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汪鳳藻
- 字號:字芝房
- 所處時代:清
- 出生地:江蘇元和
個人信息,人物經歷,
個人信息
汪鳳藻(1851-1918),汪鳳藻,雲章。江蘇元和人,同文館英文班畢業生。曾為譯書纂修官,撰有英文語法書《文法舉隅》一冊,並譯《萬國公法》、《英文文法》、《政治經濟學》等書。1883年授翰林院庶吉士;1891年7月29日以翰林院編修賞二品頂帶署理駐日欽使。1892年7月9日正式任為駐日欽使。
人物經歷
1894年後經歷
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日本為慫恿清政府出兵,故意散布“必無他意”的空氣。6月3日,朝鮮國王乞兵書一到,清政府立即發兵赴朝。
6月,汪鳳藻電告李鴻章日方並非無他意,己秘密派兵赴朝。
6月7日,汪鳳藻按清廷訓令,根據一八八五年天津會議專條,將中國出兵朝鮮事照會於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照會說:“保護屬邦”是清朝“舊例”;出兵目的是平定“變亂”,亂乎之後,“當即撤兵,不更留防”。當天,陸奧即代表日本政府答覆他:“不承認朝鮮為中國屬邦”,要求他轉請清廷改換“屬邦”二字,汪當即“正詞拒之”。
此後,日方不斷向朝鮮增派海陸軍,汪奉清政府命令,反覆申述:中國出兵系應朝鮮所請,日本並無朝王之請,決不可深入朝鮮內地,免致中日軍隊衝突。日方聲稱其出兵僅為保護使館及商民,經汪“力阻”,勉強承允亂平之後“彼此撤兵”。汪覺察到日本居心“叵測”,於6月13日和16日,連續電告李鴻章:日本“意在更革韓政”,控制朝鮮。
6月17日,日本政府向汪遞送一份咄咄逼人的所謂共同鎮壓和善後辦法。汪深感日本毫無撤軍之意,立即電達本國。清政府感到十分為難,如答應,則使日本奪取對朝控制權的陰謀得逞;如拒絕,則獲失和之咎。汪風藻建議“以認屆替會剿”,如日方同意則中國不失主權,如拒絕則失和之咎歸日方,並說,此策當於中國向朝鮮添兵後施行。可借,此策未被採納。
6月22日,汪鳳藻按清廷訓令,以三點意見照復日本政府,迴避有爭議的“屬邦”問題,拒絕日本出兵,仍建議雙方共同撤兵。日方斷然拒絕。中日直接交涉陷入僵局。
6月22日以後,汪鳳藻對日本侵略意圖已洞若觀火,一再主張‘添拔重兵”,放棄對列強調停的幻想。7月中旬,汪根據情報證明日方言行“兩歧”:表面上“定議撤兵和商”,暗地仍在出口糧械,準備戰爭。他要求清政府早作應戰形備。
7月25日,中日戰爭爆發。7月29日,清廷電今汪鳳藻撤旗歸國。
汪風藻本系“詞臣”,性情淡雅。對日交涉皆一本於政府授意,自己雖有嘉言善計,終不得用。回國後絕意仕途,“家居不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