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Xi’an Jiaotong University),簡稱“西安交大”,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由教育部、陝西省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國家“七五”“八五”重點建設高校,入選“珠峰計畫”“強基計畫”“2011計畫”“111計畫”、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畫,是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九校聯盟C9)、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全球能源網際網路大學聯盟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中俄交通大學聯盟CDIO工程教育聯盟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成員高校,是中國人工智慧教育聯席會理事長單位、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中國三所開設少年班高校之一。

1896年盛宣懷在上海創建南洋公學;1921年定名為交通大學;1956年交通大學主體內遷西安;1957年分設為交通大學西安、上海兩個部分,實行統一領導;1959年,交通大學西安部分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2000年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醫科大學、陝西財經學院三校合併組成新的西安交通大學。

據2022年10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興慶、雁塔、曲江、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四個校區占地約4658畝,下設29個學院(部、中心)、9個本科書院和3所直屬附屬醫院;開設90個本科專業;有博士後流動站30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6個,專業學位博士點6個,一級學科碩士點43個,專業學位碩士點29個;有在編教工6617人,學生51098名。

基本介紹

辦學歷史,開辦工科,定名交大,戰爭烽火,院系調整,西安交通大學,辦學條件,師資力量,院系專業,學科建設,教學建設,所獲榮譽,學術研究,科研機構,科研成果,學術資源,合作交流,文化傳統,形象標識,精神文化,學校領導,現任領導,歷任校長,知名校友,

辦學歷史

1895年,甲午戰爭的失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華民族處於危難之中。為了興學強國,洋務派大臣盛宣懷提出“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的主張和對舊式教育機構進行改革的建議。1896年,盛宣懷再次向清廷條陳自強大計,附奏《請設學堂片》,在上海籌款議建新式學堂,名曰“南洋公學”。1897年1月26日,奏摺得到清廷御準,南洋公學正式創立,盛宣懷親自擔任公學督辦,何嗣焜擔任總理。南洋公學初建時分為四院:師範院、外院、中院和上院,與以後逐步設立的特班、政治班、商務班和東文學堂構成了完整的新式教育體系。
西安交通大學
南洋公學時期
zhua曲子白渡白顆

開辦工科

南洋公學於1905年劃歸商部,改名為商部高等實業學堂;1906年改隸郵傳部。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學校改名為南洋大學堂;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劃歸交通部管理,遂更名為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在這個過程中,唐文治校長增設鐵路專科、電機專科、航海專科,學校就由培養商務實業人才轉而為培養工程技術方面的人才。

定名交大

1920年8月,葉恭綽出任交通總長。同年12月,葉以“交通要政,亟需專材”為由,將交通部所屬的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和北京郵電學校合併,改名為交通大學,由葉兼任交通大學校長。1921年8月1日,本校正式改名為交通大學上海學校
1922年,三校又分立,上海學校改稱交通部南洋大學。1926年,經淩鴻勛校長努力,由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支持,交通部南洋大學工業研究所成立,此為中國第一所工業研究機構,其下設物理、化學、機械、材料四部,翌年材料與機械兩部合併,另設電機部。
1928年11月,學校移歸鐵道部管轄,將設在上海唐山北平三處的交通大學各學院合併,統稱鐵道部交通大學,分上海本部、北平鐵道管理學院和唐山土木工程學院,由鐵道部長孫科兼任校長。1930年春,黎照寰校長將“工業研究所”擴充為“交通大學研究所”,設工業和經濟兩大研究部,分材料、設計、機械、電氣、物理、化學、社會經濟、實業經濟、交通、管理、會計和統計共12個研究組。從1931年起正式招收研究生。
1937年8月1日起,交通大學劃歸教育部管轄,更名為國立交通大學。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科學學院改稱理學院,土木工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三學院改稱系,合組工學院。

戰爭烽火

1937年11月12日,日軍占領上海,交大校舍被日寇強占,不得不多方設法在法租界內維持上課。
1940年,由於後方抗戰和建設急需工程人才,交通大學分校在重慶小龍坎成立;後又逐漸擴建、發展。
1942年8月,在重慶九龍坡升格為國立交通大學本部。
1943年,國立交通大學電信研究所成立。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交大渝校和滬校兩地師生們積極復員,會合建校。
1949年上海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決定首先接管交通大學。

院系調整

1949年下半年到1956年,交通大學前後經歷過多次調整,在院系調整前原有理、工、管理3個學院17個學系1個專修科和1個研究所,除機械、電機、造船學科得到同濟大學大同大學等上海及周邊地區高校相關院系加強,其餘院系幾乎被全部調出,學校調整為機械、電機、造船三大類共設7個系。
西安交通大學
交通大學院系調整

