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CUHK)

香港中文大學

CUHK一般指本詞條

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簡稱港中大(CUHK),是一所亞洲頂尖、享譽國際的公立研究型綜合大學,在中國研究、生物醫學科學、信息科學、經濟與金融、地球信息與地球科學等重點研究領域堪稱世界級學術重鎮,也是香港唯一有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得主任教的大學。該校以“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為使命,以書院制和中英雙語並重為特色,是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世界大學聯盟亞太國際教育協會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重要成員,亞洲首家AACSB認證成員,香港網際網路交換中心所在地。

香港中文大學由新亞書院崇基學院聯合書院於1963年合併而成;1966年,成立香港首所研究院;1976年,整合不同書院的學系,由大學統一負責;1986年,全面檢討課程結構,改用學分制,並加強通識教育;1998年,率全港之先錄取內地本科生;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立。

香港中文大學的創立打破了大英帝國殖民地只允許有一所大學存在的鐵律,同時掀起了香港的中文運動,成功終結英文壟斷官方語言地位的局面,既是英國殖民史的分水嶺,也是20世紀亞洲地區非殖民化的表征之一,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

作為香港乃至亞洲首屈一指的高等學府和當代新儒家的主要陣地,中大先後聚集了錢穆楊汝梅林語堂胡秀英高錕饒宗頤劉殿爵莫里斯楊振寧蒙代爾姚期智白先勇等一大批學術巨匠,培養了以史學家余英時、數學家丘成桐、銀行家鄭海泉等為代表的各界傑出人才。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前身史略,開拓發展,辦學條件,師資力量,院系概況,辦學模式,學科建設,合作交流,社會評價,學術研究,科研平台,建設成果,學術資源,文化傳統,校名來源,學校校訓,學校校徽,學校紋章,學校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校園環境,傑出校友,

歷史沿革

前身史略

香港中文大學全景香港中文大學全景
1949年,中國政治發生巨變,由於大批難民湧入,香港人口暴漲,令香港對中文授課教育的需求激增,對香港高等教育構成沉重壓力;另一方面,亦為香港帶來了大批出色的內地學者和教育家。他們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開辦不少“難民學校”,講授專上程度的課程,協助南來及本地青年繼續學業。其後中文大學的三所成員書院(新亞書院崇基學院聯合書院)就是在這一時期孕育出來的。
  • 新亞書院
新亞書院成立於1949年,為國學大師錢穆、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等人創辦,其教學宗旨在於“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旁采西歐大學導師制度,以人文主義之教育宗旨,溝通東西文化,為人類和平、社會幸福謀前途”。
建校初期,規模極小,師生不過數十人。1950年3月改組並易名為新亞書院,由錢穆先生任院長兼文史系系主任,唐君毅先生任教務長兼哲學系系主任,張丕介先生任總務長兼經濟系系主任,楊汝梅先生任商學系系主任,趙冰先生任法律顧問。
新亞早年的教授有為國民政府教育部高教司司長的吳俊升先生、書法家曾克端、歷史學家左舜生、甲骨文專家董作賓、國學家饒宗頤羅香林等。書院以中文教學,並教授官立學校所缺乏的中國文化課程,被視為中國儒學的復興基地及宋代書院文化的延續。
  • 崇基學院
崇基學院由前廣州嶺南大學校長李應林、前上海聖約翰大學校董會主席歐偉國香港聖公會領袖何明華會督於1951年創辦,代表基督教在華發展高等教育傳統的延續。
崇基學院崇基學院
該校繼承以前在中國國內十三間基督教大學之精神,依據中國基督教之傳統,提供高等教育,以中文為主要之授課語言,並以融合基督精神與中國文化精神,開拓博愛包容、自由開放之風氣,培養學問通達、襟懷廣闊,具有世界文化視野的人才為宗旨。
崇基學院創辦之初,僅有學生六十三人,借用港島聖約翰大禮拜堂及聖保羅男女中學上課。其後再租賃堅道147號樓房及下亞厘畢道之聖公會霍約瑟紀念堂為校址。
蒙香港政府在新界馬料水撥贈土地一段,面積總計十英畝,並於其地增建火車站(現名為大學站),該校乃於1956年遷至新界馬料水村永久校址。
  • 聯合書院
聯合書院由廣僑、光夏、華僑、文化及平正會計專科學校五所私立書院合併組成 。這五所書院是從廣州或鄰近地區南移的私立大學,與香港有密切淵源。
聯合書院聯合書院
1956年初,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柯克教授訪港,建議把各院校力量集合起來,五所書院遂於同年6月宣布組成“香港聯合書院”。
該校秉承“明德新民”校訓,肩負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使命,因應香港所需,與時並進,通過全人教育及群體生活,提升學生的品德情操,為香港社會、中國以至全人類服務。
1957年,聯合書院依據香港政府法案成立校董會。聯合書院創校董事會主席及首任校長為蔣法賢醫生,校本部設在香港堅道一百四十七號,有學生六百多人。

