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年,是
巨觀經濟緊運行之年,也是
淮安推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年。在市委的正確
領導下,我們高舉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落實黨中央關於加強巨觀調控的重大決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緊緊圍繞“4221”工程目標,大力弘揚“團結、創新、實幹、自強”的新淮安精神和苦抓、苦幹、苦創的“三苦”精神,克服各種困難,協調推進各項工作,保持了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1億元、財政收入63.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6億元,分別增長13.8%、17.6%和20.1%;三次產業比例為22.3∶47.1∶30.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09元,增長15.1%;農民人均純收入3701元,增長11.8%,是6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
(一)三次產業實現總量和質量“雙提升”。
工業經濟增勢明顯。預計列統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42億元、利稅61億元,分別增長32.5%、28.7%。完成技改投入101億元,實現投資超千萬元項目數、超5000萬元項目數、重點項目投入總量“三個翻番”,淮鋼“十五”技改一期、韓泰子午胎擴能改造、華爾潤30萬噸聯鹼工程、淮陰捲菸廠科技中心等重大項目順利竣工,新增列統企業227戶。工業園區成為重要的經濟成長極,市經濟開發區和8個縣(區)工業園區實現工業銷售收入140億元,入庫稅收4.4億元,新增就業2.7萬人。農村經濟發展較快。以“一降三補”為重點的惠農政策全面落實。糧食生產獲得豐收,總產達334萬噸,增長40%。綠化造林勢頭強勁,新植楊樹3160萬株。新增無公害農產品基地140萬畝。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農業招商到位資金10.4億元,新上投資超千萬元的農產品加工項目35個,新增省級以上龍頭企業4戶。成功舉辦第三屆中國優質稻米博覽交易會,落實“淮米”訂單78萬噸。新輸出勞務11萬人,其中培訓後輸出人員占70%以上。服務業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第三屆淮揚菜美食文化節暨紀念吳承恩誕辰500周年系列活動主題鮮明,成效明顯,84個投資超千萬元項目集中簽約,百團萬名遊客匯聚我市。服務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14.1%和14%,易初蓮花超市、蘇源汽車商城等107個投資超千萬元的重點項目順利建成。旅遊業總收入29億元,增長31.7%,提前實現“十五”倍增計畫。金融運行態勢良好,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55億元,貸款餘額252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58億元和38億元。保險業務有了新的拓展,政府扶持、商業化運作的農業保險試點走在全國前列。
(二)改革開放為全市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國企改革在攻堅中推進,完成市屬企業改制50戶,退出公有資本9800萬元,理順勞動關係1.2萬人。市直事業單位改革進展較快,管理執法類全面完成,社會公益類基本完成,生產經營類完成過半。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穩步實施,市直一、二級預算單位全部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市區契稅征管體制進一步完善,契稅收入達8858萬元,增長162%。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進展順利,國土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發展改革、國有資產、安全生產、食品藥品監管等機構改革有序進行。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全民創業活動深入開展,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激發了廣大幹群的創業熱情,全市新增私營企業3194戶、個體工商戶2.7萬戶、註冊資金32億元,新發展“雙百”企業110戶。開放型經濟勢頭良好。成功組織了16次境內外集中招商活動,全年契約引資額161億元,到位85億元,引進固定資產投資超千萬元項目495個,其中超億元項目18個;註冊外資實際到賬1.2億美元,引進投資超千萬美元項目8個。寧淮掛鈎合作成效顯著,新簽項目90個,引資10.9億元。對外貿易大幅增長,完成進出口總額6.4億美元,其中出口3.8億美元,淨增年出口超千萬美元企業8戶。外經合作不斷加強,實現外經營業額1.3億美元,新派境外勞務4662人;淮安進出口貿易公司在阿聯辦廠,實現了我市境外投資零的突破。對外交往日益活躍,江蘇海外之友等活動產生了積極影響。
(三)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中心城市建設快速推進。克服土地和資金“瓶頸”制約,實施城建項目298個,完成投資74.4億元。編制了中心商業區等33項城市規劃,翔宇大道三期、韓侯大道一期、西安路南段、楚州大道等45條城市幹道全面竣工,文渠河、石化大溝等26項排水工程順利實施,缽池山公園啟動建設,古黃河生態園、荷花公園等52個遊園綠地如期建成,新增公共綠地105萬平方米,巷道改造、垃圾中轉站和農貿市場建設等市政工程實現年度目標,大閘口歷史風貌區成為城市建設的新亮點。通過經營權轉讓,與清華同方簽約了投資1.76億元的污水處理項目。城市管理標本兼治,綜合執法成效顯著,圍繞“創衛”實施專項整治,全面治理了髒亂差現象。組織開展了市區拆違專項整治活動,集中清除違法建設28萬平方米。縣城和村鎮建設力度加大。四縣城區投入20億元,實施了一批主次幹道和市政配套工程,進一步提升了縣城功能。小城鎮建設完成投資15億元,新增4個市級示範小城鎮。啟動建設50箇中心村,建成20萬平方米農民新型住宅,較好地改善了農民的生活環境。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進展較快。交通建設投資33.7億元,新長鐵路淮安至南通段開通投運,新港一期工程、二河武墩大橋順利完工,寧淮、宿淮、淮鹽高速及大運河“三改二”工程完成年度計畫。水利建設投資7.5億元,洪澤湖大堤除險加固等9項災後重建應急工程全面完成計畫,7500戶移民遷建戶搬入新居;農田水利建設完成土石方5700萬方,實施了一批圩堤加固、河渠疏浚、水利配套工程。農業綜合開發投資超億元,建成優質農產品基地14.5萬畝。華能二期3號機組投產發電,市經濟開發區熱電聯產項目順利竣工,江蘇移動公司第二話務中心開工建設。人防、郵政、電信事業有了新的進步。
