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煜明,1963年10月12日出生於香港,分子生物學臨床套用專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病理學講座教授、李嘉誠醫學講座教授。
1983年盧煜明從香港聖若瑟書院畢業後進入英國劍橋大學學習;1986年取得文學士學位後到牛津大學接受臨床醫學培訓,1989年取得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1990年進入牛津大學赫特福德學院擔任自然科學初級研究員,1994年被聘為臨床生物化學講師及格林學院講師,同年獲得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97年回到出生地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繼續研究工作;2000年當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2001年獲得牛津大學醫學博士學位;2011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2013年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和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15年當選為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2016年9月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同月獲頒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化學);2017年12月獲得第十一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傑出成就獎。
盧煜明致力於研究人體內血漿的DNA和RNA,1997年就發現了孕婦外周血中存在游離的胎兒DNA,並發展出了一套新技術來準確分析和度量母親血漿內的胎兒DNA,被譽為無創DNA產前檢測的奠基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盧煜明
- 外文名:LO Yuk Ming Dennis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香港
- 出生日期:1963年10月12日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牛津大學
- 主要成就:2011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2013年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3年被選為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2015年當選為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2016年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2017年獲得第11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傑出成就獎 - 代表作品:《母親血漿中胎兒核酸的探索與套用》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個人生活,社會任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63年10月12日,盧煜明出生於香港,國小階段,盧煜明在香港接受英式學校系統的教育,五年級時通過競爭激烈的考試被香港聖若瑟書院(St. Joseph’s College)中學部錄取。
1983年,進入劍橋大學,以兩年時間完成基礎醫學課程,並在第三年做克隆研究。
1986年,本科畢業,獲得文學學士學位。
1989年,從牛津大學獲得醫學學士學位和外科學士學位。
1990年,獲得劍橋大學碩士學位,之後進入牛津大學赫特福德學院(Hertford College),擔任自然科學初級研究員,後受威康研究職業發展基金資助做了一年的臨床醫學講師(至1993年)。
1994年,被聘為臨床生物化學講師及格林學院講師。與此同時,他還是牛津大學教學醫院約翰·拉德克利夫醫院(John Radcliffe Hospital)的化學病理學榮譽顧問。
1994年,盧煜明在牛津大學取得哲學博士;七年之後,又取得牛津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
1997年1月,香港回歸中國前夕,盧煜明回到出生地香港,加入香港中文大學。
2000年,當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2001年,當選世界十大傑出青年。
2006年,獲得香港裘槎基金會優秀醫學科研者獎;同年獲得美國國家臨床生物化學學院傑出科學家獎。
2011年,當選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同年獲頒銀紫荊星章。
2013年,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同年被選為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2015年,當選為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2016年9月,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9月,獲頒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化學)。
2017年12月,獲得第十一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傑出成就獎。同月,被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評為“2016年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之一。
2018年9月,獲《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評為“2017年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的首5位,是連續第2年獲此殊榮,亦是唯一上榜的香港科學家。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盧煜明於1997年發表孕婦的血漿記憶體有高濃度的胎兒DNA,他和其團隊後來研發了唐氏綜合症的無創檢驗方法,迅速被超過90個國家所採用,成功將以DNA分析為本的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從科學研究層面套用至臨床診斷,是醫學界的重大突破。此外,盧煜明的團隊透過大型平行測序技術及創新的生物信息科技,分析母體血漿中的微量DNA,成功破解了胎兒的全基因組圖譜,可從而及早預測多種遺傳病,是無創產前診斷技術發展的重要基礎,這技術並可以套用到多種癌症的檢測。標誌性科研成果有:
