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

淮安市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

淮安市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是由淮安市人民政府2012年作出的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安市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淮安市人民政府
引言,內容,

引言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內容

回顧過去工作,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取得新成就
本屆政府自2008年履職以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堅定不移地實施“五大建設”,持之以恆地推進科學發展,成功經受了國際金融危機和各種複雜環境的考驗,圓滿完成了市六屆人大曆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全面開啟了淮安加速趕超、跨越發展的歷史新篇章。2011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90億元,年均增長13.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財政總收入、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分別達407.8億元和204.6億元,年均增長34.8%和41.2%;全面小康社會建設4大類25個指標已有19個達到標準。今年上半年,全市經濟發展在逆境中穩中求進,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90億元、增長1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31億元、增長24%,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525億元、增長25%,註冊外資實際到賬等主要經濟指標增幅繼續位居全省前列。
我們堅持新型工業化不動搖,突出以項目建設推動增長,以科技創新驅動轉型,經濟保持又好又快發展。
各項投資快速增長。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460億元,組織實施投資超億元項目885個、超10億元項目105個。投資規模不斷提高,在建5000萬元以上項目平均投資額近3.5億元,天淮大無縫鋼管、淮陰捲菸廠技術改造等一批重大項目竣工投產。投資質量進一步提升,節能、環保、高科技項目占比逐步提高,中歐直升機、敏實電動汽車等一批產業高端項目成功落戶。投資結構更趨合理,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及環境保護等方面投入增長較快。
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突破20%,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44%。累計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7戶,完成專利申請近2萬件,年均開發新產品千餘項;創建國家火炬計畫特色產業基地1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個,新增省級企業研究院2個、重點實驗室4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4個,新建省級產學研聯合重大創新載體6個。
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三次產業比重由2007年的17.5∶46.8∶35.7調整為13.2∶47∶39.8。工業經濟加速擴量提質,2011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61.2億元,年均增長25.2%;特鋼、電子信息、鹽化工、節能環保、食品五大主導產業迅速壯大,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5%;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軟體和信息服務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實現產值370億元;新口徑列統企業總數達到1495戶,其中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突破600戶,富士康、淮鋼分別實現銷售收入168億元、147億元。服務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總投資200多億元的寧淮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項目正式簽約,鼎立國際大酒店獲批五星級旅遊飯店,4A級旅遊景區總數居江北第一,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先後躍過千億元大關,年均增幅保持全省前列。
我們堅持走特色城市化道路,不斷完善城鎮建設體系,提升城市功能品位,中心城市建設邁出新步伐。
城市空間布局更為最佳化。完成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並獲得省政府批准,積極構建“一主、四副、多點、網路化”的城鎮體系,城市化率由40%提高到52.8%。深入實施“東擴南連、三城融合、五區聯動”戰略,生態新城框架全面拉開,清河新區高品位建設,淮安古城區、清浦新南城、淮陰新北城組團錯位發展,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由95平方公里擴大到150平方公里,特大城市架構基本形成。
中心城市功能日益完善。累計投入2000多億元,實施城建重點項目2600多個,國際會展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建成使用,體育中心、大劇院等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功能顯著增強;蘇北首座萬達廣場及金鷹國際購物中心、中央新亞國際購物廣場建成開業,雨潤、蘇寧、茂業等商業巨頭相繼落戶,商貿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城市路網和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建設,老城保護與舊城改造穩步推進,供水、燃氣普及率均超過98%,污水集中處理率達80%以上,市政配套設施更加完善;成功創建國家級衛生城市、環保模範城市、園林城市和省級文明城市,“和諧城管”品牌在全國產生影響。
城鎮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四座縣城規模不斷擴張、功能逐步強化、特色更加鮮明,建成區面積從66.6平方公里擴大到97平方公里,人口由56.5萬人增加至72.8萬人。馬壩、高溝、車橋、徐溜等縣域次中心和8個重點中心鎮加快建設,小城鎮因地制宜、競相發展,湧現出老子山等一批特色小城鎮。
