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工作回顧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
“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後的關鍵之年。過去的一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巨觀形勢,我們在
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團結和依靠全區廣大幹群,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和考驗,開拓進取,真抓實幹,較好地完成了區八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呈現“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創優”的基本特徵。“穩中有進”主要表現在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主要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與預期目標內。實現
地區生產總值116億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3.8億元、
固定資產投資107億元、
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0.87億元,同比增長13.2%、12.8%、23.3%、19.2%。“穩中提質”主要表現在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發展質效不斷提升。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81.2%,規模工業畝均產值、畝均稅收分別達到460萬元、30萬元,均位居全市前列。億元GDP建設用地占用率持續下降,土地利用效率穩居全市第一。“穩中創優”主要表現在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同時,我們奮勇爭先,善作善成,創造性地做好各項工作,在民生事業、社會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成績,湧現了一批新亮點,先後獲得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法治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五一巾幗標兵崗、 “敬老文明號”以及全省創建書香城區先進單位、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先進區等一批
國字號、省字頭榮譽。
——致力調結構、促轉型,產業實力邁上新台階。
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實現服務業入庫稅收26億元,同比增長28.6%。申報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176戶,增量、增幅均位居全市第一。“兩大核心商圈”集聚效應日益彰顯,“三大
城市綜合體”商業氛圍日趨濃厚,嘉和國際廣場、
永輝超市等建成營業,
雨潤中央新天地、
茂業時代廣場、
蘇寧電器廣場等進展順利,淮海東路獲批省級示範特色商業街。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創成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工業設計園被認定為
蘇北唯一的省級工業設計示範園,
總部經濟園開工建設,淮安金融中心房屋徵收、規劃設計工作進展順利,
蘇州銀行、
廣發銀行、
齊魯證券等成功落戶。都市型工業支撐有力。完成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56億元、入庫稅金3.75億元,同比增長15%、35.7%,新增列統企業5戶。領軍企業培育工程成效初顯,旺旺食品入庫稅金進入全市前10強、開票銷售進入全市前20強,清江藥業銷售突破2.5億元,順泰包裝上市融資1.6億元,金象傳動、利安科技啟動“
新三板”
上市申報。
澳洋順昌、蘇益電器等企業加速成長,金格潤科技、半導體材料及光電套用等項目建成投產,智造園啟動實施。
高新技術產業加速發展。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1.3%,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產值比重達50.1%,列統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達90%,百億元GDP發明專利申請量249件、專利授權量303件,均位居全市第一。新增省高新技術企業2家、省高新技術產品13項,金象傳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評省級優秀研發中心,“金象”獲批
中國馳名商標,“淮供集團農資”、“嬌嬌玉露”獲批江蘇省
著名商標。全國縣(市)科技進步考核、省級淮海路商業街“正版正貨”示範街區創建順利通過驗收。
——致力優服務、抓項目,發展後勁實現新增強。
項目招引成效明顯。新增公司制內資企業註冊資本金32億元,註冊外資實際到賬1.32億美元,上報市億元以上項目19個。精心舉辦投資說明會、招商推介會等系列活動,洲際假日酒店、嘉福國際廣場、世界名車廣場等重大項目順利簽約,江蘇“雲街”、順豐電子商務產業園、雷射器陣列晶片等新興產業項目成功落戶。
項目建設有序推進。圍繞“簽約項目抓開工,開工項目抓進度”的要求,定期召開項目會辦會、協調會,全力加快實施進度,旺旺A3牛奶及奶茶項目建成投產,淮安新天地、大河新城等項目順利竣工,七星島園林式大酒店、巨一首府等項目局部封頂,
力寶廣場、中宏置業廣場等項目加快建設。
項目要素保障有力。成功發行7億元二期企業債券,10億元小微企業扶持債券順利獲批,成功創立創匯小額貸款公司。全年向上爭取資金1.3億元,為中小企業擔保貸款12億元。有望實現省級土地執法模範區“五連冠”。引進創新創業團隊2個、領軍人才9名。