1989年:證明孕婦的血液里存在胎兒細胞,盧煜明一直致力於研究分子生物學的臨床套用,並在無創性產前DNA檢測領域處於前沿的位置。
1997年:在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Lancet)上發表《孕婦血漿與血清中存在胎兒DNA》(Presence of fetal DNA in maternal plasma and serum),這是全世界首次發現游離胎兒DNA存在於母體血漿中,理論上可以通過檢測游離在母體外周血的胎兒DNA來檢測胎兒的遺傳物質,從而實現無創零風險的遺傳檢測,開啟了無創產檢 (NIPT,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的先河。
2002年:設法做到識別孕婦與胎兒DNA的差異,解決了從孕婦的血液中識別出胎兒DNA的關鍵性難題。
2003年:首次證明胎盤是母體血漿中胎兒RNA的主要來源。這一研究為非創傷性產前診斷帶來了數百個新標記。該研究成果發表於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2007年:首次利用母體血漿中胎兒RNA用作唐氏綜合症的檢測,準確性超過90%。報告發表於 Nature Medicine。
2007年:首次提出利用單分子技術,如digital PCR,作唐氏綜合症的檢測。該研究成果發表於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2008年:利用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作唐氏綜合症的檢測。報告發表於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2010年:帶領團隊利用孕婦血漿中的信息成功描繪出胎兒整個的基因圖譜,為產前診斷遺傳病甚至癌症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
2017年:領導的團隊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研究結果《Analysis of Plasma Epstein–Barr Virus DNA to Screen for Nasopharyngeal Cancer》——血液內的病毒DNA,有助於提早發現在中國南部地區非常普遍的鼻咽癌,這種無創篩查癌症的手段,驗證了“一滴血查癌症”的可行性。
- 學術論著
截至2016年,盧煜明發表的科學著作超過260篇,並被引用超過8000次,在血漿DNA科研領域發表過107篇SCI收錄論文,多篇論文刊載於世界頂尖期刊,如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IF38.6),Lancet (IF21.7),PNAS (IF10.5) 及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IF12.3) 等,當中17篇文章總引用率1199次,他引857次;技術取得或申請了7項國際專利。
代表論文
時間 | 論文名稱 | 作者 | 期刊信息 |
---|---|---|---|
2007 | Digital PCR for the molecular detection of fetal chromosomal aneuploidy | Lo YMD, Lun FMF, Chan KCA, Tsui NBY, Chong KC, Lau TK, Leung, TY, Zee, BC, Cantor, CR, Chiu, RW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04: 13116-13121. |
2008 |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lacental microRNAs in maternal plasma | Chim SSC, Shing TK, Hung ECW, Leung TY, Lau TK, Chiu RWK, Lo YMD | Clinical Chemistry, 54: 482-490 |
2008 | Noninvasive prenatal diagnosis of monogenic diseases by digital size selection and relative mutation dosage on DNA in maternal plasma | Lun FM, Tsui NB, Chan KC, Leung TY, Lau TK, Charoenkwan P, Chow KC, Lo WY, Wanapirak C, Sanguansermsri T, Cantor CR, Chiu RW, Lo YMD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05: 19920-19925 |
2008 | Noninvasive prenatal diagnosis of fetal chromosomal aneuploidy by massively parallel sequencing of maternal plasma DNA | Chiu RW, Chan KC, Gao Y, Lau VY, Zheng W, Leung TY, Foo CH, Xie B, Tsui NB, Lun FM, Zee BC, Lau TK, Cantor CR, Lo YMD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05: 20458-20463 |
2010 | Maternal plasma DNA sequencing reveals the genome-wide genetic and mutational profile of the fetus | Lo YMD, Chan KC, Sun H, Chen EZ, Jiang P, Lun FM, Zheng YW, Leung TY, Lau TK, Cantor CR, Chiu RW |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 61ra91 |
2011 | Non-invasive prenatal assessment of trisomy 21 by multiplexed maternal plasma DNA sequencing: large scale validity study | Chiu RW, Akolekar R, Zheng YW, Leung TY, Sun H, Chan KC, Lun FM, Go AT, Lau ET, To WW, Leung WC, Tang RY, Au-Yeung SK, Lam H, Kung YY, Zhang X, van Vugt JM, Minekawa R, Tang MH, Wang J, Oudejans CB, Lau TK, Nicolaides KH, Lo YMD |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42: c7401 |
