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芷生

安芷生

安芷生,1941年出生於湖南芷江,環境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62年安芷生畢業於南京大學;1966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生畢業,之後進入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1985年進入中國科學院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先後擔任副研究員、研究員、實驗室主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6年擔任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院長;1999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200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8年獲得陳嘉庚科學獎;2006年授聘為復旦大學雙聘院士;2011年獲得美國沙漠研究所傑出國際科學家獎;2015年獲得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2016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安芷生長期從事黃土、第四紀地質與全球變化研究,包括黃土與環境、地層學、古土壤與古氣候學、磁性地層學和微形態學、季風變遷與過去全球氣候變化、黃土高原環境保護與治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芷生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南芷江侗族自治縣
  • 出生日期:1941年2月25日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南京大學(地質系)
  • 主要成就: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16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代表作品:《黃土與環境》
  • 籍貫:安徽六安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41年2月25日,安芷生出生於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原籍安徽省六安市。
1962年,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之後進入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球化學研究所學習,師從地質學家劉東生院士從事第四紀地質及自然環境變化的研究。
1966年,研究生畢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任職,擔任助理研究員。1981年,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進行合作研究(至1982年)。
1985年,進入中科院西安黃土與第四紀地質研究室工作,先後擔任副研究員(1985年至1988年)、研究員(1989年-)。
1987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行合作研究(至1988年)。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5年,擔任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1996年5月,擔任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院長(第五屆,1996.05-2000.08)、(第六屆,2000.08-2004.07)、(第七屆,2004.07-2008.12)。
1999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至2002年)。
200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6年2月,安芷生授聘為復旦大學雙聘院士。
2015年,獲得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個人)。
2016年5月3日,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黃土堆積演化方面
安芷生系統地提出了黃土堆積演化模式及其與東亞環境演變乃至全球變化的關係。為確立中國黃土-古土壤序列及其與深海沉積序列的對比,以及黃土堆積演化與環境變化關係的研究作出重要貢獻;與劉東生院士一起將中國黃土與深海沉積序列進行了成功的對比,使中國黃土成為全球變化研究的生物氣候紀錄的支柱之一,重建了黃土高原的氣候歷史;提出了黃土堆積演化模式及其與環境演變的關係;由他所領導的研究集體,系統的提出了控制中國環境變遷的東亞季風控制理論,建立了最近240萬年、13萬年和最近兩萬年以來中國古環境變化序列。
東亞季風控制論
安芷生系統地提出了控制中國環境變化的東亞季風控制論,提出東亞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和突發事件的證據和規律,並獲得國際承認。重建了晚新生代不同時間尺度東亞季風變遷的代用序列:對控制中國中東部環境的古季風首次提出了較為系統的理論,指出了東亞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
第四紀磁性地層學
安芷生首先引入了第四紀磁性地層學,最早指出中國240萬年前發生的重大地質氣候事件,測定了藍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率先將第四紀磁性地層學引入中國,最早指出中國240萬年前的重大地質氣候事件,測定了藍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在第四紀地質和全球變化方面,以黃土和有關第四紀沉積物為主要對象,系統地研究了中國黃土的堆積、演化及其與古氣候、古環境的關係,並與全球氣候變化聯繫起來。
中國環境變化圖景
安芷生重建了最近兩萬年以來中國環境變化圖景,並對古季風變遷機制進行了系統討論;提出了末次冰期和間冰期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和突發事件的證據和規律,開展了南北半球古氣候對比的研究,並獲國際承認。論述了青藏高原隆升與亞洲季風演化的關係。
  • 項目承擔&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16年,安芷生先後主持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較高層次的研究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5項,三等獎1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3項,陝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
時間項目名稱獎項
1988年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1989年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91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991年
青海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4年
《黃土與古季風》
陝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7年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98年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99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1999年
《西安市大氣顆粒物污染及控制》
陝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0年
《我國乾旱半乾旱區十五萬年來環境演變的動態過程及發展趨勢》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五完成人
2001年
《全球增溫的歷史相似型與14C年代學研究》
陝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二完成人
2006年
《東亞季風氣候的歷史與變率》
陝西省科學技術獎勵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8年
《晚中新世以來東亞季風氣候的歷史與變率》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2011年
《中國北方樹輪氣候學研究》
陝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2012年
《黃土和粉塵等氣溶膠的理化特徵、形成過程與氣候環境變化》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2016年
《亞洲季風變遷與全球氣候的聯繫》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 論文著作
截至2016年,安芷生在"Nature"、"Science"、"Geology"、"Quaternary Research"、"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等國外雜誌上發表100餘篇文章,在中國國內"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等雜誌上發表文章80餘篇,2005年安芷生論文引用率在全國地學研究中排名第一名,在全世界Geo-Science領域排名第九。
出版時間名稱作者出版社
1992.07
《黃土、第四紀地質、全球變化 第3集》
劉東生,安芷生主編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6
《黃土、第四紀地質、全球變化 第4集》
劉東生,安芷生,吳錫浩主編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7.10
《劉東生文集》
劉東生著;安芷生主編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8.07
《黃土 黃河 黃河文化》
安芷生主編
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
1999.07
《第四紀地質》
安芷生主編
北京:地質出版社
2004.10
《中國北方乾旱化的歷史證據和成因研究》
安芷生,丁仲禮,周衛健
北京:氣象出版社