西安交通大學

1956年,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的主體內遷西安
1957年,由於國際形勢趨於緩和,根據交通大學的實際情況和上海、西安兩地的建設需要,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的大部分科系師生、檔案文獻、圖書儀器遷往西安,作為交通大學的西安部分;小部分留在上海並與原上海造船學院及籌辦中的南洋工學院合併,作為交通大學的上海部分,兩部分為一個學校,統一領導。
1959年3月,交通大學的西安、上海部分均列為全國重點大學之一。由於交大西安、上海部分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加上距離較遠、管理不便,國務院於1959年7月批覆交通大學在西安、上海兩地獨立建校。交通大學西安部分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
1981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西安交通大學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八十年代初,西安交大成為“七五”、“八五”期間國家重點建設的五所大學之一。
九十年代初,西安交大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首批七所大學之一。
1999年1月,入選第一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1999年9月,西安交大成為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首批九所大學之一。
2000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原衛生部所屬西安醫科大學中國人民銀行所屬陝西財經學院與西安交通大學合併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學。
2001年,首批獲準試辦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
2006年,首批入選國家”111計畫“。
2007年,成為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首批試點高校之一;首批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實施高校;成為教育部和中國工程院共同實施的工程教育改革實踐項目首批十所高校之一。
2009年,首批入選國家”珠峰計畫“;被中組部、教育部確定為首批全國幹部教育培訓高校基地。
2010年,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高校。
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歷史沿革圖
2012年9月,首批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實施高校。11月,入選教育部衛生部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項目試點高校和國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
2014年,入選國家”2011計畫“牽頭高校。
2017年9月,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9月13日,加入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
2018年3月,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5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西安交通大學成為首批開展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7月,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教育部聯合發文,確定“十三五”期間新增8所共建高校,西安交大位列其中。9月,西安交大與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戰略合作框架協定簽約儀式在北京舉行。11月,西安交大等8所高校共同啟動“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科專業建設協同創新平台”,實現跨區域教育資源整合;成為陝西省唯一入選教育部第一批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的高校。
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慧學院成立。2月,學校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9月,由教育部與陝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設、以西安交通大學為核心的國家級項目“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正式投入使用;學校成為中國人工智慧教育聯席會創始成員、理事長單位。
2020年1月,西安交大入選首批“強基計畫”,獲批招生名額210人,並列全國第三。6月1日,西安交大正式加入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成為該聯盟中的第9所中國大陸高校。加入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並成為理事單位。
2021年4月8日,西安交通大學現代產業學院、西安交通大學未來技術學院揭牌成立。4月22日,加入“西部高校青年宣講聯盟”。5月12日,西安交通大學與榆林市人民政府簽約共建“西安交通大學榆林金融研究院”。5月17日,獲批教育部首批未來技術學院。6月16日,西安泵閥-西安交大技術研究院揭牌儀式在西安泵閥總廠有限公司舉行。6月,加入陝西高校革命文化傳承聯盟。6月,西安交通大學獲批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用增材製造器械研究與評價重點實驗室。10月,朱繼梅教授將自己多年積蓄的130萬元悉數捐給學校,設立“朱繼梅教育發展基金”,用於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
2022年2月,學校入選第二輪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5月16日,成為陝西省孔子學院聯盟成員。7月,入選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建設高校,成為全國18所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建設高校之一。8月,成為高校數位化發展與創新聯盟會員。8月31日,入選實施儲能技術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的高校名單。10月,西安交通大學申報的儲能材料與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正式獲批立項。
西安交通大學
學校大門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據2022年10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在編教工6617人,其中專任教師3818人;師資隊伍中入選院士、傑青等國家級各類重大人才工程429人次,獲評國家級各類創新團隊51個,為國家作出突出貢獻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53名。
中國科學院院士:安芷生(雙聘)、侯洵(雙聘)、姚熹(專職)、王占國(雙聘)、張國偉(雙聘)、姚振興(雙聘)、陶文銓(專職)、賀林(雙聘)、楊煥明(雙聘)、王錫凡(專職)、周衛健(雙聘)、徐宗本(專職)、李應紅(雙聘)、王立鼎(雙聘)、郝躍(雙聘)、何雅玲(專職)、顧瑛(雙聘)、管曉宏(專職)、郭烈錦(專職)、姚期智(雙聘)、孫軍(專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友柏(雙聘)、李鶴林(專職)、柳百成(雙聘)、邱愛慈(專職)、鄭南寧(專職)、周豐峻(雙聘)、高金吉(雙聘)、張心湜(專職)、雷清泉(雙聘)、孫九林(專職)、汪應洛(專職)、盧秉恆(專職)、王浩(雙聘)、李立浧(雙聘)、陳肇隆(雙聘)、張生勇(雙聘)、蔣莊德(專職)、楊善林(雙聘)、王辰(雙聘)、王廣基(雙聘)、王華明(雙聘)、陳曉紅(雙聘)、王雙明(雙聘)
熱工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何雅玲
2007
計算機基礎教學團隊
馮博琴
電力電子與新能源技術研究中心教學團隊
王兆安
2008
大學數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馬知恩
電工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羅先覺
2009
生理學教學團隊
閆劍群
計算機網路與體系結構教學團隊
鄭慶華
2010
工業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孫林岩
藥理學教學團隊
臧偉進
電氣學院
電路與系統、電力系統
2011
電氣學院
電力電子變流技術
2006
能動學院
電子元器件的冷卻技術
2006
能動學院
傳熱強化及數值模擬
2003
理學院
-
2003
電信學院
-
2003

