,滅薩曼王朝。接著,
伽色尼與喀喇汗約定以
烏滸河(
阿姆河)為界,中分了薩曼王朝的領土。1006年,喀喇汗王朝軍隊越過阿姆河進入
巴爾赫平原,正在遠征印度的馬哈茂德回師北上,在巴爾赫平原用披甲戰象部隊以及“和田調的突厥歌”計謀打敗喀喇汗王朝軍隊,征服
花剌子模,後又從
布韋希王朝手中奪取賴伊和伊斯法罕,國勢達到極盛時期。其轄地東起
北印度,西至波斯西北部,北達烏滸河與
鹹海,南迄錫吉斯坦,形成強大的
中央集權軍事封建帝國。
王朝衰亡
馬蘇德(Mas‘ud,1030~1040在位)統治時期,王室爭權內訌,各省總督紛紛叛離,國勢轉衰。此時,早先遷入帝國北方的塞爾柱土庫曼人經過兩三代的繁衍生息,已經分布於
呼羅珊的各大城市之中,人丁興旺,此時的塞爾柱貝伊——圖格魯克是塞爾柱克的孫子,也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領袖,他洞察到
伽色尼內部的分離,豎起大旗反抗
蘇丹,1040年,伽色尼軍與
土庫曼人在丹丹坎(Dandanagan,今中亞馬里附近)決戰,伽色尼軍潰敗,圖格魯克率領塞爾柱軍趁勢進入西亞,建立
塞爾柱王朝,並於1055年控制
巴格達哈里發,自立為“蘇丹”。伽色尼王朝日益衰落,逐步喪失了在波斯和中亞的大片屬地,呼羅珊、花拉子模相繼落入
塞爾柱帝國之手,印度地區開始出現若干獨立的穆斯林小王朝。1058年,伽色尼王朝的伊布拉欣繼位,他是一位優秀的書法家,也是一位合格的外交家。在他在位的時候,伽色尼王朝稍稍恢復元氣。伊布拉欣向塞爾柱強調兩者之間的突厥血統的聯繫,通過結盟塞爾柱攻擊印度土邦的外交手段,伊布拉欣讓伽色尼王朝重新繁榮。在伊布拉欣統治伽色尼王朝40年後,其子馬蘇德三世繼位。馬蘇德三世通過和塞爾柱聯姻的方式鞏固自己的國家,但是他死後,伽色尼王朝陷入了王位爭奪戰之中。1117年馬蘇德三世的諸王子之一的巴赫拉姆沙阿通過向塞爾柱帝國屈膝的方式換來了塞爾柱蘇丹桑加的援軍並最終成為了蘇丹。隨後巴赫拉姆沙阿決定脫離塞爾柱的控制,然而反被塞爾柱人擊敗,伽色尼王國進一步衰弱。12世紀中葉興起的
廓爾王朝把伽色尼王朝排擠到
旁遮普。1149年,伽色尼城被
赫拉特地區興起的
古爾王朝軍隊占領並焚毀,後又落入古茲
突厥人之手,伽色尼王朝被迫遷都
拉合爾(今屬巴基斯坦)。12世紀70~80年代,又連遭古爾王朝軍事進攻,
白沙瓦及旁遮普地區先後失陷。1186年,末代統治者胡斯魯·馬利克被古爾王朝軍隊擊敗俘獲,拉合爾被占領,古爾王朝摧毀了伽色尼王朝在拉合爾的殘餘統治,
伽色尼王朝遂亡。
帝國軍隊
軍隊民族
早期伽色尼王朝軍隊的士兵由多種民族組成。據史載,早期伽色尼王朝軍隊由
突厥人、印度諸族、戴拉曼人、阿拉伯人、
庫德人和呼羅珊
波斯人組成。
突厥人是早期伽色尼王朝軍隊的核心部份。他們來自不同的突厥部落。首先是烏古思和卡拉吉部落。11世紀烏古思和
欽察部落的遷徙給伽色尼王朝北部邊界造成壓力。伽色尼王朝統治者馬赫穆德於1025年允許一部分烏古思人(也稱
