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設有以教學為主的材料學系、材料加工工程系、材料物理與化學系,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

2017年,被納入“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序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簡稱:西安交通大學
  • 校訓: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 創辦時間:1896年
  • 類別:高等學府,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
  • 現任校長:王樹國
  • 知名校友:孫軍,邢建東,張建勛
  • 所屬地區:中國陝西省西安市
  • 主要院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主要獎項: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項目6項
    “十五”以來共獲國家科學技術獎21項
大學介紹,學院介紹,現任領導,學院院長,黨委書記,副院長,機構設定,本科培養,碩士培養,系部介紹,實驗室建設,科研機構,

大學介紹

西安交通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為我國最早興辦的高等學府之一。其前身是1896年創建於上海的南洋公學,1921年改稱交通大學,1956年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內遷西安,1959年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並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是“七五 ”、“八五”首批重點建設項目學校,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和 “985”工程建設,被國家確定為以建設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為目標的學校。2000年4月,國務院將原西安醫科大學、原陝西財經學院併入原西安交通大學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今日的西安交通大學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蓋理、工、醫、經濟、管理、文、法、哲、教育和藝術等10個學科門類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學校設有20個學院(部)、8個本科生書院和8所附屬教學醫院。現有校本部在職教職工5635人,專任教師2416人,教授、副教授1500餘人。學校教師隊伍中有兩院院士21名,其中11名為雙聘院士。國家教學名師6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44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9名,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及中青年專家15名,“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畫”創新團隊帶頭人15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入選者”188名,“千人計畫”31人,對國家做出突出貢獻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544名。

學院介紹

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設有以教學為主的材料學系、材料加工工程系、材料物理與化學系;並設有以科研為主的材料強度研究室、新材料研究室、表面工程研究室、焊接研究所、耐磨材料及鑄造研究所、工程材料研究所等研究室。具有設備先進的教學、科研實驗室,擁有國內一流的教學、科研設備。並設有金屬材料及強度研究所與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是國家重點一級學科,培養的畢業生可在高校從事教學工作,在科研單位從事工程材料、新型材料及其加工技術的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和開發研究,也可在機械、冶金、化工、能源、電子、交通、輕紡、軍工等企業從事材料製備、材料選擇與套用、材料質量與性能檢測和表面工程及先進材料開發等方面的 西安交通大學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是全國首批擁有博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學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並設有博士後流動站,是"211工程"建設學科和我國材料科學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之一。
學院現有教職工100餘人,其中正副教授51人,博士導師22人,曾獲省部級以上獎二十餘項。年均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8項, 發表論文150餘篇;並共獲得國家攻關、973、863項目二十餘項,接受客座訪問學者4-5名。

現任領導

學院院長

孫軍,男,1982年7月畢業於吉林工業大學金屬材料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1986年和1989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分別獲工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92年-1995年獲加拿大國家自然科學與工程研究理事會“國際研究員”研究獎學金,在女王大學材料與冶金系工作。1995年回國任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士導師。1999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並受聘為“材料學”學科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200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2003年與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任曉兵博士合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2004年入選“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現任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國家973計畫“材料若干介觀性能表征及其尺度效應(2004CB619300)”項目首席科學家。兼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材料分會副理事長,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金屬材料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金屬材料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第14屆國際材料強度大會(2006)組委會主席和亞太強度與斷裂會議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等。

黨委書記

邢建東,男。日本九州大學工學博士。1982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1983-1885赴日本千葉工業大學進行訪問研究,是第一位與日本大野篤美教授從事單晶連鑄研究的中國學者,1997-1998年、2001年及2002年多次應邀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在日本千葉工業大學、九州大學以、日本九州國家工業研究院以及韓國工業技術研究院進行合作研究和特邀報告。現任西安交通大學機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兼任全國鑄造學會常務理事及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金屬學會耐磨材料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磨損失效分析委員會副主任、陝西省機械工程學會鑄造學會理事長、昆明理工大學兼職教授、西北工業大學“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鑄造技術》、《鑄造》、《水利電力機械》雜誌編委等。