生態建設取得新進展。實施“藍天、綠水、寧靜、潔淨、生態”工程,空氣環境質量年均優良天數占比達85%以上,創成江北唯一的省級低碳經濟試點城市,生態新城列為國家綠色建築試驗區,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被命名為省級生態工業園區,金湖、清浦在蘇北率先通過省級生態縣(區)技術評估;生態鄉鎮創建全面推開,建成31個省級生態鄉鎮,39個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通過省級驗收。大力推進花園城市建設,大運河景觀提升工程等基本建成,新增綠地面積1500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達39.8%。白馬湖保護與開發工作取得明顯進展。
我們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大力推動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水利建設投入成倍增長,累計完成投入65億元,重點實施治淮、南水北調、農村水利等工程,疏濬縣鄉河道5061公里,改造大中型灌區8個。農業綜合開發紮實推進,累計完成投入13億元,新建高標準農田50多萬畝,占耕地面積比重提高到39.3%。農業裝備水平顯著提升,金湖、盱眙分別建成省級水稻、玉米機械化示範縣,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3%。
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培育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縣域農業主導產業11個,設施農業、特色水產面積分別達87萬畝和55萬畝,生豬、家禽規模養殖比重分別提高到82%和93%。成功申創國家級淮陰台灣農民創業園,建成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5個、農產品加工集中區2個。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150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龍頭企業增加到36戶,創成“淮安大米”等地理標誌類商標8件,總量居全省第三。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不斷增強,建成以袁隆平院士為首席科學家的雜交稻種選育基地,2項農業科研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11年,我市農業基本現代化監測指標綜合排名上升至蘇北第二,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
鎮村經濟實力快速提升。鄉鎮工業集中區新建標準廠房835萬平方米、入駐投產企業3133戶,培育列統企業442戶,建成施河教學具、黎城機械配件等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集聚區26個,工業開票銷售收入達到203億元。建成村級創業點892個,覆蓋61%的行政村,帶動5.4萬農民本土就業。2011年,財政總收入超億元鄉鎮達到23個,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平均達到12.5萬元,223個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超5萬元。
農村整體面貌得到較大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加快建設,高標準建成淮金大道,新改建幹線公路379公里、農村公路2900公里,實現四級路“村村通”,農村客運班車通達率提高到97.7%;建成金湖、洪澤兩個縣級生活垃圾填埋場,103個鄉鎮建成垃圾中轉站,新增區域供水鄉鎮29個。農村環境進一步提升,新增造林面積22萬畝、省級綠色村莊235個,新建農民集中居住點697個;在全省率先啟動村莊環境整治,完成752個自然村整治任務,創成省、市級康居示範村100個。
我們堅持深化改革開放,著力破除傳統體制機制束縛,加快各類要素集聚,發展後勁與活力不斷增強。
重點領域改革穩步推進。市、縣(區)政府機構改革順利完成,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基本完成。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市本級行政許可事項壓縮至80項。金融及投融資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多家股份制銀行來淮設立分支機構,再擔保公司、村鎮銀行、農村小貸公司等新型金融組織加快組建,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改制工作進展順利,企業債券發行累計突破50億元。農村改革穩步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入社農戶比重突破60%,適度規模經營面積占比達到58.8%,政策性農業保險全面推開。
開放型經濟加速發展。2011年,全市註冊外資實際到賬16.1億美元,是2007年的4.6倍,增幅連續三年保持全省第一;進出口總額達28.5億美元,對外經濟合作擴大到30個國家和地區。突出打造台資集聚新高地,引進台玻等一大批知名台資企業,台企總數達到850戶,形成“南有崑山、北有淮安”的台資利用新格局。淮安經濟開發區成功晉升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淮安出口加工區進入全國二十強,國字號園區增至4個;淮安工業園區、鹽鹼科技產業園加快建設,建成省級特色產業園區11個、南北共建園區8個。對外交流平台得到拓展,淮揚菜美食文化國際旅遊節、台商論壇等活動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新締結國際友城和友好交流城市12對。
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380公里,在蘇北率先聯網成環,被列為全國公路運輸樞紐;新長鐵路併入國家幹線網路,宿淮鐵路即將投入運行;京杭大運河兩淮段“三改二”工程圓滿完成,鹽河航道“五改三”工程加快實施;漣水機場提前建成,已開闢10條航線、通達9個大中城市,一類航空口岸列入國家“十二五”口岸發展規劃。行政效能建設卓有成效,全面加強權力監督制約,深入踐行101%服務理念,實施大企業招工等專項服務,連續四年被台灣電電公會評為“大陸地區投資環境值得推薦城市”。
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努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務水平,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民生改善取得顯著成效。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教育現代化邁出新步伐,創成省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區)5個,省級優質幼稚園、三星級以上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分別占總數的60.3%、70%和86.7%,與南京林業大學合作興辦南方學院,高考二本上線率多年位居蘇北前列。醫療保障水平得到新提升,構建“15分鐘健康服務圈”,順利完成醫改三年目標,建成省級重點臨床專科群,市直醫院在蘇北率先全部達到三級以上,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縣(區)兩級衛生應急聯網體系。文化事業及文化產業取得新突破,組建淮安報業集團、廣電傳媒集團,建成清河動漫園等文化產業集聚區,榮獲梅花獎、白玉蘭獎、蘭亭獎和紫金山文學獎,成功打造“運河之都”城市名片。低生育水平持續穩定,在全省率先實施城鄉一體的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全民健身活動連續五年受到國家表彰,奧運金牌、殘奧獎牌實現零的突破,獲得省第十八屆運動會承辦權。