(四)社會事業保持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
科教興市取得新成效。引進研究生、副高職稱以上高層次人才103名,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8家,引進和開發新產品488個,’2004中國(淮安)專利技術展暨科技洽談會簽約項目237個。高教園區新增建築面積50萬平方米,工學院、信息學院、食品學院一、二期工程投入使用,順利組建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清中、市實小擴建項目和農村中國小“三新一亮”工程全面完成,國小、國中、高中階段入學率分別達99.2%、96.3%和80%。衛生、文體等事業有了新發展。醫療救治等四大體系和疾病控制等五大中心建設步伐加快,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明顯增強,新創初保先進縣1個、先進鄉鎮6個;21件文藝作品獲省以上重要獎項,新創省級文化先進縣2個,《洪澤湖志》正式出版;建成30個全民健身點,成功舉辦了市第五屆運動會,承辦了省第五屆農運會等重要賽事;數位電視順利開通,有線電視用戶達30萬戶。計生、環保、國土資源管理落實新舉措。“獎勵少生”的利益導向機制開始建立,計畫生育率達93.6%;環保專項整治深入推進,重點工業污染物排放達標率達90%;生態家園富民工程擴面增效,新增沼氣受益農戶1.35萬戶;土地市場整頓取得階段性成果,連續6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食品藥品監管、氣象、防震減災、機關事務、民族、宗教、對台、老齡、關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績。
(五)各項實事和助困措施惠及廣大民眾。
“為全市人民辦20件實事、為市區人民辦10件實事”的目標全面完成。惠農實事進展順利,新增農村改水受益人口51.6萬人,改造農村草危房4993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達72.1%,新建和改造農村公路2095公里,培訓農村勞動力8.78萬人。重點實施了就業再就業、社會保障、育才助困等“八大工程”,全市淨增就業2.95萬人,幫助“4050”人員等弱勢群體就業741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6%;城鎮養老、失業、醫療三大保險覆蓋面分別達98%、97%和79%,低保面擴大到9.5萬人,其中城鎮低保3.3萬人、農村低保6.2萬人;資助貧困生6.4萬人;安置解困房450戶,累計辦理廉租房租金補貼527戶;農村扶貧投入2565萬元,實施扶貧項目235個;幫扶市區特困家庭7285戶;清償工程款2.1億元、農民工工資2025萬元、農民征地補償款2.64億元;殘疾人康復中心投入使用。
(六)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
精神文明建設深入推進。“四城”創建步伐加快,健康城市建設全面啟動,“文明育農、科技富民”工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取得新的成效,城鄉文明程度進一步提升。深入開展軍地雙方互辦實事等活動,鞏固和擴大了全國雙擁模範城創建成果。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四五”普法廣泛開展,全民法制意識普遍增強。各級政府和部門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密切聯繫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以及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人大代表議案、政協委員提案辦結率達100%,滿意率達98%。社會穩定工作紮實有效。通過領導信訪接待日、市長公開電話、機關服務進社區進鄉鎮、行風熱線、集中處理信訪問題、軟環境投訴受理等方式,進一步拓展了政府聯繫民眾的渠道,一批信訪難題得到妥善解決,赴京上訪、去省集訪、來市集訪均下降30%以上,其中赴京上訪、去省集訪總量在全省13個市中排名第12位。社會矛盾大調解機制初步建立,一些不穩定因素及時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安全生產責任制全面落實,事故數量、傷亡人數和經濟損失明顯減少。“建設平安淮安、創建最安全地區”活動全面展開,連續4年被評為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