副院長

張建勛,1982年西安交通大學本科畢業獲學士學位,1984上海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獲碩士學位;1989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博士學位;1996任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2000年日本大阪大學客座教授、共同研究員。國際焊接工程師,中國致公黨黨員,西安市政協委員。現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焊接研究所所長,西安焊接技術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建設焊接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焊接學會理事,焊接力學與結構設計製造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機械工業教育協會高等學校機電類學科教學委員會委員,現代焊接生產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喬冠軍,1985~1995年在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系)學院學習,分別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5~1997年在西北工業大學做博士後。2001年8-11月在日本大阪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 學術兼職:入選教育部首批“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受聘西安交通大學“騰飛”特聘教授。兼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環境材料分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材料分會理事、工程陶瓷專業委員會委員,陝西省複合材料學會理事、金屬學會理事、材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矽酸鹽學報》編委。 科研教學:主要從事先進陶瓷及陶瓷基複合材料研究工作。承擔功能陶瓷材料、生態環境材料、陶瓷力學性能、材料科學進展等課程教學。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863項目(2項)、973項目(2項)、民口配套項目(3項)、霍英東基金等十餘項。通過教育部鑑定5項,獲得陝西高校科技二等獎一項。發表論文80餘篇,其中SCI收錄50多篇。參編教材和專著5部,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1項

機構設定

材料學系
材料物理與化學系
材料加工工程系
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
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
其它科研機構
材料強度研究室
表面工程研究室
新材料研究室
材料物理與化學研究室
鑄造及耐磨材料研究所
焊接研究所

本科培養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培養能滿足我國基礎產業要求及適應現代化建設的具有系統材料知識、基礎理論知識及工程技術知識,且具有新材料、新產品、新工藝開發研製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該專業為國家重點學科,有權授予學士、碩士、博士學位;設有金屬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表面科學與工程等專業方向,以及納米材料、功能材料、生物材料、複合材料等新的研究方向。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以材料科學的四個基本要素(材料的結構、加工、表征、性能)為框架,以材料的組織與結構--材料的性能與用途--材料的設計與製備為主線,構成了本專業的課程體系及主要教學內容。專業主要課程:材料科學基礎、材料工程基礎、材料研究方法、材料力學性能、材料學、材料與環境、計算材料學,以及高分子材料專業開設的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學、聚合物成型工藝及模具設計、高分子材料設計與套用等課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畢業生可在高校從事教學工作,是"211工程"建設學科。是我國材料科學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之一。
學院現有教職工103人,其中正副教授和高級工程師 53人,博士導師21人,學院擁有固定資產超過五千萬元人民幣, 具有材料製備、評價和產品開發實驗大樓,在國內高等學校中名列前茅。曾獲省部級以上獎七十餘項,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低碳馬氏體及其套用的理論研究)、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論材料的強度、塑性、 韌性的合理配合),累計經濟效益逾十億元人民幣。年均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5項,並獲得國家攻關、863項目十 餘項,年均發表論文150餘篇、接受客座訪問學者4-5名,編寫專業教材和專著30餘本。現每年招收碩士研究生60-70人 、博士研究生50-60人,現有博士後在站人員7人。每年均招收工程碩士研究生。