城鄉居民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積極鼓勵就業創業,累計新增城鎮就業39.1萬人、再就業15.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下降到2.56%。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不斷健全,城鎮職工、居民養老保險及新農保基本實現全覆蓋,城鄉低保、“三無”和“五保”人員供養標準逐年提高。扶貧開發成效突出,累計投入16.4億元,幫助59.8萬人擺脫絕對貧困。全市城鄉居民收入連續保持兩位數增幅,分別由2007年的12164元和501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260元和8645元。
民眾關注的突出問題得到切實解決。累計投入85.8億元,每年為民興辦十件實事。新改擴建116所幼稚園、359所中國小,新建21所惠民醫院和7所市、縣(區)綜合福利中心,完成市直改制學校清理規範和義務教育階段施教區調整工作。建成各類保障房6.79萬套,對5078戶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實施物價上漲與低收入群體價格補貼聯動機制,市區所有公園和環衛公廁免費開放,新增農村改水受益人口143萬人,為15.94萬名企業退休職工免費體檢。在蘇北率先為80歲以上老人發放尊老金,實行市區65歲以上老人免費乘坐公車。
社會管理進一步加強。深入推進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建設,“大防控”體系、“大調解”機制初步建成,社會治安持續好轉,“陽光信訪”榮獲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勞動人事爭議一體化調處機制在全國產生影響。深入推廣“1+3”安全監控體系,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社會應急管理體系進一步健全,食品藥品監管工作不斷加強。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和政府信息公開。區域合作與援疆工作穩步推進。創建全國雙擁模範城實現“三連冠”。國資、審計、統計、質監、老區開發、機關事務、民防、招投標、公積金、檔案、氣象、供銷、地震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績,民族宗教、老齡、婦女兒童、青少年、地方志、紅十字和慈善事業得到新的發展。
各位代表,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挑戰和機遇交織的複雜形勢下實現的,來之不易,令人鼓舞,催人奮進。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委堅強領導和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勇於拼搏、團結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市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無黨派人士和離退休老同志,向解放軍、武警駐淮官兵和各駐淮單位,向所有來淮投資客商、建設者和關心支持淮安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顧的實踐和探索,我們既從中得到了深刻啟示,也為今後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始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紮實有效推進“五大建設”,同步提升新型工業化、特色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加快建設全面小康社會,走出一條具有淮安特點的科學發展之路。必須堅持跨越發展,牢牢把握髮展第一要務不動搖,按照“全國有亮點、全省爭進位”的工作導向,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實施,保持主要指標快速增長,推動各項工作爭先領先,奮力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必須堅持創新發展,把創新作為推動科學跨越發展的不竭動力,依靠擴大開放和深化改革來破解前進中的各種難題,依託科技創新和智力支持來增創發展中的競爭優勢,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必須堅持統籌發展,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既突出重點、又兼顧各方,正確處理好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城市與農村等方面關係,努力促進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必須堅持和諧發展,注重在經濟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穩定與和諧,每年將新增財力70%以上用於民生領域,全心全意為民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不斷凝聚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
在肯定成績、總結經驗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不足,主要是:經濟總量還不大,對外開放水平還不高,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相對薄弱,調優產業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任務十分繁重;城市化水平和縣域經濟整體實力亟待提高,城鄉發展還不夠均衡,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任務比較艱巨;公共資源配置不盡合理,在入學、就醫、住房、養老等方面與民眾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同時,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夠到位,一些幹部的服務意識和運作能力需要進一步增強。對這些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並在今後工作中切實加以解決。
著眼未來五年,奮力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征程
加快建設蘇北重要中心城市,把周總理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是省委省政府對淮安的戰略定位和殷切期望,體現了全市人民的共同心聲和根本利益,是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又好又快發展的前進方向和力量源泉。建設蘇北重要中心城市,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通過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實現科學跨越發展,把淮安建設成為功能完備、產業興旺、文化繁榮、生態宜居、具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共同創造淮安更加美好的未來。