2013 | Noninvasive detection of cancer-associated genome-wide hypomethylation and copy number aberrations by plasma DNA bisulfite sequencing | Chan KC, Jiang P, Chan CW, Sun K, Wong J, Hui EP, Chan SL, Chan WC, Hui DS, Ng SS, Chan HL, Wong CS, Ma BB, Chan AT, Lai PB, Sun H, Chiu RW, Lo YMD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0: 18761-18768 |
2014 | Size-based molecular diagnostics using plasma DNA for 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 Yu SCY, Chan KCA, Zheng YW, Jiang P, Liao GJ, Sun H, Akolekar R, Leung TY, Go AT, van Vugt JM, Miekawa R, Oudejans CBM, Nicolaides KH, Chiu RWK, Lo YMD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1: 8583-8588 |
2014 | Plasma DNA aberration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revealed by genomic and methylomic sequencing | Chan RW, Jiang P, Peng X, Tam LS, Liao GJ, Li EK, Wong PC, Sun H, Chan KCA, Chiu RWK, Lo YMD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1: E5302-5311 |
2015 | Lengthening and shortening of plasma DNA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 | Jiang P, Chan CWM, Chan KCA, Cheng SH, Wong J, Wong VWS, Wong GLH, Chan SL, Mok TSK, Chan HLY, Lai PBS, Chiu RWK, Lo YMD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12: E1317-1325 |
2017 | Analysis of Plasma Epstein–Barr Virus DNA to Screen for Nasopharyngeal Cancer | Chan KCA, Woo JKS, King A, Zee BCY, Lam WKJ, Chan SL, Chu SWI, Mak C, Tse IOL, Leung SYM, Chan G, Hui EP, Ma BBY, Chiu RWK, Leung SF, van Hasselt AC, Chan ATC, Lo YMD |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7(6): 513-522 |
參考資料來源: |
- 成果獎勵
時間 | 項目名稱 | 獎勵名稱 | 來源 |
---|---|---|---|
2005年 | 母親血漿中胎兒核酸的探索與套用 |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人才培養
盧煜明表示,投身科學研究必須要對其從事的領域具備持久的興趣,團隊的力量更是助其取得相關科研成果的關鍵。
盧煜明作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也肩負起作育英才的責任,對於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投身科研感到欣慰。“年輕人的本錢是時間,如果想試,就應該儘量去試,不要太多顧慮。”他認為,做科學家一定要有國際視野,他鼓勵年輕人爭取多與國外專家交流,到國外頂尖大學感受濃厚的科研氣氛,將所學帶回香港。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頒獎單位/備註 |
---|---|---|
2006年 | 長江學者成就獎 | |
2006年 | 分子診斷學傑出貢獻獎 | 國際臨床化學和實驗室醫學聯合會 |
2006年 | 傑出科學家獎 | 美國國家臨床生物化學學院(NACB) |
2006年 | 優秀醫學科研者獎 | 裘槎基金會 |
2007年 | Sigi Ziering獎 | 美國臨床化學協會(AACC) |
2009年 | 富布賴特香港傑出學者獎 | |
2011年 | 銀紫荊星章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
2011年 |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 |
2012年 | 臨床化學傑出貢獻獎 | AACC-NACB |
2012年9月 | 開發中國家科學院裡亞斯特獎 |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TWAS平台上獲得該獎項 |
2013年 |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
2013年 | 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 |
2014年 | 費薩爾國王國際醫學獎 | |
2015年 | 港科院創院院士 | |
2015年 | Wallace H. Coulter講學獎 | 美國臨床化學協會(AACC) |
2016年9月19日 | 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
個人生活
盧煜明的父親盧懷海是一位精神病專家,母親是一位鋼琴家和歌手。
社會任職
時間 | 擔任職務 | 來源 |
---|---|---|
中國遺傳學會遺傳諮詢分會副主任委員 | ||
2017年12月23日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顧問委員會委員 |
人物評價
盧煜明在血漿DNA診斷技術的貢獻,尤其是他開創革命性的“無創性產前診斷”方法。(AACCWallace H. Coulter講學獎)
盧煜明在探索以血漿分子技術檢測並監控鼻咽癌和肝癌病況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的研究成果對全球醫學及科學界影響深遠,他基於孕婦外周血中存在胎兒DNA的發現,在無創產前胎兒基因檢查方面做出的開拓性貢獻。(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