院系專業

據2022年10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設有29個學院(部、中心)、9個本科書院和3所直屬附屬醫院,開設90個本科專業。
2022年2月,學校新增能源網際網路工程專業。
學院(部、中心)
本科專業
計算數學、套用數學、基礎數學、機率論與數理統計、運籌學與控制論、統計學、套用統計(大數據方向)
套用物理、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材料物理
化學、套用化學
-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精密儀器及機械、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設計學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
能源與動力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
電子科學與技術、微電子科學與工程、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物聯網工程、自動化、軟體工程以及計算機試驗班(H)、人工智慧試驗班
-
建築學(含城鄉規劃)、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環境科學、人居環境科學與技術
生物醫學工程、生物技術、化學生物學實驗班
工程力學、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飛行器動力工程
化學工程與工藝、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臨床醫學(五年制、5+3一體化、侯宗濂醫學實驗班及留學生)、口腔醫學(五年制、留學生)、預防醫學(五年制)、法醫學(五年制)、基礎醫學(五年制)、護理學、藥學、製藥工程、臨床藥
經濟學類、財政學類、金融學類、經濟與貿易類、電子商務類
-
-
行政管理、社會保障
哲學、社會學、漢語言文學、環境設計、書法學
網路與新媒體
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方向)
法學
英語(含英德、英法、英俄等雙語方向)、日語(含日英方向)、法語
-
-
漢語言
-
-
參考資料:
本科書院
資料來源:

學科建設

據2022年10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3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6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9個,博士後流動站30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8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8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個,8個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據ESI公布的數據,截至2022年9月,學校17個學科進入世界學術機構前1%,5個學科進入前1‰,工程學進入前1‱。
國家重點學科
“雙一流”建設學科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力學
機械工程
產業經濟學
機械工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
計算數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生理學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電氣工程
固體力學
電氣工程
控制科學與工程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控制科學與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
核能科學與工程
管理科學與工程
管理科學與工程
法醫學
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
外科學(泌尿外)
資料來源: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力學、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核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數學、物理學、套用經濟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生物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統計學、化學工程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網路空間安全、護理學、哲學、公共管理
西安交通大學
校園景觀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化學、法學、力學、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核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數學、物理學、套用經濟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生物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統計學、化學工程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網路空間安全、護理學、哲學、社會學
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機械、電子信息、材料與化工、能源動力、臨床醫學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化學、法學、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核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數學、物理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生物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口腔醫學、藥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學、外國語言文學、統計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力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網路空間安全、哲學、新聞傳播學、設計學、建築學、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護理學、中西醫結合、體育學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機械、能源動力、資源與環境、材料與化工、電子信息、套用統計、會計、工程管理、社會工作、藝術、翻譯、生物與醫藥、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口腔醫學、護理、藥學、公共管理、金融、稅務、國際商務、建築學、土木水利、法律、工商管理、新聞與傳播、體育
2019年9月11日,根據科睿唯安ESI資料庫數據顯示:西安交通大學工程學、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化學、物理學、藥理學和毒理學、地球科學、神經科學和行為科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臨床醫學、社會科學、經濟學與商學、分子生物與遺傳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進入ESI前1%,其中工程學進入前萬分之一。