人才培養

安芷生培養學生時,注重學生練好基本功,要會做實驗,要懂得最基本的科學原理,而且由於地學基礎研究,牽涉到時間尺度長、空間地域廣、資料量龐大的複雜系統,他強調做科研還是要從興趣出發,為了發現科學真理而工作,這樣做研究才能持之以恆。安芷生注重培養創新型青年人才,截止到2016年,一共培養了12個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如張小曳(1998年獲得)、劉禹(2005年獲得)、孫東懷(2007年獲得)、劉曉東(2008年獲得)、曹軍驥(2009年獲得)、孫有斌(2015年獲得)。
截止到2016年,在安芷生直接和聯合指導下已培養出40多名博士、20多名碩士,除了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還在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西北大學培養學生,指導博士生張小曳的畢業論文《中國西北大氣氣溶膠與黃土堆積》批准1999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博士生孫東懷的畢業論文《晚新生代黃土高原風塵序列的磁性地層與古氣候記錄》批准2001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全國圖書館參考諮詢聯盟,培養學生情況如下:
畢業時間論文題目作者學位
2016
蒙古高原地形對亞洲季風氣候影響的模擬研究
沙瑩瑩
博士
2016
黃土高原小流域深層土壤水分時空動態研究
傅子洹
碩士
2015
蘭州盆地中始新世至早中新世磁性地層與古環境演化
張鵬
博士
2015
過去千年北大西洋濤動的時空演變及與歐亞氣候的不穩定關係
徐婷婷
博士
2014
全新世東亞季風降水的區域特徵研究
張海偉
博士
2014
我國湖泊沉積物生物矽記錄及其環境指示意義:以青海湖為典型案例
劉斌
博士
2014
新疆伊犁和塔城黃土記錄的末次冰期以來的古氣候變化
李雲
博士
2014
現代土壤碳、氫、氮同位素與海拔高度關係的初步探討
譚柳琴
碩士
2013
基於遙感的青海湖流域植被分類、空間分布與影響因素研究
王瑾
博士
2013
黃土高原黑碳分布、儲量估算及其氣候環境指示意義
占長林
博士
2012
陸生環境中生物分子標誌物氫同位素組成及其古氣候意義
趙江濤
博士
2012
柴北緣冷湖剖面晚新生代高解析度磁性地層學及其構造意義
蔣毅
碩士
2012
西安市室內空氣醛酮類污染物特徵研究
白懌
碩士
2011
鶴慶盆地湖相岩芯的磁學性質變化機制及其古環境意義
徐新文
博士
2011
金屬薄膜試片在博物館藏展材料評估中的研究與套用
王升
博士
2011
關中平原高山氣溶膠化學組成、粒徑分布及源解析
李建軍
博士
2011
青海湖流域六類土壤表土有機碳、氮和黑碳的含量特徵及儲量估算
胡衛國
碩士
2010
莊浪紅粘土序列記錄的晚漸新世以來氣候變化
董吉寶
博士
2010
城市大氣二次氣溶膠的高解析度觀測與來源分析:以西安為例
劉隨心
博士
2010
晚中新世以來青海湖岩心介形蟲組合及其環境意義
盧鳳艷
博士
2010
末次冰期晚期以來青海湖沉積的岩石磁學研究
艾莉
博士
2010
成都市大氣PM2.5的化學組成及對能見度的影響
王啟元
碩士
2010
黃土顏色變化的控制因素及其古氣候意義
何柳
碩士
2010
中國北方城鎮人居環境調查及評價體系建立:以黃河流域為例
李馨
碩士
2009
基於GIS的西北地區環境信息系統開發研究
李旭祥
博士
2009
秦俑館室內顆粒物的微區分析及微環境實驗艙研究
胡塔峰
博士
2009
高準確度的末次間冰期以來黃土釋光年代學研究
康樹剛
博士
2009
長白山區泥炭地有殼變形蟲-環境因子轉換函式模型研究
李鴻凱
博士
2009
青海湖現代沉積速率分布及控制因素初步研究
劉曉燕
碩士
2008
我國最近2000年高解析度季風降雨變化
譚亮成
博士
2008
關中平原大氣黑碳氣溶膠變化規律及成因
朱崇抒
博士
2008
青海湖及鄰近地區碳酸鹽同位素環境記錄與季風-乾旱環境變遷
曾承
博士
2008
末次間冰期以來中國黃土序列10Be記錄及其古地磁示蹤
劉敏
碩士
2008
青海湖流域水化學特徵及控制因素研究
侯昭華
碩士
2008
西安兩地樹木年輪中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與環境變化
他維媛
碩士
2007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室內氣溶膠理化特徵與來源解析
董俊剛
博士
2007
青海湖一郎劍鑽孔岩芯的磁性地層學與古環境記錄
符超峰
博士
2007
青海湖地區不同水體介形類分布特徵及碳、氧同位素組成初步研究
張玲
碩士
2006
中國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生態系統土壤碳循環研究:DNDC模型的驗證與套用
張凡
博士
2006
岱海與太湖沉積物記錄的最近500年黑碳氣溶膠沉積歷史和火事件
韓永明
博士
2006
利用黃土-古土壤序列中的土壤碳同位素組成重建古氣候變化
寧有豐
博士
2006
青海湖地區近50年來自然環境變化的某些特徵
艾莉
碩士
2005
西沙群島珊瑚礁磁性地層學與鍶同位素地球化學的初步研究
孫志國
博士
2005
黃土高原古粉塵的大氣化學特徵及其環境意義
吳楓
博士
2005
岱海湖泊沉積記錄的末次冰消期以來的氣候環境演變
孫千里
博士
2004
阿爾金山索爾庫里盆地晚第三系磁性地層研究與青藏高原北部隆升
常宏
博士
2003
石筍記錄的最近 5 萬年印度季風氣候變化
蔡演軍
博士
2003
歷史文獻記錄的唐五代時期(618~959AD)中國氣候冷暖變化及其與火山噴發的關係
費傑
碩士
2003
最近13,000年中國東北地區植被演化與氣候變遷
李小強
博士
2001
中國北方沙漠-黃土邊界帶陸地環境演化的復原研究
侯甬堅
博士
2001
賀蘭山環境變化的樹輪寬度和穩定碳同位素記錄
馬利民
博士
2001
亞洲粉塵,晚新生代黃土高原風塵沉積與季風演化
曹軍驥
博士
2000
晚新生代黃土高原風塵序列的石英粒度和沉積通量變化
孫有斌
博士
2000
黃土高原北部晚新生代風塵序列的磁性地層與古氣候研究
強小科
博士
1999
內蒙古陰山、陝西子午嶺樹木年輪對氣候要素的重建
劉禹
博士
1999
晚新生代黃土高原風塵記錄的周期譜演化特徵研究
李力
博士
1998
東亞季風氣候變遷機制的數值模擬研究
劉曉東
博士
1998
鎮安.佛坪樹輪氣候學研究
馬利民
碩士
1997
不同類型14C樣品的前處理及其測年方法的初步研究
郭盤林
碩士
1997
晚新生代黃土高原風塵序列的磁性地層與古氣候記錄
孫東懷
博士
1997
藍田段家坡風成紅粘土序列的古氣候記錄
陳寶群
碩士
1997
黃土中碎屑石英記錄的末次間冰期氣候特徵
孫有斌
碩士
1997
黃土高原晚第四紀黃土及湖相沉積物紅外光釋光測年初步研究
賴忠平
碩士
1996
黃土記錄的最近250萬年東亞冬夏季風氣候變化
鹿化煜
博士
1995
中國西北大氣氣溶膠與黃土堆積
張小曳
博士
1995
榆林鎮北台黃土剖面記錄的最近13萬年沙漠—黃土過渡帶的氣候歷史
黃湘萍
碩士
1994
陝西黃陵樹木年輪穩定碳同位素與氣候
李正華
博士
1990
陝西全新世黃土的14C年代學及最近13000年氣候變遷
任劍璋
碩士
1990
最近130000年西安、洛川地區黃土穩定同位素研究
林本梅
碩士
1989
渭南沋河流域距今12萬年以來氣候地層年代學的研究
趙華
碩士