今後五年,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期,也是實現跨越式發展、向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期,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入,世界範圍內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科技變革正在孕育,國內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和江蘇沿海開發兩大國家戰略加快實施,省委省政府支持淮安加快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設政策的“水井”效應進一步顯現,為我們實現新的更大突破提供了良好條件和強勁動力;市第六次黨代會描繪了建設富庶美麗幸福新淮安的發展藍圖,極大地激發了全市人民齊心協力共建美好家園的幹勁和熱情。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以轉型升級為重點的新一輪區域競爭日趨激烈。肩負著全市人民的重託,我們必須科學判斷和準確把握巨觀形勢的發展變化,更加主動地抓好機遇,更加積極地應對挑戰,更加有效地破解難題,力爭再創一個快速發展期,把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實施“八項工程”的決策部署,按照市第六次黨代會確立的“經濟發展水平與人民幸福指數同步提升”總體要求和“總量翻一番,財政超千億,建成生態市,全面達小康”奮鬥目標,突出擴總量、調結構、惠民生,堅持新型工業化第一方略,同步推進經濟國際化、農業現代化、城鄉發展一體化,強化重大項目引領帶動,不斷增強經濟實力和區域競爭力,全力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合力建設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奮力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新征程。
未來五年,我們的主要奮鬥目標是:
——經濟基礎更加堅實。主要經濟指標增幅繼續保持全省前列,到201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接近或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財政總收入達到1200億元,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以上。經濟轉型升級取得明顯成效,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25%。縣域實力不斷壯大,對全市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
——城鄉發展更加協調。中心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品位明顯提升,到2016年建成區面積擴大到190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60萬,區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能力基本形成,成為長三角北部地區交通樞紐和帶動蘇北發展的新興增長極。四座縣城更具特色和活力,一批重點中心鎮和特色小城鎮加快崛起,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美好鄉村建設加快推進,基本形成功能互補、特色鮮明、和諧相融的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城鄉居民收入在2010年基礎上實現六年倍增,到2016年分別達到37000元和14500元,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斷提高。2013年和2014年分別以市、縣為單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5年人均年純收入4000元以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社會保障更為健全,人民民眾的幸福感進一步增強。
——社會環境更加和諧。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紮實推進,文化凝聚力和引領力不斷增強。社會管理體制機制更趨完善,民眾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得到有效維護。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建設成果不斷鞏固,民主法制和廉政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質普遍提升,力爭建成全國文明城市。
——生態特色更加鮮明。在蘇北率先建成國家生態市,林木覆蓋率達到26%,城鄉環境明顯改善。積極創建國家級低碳經濟試點城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減等指標位居蘇北前列,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在以下六個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堅持新型工業化引領,在經濟擴量提質上實現新突破。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加速發展新興產業,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基本建成長三角北部地區先進制造業基地、現代服務業高地和全省現代農業示範區。
加速推進工業強市步伐。把新型工業化作為經濟擴量提質的第一方略,突出培育新的增長點和最佳化產業結構,到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力爭突破1萬億元。一是培育優勢產業。深入實施新興產業雙倍增計畫,加快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集聚,迅速壯大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和軟體與信息服務產業,加速突破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和智慧型電網產業,到2016年實現產值1200億元以上。全力培育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條,促進集群集約發展,到2016年特鋼等五大產業產值均超過千億元。二是做強骨幹企業。鼓勵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新品研發、加強品牌培育,到2016年力爭銷售收入超10億元企業達到150戶、超100億元企業達到15戶,其中超500億元企業2戶以上。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壯大,到2016年列統企業總數超過2400戶。強化企業上市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力爭10戶以上企業成功上市。三是突出招大引強。繼續舉全市之力抓好招商選資,著力引進一批重特大產業龍頭項目,力爭新引進投資超億元項目1100個以上,每年滾動實施投資超10億元重大項目20個,累計完成工業投資5000億元以上。四是打造特色基地。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加快鹽化工、太陽能等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推動鹽鹼科技產業園和各類特色園區發展,高標準打造“中國新鹽都”、“中國凹土之都”和全國一流的特鋼產業鏈基地。