開拓發展

香港中文大學校園入口(1974)香港中文大學校園入口(1974)
1957年,新亞、崇基、聯合成立“香港中文專上學校協會”,由蔣法賢擔任主席,爭取政府承認三院頒授學位的資格,為進一步合作奠下基礎。
1958年,港府接納設立一所中文大學的建議,繼於1959年正式宣布資助三所書院,並以它們為新大學的基礎書院。
1961年,香港政府委任大學籌備委員會,以初步籌劃大學校址、建設等事宜。
1962年,由薩塞克斯大學創校校長富爾敦爵士主持、國際學者組成的富爾頓委員會成立,以審定三院的水準,定下新大學的組織架構。
1963年,香港政府接納富爾敦委員會的報告書,臨時校董會隨即成立,關祖堯爵士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李卓敏博士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一任校長。9月15日,立法局通過《香港中文大學條例》。10月17日,大學監督港督柏立基香港大會堂主持大學成立典禮,三所書院合併成為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理學院及社會科學院同時成立。至此,從書院到大學這一長達十五年的艱苦歷程終告完成,中文和中國文化也終於在香港獲得明確地位。
草創之初的中大實行邦聯制,每所書院仍維持教學及行政上的獨立,大學僅負責頒授學位等工作。
1964年,中大首次頒授學士學位;訂定校訓“博文約禮”。
1965年,開辦首項學生交流計畫;教育學院成立(1991年升格);校外進修部成立(1994年易名為校外進修學院,2006年起正名為專業進修學院)。
1966年,研究院成立(為香港首所研究院)。
1967年,中國文化研究所成立;頒授第一屆碩士學位
1969年,大學本部辦事處遷入沙田現址。
1971年,簡悅強爵士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成立。
1972年,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落成啟用。
1972-73年,聯合書院新亞書院遷入香港中文大學沙田校址。
1974年,工商管理學院成立。
1976年,第二次《富爾敦報告書》呈交大學監督,建議加強教務人員參與治校,以及重組學系。不同書院的學系予以整合,由大學統一負責,提供“學科為本”的教育。
1978年,馬臨教授接任第二任校長。
1980年,首辦博士學位課程。
1981年,醫學院成立;首辦兼讀學士學位課程。
1982年,利國偉爵士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首次頒授哲學博士學位。
1983年,中大校友丘成桐獲得國際數學家大會菲爾茲獎,此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1984年,推行本科課程暫取新生計畫。
1986年,大學全面檢討課程結構,改用學分制,並加強通識教育逸夫書院成立。
1987年,高錕教授接任第三任校長。
1988年,教育統籌委員會公布《第三號報告書》,建議中大的學制由四年制改為三年制;大學服務中心加入中大(1993年更名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1989年,大學教務會通過大學本科學程採用彈性學分制,自1991年9月生效;《第三號報告書》的建議獲行政局通過。
1991年,工程學院成立;護理學系成立(2002年正名為那打素護理學院)。
1992年,藥劑學院成立。
1993年,會計學院成立;中大校友評議會成立。
1995年,香港網際網路交換中心於中文大學成立,成為全港網際網路訊息的核心。
1996年,李國章教授接任第四任校長。
1997年,利漢釗博士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
1998年,率全港之先錄取內地本科生;酒店管理學院成立(2002年正名為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中醫學院成立。
1999年,公共衛生學院成立(2009年正名為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
2000年,中醫中藥研究所成立。
2002年,金耀基教授接任第五任校長;首度頒授榮譽院士銜。
2003年,鄭維健博士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
2004年,劉遵義教授接任第六任校長;法律學院成立(2008年升格)。
2005年,開始通過全國普通高校統一招生計畫招收內地本科生。
2006年,大學制定策略計畫,確立今後十年發展方向;選定五個重點資助研究領域;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成立。
2007年,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和聲書院成立;獲國家教育部列入提前錄取批次。
2009年,前校長高錕教授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鄭海泉博士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建築學院成立。
2010年,沈祖堯教授接任第七任校長。
2011年,中大教學酒店開幕暨鄭裕彤樓命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開幕。
2012年,配合香港“3+3+4”學制改革,採用四年制本科課程,回歸創校一直推行至九十年代中期之學制。
2013年,香港中文大學50周年金禧校慶;康本國際學術園開幕;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開幕。
金禧校慶標誌金禧校慶標誌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獲批設立。
2015年,成立全港學界首間海量數據(Big Data)決策分析研究中心;國學中心正式成立。
2016年,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動土;梁乃鵬博士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
2018年,段崇智教授接任第八任校長;成立“環球校友諮詢委員會”及“傑出校友訪問計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眾創中心開幕。
香港中文大學百萬大道香港中文大學百萬大道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唯一有諾貝爾獎得主、菲爾茲獎得主、圖靈獎得主任教的大學,不少中大學者和研究人員屢獲殊榮,而獲著名獎項者更不計其數。截至2018年,學校擁有全職教職員工7858人,其中教授1038人,各類講師659人,研究人員1522人。
“光纖之父”高錕於1987至1996年擔任中文大學校長,卸任校長一職後一直擔任中大工程學榮譽講座教授,2009年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
高錕教授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高錕教授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大博文講座教授及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丘成桐教授為中文大學校友,曾獲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
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楊振寧教授為首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1999年起,楊教授宣布將他全部獎章(包括諾貝爾獎章)、論文、手稿及書札,捐贈給中文大學,楊振寧學術資料館因而成立。
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莫里斯爵士,於2002年加入中文大學成為博文講座教授,並出任晨興書院院長。
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元之父”蒙代爾教授,於2009年加入中文大學成為博文講座教授。
國際知名的計算機科學家、首位華人圖靈獎得主姚期智教授,於2005年加入中文大學成為博文講座教授。
著名文學家白先勇教授是中大博文講座教授,他為文學院開設“崑曲之美”課程,並任中大“崑曲研究推廣計畫”榮譽主任。
國際知名經濟學家劉遵義教授,於2004年至2010年擔任中文大學校長,他在計量經濟學、經濟發展和經濟政策,特別是東亞經濟研究方面成就卓著,早在1966年已建立第一個中國計量經濟模型,現任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
中文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李歐梵教授是海內外聲譽卓著的著名學者,美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也是美國漢學界屈指可數的重量級學者。
著名地球大氣科學專家劉雅章教授為香港中文大學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他是全球變暖報告執筆人之一,與美國前副總統戈爾一起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中文大學財務學系講座教授郎鹹平是世界級公司治理和金融專家,主要致力於公司監管、項目融資、直接投資、企業重組、兼併與收購、破產等方面的研究,2003年被列入世界經濟學家名人錄。
善衡書院院長、生物研究講座教授辛世文教授是著名農業生物技術專家,他於1980年成功複製出世界上第一個植物基因,被譽為“植物基因複製之父”。
中文大學工學院院長汪正平教授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他長期從事封裝技術及材料開發研究,被譽為“現代半導體封裝之父”。
中文大學醫學講座教授盧煜明教授是分子生物學臨床套用專家,他基於孕婦外周血中存在胎兒DNA的發現,在無創產前胎兒基因檢查方面做出開拓性貢獻,被譽為“無創DNA產前檢測”的奠基人。
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主任湯曉鷗教授是計算機視覺專家、IJCV首位華人主編、商湯科技創始人,他發明的人臉識別技術是世界上第一個超過人眼識別能力的計算機算法,創辦的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被稱為“計算機視覺界的黃埔軍校”。
中文大學常務副校長及偉倫計算器科學與工程學講座教授華雲生教授為國際知名的計算機科學家,他是IEEEACMAAAS三個學會的院士,並曾任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微電子系統結構學部主任和IEEE計算機學會會長。
中文大學副校長及卓敏心理學講座教授張妙清教授是開發中國家科學院國際套用心理學會院士,她開創了中國人個性測量表(CPAI)的研究,成為亞洲首個全面的人格測量工具。她獲國際套用心理學會頒授2014年度傑出科學貢獻獎,是首位亞洲心理學家獲此殊榮。
中文大學卓敏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侯傑泰教授是國際套用心理學會和美國教育研究協會院士,曾任國際套用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主席。
中文大學偉倫經濟學講座教授及經濟學系系主任張俊森教授於2013年當選世界計量經濟學會院士,是該年度亞洲區內唯一當選的學者,2017年榮獲“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世界著名詩人、作家北島於2007年受邀到中大任教,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人文學科講座教授。
學術獎項及榮譽
類別人數
諾貝爾獎得主
4
菲爾茲獎得主
1
沃爾夫數學獎得主
1
圖靈獎得主
1
昂薩格獎得主
2
馬塞爾·格羅斯曼獎得主
2
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
31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2
美國物理學會院士
5
世界計量經濟學會院士
3
美國計算機協會院士
5
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
2
國際製造工程學會院士
1
美國國家醫學研究院外籍院士
1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4
美國護理科學院院士
1
中國科學院院士
9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
中國工程院院士
3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1
中央研究院院士
8
港科院榮譽院士
2
港科院創院院士
4
國家自然科學獎得主
23
香港裘槎基金會優秀科研學者
17
香港裘槎基金會優秀醫學科研學者
8
長江學者成就獎得主
3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得主
44
國際套用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得主
1
費薩爾國王國際醫學獎得主
1
的里雅斯特獎得主
1
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科學創新、研究及教育獎
1
神經網路先驅獎得主
1
2015年度個人化醫學國際會議 – 先驅大獎得主
1
金花環獎得主
1
蟬獎得主
1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2014年國際金獎得主
1
世界氣象組織青年科學家研究獎得主
1
美國臨床化學協會Wallace H. Coulter講學獎得主
1
(參考資料來源:)
兩院院士名單
姓名
職務
研究方向
當選年份
中國科學院院士
博文講座教授
物理學
1994
病毒學講座教授
分子生物
1999
理學院院長
有機化學
1999
化學系偉倫研究講座教授
結構化學
2001
外科講座教授
肝膽胰外科
2003
化學系講座教授
高分子科學
2003
博文講座教授
計算機科學
2004
微生物學講座教授
微生物學
2005
化學系卓敏化學講座教授
有機化學
2017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博文講座教授
數學
1994
工程學榮譽講座教授
光纖通訊
1996
中國工程院院士
生物學研究講座教授
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
2003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講座教授
電子工程學
2007
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
腸胃研究
2011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工程學院院長
聚合電子材料
2013
中央研究院院士名單
姓名
職務
當選年份
物理學博文講座教授
1958
經濟學講座教授
1982
數學博文講座教授
1984
工程學榮譽講座教授
1992
電子工程學榮譽講座教授
1992
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
1994
計算器科學與工程學博文講座教授
2000
人文學科講座教授
2002
(參考資料來源:)

