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淮安市市委工作報告

“十五”是我市綜合實力提升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民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五年來,新一屆市委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帶領全市人民,緊緊圍繞市第四次黨代會確定的“人均超全國、財政再翻番、建設大城市、蘇北爭先進”的奮鬥目標,大力弘揚“團結創新實幹自強”的淮安精神和“苦抓、苦幹、苦創”的“三苦”精神,始終扭住加快發展這箇中心不放鬆,萬眾一心,奮力拚搏,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大步邁進,實現了經濟社會快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十五”計畫確定的主要發展目標可基本實現。淮安大地處處充滿生機與活力,幹部民眾心齊氣順勁足,呈現一派大團結、大發展的生動景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5年淮安市市委工作報告
  • 地點:淮安市
  • 類型:工作報告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結構逐步最佳化。預計200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80億元,比“九五”末翻一番,年遞增14.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378美元,年遞增13.9%;財政收入75億元,年遞增23.1%,接近“九五”末的3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166億元,完成“十五”目標的117%,是“九五”的2.8倍。產業結構實現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突破,三次產業比例由“九五”末的30.3∶40∶29.7變化為20.4∶48.6∶31。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工業經濟取得重大突破,主導地位明顯增強,預計2005年全市工業增加值達226億元,年遞增19.3%,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45.1%;列統工業企業達到1116戶,比“九五”末增加562戶;累計完成工業技改投入442億元,是“九五”的3倍;市經濟開發區和8個縣(區)工業園區建設順利推進,開發面積達70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45億元,共引進項目1300個,固定資產到位資金200億元。服務業快速發展,預計2005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80億元,年遞增15.8%。
各項改革穩步推進,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有集體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改制面達95%以上。農村改革紮實推進,農民負擔大為減輕。市、縣(區)機構改革順利完成,撤鄉並鎮、並村聯組穩步推進,農業保險在全國率先開展了試點。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機關效能建設初見成效,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財政管理體制稅收征管體制改革紮實推進,事業單位改革進展順利。招商引資成效顯著,規模以上項目固定資產實際到位內資累計306億元,註冊外資實際到賬5億美元。對外貿易和外經合作繼續擴大,累計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23.6億美元、外經營業額6.6億美元。
城市化步伐不斷加快,城鄉面貌明顯改善。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由“九五”末的42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8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由55萬增加到85萬,大城市框架已經拉開;預計2005年全市城市化水平達到38%,比“九五”末提高7.1個百分點。縣城、重點中心鎮建設成效顯著,市域城鎮體系初步形成。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資金306億元,建成了一批重點工程。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民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科技“四大工程”進展順利。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累計投入資金70億元,辦學條件顯著改善,國小、國中和高中入學率分別達到99.2%、96.3%和87.2%,職業教育民辦教育素質教育取得較大進展。衛生事業快速發展,累計投入資金7億元,建立健全了公共衛生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超額完成農村衛生三項建設任務。體育、廣播電視等事業全面發展,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大力推動全民創業、自主創業、艱苦創業,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民眾生活質量明顯改善。預計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3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000元,年分別遞增11.8%和5.8%。認真做好弱勢群體幫扶工作,“八大工程”進展順利,五年淨增就業再就業13.4萬人,城鄉低保面擴大到17.5萬人,資助各類特困生25.3萬人,辦理廉租房租金補貼659戶,安置解困房3700戶,幫扶市區特困家庭3萬餘戶;預計到2005年底全市城鎮養老、失業、醫療三大保險覆蓋面分別達98%、96%和90%。
精神文明建設成果豐碩,政治文明建設繼續加強。紮實開展公民道德建設,城鄉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深化,人們思想觀念、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禮儀淮安、誠信淮安、知識淮安”創建活動向廣度和深度拓展,“文明育農、科技富民”等六大創建工程深入實施,如期實現省級文明城市創建目標。大力宣傳先進文化,提煉弘揚淮安精神,發展淮安特色文化,湧現出一批具有全國影響的優秀精神產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支持和保證各級人大、政協依法履行職責和發揮作用;加強與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合作共事,鞏固和擴大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實施政務、廠務和村務公開,基層民主不斷擴大。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整體推進、協調發展,全市民兵預備役和國防動員工作有了新進步,雙擁共建取得新成果,獲得全國雙擁模範城光榮稱號。紮實推進“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建設,認真妥善解決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維護了社會穩定。
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執政能力不斷提高。紮實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和黨的十六大主題教育活動,思想政治建設和理論武裝工作進一步加強。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認真組織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取得明顯成效。堅持“重德才、憑實績、看公論”的選人用人導向和“十用十不用”的用人標準,形成了幹事創業、進位爭先的良好環境。深化幹部制度改革,相繼出台了23項配套制度和監督管理辦法,形成了相互配套、緊密銜接的幹部選拔任用制度體系。深化“三級聯創”,深入開展農村小康“十百千”創建活動,大力實施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四項工程,加強企業、機關、學校、街道黨組織建設。堅持市領導掛鈎聯繫基層、市直部門掛鈎幫扶鎮村和企業、處級以上領導幹部駐村蹲點調研等制度,深入開展“三服務”、“三優三滿意”和“人民好公僕”等創建評比活動,機關作風明顯改進,黨群幹群關係進一步密切。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的各項改革措施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取得新成效。
五年的成就來之不易。這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淮安充分實踐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關心支持的結果;是全市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民眾團結拼搏、開拓創新、埋頭苦幹、共同奮鬥的結果。同時,也離不開歷屆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礎,離不開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與我們的肝膽相照、攜手合作,離不開駐淮部隊指戰員、武警官兵、駐淮各單位和離退休老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謹代表市委,向所有為淮安發展作出貢獻的同志們、社會各界朋友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主要是:經濟總量不夠大,運行質量不夠高,工業化、城市化水平和經濟外向度比較低,財政實力比較弱,尤其是縣鄉財政困難;城鄉居民特別是農民收入水平不高,部分民眾生活困難,就業和再就業壓力較大,社會保障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少數黨員幹部思想觀念和工作方法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對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的認識需要不斷深化;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依然不少,維護穩定的任務還比較重,等等。對於以上矛盾和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深刻剖析原因,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回顧過去的五年,我們深深體會到,實現淮安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把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省委的精神與淮安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牢牢抓住事關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開拓進取,銳意創新,努力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動經濟社會的大發展;必須始終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在加快發展中不斷解決遇到的困難與矛盾;必須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心裡時刻裝著老百姓,認真解決人民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把為人民謀利益、讓民眾得實惠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以改革促發展,以發展求穩定,促進改革、發展、穩定的良性互動和社會的安定和諧;必須始終堅持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不斷增強各級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充分發揮廣大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調動和激發各方面的積極性,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保證。我們要認真總結和汲取這些寶貴經驗,並在今後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把淮安各項事業全面推向新階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