——致力強品質、塑形象,城市功能又有新提升。舊城改造步伐加快。舊城改造三年規劃編制全面啟動,淮海東路城市設計編制初步完成,西安路村、東郊村等城中村環境明顯提升,淮海東路、上海路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基本完成,和平小區、鳳凰新村等老舊小區改造基本竣工,永泰家園、藍岳學府等新建小區陸續交付,市民居住環境持續改善。房屋徵收穩步推進,西安路11號地、水渡口東北角3號地等10個地塊完成徵收,楓丹白露和清泓花苑二、三期等安置房建成交付,分配安置房2860套、面積29.21萬平方米。園區建設紮實推進。新區建設深入實施,七星島商務會所、淮安植物園等項目基本建成,精品燈具城、地源熱泵等項目主體竣工,中國愛情小鎮等項目開工建設,公交樞紐站、計程車服務中心基本建成,珠海路、景秀路LED路燈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旺旺路綠化提升工程高標準實施,冰雪狂歡節、親情中華—全國華人華僑攝影展等大型活動成功舉辦。鹽河生態科技城建設有序推進,控制性詳規修編已經啟動,康馬河、安置房一期征地補償順利完成,臨河路、長江東路建成通車。城區環境有效改善。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古淮河公園創成國家級濕地公園、文化生態修復工程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洪福河、豐收河水環境治理成效初顯,漕運西路遊園、清河南路城市綠色小客廳建成開放,人民路雨污分流工程改造完成,環宇路、萬達金街等景觀提升工程有序實施,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0.1%,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主要污染物排放削減率達到國家標準。城市長效管理不斷加強,拆遷安置小區物業服務市場化順利啟動,實施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工作,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到67%,“零違建區”創建有序開展,城市長效管理水平繼續保持全市前列。
——致力辦實事、惠民生,社會建設取得新成效。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大力實施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計畫”,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在全市率先突破3萬元。堅持創業帶動就業,紮實推進“全民創業淮商崛起”行動,省級創業型城區、充分就業示範社區創建深入推進,大學生科技創業園創成省級創業示範基地,新增創業2756戶、私營企業787戶、就業1145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1%以內。社會保險擴面工作成效顯著,在全市率先啟動“土地換社保”人員轉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企業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46950人、30228人、21550人。“580”慈善救助覆蓋面不斷擴大,累計救助333人次,發放救助金77.29萬元。建成7個3A級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創成4個省級示範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城市低保、尊老金、殘疾人社會保障提標有序實施,在全市率先為“失獨”家庭構建綜合保障網,特殊重度精神病人首次納入醫療救助體系,重度一級殘疾人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補貼。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我區被省政府列為首批教育現代化示範區建設單位,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通過省級驗收,清河開明中學首屆中考成績優異。全國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創建高分通過初級評審,基本藥物制度擴面穩步推進,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紮實開展。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順利入圍,清河圖書館創成國家一級公共圖書館,社區文化藝術節、全民閱讀節、法治文化藝術節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動成功舉辦。清河跳水隊在省青少年跳水錦標賽上取得團體總分第一、金牌第二的佳績。社會管理持續加強。平安創建深入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不斷完善,格線化社會管理服務效應充分彰顯,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4435件,民眾安全感和滿意度顯著提升。第五屆居委會、第十屆村委會換屆選舉圓滿完成,全市首個多功能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投入運行,在全市率先啟動面向社會組織購買早期心理干預服務。信訪“基層基礎建設年”、“積案化解攻堅月”等工作有序推進,全區信訪形勢總體平穩。安全生產標準化和規範化建設全面推行,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紮實開展,全區無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食品安全放心行動穩步實施,藥品安全示範區創建積極推進,應急管理、網路輿情處置水平不斷提高,西安路、健康路社區創成國家級“綜合減災示範社區”,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