榮譽表彰

時間獎項/榮譽參考資料
1991年
第二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
2000年
匈牙利科學院授予的洛克茲獎章(Loczy Medal)
2001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08年
陳嘉庚科學獎(地球科學獎)
2011年11月18日
美國沙漠研究所傑出國際科學家獎
2015年
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個人)
2016年06月30日
陝西省優秀共產黨員
2017年05月
全國創新爭先獎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參考資料
1992年-1997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93年-2007年
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副主任(第四屆),副理事長(第五屆、第六屆)
1995年-
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IGBP)科學委員會委員(第四屆)、常委委員(第五屆、第六屆)
1997年-200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98年-
西北大學雙聘院士
1998年9月-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副理事長、常務理事(第五屆、第六屆),顧問(第七屆)
1999年-
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INQUA)副主席
1999年-
西安交通大學兼職教授
2003年-200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006年2月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雙聘院士
2016年-2020年
北京師範大學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第三屆)
PEP-II大型國際合作計畫成員
陝西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陝西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南京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兼職教授、陝西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人物評價

安芷生為解決中國地球環境科學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具體問題,積極投身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紮根西部三十餘年,辛勤耕耘,建立起國際一流地學機構,取得了一系列國際矚目的創新成果,在地球科學領域為中國科學家贏得了國際聲譽,為本領域培養了大批一流英才,以實際行動為落實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理念做出了表率。(中共陝西省委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