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簡稱“港中大(深圳)(CUHK-Shenzhen)”,是一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按照《中外合作辦學條例》設立,傳承香港中文大學辦學理念和學術體系的大學,為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高校。

2012年9月28日,國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籌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2014年3月21日,國家教育部同意批准設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採用與國際接軌的理事會管理機制,採用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積極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學校的特色是國際化的氛圍、中英並重的教學環境、書院制傳統、通識教育、新型交叉學科設定和以學生為本的育人理念。

截至2018年8月,學校校園占地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分為上園、中園、下園;轄4個書院、3個學院及研究生院,設有14個本科專業和11個研究生專業;在校本科生、碩士及博士研究生4500餘人;學校已經引進教師約200位,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12名,IEEE Fellow13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 外文名: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
  • 簡稱:港中大(深圳)(CUHK-Shenzhen)
  • 創辦時間:2014年3月
  • 類別中外合作辦學
  • 類型:綜合
  • 屬性中外合作大學聯盟
    AACSB認證 
  • 主管部門廣東省人民政府
  • 現任領導:理事長段崇智、校長徐揚生
  • 本科專業:14個
  • 院系設定:經管學院、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數據運籌院、研究生院
  • 校訓博文約禮
  • 地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翔大道2001號
  • 院校代碼:16407
歷史沿革,辦學條件,院系專業,師資力量,學科建設,辦學模式,社會評價,學術研究,科研成果,科研平台,學術資源,合作交流,文化傳統,校名來源,學校校徽,學校校訓,學校紋章,現任領導,校園環境,

歷史沿革

20世紀70年代末,香港中文大學與內地多所大學及機構合作,進行研究及舉辦合辦課程。而港中大的發展策略里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加強在珠三角一帶的教學協作,在深圳增設新的校園就是其中的契機。
2009年10月,港中大成立專責小組探討在深圳設立校園的可行性。
2010年2月,港中大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訂教育合作備忘錄,表達雙方意向,在教育領域先行先試,建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園,後定名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時任港中大校長劉遵義教授選址龍崗神仙嶺。
2011年3月,港中大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訂框架協定,擬按合作辦學形式,籌建港中大(深圳)。
2012年9月28日,教育部正式批准籌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10月11日,港中大(深圳)批籌暨啟動校區開工儀式在深圳市龍崗區校址舉行。
2013年3月,香港中文大學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訂詳細辦學協定,並組成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會。同時,理事會向全球招聘港中大(深圳)校長。
2014年3月21日,教育部正式致函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批准設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合作設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辦學者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大學,由廣東省人民政府依法進行管理;同年,道遠樓、誠道樓及體育館等啟動區設施翻新工程完工,並於3月重新入伙,而啟動區圖書館(知新樓)亦率先於2014年啟用4層中的首兩層。
2015年2月10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與中科院高能簽訂戰略合作協定;4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獲批首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2016年1月20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組建機器人與智慧型製造研究院;3月22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組建深圳大數據研究院;9月至11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逸夫書院、學勤書院和思廷書院相繼成立;11月19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迎來首屆碩士畢業生。
2017年1月12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依託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設立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4月10日,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里耶·瓦謝爾教授領銜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和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布萊恩·科比爾卡教授領銜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比爾卡創新藥物與轉化醫學研究院同時成立,這是港中大(深圳)組建的首批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6月20日,由圖靈獎得主霍普克洛夫特教授領銜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霍普克羅夫特高等信息科學研究院正式成立;6月26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啟動包括3+2本碩連讀、師資交流、聯合建立研究院、博士後聯合培養以及科研合作等諸多形式的全面和深度合作;9月4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舉行2017年度開學典禮,100萬平方米新校園正式啟用。
2018年3月22日,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龍·切哈諾沃教授領銜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切哈諾沃精準和再生醫學研究院正式成立;3月,祥波書院建成完工,並舉行成立典禮;4月,新建樓宇全部投入教學使用,第一期校園建設告一段落;同月,體育場建設方案獲批;6月,港中大(深圳)第二期校園建設開始初步規劃,擬定建築面積為267,180平方米;6月13日,港中大(深圳)-騰訊AI Lab機器智慧型聯合實驗室正式揭牌成立,雙方開啟科研、人才培養全方位戰略合作;6月16日,港中大(深圳)-京東集團人工智慧聯合實驗室正式揭牌成立,雙方將通過聯合培養博士生、聯合研究等多種形式,在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等人工智慧領域開展深度合作;7月20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宣布數據與運籌科學研究院成立;10月17日,成立未來智聯網路研究院(FNii);11月13日,入選廣東省新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計畫中的“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高校”;11月14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宣布正式成立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
2019年1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牽頭組建的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獲深圳市基礎研究機構建設授牌。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8年5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設有經管學院、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數據運籌院以及研究生院,並設有覆蓋理學、工學、文學、社會科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總計14個本科專業和11個研究生專業。
學院專業
經管學院
國際商務
● 環球商務管理
● 環球商務與創新
● 環球供應鏈與物流管理
經濟學
● 套用經濟學
● 經濟科學
金融工(與理工學院聯合培養)
● 量化金融● 金融科技
市場行銷
金融學
會計學