積極構建服務業高地。把加快服務業發展作為中心城市建設的重要支撐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到2016年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5%。一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工業企業主輔業分離,重點發展科技研發、現代物流、品牌直銷、連鎖經營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強現代信息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套用,大力扶持淮安商務網、網上樓市等電子商務發展,積極發展物聯網及其套用、供銷新網工程等新型業態。鼓勵發展服務外包,不斷提升淮安國際服務外包示範區和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基地兩大平台功能。加快發展金融保險業,助推實體經濟發展,到2016年末金融機構貸款餘額達到2400億元。二是著力打造區域性商貿和旅遊中心。加強規劃引導,提升淮安綜合大市場等集聚功能,推進義烏商貿城、蘇寧睿城等重點項目建設,努力構建長三角北部地區商貿中心。進一步整合旅遊資源,發揮名城名人名著名菜名湖等優勢,重點發展淮揚美食、歷史人文、河湖風光、休閒度假等特色旅遊,打造全國知名旅遊城市和華東知名旅遊目的地。三是加快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基本建成全球單體最大的中國移動淮安呼叫中心,推進“中國聲谷”加速崛起。以寧淮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為重點,推動清浦現代商務集聚區發展。加快淮安綜合物流園、空港物流園等建設,完善現代物流網路體系。提升淮安軟體園、聯創軟體園等載體功能,加快構建蘇北軟體與信息服務業高地。
大力推動現代農業發展。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充分運用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健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一是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設施農業和生態休閒農業,做大做優稻米、蔬菜等五大百億元主導產業,重點支持淮陰台灣農民創業園、白馬湖生態高效農業示範帶建設。到2016年,高效設施農業面積達到130萬畝,每個縣(區)建成高標準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以上。二是著力抓好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大龍頭企業扶持和招引力度,鼓勵跨區域經營,不斷增強帶動力,到2016年銷售收入超億元龍頭企業達到80戶以上。加強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抓好品牌和市場培育,加快水產等區域性大宗農產品物流中心建設,推進農超對接。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增強消費安全保障能力。三是加快推進農業經營制度改革。創新土地流轉機制,注重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鼓勵發展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合作農場。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到2016年農戶入社比例提高到75%。積極完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培養和造就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現代農民。四是不斷夯實農業生產基礎。提高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實施區域性治理、灌區節水改造、黃河故道與丘陵山區綜合開發等工程,新建高標準農田100萬畝。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增強農業科技服務能力,提高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建成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堅持多措並舉,著力解決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問題。
(二)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在城鄉發展一體化上實現新突破。堅持經典規劃、精緻建設、精細管理,著力最佳化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加快推進以綜合交通樞紐、台資集聚高地、江北工貿名城、生態和諧家園為主要特徵的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設,帶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建設高水平中心城市。認真落實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加快中心城市由規模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以全新的面貌承辦好第十八屆省運會。圍繞“東擴南連、三城融合、五區聯動”,啟動建設連線各主要功能區的城市快速路網,放大生態新城支撐與帶動作用,形成“組團相間、生態相連”的發展格局。更加注重各區統籌發展,全面推進功能區建設,提高要素集聚水平,促進清河新區繁榮發展、淮安古城保護開發,提升淮陰新北城、清浦新南城產業功能,推進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淮安工業園區城市化進程,加快向特大城市邁進。按照現代化城市標準,推進雨潤新天地等一批城市新地標建設,把生態新城打造成中心城市的主體功能區和特色展示區,水渡口建成現代中央商務區,淮海廣場形成蘇北第一商圈,淮海東路創成國家級特色商業示範街。堅持保護與開發並舉,基本完成舊城改造,努力提升老城區品質,不斷改善市民交通出行和生活環境。積極構建現代城管體系,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
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按照“一縣一特”建設思路,推動四座縣城進一步夯實產業基礎、提升功能品位、增強集聚能力,形成與中心城市互動並進的發展格局,促進淮安城市群加快崛起。按照差異化、集約化、可持續的原則,積極推進縣域次中心建設,著力打造一批重點中心鎮和特色小城鎮,進一步完善城鎮建設體系。加強和改進人口管理,放開城鎮戶籍限制,推動農民有序轉為市民,到2016年城市化率達到60%。