土庫曼人)進入呼羅珊,並招募為
僱傭軍。卡拉吉突厥人作為一個民族實體存在了幾個世紀,他們進入早期伽色尼王朝軍隊至少有兩次。第一次,伽色尼王朝統治者賽布克特勤征服他們,並把他們徵募到他的軍隊中。第二次,當馬赫穆德1006年進攻印度到了木爾坦時,
河中地區的喀喇汗王朝派兵奪取了尼
沙普爾和
巴爾赫。馬赫穆德聞訊後從印度趕回,在途中徵募卡拉吉
突厥人入伍。同時,地方總督也徵募突厥人當兵。花拉子模地區的阿爾通塔什僱傭庫賈特(Kujat)突厥人和恰格拉特(Chaghrat)突厥人守衛其邊界。庫賈特部落的僱傭軍後來成為阿爾通塔什的兒子哈倫擺脫伽色尼王朝的力量。此外,伽色尼王朝詩人法魯黑(Farrukhi)和瑪努齊赫里(Manuchihri)提到,早期伽色尼王朝近衛軍中有來自葛羅祿、
樣磨、熾俟等部落以及和田的突厥人。
突厥人還掌握著伽色尼王朝軍隊的最高指揮權,絕大多數高級指揮官是從他們中選拔的。馬赫穆德曾任命兩位突厥將領厄爾亞魯克(Eryaruk)和阿西格特勤·加茲(Asightigin Ghazi)分別擔任印度軍的指揮官和總指揮官。1031年,被
馬蘇德任命去統帥
印度軍隊的指揮官是
突厥人阿赫默德·伊納爾特勤(Ahmad Inaltigin,曾是馬哈茂德的出納員)。宮廷衛隊的指揮官基本上也是突厥人。當然,伽色尼王朝的統治者們也偶爾任命非突厥人擔任指揮官。例如,馬哈茂德曾任命一個名為阿布爾·哈桑·伊拉克(Abul-Hasan Iraqi)的
波斯人監督在呼羅珊的阿拉伯士兵和
庫爾德士兵。馬蘇德於1003年任命興都人提拉克(Tilak,曾是政府中的翻譯官)接替叛亂的阿赫默德·伊納爾特勤統帥印度軍隊。這說明伽色尼王朝的軍事職務並非總是嚴格限制在
突厥人的範圍之內,這樣對想晉升的非突厥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鼓舞,有助於激發其他民族士兵們的戰鬥熱情。
除突厥人之外,印度人也是伽色尼王朝軍隊的一個組成部分。印度人有自己的指揮官,而且他們在加茲尼有自己的區域。他們在許多方面比突厥人更可信。例如,當1030年許多士兵(其中包括宮廷近衛隊和突厥指揮官阿里·喀里勃)叛離時,蘇溫德赫雷(Suvendhray)率領下的印度兵仍然忠心耿耿。當突厥將領阿西格特勤·加茲潛逃未逞被抓獲時,馬赫穆德規定須有500名印度騎兵和步兵押送。顯然,之所以選擇印度人而不選擇突厥人是因為突厥士兵會同情他們落難的將領、他們的同胞。
伽色尼王朝軍隊中的戴拉曼人是來自裏海地區的山地居民,他們身體強壯。在10世紀的遷徙大浪潮之後,戴拉曼人分散到伊斯蘭世界的許多地區。10世紀末期,阿布·阿里·西木居爾利用戴拉曼人反對馬哈茂德,但失敗了。伽色尼王朝軍隊中的第一批戴拉曼人可能是這時編入的。戴拉曼人最初因充當步兵和他們特有的武器(一種短的、兩頭尖的標槍)而出名。在
蘇丹舉行盛大的受覲禮時,他們手執金子或珠寶裝飾的盾牌。戴拉曼人無疑是伽色尼王朝軍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艾米爾受到蘇丹們的寵愛。