院系概況

根據2019年4月學校官網,學校設有8個學院:文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學院、法律學院、醫學院、理學院和社會科學院,開設多個主修、副修和雙學位學士課程。此外,學校還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等高校合辦多個本科及碩士課程。
學院學士課程
文學院
人類學、中國語言及文學、文化研究、文化管理、英文、藝術、歷史、日本研究、語言學、音樂、哲學、宗教研究、神學、翻譯、中國研究、雙渠道雙語研究
工商管理學院
工商管理學士綜合課程、環球商業學、酒店旅遊及房地產、保險金融與精算學、專業會計學、計量金融學、國際貿易與中國企業、工商管理學士及法律博士雙學位、環球經濟與金融、計量金融學及風險管理科學
教育學院
健康與體育運動科學、中國語文研究及中國語文教育、英國語文研究及英國語文教育、數學及數學教育、幼兒教育、運動科學與健康教育、人工智慧:系統與科技
工程學院
生物醫學工程學、金融科技學、計算機工程學、計算機科學、電子工程學、能源與環境工程學、信息工程學、數學與信息工程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
法律學院
法學
醫學院
內外全科醫學、護理學、藥劑學、公共衛生、中醫學、生物醫學、社區健康、老年學
理學院
生物化學、生物學、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化學、地球系統科學、環境科學、食品及營養科學、數學、分子生物技術學、物理及統計、地球系統科學、數學精研、理論物理精研、風險管理科學、自然科學、計量金融學及風險管理科學
社會科學院
建築學、經濟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城市研究、政治與行政學、全球研究、新聞與傳播學、全球傳播、心理學、社會工作、社會學、性別研究、數據科學與政策研究、環球經濟與金融
(參考資料來源:2019年4月香港中文大學官網)
合作院校合辦課程
北京大學
中國語言及文學雙學位本科課程
北京大學
語言學雙學位本科課程
北京大學
金融科技雙學位本科課程
清華大學
計算機科學雙學位本科課程
清華大學
經濟學雙學位本科課程
日本早稻田大學
社會科學和國際教養課程
西班牙IE商學院
工商管理學士課程
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卡斯商學院
工商管理學士課程
上海交通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
亞洲商業學課程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
高級財會人員專業會計學碩士
清華大學
金融財務工商管理碩士
(參考資料來源:2019年6月香港中文大學官網)