一年來,我們堅持把以下四個方面貫穿於工作的全過程:一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針,確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工作導向。堅決落實市委提出的“八個不動搖”的指導思想,始終做到“四個堅持”:堅持走跨越式發展道路,保持有質量、有效益的快速發展;堅持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加快建立具有淮安特色和較強競爭力的工業體系;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關係;堅持走以人為本的發展道路,更加注重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民眾。二是以創新的辦法破解難題,保證經濟社會的穩健發展。面對“用地控緊、銀根收緊、能源趨緊、審批從緊”的新形勢,審時度勢,順勢而為,採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調整招商政策,提高投資強度,化解土地供需矛盾;制定優惠政策,提供良好服務,進一步激活民資、吸引外資;科學調度,緩解生產要素制約,保持經濟平穩運行。三是以求真務實的作風開展工作,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和發展。盯住一批對全市有重大影響的經濟成長點,抓住一批改革中的熱點難點,咬住一批重點基礎設施項目,一項一項地落實,一級一級地督查,千方百計解決各種困難和矛盾,保證了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四是以轉變政風為主要抓手,努力建設廉潔高效的服務型政府。深入開展機關作風整頓,大力推進軟環境整治。全面貫徹《行政許可法》,停止實施和調整部分行政審批項目,大力推行並聯審批,進一步提高行政審批效率。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深入開展述廉評廉考廉和糾風治亂工作,以實際行動樹立和維護了政府的清廉形象。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的成績,是在巨觀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困難和矛盾比較突出的情況下取得的,確實來之不易。這是市委統攬全局、正確領導的結果,是人大、政協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民眾團體、各位老同志及社會各界支持、幫助和監督的結果,是全市人民開拓創新、團結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列席同志,並通過你們向全市人民,向解放軍和武警駐淮部隊指戰員,向來淮投資者和建設者,向所有關心和支持淮安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前進的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工作上還存在一些缺點和不足。主要是:思想解放的程度還不夠,創造性開展工作的辦法還不多;綜合實力還不強,工業經濟、城市建設和對外開放還需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壓力較大,農民增收的基礎仍然比較薄弱,城鄉部分民眾生活還比較困難;可能引發不穩定的因素還不少,維護穩定的任務比較艱巨;縣域經濟比較薄弱,部分縣區、鄉鎮財政困難較大;機關行政效率、服務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對這些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在迎接新的考驗中更快更好地前進,決不辜負全市人民的期望。
2005年主要任務
各位代表,今年是全面實現“十五”計畫、銜接“十一五”發展的重要一年,也是“戰略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交織並行的一年,經濟緊運行、生產要素緊約束的狀況還會持續,但我們更要看到發展中的積極因素。當前,全國經濟加快發展,產業梯度轉移明顯加快,長三角經濟圈的輻射作用明顯增強;省委、省政府大力實施區域共同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蘇南搶先發展和蘇中的迅速崛起,為我們積累了經驗;經過近年來特別是市第四次黨代會以來三年多的努力,全市經濟社會取得長足發展,廣大幹部民眾精神更加振奮。只要我們抓住發展機遇,積極應對困難和挑戰,開拓創新,奮發有為,就一定能牢牢掌握工作主動權,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2005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按照市第四次黨代會第二次會議的部署要求,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苦幹十四年、全面達小康”和“人均超全國、財政再翻番、建設大城市、蘇北爭先進”的總體目標,以“4221”工程為主抓手,全面推進改革開放,重抓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新型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積極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完成“十五”奮鬥目標,使新的一年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更快、民眾得到實惠更多、社會各界滿意度更高的一年。
2005年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5%;財政收入增長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招商契約引資額240億元,實際到位120億元;註冊外資實際到賬1.5億美元;進出口總額增長20%;城市化率達到38.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大於95%。
圍繞上述目標,著重抓好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新型工業化第一方略,全力落實“工業經濟突破年”的各項任務
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強力推進化工、紡織、機械、冶金、菸草五大傳統支柱產業發展,加快培育食品、醫藥、建材三大新興支柱產業,完成技改投入120億元以上,組織實施投資超千萬元項目600個,其中投資超5000萬元項目80個、投資超億元項目40個,實現投資超千萬元項目數、超5000萬元項目數、超億元項目數“三個翻番”,進一步壯大工業經濟的整體實力。年內建成美的電機一期工程等200個重點項目,開工建設淮鋼“十五”技改二期工程等200個重點項目,做好安邦電化離子膜燒鹼等200個重點項目的前期調研工作,形成滾動推進的格局。各縣(區)充分利用現有的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加快實施一批重點項目,著力培育規模化的產業聚集區,進一步形成鮮明的區域工業特色。