此外,
伽色尼軍隊中也有
庫德人和阿拉伯人,他們常由一個指揮官統帥。庫德人最初生活於
庫爾德斯坦和
盧里斯坦(Luristan)山區。後來,波斯諸王把他們並安置在呼羅珊以防禦東北部邊界。在
伊斯蘭教曆第一世紀左右,部落的殖民地化在中亞留下許多阿拉伯人部落。一些阿拉伯人適應了
撒馬爾罕綠洲的固定經濟,但是其他的阿拉伯人仍然過著半遊牧的生活,他們在呼羅珊頻繁的戰爭中找到了工作。在1040年從
梅爾夫到丹丹坎的行進中,
庫德人和阿拉伯人大部分是伽色尼王朝軍隊的先鋒部隊。伽色尼王朝軍隊中還有呼羅珊
波斯人。
伽色尼王朝軍隊的民族多樣化受到高度讚揚。凱卡兀思(Kai Ka'us)稱讚馬哈茂德使用
突厥人和印度人為宮廷衛隊,使其相互威懾而臣服於他。反之,如果一個君主的衛隊全都來自一個民族,他們會挾持統治者。尼扎姆·莫爾克在題為《軍隊應該由各種民族的士兵組成》一章中說,馬哈茂德的軍隊一直是由多民族組成的,這些民族互相監視,在作戰時,每個民族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而奮勇衝殺。因此,他得出結論:單一民族的軍隊應該避免,因為它只會導致陰謀和暴亂。
士兵來源
早期伽色尼王朝軍隊士兵的來源有以下幾個途徑:
戰俘、購買奴隸、
志願兵、收養和
僱傭軍等。
早期伽色尼王朝從建立到鼎盛時期一直在東征西討,戰俘自然成重要兵源之一。1006年,馬赫穆德將入侵的
哈拉汗王朝軍隊驅逐出尼
沙普爾和
巴爾赫,其中尼沙普爾方面的哈拉汗朝軍隊統帥修巴什特勤及其士兵900人全部被俘。僅在1002—1026年間,馬赫穆德遠征印度達15次之多。關於印度戰俘數量的明確記載,只有1019年遠征卡拉吉結束時,馬赫穆德從印度帶回5.7萬名戰俘。據歷史記載,馬赫穆德運回的俘虜為數過多,城裡沒有足夠的房屋可以安置,不得不為他們建造專門的住所。這些俘虜可能大部分留在伽色尼王朝軍隊中.
除
戰俘外,購買奴隸也是一個主要兵源。奴隸兵,又名“古拉姆”,源於波斯文ghulam,意為“經過訓練的奴隸”。古拉姆又分為宮廷古拉姆和一般古拉姆。宮廷古拉姆就是
蘇丹們的私人衛兵。據史書記載,在吞併花拉子模時,伽色尼王朝從
河中地區的市場上買了許多奴隸。此外,一些地方指揮官也避開王室的控制購買奴隸兵。例如,在印度的阿赫默德·伊斯納爾派代理人在突厥斯坦買古拉姆,在他反叛被發現之前,70多名古拉姆經過
阿姆河上游和旁吉赫爾(Panjhir)被秘密運到印度。
奴隸士兵在伽色尼王朝中起重要作用。他們接近統治者,對王朝內部的情況十分熟悉,有的古拉姆特別是宮廷古拉姆成為統治者的心腹。他們能左右朝政,操縱統治者的廢立。據記載,馬哈茂德的親信之一阿亞茲(Ayaz)是伊梅克(Yimek)奴隸。馬哈茂德死後,他在馬哈茂德之子穆罕默德的廢立上起了重要作用。宮廷古拉姆通常作為一個整體作戰,但有時,他們中的一部分被派去同正規軍一起遠征。在戰場上,他們通常占據關鍵位置,被作為精銳力量使用。除了作戰外參加各種典禮是他們的一項重要職責。在典禮上,他們穿上用最精美的錦緞做成的華麗長袍,佩上大量珠寶裝飾的武器。