——致力抓作風、提效能,自身建設得到新加強。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定期報告、通報政府工作,全年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90件、政協委員提案120件,辦結率100%,滿意率99.4%。在全省首家出台《法治政府工作規範》,在全市率先聘用政府專職法律顧問,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加強,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市場準入與監管制度改革啟動實施,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陽光清河”品牌建設加快推進,“三進三解三促”、“助推發展101%服務”專項行動紮實開展,作風建設問責問效力度不斷加大,行政效能和服務質量持續提升。全面加強“三公”管理,出台財政投資評審管理辦法,強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嚴肅查處以權謀私等違法亂紀行為,“廉潔清河”建設深入推進。
積極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紅十字會、關工委、老促會、老科協、老體協開展工作,政府法制、台僑事務、人民武裝、人防雙擁、機關事務、民族宗教、區志檔案等工作均取得了新的成績。
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我區全力衝刺“十二五”奮鬥目標的攻堅之年,對於清河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在
江北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新的一年,我們既面臨淮安
中心城市功能布局調整、區域競爭態勢日趨激烈以及清河發展空間趨緊、資源要素不足等多重挑戰,也迎來全面深化改革、上海自貿區試點以及省委省政府“一市一策”支持蘇北發展、市委市政府支持清河建設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支撐區等多重機遇。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和爭先意識,敏於搶抓機遇,善於匯聚力量,勇於克難奮進,著力保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奮力開創清河科學跨越發展新局面。
2014年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市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區委七屆五次全會總體部署,圍繞“兩大奮鬥目標”和“五個新跨越”,突出“穩中求進、好中求快”總要求,堅持用改革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力推進產業升級,著力最佳化城市功能,切實增進民生福祉,不斷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建設淮安中心城市功能核心區、形象展示區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先行區。
今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4%,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82.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2%以內,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0.5%,單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削減率達到國家標準,空氣品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達85分以上。
這些指標是按照穩中求進、協調發展、求真務實的導向和原則,科學研判今年總體形勢、綜合各方意見、慎重權衡確定的。為做好今年工作,我們將重點突出“重改革、促轉型、強功能、惠民生”四個方面:重改革,就是搶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機,切實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全力破解阻礙發展的突出矛盾與問題,不斷激發社會創新創造活力,為推動清河率先領先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促轉型,就是堅持以提升經濟發展質效為中心,加速集聚人才、資金、技術等優質資源要素,著力推動現代服務業與都市型工業“雙輪驅動”,加快培育和發展現代高端產業,全力促進經濟發展與轉型升級互動並進;強功能,就是強化城市規劃設計的引領作用,積極搶抓市委市政府支持清河加快舊城改造的有利機遇,以更寬視野、更高標準實施好舊城改造三年規劃,更大力度促進新老城區融合發展,不斷最佳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價值,全力鞏固主城區中心地位,加快建設特色明顯、活力彰顯、地位凸顯的中心城區;惠民生,就是始終堅持富民惠民利民的發展導向,持續加大民生投入,認真辦好民生實事,全力增進民生福祉,努力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民眾,不斷提升民眾對發展的認同感和滿意度。
圍繞上述目標和要求,我們將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切實加快改革創新步伐。堅持向改革要紅利、靠創新添活力,積極破除各種體制機制約束、化解各類資源要素瓶頸,全力以赴打好改革攻堅戰。