碩士培養

一、培養目標
本學科培養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研究生要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德良好,服從國家分配,能從事材料科學領域的科學與技術研究和教學工作,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培養目標如下:
碩士研究生:培養在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較寬厚的專業知識,受到良好工程技術和試驗技能訓練,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熟識各種新材料的研製、加工和測試分析技術,具有熟練的計算機套用技能,具有用本專業知識解決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中的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
博士研究生:培養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受到良好的科學研究和試驗技術訓練,並具有創新意識和特長的高級專門人才,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具有熟練的利用計算機進行分析研究的能力,具有獨立從事科學與技術研究和教學工作的能力,在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內能夠做出創造性成果。?
二、研究方向
1、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基礎理論與套用技術研究;
2、先進材料製備、設計與開發,如高性能金屬材料、複合材料、電子信息材料、生物材料、功能與智慧型材料、納米材料、薄膜材料、陶瓷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等;
3、先進材料加工(合成、製備、加工)與過程控制,如液態成型技術、塑性成型技術、現代焊接與連線技術、熱處理CAD與智慧型化技術,材料加工過程計算機測控自動化技術和現代表面技術;
4、材料的力學、物理和化學性能測試與分析,材料的組織與性能,材料強度與力學行為,材料表面工程及腐蝕防護。
三、學習年限和學分
全日制碩士生學習年限為二年半;總學分≥30,其中課程學分26、講座2學分、實踐環節2學分,學位課≥18。半脫產碩士研究生經申請批准其學習年限可延長半年至一年。
全日制碩士博士生學習年限:一般為3~6年,碩博連讀的學習年限一般為5~6年,博士生的學習時間主要用來進行課程學習、科學研究和撰寫學位了論文,課程學習時間一般為半年左右。學分要求:總學分為12學分,學位課程至少6學分,其中科技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為必選課程。
a) 博士生在論文工作期間,須參加學術講座7次以上,3個前沿系列學術講座,每次應有不少於500字的小結,經導師簽字後在申請答辯前交院研究生教務登記。
b) 博士生在作論文期間,要完成一項模擬自然科學基金申請,在研究室報告並經導師簽字,於申請答辯前交院研究生教務登記。
c) 博士生應以教師身份進行一定教學實踐活動。各研究所(室)統一安排,要有明確的計畫和管理。
d) 博士學位論文工作基本成文後,應在正式申請答辯前六個月,在研究所(室)做一次論文學術報告。
課程學習採取面授、自學、講座、研討等方式進行,提倡自學為主。基礎理論課和專業課採用多種方式進行,在規定的時間內寫出讀書報告交任課教師評閱;或由考試委員會(3~5人)主持考試採用筆試加口試的方式進行,按四級計分評定成績,成績合格者即入學分。
研究生的課程設定及其要求見附屬檔案《材料學院研究生課程設定》。
四、培養方式
1、 實行導師負責制,博士生必要時可聘請副導師,跨學科或交叉學科培養博士生時,應從相關學科中聘請副導師協助指導。提倡導師個別指導與研究室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法;
2、 指導教師應根據本培養方案和碩士生的個人情況,在碩士生入學前,制定出培養計畫。入學後三周內可以根據研究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局部調整。
3、 指導教師應根據本培養方案和博士生的個人情況,在博士生入學前制定出培養計畫,內容包括:研究方向、課程學習、文獻閱讀、選題報告、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學位論文及實踐環節等方面的要求和進度計畫。博士生入學後三周內可以根據本人的具體情況對培養計畫進行局部調整。
4、 研究生應參加課題組、研究室(或教研室)的專題討論,或其它學術活動。根據科研工作需要可安排研究生外出調查研究,收集資料,參加學術會議
5、 學院研究生培養領導小組每半年組織一次博士生座談會,了解課程、論文進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系部介紹

