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

淮安市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

2014年1月15日淮安市長曲福田代表市政府向淮安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作的關於2013年工作回顧和2014年目標任務的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安市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
  • 屬性:淮安市長曲福田代表市政府向淮安市第七屆三次人代會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
報告全文,附屬檔案,

報告全文

各位代表:
我代表淮安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3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團結依靠全市人民,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始終牢記習總書記把周總理家鄉建設好的殷切囑託,圍繞市委六屆三次全會確立的“兩大目標”,全力聚焦“五大突破”,大力實施“十大行動計畫”、“十項重點工程”,全市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呈現出“穩中有進、質態提升、後勁增強、民生改善”的向好態勢,實現了新一屆政府工作的良好開局。一是綜合經濟實力邁上新台階。預計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達到2150億元,增長12%,人均超過7200美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建築業產值躍上千億元台階,分別達1100億元、1120億元和1048億元。主要指標增幅繼續位居全省前列,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71.4億元,增長16.2%,稅收占比達81.6%;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450億元,增長21%;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餘額分別達1737億元和1398億元,增長14.2%和17.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7億元,增長13.2%;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達25180元和10870元,增長9.5%和10.5%。二是一批重點工程項目實現重大突破。連淮揚鎮鐵路正式立項,徐宿淮鹽鐵路有望儘快獲批,淮安向高鐵時代邁出關鍵一步,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基本確立;市鹽化新材料產業園發展得到省政府個性化政策扶持,獲批國家火炬計畫特色產業基地,總投資15億美元的實聯化工純鹼項目竣工投產,將助推“中國新鹽都”加快建設;白馬湖作為全省項目被列入國家“江河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專項”投資計畫,省運會場館基本建成,裏運河文化長廊、金融中心、科教產業園全面啟動建設。全市有17個項目列入省政府2014年200個重大項目實施計畫。這些都為我市全局及長遠發展增創了新的優勢。三是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主攻薄弱環節,補齊指標短板,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城市化率分別提高到1.5%和55%,城鎮勞動保障三大保險綜合覆蓋面達95%以上,以市為單位達到省定2003版全面小康標準,比省定時間提前4年,清河、清浦、洪澤、金湖、盱眙順利通過驗收,為建設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過去的一年,我們重點抓了五個方面工作:
突出產業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擴量提質。工業經濟實現新提升。培育了一批新的增長點,淨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0戶,新開工投資超億元項目153個、新竣工103個,天士力生物醫藥產業園、中立方電子薄膜等15個投資超10億元重大項目竣工投產,完成規模以上工業投資800億元,增長21.7%。企業運行質效進一步提高,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3%,實現銷售4680億元、利稅415億元、利潤220億元,分別增長19.8%、21.5%和26%,新增銷售超百億元企業1戶。“4+2”優勢特色產業加速向高端攀升,鹽化新材料產業呈現出企業規模化和集聚集群發展態勢,電子信息產業正由電子元器件加工向整機生產跨越、由軟體開發向信息服務延伸。現代農業取得新進展。突出產業化企業帶動、新型主體培育和產業基地建設,實施投資超3000萬元項目58個,新增銷售超億元企業14戶,組建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404個,培育家庭農場331個,獲批建設江蘇淮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淮陰區創成國家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注重品牌培育,新註冊“淮陰黑豬”等地理標誌商標33件,總量全省第一、全國第四。著力夯實農業生產基礎,完成水利投入33.7億元,新建高標準農田34萬畝,農機推廣和糧食收購工作得到加強,糧食生產實現十連增。服務業發展邁出新步伐。新開工中國移動呼叫中心等一批重大項目,完成規模以上經營性服務業投資249億元,增長21.3%。29家市級以上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快速發展,綜合大市場建設加快推進,淮安現代商務集聚區獲批全省首批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周恩來故里旅遊景區加快建設,漕運博物館創成4A級景區。引進蘇州銀行、廣發銀行等10家金融機構,村鎮銀行實現涉農縣區全覆蓋。服務業增加值達898億元,增長13%,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創新能力得到新增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勢頭強勁,引進中國科學院、東南大學等15家高校院所設立研發機構和研究生培養基地,成立蘇北首家工業研究院,建成國家級鹽化工產品質檢中心,與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簽訂合作協定。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實施科技創新券制度,新建市級以上企業“兩站三中心”86個,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57家、累計達147家,新獲批國家星火計畫項目27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24%。人才引進和科技招商成效明顯,引進省“雙創計畫”人才16名,帶動燃氣發動機等一批高科技項目落戶。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區域創新能力在全國地級市排名上升至第51位。