著力轉變政府職能。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深化改革重大部署,著力推動行政體制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創新行政管理方式,促進簡政放權,創優發展環境。精簡行政審批職能,加快試行行政審批“代辦制”,實行“受理、上報、審批、告知”一條龍服務,努力為民眾創業、企業發展營造高效寬鬆的環境。健全完善市場監管機制,建立健全經營異常名錄和黑名單制度,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嚴厲懲處違法違規行為,切實提高市場主體違法成本。強化公共服務職能,穩步推進教育公平、醫療衛生、就業創業、收入分配等領域改革,通過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民間力量參與社會事業發展,逐步實現公共服務優質化、均等化、普惠化。
著力培育市場主體。切實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著力實現資源配置效率、資源使用效益最大化。加快推進市場準入與監管制度改革,紮實開展“全民創業淮商崛起”行動,深入推行註冊資本零首付、註冊登記零收費機制,逐步整合各類政策資源,努力為民營企業發展“加油助力”,確保全年新增私營企業500戶。穩步推進區屬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引導優秀民營企業參股區屬國有企業,進一步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推動國有企業做大盤強。積極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著力招引民資金融機構、擔保反擔保公司、風投創投基金等金融資源,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股權融資、發行私募債、集合債等方式融資,助推有實力、有意願的企業到創業板、“新三板”以及地方性股權交易中心融資。
著力激發社會活力。深入發揮格線化社會管理服務優勢,進一步探索社會治理創新。調動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努力創造良好環境,讓社會組織幹事有保障、運行有動力、發展有價值。充分發揮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中心作用,抓緊出台扶持社會組織發展意見,制定社會組織孵化培育計畫,著力培育和優先發展公益慈善類、生活服務類等社會組織,有針對性地提高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服務社會民眾的能力和水平。發揮財政資金槓桿作用,面向社會組織購買政府公共服務項目。以“政社互動”為抓手,深化和諧社區創建,深入實施“一委一居一中心”社區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基層民眾自治組織的權責關係,逐步實現費隨事轉、權隨責走,不斷增強社區辦事能力,穩定社區工作者隊伍,努力提升社區為居民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二、全力促進經濟平穩運行。始終突出投資、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千方百計擴大有效投入、激發社會需求,確保全區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
持續增加有效投入。堅持把增加有效投入作為拉動經濟成長的有力舉措,著眼長遠,狠抓當前,為經濟發展增添後勁。提升招商選資質量。立足發展實際,圍繞產業需求,最佳化考核機制,加快推動建鏈招商、補鏈招商、強鏈招商,深入開展專題招商、外資招商、駐點招商,積極推行領導帶隊招商、部門街道主力招商,努力提升招商實效、凸顯招商內涵,確保全年引進億元以上重點項目15個,註冊外資實際到賬1.6億美元。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強化“項目為王”理念,堅持“四辦”、“五個一”項目推進機制,以提升項目質效為核心,切實把工作聚焦點、著力點放在企業形象好、稅收貢獻大、科技含量高的重大產業、重點功能項目上,推動雨潤中央新天地、茂業時代廣場等加快建設,像增強器及套用等項目儘快開工。最佳化資金投向。進一步整合財政資金、社會資金、爭取資金等多種資源,優先投向實力強、帶動力強的龍頭型企業和前景好、後勁足的成長型企業,推動企業新上項目、擴大產能、提升實力,著力形成主業突出、優勢明顯、產銷兩旺的企業梯隊。
持續擴大消費需求。自覺順應新一輪工業革命潮流,積極促進新興媒體、信息通訊、現代物流與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相結合,進一步最佳化消費環境、挖掘消費潛力,切實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力。做強傳統消費市場。圍繞打造省級服務業集聚區定位,全力做強“兩大核心商圈”,不斷加快力寶廣場、中冠商務大廈等重點項目建設,鼓勵引導新亞、金鷹、萬達等商貿龍頭企業創新經營模式,積極推動蘇寧電器廣場、嘉和國際廣場等樓宇招引知名商貿品牌,不斷提升資源承載力、品牌影響力、輻射帶動力,確保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20億元。培育新型消費業態。順應消費市場發展變化,把電子商務作為重塑商業流通模式的重要推手,積極推動順豐電子商務產業園爭創省級示範基地,加快江蘇“雲街”社區店建設,大力發展網路消費、信息消費、服務消費,著力培育文化旅遊、體育健身、居家養老、家政服務等消費熱點,努力將消費市場由市內拓展到市外,消費方式由線下延伸到線上。創優放心消費環境。不斷放大省級放心消費示範區品牌效應,認真落實促進消費的各項政策措施,建立市場誠信公共服務平台,深入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努力營造優質高效公平的消費環境。
持續強化發展保障。堅持把要素資源作為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撐,加快集聚優質資源,提升保障能力,全力夯實區域發展基礎。不斷提升資金保障能力。推動小微企業扶持債券儘快發行,堅持每季度舉辦一次銀企保對接會,年內為企業提供融資擔保15億元;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繼續完善財稅考核機制,切實增強財稅服務發展的能力。不斷提升用地保障能力。加快發展“飛地”經濟,繼續開展省級土地執法模範區創建活動,積極爭取重大項目土地點供,全年爭取計畫外用地指標300畝以上。不斷提升技術保障能力。積極搭建創新服務平台,推進政產學研聯盟,年內新增工程技術中心或公共服務平台5個以上。不斷提升人才保障能力。強化招才引智,深入落實人才扶持政策,持續加大人才專項資金投入,加快推進人才產業園建設,積極引進與產業發展相關聯的高端人才、技術團隊,確保全年設立“企業院士工作站”1家,引進各類高端人才20名以上。