理工學院
統計學
● 統計科學
● 數據科學
● 金融統計
數學與套用數學
● 理論數學
● 套用數學
● 金融數學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電子信息工程
生物信息學
生物醫學工程
人文社科學院
翻譯

研究生院
研究型研究生專業
● 計算機與信息工程碩士-博士專業
● 生物科學碩士-博士專業
授課型研究生專業
● 金融工程理學碩士專業
● 翻譯(筆譯和口譯)文學碩士專業
● 同聲傳譯文學碩士專業
● 金融學理學碩士專業
● 經濟學理學碩士專業
● 會計學理學碩士專業
● 數據科學理學碩士專業
● 套用心理學理學碩士專業
●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高級管理人員理學碩士專業
數據運籌院
資料來源: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8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已經引進教師約200位,其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12名,IEEE Fellow13名,南粵優秀教師1名,深圳市傑出人才4名、深圳市地方級領軍人才1名,深圳市鵬城學者10名,深圳市龍崗區深龍英才62名等。引進的教師100%具有在國際一流高校執教或研究工作經驗,75%以上的教授年齡在40周歲以下。
傑出學者(部分)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Stephen Boyd
圖靈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謝雅正
國家傑青、長江學者
國際系統與控制科學院院士、IEEE Fellow
IEEE Fellow
美國教育研究學會院士
IEEE Fellow
Roy Van Benjamin
明尼蘇達大學工業與系統工程系系主任
國際數理統計學會會士、運籌學及管理科學學會會士
國際模式識別協會院士,IEEE Fellow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新加坡國立大學終身教授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萊斯大學終身教授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項目主持人
長江學者
IEEE Fellow
美國語言學會會員、國際中國語言學會終身會員
IEEE Fellow、韓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Jay Lee
IEEE Fellow
楊柳青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署研究員
長江學者
IEEE Fellow
台灣生物領域“登頂計畫” 得主
IEEE Fellow
Sergio Theodoridis
IEEE Fellow
喬三正
美聯儲高級經濟學家兼政策顧問
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原院長
香港工程師協會院士、IFORS會議學術委員會主席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原副院長
Michael Ferguson
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原系主任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翻譯系原系主任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David Tse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
Takeo Kanade
“馮·諾依曼理論獎”得主
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院士
瑞士市場監督管理局董事會副主席
Marlene Amstad
世界貿易組織創始副總幹事
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原執行院長
美國工業與套用數學學會會士
Jong-Shi Pang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原副院長
千人計畫專家
資料來源:

學科建設

據2018年10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研究生院提供兩類型課程,即研究型研究生課程及授課型研究生課程,頒授多種不同的高等學位,包括計算機與信息工程碩士、生物科學哲學碩士、翻譯專業(筆譯/口譯)文學碩士、供應鏈與物流管理高級管理人員理學碩士、經濟學理學碩士、金融工程理學碩士、金融學理學碩士、會計學理學碩士、數據科學理學碩士、同聲傳譯文學碩士、套用心理學理學碩士。