注重激發內在活力和集聚資源要素,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完善政務服務管理體制,全面整合公共服務和公共資源交易平台,積極籌建新的市政務服務中心。突出簡政放權,清理下放行政許可10項、非許可審批6項,將61個事項由前置審批轉為後置審批。實施第五輪行政提速,對行政審批流程進行再造,平均審批環節由5個縮減到32個。積極推進金湖縣農村綜合改革試點,探索創新土地利用管理制度。紮實做好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總結推廣馬壩鎮強鎮擴權改革試點經驗,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有序推進。招商引資形成新格局。在鞏固閩資、浙資高地的基礎上,北上廣深和環渤海灣等區域招商引資取得突破,北京首 創、上海國際、中興通訊、青島海爾等一批知名企業相繼落戶;在主攻台資、港資的同時,積極拓展歐美日韓招商,新批項目14個。新引進投資超億元或超3000萬美元項目231個,其中超10億元或超9000萬美元項目25個。外資利用質態得到提升,實際利用外資13億美元,開工項目到賬外資占比達61.5%,提高了28.3個百分點。產業鏈項目招引取得重大進展,中興4G智慧產業園、天地龍智慧型電網等一批投資超30億元重大項目正式簽約,新世代半導體、惠浦OLED液晶顯示屏等一批投資超5億美元外資項目成功引進,富士康智慧型電視、賓士系列商用客車等一批終端產品項目相繼落戶,將帶動主導產業轉型升級,助推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台資高地加速崛起。成功舉辦第八屆台商論壇、“淮安·台灣周”等系列活動,淮安在島內影響不斷擴大,再次榮獲台商投資“極力推薦城市”稱號。新落戶耐斯、江興鍛壓等知名台企,引進京永腳踏車、豐華生物醫藥等產業項目,實際利用台資58億美元,居全省第二,台資集聚效應更加凸顯。園區載體全面提升。綜合保稅區正式封關運作,啟動規劃建設12個國別園區,盱眙凹土科技園獲批省級產業集聚示範區。在全省開發區綜合考評中,6家省級以上開發區實現進位,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排名升至第22位,漣水、金湖經濟開發區首次進入全省第一板塊。
重抓中心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配套,城鄉統籌步伐加快。中心城市建設全面推進。投入890多億元,實施867個城建項目,“四館”、大劇院等基本竣工,健康東路整治及大同路中段建設、水門橋改造等全面完成,雨潤新天地、茂業百貨、力寶廣場等項目進展順利,公共腳踏車一期工程和市老年公寓建成投運,現代有軌電車1號線啟動建設,城市功能進一步增強。全面啟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市容市貌不斷提升。強化四個縣城對中心城市的支撐作用,加快建設富有特色的中等城市。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全市新竣工商品房694萬平方米,銷售728萬平方米,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19億元。重大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宿淮鐵路全面建成,高鐵規劃建設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一類航空口岸開放列入國家年度審理計畫,淮安漣水機場通航城市增加到16個。205國道淮安西繞城段基本建成,金馬高速建成通車,實現了縣縣通高速。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入江水道整治有序推進,鹽河航道整治全面完成。小城鎮和新農村加快建設。完成15個鄉鎮、80個村莊規劃修編,著力打造層次分明、特色鮮明的“4820”市域小城鎮體系。加大鎮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新改建農村公路636公里,新建區域水廠2座,新增區域供水鄉鎮8個。加強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完成9135個村莊環境整治,新創三星級康居鄉村16個,碼頭鎮碼頭村和塔集鎮陸河村被確定為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村。加快產鎮融合步伐,鄉鎮工業集中區實現開票銷售431億元,新入駐投資超3000萬元項目220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明顯。科學劃定生態紅線,紮實推進國家生態市創建,投入6.6億元建成一批鄉鎮污水、垃圾等處理設施,新增成片林4.3萬畝,金湖、清浦在蘇北率先創成省級生態縣區並通過國家級技術評估,新增14個國家級生態鄉鎮和286個市級以上生態村。加強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建設,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獲批國家級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生態新城創成蘇北的省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示範區。PM2.5監測實現全覆蓋,節能減排完成省定目標。
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民生保障水平,民眾生活持續改善。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全市財政性教育投入超過70億元,以市為單位實現區域教育基本現代化,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成績進入全省前列,高考二本以上錄取率蘇北第一。獲批籌建江蘇護理職業技術學院,新增3所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產學研合作水平不斷提升。組織開展千名淮醫進社區等惠民活動,新創13個省級示範鄉鎮衛生院,市中醫院創成三甲醫院。大運河淮安段申遺順利通過驗收,首獲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全國戲劇文化獎和省文華大獎。精心組織省運會籌備工作,成功承辦一批全國和省級賽事。人口和計生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成為全國創建幸福家庭活動試點市。社會保障不斷加強。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上調10%,城鎮居民醫保補助標準提高到人均320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農合參保率分別達97.5%、95%和99.9%。