材料學系
材料學系下設:材料強度研究室、新材料研究室、表面工程研究室。該系現有教職工36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3人,教師大多具有博士學位。該系學生通過本專業課程的學習,掌握材料科學與工程所必需的專業基礎理論及工程技術基礎知識;以明顯的學科及科研優勢,先進的材料研究,製備,測試儀器及設備為依託,使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受到良好的專業技能,科研能力等基本訓練及創新意識的培養。
通過課程試驗,專業綜合實驗,開放試驗,材料科學專題報告,科研訓練,金工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教學實踐環節的鍛鍊,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使學生在語言交流,文字表達,團隊合作等方面得到良好的訓練.本專業培養的學生可以從事材料科學與工程的科研,生產,技術管理的和教學工作,以及新材料,新產品,新工藝的研製與開發。
材料物理與化學系
材料物理與化學系下設材料物理與化學研究室。它是以我校20世紀80年代建立的腐蝕與防護、高分子材料、金屬物理等專業、方向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是理工科結合的學科,研究材料科學和套用中深層次問題,培養具有紮實的材料科學基礎理論和掌握現代材料科學研究方法的研究人才。材料物理與化學系擁有一支精幹的高水平學術隊伍,現有教師11人,其中包括教授3名(博士導師2名),副教授6人。本學科擁有博士、碩士和學士學位授予權,是“211工程”建設學科。是我國材料科學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之一。
材料加工工程系
材料加工工程系下設:鑄造及耐磨材料研究所、焊接研究所。它是在我校材料成形工程與控制專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材料加工工程是材料科學與技術和製造技術的交叉學科,它既包含製造過程的重要內容,又是材料科學與工程的主要組成部分,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國防建設均有重要作用。材料加工工程系擁有一支力量雄厚的高水平學術隊伍,教職工3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高級工程師2人,中級職稱9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9人。本系一貫堅持敬業與奉獻,開拓與創新和團隊作戰精神。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宗旨是:為國家培養:“強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科技人才。在學科發展方面強調“傳統加工方法的新技術改造”與“新一代材料精確成形加工技術,多學科多尺度模擬仿真”並行。

實驗室建設

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
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前身是1963年高教部和國家科委批准成立的金屬材料及強度研究室(所)和1985年國家教委批准成立的金屬材料強度部門開放實驗室;1990年利用世界銀行貸款進行建設,1995年4月建成,通過國家驗收為國家重點實驗室,並正式對外開放。
本實驗室著重於研究材料服役條件下的力學行為,以金屬材料、陶瓷材料、薄膜與塗層材料領域的最新發展,特別是國民經濟建設與國防安全的相關需求為導向,開展以力學性能為主要指標的材料設計和製備技術研究。其重點為提煉表征材料基本屬性的性能參量及建立其合理的評價方法和判據指標,並套用於工程實際。在強調套用基礎研究的同時,注重相關材料力學行為基本規律和特異現象的基礎研究,保持和提高實驗室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和地位;
作為以套用基礎研究為主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自2006年來主持、參與完成了一批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計畫”、國家攀登計畫為代表的基礎性研究項目,以國家“863計畫”為代表的套用基礎研究項目,以國家攻關計畫和國防軍工為代表的套用研究項目。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14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7項),申請發明專利 12項,授權發明專利 4項,發表國外英文刊物論文254篇、國內重要刊物論文629篇。實驗室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注重實驗室的開放與國際、國內的合作,培養了一支以具有博士學位年輕教師為主的科研隊伍。經過6年的努力,實驗室在金屬材料力學行為的表征與評價、表層材料製備技術及性能表征、高性能先進材料(如先進結構陶瓷、納米電磁材料、納米複合材料)製備技術與性能表征等方面形成了特色。