志願兵也是伽色尼王朝的兵源之一。他們多數是搶劫財物的冒險者。出於對戰利品的渴望和宗教狂熱,他們從東伊斯蘭的各個地區趕來,聚集在
蘇丹們的旗幟下。
阿爾普特勤只帶了一支很小的兵力來到
加茲尼,但是,他在
喀布爾山谷和印度的戰役吸引了大批來自呼羅珊、突厥和
塔吉克的勇士,最後他擁有了1.5萬騎兵和5000名步兵。1001年,馬哈茂德率領一支部隊去
白沙瓦和韋欣德,這支部隊中有1萬名
志願兵。1018年,伽色尼王朝遠征卡拉吉時,就有2萬名來自呼羅珊的志願兵參加。伽色尼王朝的志願兵沒有正式薪俸,他們只能依靠戰利品維持生活。這說明伽色尼王朝軍隊中志願兵的地位不高,統治者們不重視志願兵。
伽色尼王朝軍隊中還有一部分士兵是收養來的。一般情況下,當古拉姆們的指揮官死亡後,古拉姆通常被解散,蘇丹成了最後的領養人。據記載,謀夫的軍事總督阿努希特勤(Anushtigin)於1037年去世時留下了一個大家族。該家族有它的總管和秘書、財產和地產以及一支私人衛隊。阿努希特勤在臨死前表達了一個願望,即不要被解散他的古拉姆。馬蘇德同意了,並命令謀夫的內務總督從政府基金中撥款支付他們的薪餉和津貼。後來,這些古拉姆被帶到王室,
蘇丹留下30名最好的,其餘的分給他的四個兒子。[2](P106)1031年,突厥將領厄爾亞魯克和阿西格特勤·加茲分別被解除指揮官和總指揮官的職務時,他們的私人古拉姆被沒收和解散。
馬蘇德帶走了最好的,其餘的給了他的隨從。看來早期伽色尼王朝的古拉姆們具有很強的依附性,主存我在,主亡我散。
伽色尼王朝軍隊中還有僱傭軍。
庫德人和阿拉伯人是僱傭軍的主要部分。庫德人比較分散,他們通常在許多伊斯蘭王朝的軍隊中充當僱傭軍。阿拉伯人被伽色尼王朝招募為僱傭軍。他們作戰勇猛,是軍隊中最傑出的騎兵,即所謂的“敢斗魔鬼的騎士”。在馬赫穆德統治時期,阿拉伯人的指揮官阿布達拉·穆罕默德·本·易卜拉欣同
蘇丹的兄弟阿布爾·穆扎法爾·納斯爾一起,在與
喀拉汗王朝的偉大戰役中(1008年)占據了中心位置。當1017年花拉子模遭到入侵時,又是
易卜拉欣率領的阿拉伯人充當先頭部隊。在1035年,
馬蘇德遠征叛亂的阿布·卡里賈爾(Abu Kalijar)期間,古爾甘的全部兵力4000名阿拉伯騎兵轉向蘇丹一邊。隨後,在馬蘇德的頂峰時期,他們被招募到他的軍隊中充當僱傭軍。在貝哈基整理他的回憶錄時(1058—1059年),還有阿拉伯人生活在
加茲尼。
軍隊兵種
對伽色尼王朝而言,騎兵是比較重要的兵種。同
薩曼王朝、
喀喇汗王朝等
波斯人與
突厥人一樣,伽色尼王朝的騎兵精華在於重裝甲的重騎兵,輔之以輕裝的馬上弓箭手,重騎兵多是中央常備的古拉姆,以及地方
伊克塔軍事地主提供的封建騎兵,輕裝