辦學模式

  • 書院制度
九大書院
新亞水塔新亞水塔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始於1963年崇基、新亞、聯合三所書院合併,隨後逸夫書院於1986年成立,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於2006年創立,繼有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和聲書院於2007年創立,到了2012年,中大校園共有九所書院。
中大是全港唯一實行書院制的大學。所有中大全日制本科生都可選擇一所書院,成為該院的一分子。每所書院都是獨樹一幟的,有各自的文化,但匯聚在一起,卻塑造了中文大學的精神面貌。
書院是和諧融洽的群體,各有宿舍、飯堂及其他設施,並舉辦各種活動,這些活動包括海外交流及外訪計畫,研討會,師友計畫,社區服務,語文、資訊科技和領袖才能訓練,還有多種學生社團組織的課外活動。
書院提供眾多非形式教育機會,與正規課程相輔相成,旨在培養學生的人際關係技巧、文化品味、自信心和責任感。學生更可善用獎學金和經濟援助計畫發揮個人成長的潛力。
  • 通識教育
世界級的大學教育除了著重專科訓練外,還應培養學生慎思明辨的能力和文化意識,後者更是現代及未來世界公民的特質。通識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學學士課程重要的一環,兼融中國人文理想和西方博雅教育,均衡而多方面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從而達至全人教育。此外該校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分為以下4個必修範圍:中華文化傳承,自然、科學與科技,社會與文化,自我與人文。
中大提供二百多個通識選修科目,內容與現代社會息息相關。課堂以外,大學舉辦學術會議、退修活動、讀書會、通識沙龍等活動,為學生提供砥礪學問,交流思想的環境。另外書院亦提供多元化的通識課程及學習機會。
  • 培育計畫
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培育計畫包括:寰宇暑期實習計畫、師友計畫、暑期計畫、領袖培育課程計畫。
  • 雙語並重
中大五十年來一直堅持中英雙語(兩文三語)的教育方針,鼓勵學生以兩文三語作為學習、學術交流以及師生溝通的媒介,以培養他們終身學習、就業和社會參與的能力。提高雙語的能力有助學生增加對自己的認識,拓寬他們的國際視野,讓他們更關心世界事務,認識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為他們在全球化的社會中生活和工作,打下必須具有的文化和語言基礎。

學科建設

祖堯堂祖堯堂
根據2019年4月學校官網,學校研究院提供兩類型課程,即修課式課程及研究式課程, 頒授多種不同的高等學位,包括音樂博士、教育博士、護理博士、哲學博士、心理學博士、法律博士、法學碩士、文學碩士、會計學碩士、建築碩士、工商管理碩士、中醫學碩士、臨床藥劑學碩士、神道學碩士、教育碩士、藝術碩士、音樂碩士、護理科學碩士、護理碩士、專業會計學碩士、公共衛生碩士、哲學碩士、理學碩士、社會科學碩士和社會工作碩士。研究院另開設深造文憑及專業證書課程。
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
學科名稱參評年份名次
傳播與媒體研究
2018
20
會計與金融
2018
21
體育類學科
2018
21
社會科學與管理學
2018
25
計算機科學與信息系統學
2018
28
人文學科
2018
29
數學
2018
29
護理學
2018
29
教育學
2018
32
現代語言學
2018
32
社會政策與行政學
2018
32
商學與管理學研究
2018
33
哲學
2018
34
語言學
2018
35
藥劑與藥理學
2018
36
經濟與計量經濟學
2018
38
電機與電子工程學
2018
38
地理學
2018
38
法學
2018
40
心理學
2018
40
社會學
2018
40
工程學與技術
2018
41
酒店與休閒管理
2018
41
醫學
2018
46
神學與宗教研究
2018
47
政治學與國際研究
2018
49
(參考資料來源:)

合作交流

  • 國際合作
與美國加州大學簽訂首項學生交流協定(1965)與美國加州大學簽訂首項學生交流協定(1965)
香港中文大學已與世界多所院校、研究機構、學習中心、政府部門、區域及國際組織建立密切的夥伴關係,並且與海外二百六十多所院校設立超過四百二十個研究合作、學者、師生交流的項目。教學方面,中大亦鼓勵同學透過體驗不同文化,增進知識和發展人際網路,以裝備自己,應付全球化挑戰。
中大亦是許多國際高等教育組織的成員,例如世界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亞太國際教育協會大英國協大學協會、東南亞高等學府協會及國際大學協會等,藉著參與這些組織,與其他大學之間發展學術研究結盟。每年中大接待約150個海外代表團,同時中大的管理人員亦到訪夥伴單位,籍此加強聯繫。
中大成立後,李卓敏校長在草創之初的1965年,與美國加州大學簽署交換協定,開香港海外聯繫之先。中文大學已與34個國家和地區的260所高等院校合辦學生交換計畫,目的地包括澳洲比利時智利捷克丹麥法國德國印度義大利韓國墨西哥荷蘭紐西蘭俄羅斯新加坡瑞典泰國等地。每年,中大超過九百個學生前往外地交流,同時亦接待約一千四百個的海外學生,營造文化多元的校園環境。此外,每年超過三千個中大學生參加短期的離港學習課程。
1986年至2016年間,中大共有十四名學生榮膺有“全球本科生諾貝爾獎”之稱的羅德獎學金,前赴英國牛津大學深造,數目為全港大專院校之冠。
  • 中國聯繫
香港中文大學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與中國內地正式交流。中大積極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初期的交流培訓和學科重整運動,是香港本地高校之先驅,於改革開放進程中發揮了深遠的影響。
此後,中大不斷加強與多所中國內地及台灣的大學的合作交流,內容包括科研合作、學者互訪、學生交流以及合辦學術活動與課程等。校方每年接待逾二百三十個來自內地和台灣的訪問團,訪者超過三千五百人次。中大教職員亦以不同方式出訪,加強與內地及台灣夥伴院校的聯繫。
該校與深圳市政府積極合作,共同建立全面緊密合作關係,在教育、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強合作。與中國科學院和深圳市政府合作成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2011年,在深圳虛擬大學園興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是該校在深圳的重要教學、研發和技術轉讓基地。2012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正式獲國家教育部批准籌建。