教學建設

學校建立思政引領、品行養成、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維創新“五位一體”育人模式,建立“通識教育+寬口徑專業教育”、本-碩-博貫通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產教深度融合的專業型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百千萬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計畫,打破學科壁壘,積極探索高端人才培養新路徑,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2006年,學校實行書院、學院“雙院制”培養模式,在全國率先探索“黨建引領、知行兼修、師生共處、因材施教”的“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服務,2019年獲批教育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首批試點高校;堅持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從1985年開始招收少年班學生;隨後開辦錢學森班、侯宗濂醫學試驗班、人工智慧試驗班、儲能班;以錢學森學院為載體,數學、物理學、計算機科學、力學、基礎醫學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畫2.0,以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科學家素養的行業領軍人才為目標來建設和管理各類試驗班,把錢學森精神和智慧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
學校61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78項,入選教育部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11個,建成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78門,擁有8個國家級教學(人才培養)基地、1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含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9個國家級教學團隊,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27篇、提名獎46篇。
國家級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數學教學基地
大學物理教學實驗中心
國家工科基礎課程電工電子教學基地
電工電子教學實驗中心
國家工科基礎課程物理教學基地
計算機教學實驗中心
國家積體電路人才培養基地
力學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機械基礎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管理教學實驗中心
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
臨床技能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實驗教學中心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畫2.0基地(2020年度)
西安交通大學
侯宗濂基礎醫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力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國家精品課程
課程名稱
所在單位
課程名稱
所在單位
2010
2009
公共經濟學
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
工程材料基礎
材料學院
數控技術
機械工程學院
熱工基礎
能動學院
機械工程測試技術
機械工程學院
複變函數
理學院
核反應堆熱工分析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電介質物理
電信學院
現代檢測技術
電信學院
人因工程
管理學院
半導體物理
電信學院
法醫學
醫學部
套用統計分析與實踐
管理學院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人文學院
婦產科護理學(網路)
醫學部
模擬電子技術(網路)
電氣學院
2007
2006
軟體開發技術基礎
計算機教學實驗中心
電腦程式設計
計算機教學實驗中心
電子商務概論
經濟與金融學院
製冷與低溫技術原理
能動學院
大學體育
體育中心
2004
2005
計算機網路
電信學院
大學物理
理學院
工程電磁場
電氣學院
大學計算機基礎
計算機教學實驗中心
電路
電氣學院
工程製圖
機械學院
工程熱力學
能動學院
2003
電工學(電工電子技術)
電氣學院
傳熱學
能動學院
生理學
醫學部
高等數學
理學院
-
-
電力電子技術
電氣學院
診斷學
醫學部
系統工程
管理學院

所獲榮譽

2010年,學校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獲評“全國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創新院校”。
2017年7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2020年10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確定為2020年度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高校。11月20日,學校獲得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稱號。12月,入選創業就業方向“第三批雙創示範基地”名單。
2021年5月28日,西安交通大學派駐安康市平利縣幫扶工作組被陝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陝西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
2022年4月,西安交通大學被評為2021年度“雙百工程”先進單位。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據2022年10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5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1個,省部級重點科研基地171個。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中國超精密跨尺度基標準與溯源研究設施(培育)
Z箍縮基礎研究設施(培育)
資料來源:
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
資料來源:
協同創新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
資料來源:
能源局重點科研基地
能源局國家能源先進電網與裝備可靠性及壽命評估技術重點實驗室
國家能源電力電子技術與裝備研發中心
國家質檢總局科研基地
衛生部重點實驗室
(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陝西省共建)
資料來源:
陝西省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
資料來源:

科研成果

據2022年10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2000年以來,學校牽頭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和基地與人才專項等重大項目數百項,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985項,基礎研究項目數和經費在全國高校位居前列;承擔文科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43項,獲得教育部人文社科獎36項,與最高人民法院國家發改委民政部中央編譯局等共建25個高端智庫,一大批研究成果被採納套用。
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國家科技進步獎(部分)
學校醫學教育事業發展迅速,以服務人民生命健康需求為導向,以國家醫學中心建設為契機,以新醫科建設為抓手,以醫工交叉為突破點,加速促進醫工、醫理、醫文交叉融合,推進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醫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加快推進醫學前沿研究,構建具有交大特色和示範效應的醫學教育新體系,推動附屬醫院高質量發展,實現醫學學科突破發展,建成一流醫學學科,服務健康中國建設。
進入新時代,學校主動把握世界高等教育規律,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需要,以“國家使命擔當、全球科教高地、服務陝西引擎、創新驅動平台、智慧學鎮示範”為目標定位,創建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圍繞理、工、醫、文4大領域建立了8大平台、29個研究院和400多個科研基地、智庫,深入推進教研一體、學科交叉、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聯合攻關,通過先行先試、破題示範,主動探索21世紀現代大學與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態和新經驗,打造服務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創新引擎。
學校堅持“四個面向”,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遷校以來,創造了百餘項國內外科學研究領域的“第一”,在搶占科研製高點方面發揮了交大的引領作用,其中包括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第一個汽輪機、汽車製造、製冷與低溫和壓縮機專業,研製出中國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首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數字處理晶片,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雙剪統一強度理論等。
遷校以來,學校創造了30000餘項科研成果,其中241項獲得國家三大獎,產生了數以千億計的經濟社會效益。學校依託學科與人才培養優勢,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與政府、大中型企業聯合建立研發中心,注重解決行業關鍵性技術問題,充分發揮科技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
獲獎項目
年份
視覺場景理解的模式表征與計算理論及方法
2016
基於晶體缺陷調控的鐵性智慧型材料新物理效應
皮膚牙熱-力-電耦合行為機理
2015
弛豫鐵電體的微疇-宏疇理論體系及其相關材料的高性能化
內燃機低碳燃料的互補燃燒調控理論及方法
機械早期故障瞬態信息的小波熵檢測與自適應提取理論
2013
功能材料與結構的多場效應與破壞理論
壓電和電磁機敏材料及結構力學行為的基礎研究
2012
多尺度多物理場耦合的複雜系統中流動與傳熱傳質機理研究
雙剪統一強度理論及其套用
2011
熱噴塗塗層形成機制、結構與性能表征的套用理論研究
2008
複雜約束條件氣液兩相與多相流及傳熱研究
2007
基於認知與非歐氏框架的數據建模基礎理論研究
離散與混合生產製造系統的最佳化理論與方法研究
2005
傳熱與流動過程數值預測原理及高效算法研究
2004
複雜非線性系統動力學的理論與套用(合作)
2003
脈管制冷機理論和結構的重要發展
1999
電弧電漿與電極表面相互作用的機理研究
電力系統可靠性與規劃的基礎理論及算法研究
獲獎項目
年份
直流配電系統大容量斷路器快速分斷技術及套用
2016
高效節能的連續螺旋推流強化傳熱技術及套用
2015
個性化顱頜面骨替代物設計製造技術及套用
2014
高性能鉬合金材料製備關鍵技術及其套用
2013
複雜工況三維全場動態變形檢測技術
高性能復相碳化矽陶瓷內加熱器關鍵技術及套用
2012
細胞膜色譜技術及其在中藥篩選中的套用
船舶動力裝置磨損狀態線上監測與遠程故障診斷技術及套用(合作)
高強韌鑄造耐磨材料製備技術及套用
2010
大型迴轉機械結構裂紋的動態定量診斷技術與套用
2009
高效低阻氣體強化傳熱技術及其套用
油氣集輸的節能減排和安全高效關鍵工藝及裝備
數字視頻時-空自適應處理關鍵技術及套用
2007
耐高溫壓力感測器設計、製造關鍵技術及系列產品開發
2006
高溫抗磨材料製備技術及其套用
複雜型腔工模具表面硬質薄膜材料製備成套設備及關鍵工藝技術
2005
滴灌灌水器基於迷宮流道流動特性的抗堵設計及一體化開發方法
柔性轉子全息現場動平衡技術及其套用
2003
類環狀流微膜蒸發板翅式冷凝蒸發技術
2001
三相交流鐵磁分離器
1997
三相自動控溫加熱電纜
1996
耐高溫、防腐、防垢、耐磨、導熱系列特種塗料及其套用
1995
JN-1型火電廠節能診斷儀
二維目標實時分析與跟蹤系統(飛彈彈頭表面燒蝕圖象分析與坦克目標實時跟蹤)
半導體光控變容器和半導體電壓控制變容器
1993
電纜故障測距儀(合作)
地下輸油管堵點探測方法及儀器
聲帶多維振動與噪音源特性測量技術及設備
1992
變異煤粉濃度燃燒器
1991
多抗甲酸的研究
心內血液吸引回收微栓過濾多用器
徑、混流式“全可控渦”三元葉輪設計方法及其流型
S波段雷達自適應變極化抗干擾系統(合作)

學術資源

據2022年10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圖書館被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命名為“錢學森圖書館”,總建築面積43794平方米,閱覽座位3960餘席;館藏文獻資源豐富,累計藏書583.6萬冊(件)。引進國內外電子資源132個平台約330個子庫;擁有中外文全文電子期刊7.2萬餘種,中西文電子圖書176.85萬餘種。
西安交通大學
圖書館

合作交流

西安交通大學國際交往廣泛,截至2019年5月20日,2000年以來,已邀請25位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獲得者及2000餘位國外教授來訪講學,合作研究、學術交流的世界各國學者、企業高層、政府要員更高達20000餘人;派出赴國外訪問、進修、研究及攻讀學位的教師和學生2.8萬餘人次,參加國際會議2000餘人;與美、日、英、法、德、意、新、韓等44個國家和地區逾300所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領銜成立的“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已經吸引37個國家和地區的160餘所大學加盟並開展多元合作。
西安交通大學是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孔子學院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教育部首批來華留學示範基地高校。2018年,有來自132個國家的2800餘名外國留學生就讀於西安交大。
2017年9月29日,西安交通大學首批加入中日人文交流大學聯盟
2017年5月21日,西安交通大學醫療聯盟成立,該聯盟將立足西部,服務全國。該醫療聯盟已聯合了省內外54家大型三甲醫院參加,同時成立了精神疾病、傳染病、婦女疾病、康復、中西醫結合和口腔疾病6個專業中心。
2012年,西安交通大學與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簽訂雙碩士學位協定,兩校共同培養三年制碩士研究生。雙方每年各選出中意兩國學生,全程英文授課,由中意雙方導師共同指導。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交通大學”校名來源於其主管部門交通部,隨著時代變遷,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已經成為具有文理工醫全面發展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交通大學”的涵義也發生了歷史性的嬗變。大家奮鬥目標所向,也無非就是《史記》所描繪的“歡欣交通而天下治”,這正是交通大學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辦學理念。
1925年4月8日校慶交通部南洋大學向師生和校友徵集校徽,並於1926年1月23日校長凌鴻勛發布公告實行,至今校徽圖案基本未變。校徽意義校徽圖案中心為鐵砧、鐵錘,砧上置中西書籍若干冊,表示工程教育工讀並用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數碼1896四字,表示學校創辦之年份;砧外為齒輪,外框像車輪,皆寓工程與交通之意。
1926年版校徽交通部南洋大學45齒校徽
1934年版校徽國立交通大學50齒校徽
西安交通大學
1926年版校徽交通部南洋大學45齒校徽
西安交通大學
1934年版校徽國立交通大學50齒校徽
1940年版校徽國立交通大學46齒校徽
西安交通大學現行24齒校徽
西安交通大學
1940年版校徽國立交通大學46齒校徽
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現行24齒校徽
2005年10月,學校確定了西安交通大學中、英文校旗樣式。校旗由學校校徽和標準色組成,設計簡潔、大方;校徽形象鮮明、識別度高。
西安交通大學
校旗
校旗主體的藍色象徵科學知識如浩瀚深邃的海洋;校徽與校旗上的白色代表知識殿堂的聖潔,象徵著百年交大傳承中華文明之光、開創現代科技之光;藍色與白色的搭配也象徵著百年交大創造卓越、永遠年青。