促進骨幹企業發展。落實扶優扶強政策,強化跟蹤服務,鼓勵和支持華能淮陰電廠、清江石化、韓泰輪胎、清江電機等企業加快技改步伐,儘快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淮鋼集團、安邦電化等企業在更大範圍內重組聯合,進一步做大規模、增強實力;清棉集團、清江軸承、清拖集團等企業加快改制,開放重組,儘快步入新的發展軌道。通過努力,確保全市列統企業突破1100戶,銷售超億元企業突破100戶,列統企業銷售收入突破530億元,其中80戶重點企業的銷售、利稅力爭占全市工業的60%和80%以上。
加強企業技術創新。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促進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推廣運用。鼓勵企業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形成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產品。深入實施名牌推進戰略,積極爭創“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力爭實現零的突破;推進企業質量管理和質量體系認證工作,走質量效益型的發展道路。
克服生產要素制約。用地上,積極提高土地利用率,凡是新進市經濟開發區、縣(區)工業園區的項目確保投資密度分別達到每畝180萬元和120萬元以上,凡是閒置2年以上的土地一律依法收回。資金上,積極推動全民創業,吸引外來投資,對上爭取項目,依靠多元化措施緩解資金壓力。能源上,科學調度電力供應,合理安排交通運力,引導和推動企業實施技術改造,降低物耗能耗,提高產出。
(二)統籌城鄉發展,全面做好農業農村工作
培育壯大優勢產業。立足區域化布局、特色化經營,加快八大農業優勢產業帶建設。認真抓好優質稻米和專用小麥生產,啟動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建設;進一步壯大特色蔬菜、“雙低”油菜、優質花生等產業基地;實施50萬畝農田林網等六大造林綠化工程,加快發展特種水產養殖和畜牧業。建立推廣示範機制,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和檢驗檢測體系,力爭通過省級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達到450萬畝;加強農作物病蟲害測報和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加快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步伐。
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扶持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新增2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4戶年銷售超億元龍頭企業。加快構建農產品流通體系,組建2個優勢農產品行業協會,引導農民成立經濟實體型的合作經濟組織,大力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配送銷售等新型業態。按照“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思路,引導產、加、銷主體建立更加密切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農產品進入市場的組織化水平。組織農業企業參加國內外大型農產品展示展銷會,擴大農業對外交流與貿易合作。
加速農村勞動力轉移。把農村勞動力轉移作為現階段農民增收的主渠道,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信息網路和“鎮鎮通”勞務信息網路,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市外轉移步伐。以農村青壯年為重點,大力開展勞動力深度培訓,全年培訓6萬人以上。加強與發達地區的勞務協作,發展培訓與輸出聯合體,全年新增勞務輸出10萬人,總數突破100萬人,實現勞務收入60億元以上。進一步完善勞務輸出服務體系,切實做到輸出有組織、權益有保障。
增強綜合生產能力。加大農業投入,財政支農資金增長167%。大力引進“三資”開發農業,確保農業招商到位資金15億元。農業綜合開發投資8000萬元,建設優質農產品基地15萬畝。加大農田水利建設投入力度,精心組織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縣鄉河道疏浚、低洼圩區治理、山丘水源四大工程。全面取消農業稅,進一步做好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購買農機補貼工作。
(三)圍繞擴量增效,進一步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
加快發展旅遊業。把旅遊業作為全市服務業的龍頭產業來抓,啟動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創建,力爭周恩來紀念館、鐵山寺森林公園建成國家4A級景區,桃花塢公園、金湖荷花盪建成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加快建設淮安水利樞紐風景區、河下古鎮聞思寺、老子山溫泉山莊擴建等10個重點項目。加大旅遊宣傳促銷力度,積極推介紅色之旅、美食之旅、生態之旅等特色精品線路,更快地融入長三角旅遊圈,拓展華北、中原旅遊市場,確保旅遊總收入增長15%以上。
改造振興傳統服務業。投資110億元實施420個重點項目,突出抓好80個投資超千萬元項目。發揮區位優勢,著力打造蘇北商貿流通中心,實施淮海廣場中心商務區、淮安國際商城、國際農貿城、台州商城、蘇北市場三期等重點項目,培育壯大一批主業突出、輻射面廣的商貿集團和大型市場,同時認真規劃和完善城市商業網路,鼓勵專賣店、連鎖店等新型業態向縣城和農村拓展。在更高層次上辦好’2005淮揚菜美食文化節,進一步提升淮安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帶動相關產業加快發展。