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投入扶貧資金5.7億元,14.8萬農村低收入人口實現脫貧。十件實事全面完成。投入35.8億元,完成十大類20項民生實事。新建40所幼稚園,全面完成中國小校安工程三年任務;新建10所惠民示範醫院,實行免費婚檢和孕檢;市區新建10個公交站場,新增80輛新能源公車和260輛計程車,新開通鎮村公交鄉鎮17個;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410元和290元,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報銷比例超過50%,落實殘疾人庇護性勞動項目45個,5.13萬戶城鄉低保家庭享受免費收看有線電視;超額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設、農貿市場改造、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等任務。
強化政府自身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履職能力不斷增強。更加注重統籌謀劃。按照黨的十八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省委省政府“八項工程”工作部署和市委跨越發展目標要求,分別制定“十大行動計畫”和“五大突破”實施方案,明確了未來3-5年的工作目標和重點舉措。切實把握新時期淮安發展的新特徵新要求,堅持規劃引 領,推進全域規劃、多規融合,完成市域主體功能區等綜合性規劃,加快構建“一區兩片四軸”總體空間格局,高水平編制裏運河文化長廊、白馬湖保護開發等一批專項規劃,努力以科學規劃提升決策水平、增強投資信心、引導跨越發展。更加注重政策創新。出台扶持民營經濟發展“十八條意見”,在全省率先實行工商登記“先照後證”和註冊資本“零首付”,加大初次創業補貼、小額貸款貼息等扶持力度,推動新一輪全民創業、淮商崛起,新發展私營企業1.16萬戶,新增註冊資本351.2億元。制定加強市區土地經營管理“五統一”意見和“飛地”政策,推行用地指標市場交易,促進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爭取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出台專項金融支持政策,實施科技和小微企業小額貸款保證保險,信貸融資實現較快增長。更加注重重點突破。立足長遠發展和民眾期盼,以鐵路規劃建設等“十項重點工程”為抓手,強化統籌謀劃和向上爭取,有效推動重大基礎設施、城市功能項目和園區載體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突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實行“一縣一題”專項扶持,支持淮陰區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推動盱眙寧淮新興科技產業園和漣水鹽河產業帶規劃建設,淮安古城保護開發、洪澤湖旅遊開發及金湖“一主四輔”城鎮體系規劃建設等取得重要進展。完善重大項目推進機制,加大市直部門招商考核力度,採取季觀摩、雙月談、月例會等方式,強化督查會辦,項目建設的速度和效率顯著提高。更加注重依法行政。大力推行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在蘇北率先通過省法治政府建設階段性目標考核驗收。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委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民眾的各項規定,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切實規範行政行為,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更加注重協調推進。深入開展大接訪、法治惠民活動,重大事項全部實現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金盾護航、格線化社會管理、十大維權中心和十大警務中心建設等創新舉措不斷完善。進一步健全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機制,預防犯罪、消防檢查和食品安全等工作紮實有效,安全生產形勢保持平穩。第五屆社區居委會和第十屆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順利完成。雙擁“三就”工作經驗在全國推廣。新增國際友城、友好交流城市10個,國際交流合作層次不斷提升。援疆工作成績顯著,十大援建項目進展順利。統計、審計、國資、物價、民防、供電、供銷、仲裁、海關、檢驗檢疫、機關事務、民族宗教、廣播電視、婦女兒童、青少年、老齡、關心下一代、紅十字、老區開發、地震、氣象、檔案、地方志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業績。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我們沉著應對複雜多變的巨觀經濟形勢,全力克服不斷增大的經濟下行壓力,突出謀劃布局、主動調整、打牢基礎、加快發展,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及社會各界關心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幹部民眾,向全體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和離退休老同志,向各駐淮單位及部隊指戰員,向所有關心、支持和參與淮安建設發展的企業家和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部分經濟指標增幅回落,少數指標未能達到預期目標,進位爭先壓力不斷加大;產業集聚程度不夠高,科技支撐能力還不強,轉型升級任務還很艱巨;縣域經濟發展不夠充分,二元體制矛盾比較突出,統籌城鄉發展步伐有待加快;(2013年)下半年以來空氣污染指數時有反彈,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亟待加強;深化改革、保障民生的力度與人民民眾的期望還存在一定差距,行政效能、服務意識仍需提高。對此,我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切實加以解決。
2014年目標任務