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按照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和社會管理“六個一體化”要求,逐步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堅持規劃先行,建設一批具有蘇北平原特色的新型村莊、具有濃郁水鄉特點的現代農莊、具有較高文化內涵的歷史名村,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引導農民向規劃布點村莊集中。實施“美好城鄉建設行動”,深入推進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潔田園工程,創成省三星級“康居鄉村”80個;所有鄉鎮建有垃圾中轉站,鄉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新增集中供水鄉鎮70個。切實加強耕地保護,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和萬頃良田建設,促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
切實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以鐵路建設為重點構建區域性交通樞紐,宿淮鐵路、鹽化工鐵路專用線建成通車,力爭啟動建設連淮揚鎮鐵路,積極推進徐宿淮鹽城際鐵路以及城市軌道交通等規劃建設,努力在寧淮鐵路建設上取得突破;完成南水北調、入江水道等工程,開工建設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實施漣水機場擴建,爭取早日開放一類航空口岸並開通淮港、淮台航線,著力打造“樞紐淮安”。大力實施城鄉暢通工程,加快改造城市主次幹道和支路系統,提高鄉鎮公路等級,鄉鎮一級公路通達率達75%;積極發展城鄉公交,建成城市快速公交系統示範線和公交專用道,鎮村公車通達率提高到70%。推進供水、供氣、供熱一體化,加強污水垃圾處理、防洪排澇、民防應急等設施配套,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設,不斷增強城市綜合承載力。
全面改善城鄉生態環境。按照生態園林城市定位,實施四河八岸標誌性景觀工程,改善城市主幹道和出入口環境,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1%。積極推進林木多樣化改良,新建綠色村莊350個。加強白馬湖生態保護與開發,建成中心城市備用水源地,力爭成為長三角地區知名的湖濱生態和休閒度假基地。大力發展低碳循環經濟,建成一批低碳示範區和生態工業示範區。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紮實推進西南化工區企業搬遷。重點實施河道整治、補水活水等工程,彰顯淮安生態水城特色。2015年確保建成國家生態市。
(三)強化科技與人才支撐,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上實現新突破。圍繞建設創新型城市,大力實施科教與人才興市戰略,加強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加快將經濟社會發展轉移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人力資源素質的軌道上來。 加快產業技術創新步伐。堅持以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紡織、機械等傳統產業,促進特鋼、鹽化工等主導產業向高端延伸;加強凹土、岩鹽利用等關鍵技術攻關,促進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到2016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2500億元。加強科技產業園區建設,積極創建國家級和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提高科技型企業、創新型人才集聚水平。依託留學生創業園和各類開發區,加快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研發中心,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企業加大科研投入,著力培育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創新型企業。
引進培育開拓創新人才。堅持以打造人才高地支撐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設,全力推進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投入優先保證、人才制度優先創新,促進領軍人才、專業人才、創業創新團隊向淮安集聚。支持企事業單位不拘一格引進掌握關鍵技術的高層次人才,形成自主創新的人才優勢。大力實施科技人才培養計畫,創辦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人才創新試驗區,加快籌建淮安綜合性大學,扶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積極培育本土創新型和技能型人才。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加快人才國際化進程。到2016年全市人才總量達到39萬人。
打造更具活力創新環境。加大對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平台建設和人才引進的投入力度,形成政府引導性投入持續增長、企業主體性投入快速增長、社會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長的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到2016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2.1%。推進科技與金融結合,鼓勵發展科技小額貸款公司,大力發展科技創業投資和風險投資。統籌解決高層次人才的工作和生活問題,旗幟鮮明地鼓勵探索、激勵創新、寬容失敗,營造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有作為的社會氛圍。
(四)不斷壯大縣域經濟,在夯實發展基礎上實現新突破。堅持把壯大縣域經濟作為淮安提升整體實力的重要途徑和統籌協調發展的關鍵環節,加強引導,加大扶持,鼓勵有條件的縣衝刺全國“百強縣”。
主攻重大項目。項目是增加投資的主要載體、發展經濟的重要引擎、調整結構的有效手段、經濟工作的基本方法,必須擺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依託區位資源優勢,深化大項目招商、產業鏈招商,積極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各縣(區)力爭每年新引進投資超億元項目30個、投資超10億元或1億美元重大項目2個以上。認真研究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導向,謀劃和申報一批帶動力強的重大工業項目、新農村建設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帶動縣域經濟加快轉型發展。