社會評價

大學排名
排名機構
2019-20
2018-19
2017-18
2016-17
2015-16
2014-15
2013-14
2012-13
2011-12
2010-11
2009-10
-
9
10
8
6
6
7
5
5
4
2
46
49
46
44
51
46
39
40
37
42
46
-
53
58
76
138
129
109
124
151
-
46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根據2019年6月學校官網,學校有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卓越學科領域9個,聯合研究單位75個,其他研究所36個。
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轉化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藥用植物套用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合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卓越學科領域(9個):利用高能粒子撞擊研究物質的基本結構、植物與環境互作基因組研究中心、細胞器生物合成及功能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網路編碼研究所、母體血漿胎兒核酸研究中心、中醫中藥研究與發展、植物及農業生物科技中心、資訊科技
聯合研究單位
研究單位名稱
草藥研究中心
地球信息科學聯合實驗室
光機電設計與工程聯合研究中心
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
滬港化學合成聯合實驗室
聯合傳統醫學分子實驗室
腦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香港中文大學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媒體科學、技術與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深圳)
人文價值研究中心
汕頭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汕頭國際眼科中心
上皮細胞生物學研究中心
生物醫學工程聯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國家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藥標準化和研發聯合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荷蘭烏得勒支大學語言、認知及大腦聯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華大基因跨組學創新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美國馬里蘭大學中西醫結合醫學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南開大學社會政策聯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智慧中國 機器人與智慧城巿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企業網際網路運作聯合研究項目
香港中文大學利群計算及界面科技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與暨南大學再生醫學聯合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與南京大學脊柱側彎聯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與浙江大學肝病及消化病聯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與浙江大學天然藥物與毒理學研究聯合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與浙江大學先進光子學聯合研究實驗室
語言與人類複雜系統聯合研究中心
智慧型感知系統聯合研究中心
智慧型工程聯合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生物資源與疾病分子機理聯合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藥用植物化學與植物資源聯合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香港中文大學上海合作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香港中文大學促進中藥全球化聯合實驗室
自動化科學與工程聯合研究中心
其他研究所
研究所名稱
材料科學及技術研究中心
呂志和創新醫學研究所
理論計算機科學與通訊科學研究所
數學科學研究所
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
光科技研究所
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
理論物理研究所
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
香港亞太研究所
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人類傳意科學研究所
 植物分子生物學及農業生物科技研究所
網路編碼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
精密工程研究所
人文學科研究所
中國文化研究所
未來城市研究所
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
經濟及金融研究中心
深圳研究院
中醫中藥研究所
香港癌症研究所
消化疾病研究所
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
生物科技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
香港教育研究所
信興高等工程研究所
心腦血管醫學研究所
亞太工商研究所
亞洲供應鏈及物流研究所
(參考資料來源:2015年4月香港中文大學官網)

建設成果

  • 成果統計
香港中文大學在2006年的策略計畫中,選定五個學術領域,調配充足資源協助其開展研究,以“中國研究”、“生物醫學科學”、“信息科學”、“經濟與金融”、“地球信息與地球科學”為五大重點研究領域。
為增強大學的研究和學術實力,發揮深遠影響,造福社會,香港中文大學在2016–2020年的策略計畫中,選定“中國研究”、”轉化醫學”、“資訊與自動化科技”、“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四個學術領域,調配充足資源協助其開展研究,是為四大策略性研究領域。
(研究成果詳情參見:香港中文大學校刊《中大研與學》)
2013-14年度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
研究領域項目數金額(百萬港元)
生物及醫學
63
50.38
商學
19
5.38
工程學
44
26.54
人文學及社會科學
43
21.76
自然科學
27
18.23
2013-14年度研究資助局傑出青年學者計畫撥款
研究領域項目數金額(百萬港元)
生物及醫學
2
1.66
商學
1
0.47
工程學
6
4.88
人文學及社會科學
7
4.19
自然科學
5
3.56
研究成果分布
-
2013-14年度
2012-13年度
期刊文章
3232
3241
發表論文
2814
2809
學術專著
653
599
創意文學作品、顧問報告、個案研究
175
122
專利、協定及成立公司
61
65
其他
843
869
(參考資料來源:2015年4月香港中文大學官網)
  • 傑出研究
協作研究金2012/2013年度獲資助之研究項目
1.具有能量定域效應的功能化電漿光子學及其在檢測納米操控和光電子中的套用
2.探討力學傳導及新的內皮細胞信號因子對運動促進血管健康的關鍵作用
3.巨噬細胞-肌纖維母細胞轉分化在器官纖維化的致病機制與臨床干預
4.基於金-鑽石複合納米系統的多功能超靈敏探測
5.發展新方法學用於製備碳硼烷新材料
第三輪主題研究計畫獲資助之研究項目
1.系統性開發鼻咽癌的分子靶標
2.對糖尿病心血管及腎臟併發症的跨組學基因研究-從創新發現至個性化治療
3.智慧型化太陽能技術:採集、存儲和套用
  • 中國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自創校起即肩負”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的使命,以承傳中國文化為己任,積數十年中國人文研究的傳統,可謂卓然有成。中大的中國研究領域涵蓋廣泛,涵蓋語文、文學及表演藝術、或文化承傳和歷史、社會和區域發展、政治及法制發展、公共衛生和環境、商業與法律等,以期多方面為傳承中國文化及人文精神作出貢獻。
中大創校先賢及教授中不乏目光遠大的中國研究學者,包括錢穆先生、唐君毅先生、牟宗三先生、勞思光教授、劉殿爵教授、饒宗頤教授、余英時教授和余光中教授等。他們繼承中國的學術傳統,又以現代觀點重新詮釋國學,主張重新認識中國歷史文化的價值,並重建中國人文精神和倫理道德傳統;他們培育不少國學人才,深刻影響著華人學術圈,亦為中文大學發揚中國文化的工作打下根基。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根據2019年4月學校官網,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系統有大學圖書館、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聯合書院胡忠多媒體圖書館李炳醫學圖書館、建築學圖書館、利國偉法律圖書館等7所圖書館;館藏涵蓋15萬種電子及紙本期刊、440萬冊電子書及274萬冊書籍;特藏包括從商代甲骨、中西文善本至現代中國文學檔案等。
2017至2018年度圖書館館藏資料
類別統計數據
館藏(冊)
2737105
期刊(種)
4892
電子期刊
143108
電子書
4399769
電子資料庫
923
(參考資料來源:2019年4月香港中文大學官網)
  • 學術期刊
大學刊物
《中文大學校刊》
《香港中文大學年報》
《中大通訊》
《概覽及統計資料》
《香港中文大學概況》