(2014年),我市將開啟全面深化改革、建設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的新征程。綜觀當前巨觀經濟形勢,仍然較為嚴峻複雜,國際上以刺激政策帶動的反彈周期趨於結束,新的增長動力源尚不明朗;國內經濟正處於“三期疊加”的關鍵階段,一些長期積累的矛盾將進一步凸顯。同時,我們也看到,世界經濟緩慢復甦的趨勢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戰略部署所釋放的改革紅利,省委省政府支持蘇北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系列政策所形成的疊加優勢,將為我市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尤為重要的是,經過多年發展,淮安以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為主導的新型工業化進程、以中心城市建設為引 領的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以台資集聚高地崛起為特徵的對外開放進程和以國家生態市創建為抓手的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不斷加快,內在活力和競爭優勢日益增強。只要我們把握大局、看清走勢,積極應對、負重奮進,就一定能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鞏固提升現有位次,保持持續增長的良好態勢,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新的跨越。
(2014年)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省“八項工程”總體部署,按照市第六次黨代會第三次會議要求,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緊扣“兩大目標”,實施“六大戰略”,推進“五大突破”,重抓“十項重點工程”,切實以改革增活力,以投入保增長,以開放聚要素,以創新促轉型,以發展惠民生,努力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發展持續轉型、城鄉持續提質、民生持續改善”,確保以縣為單位達到省定2003版全面小康指標體系要求。
(2014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左右,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2%左右,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左右,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長1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不高於省均水平,節能減排完成省定任務。
實現(2014年)的奮鬥目標,我們將重點抓好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改革創新發展,增創跨越爭先新優勢。著眼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創新求突破,勇闖深水區,打贏攻堅戰,努力以改革創新搶占先機、爭創優勢、贏得發展。
全面深化各項改革。準確把握中央和省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按照市委《實施意見》的要求,統籌謀劃,分類推進,著力構建具有時代特徵和淮安特色的改革體系。深化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放寬市場準入,最佳化資源配置,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化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改革,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城鄉發展一體化步伐;深化以增創競爭優勢為目的的科技體制改革,加快產學研協同創新步伐,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深化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著力做好減少審批、整合職能、扶持發展三篇文章,進一步提升服務效能;深化以改善民生為根本的社會治理體制改革,在公共服務、社會事業、民生保障等領域先行先試,不斷提高民眾幸福指數。(2014年),重點在三大領域取得突破:一是圍繞加快中心城市建設和新型城鎮化發展,推進戶籍制度、強鎮擴權、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農村經營管理體制、土地利用管理制度等配套改革,爭取成為省級新型城鎮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市。二是圍繞強化金融服務,積極推進金融改革,進一步最佳化金融生態環境,吸引更多國內外銀行來淮設立分支機構,積極支持創投風投、私募股權基金髮展,鼓勵民營資本組建農村小貸公司等金融組織,支持企業擴大直接融資,力爭4戶企業在境內外上市掛牌。三是圍繞建設服務型政府,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大審批事項的“減、轉、放、免”力度;統籌推進政府機構與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不斷擴大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委託、授權試點,讓各類主體的發展活力充分迸發。
著力提升創新能力。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創新券引導作用,促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培育創新型領 軍企業5家,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5家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超過25%。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推進與知名高校院所和帶動能力強的科技型企業合作,積極鼓勵本地高校加強科技創新,加快凹土等10個重大產業研發機構建設,新建市級以上企業“兩站三中心”140家。加速高端資源集聚,深化與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武漢東湖的戰略合作,著力打造智慧產業谷,建成江蘇省大學畢業生蘇北人才市場,招引高科技項目100個、前瞻技術套用項目10個,引進“雙創計畫”人才16名以上,讓科技創新真正成為淮安跨越發展的第一驅動力。
不斷最佳化發展環境。按照“一個中心依託、一套制度支持、一個品牌指引”的思路,切實加強政務服務體系建設,努力以高效服務贏得快速發展。建成市政務服務中心,實現“三集中、三到位”,打造全國的政務服務平台。推進新一輪行政提速,切實最佳化並聯審批流程,全面實施“四證聯辦”、“四審聯動”和模擬審批制度,著力解決多頭審批、重複審批、逾時審批等問題。不斷豐富101%服務品牌內涵,從生產經營、生活配套、權益保障等方面進一步細化措施,健全重大項目幫辦服務及協調推進機制,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服務,真正使淮安成為人才資金技術集聚的沃土,成為企業家尋夢追夢圓夢的樂園。
(二)堅持轉型升級發展,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全力實施工業第一方略,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互動並進。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60億元,服務業增加值突破千億元,均增長12.5%。