打造特色產業。按照“立足實際,明確定位,放大優勢,錯位競爭”的原則,大力實施縣(區)工業突破計畫,各縣(區)每年新上投資超10億元工業項目1個以上、新增列統企業20戶以上,做大漣水釀酒、洪澤鹽化工、盱眙軸承、金湖石油機械等產業集群,打造特色產業體系,引領縣域經濟發展。到2016年,6個縣(區)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突破千億元,縣(區)工業銷售收入總額占全市比重達到70%以上。
發展民營經濟。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在市場準入、用地融資等關鍵環節加大服務力度。鼓勵民營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提升裝備水平,重點扶持500戶年銷售收入1000萬元左右的中小企業,促使其向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方向發展。大力實施“鳳還巢”工程,引導和支持在外人員帶資金、帶項目返鄉創業。到2016年,累計新發展私營企業4.5萬戶、個體工商戶15萬戶,新增註冊資本1000億元,民營經濟總量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突破70%。
拓展發展空間。深化小城鎮管理體制改革,做好馬壩強鎮擴權試點工作,增強小城鎮發展活力。把鄉鎮工業集中區和村級創業點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平台,堅持與城鎮發展、新農村建設等規劃統籌銜接,通盤做好產業選擇、項目布局和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承接能力,擴大產出效益。到2016年,確保50%以上鄉鎮工業集中區開票銷售收入超5億元,村級創業點實現全覆蓋。
(五)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在激發動力活力上實現新突破。積極創新體制機制,通過深化各項改革增強發展動力,依靠提升開放水平激發發展活力。
全面擴大對外開放。瞄準培育國際化企業、建設國際化城市、集聚國際化人才的總體目標,牢固確立主動開放、全方位開放和包容性開放理念,努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推動力。把引進外資作為擴大開放的主攻點,緊盯世界500強企業和台灣等重點地區,加快引進對全市發展有支撐帶動作用的重大項目,全力創建國家級台資產業轉移集聚示範區。大力實施載體培育、市場開拓、科技興貿、品牌創建四大工程,推動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量提升、結構最佳化,到2016年進出口總額達到65億美元。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加強對外投資,最佳化外派勞務結構。實施“友城40強”工程,實現主要國家全覆蓋,以友城交往促進對外經貿合作。
提升載體建設水平。堅持把開發園區作為推進經濟國際化的主陣地,重點在功能提升、科技創新、產業集聚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放大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龍頭作用,推動提檔進位、二次創業、跨越發展,積極創建國家級綜合保稅區,到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突破2000億元、綜合排名進入全省十強。加快提升淮安工業園區承載能力,著力打造南部工業新城。支持省級開發區擴容提質、轉型升級,鼓勵重點鄉鎮工業園區爭創省級開發區,到2015年全市省級以上開發區全部創成省級生態工業園區。
紮實推進區域合作。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打造浙商投資高地。主動策應江蘇沿海開發,重點加快與連雲港的通道建設,推動海河連通、借港出海。深化寧淮合作,大力支持南北共建園區發展,加快與南京都市圈的同城化步伐。積極拓展與中西部地區合作,做好對口援疆工作,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聯合蘇皖北部城市,共同推動“淮河生態經濟走廊”上升為國家戰略,放大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江蘇沿海開發戰略的疊加效應。
繼續深化各項改革。深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事項,營造透明高效的政務環境。紮實推進金湖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發揮示範引導作用。加強教育、衛生和文化體制改革,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金融體制改革,農村信用社全部改制成農村商業銀行,實現為農服務金融組織鄉鎮全覆蓋。開展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探索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和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六)堅持富民惠民優先,在推進和諧發展上實現新突破。統籌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努力把發展成果惠及於民,建成一個不含水分、百姓認可的全面小康,讓廣大民眾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推進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畫。大力推動創業富民,加快建設國家級創業型城市,力爭每年創業人員達到2萬人以上。建立健全城鄉就業服務體系,積極開展就業援助和幫扶培訓,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堅持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著力促進農民、企業職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難家庭增收,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紮實推進新一輪扶貧開發,穩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切實做好睏難群體幫扶工作,努力增加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
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全面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新建200所公辦幼稚園,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示範區建設,市、縣(區)職教中心全部建成省級示範性學校,高中階段學校全部建成省級優質學校,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加快完善基本醫療衛生體系,爭創一批國家級社區衛生服務示範中心,進一步放大“淮醫”品牌效應。加快建立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加強社會化養老服務,加大城鄉社會救助力度,基本實現人人享有社會保障和社會保險。開展幸福家庭創建活動,爭創全國人口計生綜合改革示範市。堅持每年為民興辦十件實事,下大力氣解決民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