文化傳統

校名來源

香港中文大學條例(1963)香港中文大學條例(1963)
創校校長李卓敏在1978年中大第十九屆頒授學位典禮上,曾解釋大學命名為香港中文大學的原因。他指出有一個普遍解釋以為中文即是指中國文化,故此,中文大學是指傳揚中國文化的大學。
李卓敏認為“凡是大學都不可能脫離本身民族的背景。因此,中國或海外華僑創辦的大學都是中文大學……每一所大學都是溝通本國和外國文化的橋樑…那是理所當然的。”
中大創校使命(李卓敏校長手書)中大創校使命(李卓敏校長手書)
而香港中文大學特殊的地方在於中大是“專門為了一個特殊的使命而努力;這個使命就是把中國的資料吸收和融化到各個學科,予以發揚光大……簡而言之,香港中文大學是把中國文化的境界溶合到各學科的大學。”
李卓敏指出,大學校訓“博文約禮”中的第二個字“文”(也就是中文大學校名的第二個字)並不指狹義的文科,而是包括了一切學科,因此校訓更強調了中大校名的真正意義。他續認為:“凡是中國或海外華僑創辦的大學都是中文大學;但我們的大學卻是獨一的,因為英文名稱The Chinese University的The字用大寫T起頭,這就把本校的特殊使命表達出來了。”

學校校訓

博文約禮
知識深廣謂之博文,遵守禮儀謂之約禮。博文約禮,為孔子之主要教育規訓,其言載於《論語》:“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本校教育方針為德智並重,故采“博文約禮”為校訓。
校訓校訓

學校校徽

該校以中國神話中之“”為校徽,蓋自漢代以來,鳳即被視為“南方之鳥”,且素為高貴、美麗、忠耿及莊嚴之象徵。以紫與金為校色,取意在紫色象徵熱誠與忠耿,金色象徵堅毅與果敢。
校徽校徽

學校紋章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後,校董會按大學條例經校長代表向英國倫敦英國紋章院申請授予紋章。紋章院於1967年授予中大紋章,是香港第一所正式獲得完整紋章的大學。中大紋章其現時所用校徽大致相同,只是兩旁添加青色護盾獸麒麟。盾形校徽為“雙色回頭鳳”設計,該雙色訂為“or”和“purpure”,意即金、紫兩色。
紋章紋章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監督
校長
常務副校長
副校長
司庫
秘書長
教務長
余蕙卿
圖書館館長
Louise Jones
財務長
林月萍
大學輔導長
(參考資料來源:2018年8月香港中文大學官網)

歷任領導

歷任校長
在任時間姓名
第一任(1964—1978)
第二任(1978—1987)
第三任(1987—1996)
第四任(1996—2002)
第五任(2002—2004)
第六任(2004—2010)
第七任(2010—2017)
第八任(2018—迄今)
(參考資料來源:

校園環境

香港中文大學校園香港中文大學校園
香港中文大學面臨吐露港,依山傍海,樹木鳥類繁多,人文氣息濃郁,被譽為亞洲最美的大學校園之一。
學校位於沙田西北隅,不但兼擁海山勝景,交通也極為便捷,坐火車從九龍到中大只需三十分鐘,從羅湖邊境則只需二十分鐘。校園占地一百三十七點三公頃,是香港最大最秀逸者。中大依山而建,從山頂到山腳,由高至低可分成三層,經過幾十年的經營,處處花木扶疏,中西風格的建築掩映於其間。中大也是許多鳥獸蟲魚的棲息地,校方也竭力保護校園生態。俯瞰吐露港、遠眺八仙嶺的中大校園,是山與海的協奏曲,給予詩人靈感,賦詩歌頌它的和諧景致以及當中的翰墨因緣。
中大校園宜漫步宜健行,徜徉於其間,可遠觀飛鳥,近賞花樹。行於校園內的人行步道,如山陰道上行,從大學鐵路站起步,以任何一所書院為終點,信步而上,會途經清雅的荷塘、蒼鬱的老樹、翠瓦丹柱的亭台、兩側樹木成行的大道、幽靜的庭院、芳馨襲人的中藥園、著名的雕塑、得獎的建築,以及其他或人工或天然的景物,使人應接不暇。凡此種種,都令中文大學成為潛心治學、培養德行才幹的好地方。