推動先進制造業做大做強。重抓產業轉型升級,按照一個產業制定一項規劃、落實一套政策、組建一個班子、出台一個招商指導意見、主攻一批重大項目的要求,大力開展“4+2”優勢特色產業突破年活動。實施井神鹽業鹽鹼一體化、方圓化工等項目,帶動鹽化新材料產業依託“兩鹼”向高端化學製品、生物材料方向拓展;推進傑亞精密鑄造等項目建設,重點延伸特鋼產業鏈,加快向裝備機械方向發展;推進富士康智慧型電視、新世代半導體等項目,促進電子信息產業拉長鏈條、做大規模、提升層次;以旺旺食品工業園四期、雙匯5.5萬噸肉製品加工等項目為龍頭,推動食品產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依託敏實、歐陸等企業,加快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研發生產基地。主攻重大項目建設,強化投資強度、開票銷售、入庫稅收、工業用電、進項稅抵扣等關鍵指標考核,務必做到開工建設一批、竣工投產一批、謀劃儲備一批,確保新開工投資超億元項目150個、竣工投產設備投資超千萬元項目100個,完成規模以上工業投資增長20%以上,新增規模以上企業200戶。聚焦骨幹企業培育,深化“一企一策”,整合扶持資金,加大要素保障、市場開拓、戰略重組等支持力度,促進企業向規模化、集團化方向發展。
推動現代服務業做精做特。進一步最佳化布局、提高質態、集聚發展,努力打造區域性文化旅遊商貿中心。大力發展服務業集聚區,加快淮安現代商務集聚區、綜合大市場、電子商務園等建設,實施投資超億元經營性服務業項目150個,完成投資300億元,增長20%。加快發展新興服務業,推進中興4G智慧產業園、中國移動呼叫中心等項目建設,提升“一核四特”軟體園區承載功能,著力打造蘇北軟體和信息服務產業第一高地。積極培育現代金融、電子商務、總部經濟和養老服務等新興業態,著力發展現代物流、物聯網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融入長三角物流信息一體化平台。扶持發展現代旅遊業,高標準建設洪澤湖旅遊綜合體、白馬湖休閒度假區、西遊記樂園、古淮河生態文化園,周恩來故里旅遊景區力爭創成5A級景區。
推動開發園區提檔升級。圍繞打造經濟發展主平台、對外開放主陣地、產城融合主載體,不斷增強開發園區綜合功能。加快提升國家和省級開發區建設水平,制定個性化激勵政策,高標準建設科教產業園等創新創業核心區,推動淮安高、新區、市鹽化新材料產業園區分別創建國家級和省級高、新區,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洪澤經濟開發區創成省創新型開發區。著力打造一批特色產業園區,積極推行“飛地”政策,落實好“五個一”要求,加速特色產業集聚集群發展,推動每個縣區發展壯大1-2個百億級特色產業。積極培育特殊功能園區,完善綜合保稅區、空港產業園等園區功能配套,加快建設12個國別園區,著力打造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和城市擴張新的載體。
(三)堅持開放引導發展,全面增強要素集聚能力。強化開放型經濟龍頭作用,進一步拓展空間、提升質效,不斷創造區域發展新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力爭實際利用外資16億美元,進出口總額達到40億美元。
爭創台資高地新優勢。積極創建國家級台資產業轉移集聚和服務示範區,突出招引終端產品、企業和功能性機構,加快台資集聚步伐。打造台商投資高地,堅持集群承接、沿鏈引進,深入台灣本島開展系列經貿活動,精心組織珠三角、長三角等台資密集區專題招商,新引進投資超千萬美元台資項目30個,實際利用台資6.5億美元。打造台資產業高地,設立台企轉型升級引導資金,支持在淮台企拓展市場空間、加大技改投入、培育自主品牌,帶動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打造服務台商高地,加強特色服務、生活配套等方面的設施建設,切實為台商營造家的氛圍。打造淮台交流高地,積極對接兩岸企業家峰會等高端平台,放大台商論壇品牌效應,縱深推動縣區經濟開發區與台灣科技園共建園區,使淮安在兩岸交流合作中作出更大的貢獻。
拓寬對外開放新領域。突出對外招商能力建設,拓寬境外招商渠道,開展上海、北京、廣東等外資密集區駐點招商,加強與外國商會、駐華使領館等聯繫,力爭引進投資超3000萬美元項目40個。加大歐美日韓專題招商力度,新引進項目30個。擴大外資利用範圍,引進一批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項目,服務業利用外資占比達20%以上。拓展對外經貿合作空間,支持企業鞏固歐美日等傳統市場,積極開拓南美、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培育進出口新增長點企業100戶,新增進出口超億美元企業2戶以上。堅持對外交往與經貿合作相結合,新增國際友城、友好交流城市6個以上。
提升區域合作新水平。搶抓上海自貿區建設、國有企業改革等重大機遇,加強與大集團大企業的合作,加快引進資本、技術等高端資源。在鞏固蘇南、閩浙等地招商的基礎上,強化環渤海灣和珠三角等區域招商,著力引進一批產業鏈龍頭項目。全面推進寧淮合作,加快交通、醫療、教育等同城化進程,推進寧淮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爭取獲批省級南北共建園區。全年新招引投資超億元內資項目210個,其中超10億元項目20個。積極策應沿海開發戰略,推進與連雲港港口的無縫對接,帶動鹽河產業帶加快建設。全力爭取淮河經濟帶規劃上升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繼續做好援疆項目建設、人才交流等工作。
(四)堅持城鄉統籌發展,促進縣域經濟更大突破。完善“一縣一題”幫扶機制,加快富民壯村強鄉鎮步伐,實現縣區主要指標增幅在全省進位爭先。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強化科技、項目、品牌支撐,重點實施四項工程,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實施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引進投資超3000萬元項目20個,新增省級以上產業化企業8戶,創建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100個,發展家庭農場300家。實施產業質效提升工程,引進推廣農業新技術30項、新品種40個,建設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平台;發揮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品牌效應,做大精品蔬菜、特色水產等百億級產業,獲批1個國家級和5個省級“一村一品”示範鄉鎮。實施園區提升工程,加快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提升省級農業產業園區發展水平,培育3-4個農業精品園區,支持金湖、洪澤爭創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實施基礎設施配套工程,完成農村水利投入8.5億元,改造大型灌區6個,新建高標準農田25萬畝。統籌推進黃河故道綜合開發,切實加大劉老莊和灌溉總渠以北片區扶貧開發力度。進一步強化耕地保護,確保糧食穩產增產。
