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競斌,《大公報》執行總編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雷競斌
- 職業:《大公報》執行總編輯
大公報
清末﹑民國時期著名日報之一。1902年6月17日滿族正紅旗人英華在天津法租界創刊保皇派報紙,創辦人英斂之﹐富商王祝三(郅隆)為主要經濟資助人。該報有代派處65個,除國內大中城市外,在南洋、美洲、日本等地也有代銷點。日印四、五千份,是當時華北地區一份最引人注意的大型報紙。主要股東有資本家柴天龐、王郅隆、朱志堯、北京天主教堂主教樊國梁、法國公使鮑渥、京師大學堂譯書局總辦嚴復等。該報除在政治上持保皇立憲立場外,並帶有封建買辦色彩。自言敢於揭露和攻擊清政府的一些弊政,"替窮苦大眾說話
大公報
",注意反映下層社會的疾苦。英主張變法維新﹐《大公報》遂在北方言論界初露頭角。《大公報》突出新聞特性﹐編排醒目美觀﹐注重培養人才。尤其是社評﹐力求言之有物﹐見解獨特﹐對時政有所批評﹐很快名聞國內﹐《大公報》也一躍成為全國最著名的報紙和輿論界的代表之一。1927年以後﹐《大公報》總體上對國民黨持支持態度。“九.一八”事變後﹐隨著日本侵略的加緊﹐《大公報》主張抗日﹐並發表了著名記者范長江的西北通訊﹐首次披露了紅軍長征情況。為了應變﹐《大公報》開始籌備南方各版﹐1936年4月10日上海版發刊。
大公報桂林館合照二排左4胡政之抗日戰爭爆發後﹐《大公報》天津版於 7月底停刊﹐上海版12月13日停刊。《大公報》同人分赴各地辦報﹐先後有漢口版﹑香港版﹑桂林版﹐最重要的重慶版自1938年12月 1日起出版﹐銷售額最高近十萬份。它堅持抗日立場﹐鼓舞民心士氣﹐對抗戰起到了一定作用。1941年4月被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推選為當年最佳外國報紙﹐獲榮譽獎章。1941年9月6日張季鸞逝世﹐王芸生接任總編輯﹐曹谷冰﹑金誠夫﹑徐鑄成等領導《大公報》。
抗戰勝利後﹐《大公報》上海版於1945年11月1日復刊﹐天津版12月1日復刊﹐香港版1948年3月15日復刊﹐重慶版繼續出版。《大公報》一度支持過國民黨的內戰政策﹐1948年後因立場有所改變受到當局迫害﹐重慶版一度被強行接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公報》重慶版﹑上海版先後停刊。天津版改名《進步日報》﹐旋又恢復原名﹐遷至北京出版﹐主要報導財政經濟和國際問題﹐1966年9月10日停刊。香港版出版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