傑出校友

科教界
姓名簡介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
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首位華人菲爾茲獎得主
香港大學前校長、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創院院長兼副校長、香港嶺南大學前校長
香港嶺南大學校長、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前院長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前院長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成員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講席教授、世界計量經濟學會會士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化學系傑出講座教授
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世界儒學文化研究聯合會會長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數學物理傑出教授、昂薩格獎得主
當代思想家、教育家、新儒學家、梵文學者、佛學家
香港大學前首席副校長、經濟學講座教授
美國密西根大學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方語言文學系前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市場學講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教育心理系首席教授兼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卓敏兒科講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統計學系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院士
香港嶺南大學前副校長、香港中文大學管理學系前講座教授兼系主任
香港嶺南大學副校長、比較政策講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理學院前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學和聲書院院長、國際肝膽胰協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學市場學講座教授、工商管理學院前院長
香港大學文學院前院長、昆士蘭大學亞洲語言研究系前主任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講座教授、學部主任,香港中文大學前教務長
清華大學數學系學術委員會主任,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前院長
台灣中央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悉尼大學教授、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
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院長、香港立法會議員
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山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前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亞洲社會心理學會主席
南洋理工大學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常務副校長
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講座教授、香港翻譯學會會長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崇基學院前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前院長、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前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EMBA課程主任、逸夫書院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院長、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前副院長兼財務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中藥研究所所長、國際骨科研究學會會長、新亞書院前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前院長、物理系講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前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前院長、音樂系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崇基學院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生物醫學講座教授
哈佛燕京圖書館館長、芝加哥大學東亞圖書館前館長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前系主任、香港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院前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香港恒生管理學院創校校長
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前系主任、恒生管理學院常務副校長兼翻譯學院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前系主任、復旦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數學系前主任、香港數學會前理事長
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統計學系前系主任、美國統計協會院士
香港中文大學統計學系講座教授、國際數理統計學會院士、美國統計協會院士
香港中文大學護理學院院長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前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系主任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
程瑋琪
香港大學數學系系主任
孫東
香港城市大學機械及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系主任、講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電機及電子工程學會院士
Facebook AI 實驗室研究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無線感測網與通信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無線通訊研究中心主任
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
香港著名散文作家、教育家,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
香港著名哲學家、作家、詩人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德國考古研究院通訊院士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系主任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供應鏈管理研究所所長
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楚天特聘教授
香港綠色力量會長、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環境學課程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系教授、恒生管理學院人文學院院長
香港英語教育作家、時事評論家、香港科技大學翻譯組前主管
香港理工大學套用社會科學系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南京大學思源講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得主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院長、教授
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副所長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基督教會銘基書院前校長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校長
香港田家炳中學校長、香港優質教育基金督導委員會主席
工商界
姓名簡介
香港銀行家、滙豐銀行首位華人主席
香港交易所董事會主席、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前行政總裁、香港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
德國西門子股份公司前總裁兼執行長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原副主任、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
中國西電集團公司黨委書記
香港交易所前行政總裁
澳門勵駿創建主席、香港交易所前行政總裁
太平洋保險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
香港富力地產集團董事長
中國平安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兼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
香港路勁地產集團董事局主席
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總裁、香港出版總會會長
香港投資銀行家、資深傳媒人
長江和記實業副董事、總經理
邁科金屬集團董事局主席、執行長、中國經濟貿易促進會副會長
微眾銀行董事長、平安集團前副總經理
中國聯通財務長,華寶投資有限公司原總經理、華寶信託董事長
老鷹基金創始合伙人
恒生銀行(中國)副董事長兼行長
國投瑞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國投瑞銀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商湯集團執行總裁
香港電視網路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香港寬頻聯合創辦人兼主席
香港聯合交易所行政總裁、香港期貨交易所行政總裁
香港市區重建局董事局主席
財團法人立夫醫藥研究文教基金會董事兼副執行長
香港中星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雀巢集團大中華區董事長兼執行長
美國高通公司中國區總裁、全球副總裁