辦學模式

  • 綜述
港中大(深圳)繼承香港中文大學的學術傳統,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實行中英雙語教學,書院制通識教育,培養跨領域、跨文化的創新型國際專業人才。
教育部規定,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招收學生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應當納入國家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計畫、參加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統一入學考試、符合相關招生錄取規定和要求,並參照《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及其實施辦法的規定和合作辦學協定頒發香港中文大學學士學位證書。對於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教育,學校可依照以上條例、規定和協定,按照香港中文大學同類項目在香港地區招生標準自主招生錄取,並頒發香港中文大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證書。
  • 學術委員會
學術委員會於2016年成立,目的是監管大學學術事宜,管理授課、教育、研究,及考試;在開辦學位課程及招收學生前,就有關課程向香港中文大學教務會申請審批;管理各經香港中文大學教務會認可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開辦之學位課程;訂立與認可課程有關的規例。
學術委員會
主席
校長
徐揚生教授
副主席
副校長(學術)
羅智泉教授
學科規劃召集委員會召集人
楊綱凱教授
成員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教育)
潘偉賢教授
協理副校長(學生事務)
李霞教授
協理副校長(研究事務)
李學金教授
協理副校長(教育及港中大事務)
蔡小強教授
經管學院院長
熊偉教授
研究生院院長
唐叔賢教授
學勤書院院長
顧陽教授
學科規劃專責委員會成員
余蕙卿女士
秘書
教務處副處長
方倩瑩女士
資料來源:
  • 中英雙語教學
港中大(深圳)採用中、英雙語教學,著重語言及表達能力,培養學生成為面向世界、具有國際視野的領袖人才。港中大(深圳)師生均來自世界各地。港中大(深圳)將廣邀認同港中大理念的世界知名學者於大學任教,帶領大學發展。
  • 書院制度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實行書院制度,共有逸夫書院、學勤書院、思廷書院及祥波書院四所書院。每個港中大(深圳)的全日制學生都將隸屬於一所書院;書院經理事會通過設立,每一書院有各自的章程。
書院提供學生宿舍、食堂、音樂室、健身房等多種功能設施。此外,書院的課外活動多姿多彩,各類課外活動有助於開拓學生的興趣,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訓練組織和領導技巧。書院的研討會、周會、講座及茶聚等不同形式的聚會,不時出現海內外著名學者、藝術家、社會領袖或傑出人士的身影。他們獲邀與學生交流,分享卓見和獨特經歷,以其豐富人生開闊學生視野。
書院會定期舉辦各種活動,這些活動包括海外交流及外訪計畫,研討會,師友計畫,社區服務,語文、資訊科技和領袖才能訓練,還有多種學生社團組織的課外活動。書院提供眾多非形式教育機會,與正規課程相輔相成,旨在培養學生的人際關係技巧、文化品味、自信心和責任感。學生更可善用獎學金和經濟援助計畫發揮個人成長的潛力。
  • 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港中大(深圳)本科課程重要的一環,亦是全人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香港中文大學素來以其全面而有特色的通識教育著稱於國際,並於2015年獲得美國通識及博雅教育課程協會頒發的通識教育最佳化模範課程獎,成為首間來自美國以外的獲獎院校。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傳承港中大通識課程博雅教育理念,將其視為大學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為全體本科生提供專業教育之外的全人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他們成為胸懷全球、關心社會的公民。
通識教育基礎課為本科生建立共同的文化基礎,透過閱讀經典選篇,提升他們對人類處境的感知,並促進師生在這些問題上的智性對話。課程分為兩個科目,即“與人文對話”及“與自然對話”,兩科均使用香港中文大學自編教材,涵括來自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孔子莊子達爾文牛頓等人的經典人文與科學著作原文。基礎課採用講座和小組研討方式進行互動式教學,注重培養學生批判思維能力和閱讀經典原著及智性寫作能力。
圖靈獎得主霍普克羅夫特圖靈獎得主霍普克羅夫特
在通識基礎課之外,大學通識教育選修課進一步擴闊同學視野,引介他們探究人類智性關懷的四個基本範疇:人與自身文化承傳的關係、與物質世界的關係、與其他人的關係及與自身的關係。科目強調同學對不同學科處理問題的學術方法有一定的理解,特別是掌握這些方法對分析當代議題的重要性。學生須在以下四個範疇中至少各選修一門課程:中華文化傳承,自然、科學與技術,社會與文化,自我與人文。