精神文化

2005年4月4日,西安交通大學決定啟用1937年《交通大學一覽》公布的校訓。
精勤求學精勤指專心勤勉,求學意為探求學問。校訓旨在培養學生如何做學問,養成勤奮學習的品行,完善知識結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慎于思考,明辨是非;學無止境,終生不輟;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
西安交通大學
校訓
敦篤勵志敦篤指敦厚篤實,勵志指集中心思致力於某種事業。校訓旨在培養學生具有敦厚誠信的品德,吃苦耐勞、創新、實幹的社會責任感,成就大事的志向。
果毅力行果毅指果敢堅毅,力行一是指竭力而行,二是指努力實踐。校訓旨在培養學生果斷堅毅、言行一致的品德,包括敢於改革創新,敢於拼搏,敢做敢為,戰勝困難,不怕曲折,鍥而不捨,扎紮實實,兢兢業業的事業心。
忠恕任事忠恕是儒家倫理道德的基本範疇,任事一是稱職,勝任所擔當的職責;二是頂事、頂用。校訓旨在培養學生具有坦蕩胸懷,盡心為人、仁者愛人的品德,具有自信心、責任心、競爭力、團隊合作精神,以“為世界之光”的業績來證明自己能夠勝任各種挑戰性的工作。
2005年4月4日,西安交通大學決定啟用校歌《為世界之光》。這次啟用的校歌,創作於抗日戰爭時期,歌詞與曲譜保留了原貌。校歌曲譜作者是蕭友梅先生。
《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真理之花,青年之模楷,邦國之榮華,
西安交通大學
校歌簡譜
校旗飄揚,與日俱長,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鼓舞群倫,啟發我睿智,激勵我熱忱,
英俊濟蹌,經營四方,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性靈泉源,科學之奧府,藝術之林園,
實業擴張,進步無疆,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燦爛文明,實學培國本,民族得中興,
宇土茫茫,山高水長,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西遷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學由上海遷往西安的過程中,生髮出來的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交通大學西遷是國家調整高等教育和工業建設布局的重大舉措,一群胸懷大局的知識分子毅然回響國家號召,放棄優越舒適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從黃浦江畔義無反顧地奔向條件艱苦的古城西安,成為西部大開發的先行者。遷校以來,西安交大累計培養25萬名大學生,1/3以上工作在西部;培養出的33位院士,有近一半在西部工作。這一切,為西部工業發展奠定了高等教育基礎。交通大學在遷校過程中及紮根西部辦學六十餘年裡,傳承優良學風教風,發揚艱苦奮鬥品格,鑄就了以“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為核心內涵、交大和陝西高等教育界獨有的“西遷精神”。
2017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西安交通大學15名西遷老教授的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向當年回響國家號召獻身大西北建設的交大老同志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通大學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2017年12月31日,習近平主席發表二〇一八年新年賀詞,再次為西遷老教授點讚。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和新年賀詞,在全國範圍內掀起研究、學習、宣傳西遷精神的熱潮。《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央電視台、《解放日報》《陝西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和《南方都市報》等媒體紛紛在重要版面刊髮長篇通訊,報導西遷故事、弘揚西遷精神。2018年1月9日,中共中央機關報《光明日報》整版聚焦西遷精神,將西遷精神與紅船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共同列入黨的精神譜系和中華民族精神脊樑。
2020年4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考察調研西安交通大學,參觀交大西遷博物館,親切會見14位西遷老教授。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臨別之際,習近平勉勵廣大師生繼續弘揚“西遷精神”,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新時代創造屬於我們這代人的傑出貢獻。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校長
黨委常務副書記
常務副校長
黨委副書記
副校長
資料來源:

歷任校長

歷任校長
姓名
任期
姓名
任期
姓名
任期
1896年冬-1905年春
1897年春-1901年春
1901年春-1901年夏
1901年秋-1901年冬
1901年冬-1902年春
1902年春-1902年冬
1902年冬-1903年夏
1903年夏-1903年冬
1903年冬-1904年夏
1904年夏-1904年冬
1905年春-1907年春
1905年秋-1906年春
1907年春-1907年秋
1907年秋-1920年冬
1920年冬-1921年春;
1924年冬-1927年夏
1921年夏
1921年夏-1922年夏
1921年冬-1922年夏
1922年夏
1922年夏-1922年秋
1922年秋-1923年夏
1923年夏-1926年冬
1927年秋-1928年春
1928年春-1928年秋
1928年秋-1928年冬
1928年冬-1930年冬
1930年冬-1944年秋
1940年秋-1941年秋
1941年秋-1947年秋
1947年秋-1948年秋
1948年秋-1949年秋
1949年秋-1952年秋
1952年秋-1953年夏
1952年秋-1968年冬
1978年春-1982年冬
1983年春-1984年春
1984年春-1990年秋
1990年秋-1997年冬
1998年春-2003年秋
2003年秋-2014年春
2014年春-
-
歷任黨委書記
姓名
任期
姓名
任期
姓名
任期
1953年初-1968年春
1973年秋-1977年夏
1977年夏-1979年夏
1980年初-1982年秋
1982年秋-1985年初
1985年初-1996年底
1996年底-2003年秋
2003年秋-2014年春
2014年春-2020年秋
2020年秋-
-
-
資料來源:

知名校友

西安交通大學建校以來,形成了興學強國、艱苦創業、崇德尚實、嚴謹治學的優良傳統,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的辦學特色,培養出了一大批卓越的政治家、科學家、社會活動家、教育家、企業家、藝術家、醫學專家等。
據2022年10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建校以來,有200餘名交大校友當選“兩院”院士;遷校以來,學校培養或在校工作的院士89名;有6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3位新中國“最美奮鬥者”、2位“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10位世界500強中國企業掌門人;近五年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168人,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75人;遷校以來,學校為國家輸送了各類人才29萬餘名。
兩院院士(按入校年排序)
中國科學院院士(按入校年排序)
戴芳瀾
錢崇澍
竺可楨
諸福棠
程孝剛
周仁
茅以升
沈志遠
張德慶
朱物華
方俊
汪菊潛
高濟宇
蔡金濤
周惠久
林同炎
李文采
褚應璜
馬寅初
陳永齡
劉仙洲
丁舜年
王之卓
劉恢先
錢鐘韓
張文佑
張煦
張鐘俊
張沛霖
錢保功
朱夏
莊育智
徐僖
吳學周
談鎬生
陳學俊
吳文俊
曹建猷
楊嘉墀
顧翼東
林秉南
徐采棟
肖紀美
徐芝綸
高小霞
徐光憲
楊槱
陳能寬
莊逢甘
胡聿賢
胡濟民
周同慶
許學彥
徐曉白
李正武
夏培肅
吳耀祖
何祚庥
胡和生
汪耕
孫鈞
周堯和
曾昭掄
張大煜
黃宏嘉
吳承康
唐九華
胡仁宇
匡定波
徐如人
王景唐
王方定
袁見齊
吳有訓
蘇元復
王希季
吳杭生
胡英
沈珠江
方守賢
徐祖耀
陳國良
劉高聯
李大潛
周志宏
莊逢辰
曹春曉
蔡睿賢
王錫凡
姚熹
陶文銓
熊有倫
程時傑
陳桂林
李濟生
徐宗本
高華健
郭烈錦
韓啟德
譚鐵牛
何雅玲
江松
吳宜燦
管曉宏
房建成
郭萬林
郝躍
安芷生
侯洵
中國工程院院士(按入校年排序)
侯德原
吳祖塏
孫俊人
佘畯南
杜慶華
高鼎三
顧夏聲
邱竹賢
許國志
周炯槃
屠善澄
陳德仁
童志鵬
李天和
譚靖夷
陳太一
龍馭球
周鏡
曹楚生
馮叔瑜
胡光鎮
陳先霖
趙國藩
徐乾清
黃旭華
陳志愷
陳明致
錢皋韻
章基嘉
沈世釗
屠基達
朱伯芳
許慶瑞
劉建航
陳敬熊
唐任遠
李樂民
季國標
毛用澤
朱英浩
沙慶林
翁史烈
汪應洛
屈梁生
陳士櫓
秦裕琨
沈聞孫
阮雪榆
趙梓森
顧懋祥
姚福生
周永茂
謝友柏
徐秉漢
塗銘旌
關興亞
陳新
董石麟
蔣新松
林宗虎
童鎧
李伯虎
潘健生
李鶴林
姚穆
劉友梅
葉尚福
雷清泉
蘇君紅
龍樂豪
聞雪友
陳亞珠
李佩成
邱愛慈
孫九林
鄭南寧
蔣莊德
孫才新
王華明
盧秉恆
陳政清
湯廣福
叢斌
羅琦
嚴新平
張心湜
海外院士(按入校年排序)
趙佩之
周文德
吳耀祖
田炳耕
李天和
葛守仁
鄭顯基
謝承德
萬榮玉
林同炎
梁平
姜晶
高華健
劉奕路
鎖志剛
陳掌星
交大英才(按入校年排序)
蔡元培
黃炎培
李叔同
邵力子
葉恭綽
蔡鍔
黎照寰
凌鴻勛
茅以升
吳保豐
侯宗濂
彭康
陸定一
錢學森
汪道涵
王安
江澤民
丁關根
江其務
蔣正華
龔元相
李照森
盧劍國
申學光
吳世華
屈賢明
李社釗
張福安
羅錫恩
李韓弟
甘師俊
華裕達
洪瀛
薛福昌
危師讓
蔡自興
李雅芳
趙步長
許維達
李天文
賴俊賢
譚瑞驥
周雍年
王寶琛
陳惠波
凌復華
李雪瑩
劉愛梅
張玉浦
耿慶義
劉端章
何履梅
劉宏
張志武
湯泉
陳必壽
高國珠
孔心田
劉順成
劉振宇
柴育麒
席義方
周俊林
寧長珊
楊希聖
孔慶森
馬師模
丁康年
范英俊
張天仁
李錦江
孫安華
溫熙森
郭敏傑
趙恆揚
陳金友
潘連生
馬昌裔
周合洲
魏萬進
秦隨周
顧家騟
林瑞華
張文元
李金華
孫朝
王學謙
孟建國
劉曉北
蘇秉雄
馬德秀
何學清
侯義斌
畢小平
朱國懷
范群喜
張光榮
劉小為
劉振華
張德江
吳靜
黃友興
李鴻光
劉小河
陳寶根
趙東科
雷菊芳
於向國
王天才
沈曉祖
顧大偉
謝煥忠
武津生
樊建人
劉小稚
湯炎
榮海
韓新民
張煒
申江
田東平
喬學光
姚引良
崔殿國
陳大衛
張光強
劉鵬
吳秦
武省墩
趙傑
文秉友
高亮
陳建國
印建安
林孟良
毛紹融
錢嘉斌
袁治平
李順民
王雪梅
周士榮
樊少文
黃明生
王安斌
齊鳴
徐可為
王田苗
張志英
王珏
張福寶
譚琳
辛保全
汪建平
李銘
孫來燕
高小玫
江小涓
張國寶
陳宏
趙鳳濟
杜長喜
陳宣政
王保慶
楊興平
胡均平
苟銳鋒
楊一平
朱學農
李星星
賈全喜
程旭
鄭明光
蔡寧生
何寧
楊燕華
程光旭
郭汝艷
張曉魯
鄭育林
徐強
趙寶升
溫樞剛
龍興元
孫建科
蘇榮譽
吳小潔
許萬軍
韓志玉
齊斌
范長信
連維良
蒲忠傑
姚書志
姚秀平
項兵
李岩鋒
楊文波
袁占亭
楊進
岳華峰
張金泉
劉天民
於傑
李興旺
王龍
柴新建
陳德美
張旭波
方明
周延波
張毅
王瑞平
雷厲
孫新陽
潘蓓蕾
林江
顧宜凡
譚洪
楊永忠
耿憲良
江忠永
張慧民
謝民
譚剛
徐龍斌
洪嶸
邱勁
王毅峰
劉順智
王勇
曾慶鋒
史琳
王亞傑
桂生悅
何毅
盧雷
談慶
饒國平
喬紅
張震
葛紅林
龐慶平
王兆星
於鴻君
施紅陽
仇建平
趙歡
董文標
任慧宏
石軍
梁志鵬
邱小灃
朱吉滿
陳林龍
方世文
劉勇
呂建成
韓西武
曹一家
張軍洲
梁海山
張波
婁軍
高勇
周新生
石旭剛
凌靖波
邱中偉
王莉霞
鄒積岩
王文斌
於文海
李雪松
李清平
李惠峰
王衛東
林向紅
張欣
林金朝
周鴻禕
閻新鋒
白洪法
陳曦
金劍華
王建忠
儀垂傑
米紅
祝健
李壽生
常宏
劉衛國
張彥
張有方
張鵬
路一鳴
李垣
白阿瑩
柳嘉
孫劍
李健
屈展
宋遠方
劉烈宏
楊曉剛
王一林
孔建益
馬靜
李萬壽
劉新文
莊心一
於東升
李建國
王東峰
安保和
何力
劉奇
交大英烈(按入校年排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