賓利中國總經理
蘭州蘭石集團董事、副總經理
殷視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招商銀行獨立非執行董事、美林(亞洲)前董事總經理
滙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政總裁、執行董事
香港東亞銀行前副執行長
仲良集團主席兼總裁
英皇娛樂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
香港永富容器集團有限公司主席
香港互太紡織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
港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主席
前程無憂網執行長、貝恩公司中國區前總裁
香港太平洋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執行長
先科(亞洲)有限公司董事長
惠理集團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世邦魏理仕中國區總裁
康宏金融集團執行長、一田百貨前執行長
香港機場管理局執行長
香港其仕企業(國際)有限公司副總裁,葵鏗皮革皮草有限公司總裁
香港宜高科技創業有限公司主席
戴若犁
諾亦騰科技有限公司科技總裁
第一線安萊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匯亞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執行副主席
互動派傳媒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監
錢方創辦人及行政總監
香港政府前經濟顧問、渣打銀行東亞地區總經濟師
魯庭暉
香港電視娛樂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香港沙龍電影有限公司前董事、總經理
王美琪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鴻
朗力福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執行董事、中國金石礦業控股有限公司前行政總裁
林永君
傲視網路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慧科訊業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香港網際網路專業協會創會會長
香港東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香港國泰航空集團中國區總經理
旺旺食品集團執行董事兼財務總監
香港中華電力有限公司企業發展總裁
香港電燈集團有限公司公共事務總經理
陸國燊
香港商務印書館董事、總經理兼總編輯
楊全盛
科施工作流有限公司創辦人兼董事、總經理
馮永業
香港機場管理局企業發展執行總監、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前行政總裁
香港訊匯證券執行長、著名股市投資專家
謝家駒
香港瑞安投資有限公司前總經理
朱泰和
友邦保險集團首席投資總監
梁理中
中原財務董事、總經理
許夏林
森科產品有限公司行政董事
香港遵理學校創辦人
瑞銀倫敦前執行董事、蘇格蘭皇家銀行亞太區結構信貸衍生部門前主管
巴克萊資本投行部前董事總經理、瑞士銀行前董事總經理、香港中文大學財務系教授
林小琪
李奧貝納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創意官,上海麥肯廣告前董事、總經理兼首席創意官
塗國彬
香港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
莊志豪
香港致富證券研究部經理
政界
姓名簡介
香港財政司司長、香港會計師公會前會長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
香港教育局局長
香港民建聯前主席、香港立法會議員
香港廉政公署廉政專員、香港入境事務處前處長
香港廉政公署前廉政專員、香港教育統籌局前局長
香港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香港發展論壇總幹事、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
香港入境事務處處長
香港警務處前處長
深圳市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
香港金融管理局副總裁
北京市委副秘書長、北京工業大學前校長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國際貿易、亞太策略及多元文化廳廳長
澳大利亞前駐韓大使、澳大利亞駐亞太經合組織(APEC)大使
日本駐高棉特命全權大使、日本駐香港前總領事
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主席、香港著作權審裁處主席、香港律師會前會長
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香港經濟日報前執行總編輯
香港民政事務局副局長
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
香港證監會執行董事、香港金融管理局前助理總裁、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前副局長
香港立法局前議員、香港會計師公會前主席
香港立法會議員
香港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
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副主席
香港立法會議員
何啟明
香港立法會議員
香港駐美國總經濟貿易專員、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前署長
香港立法局議員、香港行政局議員、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前主席
香港廉政公署前副廉政專員兼執行處首長
香港工業貿易署署長
香港社會福利署署長
香港規劃署前署長
香港廣播處前處長、香港特區駐東京經濟代表部前首席代表
澳門立法會議員
香港臨時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會長、香島中學校長
皇家香港輔助警察隊總警司、香港立法局議員
馬來西亞政治演說家、社會黨青年國際聯盟(IUSY)全球副主席
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主席、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前總幹事
香港申訴專員公署申訴專員、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前總幹事
香港婦女事務委員會前主席、嶺南大學校董會副主席
香港環境局前副局長
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常任秘書長、香港地政總署前署長
香港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常任秘書長、香港環境保護署署長
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常任秘書長、香港勞工處前處長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常任秘書長
南寧市委常委、副市長
台灣省前政府委員兼代理台南市長、高雄縣前副縣長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辦公室前新聞統籌專員
文化藝術界
姓名簡介
香港戲劇協會會長、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創院院長
香港著名電影導演、演員、編劇,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中華聖公會香港教省榮休大主教、首位聖公會港澳教區華人主教
天主教中國香港教區主教
香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
香港作家、電視主持人
香港著名填詞人、時尚評論人
香港著名歌手、演員、主持人
國際知名攝影家、電影演員及導演
香港著名電影攝影師
香港影視導演、編劇、製作人
香港作家協會主席、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
香港著名導演
香港著名導演
香港著名導演
香港影視創作人、歷史掌故專欄作家,香港浸會大學電視電影系前系主任
香港無線電視編導、監製
香港著名導演
香港音樂家、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主席
香港設計師協會主席、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香港電影資料館館長
香港中英劇團藝術總監
香港著名古琴家、古箏演奏家、南音和甲骨文研究專家
香港資深教育及話劇工作者
香港作曲家、指揮家、教育家,香港作曲家聯會創會主席
香港著名音樂人
香港著名音樂製作人
香港著名音樂人
香港作曲家、編曲家、笙演奏家、音樂導師
華裔作曲家、鋼琴家兼指揮家
香港鋼琴演奏家
香港鋼琴演奏家
香港豎琴演奏家
黃紀鈞
香港著名漫畫家
香港著名漫畫家
香港作家、電視主持人
香港作家
香港作家
香港作家
香港作家
香港作家
香港作家
香港演員、編劇
香港著名媒體人、創意人士
香港編劇
香港著名填詞人,香港金針獎得主
香港著名填詞人
香港填詞人、編劇及電影監製
香港著名填詞人
香港著名編劇、香港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中國內地導演、歌手、中國好聲音學員
中國內地雙語主持人、時尚魔術師
香港著名歌手、電台DJ
2007年香港小姐冠軍、2008年國際中華小姐亞軍
香港演員、編劇
香港影視歌三棲女藝人
香港歌手、演員、主持人
香港演員
香港演員、歌手、主持人
香港舞台劇演員
香港歌手
2001年香港小姐季軍
香港女演員、歌手
香港女演員、主持人
2008年香港小姐亞軍、2009年國際中華小姐亞軍
香港藝人、記者
香港歌手
香港女配音演員
香港女配音演員
新聞傳媒界
姓名簡介
香港《南華早報》總編輯
星島新聞集團行政總裁
香港資深傳媒人、《信報》前總編輯
香港資深傳媒人、《明報》總編輯
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主席、亞洲電視前新聞總監兼高級副總裁
香港無線電視新聞總採訪主任
東亞唱片製作有限公司總經理
羅燦
香港數碼廣播有限公司執行長、《信報》前執行長
《大公報》前執行總編輯
香港資深戰地女記者
香港無線電視中國組首席記者兼主播
高芳婷
香港無線電視前首席新聞主播
香港無線電視新聞主播
香港無線電視新聞主播
香港有線電視新聞台前總主播
香港無線電視前新聞主播
香港無線電視前新聞主播
香港無線電視前新聞主播
香港無線電視前新聞主播
香港無線電視前新聞主播
香港無線電視新聞財經組記者兼主播
香港無線電視新聞前主播
香港無線電視新聞前主播
香港無線電視前首席記者兼主播
香港無線電視新聞主播、副採訪主任
香港無線電視前首席記者
香港資深傳媒人
香港電台及電視節目主持人
香港無線電視主持人
香港商業電台節目主持人
鳳凰衛視香港台新聞主播、主持人
香港資深傳媒人,寰亞傳媒集團副總裁
體育界
姓名簡介
中國女排國手、2004年雅典奧運會女子排球金牌得主
釜山亞運會女子壁球金牌得主
香港足球運動員、著名電視足球評述員
香港足球運動員、2009年東亞運動會金牌得主
香港女足球教練
香港女游泳選手、1998年莫斯科世界青年運動會銀牌得主
2006年多哈亞運會鐵人三項銀牌得主
2000年亞洲壁球錦標賽女團冠軍、2009年東亞運動會女團金牌得主
輪椅擊劍運動員,雅典殘奧會獲四枚金牌、北京殘奧會一金一銀、倫敦殘奧會兩金一銅
謝嘉俊
香港桌球運動員,2009年世界盃男團季軍、2006年世錦賽男團季軍
湯芷穎
2014年仁川亞運會女子壁球團體銅牌得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