社會評價

排名機構2018-192017-182016-172015-16
--
7
8
6
49
46
44
51
55
58
76
138
資料來源: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港中大(深圳)重點發展的研究領域與方向包括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大數據與數據科學、新能源與能效管理、現代生物信息工程、經濟金融與物流、新型材料科學等,提升對全省及深圳市重點行業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截至2017年底,港中大(深圳)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深圳市發改委、深圳市科技計畫、深圳市孔雀團隊以及橫向合作等項目70餘項,總經費約3億元。
2017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率達42.1%,資助率位居廣東省第一,遠超全國平均資助率21.5%。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5月,港中大(深圳)科研平台包括多個重點研究院和專業領域平台。
重點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機器人與智慧型製造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比爾卡創新藥物與轉化醫學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霍普克羅夫特高等信息科學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切哈諾沃精準和再生醫學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大數據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數據與運籌科學研究院
港中大(深圳)-明尼蘇達大學數學及套用研究院(籌)
專業領域平台
港中大(深圳)-騰訊AI Lab機器智慧型聯合實驗室
港中大(深圳)-京東人工智慧聯合實驗室
能源市場與能源金融實驗室
數據建模分析與套用實驗室
機器人與智慧型製造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深圳市半導體雷射器重點實驗室
星河WORLD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創新創業基地
無線通信網路實驗室
深圳市物聯網智慧型系統與無線網路技術重點實驗室
深圳市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重點實驗室
通信信號處理與最佳化實驗室
深圳市機器人與智慧型製造工程實驗室
能源網際網路實驗室
可持續環境研究院
納米光電實驗室
網路編碼研究實驗室
套用自旋電子實驗室
深圳市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
廣東省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
資料來源:

學術資源

截至2018年3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共有兩座圖書館,分別是大學圖書館和啟動區圖書館。啟動區圖書館於2014年9月啟用,大學圖書館於2017年12月啟用。圖書館館藏有接近一百萬冊紙本藏書,部分藏書由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贈送。圖書館提供可使用的電子書大概有三百一十萬冊、電子期刊一萬二千八百多種、各類資料庫約六百七十種及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的大部分電子資源。
大學圖書館大學圖書館

合作交流

在與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開展“環球供應鏈與物流管理專業”聯合培養項目的基礎上,港中大(深圳)又與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南卡羅萊納大學簽署了“環球商務與創新”專業的合作培養協定,讓學生在不同的文化氛圍下學習成長,適應未來全球化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此外, 學校還與明尼蘇達大學簽訂了師資交換協定,每年從明尼蘇達大學引進近十名教授來港中大(深圳)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
截至2018年5月,港中大(深圳)已經有74所一流國際合作夥伴,並開展了100多項實質性合作,包括本碩連讀、聯合培養、校際交換、海外訪學和國際暑課等。具備海外學習經歷的學生占在校生總人數的比例已超過60%。

文化傳統

校名來源

創校使命創校使命
港中大創校校長李卓敏在1978年港中大第十九屆頒授學位典禮上,曾解釋大學命名為香港中文大學的原因。他指出有一個普遍解釋以為中文即是指中國文化,故此,中文大學是指傳揚中國文化的大學。
李卓敏認為“凡是大學都不可能脫離本身民族的背景。因此,中國或海外華僑創辦的大學都是中文大學……每一所大學都是溝通本國和外國文化的橋樑…那是理所當然的。”
而香港中文大學特殊的地方在於港中大是“專門為了一個特殊的使命而努力;這個使命就是把中國的資料吸收和融化到各個學科,予以發揚光大……簡而言之,香港中文大學是把中國文化的境界溶合到各學科的大學。”
李卓敏指出,大學校訓“博文約禮”中的第二個字“文”(也就是中文大學校名的第二個字)並不指狹義的文科,而是包括了一切學科,因此校訓更強調了中大校名的真正意義。他續認為:“凡是中國或海外華僑創辦的大學都是中文大學;但我們的大學卻是獨一的,因為英文名稱The Chinese University的The字用大寫T起頭,這就把本校的特殊使命表達出來了。”