大力發展新興服務業。適應市場需求,加快發展社區服務,優先發展現代金融、物流和信息服務,積極發展諮詢、法律、科技等中介服務,逐步形成滿足多方面需求的現代服務網路。
(四)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把招商引資作為加快發展的第一抓手,強力推進大項目招商,力爭引進固定資產投資超3000萬元和超億元項目數實現翻番,超千萬元項目引資額占總引資額的70%以上。努力突破外資招商,圍繞東南亞、日韓、歐美等重點區域,積極組織境外招商活動,確保協定註冊外資增長35%,實際到賬增長25%,引進固定資產投資超千萬美元項目16個,同時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增資擴股。大力開展產業招商,圍繞八大支柱產業和鹽化工、農產品加工等優勢產業,重點引進產業關聯度大、科技含量高的項目。積極推動企業招商,鼓勵和引導企業利用存量資產開展合資合作,已改制企業通過股權出讓吸引大企業併購,未改制企業積極引進外來資本嫁接改造,增強發展後勁。紮實抓好園區招商,確保全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引進固定資產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達到100個。抓好園區進位升級,6個縣(區)工業園區確保成為省級工業園區,力爭成為省級開發區。推進寧淮掛鈎合作,引進一批大企業和省、部屬駐寧企業來淮投資。注重開展科學招商,更加重視項目的科技含量、產出效益和生態影響,凡達不到環保要求的項目、不能實現雙贏的項目堅決不引。積極拓展對外貿易,開闢南美、東協、南非和俄羅斯等國際市場。調整最佳化出口產品結構,確保地產品、加工貿易出口比重分別達到75%和35%。進一步加強外經工作,力爭外經營業額、新派境外勞務均增長15%以上,廚師、護工、園藝等技能型勞務輸出比重達到20%。
放手發展民營經濟。認真落實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最佳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鼓勵和引導更多的能人投身創業。全年新發展私營企業3500戶、個體工商戶3萬戶,新增註冊資金40億元。加強民營特色小區建設,以施河教具、黎城機電儀表等32個重點產業聚集區為主體,構建一區一品、集中連片的“板塊經濟”。鼓勵和支持優勢民營企業參與國有集體企業改制改組,力爭新發展“雙百”企業120戶。進一步提高政府服務水平,通過舉辦信息諮詢會、項目發布會等形式,幫助民營企業尋求合作夥伴;建立健全民營經濟重點問題會辦、創業項目幫辦、領導幹部掛鈎重點民營企業等制度,繼續開展全民創業調研服務活動;加強對民營企業家的培訓,提高他們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綜合素質。
進一步深化各項改革。按照“四到位一保障”的要求,力爭年內市、縣(區)屬企業改制面達到95%以上。全面完成市直事業單位改革,基本完成縣(區)事業單位改革。繼續實施“一保三放開”為主的教育改革和“兩權分離”為主的衛生事業改革。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落實公開公示、一次告知等許可配套制度,推進並聯審批;建成市招投標交易中心,進一步規範政府採購和項目招投標管理。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支持和幫助愛特福、安邦電化、大洋化工等企業開展資本運作。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合理設定機構,重新核定編制,重點精簡鄉鎮事業編制,妥善安置分流人員,鼓勵他們自主創業。深入開展農業農村改革,引導承包地經營權規範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深化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進一步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
(五)重抓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城鄉面貌
加快發展中心城市。圍繞“建設大城市”和“創四城”目標,認真落實城市發展規劃,投入資金81億元,重點實施352個項目,著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一是完善交通路網。實施韓侯大道二期、和平東路、淮河東路、天津路大橋等30項路橋工程,進一步完善城市交通網路。二是強化市政配套。建成市王元生活垃圾填埋場、第二污水處理廠和污水管網,提高城市污染治理能力。建設人防指揮中心,實施西郊大溝等4項城區排水、延安東路等8個農貿市場擴建工程,加快改造民用燃氣、供水管網以及350條背街後巷,基本完成自來水錶出戶改造工程,提高市政配套水平。實施裏運河文化長廊延伸工程,加快古運河歷史風貌區和水渡口新區建設,進一步顯現歷史文化名城特色。三是搞好綠化美化。圍繞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大力開展城市綠化,新建西園廣場、古黃河北岸三期風光帶等13個遊園綠地,完成天津路等主次幹道的綠化任務,實施單位、小區綠化達標工程,新增綠地256萬平方米。圍繞高水平承辦省第四屆園博會,加緊建設缽池山公園及各項配套工程,充分展示淮安園林園藝的建設成果。四是實施安居工程。啟動東風花園二期等解困房小區和延安東路等地段的政策性商品房小區建設,開工建設24個規模住宅小區,進一步改善城市住房供應結構,建立健全住房供應體系。加大城建招商力度,深化市政公用行業改革,增強城市資產公司的融資能力,多渠道籌措城建資金。堅持建管並舉,紮實推進“創衛”和城管創優,加大綜合執法力度,開展經常性的專項整治活動,落實長效管理措施,進一步改善城市環境。
加大縣城和村鎮建設力度。圍繞省級園林城、衛生城和文明城創建目標,高起點規劃建設四個縣城。漣水縣重點實施一批便民項目、安居小區和道路工程,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盱眙縣突出山水旅遊城特色,抓好旅遊區和商貿、工業區的聯動發展;洪澤縣繼續推進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加快建設湖濱生態旅遊城;金湖縣重點建設黎農河風光帶、翠湖花園等工程,進一步顯現水鄉園林特色。突出抓好10個重點中心鎮和30個特色鄉鎮建設,爭創1個省級、4個市級新型示範小城鎮;建成50個初具規模的中心村,爭創2個省級康居示範村、5個市級示範中心村,全面帶動農村城鎮化建設。