騎射手則多從遊牧部落中招募。1025—1026年,馬赫穆德帶了3萬名正規騎兵出征索姆納特。另據貝哈基記載,馬蘇德為了把其門徒阿布爾·穆阿斯卡爾(Abu'l-Mu'askar)推上密克朗的王位,他派去4000名騎兵。在馬蘇德統治初期,優素福·本·賽布克特勤被派到卑路支斯坦的庫斯達爾時,也帶了4000名騎兵。1034年出征克爾曼派了4000名騎兵。1035年遠征古爾甘和
塔巴里斯坦,馬蘇德帶了3000騎兵,但是,當他到達阿木爾看到地形的艱難時,又增派了5000騎兵。馬赫穆德在臨死前認為,一支8000名騎兵的軍隊足以征討雷伊。
步兵是伽色尼王朝軍隊中最為常見的兵種。正規步兵的武器通常有用於遠距離作戰的弓和
近距離作戰的
狼牙棒、短劍和標槍。他們穿著
鎖子甲上衣,拿著皮革或金屬的
盾牌,以便在戰場上能形成一條“像一座堡壘一樣”的堅固防線。步兵擅長於會戰和圍攻戰。
蘇丹們有一支常駐步兵,為了遠距離的出征,這支步兵騎上快捷的駱駝,到目的地時他們下來作戰。步兵的一個優點是招募比較方便。1031年,從
巴爾赫派去對付克爾曼的軍隊要經過
錫斯坦,在那裡得到
薩法爾王朝統治者提供的2000名薩加茲(Sagazi)步兵。同年,召集在
加茲尼的步兵由手持盾牌的馬爾瓦茲(Marvazi)重裝步兵和來自錫斯坦、加茲尼、
赫拉特、巴爾赫和撒拉哈夕的其他3000名步兵組成。1039年,再次從錫斯坦、加茲尼、古爾甘和巴爾赫徵集了2000名步兵增援呼羅珊的軍隊。
象兵是伽色尼王朝軍隊的特殊兵種。伽色尼王朝用象作戰是從印度學來的。因為象的適應能力很強,不僅能適應像印度、
裏海等地炎熱而潮濕的環境,而且能適應如阿富汗斯坦、呼羅珊的草原和高地等乾旱地區,所以早期伽色尼王朝的統治者們都習慣用象參戰。例如,994年,賽布克特勤使用在印度俘獲的200頭象,在
赫拉特平原的一次大戰中,擊潰了法伊克和西木居爾的聯軍;1008年,馬哈茂德帶了500頭大象去對付入侵呼羅珊的
哈拉汗王朝的伊列格·納斯爾,對方見到象兵後不知所措,結果被徹底擊敗。據記載,1025年,馬哈茂德部署了400頭大象對付
河中地區的統治者阿里特勤,興奮起來的象給敵人的神經以極大的震駭。除了作戰外,象還被用來搬運兵器、器械等重裝備。
伽色尼王朝軍隊中還有工兵和勤務兵。在印度和阿富汗的多山地區,許多城堡或據點是由石頭建造的,很牢固。為攻下這些城堡或據點,工兵被用來挖掘地下坑道和操作投石器、射石機等等。當
馬赫穆德於1020年進攻
喀布爾以東的努爾(Nur)和
克拉特(Qirat)山谷時,他隨身帶了鐵匠、木匠和碎石匠。這些工匠在艱難的地勢下鋪路、砍樹和清除路上的障礙。此外,軍隊中還有金庫和保管庫的管理人員、廚師、醫生、占星術家等等,他們有時也隨
蘇丹作戰,成為勤務兵。
帝國影響
伽色尼王朝的
突厥人統治者占據了伊斯蘭世界一片歷史悠久的定居區,受到阿拉伯和波斯伊斯蘭文明的影響,形成從遊牧到定居的生活方式,效法波斯的政治組織和行政結構。採用
薩曼王朝的
行政制度,奉行
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君主集政治、軍事、司法和宗教大權於一身,軍隊直接由國王統率,擁兵黷武。中央設大臣會議,各部大臣分管政務,起用有經驗的