促進文化繁榮發展。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進一步弘揚富有淮安特色的親民文化、創新文化和開放文化,充分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大劇院、廣播電視調頻發射塔等標誌性文化設施,更好地滿足民眾基本文化需求。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組建市演藝集團,建成“紅樓夢世界”、西遊記文化旅遊城、劉老莊文化生態園,努力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紮實抓好文化遺產保護,推進大運河申遺、大雲山漢墓群遺址和碼頭古鎮建設。加強誠信淮安建設,不斷提高全社會的文明程度。
加強社會管理創新。認真執行領導幹部接訪、走訪、下訪等制度,不斷提升“陽光信訪”影響力,進一步暢通信訪渠道。切實加強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完善網上輿論引導機制,最大限度地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深化平安淮安建設,依法打擊各類犯罪活動,著力加強社會治安重點地區排查整治,充實群防群治力量,提升基層平安創建水平。切實加強交通、消防、食品藥品等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監管體系,不斷提高城鄉防災減災能力。推進法治淮安建設,認真實施“六五”普法規劃,提高法律援助水平,深入創建法治城市。積極做好國防教育、動員和民兵預備役工作,努力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四連冠”。
肩負責任使命,努力打造人民滿意政府新形象
淮安是一代偉人周恩來總理的家鄉。我們要始終以周總理做人民公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為指引,主動適應形勢發展的新要求,積極順應人民民眾的新期待,大力弘揚“三創三先”的新時期江蘇精神,勇於創新,敢於擔當,甘於奉獻,努力以更大的作為推動發展,以良好的形象取信於民。
銳意進取,幹事創業。放眼當今世界,競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而區域間競爭更加激烈,快則進,慢則退,退則衰;審視淮安自身,儘管來經濟成長較快,但綜合實力不強、發展不夠充分仍是最大的矛盾。我們要跳出淮安看淮安、跨出蘇北看淮安,堅決破除“小富即滿”、“小進即安”的自滿情緒和保守觀念,始終保持“慢不得、坐不住”的危機感,不斷增強“幹大事、創大業”的使命感,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們要不斷提振推進科學跨越發展的精氣神,銳意進取、奮發有為,將全部心思都投入到抓項目、促發展、惠民生上來,勇當加快發展、爭先進位的先鋒,不做無所事事、碌碌無為的庸官。我們要以項目論英雄、以發展論成敗,想幹事、會幹事、乾成事,努力在危境中尋求機遇,在逆勢中贏得發展,在彎道上實現超越。
心繫民眾,執政為民。以敬畏敬重之心對待人民,以親民愛民之舉善待民眾,全力維護好發展好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要真心融入民眾,結合開展“三進三幫”,切實推動“重心下移”,深入基層、深入民眾、深入實際,了解民眾的所思所想和所盼所需,關注民眾的安危冷暖和實際困難,與民眾零距離、心連心、共命運。要真誠善待百姓,把工作精力更多地放在擴大民眾就業、增加居民收入上,把政府投入更多地用於加強公共服務、幫扶困難群體上,堅持多辦便民利民的實事、多做富民惠民的好事,切實保障民眾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努力做到發展為了人民、成果人民共享。要真正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堅持問政於民、問計於民,集中民智、集思廣益,從民眾實踐中總結經驗、指導發展。
狠抓落實,提升效能。堅持察實情、講實話、辦實事、求實效,將目標落到項目、責任落到人頭、措施落到實處,不做表面文章,力戒形式主義。進一步增強抓落實的本領,不斷提升幹部的謀劃能力、運作能力、創新能力,善於用改革的思路尋求出路、用創新的舉措破解難題。進一步倡導務實作風,精簡會議和檔案,改進會風和文風,開短會、講短話,把更多時間用於深入一線、解決問題、推動落實。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創新管理,充分發揮和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創造力。圍繞打造101%服務高地和建設服務型政府要求,加快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提高行政審批效率,更好地服務發展、服務基層、服務民眾。
接受監督,依法行政。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各項決議決定,切實辦好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完善政府決策程式,修訂和規範政府工作規則,健全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專家諮詢、公示聽證等機制,對重大決策實行風險評估、跟蹤問效、適時調整,著力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不斷規範執法行為,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管理經濟社會事務,全面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堅決糾正和查處不作為、濫用職權、執法不公、以權謀私等行為,促進公正執法、文明執法、高效執法。主動接受社會監督,推進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進一步拓寬政府信息公開範圍,積極構築網路問政平台,努力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民眾滿意度。
保持本色,清正廉潔。不斷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逐步健全廉政教育、權力監控、行政過錯追究和糾風長效機制,認真執行審計、監察、財政、國有資產監管等制度,突出抓好財政預決算、公共資源配置和重大建設項目的審計監督檢查,努力從源頭上預防和遏制腐敗。堅持勤儉辦事,反對鋪張浪費,嚴控“三公”經費,紮實推進節約型政府建設,將有限的財力更多地用於加快發展和改善民生。切實抓好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全面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促使各級幹部樹立嚴於律己、廉潔奉公的公僕形象,牢記宗旨,保持本色,讓民眾滿意,讓人民放心。
各位代表,全新的征程已經開啟,美好的前景催人奮進。讓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緊緊依靠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團結帶領全市人民,進一步搶抓機遇、開拓創新、團結奮進、紮實工作,為加快建設富庶美麗幸福的現代化新淮安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