加強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建設投資23億元,完成新淮鐵路擴能改造,建成新港鐵路;加快建設4條高速公路,確保宿淮高速公路淮安段年底前通車,啟動淮漣一級公路建設,繼續實施237省道等改造工程和京杭運河兩淮段整治工程;開工建設淮安城南客運站、楚州汽車客運站。水利建設投資5億元,加快治淮、南水北調、水庫除險加固、防汛防旱應急等重點工程建設。能源建設投資25億元,建成華能二期項目,完成三期主體,力爭開工建設淮陰發電廠熱電聯產工程,建成西氣東輸連線線57.8公里。信息建設投資5億元,建成廣電網路中心等重點項目。
(六)做好財稅金融工作,保障和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加強增收節支。綜合運用財政貼息、重大項目補貼獎勵等措施,壯大主體財源,培植新興財源。堅持依法治稅,整頓稅收秩序,確保應收盡收,及時入庫。按照建立公共財政的要求,調優支出結構,保證重點,壓縮一般,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推行縣(區)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確保實施面達到100%。對財政全額撥款單位實行工資統發。在市直單位進行非稅收入改革試點。重視縣鄉財政建設,積極開展鄉財縣管試點。
改善金融服務。通過政府搭台、銀企見面、雙向互動,擴大銀企對接面。建立健全信用擔保機制,引導社會力量發展商業性擔保機構,力爭擔保公司新增資本金3000萬元以上。加強企業信用系統建設,深入開展信用農戶、信用村組和信用鄉鎮等創建活動,積極推進金融安全區建設。加大對農村信用社的扶持力度,引導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積極支持城市商業銀行增資擴股,加快處置不良資產,不斷提高經營質量和服務水平。
推進農業保險試點。圍繞提高救災效能、消化災害損失、保障農民利益,按照政府與保險公司聯辦共保的模式,深入開展農業保險試點。市、縣(區)財政對水稻、三麥、養魚投保項目給予補貼,引導農民積極參保。強化農業保險風險基金管理,以縣(區)為單位設立專戶。年底前,力爭試點鄉鎮投保面達到80%以上。
(七)促進就業和社會保障,為民多辦好事實事
拓寬就業再就業渠道。把就業再就業列為政府工作的“一號工程”,統籌考慮產業發展與解決就業,努力使經濟成長同時帶來就業增長,確保全市淨增就業3.2萬人。全面落實再就業優惠政策,強化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促進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全年培訓下崗失業人員2萬人次,幫扶弱勢群體再就業6000人以上。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在鞏固“兩個確保”的基礎上,加快建設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實現老有所養、失有所保、貧有所濟、病有所醫。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提高非公有制企業職工參保率,完善靈活就業人員參保辦法,做好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改制後社會保險關係接續工作。健全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養老保險擴面新增1.6萬人。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嚴格執行最低工資標準。妥善解決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的醫療保障問題。積極推廣“土地換社保”試點經驗,推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抓好扶貧幫困工作。對困難民眾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關心,今年重點做好五件事情:一是抓好農村扶貧,深入開展“千名公僕幫貧致富”活動,組織市級機關掛鈎幫扶82個經濟薄弱鄉村,發放扶貧小額貸款7000萬元。二是切實解決經濟困難家庭子女上學難問題,建立健全財政對經濟困難家庭學生的資助體系,繼續開展“希望工程”、“春蕾計畫”、“濟困助學”和“光彩事業”等活動,確保每一個學生不因貧失學。三是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制度,提高集中供養率。四是解決經濟困難家庭住房問題,做到廉租房對象應保盡保,拆遷戶分類妥善安置解困房或政策性商品房,實現居者有其屋。五是加大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互助和優撫安置力度,做好特困家庭、“4050”人員結對幫扶工作,開展經常性的扶危濟困送溫暖活動,把政府救濟和社會救助更好地結合起來。
辦好惠農實事。年內新增農村改水受益人口47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達到80%以上,新建和改造農村公路1000公里,基本完成農村草危房改造任務,新增沼氣受益農戶1萬戶,對農村危橋進行分期改造。
(八)堅持三個文明齊抓,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推進科技“四大工程”,引進本科以上畢業生1700人,其中研究生、副高職稱以上高層次人才120人以上,引進和開發市級以上新產品500個、高新技術產品20個,新建工程技術中心2個,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0戶,其中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戶。加快推廣套用高新技術,爭取省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2項。