波斯人擔任行政要職。各省總督由出身於突厥奴隸的軍事將領擔任。王朝推行伊斯蘭教
遜尼派教義,統治者以伊斯蘭教保護人自居。馬哈茂德自稱是伊斯蘭教的“聖戰者和保護者”,在鑄造的錢幣上稱“賽義德”(即聖裔)。凡所征服之地,派出
毛拉和教法官宣傳遜尼派教義,以《
古蘭經》和
聖訓立法,聚禮日向
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祈禱。在印度
旁遮普地區推行伊斯蘭化和阿拉伯化的政策,迫使印度教徒改信伊斯蘭教,打擊其他宗教勢力。在
白沙瓦、
拉合爾興建清真寺、宗教學校,使
伊斯蘭文化在北印度得到廣泛傳播。王朝大力倡導和贊助發展伊斯蘭學術文化。馬哈茂德統治時,邀集著名學者到伽色尼宮廷,從事學術研究,在歷史學、天文學、數學、建築、文學和詩歌等領域作出了貢獻。著名詩人費爾多西、博學家
比魯尼、詩人和宗教哲學家溫蘇里等皆在伽色尼王朝統治者庇護下取得重大學術成就。首都
伽色尼經濟繁榮,建築華麗,學術昌明,建有大量清真寺、宗教大學、科學院、圖書館、天文台、宮殿、澡堂和花園,成為當時中亞伊斯蘭學術文化中心。
“我聽說在你的宮殿里有幾個有學問的人,他們在各自的學科領域都是無可匹敵的。你必須把他們送到我的宮殿里來,這樣一來,他們才能得到無上榮光,我們才能依靠他們的知識和能力而名聲遠播。”
君主列表
埃米爾列表
阿布·阿斯豪格·阿立普塔琴(962~963)
阿斯豪格·本·阿立普塔琴(963~966)
比爾考塔琴(966~972)
庇利(972~976)
瑙錫魯丁·索卜克塔琴(976~997)
伊斯瑪伊爾·本·索卜克塔琴(997)
蘇丹列表
耶敏努·杜烏拉·阿布·高賽姆·馬赫穆德·本·索卜克塔琴(997~1030)
賈勞魯·杜烏拉·阿布·阿赫默德·穆罕默德·本·馬赫穆德(1030)
夏豪布·杜烏拉·阿布·薩阿德·馬斯烏德·本·馬赫穆德(1030~1040)
夏豪布·杜烏拉·阿布·法塔赫·馬烏杜德·本·馬斯烏德(1040~1049)
巴豪烏·杜烏拉·阿布·哈桑·阿里·本·馬斯烏德(1049)
馬斯烏德·本·馬烏杜德(1049)
艾佐·杜烏拉·阿布·曼蘇爾·阿布杜·拉希德·本·馬赫穆德·本·索卜克塔琴(1049~1052)
賈瑪魯·杜烏拉·阿布·法茲爾·法魯赫朝德·本·馬斯烏德·本·馬赫穆德(1052~1159)
扎希路·杜烏拉·阿布·穆扎法爾·易卜拉欣(1059~1198)
阿勞烏·杜烏拉·阿布·賽義德·馬斯烏德·本·易卜拉欣(1098~1115)
蘇爾坦努·杜烏拉·阿布·法塔赫·阿爾薩朗·肖(1115~1118)
耶敏努·杜烏拉·阿布·穆扎法爾·巴赫朗姆·肖·本·馬斯烏德(1118~1153)
塔居烏·杜烏拉·阿布·薛喬厄·霍斯魯肖·本·巴赫朗姆·肖(1153~1160)
薩勞居·杜烏拉·阿布·穆魯克·霍斯魯·馬立克·本·霍斯魯·肖(1160~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