切實壯大縣鄉工業。針對縣域工業低小散狀況,加快園區功能配套和項目建設,促進產業集聚集群發展,強化縣域經濟跨越發展的產業支撐。大力培育縣域特色產業,主攻產業鏈項目招引,加快打造一批百億級特色產業基地。加強鄉鎮工業園區建設,重抓30個重點工業集中區擴量提質,考評認定一批市級特色工業園區,支持馬壩、施河等工業集中區創建省級經濟開發區,引導新啟動的村級創業點進駐鄉鎮工業集中區,建成標準化廠房120萬平方米,新增規模以上企業60戶。深入開展全民創業、淮商崛起行動,全面落實民營經濟發展“十八條意見”,培育壯大本土企業家隊伍,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扶持發展一批旗艦型民營企業。新培育私營企業1萬戶、個體工商戶2.5萬戶,努力讓淮安大地創業大潮奔流涌動、淮商新星競相湧現。
加快推進城鎮建設。堅持以中心城市為依託,以縣城、重點中心鎮和特色小城鎮為載體,加快構建級配合理、功能互補、各具特色的市域城鎮體系。按照“一縣一特”要求,支持四個縣城立足自身優勢,進一步做大規模、做強功能、做優環境,鼓勵具備條件的縣加快撤縣建市步伐。重點突破4個縣域次中心鎮和8個重點中心鎮,加快打造一批工業商貿強鎮、文化旅遊名鎮和綠色生態宜居鎮。通過規劃調控、產業帶動和市場引導,積極穩妥推進撤鄉並鎮。堅持規模適中、組團發展,合理規劃興建100個新型農村社區,推動醫療、文化、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
著力打造宜居環境。嚴守生態紅線和環保底線,打好污染防治和生態創建攻堅戰。鐵腕整治空氣污染,對電力、鋼鐵、石化行業的11家重點燃煤企業進行脫硫脫硝除塵改造,對全市1400多台小鍋爐開展綜合整治,對7戶重點企業實施工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完善4個省級化工園區的基礎供熱、廢水集中處理設施,加強建設工地揚塵、渣土管理,淘汰5900輛黃標車,積極引導市民低碳出行。在強化秸稈禁燒宣傳引導、督促檢查的同時,加大綜合利用獎補力度,實施秸稈收貯、預處理等項目30個。加強國家生態市創建,以森林公園、自然濕地和農田林網為載體,加快構建城鄉綠色生態系統,新增碳匯林1.2萬畝;加強水資源保護和水環境治理,確保飲用水安全。力爭建成2個國家級生態縣和4個省級生態縣區,創成44個國家級生態鄉鎮,國家級生態市創建通過省級技術評估。加快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建設,加強高能耗企業碳排放總量控制,抓好低碳交通、低碳建築、低碳社區等示範項目建設,努力使淮安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讓生態真正成為淮安的“王牌”。
(五)堅持內涵特色發展,著力打造現代精品城市。按照蘇北重要中心城市總體定位,重點實施八大類839個項目,完成投資1100億元,不斷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宜業宜居環境。
以規劃體系的完善引導城市發展。積極策應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和江蘇沿海開發等發展戰略,以打造新的功能區為重點,組織謀劃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著力構建江蘇新興增長極。強化多規融合、統籌銜接,進一步完善規劃體系。嚴格規劃實施,加強城市設計,實施城市形象識別系統規劃,強化城市輪廓線、標誌性建築等建設管理,切實發揮好規劃的引導和調控作用。
以重點區域的開發提高城市品位。聚焦提升主城區,推進雨潤新天地、金融中心等標誌性建築建設,建成蘇寧廣場、淮安新天地等重點項目,增強淮海中心商業區和水渡口中央商務區集聚功能。保護開發古城區,以裏運河文化長廊為軸線,全面推進淮安古城、清江浦歷史風貌區和碼頭古鎮等保護開發,開工建設運河主題文化體驗園、河下古鎮影視基地等重點項目,加快打造淮安版的“清明上河圖”。加快建設新城區,生態新城突出行政、文化、體育三大中心建設,清河新區、清浦新南城、淮陰新北城和南部工業新城重點完善基礎設施,儘快形成功能齊全、環境優美、人氣旺盛的城市新組團。積極改造舊城區,推進華豐裝飾城、文廟三期等重點片區改造,加快西南化工區搬遷,進一步完善設施配套,改善居住環境。
以重大工程的實施增強城市功能。推進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啟動建設連淮揚鎮鐵路,爭取徐宿淮鹽鐵路獲批立項,同步推進高鐵樞紐規劃與建設,開工建設235、346省道漣水繞城段和601省道舊鋪段,爭取實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加快淮安漣水機場二期擴建,力爭開放國家一類航空口岸並開通淮台航線。推進市區道路通達工程,實施淮海南北路提升改造,打通漕運西路等斷頭路,建成淮海路鹽河橋、通甫路南延等項目。基本建成現代有軌電車1號線,加快三城融合步伐。推進城市綠化美化工程,實施市區主幹道以及城市出入口景觀提升、寧連路繞城段綠化、白馬湖湖濱森林公園等項目。推進城市水環境整治,開工建設裏運河北門橋控制閘等工程,進一步完善城市給排水管網,不斷提升濱河景觀,彰顯綠水城市風貌。
以綜合長效的管理塑造城市形象。健全管理重心下移、執法集中統一、建管養分離的長效機制,集中開展城市環境“618”整治工程,實施重點區域夜景亮化和建築立面出新,加快中歐綠色智慧試點城市和數字城管建設。推進國際化語言標識設定,讓淮安更有“國際范兒”。下大力氣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最佳化交通組織,嚴格秩序管理,整治占道經營、亂停亂放等現象,切實提高道路通暢率。規劃建設一批公共停車場,新增停車泊位3500個以上,有效緩解停車難問題。堅持改善城市環境與提高市民素質相結合,積極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努力使我們的城市更文明,讓市民的生活更美好。
(六)堅持民生優先發展,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水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工作方向,加大民生投入,加強社會治理,不斷增進民生福祉,促進社會和諧。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加快發展學前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健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開工建設淮安開放大學,積極籌建淮安綜合性大學。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開工建設市眼科醫院,規劃建設市兒童醫院,爭創三甲醫院1所、省示範鄉鎮衛生院12所。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縣區文化場館、社區文化中心建設,免費開放公共文化設施,創作一批國家級文藝精品。落實計畫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舉全市之力辦好省運會,加強場館設施配套和服務保障,開展全民健身與省運同行活動,精心做好賽事組織,努力取得優異成績,進一步提升城市美譽度。