加強產學研聯合,辦好第四屆科技洽談會,確保簽約項目300個以上,實施率超過85%。繼續實施“綠色證書培訓”、“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和致富本領。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鞏固和擴大“普九”成果,提高高中入學率和高考錄取率;大力實施農村中國小“六有”工程,保證農村中國小公用經費足額到位,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積極興辦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進一步完善教育體系;加快高教園區建設,新增建築面積28.5萬平方米,開工建設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
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鼓勵社會力量投資文化產業,抓好基層文化隊伍建設、民族民間民俗文化保護、精品力作生產推介“三大工程”,建成市博物館二期主體工程和省淮海劇團綜合藝術樓。大力發展衛生事業,加快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加強重大疾病預防控制,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完成市婦幼保健中心母嬰大樓主體工程,建成40所市級規範防保所;強化監督執法,深入推進食品藥品放心工程。廣泛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建成市健身會館,精心承辦全國十運會有關比賽和全國男排聯賽。積極發展廣電事業,繼續實施有線電視縣鄉光纜聯網和進村入戶工程。大力開展計生創建和出生嬰兒性別比治理活動,推行農村部分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加強土地市場整頓和耕地保護,繼續保持耕地占補平衡。圍繞國家環保模範城創建目標,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並重,加強生態市建設,推進循環經濟試點和環境綜合整治。進一步做好氣象、防震減災、機關事務、民族、宗教、對台、老齡、殘聯、關心下一代等工作。
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圍繞省文明城市創建目標,深入實施“文明家園、和諧社區”等精神文明建設六大工程,推進健康城市建設,提高城鄉文明程度。大力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努力打造知識淮安、誠信淮安、禮儀淮安。從今年起,圍繞紀念周恩來誕辰110周年,組織開展“弘揚恩來精神、建設小康淮安”系列活動。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組織開展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蘇皖邊區政府成立60周年和新安旅行團成立70周年等系列活動。重視和加強雙擁工作,提高國防教育、國防動員和民兵預備役建設水平。深入實施“四五”普法,增強全民法制意識,推進依法治市進程。加強與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的聯繫,充分發揮群團組織的橋樑紐帶作用。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完善村民自治、社區居民自治、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保證人民民眾依法行使民主權利。抓好村部建設與改造、社區辦公和活動用房建設,保證村、居委會幹部的應得報酬和福利待遇。
切實維護社會穩定。深入推進“法治淮安”、“平安淮安”創建活動,創造安全、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繼續開展機關服務進社區進鄉鎮、行風熱線等活動,辦好市縣(區)長公開電話,進一步完善領導信訪接待日等制度,充分發揮縣、鄉兩級社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的作用,引導民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統籌兼顧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繼續查糾土地徵用、城鎮拆遷、企業改制等方面的違規違紀現象,做好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清欠工作,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行為,維護社會公平,促進利益關係的和諧。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同時健全大防控、大調解機制,積極預防各類群體事件發生,促進治安秩序和社會秩序的和諧。強化安全生產管理,狠抓事故隱患整改,預防和減少重大事故。全面落實維護穩定的各項措施,努力形成政治穩定、社會安全、百姓安寧的和諧局面。
各位代表,今年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抓緊做好“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的編制工作。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對照“兩個率先”和“苦幹十四年、全面達小康”的總體目標,更新規劃理念,分析發展趨勢,準確把握小康建設進程,重點研究戰略目標、戰略任務和戰略舉措,制定一個突出經濟中心、體現“五個統籌”、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規劃。
建設一個人民滿意的政府
政府是人民民眾利益的代表者和意志的執行者,必須始終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把滿足人民民眾致富奔小康的良好願望作為根本追求,把民眾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作為衡量工作的根本標準,把加快發展、全民創業作為第一要務,不斷創新創造,提高行政能力,對人民負責,讓人民滿意。