科研機構

材料強度研究室
材料強度研究是西安交通大學優勢學科研究領域之一。 經過長期的精心探索和刻苦研究,形成了“金屬材料強度研究及其套用”這一學術傳統和學科體系。在“發揮材料強度潛力”、“低碳馬氏體理論及套用研究”和“材料強塑韌合理配合”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研究成果曾成功地套用於多種材料體系和行業部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多項獎勵,累計經濟效益逾 10 億元。研究室強調將學科前沿研究與國家重大需求緊密結合,為國民經濟建設和材料強度理論及套用的學科發展作貢獻。
研究室現有教師 7 人,其中教授 5 人,副教授 1 人,高級工程師 1 人。大多數人曾在國外留學訪問。在讀研究生 31 人,其中博士生 16 人。
主要研究內容:
材料力學行為的表征與評價、金屬材料力學行為的基本規律、金屬材料力學行為的若干特異現象、重大工程材料服役特性表征與評價、 智慧型材料與系統控制。
表面工程研究室
表面工程研究室致力於表面強化及功能薄膜的開發、表征和套用,並開發了新型儲氫材料、鎳氫動力電池、超硬材料和生物活性材料。承擔國家“863”技術設備產業化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省部級攻關項目1項,國際交流項目2項,獲國際發明專利授權2項,技術成果轉讓1項,年平均科研經費約210萬元。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其它部委獎1項,西安交通大學科技進步獎5項,2007年以來,發表論文200餘篇。
現有人員8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2名,高級工程師2名,講師1名,在讀研究生51名(其中,博士生25名)。研究室教師全部都有在國外著名大學或研究所工作的經歷,鼓勵人員出國進修或進行學術交流,以保持國際領先水平研究方向。
新材料研究室
新材料研究室在各種新材料的製備技術與開發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研究領域涉及先進陶瓷材料、軍工用材料、新金屬材料、機械化合金等。新材料研究室重視材料基礎研究和新材料套用開發的緊密結合,以國家目標和企業需求為導向,研究開發了一系列新材料,新技術和對傳統材料進行改造的新工藝等。承擔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1項,國家“863”高技術計畫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面上項目6項,國防軍工項目8項,省重大產業化示範項目1項,企業橫向協作項目多項。年平均科研經費超過150萬元。研究成果顯著,已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近百餘篇,研究成果幾十項,專利近10項。
全室現有職工1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在讀研究生50餘人(其中博士生25人)。
材料物理與化學研究室
材料物理與化學研究室有一支精幹的高水平學術隊伍,教師8人,其中包括教授3人(博士生導師2名),副教授4名。
材料物理與化學研究室在材料的環境損傷,材料表面和界面的物理與化學行為,材料強韌性的物理與化學、材料腐蝕與保護、高分子材料、多功能材料、生物材料等方面開展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10多項。
本研究室承擔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83、863、軍工配套、霍英東基金、德國洪堡基金及一批部委和產業部門的協作項目。開展的主要研究內容涉及到鈦合金表面納米強韌化技術、薄膜材料界面電子理論、高速鐵路導線材料、煤礦開採材料、先進電池材料、表面塗層、特種高分子塗層、生物材料、石油工程材料和結構的腐蝕防護及安全性評價等。有良好的學術氛圍,近幾年出版學術專著3部,教材1部,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獲得多項省部級科研成果獎。
鑄造及耐磨材料研究所
鑄造及耐磨材料研究所現有教職工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高級工程師1人,中級職稱7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7人。每年可招收計畫內碩士研究生8人,博士研究生6人。在站博士後人員2人,在讀研究生3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2人)。
研究方向:
複合材料製備及控制,凝固過程的數值模擬,材料磨損及性能表征,金屬單晶製備,金屬半固態漿料製備成型技術,陶瓷摩擦學,材料高能束表面處理,材料在氧化腐蝕環境中的損傷機制,現代修復理論與技術,高精模具快速製造工藝與技術。以耐磨材料、材料表面強化與改性以及凝固數值模擬研究為特色。
科研項目:
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福特—中國研究與發展基金1項,省校合作項目1項。完成省、校基金及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多項,與企業合作項目多項。年平均科研經費約200萬元。
成果:
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陝西省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陝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西安交通大學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國家發明專利2項。發表論文110篇,EI、SCI收錄36篇。專著1本,主編教材7本,論文集1本。
焊接研究所
焊接研究所,其前身於1955年成立於上海,1956年遷至西安,1960年培養出首屆本科畢業生,1978年成為我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權專業點之一,1990年成為全國五所擁有焊接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1994年根據國家及學校院系調整精神,焊接教研室更名為焊接研究所。全所現有教職工18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及高級工程師7名,講師4名,具有博士學位人員10名。
焊接專業自成立半個世紀以來,已畢業博士研究生12屆,碩士研究生28屆,本科生36屆,培養博士生40餘名,碩士生300餘名,本專科生3400餘名,專業證書及進修培訓生800餘名。
在培養人才的同時,西安交通大學焊接研究所完成了大量的科研項目,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自2003年以來,獲得國家級科技獎2項、省部級成果獎5項,發明專利12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縱向課題經費300餘萬元,橫向課題經費1200餘萬元,一些研究領域處國內領先地位,達到國際水平。在國內外重要期刊上發表論文240餘篇,其中SCI收錄80餘篇,EI收錄90餘篇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