加大就業扶持力度。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城鎮就業困難人員、農村勞動力等重點人群就業,做好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人員招募工作,建立農民就業失業登記等制度,落實農村勞動力獲證獎補政策。堅持以創業帶動就業,深入開展省級創業型城市建設,完善城鄉一體化創業扶持政策,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免費創業培訓,完成創業培訓2萬人次。落實好農民自主創業小額貸款等扶持政策,新建創業孵化基地22個,扶持1.2萬人創業,新增城鎮就業再就業7萬人以上。
加強社會治理創新。推行政社互動社會治理新模式,發揮好社會組織和基層民眾自治組織作用,引導和組織非公企業參與社會治理。暢通民眾訴求表達渠道,最佳化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機制,打造陽光信訪升級版,及時就地解決民眾合理訴求。整合各類應急資源,加強政府應急綜合指揮平台建設。深化平安淮安創建,積極構建立體式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切實抓好安全生產,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網、監管網和保障網。加強食品藥品監管,積極營造放心的消費環境。認真做好人民武裝和雙擁共建工作,進一步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各位代表,民生是為政之本,(2014年)我們將繼續圍繞人民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投入40.1億元,辦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件實事。一是老舊小區改造,對150萬平方米的老舊小區配套設施進行綜合整治。二是公共運輸能力提升,加大公交改革發展力度,完善市區10個公交(計程車)場站功能,新增80輛新能源公車,更新計程車800輛以上,增加3700輛公共腳踏車,新改擴建12條城區道路,整治改善63條后街背巷,新改建農村公路400公里、橋樑50座。三是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堅持規劃引導,對8830個村莊進行綜合整治,完成6萬座農村無害化戶廁改造,疏浚315條縣鄉河道,整治1183個村莊河塘。四是農村飲用水安全,鋪設區域幹線管網245公里,新增通達鄉鎮24個,改善126萬人飲水條件。五是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對市區12個農貿市場進行標準化升級改造,切實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六是困難群體住房保障,新開工建設公共租賃住房1258套、經濟適用住房432套,廉租住房租賃補貼實現應保盡保。七是改善基層辦學條件,按照省定一類標準為100所農村中國小配備相關教學設備,按照省級優質標準新建40所幼稚園。八是創建惠民示範醫院,新改擴建10所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市口腔醫院。九是尊老愛老濟困助殘,為城鄉年滿60周歲納入保險的居民每人每月增發10元基礎養老金,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450元和330元,建設10個農村“關愛驛站”和20個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為5000戶殘疾人家庭進行輔助器具適配和無障礙環境改造。十是完善便民服務設施,新建“城市綠色小客廳”(遊園)3.7萬平方米、公共廁所54座,在137個社區建設 “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成46公里健身步道、30個社區文化中心。
各位代表,開創改革開放新局面,實現跨越發展新目標,譜寫好中國夢的淮安新篇章,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必須大力弘揚“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新時期淮安精神,積極順應民眾對政府工作求新求快求實的要求,堅持以高效廉潔為價值取向,恪盡職守,永不懈怠,加快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一是聯繫民眾聚合力。紮實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突出為民務實清廉主題,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全心全意當好人民公僕。堅持將新增財力四分之三以上用於改善民生,努力提供更為完善的社會服務,下大力氣解決民眾最關心、反映最強烈的突出問題。切實提高政府公信力,凡是向民眾和客商承諾的事情,一諾千金、說到做到,堅決不打折扣。推動各級幹部下基層、接地氣,和民眾說掏心窩的話,為百姓做暖心窩的事,進一步密切聯繫民眾,切實凝聚起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二是銳意改革善創新。堅持以改革增紅利、靠創新添動力,以“先行先試、善作善成”的勇氣和智慧,加快破除影響科學跨越發展的思想障礙和體制弊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著力打破利益藩籬,進一步簡政放權、最佳化服務。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相結合,因地制宜、大膽實踐,努力使中央和省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部署在淮安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三是矢志發展敢擔當。切實增強時不我待的使命感,提振攻堅克難的精氣神,勇於在逆勢中爭先,善於在深水區游泳,做到謀劃發展有點子、破解難題有法子、向上爭取有路子,力爭更多的工作在全國有亮點、在全省有位置。堅持“項目為王”的理念,促進各級幹部將更多的精力花在項目上,善於謀劃項目,勤於推動項目,敢於爭取項目,努力做到在項目招引上一馬當先,在項目審批上一路綠燈,在項目建設上一抓到底,真正使項目成為推動跨越發展的強大支撐,成為衡量幹部實績的重要標準。突出政府執行力建設,以市委市政府工作目標為依據,以提高民眾滿意度為追求,進一步強化督查考核,嚴格責任追究,狠抓工作落實,努力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新業績。四是清正廉潔樹新風。嚴格執行中央和省、市委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各項規定,始終將黨的優良作風和嚴明紀律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樹立勤政廉潔政府良好形象。強化運行監督,推進政務公開,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主動接受政協的民主監督及社會輿論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堅持從嚴治政,嚴格控制“三公”經費,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努力建設勤勉盡責、作風優良的高素質公務員隊伍。