實幹為民,敬業勤政。始終不渝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把執政為民的要求融入到思想感情里,體現在政策措施中,落實到具體工作上。堅持把加快發展的著力點放在真抓實幹上,鼓實勁不務虛功,求實效不圖虛名,開拓進取不自滿,腳踏實地不浮躁,埋頭苦幹不張揚,在狠抓落實中更好地為發展服務、為基層服務、為民眾服務。我市目前處在發展的初期,困難還很多,各方面利益矛盾較為突出,但人民利益高於一切。我們制定政策、作出決定,我們投資建設、興辦事業,我們安排財力、分配利益,一切都要以是否符合人民利益為根本標準。各級政府既要提高效率,推動經濟發展,更要關注公平,推進社會全面進步。保障每一位民眾的生存與發展,做好就業、教育、居住等每一件民生大事都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要關心民眾疾苦、傾聽民眾呼聲,多做民眾急需的事、多做民眾受益的事,尤其要把關懷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困難群體,為他們排憂解難,讓他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著力營造政通人和的和諧社會。
創新管理,科學行政。堅持把創新作為政府工作的核心環節,以創新來創造後發展地區的比較優勢,集聚生產要素,加快區域發展。各級政府要帶頭解放思想,銳意開拓創新,著力破除影響發展的陳舊觀念和思維定勢,消除阻礙發展的體制障礙和機制約束,化解制約發展的要素瓶頸,傾力為發展服務,全力為發展鼓勁,鼎力為發展開路。尊重民眾的首創精神,鼓勵基層的探索實踐,用創新的理念搶抓機遇,用創新的思維破解難題,用創新的制度激發活力,用創新的工作拓展新路,努力實現改革發展的新突破。始終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把發展的熱情、科學的態度和務實的作風統一起來,使各項工作經得起實踐、民眾和歷史的檢驗。進一步完善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式,對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事項,廣泛徵詢意見,充分進行協商;對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重大事項,認真進行專家論證、技術諮詢;對與民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實行公示、聽證等制度,擴大人民民眾的參與度,使決策更加切合實際,更加符合人民利益。
公正透明,依法行政。大力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把依法行政貫穿於政府決策、執行、監督的全過程,嚴格依法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善於依法管理社會事務,善於運用法律法規調整各種社會關係和利益關係,善於在法制軌道上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正確處理管理與服務的關係,做到權力與責任緊密掛鈎,權力與利益徹底脫鉤,努力形成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凡是可以用市場機制解決的事項不再採用行政審批的方式;沒有審批依據的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取消;能審核、備案解決的不再進行審批;能下放給市場主體的許可權堅決下放。進一步加強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下大力氣解決“頂、推、磨、拖、躲”等突出問題,深入治理“中梗阻”現象。法律、法規明確的事情要主動辦、熱情辦、立即辦,對發展有利、符合淮安實際的事情要積極探索,創造條件去辦,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使機關運轉更加規範協調、辦事更加公正透明、工作更加高效便民。
艱苦創業,廉潔從政。淮安的全面小康靠勤勞智慧的淮安人民用雙手去創造。淮安人民信任我們,期待著我們。政府全體工作人員尤其是領導幹部要始終牢記“兩個務必”,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精打細算,勤儉辦事,堅決壓縮一般性開支,堅決制止鋪張浪費行為,把有限的財力用在最急需的地方。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按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要求,加快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防範和懲治腐敗體系,完善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述廉評廉考廉等制度,從源頭上預防和消除腐敗。大力推進政務公開,保障人民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進一步提高政策透明度和政府公信力,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以解決民眾反映的突出問題為重點,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規範從政行為,模範執行廉潔自律的各項規定,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依法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新聞輿論監督和社會公眾監督。大力加強政風建設,按照“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清正廉潔、作風優良的公務員隊伍。
各位代表,新年又是新起點,新年要有新作為。我們將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勵精圖治,真抓實幹,努力實現今年的各項目標任務,為全面完成“十五”計畫、加快小康進程而努力奮鬥!