學校校徽

校徽校徽
港中大以中國神話中之“鳳”為校徽,蓋自漢代以來,鳳即被視為“南方之鳥”,且素為高貴、美麗、忠耿及莊嚴之象徵。以紫與金為港中大校色,取意在紫色象徵熱誠與忠耿,金色象徵堅毅與果敢。

學校校訓

博文約禮博文約禮
港中大(深圳)校訓為“博文約禮”。知識深廣謂之博文,遵守禮儀謂之約禮。“博文約禮”為孔子之主要教育規訓,其言載於《論語》:“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港中大(深圳)教育方針為德智並重,故采“博文約禮”為校訓。

學校紋章

紋章紋章
學校紋章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後,校董會按大學條例經校長代表向英國倫敦的英國紋章院申請授予紋章。紋章院於1967年授予港中大紋章,是香港第一所正式獲得完整紋章的大學。港中大紋章其現時所用校徽大致相同,只是兩旁添加青色護盾獸麒麟。盾形校徽為“雙色回頭鳳”設計,該雙色訂為“or”和“purpure”,意即金、紫兩色。

現任領導

港中大(深圳)採用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以民主方式管理學校,充分尊重學術自由,營造開放的學術環境。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會為大學的最高權力機構,理事會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大學各委任八人組成,理事長由港中大校長出任,理事長擁有最終決策權。其中,理事長擁有2票權利,其他理事會成員擁有1票權利。
港中大(深圳)理事會港中大(深圳)理事會
大學理事會
理事長
段崇智教授

成員
程伯中教授
高文教授
華雲生教授
廖柏偉教授
梁定邦博士
陸觀豪先生
李清泉教授
李學金教授
塗輝龍先生
唐傑教授
吳啟迪教授
徐晨教授
徐航先生
徐揚生教授
楊綱凱教授
資料來源:
大學主管人員
校長
徐揚生院士
副校長(學術)
羅智泉院士
副校長(外事及學生事務)
朱世平院士
副校長(行政事務)
阮健驄先生
協理副校長(研究事務)兼科研處處長
李學金教授
協理副校長(教育及港中大事務)
蔡小強教授
協理副校長(國際事務)
施雅德教授
協理副校長(拓展事務)
張化成博士
資料來源:

校園環境

據2018年10月學校官網顯示,港中大(深圳)位於深圳市龍崗區,背靠神仙嶺,毗鄰大運公園,第一期校園占地約100萬平方米。
大學校園分為上園、中園、下園三個部分,校園空間與建築既彰顯了中國元素又體現了西方韻味。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園設計貫徹了[山、林、院]的空間組織理念。山:保留山體,尊重生態;林:交叉狀的教學大樓沿龍翔大道而建,形成一個半通透的屏障,隔濾了馬路與城市的繁忙,為校舍與山體間的林蔭中軸營造寧靜的氛圍;院:建築營造了很多人性化尺度的庭院空間,將林蔭中軸的綠化延伸到大樓內,亦為師生提供舒適的休憩活動空間。或者在草坡上舉行學術論壇,或者在樹下的茶座探討問題,讓學生在大自然中體會自由的學術文化。
上園規劃主要包括學勤書院、思廷書院、祥波書院、教職員宿舍及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學勤書院由三棟大樓組成,外觀以淡黃色為主色調,配上深圳碧藍天空,入住後,一推開窗戶便能欣賞到美景。思廷書院由三棟大樓組成,建築外觀以淺灰搭配翠綠色,書院樓下便是綠樹環繞的公共綠地,也有鍛鍊身體以及騎行的場地。祥波書院由四棟大樓組成,外觀以淺灰搭配深紅色,書院樓下便是小廣場,可供學生休憩及舉辦活動。
校園地圖校園地圖
下園規劃主要包括道遠樓、知新樓、禮文樓、樂天樓、誠道樓、志仁樓、行政樓、大學圖書館、啟動區圖書館、教學樓(A、B、C、D)、科研實驗樓(A、B)、逸夫國際會議中心、體育館、體育場、學生活動中心及逸夫書院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