各位代表,實幹播種希望,拼搏創造未來。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同心同德,開拓創新,務實奮進,為加快建設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和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

附屬檔案

部分名詞解釋
1、兩大目標: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設總目標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階段性目標。
2、六大戰略:工業強市、開放引導、創新驅動、全民創業、城鄉一體化和生態優先戰略。
3、五大突破:優勢特色產業做大做強、縣域經濟加速跨越崛起、對內對外開放全面擴大、區域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新型城鎮化高水平建設。
4、十大行動計畫:轉型升級行動計畫、科技創新行動計畫、中心城市建設行動計畫、農業現代化行動計畫、文化繁榮發展行動計畫、民生幸福行動計畫、生態文明建設行動計畫、縣域經濟跨越發展行動計畫、社會管理創新行動計畫、黨建工作創新行動計畫。
5、十項重點工程:鐵路規劃建設工程、省運會場館及環境建設工程、鹽化新材料產業發展工程、金融中心規劃建設工程、白馬湖保護與開發工程、中心城市道路通達工程、西南化工區搬遷工程、淮安綜合大市場建設工程、裏運河文化長廊規劃建設工程、科教產業園規劃建設工程。
6、“4+2”優勢特色產業:鹽化新材料、特鋼、電子信息、食品四大主導產業和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兩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7、科技創新券:將財政獎補資金轉化為“有價證券”,以無償資助形式向企業發放,企業用創新券向高校科研院所購買科研服務或購置研發設備後,高校科研院所或企業可持創新券到財政部門兌換。
8、兩站三中心:企業研發平台的合稱,包括企業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術中心、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
9、工商登記“先照後證”:市場主體資格登記與經營資格許可相分離,營業執照作為市場主體資格證明,經營資格許可不再作為市場主體工商登記的前置條件。
10、四館:城市規劃館、文化館、美術館、圖書館。
11、“4820”市域小城鎮體系:4個縣域次中心鎮、8個重點中心鎮、20個特色鎮。
12、一區兩片四軸:“一區”,即淮安都市區;“兩片”,即市域南部與北部產業城鎮集聚片;“四軸”,即依託高速公路、鐵路、航道等主要交通幹線形成的南、北、東、西四條聯繫軸。
13、市區土地經營管理“五統一”:對中心城市規劃建設用地範圍內的所有經營性土地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儲備、統一計畫、統一市場、統一政策。
14、“飛地”政策: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承接本區劃外的資金和項目落戶本地園區,並為“飛入”的資金和項目制定一系列稅收、土地、服務等政策,以期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15、金湖“一主四輔”:“一主”,即以縣城為發展核心,著力建設精品主城;“四輔”,即在縣域規劃建設四個功能不同的副中心。
16、十大維權中心:總工會的職工維權中心、婦聯的婦女兒童維權中心、人社局的農民工維權中心、經信委的企業維權中心、民政局的老年人維權中心、殘聯的殘疾人維權中心以及司法局的見義勇為、工商局的消費者、地稅局的納稅人、軍分區的涉軍等維權中心。
17、十大警務中心:警務創新中心、維穩處突中心、輿情應對中心、打防聯動中心、基礎工作中心、安全監管中心、民眾工作中心、執法監督中心、效能督察中心、信息建管中心。
18、雙擁“三就”工作:軍隊家屬就業、子女就學、軍轉幹部就職。
19、三期疊加: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階段。
20、三集中、三到位:行政審批職能向一個處室集中、承擔審批職能的處室向服務中心集中、行政審批事項向電子政務平台集中,審批事項進駐落實到位、授權到位、電子監察到位。
21、四證聯辦:通過實施“一窗受理、一表填報、內部流轉、統一發證”,實現一次性提交申請資料、一次性繳清所有費用和一次性辦結市場主體設立涉及到的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國稅、地稅)等事項。
22、四審聯動:一是審前服務,全面實施整體一次性告知和全流程一窗受理;二是並聯審批,實行“一窗受理、信息共享、同步審批、綜合驗收、統一發證”;三是聯合圖審,相關部門同時對施工圖進行審查,壓縮圖審時間;四是聯合驗收,明確牽頭部門組織相關單位實地踏勘,一次性完成驗收任務。
23、模擬審批:在投資項目尚未完全具備基本建設項目審批條件的情況下,在未供地前就開始進入審核程式,各審批部門先不出具正式審批檔案,只出具注有“模擬”字樣的審核檔案,待土地出讓手續完成並達到法定條件後,再出具正式審批檔案,將模擬審批轉化為正式審批的一種審批模式。
24、一核四特:“一核”,即省級淮安軟體園;“四特”,即淮陰軟體科技產業園、洪澤軟體產業園、浙大網新(淮安)科技園、清河動漫科技產業園。
25、特色園區建設“五個一”要求:一個特色產業、一個發展規劃、一批骨幹企業、一個創新平台、一個展示中心。
26、一縣一題:將市級層面的主動支持與各縣區發展積極性有機結合,通過共同研究謀劃、幫助向上爭取、適當政策扶持等形式,每年為每個縣區重點解決一個事關當地經濟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或瓶頸難題。
27、碳匯林: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和機制被稱為“碳匯”;碳匯林,即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強、有一定規模的森林。
28、城市環境“618”整治工程:即城市環境整治6大工程、18項具體任務,6大工程包括薄弱區域開發工程、重點區域改造工程、市容環境治理工程、綠色空間提升工程、城市秩序整頓工程、長效機制完善工程。
29、中歐綠色智慧試點城市:國家工信部牽頭在中國和歐盟成員國中各選擇15個試點城市,總結中歐典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方法、模式,並在總體架構、節能環保、綠色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和服務、智慧型交通等方面開展配對合作。
30、政社互動:轉變政府職能,深化基層民眾自治,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實現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民眾自治的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