三、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突出高端高質高效、集聚集約集群的發展導向,堅持現代服務業與都市型工業協調發展,推進產業轉型,促進結構最佳化,提升發展層次,著力構建彰顯清河特色、更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進一步做強現代服務業。堅持把現代服務業作為服務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充分發揮功能、產業和區位等方面比較優勢,大力發展以電子商務、金融保險、創意設計等為重點的生產性服務業,年內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2.5%。全力提升現代服務業特色園區承載能力,推動工業設計園企業入駐率達到100%,創意產業園創成省級廣告產業園,總部經濟園、動漫產業園二期等加快進度,淮安金融中心儘快開工建設。全力提升總部樓宇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完善扶持總部樓宇經濟發展政策,切實加快中環國際廣場、巨一首府等在建樓宇建設進度,著力提升中鑫上城、豐惠廣場、金馬廣場等現有樓宇經營管理水平,引導企業集群發展,進一步形成規模化、特色化、集群化發展效應,著力培育一批納稅超百萬元、千萬元樓宇。全力加快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全面啟動國家5A級古淮河文化生態景區創建,推動七星島園林式大酒店、淮揚情演藝中心等年內投入運營,不斷加大旅遊行銷和市場開拓力度,著力打造“華東地區知名旅遊目的地”。
進一步做優都市型工業。堅持把加強技術創新、提升企業實力作為推動工業轉型的主要抓手,確保年內規模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7.8%。大力實施“123”規模骨幹企業三年行動計畫,堅持資源傾斜、要素集聚,進一步支持旺旺食品、順泰包裝等做大做強,著力打造一批核心競爭力強、帶動作用明顯的龍頭型企業,全年開票億元以上企業達到10戶以上。深入實施上市企業助推工程,放大順泰包裝成功上市示範效應,積極鼓勵企業通過資本運作拓寬融資渠道、增強造血功能,推動蘇益電器、麥德森製藥等企業加快上市步伐,幫助金象傳動、利安科技等企業在“新三板”儘快掛牌。高度關注並全力支持小微企業發展,認真貫徹落實各級扶持政策,充分發揮區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作用,切實強化資金、用地、人才等要素供給,探索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加大企業人才和技術創新獎勵扶持力度,努力為全區小微企業成長發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體系。
進一步做大新興產業。堅持把新興產業作為轉型升級的主要支撐,不斷加大引進和培育力度,努力提升產業競爭力。切實加快智造園、生物醫藥健康產業園等建設,著力培育新材料、新醫藥等產業鏈條,全力打造一批主業突出、實力雄厚、優勢互補的產業集群。積極推動LED外延片及晶片、清江製藥粉針等重大產業項目加快建設,億唐生物等15個技改項目加大研發投入,雷射器陣列晶片等孵化項目早見成效,不斷壯大新興產業規模,實現新興產業集聚化、規模化發展,年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產值比重提高3個百分點。加強企業技術創新,引導企業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吸收國內領先技術等手段,加大新產品研發力度,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年內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產值比重達51%,R&D投入占GDP比重達1.4%。
四、不斷提升中心城區功能品質。堅持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發揮城市規劃設計引領作用,以提升城市價值、增強城市活力為驅動力,著力最佳化城市綜合服務功能。
高起點推進新老城區融合。按照“多片聯動、組團發展,要素互動、資源共享”的原則,推動新老城區無縫對接,突出抓好大同路、水渡口大道兩側改造提升,切實加快雲夢清河、融僑華府等住宅項目建設進度,著力推動茂華國際商業街、華爾街商貿廣場等商業項目早日運營,努力實現主城區和新區、鹽河生態科技城融合發展、互促並進。深入推進新區建設,著力提高長榮大劇院、中國城市化史館、西遊記博覽館等場館市場化運作水平,加快推進中國愛情小鎮、融僑商業廣場等重點項目,精心舉辦華僑華人攝影展、冰雪狂歡節等系列活動,進一步提升新區人氣、商氣。全面加快鹽河生態科技城建設,高起點、高標準編製片區控制性規劃,年內貫通康馬橋,啟動鹽河路等道路和安置房建設,加快立達生物醫藥等重點項目建設,著力打造淮安特色化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高標準推進城市升級改造。以推進城市形態轉美、業態轉型、質態轉優為目標,不斷提升中心城區發展品質。穩步實施舊城改造三年規劃,重點推動危舊房、重要地段以及主幹道兩側改造,加快推進電信大樓北側、中液生活區等15個地塊、54.25萬平方米舊改工作。加快房屋徵收步伐,積極招引有實力、有資源、有經驗的開發企業參與土地儲備,全面推行“亮底”徵收模式,儘快完成現代有軌電車、清江電機廠老廠區等新啟動地塊徵收任務,珠海東路、社管中心南側等地塊完成掃尾,興華花園拆遷安置小區竣工交付。最佳化城市配套服務功能,加快運河變電站等功能設施建設,啟動建設路、中經西路等市政道路建設,完成交通路沿線景觀提升工程。
高水平做優城市生態環境。以打造淮安“最乾淨、最有序、最宜居”城區為目標,按照“一年有變化、兩年上台階、三年大變樣”的要求,全力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加大城中村、城郊結合部、老舊小區等整治力度,實施富強東南片、擁軍巷等改造工程,完成華廈家園、機器廠宿舍等老舊小區改造任務,逐步解決部分區域環境髒亂差問題。紮實開展生態創建工作,全力爭創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大力實施規劃建綠、拆違增綠工程,完成大閘口美食街、豐收河景觀提升工程,加強小南河、通港河等河道整治,全面完成石塔湖貫通及四門閘改造工程,省級綠色社區創建達標率30%。充分發揮數字城管平台作用,深入開展“零違建區”創建,逐步推進拆遷安置小區市場化管理,不斷強化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全面落實市容環衛責任區制度,著力解決市民關注的油煙噪音、占道經營等難點問題,確保城市長效管理水平繼續位居全市前列。
五、積極推動民生事業發展。堅持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深入實施“十大惠民工程”,切實辦好民生實事,努力讓轄區民眾生活得更加殷實、更加幸福。
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圍繞年內創成國家級創業型城區目標,進一步完善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確保全年新增創業2500戶,帶動就業6000人。加大對高校畢業生、“4050”人員、“零就業”家庭、被征地農民、退役軍人的就業幫扶力度,全年新增就業8000人、開發公益性崗位1000個。深入推進社保擴面工作,重點引導非公經濟組織從業人員、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確保全年“五大保險”參保人數穩步提升。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落實老年人優待政策,推行政府購買為老服務,引進大型社會養老服務機構1個,新建3A級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5個。
不斷提高社會救助水平。切實加強低保規範化管理,完善物價補貼聯動機制,全力保障困難家庭的基本生活。深入實施“580”慈善救助計畫,紮實推進醫療救助提標擴面工程,逐步擴大政策惠及面,進一步做好失獨家庭、重度殘疾人、單親困難母親等困難群體的救助工作。為城市“三無”老人、重點優撫對象等集中購買人身意外傷害險,進一步做好睏難家庭學生資助、住房保障等工作,切實加大弱勢群體司法救助力度,著力構建更加健全完善的社會救助體系。
不斷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實施教育改革創新提質發展系列工程,加快推進清河實驗學校二期、淮海路國小等學校建設改造,啟動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區、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創建工作。全力做好省十八運參賽辦賽工作,確保“十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通過省級驗收。大力實施“五個一百文化惠民行動計畫”,繼續舉辦“幸福清河”社區文化藝術節等活動,年內創成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設3-5個社區衛生服務站,不斷完善社區醫療衛生體系。深化“親情關愛”工程,紮實推進省人口協調發展先進區創建。統籌做好人武雙擁、台僑事務、婦女兒童、民族宗教、機關事務等各方面工作,確保取得新的成效。
六、著力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積極推動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變,全面提高社會治理科學化水平,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努力形成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按照“排查全覆蓋、管理無縫隙、服務全方位”的要求,不斷放大格線化社會管理服務平台作用,進一步整合資源、拓展範圍、提升功能,著力健全問題排查、分析研判、風險評估、矛盾調處機制,逐步提升民眾對社會治理的支持度和滿意率。堅持把法治建設貫穿社會治理的全過程,深入推進“六五”普法,大力開展“民主法治示範社區(村)”創建,啟動實施“百千萬法治行工程”,切實做好法律維權、社區矯正、重點青少年群體服務管理等各項工作,全力加快法治清河建設步伐。
健全社會安全體系。圍繞可防性治安案件持續下降、民眾滿意度持續上升、更具安全感的目標,深化平安清河建設,加快建立社會面視頻信息系統,不斷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切實加大各類違法犯罪打擊力度,努力提升民眾公共安全感和治安滿意度。紮實做好安全生產工作,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強化安全生產基層基礎,加強隱患排查治理,努力防止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強化食品藥品監管組織體系建設,積極構建格線化信息管理服務平台,繼續開展食品安全放心行動,切實保障人民民眾飲食用藥安全。
夯實社會穩定基礎。加快實現重大決策、重大項目、重點工作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全覆蓋,充分發揮“陽光清河”、“六大維權中心”等平台作用,以信訪基層基礎鞏固提高年為抓手,紮實開展重點信訪案件集中化解百日行動,深入推進矛盾糾紛排查和信訪積案化解,不斷暢通和規範民眾訴求表達、權益維護渠道,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密切關注網路輿情,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好各類群體性事件,不斷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著力加快應急綜合體系建設,切實提高防災減災和應急處置能力,努力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